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一等奖

《六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六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一等奖

1、六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简单说歌曲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
(3)、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小结: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交流。
第一段: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
第二段: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
第三段:总结全文。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
5、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1)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季节差)
(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
3、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2、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简单说歌曲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
(3)、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小结: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交流。
第一段: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
第二段: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
第三段:总结全文。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
5、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1)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季节差)
(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
3、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3、六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

《我们爱你啊,中国》作者用浓重的笔墨,饱含热情的语调赞美了祖国的美,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生字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歌语言,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通过反复诵读(语调、韵律、节奏等)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4、 学习的写作方法仿写一两小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图片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重点句子朗读、吟诵、领悟内涵,训练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三、 教学评价设计:

1、 检查预习,找出生字词认读、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圈画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联系积累,丰富画面,朗读感受,激发学生自豪感。

3、 借助拓展小练笔,仿照这首诗第2至6节写一到两节。

四、 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

教师:

1、 有关祖国的多媒体课件

2、 查看学生的预习单

五、 教学课时 2课时

六、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情境,导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祖国锦绣山河,人文风情图片并欣赏配图歌曲《我爱你,中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读题。

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写,积累词语。

多媒体一一出示

(1)、认读生词,读准翘舌音“妆、硕”,平舌音“瓷”。

组词再读,直至全面认读。

(2)、认真观察笔画、结构,指导学生书写。“脊”上面收紧,“瓷”上小下大等。

(3)、认真观察生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怎样写才最美。

集体交流:“渺”不要写太宽。“脊”上面的部分要收紧,“人”的两笔之间要宽大、罩住下面的“月”字。师示范书写。

学生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

(4)、检查对描写景物的词语的识读与应用:

出示词语:巍峨 银装素裹 清奇俊秀 云雾飘渺

绚丽 盎然春色 浓妆淡抹 波澜壮阔

a、正确识读,你认为哪个词描绘的景色美,为什么?

b、你能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说一段话吗?试一试。

2 检查朗读课文

(1)、分小节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2)、重点读好2-6小节的总起句,这一句要有感情。

(3)、学生再练读几遍。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

(2)、你对这首诗歌感受特别深的是什么?

(3)、拿出你收集祖国图片,你在图片后写的一段对祖国产生的认识的话是什么?(先同位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

4、播放课文录音,感受全文的感情基调。

(1)、请学生全神贯注地听。

(2)、从文中你都感受到哪些?

(3)、全文可分为哪三个部分?说说理由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 理解想象 研读真情

1、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

(2)、出示课件(中国地形图)

找出“东海、帕米尔、北国、南疆”的位置,并结合诗句感觉到什么?(祖国幅员辽阔)

过渡语:

祖国疆域广大,这值得我们引以为豪,教师引读本小节,特别是读好“啊,我们爱你,中国!”

2、详细指导第二小节

(1)、指名朗读,正音,再练读。问;山河有何特点?圈词思考

(2)、一一出示课件:

借助桂林、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最具特点图片,围绕“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讲讲这里的美景,说几句话。

(3)、学生想象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同位互说。(教师适时出示桂林、西湖资料)

板书:山河壮丽

(4)、指导朗读 并背诵

“桂林山水、杭州西湖”要读的轻柔点,“黄山、庐山”读的神秘些,“长江、黄河”读的高亢有力。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互读、小组比赛读、齐读)最后在朗读与感悟的基础上背一背。

(5)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展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3、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1)、出示学习要求:

a、从3--6小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反复读读,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想一想:你有些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b、几个人一小组交流彼此的感受或想法。

(2)、引导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相互补充。)教师有选择性地参与到某个小组的交流中。

(3)、读你喜欢的内容,读出自己的感受

4检查自学情况

(1)、 物产丰富(龙井茶、茅台酒、江南丝绸、景德镇陶瓷、你能介绍一下吗?适时出示课件)

多样民族(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

傣族 藏族 蒙古族 喜欢哪个民族?

灿烂文化(编钟,还有吗?)

伟大成就(介绍你知道的)

(2)、你最喜欢读哪个小节?读给大家听听。你觉得他读的如何?你认为应如何读?比一比,赛一赛。

(在吟诵与感悟中,注意朗读的节奏美,韵律美。如3、4小节找到朗读的语感,注意每一小节的起句)

(四)、品读 体味 升华真情

(1)、爱祖国要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因此,作者最后发出了这样的呼唤——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

(2)、怎么做?如何“奋发”“开拓”呢?举例说一说

(3)、小结;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4)、学生热情朗读。

要把你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到文字中。

个人读、小组读,挑战赛读。

试背:选一节试着背下来。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从--------、---------、----------、---------、----------、个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六)、

除了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外,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仿照诗中的句式以“我们爱你”进行仿写一到两节

我们爱你------

【教学总结】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热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

一、在朗读中感受“爱”。

教学本诗,主要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感情。学生首先通过学习,了解到课文的中心是抒发对祖国的的热爱之情。一开始,通过歌颂祖国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接着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歌颂祖国,分别是“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民族多样,成就辉煌”等五个部分。最后,表达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的决心。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去理解,然后,再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联想,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读出感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在联想中理解“爱”

教学这篇课文,我还注意了联想,通过联想,使学生去体会课文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教学桂林的山水,杭州的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时,让学生联想祖国优美的名胜及其特点。很多孩子能结合诗句: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教学龙井茶,茅台酒,江南丝绸,景德镇陶瓷时,让学生联想我国著名的物产,在教学傣家竹楼时让学生联想各民族的民族特点等等。

通过联想,更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祖国,更进一步地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在仿写中体悟“爱”

学完了这课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构段方式来写一首《我们爱你啊,中国》。学生兴趣浓厚,除了课本中出现的“壮丽山河”、“驰名特产”、“名族特色”等,学生已冲出了课本,描写了“四大发明”、“民族乐器”、“四大名著”、“民族英雄”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4、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爱你,汉字》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社会用字调查,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5.学会14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我爱你,汉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资源
1.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学生多途径搜集到的有关汉字起源、造字形式、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等资料。
2.搜集的优秀书法作品,寻找身边的小书法家。也可聘请有书法特长的老师、家长作指导。

三、活动开展

第一阶段: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一)走进汉字
导语: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有人说,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文明。她每一个字都有一段故事。她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她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不是僵硬的无生命符号。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让我们继续走进汉字,研究汉字,走进汉字的缤纷世界吧!
(二)制定计划
1.读教材中的活动建议,看看可以研究哪些问题。
(了解汉字的历史、搜集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社会用字调查、搜集书法作品,学会欣赏作品。)
2.设疑。
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还想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
3.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和研究具体目标。小组内明确分工,组织协调。
了解汉字历史:搜集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绘成表格,搜集趣事:搜集笑话或趣事。
调查社会用字:去大街、家庭、校园、同学的作业本等寻找、拍摄,学会分析问题、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搜集书法作品:报刊杂志、字帖寻找名家或优秀书法作品,寻找伙伴优秀的书法作品
……
4.完成小组活动计划的制定。
________________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学阅读资料。(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一点值万金、街头错别字、赞汉字、书法作品欣赏、我爱你,汉字)
6.小组开展研究:
(学习方式:观察了解、请教师长、上网搜索、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社会调查等等)

第二阶段:活动展示

活动一:汉字历史、趣事知多少
1.猜一猜
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
2.说一说
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听我来介绍。
3.看一看
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
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楷书和草书、行书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从这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种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4.故事串
①一个汉字记载一段历史。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能够看到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又是怎样变化的,甚至能够“看”到,他们是怎样思想的。(讲解“监”、“国”、“女”等汉字故事)
②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
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一字毁千军、一点值万金……)

活动二:火眼金睛
1.创意寻找
组织活动:带学生去走上街头,调查招牌、广告等用字情况;或让学生分析本班同学作文班或作业中的错别字。
2.实践指南
现在,你是否愿意把观察到的错别字情况记录下来?你可以采用记录表的形式(如下表),可以拍摄下来,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记录。
3.撰写报告
学习调查报告
3.指导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可以分三个部分:
(1)调查的时间、地点、调查的目的──发现招牌广告上的错别字,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2)对调查到的材料作分析,主要是统计和分类,如调查了多少商店,发现了招牌广告上有错别字的有多少家;这些错别字大致有哪些类型;产生这些错别字的原因有哪些。
(3)提出整改建议。提出防止和减少错别字的建议。
4.小组汇报调查情况。
5.小小建议书
在社会用字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给有关部门、当地政府或你的同学写一封建议书,建议改正错别字。

活动三:书法作品赏析
1.欣赏教材作品
阅读课本: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
2.拓展书法文化
你知道的书法家有哪些?了解他们有名的碑帖。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3.读读背背《赞汉字》,结合诗中的词语欣赏搜集碑帖和书法作品,如行书流畅,楷书端庄,草书奔放,篆书隶书,古色古香等。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
4.举办小型书法展览
可以欣赏有书法特长的同学的作品,也可邀请同学或老师、家长现场挥毫。

活动四:诗文诵读
1.激情导读
一个个方块字,就是一幅幅跳跃的画。细细读她,如同一段隽永秀美的小诗;用心品她,好似一则意蕴深远的故事;静静赏她,仿佛走进了多彩的历史画卷……读读诗人刘湛秋的散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你一定会为自己面前的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
2.体验
汉字在作者眼里,一个个“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作者还觉得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读读这14个生字,张开想象的翅膀,你从哪些字中感受到、回味到怎样的风韵?
3.感悟
交流自己静心品读的感受。
4。交流
读完课文我最想
(有感情地读、体会热爱文字的情感,摘抄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句子……)
5.出手不凡
汉字多奇妙,它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它以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吸引着你,它以不同的风韵展示它的灵性,你觉得汉字带给你的是怎样的感受?

第三阶段:活动评价、活动续曲
1.你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写一写。
2.小组完成活动评价表。
“我爱你,汉字”活动评价表
自评能提一些好的主意
与组员愉快地合作
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同学对你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老师对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的评价
3.总结本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成果。
运用自己写的文章,加上搜集的资料、图片,制作小报、班级举办展览、总结本单元学习的成果。
4.学习中继续探究有关汉字的问题。
如识记汉字的方法,防止错别字的办法等。

5、语文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

导语: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让学生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自学,同学们感受到光未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新课

1.学习第二部分

①重点学第4自然段,感受光未然的爱国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

出示:链接的文章《黄河大合唱》的第八章《怒吼吧,黄河》。让学生自己读,感受光未然的情感变化。他读的时候为什么声音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中折翅的小鸟、黎明中穿越暮霭的林间小溪、浊浪排空的怒吼的黄河……表现出光未然时而慷慨激昂,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时而无比悲伤,表达着对祖国饱受日寇的侵略而无比痛苦;时而欢快,时而悲壮,表达着诗人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表现我们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力量。

朗读。指名读

②读中感悟5、6自然段

A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并对文本补白。(“——”后为学生齐读内容)。

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挤满了人。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补白,可以多叫几位同学。)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斩钉截铁地说——(如学生读得态度不够坚定,再次强调“斩钉截铁”,体会词语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读到第6自然段完)

B想象当时的情景,在这短短的六天中,冼星海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谱写出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作品的全曲?

学生可以想象体会“异常艰苦”

他趴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时而凝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吟,时而振臂高歌……

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头发蓬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一干就是六天。

没有钢琴,他就想象着和声的效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反复吟唱,直到和谐、达到满意的效果。

……

教师:为什么他能如此投入?(爱国激情)

指名读第6自然段。

2.学习第三部分。

角色换位,对话中体会《黄河大合唱》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到陕北公学礼堂,亲眼目睹这一盛况,亲耳聆听这激动人心的乐章。(放一段《黄河大合唱》的片断。)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候,在日寇烧杀抢掠最为猖獗、惨烈的时候,听着这《黄河大合唱》,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多名同学回答)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总结:听着着激动人心的《黄河大合唱》,无数民众拿起武器,冲向抗日的战场,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同学们,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光未然、冼星海的人物品质的呢?(在具体事例中展现人物品质。)学了课文,你觉得这课的民族魂指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怒吼吧,黄河

震撼充满激情

光未然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旺盛的革命激情

爱国、爱中华民族

冼星海异常艰苦六天

6、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31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立即”、“被迫”、“雄伟”、“终于”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
4、感受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明确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步骤,并能实际运用。
教学难点:概括段意要明确,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语言表述要通顺连贯。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敬佩不敬佩?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
课文中有没有什么地方使你觉得奇怪?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感受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立即”、“被迫”、“雄伟”、“终于”等词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3、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老师要提4个问题,你要答得上来。要想答出来,你可以想一想,我可能会提哪些问题,你就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读悟
1、猜一猜,老师要提什么问题?
指名说,表扬积极思维的学生。
3、板书要提的问题: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敬佩不敬佩?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
课文中有没有什么地方使你觉得奇怪?
4、带着问题速读课文,回答问题要有课文中的依据。
5、反馈
随机点拨
指导朗读钱学森说的一段话。
联系华罗庚的事迹和他信中的一段话。
饱含诗情齐读两段话。
联系你的敬佩和愤恨,想想钱学森回国容易吗?
那一个词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终于)
带着激动的心情齐读课题。
四、作业:
1、在刚才的4个问题中任选一个写一个读后所感的片断。
2、机动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营救”、“过问”、“被迫”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放弃、折磨、迫害、限制、营救、过问
2、交流读后所感。
二、读悟
1、自读思考
钱学森为什么能顺利地回到祖国?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读一读,说说从中得到什么感受。
2、交流反馈
指名读有关句子,并用上“在……在……终于……”回答。
怎样支持?(理解“营救”)怎样关怀?(理解“过问”)
3、比较句子
(1)完成作业本第2题的(2)、(3)题。
(2)讲评作业
“被迫”一词说明了什么?“雄伟”、“终于”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4、齐读“钱学森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
这表达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感情?
5、感情朗读
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朗读。
三、归纳主要内容
1、指导学习本单元“学习提示”。
2、归纳段意。
3、尝试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说说段落大意连成课文主要内容时作了哪些修改。
四、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4、5、6题。
2、补充完整读后所感。

7、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妈妈,你看》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练习拼读音节,复习学过的汉字。
2.看连环画讲故事。
教学重点:
1.培养自检习惯及方法。
2.看图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自检
1.导入:看一看第10页的《写字很有用》,你现在能自己看拼音读了吗?如果会读,就奖励给自己两个大苹果。试着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带读——齐读
2.《写字很有用》:
(1)自己看着课文下的生字是不是都认识了,试着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在下面画个小圆圈;
(2)同桌互相检查读。
(3)看拼音认读回生字,同桌互相检查,如果会读了,就奖给同桌一个大苹果。
(4)看拼音认读自己不认识的字,并且记住它们,如果记住了,就奖给自己一个大苹果。
3.小组汇报学习成绩。
二、初读故事
你们能够自己看书自己检查真了不起,老师奖励给你们一个小故事,快看看图画,再读读句子。看看这个故事说的是谁的事情?
1.同学们自己看图画和文字,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读读这个字上面的拼音,一定要读准这个字的字音。
2.老师请一位小老师来读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得准不准。纠正字的读音。
3.我再请一位小老师,你要仔细听听你读不准的字。
4.老师这里有一个词语“荡秋千”,谁来读一读。让学生认识“荡”和“秋”,反复读认,记住这两个字。
5.你能说一说图上谁是“妈妈”?谁是“我”?你是怎么分辨出来的?
三、讲故事
1.大家看看第一幅图: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小猴为什么要对妈妈说这句话?
2.到了第二幅图,小猴又干了什么,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3.你能连续说一说小猴后来又做了什么事情?
4.将这些图画连起来试着说一说
(1)分小组每人讲一遍这个故事,各组派出代表发言,同学认真听,听完提出自己的意见。
(2)同学评议。
续编故事:后来怎么样了?你能继续往下编吗?
四、延伸
小猴子学会了很多本领,相信你也学会了许多,现在你就试着看着汉语拼音读一读《给小鸟安家》你如果会读,就奖励自己一个大苹果!

8、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太阳,你是粉刷匠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着重指导学生写带口字旁的字。2、帮助学生能初步将感悟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并能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14个字,会写8个字。 2、学写带有口字旁的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教学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请小朋友们猜个谜语:清晨出东海,傍晚下西山。照亮了大地,送来了温暖。(谜底:太阳)

2、出示课题: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质疑:告诉大家,你在读书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3、小组合作读书。在都读不好的地方画上一条曲线。

4、教师指导都读不好的地方。

5、指名读课文。

三、随文识字。

1、认识词语。

1)在课文中你认识了哪些新词语?2)学生汇报。师出示生词卡片。3)齐读词语卡片。开火车读。

2、自学生字。

小组合作学习:看看用什么方法能记住这些字宝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课的生字真多,你们想不想与他们都交上朋友?

2、小组合作识字。

3、汇报自学情况:说一说,你们记住哪些字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的?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

4、质疑: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

5、针对学生质疑,进行教学: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二、巩固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卡。

2、“火眼金睛”游戏。

3、送字宝宝回家。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

第三课时

一、导入激趣。

1、提问:你喜欢太阳吗?为什么?

2、有的小朋友说,太阳多好呀,它给世界涂上了漂亮的颜色!也有的小朋友说太阳把自己晒黑了。那么,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问问: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二、精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齐读第一段。

3、学习第二段。

1)合作学习:读读这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懂的。

2)汇报学习情况。

3)你最喜欢太阳的哪一件作品就快读读吧!

4)指名分句读。

5)你知道太阳还有哪些出色的作品吗?

6)对,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太阳的作品有很多很多,小朋友们所说的都藏在了这个自然段最后的六个小圆点中。

7)鼓励学生将自己感悟到的意思朗读出来

4、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合作交流:你们有什么没读懂的吗?

3)指导朗读:如果你们就是海滩上的这两位小朋友,你们会对太阳说些什么呢?把你们的心情读出来吧!

4)指名读。

5、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三、语文实践活动。

1、我们来给太阳写封信吧,把你想对太阳说的话写出来吧!

2、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的信读给太阳听。

第四课时

一、指导写字。

1、学生看“田字格”字帖,说说希望教师帮你写好哪个字。

2、针对学习反馈,教师指导书写。

3、重点指导“匠、南”的书写。

4、出示:吹、叶、吃。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着重指导写好这三个带口字旁的字。

5、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二、学唱《我是快乐的粉刷匠》。

三、写字游戏:小刺猬找苹果。

9、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阅读《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中国人怕事、自私的弱点,体会环保的重要性与责任感。

一、活动过程: 教师导入

1、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反问)

2、文中举了哪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二、学习课文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自由读课文,试着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小组学习,展开讨论。

A、文章中提到了哪几种破坏环保的现象?

1、往淡水河(溪)倒垃圾造成污染 社会现象2、违章出租车造成交通堵塞

3、化学品污染空气和海水危害下一代生命质量

B、文中几次提到“你为什么不生气?”说明了什么?

C、联系实际,谈谈读后感受。

D、结合本单元的课后活动,可开展一个“我很生气!我要说……”的环保宣传活动,活动可针对本地破坏环境的现象进行,与“保护我们的家园,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10、五年级语文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