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学案例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揠苗助长教学案例一等奖
设计理念:
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充分展开师生对话,在对话中共同成长.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用自已的话讲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寓意
设计特色: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课前准备:
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搜集寓言动画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吧!
你知道寓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齐读课题.
"揠"是什么意思 "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2,《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它会让你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它很有营养,绝对胜过"脑白金"!想不想读
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 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怎么办 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怎么办
3,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老师为你们高兴,因为你们有自己朗读的方法,说明你们会学习.相信你们经过练习,一定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充满自信地练习读书.
检查读书效果.(分组分段读课文)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注意"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些词,一边朗读,一边做动作.
互相交流,师生对话.
1,同学们,你们认真阅读,动手查找,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请自由交流.
学生各陈己见.
自由质疑,相机引导.
"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 你快替这位庄稼人出出主意,该用什么办法才能使禾苗长得快些呢
真诚对话,点明寓意.
1,小结:这个庄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让禾苗长得快些,这种做法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2,观看动画片,加深印象.
3,你周围有《揠苗助长》中的农夫这样的人吗 如果你遇到了,你准备怎么做
作业:有趣的成语.
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 )神无主×( )霄云外=( )湖( )海
( )家争鸣×( )万火急=( )载难逢
各有千( )以一当( )=( )步穿杨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长快 拔高 枯死
2、揠苗助长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充分展开师生对话,在对话中共同成长.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用自已的话讲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寓意
设计特色: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课前准备:
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搜集寓言动画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吧!
你知道寓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齐读课题.
"揠"是什么意思 "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2,《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它会让你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它很有营养,绝对胜过"脑白金"!想不想读
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 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怎么办 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怎么办
3,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老师为你们高兴,因为你们有自己朗读的方法,说明你们会学习.相信你们经过练习,一定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充满自信地练习读书.
检查读书效果.(分组分段读课文)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注意"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些词,一边朗读,一边做动作.
互相交流,师生对话.
1,同学们,你们认真阅读,动手查找,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请自由交流.
学生各陈己见.
自由质疑,相机引导.
"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 你快替这位庄稼人出出主意,该用什么办法才能使禾苗长得快些呢
真诚对话,点明寓意.
1,小结:这个庄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让禾苗长得快些,这种做法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2,观看动画片,加深印象.
3,你周围有《揠苗助长》中的农夫这样的人吗 如果你遇到了,你准备怎么做
作业:有趣的成语.
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 )神无主×( )霄云外=( )湖( )海
( )家争鸣×( )万火急=( )载难逢
各有千( )以一当( )=( )步穿杨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长快 拔高 枯死
3、揠苗助长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寓”、“则”、“宋”、“焦”、“疲”、“勃”、“闷”、“枯”8个生字,理解“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等词语的意思。
3、运用“读一读、演一演、评一评、说一说“的方法读懂课文。
4、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言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吗?听说过哪些寓言故事?(学生汇报交流)
指导写“寓”:同学们,“寓言”的“寓”是个生字,和我们学过的“相遇”的“遇”字长的很像,只要把“相遇”的“遇”的走之底换成宝盖头。(设计说明:用学过的旧字为基础进行新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识记新字更较容易。)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写,有一个地方容易写错。(第10笔和11笔)(写完“寓言”)
简介寓言: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完成板书“寓言两则”“则”在这里是个量词,“两则”是指两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板书:“揠苗助长”理解“揠”的意思:小朋友,你知道“揠”的意思吗?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遇到不懂的字就去查字典,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设计意图:给学生渗透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指导。
1、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新词
sòng jiāo pí
宋 国 焦急 筋疲力尽
bó mèn kū
兴 致 勃 勃 纳 闷 枯死
(2)自由读一读,如果还没有把握读准,可以借助一下拼音。指读。去掉拼音读一读。
提醒:“宋国”的“宋”是平舌音。
(3)指导写“焦”(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个“隹”字,下面是四点底,写的时候要注意上面的“隹”要写得紧凑,下面的四点底要写得开一些,把上面的“隹”稳稳托住。)学生在书上描红。
2、初读课文。
认识了生字,我们可以读课文了,首先,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要做到这一点,第一,精神要集中,要眼到、口到、心到;第二,哪一句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习几遍。自由读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 ,就把禾苗 ,结果禾苗 。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式说一说故事内容。进行学法指导:同学们,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第一句是起因,第二句是经过,第三句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就要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件事,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就是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设计意图: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应该有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读完一篇课文,让学生说一说主要内容,学生往往说不清楚,其实,对于概括能力的训练还是有方法可寻的,像写的就是一件事情,教给孩子说清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就是“授之以渔”。)
四、精读指导。
今天,我们运用“读一读、演一演、评一评、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要想演好,就必须读好,读出感情,怎样才能有感情呢?第一要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第二要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
1、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
2、演一演。(同桌分工,一个读,一个演,演的同学除了演出农夫的神态、动作以外,还可以发挥想象,加入一些话语等。)
3、评一评。(评后再请一组学生演一演)
对读和演的评价。教师相机点拨。(抓住关键词:巴望 理解意思,“巴”就是急切、迫切的意思,“巴望”就是十分急切、迫切地希望。天天 前天去过了,昨天去过了,今天也来了,明天还要去,没有一天不去。焦急 筋疲力尽 你有过筋疲力尽的体会吗?说一说,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兴致勃勃 纳闷 理解意思,儿子为什么会纳闷呢?他听了父亲的话,心里会想什么?)
在学生演的过程中教师完成板书
24、寓言两则
巴望
天天 揠苗助长
焦急
筋疲力尽 纳闷 枯死
兴致勃勃
板书设计意图: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设计板书,抓住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能更好的说这个故事。
4、说一说。(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这个故事)
五、揭示寓意。
1、当农夫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发现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会怎样?儿子会对农夫说些什么。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揭示出寓意: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
3、举例说明: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像《揠苗助长》中农夫的例子,你能举一举吗?
六、成语拓展
同学们,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有很多已经演变成了成语,像以前学过的狐假虎威、坐井观天,今天学的揠苗助长,下节课将要学到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以后会学到的……课件出示: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狐假虎威 坐井观天 揠苗助长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过渡到刚学的知识,再到将要学到的知识,不但巩固了知识,使的旧知更具有系统性,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七、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让我们动手去找一找、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把学生从可内引向课外,努力实践“大语文”教学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学反思:浅谈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
内容是我在“区学科带头人”课堂考核中执教的,是借班上课的,拿到《寓言两则》这一课题,我经过反复思考,最终还是选择上《揠苗助长》,因为这个故事比较浅显易懂,而且有趣,孩子们肯定会喜欢。在备课时,也想到了很多的东西,例如:“揠”和“拔”的不同之处,《揠苗助长》的原文等等,但是我想一节课不能给学生呈现出太多的东西,像“揠”的意思,我通过查字典知道是拔的意思,又通过查资料知道“揠”与“拔”不是毫无差异,“揠”虽指“拔”,但是特指“拔心”或“拔草心”,不是连根拔。这一点和不和学生说呢?说,可以给评委看出教师钻研文本的深度,或许印象会更好呢。可是,当我又仔细地看了一下书上的插图,图上呈现出来的是把禾苗连根拔,我想还是应该尊重教材,再说,三年级的学生能理解到“揠苗助长”中的“揠”有拔的意思,就可以了
没必要搞那么深奥,更何况,这并非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我还是舍弃了。
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后,我设计了教学方案,设计中我尽量体现语文的特点,对语言的训练较扎实,但总觉得课的设计是四平八稳的,学生的兴趣性、积极性可能不会太高,所以,我决定用“读一读,演一演、评一评、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虽然我一向不喜欢用“表演”,但是,想一想,三年级的孩子,年龄还小,他们喜欢表演,为了让学生有兴趣,我还是决定用这样的方法来处理课文,虽然这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但我觉得,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对学生有好处的,都可以选择去做,都应该去做。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习兴趣浓,第一组同学读书、表演都不太尽人意,这是学生的原始状态,怎样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得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这时教师带领学生评一评,学生说的不到位的教师加以引导,再加上教师有机的点拨,指导,第二组学生朗读、表演就上了一个台阶。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目标较好地得到了落实。
4、《揠苗助长》教学案例
我认为作为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学会学习,真正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近年来,我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狠下功夫,将学生获取学习方法作为培养学生学习的一个突破口。《揠苗助长》是我的一个教学片断。
一、理解感悟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请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自由交流: 生:“盼望”是希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
师: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生读) 生:“天天”也能看出农夫很心急。 师:农夫觉得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到底长高了没有?(长高了)农夫为什么觉得一点也没有长高呢?(太着急了)读一读。 生:从“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几个词语还能看出农夫心急。(师板书:焦急)
师:你试着读一读,好吗?谁再来读?(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了什么?(齐读第一自然段) 2、农夫究竟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呢?读一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觉得他这个方法怎么样?
生:农夫把禾苗拔高了。生:农夫干了一天,筋疲力竭。(板书:筋疲力尽)怎么体会到的呢?
生:从“终于”、“急忙”可以看出农夫急切、兴奋的心情。
生:想着禾苗马上要长高,心里高兴。
师: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指名读)
同桌之间练习朗读,看看谁读得好?(指导朗读)
3.在第三自然段里,农夫又有哪些表现呢?
学生朗读课文(喘气、很累的样子)
4.农夫这样心急,结果怎样呢?谁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读后交流:禾苗枯死了。
师: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会对农夫说什么?
生:我会对农夫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禾苗要慢慢地长大,是你把禾苗害死的,以后可千万别这样心急了。‘‘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揠苗助长》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揠苗助长》教学案例
是啊!如果急于求成,不但办不好事,而且会受到惩罚的。(教师相机引导理解寓意: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揠苗助长”这样的事吗?(生自由交流)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每个词语的理解不是来自于老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教师不仅强调了学习方法的运用,而且也强调了方法的积累。 所以,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感悟一、抓词品句,插上想象的翅膀 帮助孩子们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体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本课教学中,利用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那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抓“盼望、天天、好像”等品味农夫的“急”,抓“好像”在不同句中的作用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抓“一棵一棵、一直”体会农夫的“傻”。期间融入“焦”字及给“焦急”换词语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寓意,又进行字词的积累。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因为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时,指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地方想象,如:种田人看着拔高的禾苗,,( )地想( )。教学课文结尾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看到禾苗枯死会对爸爸说些什么?你会对种田人说写什么?在学生在想像中发表自己对寓言故事的领悟、见解,说出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感悟二、课内课外链接,使孩子的语文素养更丰厚
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寓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让学生从小接受熏陶与感染。在学完课文时,结合小专题“借鉴课文仿写”的要求,引导学生模仿本文的写法,续写《揠苗助长》,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古今表达的多样性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感悟寓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感悟三、激趣复述,培养孩子们的表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而忽视策略知识教学或注重策略知识教学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在这节课中我注意两者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尽力做到两者的齐驱并进。在讲故事活动中,我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深刻理解文中农夫的“焦急”心理。课的最后,我创设了说的训练—续写《揠苗助长》的环节,为学生生动的讲述故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反思整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还有几个地方做得不足: 首先是指导朗读做得不够到位,读得太少。“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读”应贯穿始终,分层次,体现坡度。例如抓住重点词句,如:“盼望、焦急……”等,抓词品味,既培养了阅读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其次应加大点拨力度,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 其次,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预设的课堂情境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寓意的环节中,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思维过窄,而我依然按自己的教学环节进行,就出现了教师引导过多,学生主体性欠缺的局面。教学应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教案只是一种思路,真正的课堂实践应该跟随学生的思路,顺应学生的课堂生成而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的实效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就是小小哲学家,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寓言故事,能很清晰地明白农夫错误的原因,并从中明白故事的道理。因此,只有顺应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活动和情境中,与教材对话,与角色对话,才能产生积极的内部言语,从而形成自己生动的思想,成为会思考.
5、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教案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苏教版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二_课堂实录_教案_教学反思_案例_课文,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以及一些新词,会认“揠”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学重难点:体悟寓意
教具准备: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寓言”,齐读,能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是怎样的吗?
小结:“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2、再出示“两则”,齐读“寓言两则”,说说“寓言两则”是什么意思?
3、这节课上,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寓言。这个成语就是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板书: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寓言,体悟寓意。
1、检查朗读,了解故事。
①指名4人各读一小节
②完成填空
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③小结完成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巴望、拔苗、枯死)
2、结合内容,理解成语。
现在,你能根据这一段话,说说成语“揠苗助长”的意思吗?特别是先说说“揠”的意思。
3、精读体悟,认识道理。
①过渡:但这只是成语字面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看,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读,去体会,说说(出示: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农夫很。)
②交流汇报,朗读体悟。
A、出示第一自然段
★结合回答,扣住“巴望”,理解意思。
★指导朗读,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
★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他在说什么?
★齐读
B、出示第二自然段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结合回答:
扣住“一棵一棵”(展示图片),感受“棵数多”,体会辛苦。
扣住“一直”,感受“没休息”,体会累。
扣住“筋疲力尽”,理解词意,感受累,体会辛苦。
★指导朗读:这次除了要读好上面这些词,还要边读边想象农夫一棵一棵拔禾苗的情景,才能读出农夫的辛苦,筋疲力尽。先自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C、出示第三自然段
★谁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你从哪个词体会到农夫的开心?理解“兴致勃勃”,说说意思相近的词。
★指导朗读。
第一步:指导看图
第二步:想象农夫说话时的动作、表情
第三步:指名赛读
第四步:一起边做动作边读
D、结合前后文说说
E、★根据回答,追问为什么说他傻?他傻在哪里?
★扣住关键词,体悟道理。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其实禾苗在不在长?怎样长?(板书:生长规律)
可农夫恨不得禾苗每天能长多少?(板书:急于求成)
结果禾苗全枯死了,就是把——(板书:事情弄糟)
★把板书连起来说一段通顺完整的话。
小故事学完了,大道理也不知不觉被你们悟出来了。
★小结提炼:农夫的可怜就在于他不懂得这个道理,结果是一切的辛劳化成了泡影,空欢喜了一场。真是“急于求成”,反而“事得其反”。
★(出示:假如你是农夫的邻居,你会怎样用这个道理来劝他?假如你是农夫的儿子,你知道父亲犯了什么错误吗?)让学生任意挑选一个说说。
★揭示寓言:是啊,不仅仅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违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不能违背,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指名读,齐读。
★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吗?它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概又意思相符的词语?
(出示:急于求成、事与愿违、违背规律、欲速则不达)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这样愚蠢的事呢?
三、回归整体,练习自述。
农夫后来后悔极了,他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希望大家别学他那样做傻事。
(学生练习:《“农夫”的自述》)
四、推荐读物,指导写字。
1、寓言虽然短小,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多读寓言,学会思考,会让人变得更加聪明。(推荐读物)
2、指导写字
①观察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
②说说你的书写建议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苏教版《揠苗助长》教案之二,寓言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6、揠苗助长课堂教学教案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苏教版揠苗助长课堂教学实录之一_课堂实录_教案_教学反思_案例_课文,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大家读得很认真,提出了几个问题,也找出了答案。今天老师也有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好吗?
生:好!(听老师说要和他们讨论问题,兴致很高)
师:看图,读了课文,我在想,图上的这个“拔苗助长”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该怎样评价他呢?比如,我会说我们班的韩润同学勤奋好学,但是胆子有点小……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优点,有缺点,那么,对这个农夫,我们该怎么评价他呢?大家议一议吧。
学生纷纷和周围的同学讨论。
(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听了几个同学的说法,我发现学生还是停留在对农夫具体做法的评判上,马上停下来,再引导。)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他把秧苗拔高了,秧苗没有水和养料都死了。
师:对,他这种做法对吗?生:不对。
师:这些咱们昨天都说过了,谁有新的看法?
生2:他总是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
师:对,他有什么想法?
生2:他想让秧苗长得快一些。
师:你们从他的想法和他后来的做法中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大家再讨论。
学生议论纷纷,接着交流。
生4:我认为这个人很勤快!(有些学生不以为然的笑话他的观点)
师提醒大家:注意,不要急着否定别人哦,要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再问发言的学生)你为什么觉得这个人勤快呢?我们很想听听。
生4:他干了很多活,不怕累。
师,面向大家提示思考:他说得有道理吗?
学生有两种意见,我鼓励他们大胆说自己的根据。议论了一下,继续讨论:生5:我觉得他是个勤快的人。
师:我们来读第一段。(齐读)你们的爸爸妈妈盼着你快快长大,老师盼着你们快快的长学问,长知识,这种想法对吗?
生:对。生6
:对呀,这个人想让他的秧苗快快长大,他家没有吃的了,他的想法是对的。
师板书:想法。引导:就是说他有一个美好愿望,是没错的,对吗?(板书:美好)那么你们有什么愿望?
学生纷纷说自己的愿望,来不及单独发言的,在小组内说说。
师引导:同学们都有美好的愿望,甚至远大的理想,太好了。这样我们做起事情来才有劲啊。学生纷纷插话:我想要自行车,就地攒钱,不买小零食;我想当科学家,就得每天好好学习……
师:我们再来说说这个农夫。他有了美好的愿望了,可是,实现了吗?
为什么呢?
学生议论。生7:他把秧苗拔高了,秧苗死了。
生8:他应该给秧苗除草、浇水、施肥。
师:就是说,他的做法错了,对吗?板书:做法错误
看这八个字(愿望美好;做法错误),我们能总结出什么来?
大家一起总结:有了美好的愿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
结合世界说说自己的愿望怎样才能实现。(略)
作业:
1这个寓言故事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你还知道其他的寓言故事吗?课后讲给同学和家长听听。
2创新思维:替农夫想想办法,除了浇水施肥除草这些办法外,怎样能让秧苗更快的长高。(结合新科技,发散思维)
(反思:
这篇寓言故事很老了,基本的含义是教育人们万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违背。但是一年级学生不容易理解这点。本单元主题是“愿望”。和这个主题结合,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应落脚到人不但要有美好的愿望和理想,还要有正确的奋斗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分析这个农夫的思想行为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读书、思辨的过程中明白道理,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我没有用多媒体课件。语言本身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所以需要的不是再现情景,而是逻辑思维能力,是思维的广度,是发散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确体现出了思维的不断提升。他们不断讨论,倾听,思考,争辩。我都不置可否,没有直接给出我的判断。而是适时的给与引导。最终道理很自然地摆在大家面前,一点也不勉强。)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苏教版《揠苗助长》课堂教学实录之一,寓言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7、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教案教学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苏教版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一_课堂实录_教案_教学反思_案例_课文,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苏教版《揠苗助长》教案之一,寓言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8、《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1、2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后第3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读词语,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应联系事物特点去体会。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
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
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际。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用1课时。
四、参考资料
《敕勒歌》见于《乐府诗集》的《杂歌谣辞》类,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这首民歌虽仅27字,却形象地展示出一幅雄浑壮丽、苍茫辽阔的北方大草原的画面。
9、揠苗助长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光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措施。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象揭题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播放录象《揠苗助长》
3、
师:哪位小朋友已经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了?(若有学生说拔苗助长,老师提示揠苗助长是拔苗助长的另外一种说法,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
4、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件出示课题:揠苗助长)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读读。刚才看了动画片,你能结合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叫“揠苗助长”吗?
5、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
师:《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又有趣的故事。读了以后,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现在,请小朋友们翻开课本,先自己来读一读课文,在读课文的时候,读准字音,遇见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师:大家都读好了吗,那老师就来检查检查大家读得怎么样了吧!(课件出示词语:时候巴望禾苗好像焦急终于急忙喘气总算白费揠苗助长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筋疲力尽)
(1)自读屏幕上的词语(请小朋友们先自己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这些词语,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哪位小朋友能站起来大声地读一读这些词语?)并正音
(3)齐读词语(大家读得真好,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
三、围绕“急”展开教学
1、
师:在这些词语里,有一个词语,老师是用红色打出来的,这个词语是什么?(一起读焦急)请大家整整齐齐地再来读一次这个词语。
师:哪位小朋友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呢?
是呀,焦急的意思是着急,着急起来是什么感觉呀,是不是就好象一团火在心里烧呢?所以老师用红色把焦急表示出来。请大家赶紧在文中找一找,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焦急?(课件相机出示:巴望天天转来转去并理解巴望的意思:盼望,但是比盼望程度更深一些。)
从这些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农夫真是太希望自己的禾苗能早点长大结谷子。那谁能读好它?
2、师引:瞧,他多着急啊,在田边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大。”那他最终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请大家再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
指名答——出示第二段——齐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很累,从哪里看出?)
随机理解“筋疲力尽”、“终于”。——谁愿意来读读?(慢些)
还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这位农夫对自己拔苗助长的办法很满意呢?
3、指名回答——出示第三段。
谁能读好它,来演一演农夫?——(不行的话,教师范读。)——男生齐读。
4、师引:他的儿子听了父亲的话,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第二天他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他急忙跑回家,把还在沾沾自喜的父亲拉到田边。农夫一看,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后悔极了!他想:
(课件出示)学生自由说。
师小结:是呀,这个农夫太想让他的禾苗快快长大,能早点收获,结果却使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他真是太“急于求成”了,结果却是“徒劳无功”。(教师板书八个字)——齐读。
5、师:这就是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吧。(配舒缓的音乐。)
你周围有《揠苗助长》中的农夫这样的人吗?
6、指导学生学习“寓言”。
师:像我们今天学的“揠苗助长”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我们叫它——寓言。(板书:寓言
7、学习“则”: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也叫它——寓言两则。(板书:两则)
8、师引:平时,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学生自由说。
10、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会写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
3.明白做事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齐读课题。学习“揠”。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2. 相信小朋友们已经把课文读会了,要是课文里的词娃娃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焦急 喘气 一大截 巴望 自言自语 白费 筋疲力尽 总算
生认读,多种形式读。
3.写写“费、算”。
3.请同桌互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能把句子读通顺,课文读准确。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读完课文,小朋友们能给“揠苗助长”换个词语说说吗?(拔苗助长)那你知道“揠”的意思了吗?
2.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呢?指名回答。
出示“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里去看。”
(1) “巴望”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吗?希望、盼望、渴望。写写“望”
(2)谁来读一读?
(3)农夫天天到田里去看,他的心情会怎样?(焦急)
(4)农夫这么心急,会对禾苗说些什么呢?
3.但禾苗有向他所想象的长得那么高了吗?
出示“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1)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禾苗实际是长高了,“好像”一词就说明禾苗是在不断生长,只不过速度不像这个人想象的那么快。
(2)比较句子,去掉“好像”可以吗?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3)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哪句更加确切?
4.这个时候他的心情会怎么样?(焦急)谁来给它找找近义词?(着急)
写“焦”。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很焦急?
出示“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1) 谁愿意来读一读?
(2)再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像一下他当时的样子。
(3)谁愿意来边读边演一演?
(4)齐读,看看能不能把这个人焦急的心情读出来。
5.齐读第一自然段。
6.农夫看到禾苗长得这么慢,他心里非常(焦急)。板书:焦急
四.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过渡:读2.3自然段,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出示2.3自然段
1.指名说他是怎么做的?板书:拔苗
2.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筋疲力尽、喘气)
3.他人是很累,但是他心里呢?(高兴)所以这两段读时要又累又高兴,自己去试一试。
4.陈老师想来读一读,师范读。谁愿意来挑战陈老师?
五.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点明寓言。
1.他这么高兴,这么得意,可是结果呢?板书:(枯死)
出示最后一段。
2.他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跑回家告诉了农夫,想想农夫知道后会是什么反应,又会怎么想呢?
3.他的邻居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会怎么跟他说呢?
4.师小结:是啊,小朋友们,禾苗长大,要经过生根发芽,长出小苗后,农民伯伯还要经常给它们锄草,施肥,捉虫,这样它们才会慢慢地长大。这位农夫就是太心急了,禾苗才会都枯死了。其实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太着急了好事也往往会变成坏事。(板书:急于求成,反成坏事。)
六.续编故事。
1. 农夫听了他们的话,以后会怎么做呢?请四人小组讨论,给这则寓言续编故事。
出示:第二年,农夫又开始种禾苗了,( )
八.拓展延伸。
1.小朋友编故事的能力都很棒,向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能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我们就称它为“寓言”,出示课题“寓言两则”。读一读。
今天我们学的就是第一则寓言故事,还有一则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下课后小朋友也可以通过读《伊索寓言》,网上查询“中国寓言网”来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
11、揠苗助长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 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三课寓言两则之《揠苗助长》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这节课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13课寓言两则的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二、读题,知题目,了解作者。
师;什么是寓言呢?谁来说说?
生:“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师:《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三、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学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理解文中的词语,可以同桌互相讨论。
(二)自读自悟:
1、这篇课文很有意思,咱们试着演一演,怎么样?想要演好这篇寓言,首先咱们就要揣摩一下文中这个人的动作语气,把自己当作这个人,来,自己试着读读课文。
2、把你认为读的最好的一段读给小组的人听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
3、指名读文
(1)第一自然段:
a、你读得挺着急的,这个人为什么这样着急?(巴望禾苗快点长高)巴望刚刚咱们了解了它的意思,是很希望,希望的不得了,这一段中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他很希望?再读读看。(板书:巴望,着急)
b、指名答
(天天,你能读读这一句吗?)
(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到底长高了没有?这个人为什么觉得一点也没有长高呢?太着急了,读)
(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谁再来读?谁上来把这个人的着急演一演?
c、齐读这一段
(2)第二自然段:
a、你怎么这样读“筋疲力尽”呢?(这个人太累了)你为什么这样筋疲力尽呀?(因为着急禾苗快点长,这个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个人真太着急了,想出了这么个办法。
b、虽然这么累,你看看他脸上的表情:高兴着呢!怎么呢?(想着禾苗马上要长高,心里高兴)
c、咱们一起来读读
(3)第三自然段
a、你为什么这样读?(喘气,很累)还有哪里可以看出这个人很累?看来这个人累极了,你怎么还笑着读呢?(想着禾苗马上要长高,心里高兴)所以,他虽然累坏了,但还说自己的力气“总算”没有白费!认为自己这么做对极了!
b、你能试着读读吗?
(4)第四自然段
a、这么着急的结果是什么?(禾苗都死了)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太着急了)
b、如果你是这个农民的邻居,看到这幅情景,你想对他说什么?(禾苗要慢慢长,急着拔只会坏事)对,禾苗生长都有它一定的规律,要慢慢的长,如果咱们不依照他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就会坏事,这——就叫做“揠苗助长”。
c、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事就像“揠苗助长”一样急性子办了坏事呢?(小组讨论)
四、总结寓意。
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