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优质课教学实录一等奖

《《木兰诗》优质课教学实录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木兰诗》优质课教学实录一等奖

1、《木兰诗》优质课教学实录一等奖

 师: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但她毕竟生活在千百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师: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

(板书)

(播放木兰英姿的幻灯片)

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壁”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木兰诗》,它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木兰诗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放声的、自由地读这首诗,然后争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

(学生自由读书)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板书)现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中心内容,这首诗叙述了哪些情节 ?也就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

(生速读,思考,纷纷举手)

生:木兰先是离开家,然后……

师:木兰是怎样离开家的?

生:木兰是叹息着……

师:很聪明。木兰是怀着 复杂的、矛盾的心情,最后下定决心从军的。

生:然后,木兰勇敢地在战场打仗,胜利以后不愿做官,最后回到她的家里。

师:这位同学说得相当简洁,语言组织也好。木兰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程,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故里。(边讲边板书)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我写的这四段情节,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漏掉了最后一段。

师:请你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雄兔……雌雄。”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作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民歌的特点之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像《木兰诗》这样的叙事诗的情节,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蕴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边讲边板书)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边听边想,仔细地揣摩老师在朗读这四个部分的时候分别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感情 ?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读毕,停顿片刻)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发言说说你刚才听出来老师运用的感情。

生:老师读木兰决定从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忧愁的感情。

师:你觉得用很忧愁的感情读木兰决定从军这一部分合适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木兰很想帮助她的父亲,可她又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她很为难。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准确。木兰在想啊,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所以很犹豫,很发愁。那么木兰最后去了没有呢?

生:去了。

师: 所以木兰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你试着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读)

师:读得有味道。请大家像刚才一样继续发言。

生①:我觉得第二部分“登程”老师读得很悲伤。

师:怎么会悲伤呢?

生1:因为木兰想念亲人。师:想念亲人就悲伤吗?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

生2:我觉得这一段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木兰要走上战场,但又舍不得与亲人分开。

师:说得很细腻。木兰是英雄,但又是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万点。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心中悬挂着家人,同学们一块儿朗读出来。

生齐:“不闻……鸣啾啾。”

师:这些诗句写得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这首诗还有两个部分,同学们刚才听老师是用什么感情读的?

生:老师读“征战”这一部分是很豪迈的感情,木兰荣归则很高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准确。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影电视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一部分最适合集体朗读,请同学一齐朗读一遍。

(生读)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画面,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骑着战马驰骋边关,浴血奋战。北方的寒夜里传来更鼓声声,军营中将士们披挂着冰冷的铠甲,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它们传递出来。

(生读)

师:很有进步。同学们,刚才大家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这一部分,刚才有个同学说他听出了高兴的感情,我再读一遍。

(师配乐配幻灯朗读)

师:这一部分的确是欢快的。同学们,老师是用什么节奏和语调表达欢快之情呢?

生:节奏较快,语调很尖。

(众笑)

师:说得对。节奏明快,音调稍高,表情呢,也应该带着喜悦。同学们也这样试着读读。

(生配乐朗读)

师:的确,我能够听出欢快之情。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先看看用词。

生:有很多动词。

师:是啊,“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动词,(板书),一气呵成,干脆利落。还有修辞手法……

生:对偶、排比……

师:对。对偶、“排比(板书)的修辞手法,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我们读起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觉,所以呢,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欢快就表达出来了。我们一齐读一次。(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体会了“木兰荣归”这一部分的感情,我们可以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些不一样,这两句诗是……

生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妆后,一个女郎却款款走到了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伙伴们自然又是惊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他们再一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诗歌在这时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妆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然后争取表演一下。

(生讨论,气氛活跃)

(男、女生分别表演)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提高我们的素养,丰富我们的知识,然后将从这首诗和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中采撷更多的美。

(下课)

2、《木兰诗》优质课教学实录

 师: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但她毕竟生活在千百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师: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

(板书)

(播放木兰英姿的幻灯片)

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壁”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木兰诗》,它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木兰诗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放声的、自由地读这首诗,然后争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

(学生自由读书)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板书)现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中心内容,这首诗叙述了哪些情节 ?也就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

(生速读,思考,纷纷举手)

生:木兰先是离开家,然后……

师:木兰是怎样离开家的?

生:木兰是叹息着……

师:很聪明。木兰是怀着 复杂的、矛盾的心情,最后下定决心从军的。

生:然后,木兰勇敢地在战场打仗,胜利以后不愿做官,最后回到她的家里。

师:这位同学说得相当简洁,语言组织也好。木兰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程,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故里。(边讲边板书)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我写的这四段情节,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漏掉了最后一段。

师:请你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雄兔……雌雄。”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作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民歌的特点之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像《木兰诗》这样的叙事诗的情节,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蕴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边讲边板书)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边听边想,仔细地揣摩老师在朗读这四个部分的时候分别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感情 ?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读毕,停顿片刻)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发言说说你刚才听出来老师运用的感情。

生:老师读木兰决定从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忧愁的感情。

师:你觉得用很忧愁的感情读木兰决定从军这一部分合适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木兰很想帮助她的父亲,可她又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她很为难。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准确。木兰在想啊,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所以很犹豫,很发愁。那么木兰最后去了没有呢?

生:去了。

师: 所以木兰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你试着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读)

师:读得有味道。请大家像刚才一样继续发言。

生①:我觉得第二部分“登程”老师读得很悲伤。

师:怎么会悲伤呢?

生1:因为木兰想念亲人。师:想念亲人就悲伤吗?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

生2:我觉得这一段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木兰要走上战场,但又舍不得与亲人分开。

师:说得很细腻。木兰是英雄,但又是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万点。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心中悬挂着家人,同学们一块儿朗读出来。

生齐:“不闻……鸣啾啾。”

师:这些诗句写得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这首诗还有两个部分,同学们刚才听老师是用什么感情读的?

生:老师读“征战”这一部分是很豪迈的感情,木兰荣归则很高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准确。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影电视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一部分最适合集体朗读,请同学一齐朗读一遍。

(生读)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画面,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骑着战马驰骋边关,浴血奋战。北方的寒夜里传来更鼓声声,军营中将士们披挂着冰冷的铠甲,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它们传递出来。

(生读)

师:很有进步。同学们,刚才大家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这一部分,刚才有个同学说他听出了高兴的感情,我再读一遍。

(师配乐配幻灯朗读)

师:这一部分的确是欢快的。同学们,老师是用什么节奏和语调表达欢快之情呢?

生:节奏较快,语调很尖。

(众笑)

师:说得对。节奏明快,音调稍高,表情呢,也应该带着喜悦。同学们也这样试着读读。

(生配乐朗读)

师:的确,我能够听出欢快之情。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先看看用词。

生:有很多动词。

师:是啊,“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动词,(板书),一气呵成,干脆利落。还有修辞手法……

生:对偶、排比……

师:对。对偶、“排比(板书)的修辞手法,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我们读起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觉,所以呢,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欢快就表达出来了。我们一齐读一次。(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体会了“木兰荣归”这一部分的感情,我们可以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些不一样,这两句诗是……

生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妆后,一个女郎却款款走到了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伙伴们自然又是惊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他们再一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诗歌在这时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妆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然后争取表演一下。

(生讨论,气氛活跃)

(男、女生分别表演)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提高我们的素养,丰富我们的知识,然后将从这首诗和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中采撷更多的美。

(下课)

3、《木兰诗》教学实录

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点一生读课文。

一生评议:她读的很流畅,但前后语调一致,没有区分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的很不错,评的也很不错。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练习。

代父从军5~6

辞官还乡3

征途想家4~5

屡建战功1~4

一生上去连线,另一生上去作了修改,结论为:

代父从军5~6

辞官还乡3

征途想家4~5

屡建战功1~4

师:打乱秩序后再整合信息,是一道有些难度的题,大家这么快就做好了,不错。看看,情节的正常秩序是怎样的呢?

生:代父从军、征途想家、屡建战功、辞官还乡。

师:很好,思路很清晰。这就是诗中告诉我们的木兰所做的一些事。不过这样的粗线条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跟木兰贴近。这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生:木兰征战回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情景很感人。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

师:说的好。

生:我觉得木兰很不简单,不光是女同胞心中的英雄,更是男同胞心中的英雄,一个花家的小女子,大胆地走向战场,克服了想家、思念亲人的情绪,与男儿一样过着艰苦的野外露营生活,立了大功,我觉得她很勇敢、坚强。

师:不错。你刚才说花家的小女子,女同胞听了可能要不高兴的,你觉得呢?

生笑:花家的女儿。

师:改的好。我觉得你的感受很细腻,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把表现木兰征途想家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遍,好吗?(生读)

生:木兰辞官还乡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对爹娘是那样孝顺,为了孝顺,把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战场;为了孝顺,她舍弃许多人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回家报答双亲养育之恩。

师:好,说到这里,请大家回忆昨天看的豫剧《花木兰》,其中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有没有人记得?

生: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啊!

师:能不能唱?

生:不能。

师:有没有人能唱,一丁点?

生唱:平了……贼……儿……

师:(掌声中)谢谢,虽然只唱了半句,可是韵味尽出,让我们过了一回河北梆子的瘾。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到大家与木兰又走近了一步。思考一下,木兰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生:孝敬爹娘。

师:还有呢?

生: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

师:是的,这本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为了更多的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小结一下,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多人:勤劳、孝顺、勇敢、刚强、机智、有见识、纯朴高尚。

师: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里有几个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英雄颂歌

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5、绝响

师: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开始吧,说不定你有诗人之才而你还不知道呢。

生写。

师:把自己的诗跟大家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朝廷军帖多成山,爹爹年老不能战,花家没有男子汉,我愿替父去出战。(掌声)

师:还挺压韵的,写的不错,下一位?

生:古往今来几英雄,木兰当数排第一,英勇机智杀数敌,是我中华好儿女。(笑,掌声)

师:啊,是一首打油诗吗,也还不错。

生:看,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木兰啊,勇敢地代父从军!老母亲,泪眼簌簌,再三嘱咐儿要小心;老爹爹,颤颤巍巍,送娇女踏上征程。木兰,你是咱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们为你骄傲,我们为你自豪!(掌声)

师:不错,结尾还可改含蓄一点。

生:匈奴们去死吧!让木兰的剑,沾染敌人的血;让木兰的精神,辉映着她的英姿!爹爹呀,女儿不会辜负您,请您等待儿凯旋归来的那一天。(掌声)

师:有气势,散发着一股英雄豪放之气。

生:娘呀!是你把我养大,教给我劳动谋生的本领;爷呀!是你教我武艺,使我成将不死沙场。爷娘的恩情似海深,今生今世报答不尽!(掌声)

生:妈妈!妈妈!儿回来啦!儿不孝!儿不孝!没能留在您的身边。今天,儿回来了,再也不离开您了!您知道吗?儿在外面是多么思念您。平了贼儿快马加鞭,儿赶回来孝敬您啊!(掌声)

师:谁言儿不孝,儿还是孝的,那是一种大德大孝。大家的诗把我们的教室装扮成了诗的殿堂,诗的海洋。老师也写了一首,念给你们听:

历史,请永远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你

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梦想

你义无返顾的迈出了

这历史的、壮丽的、诗的一步

天空的雄鹰被你惊呆了

广袤的中华大地被你惊呆了

侵略者的野心也被深明大义的你惊呆了

是双亲的恩情养育了你

是北方这片柔情的土地滋润了你

是你的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提升了你

木兰

英雄的名字

英雄的民族

木兰(掌声)

师:同学们的诗写的很好,老师写的也不错,为什么我们都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我们走进了木兰的内心世界。

生:因为我们都喜爱木兰。

师:的确,不是我们的诗写的好,是木兰这个女子太美好了,美好的事物就应该与诗相配。放声朗读,把你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吧!(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

生读。(掌声)

师:评一下,还有一点什么不足?

生评:前面还可以,后面喜悦的感情没读出来。

生评:“旦辞爷娘去……”一节应读出木兰的想家、孤独、想哭的心情。

生评:段和段之间没有停顿。

师:把这些意见揉进朗读中去,效果会更好,还有谁愿为大家朗读?

生读。(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师:读的真是棒极了。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了木兰的精神品格,我们才可能朗诵的这么好。大家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起解答。

生:木兰回乡后怎么不去相亲?

生:她当然要去相亲的,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就拍了木兰相亲的事。

生:木兰回来了,家人是笑还是哭?

生:母亲也许会哭,弟弟肯定会笑。

生:这眼泪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母亲的哭,是高兴的哭;母亲的泪,是含笑的泪。

生:花木兰为什么要去从军?

生:因为朝廷要她父亲出征,而父亲年老多病,不能出征,木兰又没哥哥,她弟弟还小,所以只有她去。(掌声)

生:为什么她姐不去?

生:因为她姐没她那么勇敢。

生:因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成为花木兰。(掌声)

生:木兰为什么不当官?

生:因为木兰的生活理想是守在亲人身边,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农耕生活。

师: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终生无怨无悔,她的品格正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下课!(掌声)

【警惕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史学研究倾向──《木兰诗》教学侧记】

“北方鲜卑族与蒙古境内的柔然族之间产生的这场战争,为何而战,该不该战,该不该愚昧地表达对天子的忠诚?”

“鲜卑拓跋部从来就是一个以掳掠为职业的落后集团。”

“北魏统治者既对异族进行无休止的侵犯掳掠,又对本民族人民进行无尽期的征兵,弄得民不聊生。”

一份份有关《木兰诗》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摆到了桌上,如上所引的另一种声音也訇然响起,迅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由于花木兰所生活的年代距今久远,担心学生们不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特意布置了这场围绕《木兰诗》展开的研究性学习,短短一星期,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查来了不说,从梅兰芳主演的京剧《木兰从军》,到常香玉主演的豫剧《花木兰》,再到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竞相亮相,无一不说明了花木兰这一光彩照人的女英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欣赏和喜爱。

而另一种声音的响起使教室里沉默了,花木兰的形象在一部分人心中黯淡了许多,“如果她真的是英雄,她真的爱自己的祖国,她就应该设法去制止这场战争,不让祖国蒙上污点。”“花木兰绝对不会有保家卫国的理想,不能拔高她。”“一个女子身上拥有那么多优点,不可能。”“花木兰不该去为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冲锋陷阵!”

我立即将同学们的看法归为两类,一类是史学的(科学的)眼光,一类是文学艺术的眼光,并提醒同学们不要以史学的眼光来看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确,《木兰诗》寄托了无名氏与广大劳动人民对善良、勇敢、淳朴、孝顺的花木兰的热情讴歌,对美好人性的热情讴歌,花木兰以及花木兰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信息已经过了文学艺术的典型化处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得将其与生活原型一一对号入座。明确了这一点,从欣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高度再来看《花木兰》其人其诗,就这样,同学们随着我的设计一步步走进了花木兰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她的精神和人格所达到的空间,也走进了诗的境界与彼此发自内心的一份份感动。

4、《木兰诗》教学实录

【实录】

教师:昨天能背诵课文的举手,有多少?昨天还不能背诵的同学抓紧时间,这是要默写的,现在请大家背一遍。

(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你最喜欢背哪一节?

学生:第四段。

教师:那你背一下。

学生:万里赴戎机……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它讲了战士英勇善战。

教师:我补充:朔气……表现了木兰的坚韧。

学生2:喜欢第三节。

教师:背一下。

学生2:东市买骏马……

教师:为什么?

学生:好背。

教师:好背也是原因,为什么好背?

学生2:有规律。

教师:什么规律?

学生:互文,排比。

学生3:我喜欢旦辞一段,也因为好背,因为前面有“旦辞”,后面也有这个。

教师:所以,第三段看起来长,其实很好背。那么,前面句式一样,只是在里边换了个字,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 叫复沓。在前面也有──

学生: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学生3:我喜欢问女何所思……一段。

教师:为什么?

学生3:写出了她的爱国。

学生4:写出了形势急迫。

教师:写形势急迫是为了烘托?

学生:孝顺。

教师:烘托爱国,孝顺。大家说了自己喜欢的段落,都有自己的道理。

描写木兰从军准备的段落:

学生:东市买骏马……

教师:战场环境恶劣。

学生: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战争残酷。

学生:将军百战死……

教师:木兰勤劳。

学生:唧唧复唧唧……

教师:木兰内心的担忧。

学生:问女……,昨日见军贴……从此替爷征。

教师:对,就是这一句,非常替她的父亲担心。

教师:昨天我们还介绍了一种新的修辞:互文。请同学把东市……这几句翻译一下。

学生:在东西南北到处挑选东西。

教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

学生:将军战士出生入死回来了。

教师:对,不能翻译成将军死了,壮士回来好了,今天我们该看第五自然段,大家先一起读。

学生朗读。

教师:大家先总结这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征战归来。

学生:可汗赏了很多东西。

教师:不同的人看到的不一样啊,我们看关键的句子?

学生:愿驰千里足。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不知道,她是女的,怕砍头。

学生2:两个原因:1,她太孝顺了,2……

教师:从中可以看出她有什么品质?

学生:孝顺,不被财富诱惑,爱国。

教师:不当官就爱国吗?换个词?

学生:不贪图功力。

我们看看第五段应该怎么归纳?

学生:辞官回乡。

教师板书。

教师:中间有个字,策勋十二转的转,赏赐百千强的强。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这个强字现在还用,比如“这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50%强,好,大家背一下这一段。千里足就是……

学生:千里马。

教师:好,大家再互相背一下。

(学生自己背诵)

教师:现在大家一起背诵(学生背诵),大家有什么问题?

学生:送“儿”还故乡,为什么不说女儿?

教师:同学们来回答。

学生1:女儿儿子都在古代称儿。

学生2:因为人家不知道她是女儿。

教师:大家都有道理。

学生3:当时女儿是不能参战的,所以她称自己是男儿身。

教师:大家都有道理,但是女儿不参战的说法更合乎作品,而说女儿也是儿我觉得更有人情味。

教师:第六段,为什么木兰急忙回家,官都不作?

学生:孝。

教师:不要什么都用孝,孝能说明一切问题吗?大家自己读一下,体会一下。

学生自读。

教师:怎么都不读,大家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教师:为什么她要回家?

学生:爷娘,阿姊,小弟。

教师:大家多想一下,故乡到底什么吸引了木兰?

学生:家,父母。

学生:有她的伙伴。

教师:哪句?

学生:出门看伙伴。

教师:这是她故乡的阿?

学生:不是,是战友。

学生:她家乡有衣服。

教师:是阿,女孩子还是喜欢自己姑娘的衣服,不喜欢军装,她还是喜欢回来当漂漂亮亮的女孩子。

学生:她还想她的房间,开我东阁门……

教师:为什么?

学生:战争睡的不舒服。

学生:还有她的亲戚朋友也想念她阿。

教师:这点找得不错哦。

学生鼓掌。

教师:从哪里看到的哪?

学生:爷娘闻女来……

教师:是阿,每个人的动作是不一样的,父母?

学生:出城。

教师:说明思念很深阿,那么阿姊呢?我请女同学来说……

学生:没有回答。

教师:你站一会。

教师:木兰的姐姐怎么表现?

学生:当户理红妆。

教师:弟弟呢?

学生:磨刀,想以丰盛的佳肴来宽待姐姐。

学生2:姐姐打仗,风餐露宿没有什么好东西,想做点好的给姐姐。

教师:通观这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所有这些场面用什么可以形容?

学生:欢天喜地,亲人团聚。

教师板书:亲人团聚,你坐下。

学生:木兰多少岁呢?

教师:这个不知道。

学生2:反正比你大。

教师:木兰回来之后干什么?

学生:脱我……

教师:抓词语。

学生:脱,着,理,贴。

教师:说明木兰心情。

学生:很高兴。

教师:对,说明木兰当时的欣喜的心情出门看伙伴,伙伴的反应?

学生:惊奇。

教师:的确,伙伴十分惊奇。

学生:那她怎么洗澡呢?

教师:联想很快阿,马上联想到洗澡了。

学生:那她不洗澡阿。

教师:这可能要想到当时的习惯,但是当时的习惯我也不知道。

(学生稍微有些混乱)

教师:这肯定有很多不方便,但是也说明花木兰非常……

学生:机智,聪明。

学生:狡猾。

教师:对,但是怎么狡猾都出来了?

好,大家再把这段读一下。

教师:再回头想想,木兰对比了回家和做官,她选择了回家。这说明她心里的取舍是怎么的?她的理想中注重什么?

学生:亲情。

教师板书。

教师:她回家的生活很……

学生:欢乐,平淡。

学生:但是皇帝赏赐的东西她也可以拿回去阿。

教师:你认为皇帝赏赐的东西她拿回去了吗?

学生:拿回去了!

学生:如果是拿回去了就不用着“旧时“衣服了啊。

学生:她可能不好意思拿女人的衣服啊,所以家里只有以前的衣服。

学生:她说不用尚书郎,她既然官都不愿意当了,当然不会要财物。

学生:不一定!

教师:愿驰千里足,骑马能带那么多东西吗?

学生:她有伙伴啊!

教师:作品中没有交代她是否拿了,但是她官都没有做,应该看出她不向往荣华富贵

学生:我不觉得,因为女人不能当官的,所以她不能当。

教师:官不能当,但是钱还是要拿的,那么她拿来干什么那?

学生:当盘缠啊,孝敬父母啊。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的一些想法,文章中没有具体的交代,那么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作品对文章到底时一种什么态度?

学生:赞扬。

教师:赞扬什么?

学生:孝顺,看重亲情。

学生:我想通了,肯定她是向皇帝要些补品,回来孝敬父母。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的一些想法,但是我们看得出。作品对木兰是赞赏的,至于她要不要这些财务,作品没有交代,但是,要不要财务并不是评价英雄的标准。现在这段能背吗?

学生:能。

教师:背一下。

学生背诵此段。

教师:最后一段似乎与前面没有联系啊?

学生:有联系,与伙伴的话有联系。

教师:怎么理解呢?

学生:可能是对木兰的赞美,不是有安能辨我是雌雄吗?所以是赞赏木兰。

教师:那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借物比喻人。

教师:这里是用兔子的现象来比喻木兰这种现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大家注意一下。“安能”就是“怎么能”,表示反问。这句话到底是作者写的还是木兰写的呢?

学生:木兰。

教师:同意是木兰的举手,同意是作者的举手,好多人是没有反应啊。

学生:我觉得是伙伴,哦,我觉得是作者。

教师:作者要干什么?

学生:起一个补充作用。

学生:这里是说木兰很机智。

学生:我觉得是木兰,因为上面是伙伴的话,这里木兰解释给他们。

教师:我觉得大家都有道理,两种可能都有。现在请大家思考:作品主要事件是什么?

学生:替父从军。

教师:但是。写打仗的只有几句话,写的比较多的是什么?

学生:回到家乡。还有3段。

教师:略的是?

学生:4、5段。

教师:为什么主要事件很简略,而其他的写得很略?

学生:突出木兰的孝顺。

学生:前面说了是备战,备战是为了父母。

教师:是一种儿女之情,还有回乡的感情,这样,对木兰的性格……

学生:进行了描写。

教师:这样,不仅没有影响木兰的形象,反而使形象更为生动,所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读者都喜欢这个形象。

5、《木兰诗》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⑴ 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⑵ 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2、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学实录”)。

二、把握情节

1、学生散读、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学生再读,理清情节结构。

(明确: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三、赏析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教师用了哪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

(明确: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沙场征战─—凄婉又坚定;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2、学生揣摩体会,并阐述教师这样朗读的原因。

3、学生模仿、试读,互评。

四、选点品析

木兰荣归故里部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揣摩如何读出欢快之情。

(明确:语速稍快,音调稍高,表情宜喜)

3、学生试读。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欢快的气氛和情感?

(明确:动词的连续使用和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一气呵成,一泻千里的语势)

4、师生共读。

五、创造性思维训练

1、诗歌讲究文字的简练,讲究读者的再创造,因而留下了空白处。

① 请想象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神态变化。

② 请想象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

2、学生想象,回答。

教学实录

师: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但她毕竟生活在千百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师: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

(板书)

(播放木兰英姿的幻灯片)

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壁”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木兰诗》,它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木兰诗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放声的、自由地读这首诗,然后争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

(学生自由读书)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板书)现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中心内容,这首诗叙述了哪些情节 ?也就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

(生速读,思考,纷纷举手)

生:木兰先是离开家,然后……

师:木兰是怎样离开家的?

生:木兰是叹息着……

师:很聪明。木兰是怀着 复杂的、矛盾的心情,最后下定决心从军的。

生:然后,木兰勇敢地在战场打仗,胜利以后不愿做官,最后回到她的家里。

师:这位同学说得相当简洁,语言组织也好。木兰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程,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故里。(边讲边板书)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我写的这四段情节,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漏掉了最后一段。

师:请你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雄兔……雌雄。”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作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民歌的特点之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像《木兰诗》这样的叙事诗的情节,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蕴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边讲边板书)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边听边想,仔细地揣摩老师在朗读这四个部分的时候分别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感情 ?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读毕,停顿片刻)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发言说说你刚才听出来老师运用的感情。

生:老师读木兰决定从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忧愁的感情。

师:你觉得用很忧愁的感情读木兰决定从军这一部分合适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木兰很想帮助她的父亲,可她又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她很为难。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准确。木兰在想啊,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所以很犹豫,很发愁。那么木兰最后去了没有呢?

生:去了。

师: 所以木兰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你试着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读)

师:读得有味道。请大家像刚才一样继续发言。

生①:我觉得第二部分“登程”老师读得很悲伤。

师:怎么会悲伤呢?

生1:因为木兰想念亲人。师:想念亲人就悲伤吗?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

生2:我觉得这一段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木兰要走上战场,但又舍不得与亲人分开。

师:说得很细腻。木兰是英雄,但又是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万点。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心中悬挂着家人,同学们一块儿朗读出来。

生齐:“不闻……鸣啾啾。”

师:这些诗句写得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这首诗还有两个部分,同学们刚才听老师是用什么感情读的?

生:老师读“征战”这一部分是很豪迈的感情,木兰荣归则很高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准确。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影电视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一部分最适合集体朗读,请同学一齐朗读一遍。

(生读)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画面,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骑着战马驰骋边关,浴血奋战。北方的寒夜里传来更鼓声声,军营中将士们披挂着冰冷的铠甲,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它们传递出来。

(生读)

师:很有进步。同学们,刚才大家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这一部分,刚才有个同学说他听出了高兴的感情,我再读一遍。

(师配乐配幻灯朗读)

师:这一部分的确是欢快的。同学们,老师是用什么节奏和语调表达欢快之情呢?

生:节奏较快,语调很尖。

(众笑)

师:说得对。节奏明快,音调稍高,表情呢,也应该带着喜悦。同学们也这样试着读读。

(生配乐朗读)

师:的确,我能够听出欢快之情。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先看看用词。

生:有很多动词。

师:是啊,“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动词,(板书),一气呵成,干脆利落。还有修辞手法……

生:对偶、排比……

师:对。对偶、“排比(板书)的修辞手法,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我们读起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觉,所以呢,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欢快就表达出来了。我们一齐读一次。(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体会了“木兰荣归”这一部分的感情,我们可以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些不一样,这两句诗是……

生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妆后,一个女郎却款款走到了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伙伴们自然又是惊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他们再一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诗歌在这时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妆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然后争取表演一下。

(生讨论,气氛活跃)

(男、女生分别表演)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提高我们的素养,丰富我们的知识,然后将从这首诗和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中采撷更多的美。

(下课)

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生1:花木兰的故事。

生2: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故事的主人公花木兰就诞生于一千多年前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去解读这个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

师:《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的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课件展示)

二、预习展示

师:文言诗词贵在朗读,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将诗文读通读懂,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预习成果。

师:你能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吗?

课件展示:我会读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金柝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师: 请这一组的同学以开火车的方式读出屏幕中生字的读音。

生:略。

师:同学你们能说出下列加点词的正确意思吗?

课件展示:我要积累

1. 木兰当户织:

2. 双兔傍地走:

3. 愿为市鞍马:

4. 对镜帖花黄:

5. 军书十二卷:

6. 壮士十年归:

生:略

师:这些古今异义的,活用的,通假的,数字虚指的词我们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另外在平时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积累,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师:这里还有一组句子,请同学们尝试着翻译第一句。

课件展示:

我来试试: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生:就是跑到东边的市集买了骏马,到西边的市集买鞍鞯,再到南边买辔头,北边买长鞭。

师:同学们有没有别的译法呢?

生不语。

师:木兰为什么不在一处买呢?

生1:因为她在找哪家的更好一些,货比三家嘛。

生2:东市卖完了,她不得不到别处去买。

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我们照这种方法,第二句岂不要译成“将军们都死了,战士们都凯旋归来了。”

生笑了。

师:要是这样肯定没人愿意做将军了,大家都愿意做战士了。很显然这种译法是有问题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修辞----互文,这类句子在翻译的时候需要上下文互相交错补充了翻译。那这些句子的正确的译文应该为-------

课件展示1.跑遍了许多市集,够齐了出征所需之物。

2.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终于胜利回来了。

3.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

三.情感体验。

师:古诗文读通读懂是基础,读出情感才是一种境界。下面请同学们选一句或一段自己最能把握住感情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生读)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件展示:

情感大体验:

我体会到这里应该读出­­­­­­­­­­­­­­ (苦闷,惊讶,喜悦,自豪)的感情,因为

生:我体会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部分应该读出一种豪迈的气魄,因为这部分写的是木兰征战沙场的情景。

点一名男生起来读。学生评读。

生:我觉得读得还不够豪迈,一是气势不够,声音可以再高亢一些,再则就是读“百战”和“十年”的时候要托音长一些,要有一种回环的味道。

全体男生再读。

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部分写的是木兰离开父母去从军的途中,她一定很思念自己的亲人,我觉得应该读出思念的味道。

师:那怎样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情表现出来呢?

生:在读“不闻爷娘唤女声”中这个“唤”字时一定要有呼唤的味道。

师:那你呼唤一声让找找感觉。

生:“儿呀,快回来,娘想你呀!”(全班哄笑),就要有这种呼唤的味道。

生:还有在读“鸣溅溅”和“鸣啾啾”的时候一定要慢,要有一种回荡的感觉。我给大家试试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我们女生一起来试试。(全体女生齐读)

生:我认为在读“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句时应该读出木兰内心的苦闷,因为家中没有能去从军的男子,木兰心里一定矛盾又忧郁。

师:那怎样把这种忧郁表现出来呢?

生:这个很简单,除了把语速放慢,语调放低外,还可以在结尾的地方加一声重重的叹息“哎----”就可以了。

师:这个技术处理很到位,同学们试着读读。

生:我认为“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应该读出满心的喜悦,因为木兰凯旋归来,你说她的亲人该是多么的高兴呀。

师:那这种喜悦又怎么表现呢?

生:读快,音调读高。

生:在读到“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句时还可以做一个杀的动作。

师:我们一齐带着这种喜悦来读。(加进去动作)

生:我认为在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应读出一种表情来。

师:什么表情?

生:惊讶

师:为什么惊讶?

生:因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生:“女郎”还要重读。

师生齐读。(读出惊讶)

生: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时应该读出一种自豪之情。因为同行了十几年,火伴都没有发现她是女儿身,木兰一定自豪极了。

师:我们一齐把这种自豪之情读出来。

生:读“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句时,也应读出一种喜悦。因为木兰脱下了厚重的铠甲,换上自己喜欢的女儿装,而且对着镜子进行一番精心的打扮。那么她在换装打扮过程中心情能不喜悦激动吗?

师:兴奋、高兴地急于把自己的女儿身漂亮的一面展现出来。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

生:笑着读。

师:谁觉得我还能比她读的更高兴一点?

(一个男生站起来)

师:一个“男木兰”!

生:读。

师:大家一起来带着喜悦的心情齐读。

师:感情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注重了语速、语调,采用了移情法,加进去了动作、神态,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融入了课本,苦闷着木兰的苦闷,喜悦着木兰的喜悦,下面让我们看着大屏幕,带着我们体味到的情感,和着音乐的节拍,跟着朗诵家一齐来朗诵这篇文章。

课件展示朗读视频。

四.品读人物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木兰的形象是否在你的眼前已逐渐清晰。请用下列句式说话。

课件展示

人物评说

1. 你觉得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用下列句式说话。

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木兰是一个----------的姑娘。(讨论2分钟)

生: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木兰。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亲战死沙场,所以自己去参军,可以代替父亲战死沙场。

师:木兰仅仅是孝吗?对国呢?

生:对国是忠,忠于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国家。

生: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这一句我读出了一个不羡慕钱财、不羡慕官位的木兰。

生: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读出了木兰是一个特机灵的姑娘,她在男人堆里生活了十几年,同伴们都没有发现她是女儿身,你说她是不是很机智呢?

生: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还可以看出木兰很勤劳。

生: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还可以看出木兰很勇敢,奔赴战场她义无反顾。

······

师:对,木兰就是这样一个勤劳忠孝,淡泊名利,机智勇敢的女英雄,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女英雄,文章对于她征战沙场的描写却只是一笔带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课件展示

评说人物

2·木兰这样一个传奇的女英雄,对于她征战沙场的描写为何一笔带过?

生: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因为人们讨厌战争,向往和平生活,作者不想写战争。

生: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的事件。

生:作者只是想表现木兰女人的一面,上战场杀敌是男人的事,作者不想把她写得跟女超人似的。

师:老师想追问一句,从哪里可以看出木兰女人的一面呢?

生:她上战场前的心事重重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

生(男):还有她对父母的依恋,一回朝就急于回家见自己的父母,这些都是女子的典型特征。

生(女):我反驳,谁说这是我们女子的典型特征,难道你们男子就不想念自己的父母,想念家吗?

生:我说的意思是女子要典型一些。

师:哦,那可一定要注意措辞。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反而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五、对话木兰

师:中国不缺顾大嫂之流的女超人,也不缺西施式的标准美女,但既有女儿的柔情,又有男子的刚健,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却只有她花木兰一个,因此她便成了人们心中不朽的英雄,永远的经典。此时此刻,面对这样的英雄,你一定有千言万语,请选择一种身份,说出你最想说的话。

课件展示

假如我是木兰的伙伴:木兰啊,

假如我是木兰的父母:木兰啊,

假如我是当朝的天子:木兰啊,

假如我是《木兰诗》的读者:木兰啊,

请选择一种身份,说出你最想对木兰说的话。

生:假如我是《木兰诗》的读者,我会说:《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的一块璧,木兰呀,你就是这块璧的精魂,你活在诗文里,融在华夏文化的血液里。

师:真棒,你有诗人的文笔,朗诵家的口才。

生:假如我是木兰的火伴,我会说:木兰呀,你也太不把我们当兄弟了,欺骗了我们十几年呀。

师:火伴们嗔怪木兰呢。

生:假如我是木兰的亲友,我会说:木兰呀,你这小妮子,别再舞刀弄枪抛头露面了,找个人嫁了,相夫教子是正事。

师: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亲友有这样的劝诫也在情理之中。

生:假如我是《木兰诗》的读者,我会说:木兰,你太棒了,不愧是女中豪杰!你的坚强、你的勇敢、你的机智足以说明我们女子并不弱,你巾帼英雄的形象深受我们喜爱,你是我们的榜样!

生 :假如我是当朝的天子,我会说:木兰呀,你漂亮又能干,做我的妃子吧。

师:木兰会答应吗?为什么呢?,

生齐答:不会,因为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生:略

师:木兰是一个传奇的女子,木兰是一个英雄的名字,最后让我们齐颂一首小诗,表达对木兰深深地敬意。你柔弱的身躯起-----

课件展示

生(配乐朗诵)

你柔弱的身躯

却负起了剑戟刀枪

为了一个决定

一声叹息,你选择了战场

为了一个信念

关山重重,你奔赴远方

你默默不张扬

你隐忍而坚强

你爱武妆,更爱红妆

你是一个传奇

是世上最美的姑娘!

师:下课!

7、七年级下册第24课《木兰诗》教学设计

《花木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教师请学生对范读进行点评。
3.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è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4.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5.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 替父从军 )从军(准备 )奔赴(战场 )十年( 征战 )拒赏(高官厚禄 )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
(1)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6)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学生讨论明确:
(1)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2)(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六,体验交流互动释疑
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课件展示)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师总结:《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七、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1)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2)完成《训练与测评》的练习
(3)完成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板书设计
深明大义 巾
木果敢坚强 帼
兰 英勇善战
诗 不慕名利 英
谨慎机敏 雄

8、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4课《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难点:
诵读指导,并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略)
二、正字音(略)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略)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六、分析第一部分(同时出示幻灯片的画面,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三、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7、总结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教案设计者:天津津沽高中 田克君,收录时略有改动)
设计思想
1、这 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板书设计
板书一:
木兰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板书二:
木兰诗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2、排比反复 购置准备 奔驰遥远战场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排比 功成身退 亲欢友惊复妆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9、《木兰诗》课堂实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木兰诗》课堂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这篇经典文章。

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点一生读课文。

一生评议:她读的很流畅,但前后语调一致,没有区分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的很不错,评的也很不错。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练习。

代父从军 5——6

辞官还乡 3

征途想家 4——5

屡建战功 1——4

一生上去连线,另一生上去作了修改,结论为:

代父从军 5——6

辞官还乡 3

征途想家 4——5

屡建战功 1——4

师:打乱秩序后再整合信息,是一道有些难度的题,大家这么快就做好了,不错。看看,情节的正常秩序是怎样的呢?

生:代父从军、征途想家、屡建战功、辞官还乡。

师:很好,思路很清晰。这就是诗中告诉我们的木兰所做的一些事。不过这样的粗线条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跟木兰贴近。这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生:木兰征战回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情景很感人。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

师:说的好。

生:我觉得木兰很不简单,不光是女同胞心中的英雄,更是男同胞心中的英雄,一个花家的小女子,大胆地走向战场,克服了想家、思念亲人的情绪,与男儿一样过着艰苦的野外露营生活,立了大功,我觉得她很勇敢、坚强。

师:不错。你刚才说花家的小女子,女同胞听了可能要不高兴的,你觉得呢?

生笑:花家的女儿。

师:改的好。我觉得你的感受很细腻,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把表现木兰征途想家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遍,好吗?(生读)

生:木兰辞官还乡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对爹娘是那样孝顺,为了孝顺,把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战场;为了孝顺,她舍弃许多人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回家报答双亲养育之恩。

师:好,说到这里,请大家回忆昨天看的豫剧《花木兰》,其中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有没有人记得?

生: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啊!

师:能不能唱?

生:不能。

师:有没有人能唱,一丁点?

生唱:平了……贼……儿……

师:(掌声中)谢谢,虽然只唱了半句,可是韵味尽出,让我们过了一回河北梆子的瘾。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到大家与木兰又走近了一步。思考一下,木兰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生:孝敬爹娘。

师:还有呢?

生: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

师:是的,这本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为了更多的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小结一下,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多人:勤劳、孝顺、勇敢、刚强、机智、有短识、纯朴高尚。

师: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里有几个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英雄颂歌

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5.绝响

师: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开始吧,说不定你有诗人之才而你还不知道呢。

生写。

师:把自己的诗跟大家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朝廷军帖多成山,爹爹年老不能战,花家没有男子汉,我愿替父去出战。(掌声)

师:还挺压韵的,写的不错,下一位?

生:古往今来几英雄,木兰当数排第一,英勇机智杀数敌,是我中华好儿女。(笑,掌声)

师:啊,是一首打油诗吗,也还不错。

生:看,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木兰啊,勇敢地代父从军!老母亲,泪眼簌簌,再三嘱咐儿要小心;老爹爹,颤颤巍巍,送娇女踏上征程。木兰,你是咱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们为你骄傲,我们为你自豪!(掌声)

师:不错,结尾还可改含蓄一点。

生:匈奴们去死吧!让木兰的剑,沾染敌人的血;让木兰的精神,辉映着她的英姿!爹爹呀,女儿不会辜负您,请您等待儿凯旋归来的那一天。(掌声)

师:有气势,散发着一股英雄豪放之气。

生:娘呀!是你把我养大,教给我劳动谋生的本领;爷呀!是你教我武艺,使我成将不死沙场。爷娘的恩情似海深,今生今世报答不尽!(掌声)

生:妈妈!妈妈!儿回来啦!儿不孝!儿不孝!没能留在您的身边。今天,儿回来了,再也不离开您了!您知道吗?儿在外面是多么思念您。平了贼儿快马加鞭,儿赶回来孝敬您啊!(掌声)

师:谁言儿不孝,儿还是孝的,那是一种大德大孝。大家的诗把我们的教室装扮成了诗的殿堂,诗的海洋。老师也写了一首,念给你们听:

历史,请永远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你

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梦想

你义无返顾的迈出了

这历史的、壮丽的、诗的一步

天空的雄鹰被你惊呆了

广袤的中华大地被你惊呆了

侵略者的野心也被深明大义的你惊呆了

是双亲的恩情养育了你

是北方这片柔情的土地滋润了你

是你的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提升了你

木兰

英雄的名字

英雄的民族

木兰(掌声)

师:同学们的诗写的很好,老师写的也不错,为什么我们都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我们走进了木兰的内心世界。

生:因为我们都喜爱木兰。

师:的确,不是我们的诗写的好,是木兰这个女子太美好了,美好的事物就应该与诗相配。放声朗读,把你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吧!(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

生读。(掌声)

师:评一下,还有一点什么不足?

生评:前面还可以,后面喜悦的感情没读出来。

生评:“旦辞爷娘去……”一节应读出木兰的想家、孤独、想哭的心情。

生评:段和段之间没有停顿。

师:把这些意见揉进朗读中去,效果会更好,还有谁愿为大家朗读?

生读。(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师:读的真是棒极了。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了木兰的精神品格,我们才可能朗诵的这么好。大家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起解答。

生:木兰回乡后怎么不去相亲?

生:她当然要去相亲的,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就拍了木兰相亲的事。

生:木兰回来了,家人是笑还是哭?

生:母亲也许会哭,弟弟肯定会笑。

生:这眼泪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母亲的哭,是高兴的哭;母亲的泪,是含笑的泪。

生:花木兰为什么要去从军?

生:因为朝廷要她父亲出征,而父亲年老多病,不能出征,木兰又没哥哥,她弟弟还小,所以只有她去。(掌声)

生:为什么她姐不去?

生:因为她姐没她那么勇敢。

生:因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成为花木兰。(掌声)

生:木兰为什么不当官?

生:因为木兰的生活理想是守在亲人身边,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农耕生活。

师: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终生无怨无悔,她的品格正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下课!(掌声)

“北方鲜卑族与蒙古境内的柔然族之间产生的这场战争,为何而战,该不该战,该不该愚昧地表达对天子的忠诚?”

“鲜卑拓跋部从来就是一个以掳掠为职业的落后集团。”

“北魏统治者既对异族进行无休止的侵犯掳掠,又对本民族人民进行无尽期的征兵,弄得民不聊生。”

一份份有关《木兰诗》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摆到了桌上,如上所引的另一种声音也訇然响起,迅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由于花木兰所生活的年代距今久远,担心学生们不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特意布置了这场围绕《木兰诗》展开的研究性学习,短短一星期,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查来了不说,从梅兰芳主演的京剧《木兰从军》,到常香玉主演的豫剧《花木兰》,再到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竞相亮相,无一不说明了花木兰这一光彩照人的女英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欣赏和喜爱。

而另一种声音的响起使教室里沉默了,花木兰的形象在一部分人心中黯淡了许多,“如果她真的是英雄,她真的爱自己的祖国,她就应该设法去制止这场战争,不让祖国蒙上污点。”“花木兰绝对不会有保家卫国的理想,不能拔高她。”“一个女子身上拥有那么多优点,不可能。”“花木兰不该去为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冲锋陷阵!”

我立即将同学们的看法归为两类,一类是史学的(科学的)眼光,一类是文学艺术的眼光,并提醒同学们不要以史学的眼光来看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确,《木兰诗》寄托了无名氏与广大劳动人民对善良、勇敢、淳朴、孝顺的花木兰的热情讴歌,对美好人性的热情讴歌,花木兰以及花木兰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信息已经过了文学艺术的典型化处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得将其与生活原型一一对号入座。明确了这一点,从欣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高度再来看《花木兰》其人其诗,就这样,同学们随着我的设计一步步走进了花木兰的内心世界,走进了她的精神和人格所达到的空间,也走进了诗的境界与彼此发自内心的一份份感动。

以上就是《木兰诗》课堂实录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语文资料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