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年的故事》教案一等奖

《二上《年的故事》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二上《年的故事》教案一等奖

1、二上《年的故事》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通过的学习,了解年的故事,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2、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9个会写的字,认识15个会认的字。

3、能力目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单概括地叙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我国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及“过年”由来的民间说法,从而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教学准备:

字卡,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学习“贴”“联”“团”“俗”“代”四个字。

1、播放过年时贴对子、放鞭炮等热闹的场面。师问:同学们,看到这段录像,你们能想到什么时候的场景?生汇报: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贴春联等。引出“贴”“联”“团”三个字。(师贴字卡)

贴:学生出字谜识记:独占钱财(贝本义是钱财)。

教师演示往黑板上贴字卡的过程,引出粘贴这个词。

要求同桌之间贴近点,引出贴的另一个意思:靠近。

联:让学生用手捂上耳朵,联想一下家里过年的场面。

团:给出口,加字变新字:国、园、圆、困等。

组词:团体、团结。用团结说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

团用作量词:一团(毛线)

团团围坐、团团圆圆

2、同学们,每到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全家人团圆在一起,欢欢喜喜地过大年。这种风俗,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我们来看“俗”和“代”这两个生字宝宝。

俗:用讲故事方法识记:在山谷里有一个村庄,一个人来到这个村庄后就入乡随俗了。引出风俗、习俗。

俗的另一个意思: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俗语=俗话

代:这个字宝宝,大家太熟悉了,我们学习古诗的时候都要知道作者的朝代,那你都知道哪些朝代呢?

爷爷、爸爸和你叫?生:祖孙三代。

3、过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我们每个人都盼望着过年,那你们知道吗?关于过年啊,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年的故事》吧。(师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宝宝。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提问“年”在古代的时候指什么?生:凶猛的野兽。

3、学习“凶”“野”“兽”。

凶:数笔划识记。结构:半包围。笔顺:

野兽:指家畜以外的兽类,天性凶猛,尤其指野生的哺乳动物。

师出事动物的图片(小猫、小狗、老虎、狮子、企鹅、骆驼、豹)请学生从中挑出真正的野兽。

野:注意读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组词:田野、原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兽:记字形,上象耳,中象头,下象脚踩地。读音是翘舌音。

4、知道了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那它长什么样子呢?又什么特点?引出吼。

吼:让学生大吼一声。吼叫,狂风怒吼。

5、指导朗读第一段:“它长着狮子头,牛身子,生气时大吼一声,地动山摇。”不难想象年的凶猛的样子,(播放年的flash课件)要求大家在读的时候要读得夸张些,突出年的凶猛、吼和地动山摇。

6、全班齐读。

四、学习二、三自然段。

1、如此凶猛可怕的野兽,人们为什么要和它作斗争呢?怎样斗争的?结果怎样?(课件出示问题)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后,同桌讨论问题。

3、学生汇报问题后,师出示“缺”“庄”“渐”“敲”“扭”“逃”的字卡。学生小组合作集中学习6个生字。

缺:换一换方法识记“缸”。扩词:完美无缺,缺一不可,缺点(造句)

庄:字谜:广阔的土地。读音,扩词:庄稼、村庄、庄严

渐:渐渐地意思是一点一点地,一步一步地。(造句)同义词:慢慢地。

敲:拿小棍做敲的动作。形声字:高表音,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

敲打、aabb(敲敲打打)

扭:做动作,扭头。区分:纽扣、电钮。俗语:强扭的瓜不甜。

逃:字族识字,兆字家族:挑、跳、桃。

4、指导朗读二三段。

“这一次‘年’又窜进村庄,一看到这些,吓得扭头就跑,逃进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了。”这主要写了“年”逃跑时的样子。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一些,突出又、看、吓、扭、逃、再这几个字,读出年逃跑时的狼狈。

5、男女生比赛读,选两名代表。

五、学习四自然段。

孩子们,古代的劳动人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了凶猛的野兽“年”。我们应该为他们骄傲,为他们自豪。后来为了纪念胜利……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师指读生字,生开火车拼读,组词。

七、字宝宝大家都会了,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指名读文。

八、写字指导。

食:书写时要注意人字的撇捺要写得舒展,最后一笔是点。

凶:的书写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在虚宫格中的位置,要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九、课件出示词(爆竹词卡),指名读,正确后发出爆竹声。

十、小结:

年的故事同学们都了解了,老师希望你们能把这个故事,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讲给你得爸爸妈妈听。

2、二上《年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通过的学习,了解年的故事,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2、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9个会写的字,认识15个会认的字。

3、能力目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单概括地叙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我国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及“过年”由来的民间说法,从而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教学准备:

字卡,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学习“贴”“联”“团”“俗”“代”四个字。

1、播放过年时贴对子、放鞭炮等热闹的场面。师问:同学们,看到这段录像,你们能想到什么时候的场景?生汇报: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贴春联等。引出“贴”“联”“团”三个字。(师贴字卡)

贴:学生出字谜识记:独占钱财(贝本义是钱财)。

教师演示往黑板上贴字卡的过程,引出粘贴这个词。

要求同桌之间贴近点,引出贴的另一个意思:靠近。

联:让学生用手捂上耳朵,联想一下家里过年的场面。

团:给出口,加字变新字:国、园、圆、困等。

组词:团体、团结。用团结说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

团用作量词:一团(毛线)

团团围坐、团团圆圆

2、同学们,每到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全家人团圆在一起,欢欢喜喜地过大年。这种风俗,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我们来看“俗”和“代”这两个生字宝宝。

俗:用讲故事方法识记:在山谷里有一个村庄,一个人来到这个村庄后就入乡随俗了。引出风俗、习俗。

俗的另一个意思: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俗语=俗话

代:这个字宝宝,大家太熟悉了,我们学习古诗的时候都要知道作者的朝代,那你都知道哪些朝代呢?

爷爷、爸爸和你叫?生:祖孙三代。

3、过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我们每个人都盼望着过年,那你们知道吗?关于过年啊,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年的故事》吧。(师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宝宝。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提问“年”在古代的时候指什么?生:凶猛的野兽。

3、学习“凶”“野”“兽”。

凶:数笔划识记。结构:半包围。笔顺:

野兽:指家畜以外的兽类,天性凶猛,尤其指野生的哺乳动物。

师出事动物的图片(小猫、小狗、老虎、狮子、企鹅、骆驼、豹)请学生从中挑出真正的野兽。

野:注意读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组词:田野、原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兽:记字形,上象耳,中象头,下象脚踩地。读音是翘舌音。

4、知道了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那它长什么样子呢?又什么特点?引出吼。

吼:让学生大吼一声。吼叫,狂风怒吼。

5、指导朗读第一段:“它长着狮子头,牛身子,生气时大吼一声,地动山摇。”不难想象年的凶猛的样子,(播放年的flash课件)要求大家在读的时候要读得夸张些,突出年的凶猛、吼和地动山摇。

6、全班齐读。

四、学习二、三自然段。

1、如此凶猛可怕的野兽,人们为什么要和它作斗争呢?怎样斗争的?结果怎样?(课件出示问题)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后,同桌讨论问题。

3、学生汇报问题后,师出示“缺”“庄”“渐”“敲”“扭”“逃”的字卡。学生小组合作集中学习6个生字。

缺:换一换方法识记“缸”。扩词:完美无缺,缺一不可,缺点(造句)

庄:字谜:广阔的土地。读音,扩词:庄稼、村庄、庄严

渐:渐渐地意思是一点一点地,一步一步地。(造句)同义词:慢慢地。

敲:拿小棍做敲的动作。形声字:高表音,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

敲打、aabb(敲敲打打)

扭:做动作,扭头。区分:纽扣、电钮。俗语:强扭的瓜不甜。

逃:字族识字,兆字家族:挑、跳、桃。

4、指导朗读二三段。

“这一次‘年’又窜进村庄,一看到这些,吓得扭头就跑,逃进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了。”这主要写了“年”逃跑时的样子。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一些,突出又、看、吓、扭、逃、再这几个字,读出年逃跑时的狼狈。

5、男女生比赛读,选两名代表。

五、学习四自然段。

孩子们,古代的劳动人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了凶猛的野兽“年”。我们应该为他们骄傲,为他们自豪。后来为了纪念胜利……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师指读生字,生开火车拼读,组词。

七、字宝宝大家都会了,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指名读文。

八、写字指导。

食:书写时要注意人字的撇捺要写得舒展,最后一笔是点。

凶:的书写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在虚宫格中的位置,要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九、课件出示词(爆竹词卡),指名读,正确后发出爆竹声。

十、小结:

年的故事同学们都了解了,老师希望你们能把这个故事,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讲给你得爸爸妈妈听。

3、《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 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 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丰子恺作品欣赏

3、 丰子恺简介

二、 课文学习

1、 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 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 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 小结

四、 拓展

五、 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 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

4、《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5、《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6、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赤壁》教案《过零丁洋》教案《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教后记: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7、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教案《在希望的田野上》教案《黄河颂》教案表格式1

课题

二十六、歌词三首

课时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的修辞手法;精练形象的语言,学唱三首歌。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品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重点:歌词的内涵

难点:正确把握歌词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语

出示学习目标:

1、欣赏这三首歌词。

2、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

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生字注音

萦    烙    穗    澜    魄    嶂    巅    哺

2、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屏嶂   九曲连环   一泻万丈

3、了解三位作者

4、学习《我的中国心》思考:

(1)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对这首歌的共鸣?(2)歌词反复提到的中心词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3)“河山只在我梦萦” ,“只”字体现了什么感情?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有什么象征意义?(5)人有国籍之分,心怎么有国籍呢?(6)你最喜欢歌词中的哪一句?说说为什么?(7)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5、《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歌词的思路怎样?概括本文中心。

6、学习《黄河颂》思考:

(1)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2)哪些句子描写了黄河的形象?(3)你是怎样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4)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学生根据提纲自学,然后合作交流。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生字注音

Yíng  lào  suì  lán   pò zhàng diān   bǔ

萦     烙     穗    澜     魄    嶂   巅      哺

2、解释下列词语

萦:围绕,缠绕。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嶂:像屏风那样遮拦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遮挡。

九曲连环:形容广阔或壮大。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3)“河山只在我梦萦” ,一个“只”字,体现了什么感情?明确:对祖国的企盼和向往之情。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代表祖国的“河山” ,借代祖国。

(5)人有国籍之分,心怎么有国籍?明确: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念着祖国,海外游子,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

(6)你最喜欢歌词中的哪一句?说说为什么?明确:①“中国心”②“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③“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④“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①“中国心”  也就是心中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对祖国一片深情。

②通过对比,写出了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

③“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代表祖国,“重千斤”把不可以用斤两计算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④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7)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一、第 1—4 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二、 第 5~12 行: 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三、第 13—16 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6、《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歌词的思路怎样?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至16行):歌唱理想。

第三层(第17至24行):歌唱未来。

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 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歌颂了新生活, 歌颂了新时代 。

7、学习《黄河颂》思考:

(1)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

(2)哪些句子描写了黄河的形象?明确: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3)你是怎样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

明确:“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是指不畏艰难险阻、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伟大的英雄气魄。

(4)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第一层: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民族的摇篮” ; “民族的屏障” ;“民族的伟大精神” 。

第三层,表达祖国儿女心中的决心。 诗人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形象,把心中的感情,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感情抒发出来。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lào(     )印      chuī(    )烟    明mèi(    )   抽suì(    )yíng(    )绕 梳zhuāng(    ) 狂lán(    )

(2).辨字组词。

烙(        )漂(       )梳(        )哺(       )

洛(        )飘(       )疏(        )浦(       )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解释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1)河山在我梦萦:

(2)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3)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2.解释下列歌词的含义。

(1)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2)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3)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8、二年级下《成语故事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其中会写“题、前、昨、数、算、志、棋、弓”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知道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和学习态度截然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成语的意思。

难点:联系学习实际生活读感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请学生说一说对“一字之师”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讲故事“一字之师”,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看课文,给生字新词作上记号。

三、学习生字识记生字。

1.卡片展示,逐一板书。

题目 前面 作天 数学 算术

2.师范读,生跟读。

3.议一议,哪些读音需要注意。

4.卡片随机抽读。

5.出示认读字。

则 梅 致

四、试读课文,熟悉课文。

五、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是什么意思?

3.“昨夜一枝开”又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昨夜一枝开”比“昨夜数枝开”好?

六、自读自悟,感悟升华。

1.你对齐几有什么看法?对郑谷又有什么看法?

2.从齐几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七、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观察生字在天田字格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易混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说说“一字之师”是什么意思。

2.“一字之师”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熟悉新课。

1.学习《专心致志》,借助拼音读课文。

2.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

3.小声跟录音磁带读课文。

三、板书生字,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逐一板书。

2.教师领读,学生跟学。

3.学生互相交流掌握读音。

4.学生交流三个生字的自形。

5.指导田字格书写。

6.继续学习认读字。

(1)卡片展出4个认读字。

(2)学生根据拼音试读。

(3)交流较难掌握的生字读音。

(4)老师指导认读。

四、试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1.“秋”的第一个学生是怎样学棋的?

2.第二个学生又是怎样学棋的?

3.他们的结果怎样?

你喜欢哪个学生,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给下面的词语选择合适的字。

1.题 提 ( )目 ( )水 问( )( )

2.志 致 ( )敬 ( )意 ( )气 ( )

3.箭 剑 弓( )刀( )射( )击( )

二、用下面的词语说话。

专心致志……

如果……就……

9、二年级上册《华罗庚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3.了解数学家华罗庚,知道他因为从小就善于思考、敢于求真、勤学好问,长大后才成为一名著名的数学家。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数学家华罗庚,知道他因为从小就善于思考、敢于求真、勤学好问,长大后才成为一名著名的数学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华罗庚的照片,请同学们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一下华罗庚是什么人?

2.师:华罗庚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童年。

(出示课题)

前安排学生查阅资料,课上给学生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同时对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者是字典。

2.小组间检查识字情况,把课文读通顺。

3.教师出示要求认的字词,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读?

4.我们来做识字游戏,谁来试试?

5.师:你有什么办法记住他们,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同学的每个字都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检查,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互相帮助,通力合作。

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第二课时

(三)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中心问题:华罗庚是一个怎样的人,阐述观点,并在书中找到理由。

(1)自由读书准备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其他学生可以对他的观点补充或反驳,教师加以指点,如:华罗庚爱学数学,从课文中那里看出来的?……

(3)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

对人物性格的剖析,也是学生回到课文中,深入理解课文,归纳总结的过程。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对中的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如:著名、看了又看,算了又算……

注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请学生讲一讲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2.全班交流听完故事后的感受。

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圈划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自主选择注音、分析字形、找出形近字、组词或者说个句子

3.说说怎样把字写好看。

4.重点辅导“喜”“杂”“社”。

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字,能够使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更牢固,在汉字的比较过程中体会传统的汉字形体美。

(六)课外阅读

《华罗庚的故事》

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了解华罗庚,学习他善于思考、敢于求真、勤学好问。

   

10、二年级下《毛毛虫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昆”、“笨”二字。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毛毛虫内心情感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感受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蝴蝶图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l、初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对照书后拼音自己学习。

2、多种形式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指导书写“昆”、“笨”二字。强调“昆”字的结构、笔顺。

4、指读生字带出的词,强调易错字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l、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纠正易错字读音。

说一说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找出最能表达毛毛虫心情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羡慕”的意思。

3、体会毛毛虫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l、毛毛虫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伤心)

2、通过读文理解,毛毛虫伤心的原因是:

小瓢虫大‘惊小怪地叫;

大伙各种各样的议论

3、通过创设情景,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大惊小怪”的意思。

4、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会有哪些议论,体会毛毛虫难堪的处境。

5、齐读瓢虫妈妈的话。

六、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毛毛虫的故事

羡慕

大惊小怪地叫

伤心

各种各样的议论

11、二年级上册28《白头翁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3个一类生字“翁”“鹊”“莺”,会认读5个二类生字“厌”“倦”“衔”“鹰”“猎”。

2.理解掌握新词“厌倦”“世世代代”“教训”的意思。

3.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展示插图)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只小鸟,同学们观察一下,它的头上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很好,它头上有一撮白色的羽毛。那么,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人们叫它“白头翁”,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板书:16.白头翁的故事)。学完课文,你们就会明白它叫“白头翁”的原因了。

三、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课题:16.白头翁的故事

2.学习生字“翁”:

A、“翁”是后鼻韵母,练习“eng”的发音。

(a)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b)分别请几位学生站起来法“eng”.

B、“翁”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公”,下面是“羽”。

C、哪位同学愿意给“翁”组词?

3.教师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划生字新词,并标上自然小节号。

4.教师领读带拼音的字,每个字读两遍。

5.读课文,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6.师生齐读课文。

7.问:还有哪些字是你们不明白的?

8.教师讲解生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鹊(que)”是左右结构,左边一个“错误”的“错”去掉金字旁,右边一个“鸟”字,因为“鹊”是鸟的一种,所以“鹊”字里面有个“鸟”字。谁会给“鹊”组词?请举手!

“莺(ying)”是后鼻韵母,练习“ing”的发音。“莺”属上中下结构,上面是一个草字头,中间是秃宝盖,下面是个“鸟”字。“莺”字里面也有“鸟”字,联系“鹊”字,大家想一想,“莺”是不是鸟的一种啊?给“莺”组个什么词语呢?

9.让学生带上生字读课文,理解词语。

10.结合课文句子,理解词语“厌倦”“世世代代”“教训”的意思。

A.先把词语在课文中找出来,再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

B.教师把正确的词义板书到黑板上。

C.请学生读黑板上的词意。

1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集体读课文。

B.请5位同学分小节念课文的内容。

C.请个别学生读课文。

D.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巩固练习

1.教师请学生分析生字的结构。

2.先分别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写生字“翁”、“鹊”、“莺”。其他学生在座位上书写,教师一一辅导。

再分别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批改刚刚几位学生写的字。

最后师生一起分析黑板上的字。

3.分别请几位学生在座位上回答新词“教训”、“世世代代”、“厌倦”的意思。

4.集体齐读课文,注意有感情、流利地朗读。

5.分男女两组比赛朗读课文,看哪一组读得比较好。

五、作业

1.抄写生字5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

3.预习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