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等奖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等奖

1、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等奖

《月亮上的足迹》为2014年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本课文,作者朱长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啊,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时我说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师:对!是月亮!平时我们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啊?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我们古代,人们对于月亮有着不尽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传说故事。大家知道流传最广的是故事是什么故事吗?

生:“嫦娥奔月!”

师: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产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在探索着这个问题,渴望揭开月球的秘密。2007年10月24日18点1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迈开我国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对于人类对于月球的真正探索我们整整迟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类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类庆贺的时刻!虽说时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悦,至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的到。下面说让我们共同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那种悲震憾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语言方面

①恰当的描述:

例如: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争光,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这样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②用数字说明;

例如:写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别用6.8、7.67、10.5等数字,令我们遐想不已。

还有写火箭升空后的时间词,也同样让我们遐想万千。

③叙述中有议论。

如第4段中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这足以说明这次登月之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

还有第11段中在两名宇航员登月之后,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里再次强调了此次登月的意义。

总之,这些议论性文字深化了我们对叙述的问题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国航天技术也已达到空前的进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月球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对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还得靠不断成长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2、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为2014年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本课文,作者朱长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啊,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时我说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师:对!是月亮!平时我们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啊?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我们古代,人们对于月亮有着不尽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传说故事。大家知道流传最广的是故事是什么故事吗?

生:“嫦娥奔月!”

师: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产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在探索着这个问题,渴望揭开月球的秘密。2007年10月24日18点1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迈开我国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对于人类对于月球的真正探索我们整整迟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类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类庆贺的时刻!虽说时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悦,至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的到。下面说让我们共同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那种悲震憾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语言方面

①恰当的描述:

例如: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争光,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这样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②用数字说明;

例如:写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别用6.8、7.67、10.5等数字,令我们遐想不已。

还有写火箭升空后的时间词,也同样让我们遐想万千。

③叙述中有议论。

如第4段中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这足以说明这次登月之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

还有第11段中在两名宇航员登月之后,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里再次强调了此次登月的意义。

总之,这些议论性文字深化了我们对叙述的问题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国航天技术也已达到空前的进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月球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对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还得靠不断成长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课标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嫦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捣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 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段:从“这一年的 7月 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提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
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开始作业,3个小时后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人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丢弃登月舱,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11号”飞船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4、提问: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5、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6、提问: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小结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这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个词语表达。
1、仰着头直立着。( )
2、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
3、距离远但可以望见。( )
4、不停地运动行进。( )
(二)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4、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新课标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1) 了解记叙语言的平实准确
2) 把握文章记叙的主体内容
3) 分析人类登月的现实意义
2、 技能目标
1) 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大意
2) 准确概括文章各节要点
3) 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
3、 情感目标
1) 正确理解登月的意义
2) 了解人类伟大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4、 媒体目标
1) 展示图片和录像片段,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安排学生利用手提电脑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组织概括并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的能力
难点:迅速准确概括文章要点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
1、 情景导入
(背景midi音乐:《城里的月光》或《但愿人长久》)
展示美丽的嫦娥奔月神话图,简述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展示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书影,简介凡尔纳作品。
2、 引入课文
(展示登上月球的三位宇航员的照片)
时至1969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月亮。让我们记住这三个人的名字,并一起来看看,当时宇宙飞船是如何飞上太空的。
(播放火箭升空瞬间以及空中一级、二级火箭脱落的录像片段)
(二)学习新课 (25`)
1、速读课文
思考问题:登月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
明确: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飞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2、细读课文,
1)完成表格
时间 事情进展
1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2 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
3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4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5 19日晚8点33分
6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7 20日上午7点32分
8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9 21日上午ll时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0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11 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12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13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14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登月全过程图片文字资料展示,学生自由讨论,概括要点)
(2)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
1) 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 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3) 树立登月纪念碑
4) 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5) 插上美国国旗
6) 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三)课文小结(5`)
1、登月意义
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说的: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语言特色
平实、准确
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文章运用的数字体现了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了记实报道的特点。
(四)学生活动 (10`)
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况
每组选一个代表组织材料发言,概括讲述查找到的资料内容。
(五)作业布置
网上搜索关于人类宇航发展史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成文。
四、 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演示法
人类成功登月的事件虽然家喻户晓,但现在的初中学生,距离这件轰动全球的历史事件已经有一定时间,能真正通过电视电影直观了解这个重大的历史场面的人,还是很少的。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展示到学生面前,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人类登月的全过程。
2)情景导入法
一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本节课结合中外历史中关于人类登月的传说和幻想,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顺利引出正文。
3)速读训练法
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阅读,迅速抓住文章要点。本课安排学生在三分钟内速读课文后,迅速找出课文要点,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抓课文要点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将在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迅速整理归纳,培养了他们的语言归纳的能力。
2、 学生活动
1) 自由讨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部分,安排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从旁点拨。
2) 电脑操作
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提电脑,在课堂上布置电脑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作表格,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网上搜索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学生在网上搜寻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况等资料,拓展了课文内容、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并且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五、 多媒体手段的选择和应用
1、 选择: 登月全过程图片展示
登月火箭升空录像资料4段
学生上网搜索所得资料
2、 应用
1) 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 突破课文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3) 运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随想
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内容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天文知识及科学概念,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较为抽象,单纯分析课文语言很难令学生理解具体的内容。从前讲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总会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卡壳,尤其是难以形象地描述登陆月球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总让人感到有所不足。传统教学粉笔黑板和教师的语言很难弥补这种不足,课堂难免空洞乏味。
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多媒体引入课堂成为普遍情况,多媒体教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对课堂传统模式不足之处有极大的补充。飞船升空的影象视频、登陆月球的现场图片、地面指挥中心的热闹景象、以及踏出人类第一步的宇航员的光辉形象……学生在品读课文精致描述的同时,观赏着与之相关的丰富图片与视频,更能容易接受和掌握这些本来繁琐和枯燥的知识,原本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本来对科技知识就有很大的好奇心,这样丰富的课堂既满足了学生好奇的心理,更是容易刺激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上完课文之后,继续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查找到更多更新的宇航发展现况,这样的方法很容易吸引学生去主动汲取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既圆满地完成了课文教学的要求,更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习惯,可谓是一举三得。

多媒体教学方法当然不是万能的良药,但是它在弥补传统教学的许多不足方面确实有着得天独厚不可取代的优势,只要我们能正确看待它的优劣,真正把多媒体用在合适的地方,发挥它的优势,就一定能使课堂绽放光芒。[

5、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要点点拨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解释词语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小心翼翼:

二、整体感知

2、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三、理解探究

6、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7、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8、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9、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大量的数字,时间精确到分秒,在文中画出来,说说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10、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

1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五、学习小结

1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áng()首挺立(2)轨道()(3)椭圆形()

(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课内阅读

①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②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在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距离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③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④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⑤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几个语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2、“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是;“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吗?为什么把它叫做“引力的静止点”?

4、第①③④自然段中加点的“他们”所指代的内容是一样的吗?请具体说明。

5、第⑤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是四个短句,很有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请你换一种方式,以便更能突出作者这种心情,应该怎么说?

6、你知道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是在什么时候吗?对我国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活动你有什么看法?

(三)拓展阅读

人类为何对月球情有独钟

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每当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把酒赏月,其乐融融之时,苏东坡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们对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愿。

②人们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丽动人的月光,但可能并不知道,月亮原来与人类的生命还息息相关呢。美国谢鲁•皮尔逊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阳系最初形成时,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牵引,成为它的卫星。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正是这一“超巨”磁场,对地球形成了一个“保护盾”,减少了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因而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如果没有这个“保护盾”,外来的射线会将最初出现在地球上生命幼体全部杀死,使生物根本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长、繁殖。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成了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

③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心理变化也和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这是因为人体约有80﹪的液体,月亮引力也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从而造成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一般在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因此最易出事。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发作。人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连人类的谋杀、毒害、抑郁和心脏病的发作也都与月亮的盈亏有关,并认为月亮产生的阳离子能诱发人的反常行为。人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必将更多地揭示出人类与月亮的深层次的奥妙。

④月球也是解决日益困扰着人类的能源问题的理想基地。因月球表面近于真空状态,太阳辐射可以毫无阻挡地到达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并联式的太阳能发电厂,能长期获得稳定的电能。由于月球既无磁场,又无大气,太阳风离子可以毫无阻挡地抵达月球表面。加上小天体的撞击,致使月球表面覆盖的5—10米厚的月壤层都富含太阳风成分,如氢、氦、氖、氩、氮等,其中作为核电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蕴藏量极少,容易取用的估计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层5—10米的土壤内就含有氦-3总量达到100—500万吨,可成为人类万年以上长期使用的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1、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其乐融融

(2)息息相关

2、“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举出实际的例子吗?

3、根据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是怎样形成的?

4、月球对地球的“保护盾”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5、“精神不正常者”为什么多在月夜发作?

6、从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从哪两个方面为人类提供能源?

7、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谁。

如:从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答案19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过程

1、昂首挺立:仰着头挺着胸站立.

一叶孤舟:单独的一艘小船.

遥遥在望:在望:可看见。远远地可以看到。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1、略

2、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3、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略

5、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6、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7、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8、准确,科学,真实。这也是写实报道的特点。

10、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

11、略

12、略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1)昂(2)guǐ(3)tuǒ(4)翼翼(5)qiāo(6)窄2、(1)只能老远的看到,却无法与之接触,形容月亮力地球很遥远,要登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很形象得说明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意义重大。(3)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表明人类对月球探索的想法由来已久。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二)课内阅读

1、时间顺序;依据是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发射后13时30分;19日晚上8点33分;19日晚上9点32分;7月20日上午7点32分;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21日上午11点39分;11点51分等。2、比喻;描写。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因为月球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4、不完全一样:第①③自然段都指的是“三名宇航员”;而第④自然段中的“他们”是指“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5、可以把四个短句都单独各起一段,这样更有气势,更能表达作者那种无比激动、自豪之情。6、2001年杨利伟;开放性题,可以从增强国防、国力、世界和平利用太空等角度去说即可。

(三)拓展阅读。

1、(1)形容一家人在一起和睦欢乐的样子。(2)形象地说明了月亮同人类生命的关系非常地密切。2、如:我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等。3、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4、减少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使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5、因为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

6、(1)太阳辐射形成的太阳能;(2)核电燃料氦-3。7、(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2)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3)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6、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四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五、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2、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3、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4、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5、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六、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七、信息反馈:

7、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课文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2、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延伸练习

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2、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8、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学习准确严谨的语言、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结合今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这一热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的难点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需引导学习。

注意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深入等特点。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

1、默读法与朗读法相结合。

2、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环节设计

运用“版块式”教学思路,将教学环节主要分为:

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和结课四版块。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快速阅读要点:

(1)集中注意力,默读。(2)不回视,不逐字阅读。(3)抓住关键点阅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1969年7月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人类首次成功登月全过程

顺序:时间顺序

高潮设计

登月前准备阶段(3-4)

升空飞行阶段(5-9)

登月全过程(3-16) 登月成功,完成探月任务阶段(10-13)

返航阶段(14-15)

总结登月过程

(三)精读课文

1、根据分段,结合登月过程图和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对登月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

升空飞行的步骤:检查——点火——升空——绕地飞行——飞向月球——绕月飞行——升空——点火——火箭升空——飞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和蕴藏于语言中的情感态度。

(1)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很美。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的好的句子。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使)

“一叶孤舟”是什么意思?(像一片树叶一样大小的孤独的小船)

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形象生动。)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价值?(在地面上高达百米的飞船在太空中却渺小如一叶孤舟,在这里表现出与浩瀚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而人类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这里突出出来。)

(2)“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品味加线字的好处在哪里?

4、对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内在涵义。

(四)结课延伸

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考:航天探险活动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意义何在?其中反映了怎样的航天精神?

9、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 月亮上的足迹》生本课堂导学案


19、 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目标
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课前诵读: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预习检测
1.解释词语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小心翼翼:
2、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课堂探究
4、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6、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7、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8、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9、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大量的数字,时间精确到分秒,在文中画出来,说说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10、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1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1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当堂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áng( )首挺立 (2)轨道( ) (3)椭圆形 ( )
(4)小心yìyì( ) (5)铁锹( ) (6)狭zhǎi ( )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课内阅读
①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
②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
③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
④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⑤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几个语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2、“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是 ;“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吗?为什么把它叫做“引力的静止点”?
4、第①③④自然段中加点的“他们”所指代的内容是一样的吗?请具体说明。
5、第⑤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是四个短句,很有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请你换一种方式,以便更能突出作者这种心情,应该怎么说?
6、你知道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是在什么时候吗?对我国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活动你有什么看法?
(三)拓展阅读
人类为何对月球情有独钟
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每当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把酒赏月,其乐融融之时,苏东坡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们对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愿。
②人们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丽动人的月光,但可能并不知道,月亮原来与人类的生命还息息相关呢。美国谢鲁?皮尔逊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阳系最初形成时,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牵引,成为它的卫星。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正是这一“超巨”磁场,对地球形成了一个“保护盾”,减少了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因而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如果没有这个“保护盾”,外来的射线会将最初出现在地球上生命幼体全部杀死,使生物根本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长、繁殖。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成了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
③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心理变化也和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这是因为人体约有80﹪的液体,月亮引力也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从而造成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一般在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因此最易出事。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发作。人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连人类的谋杀、毒害、抑郁和心脏病的发作也都与月亮的盈亏有关,并认为月亮产生的阳离子能诱发人的反常行为。人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必将更多地揭示出人类与月亮的深层次的奥妙。
④月球也是解决日益困扰着人类的能源问题的理想基地。因月球表面近于真空状态,太阳辐射可以毫无阻挡地到达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并联式的太阳能发电厂,能长期获得稳定的电能。由于月球既无磁场,又无大气,太阳风离子可以毫无阻挡地抵达月球表面。加上小天体的撞击,致使月球表面覆盖的5—10米厚的月壤层都富含太阳风成分,如氢、氦、氖、氩、氮等,其中作为核电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蕴藏量极少,容易取用的估计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层5—10米的土壤内就含有氦-3总量达到100—500万吨,可成为人类万年以上长期使用的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1、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其乐融融 (2)息息相关
2、“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举出实际的例子吗?
3、根据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是怎样形成的?
4、月球对地球的“保护盾”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5、“精神不正常者”为什么多在月夜发作?
6、从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从哪两个方面为人类提供能源?
7、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谁。
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参考答案
1、昂首挺立:仰着头挺着胸站立.一叶孤舟:单独的一艘小船.
遥遥在望:在望:可看见。远远地可以看到。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1、 略
2、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3、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 略
5、 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6、 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7、 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8、 准确,科学,真实。这也是写实报道的特点。
10、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
11、略
12、略
(一)积累与运用。
1、(1)昂(2)guǐ(3)tuǒ(4)翼翼(5)qiāo(6)窄 2、(1)只能老远的看到,却无法与之接触,形容月亮力地球很遥远,要登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很形象得说明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意义重大。(3)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表明人类对月球探索的想法由来已久。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二)课内阅读
1、时间顺序;依据是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发射后13时30分;19日晚上8点33分;19日晚上9点32分;7月20日上午7点32分;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 秒;21日上午11点39分;11点51分等。2、比喻;描写。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因为月球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4、不完全一样:第①③自然段都指的是“三名宇航员”;而第④自然段中的“他们”是指“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5、可以把四个短句都单独各起一段,这样更有气势,更能表达作者那种无比激动、自豪之情。6、2001年杨利伟;开放性题,可以从增强国防、国力、世界和平利用太空等角度去说即可。
(三)拓展阅读。
1、(1)形容一家人在一起和睦欢乐的样子。(2)形象地说明了月亮同人类生命的关系非常地密切。2、如:我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等。3、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4、减少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使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5、因为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
6、(1)太阳辐射形成的太阳能;(2)核电燃料氦-3。7、(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2)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3)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10、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15.月亮上的足迹

一(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二(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

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三(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四(16——20)写登月归来。

11、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学案教案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引导]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船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并指出登月活动的重大意义,这一创举将人类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而激发了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文侧重于记叙,按时间顺序展开,详细地叙述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此次登月是宇航事业的里程碑,引出下文,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接着具体记叙登月经过;最后总结登月的重大意义。尝试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获取课文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并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典题例析]
例题一:文章中详细记叙了登月过程,试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答题时须扣住这一点,语言简洁即可,基本过程是:进入指令舱→飞船发射→进入预定轨道→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与飞船脱离开始降落→登月舱登月→阿姆斯特朗登月→树立登月纪念碑并完成试验→飞船与登月舱对接→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例题二:找出课文叙述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识与应用
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一些议论的句子,可
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第四段中作者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再比如第11段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种记叙中加议论的写法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要点。
[课时训练]
一、选出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下列加点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观测( cè ) 泯灭( mǐn ) 厄运( è ) 发酵( xiào )
B、啜泣( chuò ) 小憩( qì ) 竦峙( shì ) 飞跃( yuè )
C、铁锹( qiāo) 海域( yù ) 卓越(zhuō ) 潜行( qián )
D、干涸( gū ) 梦寐( mèi ) 畅谈( chàng ) 轨道( guǐ)
2、选择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 ( )
A、清澈 倔强 玷污 堕落
B、点缀 雏形 畅谈 观测
C、慷慨 闲适 禀告 风韵
D、报酬 奥恼 蹂躏 分辩
3、下面标点符号不恰当的一项 ( )
A、爸爸的同事们称我“小广东,”也有的叫我“亚非拉,”那是因为我皮肤黑的缘故。
B、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C、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待人要诚实,不说假话,不说空话;写作,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说空话。
D、学会观察是很重要的,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包括思想感情)的反映。
4、从《新华字典》中查字,查法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戮”和“辔”两字,按部首分别查“ ”部和“口”部;按音序分别查“L”部和“P”部。
B、“舐”和“敛”两字,按部首分别查“舌”部和“ ”部,然后按笔画分别查三划和七划。
C、“ 亘”和“六”两字,按音序分别查“G”部和“L”部,按部首分别查“一”和“、”部。
D、“屑”和“宵”两字,按部首分别查“尸”和“ ”部;按音序都查“X”部。
5、下列词语全部属于褒义词(不含中性词)的一组 ( )
A、爱护 成果 跃跃欲试 联想
B、牺牲 理想 呕心沥血 鼓励
C、珍惜 袒护 别出心裁 首脑
D、愉快 善意 寥寥无几 继续
6、下列各句中没有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是 ( )
A、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B、“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C、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行驶。
D、这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二、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昂首挺立: 2、畅谈:
3、可望而不可即: 4、神往:
三、请把重新调整后句子的顺序填在下面方格里。
1、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3、飞船进入大气层,回到地球。 4、登月舱打开舱门。
5、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间点,向月球进发。
6、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7、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8、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9、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10、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正确的顺序是:
四、阅读两篇语段,回答如下问题:
(一)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电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1、第一段文字记叙了( ),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点火发射——火箭加速——( )——(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 )。
2、为什么交待时间精确到秒?

3、简析“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的表达效果。

4、飞船的速度是很快的,为什么“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中用“缓缓”一词,是否矛盾?


5、用波浪线划出第二节中描写的句子,如果把它们改为平实的描写,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月亮:地球的刹车
忻迎一
对于生命的自然状态来说,地球的动态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当人类诞生以后,过分的星球动荡将会是灾难。试想,如果到处是火山,是海啸,
是山崩地裂,人类将会为此而疲于奔命,将会终日生活在极度惊恐之中。
然而,我们的运气的确很好,地球有一个刹车装置,它把地球的动态逐渐地从一个很快的转速减缓到较慢的转速,这就是月亮。月亮的引力对地球的动态默默施加了四十多亿年的影响,在四十多亿年的时间里,降低了地球一半左右的旋转速度,从每天大约10个小时的昼夜交替,渐变为后来的24小时。细算一下,平均每天减少0.02秒。这是一个极小的数字,却是极重要的数字。这个数字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就会使地球的转速降低得太多,不利于地球的动态;小了,就是刹车动力不够。
人们不知道月亮到底是怎么来的,几种分析都不够圆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月亮,地球的环境将不如现在这么美好。因为很多学者认为,是月亮的存在使地球的旋转姿势稍有偏斜,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区分。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数字意义上的论证,因为火星虽然没有与这么大的“月亮”为伴,火星的旋转姿势却和地球一样,也是偏斜的。当然,月亮在夜晚起到的照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没有电灯的远古时期,月亮比今天要显得亮得多。但是,月亮真正的作用似乎是为人类的文明做准备。它曾经离地球只有10万公里,30亿年前看起来要比现在大一倍。如果那时已经有了智慧生命,估计眼神好的人都能看见月亮表面较大的环形山。
月亮的存在使地球转速减慢,而地球转速的减慢也减弱了地球对月亮的控制,于是月亮也在一点点地远离地球。地球不断地减慢转速和月亮不断地离开地球是以往地月史中最重要的互动关系,而这种关系到人类出现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现在地球的一天是24小时,这使我们都有一个温馨的漫漫长夜,有着不必时刻警惕灾难警报的安详睡眠,有着不断升值的房地产生意。月亮送给我们人类的真正礼物就是自有地球这颗行星以来最稳固的地壳。
①除了对我们生活的关照,月亮还是我们认识太阳及宇宙的非常出色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月亮逐渐离开地球至今,月亮的月面直径与太阳的视觉直径完全一致,因此,发生日食时,人们就可以通过月亮对太阳的遮挡来仔细观测太阳。如果没有月亮造成的日食,人们对太阳的认识恐怕还要延迟很多年。人们之所以能够在50年代应用核聚变发明氢弹,其中的部分原因也许和月亮的存在有关系,因为氢弹的发明是从太阳的能源机制中获得了启发的。氢弹的发明对人类是一个威胁,它警告人类不要自己毁灭自己。②实际上,一个注定要彻底毁灭整个人类的东西一旦被制造出来,人类反而有了前所未有的理智。有趣的是,直到现在,人类已经有了超过50年的世界范围的和平,而从理论上说,人类现已具有在地球转完一圈之前就彻底毁灭自己的能力。
月亮通过大海的韵律制动地球,这很有意思。地球上的水居然是美妙的刹车媒介,海洋的潮涨潮落就是对地球转动能量的抵消。最终,这些水会使地球失去月亮,因为海洋的潮汐将更多地降低地球的动能,这样就会继续减少约束月亮的引力。按照这个程序,月亮大约会在10亿年之后彻底脱离地球。但是我们相信,那时人类已经可以以高度的文明来控制这种事情,至少月亮必将是地球的土地的延伸,人类也一定有办法保持月亮和地球的亲密状态。
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一天体,它的存在给了人类一个可以突破地球这颗行星的机会。毋庸置疑,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当做文明的最高成就之一。这的确是自生命从海洋爬上陆地以来的最重要的事件。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人类对自己星球的超越都是非凡的壮举,而不是因为月亮离我们只有38万公里,所以这种壮举才得以实现。除了月亮,离我们最近的就是火星或者金星,然而它们也是在5000万公里以外。如果没有月亮,人类登上外星的计划和豪迈,将至少推迟六十多年。
6、“地球的动态”是指第一节中的 、 、 。
7、第二节中,为什么说这0.02秒是个极小的数字,也是个极重要的数字?


8、你同意第三节中“季节区分”的说法吗?为什么?


9、 第三节中“月亮真正的作用似乎是为人类的文明做准备”一句照应下文哪些事情?

10、划线句①的结构作用是 。
11、你怎样看划线句②所提出的看法?


12、你认为人类何时能登上除月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为什么?


13、第六节中“那时人类已经可以以高度的文明来控制这种事情。”你预测人类是如何控制的呢?写出设想。




《月亮上的足迹》
一、1.C 2.D 3.A 4.D 5.B 6.D 二、1.昂首挺立:昂着头直立。2.畅谈:尽情地谈。3.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却不能够接近。4.神往:心里向往。三、语序:8、5、9、7、10、4、2、6、1、3 四、1.飞船发射进入地球轨道的经过,时间,检查,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脱落,进入轨道 2.准确真实地记录登月活动的经过,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飞船在浩大的太空宇宙中飞行的状态。 4.在辽阔之极的背景下,飞船看起来好像很慢,这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实际速度很快,并不矛盾。5.描写的语句有“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如果换成平实的语句就不够生动,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了。 6.火山、海啸、山崩地裂 7.见第2段原文,“这个数字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就会使地球的转速降低得太多,不利于地球的动态;小了,就是刹车动力不够。”这样的题,既可摘原文答,也可自己归纳。 8.作者举火星的例子作了批驳,你可赞成也可反对,理由要充分。 9.发明氢弹、登上月球等。10.过渡,承接上一段来自“生活的关照”,开启下一段“认识中不可替代的工具”。11.可从两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谈起,也可展望人类的和平前景。12.略 13.略


 

 

12、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19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夜幕星空的画面,提问:自古以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限的遐想,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和不朽的诗篇,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①讲解“嫦娥奔月”的故事:
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丹就飞进了月宫。她住在广寒宫里,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嫦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人间。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②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
儒勒·凡尔纳(1828~1905)生于法国南特,从小对航海有浓厚兴趣,系统地研读过数理化专著,1865年发表了《从地球到月球》,及1870年发表的续集《环绕月球》,这两本科幻小说几乎是现代“阿波罗”登月工程的原始性预演。
《从地球到月球》及它的续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法国探险家米歇尔·阿当建议造一颗名为“哥伦比亚”的空心炮弹,并乘坐它到月球去。巴比康,米歇尔 和尼丘尔船长在炮弹里装了温度计,气压表,月理图和枪支弹药,又随身带上两只狗和几只鸡,乘坐由270米长的大炮发射的炮弹出发,但在途中遇到流星而偏离轨道,在离月球4500千米处绕月飞行。三位探险家利用绕月飞行的机会,仔细观测了月球的面貌,最后因炮弹速度 越来越快而脱离了月球的引力范围,从而进入了地球的引力圈,终于溅落在太平洋,三位月球探险家被美国军舰救起受到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③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亮是如此神秘,人类是如此向往,那么什么时候人类能真正登上月球,实现飞天梦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在今天的课堂上,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去感受人类登上月球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和那成功的喜悦。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时、地、人、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填表。
时间
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教师边复述,边展示图片。)
三、研读赏析
1、宇航员登月成功后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边速读课文边回答。
(①检查登月器②采集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③树立登月纪念碑④安装仪器⑤插美国国旗⑥与总统通话。)
2、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学生找出有关段落齐读,并抓住“一小步”与“巨大的飞跃”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四、拓展延伸
1、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学生讨论。
(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 “阿波罗”号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你还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附资料1: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中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环绕地球飞行14圈,次日在内蒙古安全降落。这次为期21小时的太空之旅,使中国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自主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资料2: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火星的探测。20世纪70年代以来,前苏联和美国都对火星进行过较长时间的探测,美国的两个海盗号探测器在火星上着陆考察,结果是火星“运河”之说被否定,更没有发现“火星人”的痕迹。但人类对火星的向往并未泯灭,而是一直想从这个与地球特征极多相似的星球上发现奇迹。1996年美国发射火星探路者,把“索杰纳”火星车送上火星漫游考察,最大成果是发现火星上曾多次发生过特大洪水,但仍未寻觅到生命的踪迹。
资料3:1986年人类还专门对哈雷彗星回归和太阳进行过探测。前苏联的韦加号、欧空局的乔托号和日本的先驱号探测器,第一次在穿过哈雷彗星贴近彗核探测,发现了哈雷彗星上有简单的有机分子。1990年美国发射的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破天荒地探测了太阳南北极的太阳风形成等情况。
资料4: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把哈勃空间望远镜、康普顿r射线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送入太空轨道,观测宇宙中遥远天体和星系,揭示宇宙的形成和发展。哈勃空间望远镜升空10年来,已经观测到黑洞、超新星爆发等宇宙自然现象。
3、20年后,假如你已经成为我国第二批宇航员,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在月球或别的星球留下什么足迹?请大胆地发挥你丰富的想像力,对我国的航天事业作些设想。
结束语:
刚才,我国的第二代“宇航员”已经有了美妙的设想,令人鼓舞。最后,我想说的是,现在我们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愿你们勇敢地走出来,敞开宽阔的胸怀,迎接美好的未来。
五、布置作业
搜集关于月亮的知识、词语、诗句、传说及人类探索太空的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