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和平鸽》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年级下《和平鸽》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一年级下《和平鸽》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一年级下《和平鸽》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鸽子象征和平的原因。激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和平的重要性,自觉为维护和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

1.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鸽子就是鸽子嘛,为什么叫它和平鸽呢?)

2.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弄明白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然后思考:文章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可分组讨论。

三、讲述课文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画出不懂的词语。

(1)教师释词。

(2)希特勒法西斯是什么时候攻占了巴黎?

(3)这一段说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忧虑”是什么意思?

邻居米什老伯捧着一只死鸽子闯了进了,哭诉了哪些话?用铅笔画出来。齐声朗读米什老伯的话,想一想,米什老伯向毕加索哭诉了一件什么事?他请求毕加索干什么?

3.全体女生齐声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毕加索听来米什老人的哭诉后,他的心情怎样?

(2)他是怎么做的?

(3)安慰是什么意思?学生可查字典后解释这个词。

4.全体男生齐声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

(1)1949年,毕加索把这幅画献给了哪里?

(2)这幅画上画有什么?

(3)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4)“从这以后”指什么时间以后?

(5)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归纳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鸽子成了和平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热爱和平,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小朋友,回家后,可不要忘了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鸽子成为和平象征的原因?

2.检查朗读情况。

3.自由读课文盖出生字多读几遍。

二、用生卡片检查学习情况

孙读:不读:

活读:不读:

攻读:不读:

杀读:不读: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

四、全班交流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多动脑

1.用学过的偏旁加上熟字。

活:三点水加上舌头的舌。生活。

边:力加上走之底。一边。

鸽:合加上鸟字旁。鸽子。

念:上面是今天的“今”,下边是心字底。纪念。

2.拆字。

哭:分为二部分,上边为两个口,下边为犬字。

3.与形近字比较。

占:与“古”区别。

刀:与“力”区别,刀的上部没出头。

4.记笔顺,笔画。

孙:

忧:

5.指导书写。

哭:上面的两个口应分居竖中线的两边。

孙:右边的小字基本上要写在竖中线的右边,使左右平衡。

板书设计:

25、和平鸽

占 哭 孙 死 活 刀 边

2、一年级下《和平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鸽子象征和平的原因。激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和平的重要性,自觉为维护和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

1.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鸽子就是鸽子嘛,为什么叫它和平鸽呢?)

2.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弄明白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然后思考:文章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可分组讨论。

三、讲述课文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画出不懂的词语。

(1)教师释词。

(2)希特勒法西斯是什么时候攻占了巴黎?

(3)这一段说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忧虑”是什么意思?

邻居米什老伯捧着一只死鸽子闯了进了,哭诉了哪些话?用铅笔画出来。齐声朗读米什老伯的话,想一想,米什老伯向毕加索哭诉了一件什么事?他请求毕加索干什么?

3.全体女生齐声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毕加索听来米什老人的哭诉后,他的心情怎样?

(2)他是怎么做的?

(3)安慰是什么意思?学生可查字典后解释这个词。

4.全体男生齐声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

(1)1949年,毕加索把这幅画献给了哪里?

(2)这幅画上画有什么?

(3)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4)“从这以后”指什么时间以后?

(5)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归纳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鸽子成了和平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热爱和平,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小朋友,回家后,可不要忘了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鸽子成为和平象征的原因?

2.检查朗读情况。

3.自由读课文盖出生字多读几遍。

二、用生卡片检查学习情况

孙读:不读:

活读:不读:

攻读:不读:

杀读:不读: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

四、全班交流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多动脑

1.用学过的偏旁加上熟字。

活:三点水加上舌头的舌。生活。

边:力加上走之底。一边。

鸽:合加上鸟字旁。鸽子。

念:上面是今天的“今”,下边是心字底。纪念。

2.拆字。

哭:分为二部分,上边为两个口,下边为犬字。

3.与形近字比较。

占:与“古”区别。

刀:与“力”区别,刀的上部没出头。

4.记笔顺,笔画。

孙:

忧:

5.指导书写。

哭:上面的两个口应分居竖中线的两边。

孙:右边的小字基本上要写在竖中线的右边,使左右平衡。

板书设计:

25、和平鸽

占 哭 孙 死 活 刀 边

3、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和平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读课文,知道为什么毕加索笔下的鸽子会成为和平的象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热爱和平,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词语卡片、和平鸽图片、战争图片或录像。

学生:搜集有关和平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课文题目

同学间相互介绍有关和平鸽的资料,揭题板书。

教师出示和平鸽图片,归纳介绍:据《创世纪》中记载,当地球洪水泛滥时,诺亚等避入方舟得以保住性命。一天,他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经退了。当鸽子飞回来时,嘴里衔着一枝橄榄枝,于是诺亚知道洪水已经退了,地上已经平安了。后来,人们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二、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教师巡视指导,收取反馈信息。

2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词语后离开语言环境单独认生字,注意读音,强调“牺”的写法,还可以给生字扩词。

3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三、介绍背景,激起共鸣

教师简单介绍二战的基本情况,展示背景,拉进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起情感共鸣。

教师出示战争图片或录像介绍:1940年里的一天,德国法西斯匪徒攻占法国首都巴黎。许多妇女儿童和无辜的老百姓都惨死在战火中。残酷的士兵连小孩,甚至一只鸽子也不放过。我们课文中的小柳辛就是惨死在这场战争中的。

四、感情朗读,质难解疑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2小组讨论怎样读才能表达对法西斯的仇恨。学生试读。

3 抽读,评价。

教师指导生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命运的变化而逐渐增强朗读的力度。可将该段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感情要有起伏。如开始可以稍微平淡一些,从“小柳辛一看……扔下去”语气要强,读出对法西斯暴行的仇恨和对小柳辛的崇敬;“小柳辛当场……掐死了”这种凄惨的情境语气稍弱,表达对小柳辛和鸽子的同情。

4 教师范读,学生感悟。

5小组比赛读。

6 质疑:小柳辛为什么会死?他养的鸽子为什么会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后汇报。

让学生通过讨论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思想与感情。

7有感情地齐读第3段。

五、抓重点词句,细读课文

1自读课文其他段落,勾画出能表现毕加索对法西斯的恨、对和平的向往的句子。

(1)一天,毕加索坐在桌前,听见远处隆隆的炮声,心情非常沉重。

提问:毕加索的心情为什么沉重?他在担心什么?

(2)听完老人的血泪控诉,毕加索的心在颤抖。

提问:毕加索的心为什么会颤抖?

(3)“行,我一定满足你的要求!”毕加索一口答应。他心里充满对法西斯的仇恨,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

2同桌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相机出示重点词,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突破

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毕加索笔下的鸽子会成为和平的象征?

六、读写并进,拓展升华

1观看有关战争的图片或录像,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2你希望和平鸽飞到哪里?带去什么心愿?把它写下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国际新闻,然后画一画、写一写,最后议一议把这些表达和平心愿的作品寄往哪里,或者送给哪里的小朋友……

3汇报,交流,展示(贴于黑板)。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自主积累”。

2 抄写生字、词语。

3 把有关和平鸽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请他们也说说自己对和平的向往。

4、《和平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鸽子象征和平的原因。激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2.使学生知道和平的重要性,自觉为维护和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1.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鸽子就是鸽子嘛,为什么叫它和平鸽呢?)2.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弄明白这个问题。二、初读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出自然段。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然后思考:文章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可分组讨论。三、讲述课文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画出不懂的词语。(1)教师释词。(2)希特勒法西斯是什么时候攻占了巴黎?(3)这一段说了什么内容?2.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忧虑”是什么意思?邻居米什老伯捧着一只死鸽子闯了进了,哭诉了哪些话?用铅笔画出来。齐声朗读米什老伯的话,想一想,米什老伯向毕加索哭诉了一件什么事?他请求毕加索干什么?3.全体女生齐声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毕加索听来米什老人的哭诉后,他的心情怎样?(2)他是怎么做的?(3)安慰是什么意思?学生可查字典后解释这个词。4.全体男生齐声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1)1949年,毕加索把这幅画献给了哪里?(2)这幅画上画有什么?(3)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4)“从这以后”指什么时间以后?(5)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四、归纳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鸽子成了和平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热爱和平,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小朋友,回家后,可不要忘了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语: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鸽子成为和平象征的原因?2.检查朗读情况。3.自由读课文盖出生字多读几遍。二、用生卡片检查学习情况。孙读: 不读:活读: 不读:攻读: 不读:杀读: 不读: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四、全班交流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多动脑。1.用学过的偏旁加上熟字。活:三点水加上舌头的舌。生活。边:力加上走之底。一边。鸽:合加上鸟字旁。鸽子。念:上面是今天的“今”,下边是心字底。纪念。2.拆字。哭:分为二部分,上边为两个口,下边为犬字。3.与形近字比较。占:与“古”区别。刀:与“力”区别,刀的上部没出头。4.记笔顺,笔画。孙:忧:5.指导书写。哭:上面的两个口应分居竖中线的两边。孙:右边的小字基本上要写在竖中线的右边,使左右平衡。

板书设计:25、和平鸽 占 哭 孙 死 活 刀 边

5、《和平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读课文,知道为什么毕加索笔下的鸽子会成为和平的象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热爱和平,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词语卡片、和平鸽图片、战争图片或录像。

学生:搜集有关和平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课文题目

同学间相互介绍有关和平鸽的资料,揭题板书。

教师出示和平鸽图片,归纳介绍:据《创世纪》中记载,当地球洪水泛滥时,诺亚等避入方舟得以保住性命。一天,他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经退了。当鸽子飞回来时,嘴里衔着一枝橄榄枝,于是诺亚知道洪水已经退了,地上已经平安了。后来,人们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二、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教师巡视指导,收取反馈信息。

2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词语后离开语言环境单独认生字,注意读音,强调“牺”的写法,还可以给生字扩词。

3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三、介绍背景,激起共鸣

教师简单介绍二战的基本情况,展示背景,拉进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起情感共鸣。

教师出示战争图片或录像介绍:1940年里的一天,德国法西斯匪徒攻占法国首都巴黎。许多妇女儿童和无辜的老百姓都惨死在战火中。残酷的士兵连小孩,甚至一只鸽子也不放过。我们课文中的小柳辛就是惨死在这场战争中的。

四、感情朗读,质难解疑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2小组讨论怎样读才能表达对法西斯的仇恨。学生试读。

3抽读,评价。

教师指导生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命运的变化而逐渐增强朗读的力度。可将该段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感情要有起伏。如开始可以稍微平淡一些,从“小柳辛一看……扔下去”语气要强,读出对法西斯暴行的仇恨和对小柳辛的崇敬;“小柳辛当场……掐死了”这种凄惨的情境语气稍弱,表达对小柳辛和鸽子的同情。

4教师范读,学生感悟。

5小组比赛读。

6质疑:小柳辛为什么会死?他养的鸽子为什么会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后汇报。

让学生通过讨论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思想与感情。

7有感情地齐读第3段。

五、抓重点词句,细读课文

1自读课文其他段落,勾画出能表现毕加索对法西斯的恨、对和平的向往的句子。

(1)一天,毕加索坐在桌前,听见远处隆隆的炮声,心情非常沉重。

提问:毕加索的心情为什么沉重?他在担心什么?

(2)听完老人的血泪控诉,毕加索的心在颤抖。

提问:毕加索的心为什么会颤抖?

(3)“行,我一定满足你的要求!”毕加索一口答应。他心里充满对法西斯的仇恨,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

2同桌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相机出示重点词,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突破

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毕加索笔下的鸽子会成为和平的象征?

六、读写并进,拓展升华

1观看有关战争的图片或录像,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2你希望和平鸽飞到哪里?带去什么心愿?把它写下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国际新闻,然后画一画、写一写,最后议一议把这些表达和平心愿的作品寄往哪里,或者送给哪里的小朋友……

3汇报,交流,展示(贴于黑板)。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自主积累”。

2抄写生字、词语。

3把有关和平鸽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请他们也说说自己对和平的向往。

6、《和平鸽》教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读课文,知道为什么毕加索笔下的鸽子会成为和平的象征。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热爱和平,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词语卡片、和平鸽图片、战争图片或录像。

学生:搜集有关和平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课文题目

同学间相互介绍有关和平鸽的资料,揭题板书。

教师出示和平鸽图片,归纳介绍:据《创世纪》中记载,当地球洪水泛滥时,诺亚等避入方舟得以保住性命。一天,他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经退了。当鸽子飞回来时,嘴里衔着一枝橄榄枝,于是诺亚知道洪水已经退了,地上已经平安了。后来,人们就把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二、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教师巡视指导,收取反馈信息。

2 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词语后离开语言环境单独认生字,注意读音,强调“牺”的写法,还可以给生字扩词。

3 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三、介绍背景,激起共鸣

教师简单介绍二战的基本情况,展示背景,拉进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起情感共鸣。

教师出示战争图片或录像介绍:1940年里的一天,德国法西斯匪徒攻占法国首都巴黎。许多妇女儿童和无辜的老百姓都惨死在战火中。残酷的士兵连小孩,甚至一只鸽子也不放过。我们课文中的小柳辛就是惨死在这场战争中的。

四、感情朗读,质难解疑

1 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2 小组讨论怎样读才能表达对法西斯的仇恨。学生试读。

3 抽读,评价。

教师指导生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命运的变化而逐渐增强朗读的力度。可将该段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感情要有起伏。如开始可以稍微平淡一些,从“小柳辛一看……扔下去”语气要强,读出对法西斯暴行的仇恨和对小柳辛的崇敬;“小柳辛当场……掐死了”这种凄惨的情境语气稍弱,表达对小柳辛和鸽子的同情。

4 教师范读,学生感悟。

5 小组比赛读。

6 质疑:小柳辛为什么会死?他养的鸽子为什么会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后汇报。

让学生通过讨论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思想与感情。

7 有感情地齐读第3段。

五、抓重点词句,细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其他段落,勾画出能表现毕加索对法西斯的恨、对和平的向往的句子。

(1)一天,毕加索坐在桌前,听见远处隆隆的炮声,心情非常沉重。

提问:毕加索的心情为什么沉重?他在担心什么?

(2)听完老人的血泪控诉,毕加索的心在颤抖。

提问:毕加索的心为什么会颤抖?

(3)“行,我一定满足你的要求!”毕加索一口答应。他心里充满对法西斯的仇恨,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

2 同桌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3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相机出示重点词,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突破

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毕加索笔下的鸽子会成为和平的象征?

六、读写并进,拓展升华

1 观看有关战争的图片或录像,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2 你希望和平鸽飞到哪里?带去什么心愿?把它写下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国际新闻,然后画一画、写一写,最后议一议把这些表达和平心愿的作品寄往哪里,或者送给哪里的小朋友……

3 汇报,交流,展示(贴于黑板)。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自主积累”。

2 抄写生字、词语。

3 把有关和平鸽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请他们也说说自己对和平的向往。

7、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儿童和平条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5个。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儿童和平条约,并了解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4、完成“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完成“语文天地”活动。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查找有关“儿童和平条约”的资料。

课型:诗歌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学生说说自己查找到的有关“儿童和平条约”的资料。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部《儿童和平条约》。

3、板书课题:《儿童和平条约》(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数数有几个小节。

(2)出示5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疾、饥、予、恐、惧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疾病、饥饿、给予、恐惧、条约、宣告、仇恨、无家可归、探索

(4)说说“宣告”的意思。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再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读,并评价。

(3)指名读,并评价。

(4)齐读课文。

(5)小组合作学习:

*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由说说:从这个条约,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说说。

(6)小组学习:朗读、背诵课文

正确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试背课文。

3、完成“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

(1)出示题目:

请你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翻一翻报纸,找一找什么地方有战争,有饥饿。

对这些现象,你有什么话想说?

(2)学生自由说说。

(3)指名说说。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5、儿童和平条约

战争

和平 没有 破坏

仇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9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教学重难点:

1、书写“约、宣、疾、仇、归、予、探、恐、惧”9个字。

2、抄写词语。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课型:写字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朗读课文《儿童和平条约》。

2、出示5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疾、饥、予、恐、惧

二、新课:

1、出示要写生字,学生认读。

约、宣、疾、仇、归、予、探、恐、惧

2、学生分析字形,互相交流。

3、指导书写:予(四笔写成),惧(“具”字里面有三横)

4、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书写生字。

(2)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3)书写生字,每字3遍。

(4)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宣告、探索、恐惧、悲伤、无家可归、()

*抄写词语。

(5)合作学习:

*小组中,选出写最快、最好的作业,评选出来。

*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书写的。

三、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每字3遍。

2、抄写词语。

8、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中国男孩雷棣在得知父亲雷润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捐躯的消息后,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决心完成父亲为完成的事业——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感人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人物内心情感。

2.提高利用课外资源,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社会和平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人物内心情感。

2.深入理解雷棣自强不息的动力,学习雷棣热爱和平、发奋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大胆质疑,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吗?(是“和平与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仍时有发生,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呼唤和平,企盼和平成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2.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既读准了字音,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雷棣为什么要企盼世界和平”这一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谁能来说一说,雷棣为什么企盼世界和平?

(1)维护和平是爸爸生前的理想。(“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维护和平牺牲的。”)

(2)维护和平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孩子,登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4.小结:是呀,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样,维护世界和平既是爸爸生前的理想,也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雷棣怎么也忘不了爸爸那亲切的音容笑貌;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他和妈妈说的话;更忘不了他与爸爸之间的约定,可是现在,蓝盔回来了,爸爸却牺牲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雷棣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这封信,共同感受一下他对爸爸的思念,对和平的企盼。

5. (出示雷棣的信)指名配乐朗读课文。声声爸爸叫得人心碎,谁再来读一读?

(指导学生语速稍慢,读出难过,悲伤的语气)

6.残酷的战争夺取了父亲的生命,却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5~6自然段,找一找,从哪儿可以看出雷棣一下子长大了?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中划出来。(出示:从此,雷棣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1)关心他人

(2)关心政治

(3)努力学习

(4)谢绝帮助

7.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世界强烈的责任感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了解了这些事情后,你是否对雷棣产生了某种感情呢?

8.看来,同学们对雷棣都有自己的独特感情,那么就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对雷棣场生了怎样的感情?并结合具体句子谈一谈为什么?

(1)关心他人:想象一下,他还会从哪些方面来照顾妈妈?

小结:雷棣不再是那个淘气的小男孩,他已经懂得为别人着想。

(2)关心政治:他可能从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事情?如果你是雷棣,了解了这些事情后,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小结:雷棣正在为成为一名维和战士而努力。

(3)努力学习:是什么在时刻激励着雷棣?

小结:父亲的牺牲、维护和平的心愿激励着雷棣自强不息。

(4)谢绝帮助:雷棣为什么会这样做?(出示爸爸的话)

雷棣明白爸爸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他明白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9.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5,6,自然段感受一下雷棣的成长历程。

10.你对雷棣有什么认识吗?谁来谈一谈。

11.小小的雷棣已经知道要为维护和平做点事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12.小结:老师看出来了同学们也热爱和平,但我们和雷棣一样年龄还太小,还不能进入联合国,不能参与维和行动,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现在你再来说说什么是“企盼”?

2.(配乐出示战争画面)是呀,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依然弥漫着硝烟,还有一些国家处在残酷的战争中,还有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同学们拿出笔,记录下你对远方处在战火中的小伙伴、对自己或者对周围的人最想说的话。

3.汇报交流。(读自己的作品)

(五)布置作业:1.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激发他维护和平的愿望。

2.以“我为和平做点事”为内容写一个片段。

(六)教师总结:我们的和平之花还很娇嫩,它需要更多人为它浇水施肥。我相信,同学们努力学习的表现,同学们发自肺腑的心声,就已经为推动海峡两岸的和平进程,推动世界和平注入了一股巨大的动力。

9、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战争与和平》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拓展知识”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二、教学目标

通过网站从文学作品、照片、绘画、雕塑等各方面拓展战争与和平的内涵,激发学生呼唤和平的心声;通过组织学生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及网站的拓展链接,全方位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以及战争中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2.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内容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第四单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板书主题:战争与和平)我们认识了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小英雄雨来;我们跟着小作者雷利一同呼唤和平,我们都祈盼全世界的孩子能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拓展链接

1.学习。

(出示课件)战争给人来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特别是那些无辜的孩子。很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园,成为难民。由于食物短缺孩子们大多营养不良;由于使用了违禁武器也使许多战后出生的儿童得了白血病或者其他怪病。战争中也涌现出许多为国家、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这些英雄为了保卫和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拓展链接。

(出示课件)这是知识树,也是一棵象征和平的橄榄树。相信通过我们的深入学习,让这棵橄榄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同时,我们也希望这棵橄榄树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师:同学们想从哪个方面继续深入了解呢?

预设如下。

(1)文学。

描写战争,呼唤和平的文学作品有许多,如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故事《鸡毛信》;还有许多成语和古诗也描写了战争与和平,快来读一读!

①了解《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

儿童和平条约

我们世界的儿童,宣告未来的和平,

我们想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

我们要除掉疾病和破坏,

我们再也不要憎恨和饥饿,再也不要无家可归。我们要消灭这一切。

我们的大地给予我们足够食品──我们将共享。

我们的天空给予我们美丽的彩虹──我们将保卫它们。

我们的河水给予我们不朽的生命──我们保持它们的洁净。

我们要共同欢笑,共同游玩,共同工作,互相学习、探索和改善大家的生活。

我们是为和平,为现在的和平,永久的和平,我们大家的和平。

世界上的成年人和我们一起,你们丢掉的只是恐惧和悲伤。抓住我们的欢笑和想象,我们在一起,和平就是可能的。

A.这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分别代表本国的儿童共同签订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B.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我们再来看一看描写战争的成语和诗句。

全民皆兵 严阵以待 坚壁清野 破釜沉舟

短兵相接 全军覆灭 速战速决 勇往直前

暗渡陈仓 城下之盟 杀身成仁 纸上谈兵

打草惊蛇 硝烟弥漫 望梅止渴 枪林弹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绘画作品。

①出示图片,欣赏,说一说这些作品表现了什么?

毕加索《和平鸽》

刘国枢《飞夺泸定桥》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②重点介绍毕加索《和平鸽》,激发孩子们呼唤和平的感情。

③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绘画作品。

(3)照片。

①师: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具体的情况在接下来的习作指导课上老师会详细给大家介绍。战争毁坏了他们的家园,绿茵茵的草地,本该滚动着欢乐的足球,可是如今尸横遍野。你们看这无助的眼神、一张张凄苦的脸、一双双充满绝望的眼睛,触动着我们的心弦。此时,我真想说──(学生回答)

②师:是啊,战争不但夺去孩子们的家和亲人,还使他们成为了杀人工具!看看这是一组关于儿童兵生活纪实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儿童兵的生活:他们每天都要被逼着学习杀人的技能。他们肩上背的不是书包而是一发发子弹;他们手里拿的不是铅笔而是。本该充满快乐的童年却充满血腥跟杀戮!此时,我真想说──(学生回答)

③师:看到战争中的孩子我想到和平环境下的我们。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在草地上快乐地游戏,老师还组织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战争中的孩子满脸都是愁苦和悲凉。此时,我真想说──(学生回答)

老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就是: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和平!和平!和平!

(4)雕塑作品。

①出示一幅雕塑作品,给它起名字──打结的,并简介背景。

打结的:这是一个近乎黑色的青铜雕塑,是一把,但是枪管被卷成“8”字形,打上一个结,名字叫“打结的”。这是卢森堡在1988年赠给联合国的,矗立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这一雕塑的含义很明白,那就是制止战争,禁止杀戮。

②再出示几幅雕塑作品,边说边介绍。

撒尿小孩: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的小巷内,有一尊作撒尿状的小男孩铜像,这是驰名世界的“布鲁塞尔第一公民”雕像。传说在比利时人民反侵略战争期间,战败的西班牙入侵者在逃离该市之际,点燃了通往市政厅地下火药库的导火索,企图炸毁这座城市。一个名叫于廉的小男孩发现正在燃烧的导火索,急中生智,立刻撤泡尿将导火索浇灭,使该市幸免于难;但小于廉却中弹身亡。人们为纪念这位小英雄制成了这尊铜像。

和平女神、中国抗日战争雕塑园等。

③重点介绍《铸剑为犁》。(出示图和文字介绍)

师:这个雕塑作品你见过么?对,就是导读的背景图片。(具体介绍)

铸剑为犁:这幅图是在单元导读出现的背景图片,名字叫“铸剑为犁”。它矗立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花园中,是1959年由当时苏联赠送给联合国的。这座青铜雕像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而创作的,雕塑中的男子一手拿着锤子,另一只手拿着他要改铸为犁的剑,象征着人类要求终结战争,把毁灭的武器变为创造的工具,以造福全人类。

(5)音乐。

①你听过哪些这样的歌曲?说一说这些歌曲表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②播放《共产儿童团歌》。

老师介绍:这首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的团歌,激励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歌曲源于前苏联少年先锋队队歌,词作者。《共产儿童团歌》作为影片《红孩子》的主题歌传遍了中国大地。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誓言:“准备好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就来源于这首歌。

③老师推荐。

《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旋律悠扬的叙事民歌,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1942年,年仅13岁的王二小在反“扫荡”中,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敌人枪杀。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创作了这首歌曲。这首歌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流传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Heal The World》:这首歌由世界著名歌王迈克尔·杰克逊演唱,旋律优美动听,歌中唱到“拯救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美好,为你,为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

(6)影视作品。

①出示影视作品海报。

②介绍一部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

《小兵张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八路军,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为替奶奶报仇,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他配合八路军,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

③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老师推荐一些电影。

《闪闪的红星》:这是一部优秀的儿童片,以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影片将潘冬子爱憎分明、机智勇敢的性格刻画得十分成功。

《两个小八路》《十天》《亮剑》等。

(7)动漫作品。

①介绍一个作品《抗日小奇兵》:讲述的是地处半山区的虎虎和旦旦与日本鬼子周旋的故事。(播放视频)

②说说还有其他的作品。

《花木兰》: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的女孩,名叫花木兰,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替父从军协助朝廷大军抵挡了匈奴的来犯,救了全中国。

《阿特的神奇之旅》等。

(三)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习

1.请同学们进入战争与和平网站,运用上节课学到的分类整理法,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并交流讨论。

2.孩子们,通过学习,你们对战争又多了一些认识和感受。说一说,我们能为和平做些什么?

(四)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深入了解了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点击课件)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来期待和平、共享春天吧!

五、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编者入编了四篇文章:《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这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

我校尝试了单元整体教学,本课例是单元拓展链接课。这个课型要求多角度、多层面地拓展这一主题,因此,我结合语文园地中的内容从雕塑、照片、绘画、文学、影视、动漫和音乐等七个方面进行拓展,链接了大量教材以外的丰富材料,设计的意图是帮助学生真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缅怀那些为和平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激发学生从小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拓展链接的环节我重在雕塑和照片这两个方面,学习照片这个形式时我设计了一句三问的形式:首先,出示习作照片和一些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照片,一问:“看到这里我真想说──”其次,出示一组儿童兵的照片,讲解他们痛苦的生活,二问:“看到这里我真想说──”再次,出示和平环境中孩子们幸福生活的照片,与战争中孩子的对比照片,三问“看到这里我真想说──”。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纷纷表示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最后一起喊出共同的心愿:“我们要和平!和平!和平!”情感得到升华。

在共同学习之后,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专题网站。在学中提示学生运用上节整理课学到的分类整理法学习,达到学有所用。

10、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孙哲勇

授课日期 2005年3月3日 星期4 第一课时

课题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 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

9

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

5

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 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 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 交流探究

1诗歌

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

(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

(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授课日期 2005年3月4日 星期4 第2课时

课题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 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 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 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 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

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资料提供者:

11、教材教学设计年级下《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提出要求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1课——《去年的树》,(齐读课题)。

这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上节课不仅学习了生字、新词,还练习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家记得这则童话故事讲了什么事吗?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体验大树和小鸟内心的情感,好吗?

二、关注对话,理解感悟

首先请大家把语文书翻到51页,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中多次提到大树和小鸟是一对好朋友,你从哪感受到了,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画出来,反复读一读,也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一写,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我们来交流一下吧,谁来把你找到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读文。

有没有补充?

继续读文,体会理解。

对话一:听了他的朗读你想说点什么?

你能不能也试着读一读?

在朗读中体会情感: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大树:无奈、伤感,饱含请求和期盼

小鸟:信誓旦旦,语气坚决肯定

在你读书过程中,发现小鸟是怎样寻找他的好朋友大树的?

(千辛万苦)

换一个词,还能怎么说?

(千里迢迢、辛苦、焦急、千山万水等等)

的确,小鸟在寻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的过程中历尽了千辛万苦,那它是怎么样找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首先小鸟来到了哪?(去年的位置)

对话二:谁来读一读这组对话?

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小鸟:焦急、疑惑

树根:同情、伤感

谁能带着这种情感读给大家听?

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读,师生分读)

当小鸟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心里会怎么想?

它又是怎么做的?

对话三:他读得怎么样?

大门:不以为然,很平淡,见得多了

小鸟:更加焦急,忧伤,难过

找同学来分角色读读,谁愿意来读?

带着这种忧伤,小鸟继续寻找,它又来到了哪里?

对话四:谁来把这组对话读给大家听?

他读得怎么样?

小女孩:稚嫩的声音

小鸟:伤心,失望,甚至绝望

男女生分角色读文,体会。

一棵茁壮茂盛的大树,仅短短的一个冬天,就在点点灯火中化为灰烬,失去了好朋友的小鸟,此时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呢?

小鸟为什么会多次寻找它的好朋友?

(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文中两次提到小鸟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每次看心里会想些什么?心情一样吗?

文中两次提到小鸟为大树唱歌,两次的情境一样吗?

是啊,篇末的歌是失望的,甚至是绝望的。小鸟在寻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的过程中,那份焦急、担忧、执著,就是奉献给大树最深厚的友谊。它对友谊的真诚和珍惜,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下面我们再次走进这篇童话,想想你有哪些新的感受,或想对文中的哪个角色说点什么?

观看课文动画

三、文本对话,感悟升华

谈谈你的感受吧!

也可以对文中的角色交流。

我想对小鸟说:

我想对大树说:

我想对伐木人说:

我想对我的好朋友说:

等等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