古诗:赠汪伦教学教案一等奖

《古诗:赠汪伦教学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古诗:赠汪伦教学教案一等奖

1、古诗:赠汪伦教学教案一等奖

教师体会

一、谈话导入,激发诗情。

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最要好的朋友吗?感情怎样?谁来说说?

师:是啊,朋友之间的真情值得珍惜!在古代也有两个人,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很好。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师出示图画,他生性豪爽浪漫,喜欢作诗饮酒,一生游历名川大山,每到一处,大多诗兴大发,一生又广交天下好友,每回与好友相逢离别,无不真情流露,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他是谁?(李白)

安徽泾县农民汪伦非常仰慕李白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出示画面,上面写道:“先生喜欢游览乎?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离他家十里外有个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这真情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师板书课题。

2、释题。“赠”会读吗?“赠”什么意思?赠给谁的?谁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书写“汪”。

二、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1、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学古诗,读通课文。

3、指名朗读,齐读、男女分读等。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a、解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舟”是什么意思?写一写“乘舟”。理解诗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组词连句的方法。

师:齐读一遍。这句要怎样读?

师:是啊,要读得缓慢一些,因为李白不忍离开自己的好朋友汪伦,他是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的,所以要读得缓慢些,我们一起读,来吧,开始!(指名读。)

b、解读第二句。

师:同学们,你最要好的朋友来你家作客,回去时,你们是怎么样做的?李白乘着船将要走的时候,汪伦是怎么样做的?谁来接着读?理解“踏歌”。(“踏”什么意思?怎么“踏”?“歌”呢?请同学们用脚踏地,老师唱歌,我们也来踏歌欢送李白。)

师:这句诗该怎样读?为什么?

师:没想到汪伦送别的方式这么特别,洋溢着热情。多感人!多意外!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意外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句?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

c、解读三四两句。

师:对于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而言,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再多的言辞也是无力的,再多的表达也是多余的,他们只有默默相视对方,唯有任桃花潭的水静静的流淌,以此来叙说着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齐读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你读懂了什么?“不及”什么意思?

师:这句诗还可以怎样理解?

师: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谁来读这两句?

师:这两句在语调上应该怎样读?

师总结:第三句要读成升调,齐读!第四句要读成降调,齐读!这样一来形成了对应回环,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

师: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还要用什么语气来读?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是啊,饱含深情!这就是“抒情”。想不想再读这两句诗?站起来读,好吗?

三、整体回顾,升华主题

师:从整首诗看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那么他就像井底之蛙,永远不能享受阳光。如果你周围有好朋友,那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你也会感到温暖。同学们,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带着诗人李白那份深深的情谊一齐来背诵《赠汪伦》。播放配乐朗诵。

师:指名读,会读吗?一起来读!开始!

师:会背吗?合起书本,试试!

师: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

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送孟然

之广陵》等,希望大家能去学一学。

板书:踏歌相送

赠汪伦

情比水深

2、古诗:赠汪伦教学教案

教师体会

一、谈话导入,激发诗情。

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最要好的朋友吗?感情怎样?谁来说说?

师:是啊,朋友之间的真情值得珍惜!在古代也有两个人,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很好。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师出示图画,他生性豪爽浪漫,喜欢作诗饮酒,一生游历名川大山,每到一处,大多诗兴大发,一生又广交天下好友,每回与好友相逢离别,无不真情流露,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他是谁?(李白)

安徽泾县农民汪伦非常仰慕李白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出示画面,上面写道:“先生喜欢游览乎?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离他家十里外有个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这真情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师板书课题。

2、释题。“赠”会读吗?“赠”什么意思?赠给谁的?谁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书写“汪”。

二、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1、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学古诗,读通课文。

3、指名朗读,齐读、男女分读等。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a、解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舟”是什么意思?写一写“乘舟”。理解诗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组词连句的方法。

师:齐读一遍。这句要怎样读?

师:是啊,要读得缓慢一些,因为李白不忍离开自己的好朋友汪伦,他是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的,所以要读得缓慢些,我们一起读,来吧,开始!(指名读。)

b、解读第二句。

师:同学们,你最要好的朋友来你家作客,回去时,你们是怎么样做的?李白乘着船将要走的时候,汪伦是怎么样做的?谁来接着读?理解“踏歌”。(“踏”什么意思?怎么“踏”?“歌”呢?请同学们用脚踏地,老师唱歌,我们也来踏歌欢送李白。)

师:这句诗该怎样读?为什么?

师:没想到汪伦送别的方式这么特别,洋溢着热情。多感人!多意外!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意外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句?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

c、解读三四两句。

师:对于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而言,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再多的言辞也是无力的,再多的表达也是多余的,他们只有默默相视对方,唯有任桃花潭的水静静的流淌,以此来叙说着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齐读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你读懂了什么?“不及”什么意思?

师:这句诗还可以怎样理解?

师: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谁来读这两句?

师:这两句在语调上应该怎样读?

师总结:第三句要读成升调,齐读!第四句要读成降调,齐读!这样一来形成了对应回环,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

师: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还要用什么语气来读?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是啊,饱含深情!这就是“抒情”。想不想再读这两句诗?站起来读,好吗?

三、整体回顾,升华主题

师:从整首诗看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那么他就像井底之蛙,永远不能享受阳光。如果你周围有好朋友,那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你也会感到温暖。同学们,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带着诗人李白那份深深的情谊一齐来背诵《赠汪伦》。播放配乐朗诵。

师:指名读,会读吗?一起来读!开始!

师:会背吗?合起书本,试试!

师: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

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送孟然

之广陵》等,希望大家能去学一学。

板书:踏歌相送

赠汪伦

情比水深

3、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自学、指导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情意目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懂得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诵读中识字,通过多读,和生字见面记字形;尝试按“理解——交流——发现不懂的词语——指导——加深理解”的流程学习古诗。鉴于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不需要理解的太深,能力古诗的大意就行。

四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读熟两首古诗,在读中和生字见面,自学生字。

二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卡片,认一认。

踏、客、赠、汪、舟、欲、踏、潭

2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些字的。

3边读边找诗中的生字,和新朋友打个招呼。

三由生字找出诗句,再理解诗句。

1指名认“客、何”,这个字在哪句诗里面?读出句子。在诗里面指的是谁?贺知章为什么是客?真的是客人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抓“回乡”理解课题,过渡到第一句。

从哪里回来?去干什么了呢?(简单介绍诗人生平)

现在回到了老家,为什么被村上的孩子们当成了客人呢?(过渡到第二句)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

2整体感悟第一首诗《回乡偶书》

读一读,谈感受,想一想诗人回乡的心情。

学习《赠汪伦》

1认生字“赠”,理解意思。“汪伦”是谁?介绍汪伦和李白的友谊。

2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了什么。

3抓重点字理解诗句。“舟:小船;将欲:将要”“踏:踏拍子”“不及:比不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再读,体会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演一演,深化理解。

老师和学生合作演一演《回乡偶书》,体会“鬓毛衰”“笑问”等词。学生合作演一演。

五背诵古诗,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六作业:

1熟背古诗两首。

2提高:搜集李白和贺知章的诗,背一背。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少小 老大

《回乡偶书》 无改 鬓毛衰

相见 不相识

《赠汪伦》 依依惜别之情:深千尺 不及 清

4、古诗两首:赠汪伦、过故人庄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

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

1、初读古诗。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闻:听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

打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a、李白描写自己要走了,汪伦来送行的一件事,从诗中的哪些语句你体会到他们二人比潭水还深的情谊?

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感激之情。你能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指名朗读,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试背。

三、总结全诗

李白运用夸张的写法,向我们表达了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一个“忽”字既表现了诗人吃惊的心情,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全诗浓烈奔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现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浓情厚意。

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赠汪伦》。

2、《赠汪伦》的作者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与汪伦之间浓厚的情谊,而《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则用细腻的语言,平淡的词汇告诉了我们与人交友于平淡中见真情的真谛。

二、初读古诗《过故人庄》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2、划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交流。

3、指名读诗,正音。

三、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1、释诗题。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

访问村庄里的老朋友。

2、知诗人。

简介作者孟浩然。

3、明诗意。

(1)自读,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具:准备。黍:煮饭的小米。郭:外城。

轩:窗子。话桑麻:闲谈农家生活。就:亲近。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会乘菊花开时再来探望。

4、悟诗情。

(1)这首诗非常平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友人之间的感情的?

(2)你喜欢读读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四、总结全诗

这首诗用词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画放在了我们面前,画中最浓的是友人间彼此惜别,不忍离去的画面,让我们再好好品味一下这优美的诗句。

训练学生读好古诗。

齐读古诗。

 

5、古诗三首: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本组一共有四篇课文。《古诗三首》之一(赠汪伦》描绘了汪伦赶来送李白的动人情景,赞颂了友情的深厚与可贵。

《古诗三首》之二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了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的动人场面,表现了古人间的依依惜别,赞颂了友情的深厚。《古诗三首》之三的《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少小离家老大回时遇到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事情,表现了岁月的流逝流下的衰老与不变的故乡情。

《桂花雨》回忆了童年桂花,花落如雨的快乐与幸福.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她是我的朋友》记叙了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一个小姑

娘被作伤,急需输血,但无人愿意帮助。一个叫阮恒的小朋友同意输血

给小姑娘,他以为输血会致人于死,但他还是愿意为小姑娘输血,他的

回答是:“她是我的朋友。”一句话体现了阮恒的高尚,表现了友情的纯洁与珍贵。

《争吵》记叙了我和克莱谛之间争吵的经过,表现了克来谛的高尚。

尤其是父亲的话语起到点题的作用。告诉人们要知错即改。

本组课文大多反映了儿童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药

含着浓郁的多情和友情,希望在阅读中仔细体会。

学习古诗.要多诵读,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三篇记人写事的文章,要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

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便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发、教育。

25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

2. 朗读、背诵诗歌。

3. 体会诗句的含义。

4.体会诗歌的感情。

5.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重难点

1.体会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感情。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课时划分

三课时

预习作业

搜集与诗歌、作者有关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根据字典体会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感情。

3. 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李白

李白:唐代大诗人.四川人,一生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写下无数风

浪漫的诗。学过他的诗有《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静夜诗》,背诵这些诗。

2.《赠汪伦》一诗有一个传说。

(汪伦十分敬慕李白.想邀请他来做客,于是他写信告诉李白:这里

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家。李白慕名而来,一看才晓得所谓”十里桃花”描写的是方园十里的桃花潭,“万家酒家”描写的是姓万的一家酒店。汪伦迎来了李白,盛情款待,临走时李白正要踏上渡船,忽闻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边赶边唱着送行歇。李白大为感动挥

笔写下了《赠汪伦》)

二、学习诗歌。

(一)学生字、

赠(zènɡ):赠送 馈(kuì)赠 赠物 赠品

(二)自由学诗。

1.自由读,理解诗意

2.自由议,互帮互学。

3. 提出不解的词、句(可能出现如下):

(])赠:

(2)将欲行:

(3)踏歌声:

(4)不及:

4.请几个水平高的上台当老师。

赠.送给。 将欲行:将要出发。

踏歌声:踏着步子唱着歌。 不及:不如,比不上。

5.串讲诗句意思。

(1)学生四个上台讲诗意。

(2)下面评议学生讲课的准确性及教态、语言情况。(奖励敢上台

的同学。)

(3)师予以归纳。

赠送给汪伦

李白乘船就要出发,

忽听岸上传来踏步唱歌的声音。

李白觉得桃花潭水千尺深,

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

(4)学生再组成对子反讲。

6.朗读诗句(边读边悟)

(1)画朗读节奏

赠 汪 伦 [唐] 李 白

李白/来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我情”也可一口气读)

(2)悟诗句包含的情感。

① 自由讲。

②归纳。(诗歌表现了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

③找出表情感的句子。(桃花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④怎样才能读出他们之间的深情,

学生A:重读“将欲行”、“踏歌声”、“深千迟”、“送我情”。

学生D;要用赞美友情的语调朗读。

学生C:后面两句要拉长语调长朗读。

⑤师范读。

⑥生齐读。

(三)(小黑板)出示几首写友情的诗句。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雷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洁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以上诗歌仅供朗读,以扩大见识了解写友情的诗句有哪些)

(四)背诵诗歌。

三、小结。

友情是珍贵的,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爱写的题材。我们学了诗歌要

珍视友情。

四、作业。

默写诗歌《赠汪伦》。

板书设计:

赠汪伦 [唐] 李白

不及

送 深

我 ~~~~~~~~~~~~将欲行 千 情深意厚

~~~~~~~~~~~~~~~~~~

情 踏歌声~~~~~~~~~~~~~~ 尺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根据字典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酌情感。

3.朗渎、背诵、默写诗歌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诵读李白写的诗《赠汪伦》。

2.诵读写友情的诗。

二、学诗。

过渡:昨天刚学了李白写的《赠汪伦》,今天再学一首李白写给盂浩然的诗。

(一)了解盂浩然。

孟浩然:湖北省襄阳县人,壮年时曾漫游江浙一带,后又赴长安谋

求官职,失意后,还归故园,过隐居生活。他的五言律诗成就最高,大多描写个人情怀和田园风光。他是唐代诗人,其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当时事有盛名。有《孟浩然集》。与李白是好友。

(二)自由读诗歌

1.掌握生字词

孟(mèng) 帆(fān) 惟(wéi)

2.画节奏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唐]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3.根据字典理解诗意。

(1)自由议论。

(2)自由汇报。

(3)解决疑难问题。

(4)请理解的学生上六当老师。在( )内填上正确的意思。

①之广陵: (去广陵) ②故人: (老朋友)

③西辞: (向西边离开)

④烟花: (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即花开如雾)

⑤下扬州:(去扬州) ⑥孤帆远影:(孤独的一只船帆,远去的影子)

⑦天际流:(在天边流)

(5)串讲诗意

(6)师归纳

在黄鹤楼送孟治然去广陵 李 白

老朋友在西边告辞了我,离开了黄鹤楼,

在花开如烟雾的三月,去了扬州。

一片孤帆远去,影子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之水在天边滔滔流淌。

4.体会情感。

(1)师过渡:名友就要远去他方,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用你们的语言描绘一番。

①依依不舍 ②恋恋不舍 ③难分难舍 ④情深意长 ⑤依依惜别

(2)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师过渡;大家说得好,说得对,正是这两句诗写出诗人伫立江岸,望断春水,不舍君(友)去,心中会默念什么?

(4)学生发挥想象或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表达。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

例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 平时可预先积累或上课前先背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 诵。

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生语言例:①放心去吧,我会想着你。

②江水啊,你平安地送友远去吧:

③朋友啊,早日归来,我们再相聚。

④这一别,何时能相见。

(5) 诗人在诗中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与地点是三月、黄鹤楼。目的地是广陵在哪两句中体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5.朗读诗歌。

(1)师引导: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在这优美的黄鹤楼,故人归去,依依惜别,这情比江水长,江水深,比江水远,该怎样读,才能让两位诗人满意?

(2)学生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6.背诵诗歌。

三、拓展延伸。

再学一首写黄鹤楼的诗。(只读不讲)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来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小结。

悠悠黄鹤楼,依依送友去、写不尽的情与意,尽随江流去,现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替李白再送一次孟浩然,让滔滔江水平安送达友人。

五、作业。

1. 朗读、背诵诗歌

2. 给诗歌画上朗读节奏。

3. 抄出点明时间的诗句。

4.抄出点明别离地点的诗句。

5.抄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板书设计:

在黄鹤楼送孟治然去广陵

惟见长江

孤帆远影

黄 ~~~~~~~~~~~~~~~~~~~~~~~~~~~

鹤 ~~~~~~~~~~~~~~~~~~~~~~~~~扬州

楼 ~~~~~~~~~~~~~~~~~~~~~~~~~~~~

故人西辞

依依惜别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3. 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

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贺知章。

贺知章:字季真,今浙江省萧山县人。少年时文词出众,知名于此。

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经张说推荐,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后迁札部侍郎,

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初,归隐镜湖。现仅存诗二十首,其中《回

乡偶书》和《咏柳》历来为人称道。

2.题目回乡偶书

(贺知章在年轻的时候离开故乡,辞官回乡已经八十多岁,距他离乡时已有五十多年,偶书:偶然写下来的意思。)

二、学习诗歌。

(一)学习生字词。

偶(ǒu): 偶然、木偶、偶尔、玩偶、偶数。

鬓(bìn): 鬓毛、鬓角、双鬓。

(二)自由学诗。

l. 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 听录音读,画节奏。(请一学生上台演示)

回乡偶书 贺之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3.自由读诗,提出疑难。

“老大回”“鬓毛衰”

4.学生解疑师归纳。

老大回:年老了才回来。

鬓毛衰;鬓毛疏落。

5.串讲诗意。

(1)学生组成小组悟、议。

(2)学生汇报。

(3)教师归纳。

回乡偶然写下的诗

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家,

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两鬓的毛越来越疏落。

儿童相见不认得我,

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4)学生结对子再自由串讲。

(5)请一生上台串讲、朗读。

6.体会情感。

从诗中可以体会作者觉得家乡的儿童是可爱、讲礼貌的,而自已是思念、热爱故乡的。

从诗的“乡音无改”与“鬓毛衰”可以体会什么? (思念故乡)

7.朗读持歌。

带着对儿童的怜爱,对家乡的思念。

8.背诵诗歌。

9.描绘诗歌描绘的情景。

三、小结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诗人从迢迢千里之外赶回家来了,扑进故乡的一刻遇到了可爱的孩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回乡偶书》。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 音无改

思乡{ }儿童笑问何处来

老大 鬓毛衰

教学后记:

年 月 日

资料提供者:

6、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说说自己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说说自己从老师那里听出了什么?

2、自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4、展示读课文

5、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

2、指导书写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诗人离开时心情怎么样?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3、同桌互相读全文。

三、熟读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4、请同学读。

5、指名读

6、学生自由背诵。

四、指导书写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读。你准备如何记住它?

3、练习书写。

7、六年级教案:《赠汪伦》教学设计

《赠汪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学生开始作业。

8、六年级教案:探究 ● 体验 ● 感悟《赠汪伦》教学实录

探究 ● 体验 ● 感悟——《赠汪伦》教学实录

立体教学观

探究 ● 体验 ● 感悟

——《赠汪伦》教学实录

一、质疑导读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 (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

9、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二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五、教学准备

卡片、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想到了什么。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山

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附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于刘径残君菊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