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一等奖

《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一等奖

导语:《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记叙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月球上的景象。下面是该课文的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为探索自然奥秘而走过的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2、理解文章内容,能概括登月各阶段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登月过程的几个阶段的划分。

【教学设计】

用 Powerpoint 制成的课件,用形象的图片,视频,Flash 动画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概括文章要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动画 MTV《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新课

导语:我们刚刚欣赏的是我国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后两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其“蝉娟”指代月亮。茫茫的苍穹,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于是便有很多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有月宫仙子──嫦娥的故事。(请一位学生简要讲述“嫦娥的故事”)

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丹就飞进了月宫。她住在广寒宫里,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嫦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人间。

(展示马王堆汉代古墓中出土的帛画图片)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那么人类是何时第一次登上梦想已久的月球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到月球上去走一遭。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5分钟)

思考: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试简要概括。

总结归纳:

⑴ 登月准备。

⑵ 飞向月球。

⑶ 登上月球。

⑷ 返回地球。

2、试概括每一阶段的内容要点:

⑴ 登月准备。

这是一篇记叙文,在阅读的时候,请同学们将时间,人物,地点,将要发生的事情找出来。

⑵ 飞向月球。

弄清楚飞船升空的每一个过程。

(展示图片和火箭升空,二级火箭脱离视频。)

⑶ 登上月球。

明确:

① 登月舱与飞船脱离的准确时间。

② 登月舱降落地球的准确时间。

③ 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时间。

④ 人类足印第一次印在月球的精确时间。

(展示相关图片)

思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都做了哪些事情。

展示动画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明确宇航员所做事情和相关顺序。

⑷ 返回地球。

① 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

② “阿波罗11号”飞船溅落在预定的海域。

(展示相关图片)

3、全班齐读课文最后的两个段落。

提出问题:阿姆斯特朗为什么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总结归纳:“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三、小结

这篇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四、介绍我国宇航事业的发展

1、简要介绍“神州五号”和即将发射升空的“神州六号”。

2、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

第一步:2007年左右,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

第二步:2012年左右,无人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实地考察。

第三步:2017年左右,无人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挖取月岩样品后,送回地球。

3、登月:

2020年左右,实现载人登月。

陆续建设月球基地,实行太空旅游等。

五、布置作业

2020年,你作为我国第一批登月宇航员之一,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 在月球上你将看到什么 会做些什么 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结题成果文集。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学与教的研究结题成果文集(语文)

2、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导语:《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记叙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月球上的景象。下面是该课文的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为探索自然奥秘而走过的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2、理解文章内容,能概括登月各阶段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登月过程的几个阶段的划分。

【教学设计】

用 Powerpoint 制成的课件,用形象的图片,视频,Flash 动画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概括文章要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动画 MTV《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新课

导语:我们刚刚欣赏的是我国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后两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其“蝉娟”指代月亮。茫茫的苍穹,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于是便有很多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有月宫仙子──嫦娥的故事。(请一位学生简要讲述“嫦娥的故事”)

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丹就飞进了月宫。她住在广寒宫里,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嫦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人间。

(展示马王堆汉代古墓中出土的帛画图片)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那么人类是何时第一次登上梦想已久的月球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到月球上去走一遭。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5分钟)

思考: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试简要概括。

总结归纳:

⑴ 登月准备。

⑵ 飞向月球。

⑶ 登上月球。

⑷ 返回地球。

2、试概括每一阶段的内容要点:

⑴ 登月准备。

这是一篇记叙文,在阅读的时候,请同学们将时间,人物,地点,将要发生的事情找出来。

⑵ 飞向月球。

弄清楚飞船升空的每一个过程。

(展示图片和火箭升空,二级火箭脱离视频。)

⑶ 登上月球。

明确:

① 登月舱与飞船脱离的准确时间。

② 登月舱降落地球的准确时间。

③ 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时间。

④ 人类足印第一次印在月球的精确时间。

(展示相关图片)

思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都做了哪些事情。

展示动画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明确宇航员所做事情和相关顺序。

⑷ 返回地球。

① 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

② “阿波罗11号”飞船溅落在预定的海域。

(展示相关图片)

3、全班齐读课文最后的两个段落。

提出问题:阿姆斯特朗为什么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总结归纳:“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三、小结

这篇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四、介绍我国宇航事业的发展

1、简要介绍“神州五号”和即将发射升空的“神州六号”。

2、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

第一步:2007年左右,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

第二步:2012年左右,无人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实地考察。

第三步:2017年左右,无人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挖取月岩样品后,送回地球。

3、登月:

2020年左右,实现载人登月。

陆续建设月球基地,实行太空旅游等。

五、布置作业

2020年,你作为我国第一批登月宇航员之一,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 在月球上你将看到什么 会做些什么 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结题成果文集。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学与教的研究结题成果文集(语文)

3、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的是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2、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延伸练习

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2、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4、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为2014年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本课文,作者朱长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啊,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时我说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师:对!是月亮!平时我们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啊?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我们古代,人们对于月亮有着不尽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传说故事。大家知道流传最广的是故事是什么故事吗?

生:“嫦娥奔月!”

师: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产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在探索着这个问题,渴望揭开月球的秘密。2007年10月24日18点1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迈开我国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对于人类对于月球的真正探索我们整整迟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类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类庆贺的时刻!虽说时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悦,至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的到。下面说让我们共同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那种悲震憾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语言方面

①恰当的描述:

例如: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争光,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这样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②用数字说明;

例如:写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别用6.8、7.67、10.5等数字,令我们遐想不已。

还有写火箭升空后的时间词,也同样让我们遐想万千。

③叙述中有议论。

如第4段中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这足以说明这次登月之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

还有第11段中在两名宇航员登月之后,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里再次强调了此次登月的意义。

总之,这些议论性文字深化了我们对叙述的问题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国航天技术也已达到空前的进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月球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对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还得靠不断成长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5、人教七年级上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限的遐想,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和不朽的诗篇,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同学们所举之例,都是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幻想,从前的人们,总幻想着像传说中的嫦娥一样,飞上神秘的月球,人类多年的梦想在1969年7月21日变成了现实,那一天,人类的使者终于登上了这个神秘的星球。今天,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去重温这一刻,一起来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一文。

二、速读课文,感悟内容,研讨赏析

1、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自读课文之后,先检查词语,再回答刚才的思考题。

明确:美国宇航员于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登上了月球。时间顺序。

3、让学生在书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且了解整个事件是如何发展的。之后通过填表来学习。

时间 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

4、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返回地球

说明:登月准备: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飞船升空:展示火箭升空的图片。

登月成功:展示四幅图片;了解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以及为什么做。

返回地球:展示飞船返航的两幅图片。

5、通过学习,我们对人类登月的全过程,已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呢?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6、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很多数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三、课外拓展

“阿波罗”号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你还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附资料1: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中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环绕地球飞行14圈,次日在内蒙古安全降落。这次为期21小时的太空之旅,使中国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自主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资料2: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火星的探测。20世纪70年代以来,前苏联和美国都对火星进行过较长时间的探测,美国的两个海盗号探测器在火星上着陆考察,结果是火星“运河”之说被否定,更没有发现“火星人”的痕迹。但人类对火星的向往并未泯灭,而是一直想从这个与地球特征极多相似的星球上发现奇迹。1996年美国发射火星探路者,把“索杰纳”火星车送上火星漫游考察,最大成果是发现火星上曾多次发生过特大洪水,但仍未寻觅到生命的踪迹。

资料3:1986年人类还专门对哈雷彗星回归和太阳进行过探测。前苏联的韦加号、欧空局的乔托号和日本的先驱号探测器,第一次在穿过哈雷彗星贴近彗核探测,发现了哈雷彗星上有简单的有机分子。1990年美国发射的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破天荒地探测了太阳南北极的太阳风形成等情况。

资料4: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把哈勃空间望远镜、康普顿r射线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送入太空轨道,观测宇宙中遥远天体和星系,揭示宇宙的形成和发展。哈勃空间望远镜升空10年来,已经观测到黑洞、超新星爆发等宇宙自然现象。

6、人教版七年级上《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入选人教2013新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课本第24课。不妨看看人教版七年级上《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7、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课文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2、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延伸练习

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2、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8、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学习准确严谨的语言、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结合今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这一热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的难点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需引导学习。

注意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深入等特点。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

1、默读法与朗读法相结合。

2、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环节设计

运用“版块式”教学思路,将教学环节主要分为:

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和结课四版块。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快速阅读要点:

(1)集中注意力,默读。(2)不回视,不逐字阅读。(3)抓住关键点阅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1969年7月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人类首次成功登月全过程

顺序:时间顺序

高潮设计

登月前准备阶段(3-4)

升空飞行阶段(5-9)

登月全过程(3-16) 登月成功,完成探月任务阶段(10-13)

返航阶段(14-15)

总结登月过程

(三)精读课文

1、根据分段,结合登月过程图和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对登月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

升空飞行的步骤:检查——点火——升空——绕地飞行——飞向月球——绕月飞行——升空——点火——火箭升空——飞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和蕴藏于语言中的情感态度。

(1)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很美。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的好的句子。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使)

“一叶孤舟”是什么意思?(像一片树叶一样大小的孤独的小船)

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形象生动。)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价值?(在地面上高达百米的飞船在太空中却渺小如一叶孤舟,在这里表现出与浩瀚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而人类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这里突出出来。)

(2)“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品味加线字的好处在哪里?

4、对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内在涵义。

(四)结课延伸

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考:航天探险活动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意义何在?其中反映了怎样的航天精神?

9、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10、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11、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课标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嫦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捣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 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段:从“这一年的 7月 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提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
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开始作业,3个小时后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人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丢弃登月舱,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11号”飞船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4、提问: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5、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6、提问: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小结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这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个词语表达。
1、仰着头直立着。( )
2、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
3、距离远但可以望见。( )
4、不停地运动行进。( )
(二)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