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学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造句。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
2.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
2.介绍庐山最有名的景点风光。
课件出示图片: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3.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它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板书: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3.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2)圈划出文中的新词及不懂的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语
正音:瀑pù布 变幻huàn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这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正音:绒帽(róng) 缠绕(chán rào) 系(jì)鞋带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第三节:讨论理解几个成语。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节: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再读课文。
1.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2.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讨论交流
3.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分别写了什么?
(1)总写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2.精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等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
3.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等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妙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我们继续去尽情欣赏。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
出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
齐读这句,突出“景色秀丽”。
第二、三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读第二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交流)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妙神奇 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打比方)说说你最喜欢哪句,它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写法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指导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节的方法:读——划——品——读——背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繁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
引导认识作者丰富的想象。仿照此写法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怎么读?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读出自己的惊叹。
五、学习第四节。
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不由感叹――齐读第四节
六、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变幻无常
千态姿态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2、小学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造句。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
2.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
2.介绍庐山最有名的景点风光。
课件出示图片: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3.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它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板书: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3.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2)圈划出文中的新词及不懂的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语
正音:瀑pù布 变幻huàn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这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正音:绒帽(róng) 缠绕(chán rào) 系(jì)鞋带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第三节:讨论理解几个成语。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节: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再读课文。
1.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2.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讨论交流
3.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分别写了什么?
(1)总写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2.精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等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
3.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等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妙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我们继续去尽情欣赏。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
出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
齐读这句,突出“景色秀丽”。
第二、三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读第二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交流)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妙神奇 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打比方)说说你最喜欢哪句,它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写法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指导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节的方法:读——划——品——读——背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繁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
引导认识作者丰富的想象。仿照此写法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怎么读?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读出自己的惊叹。
五、学习第四节。
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不由感叹――齐读第四节
六、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变幻无常
千态姿态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3、小学语文二年级练习教学设计《庐山云雾》第二、三段的仿写练习
《庐山的云雾》一课课后要求模仿第二、三小节写一处景物。我觉得光写景对学生来说似乎范围窄了点,毕竟不是每个地方都会有出众的景点的。所以就放宽了要求,请学生就身边的景物、人物、动植物、事物进行仔细观察,抓住其两个特点来进行简单的描述,于是,我读到的小练笔就精彩纷呈了:
(沈丹琳)
冬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雪花像是花瓣在蓝天中自由自在地飞着,跳着美丽的舞蹈。
冬天也是个好玩的季节。我们可以做雪娃娃,可以打雪仗,可以滑板,还可以在冰上挖个大洞,在旁边钓鱼!
(徐晓悦)
我哥哥家的小白兔十分可爱。你看,它那长长的耳朵一直不肯竖起来,红又圆的小眼睛像一粒红色的小石子,小小的鼻子像一颗小樱桃,毛茸茸的尾巴非常短。
哥哥家的小白兔也非常聪明。如果它做错了什么事,就会拉拉哥哥的裤脚,表示它认错了;如果哥哥忘记给它吃东西,它就会咬哥哥的鞋子,表示它要吃东西……
(金婷)
我家的柳树是我们家最好看的植物了。春天到了,柳树发芽了。她的柳丝像是小姑娘的小辫儿,又像是有一个小姐姐在小河边照镜子似的,真是美丽极了!
我家的柳树用处也很大。她的柳丝可以做一只帽子,戴在头顶上像一个白族的小姑娘到我们的村子里来游览了呢!柳叶可以用来吹口哨,很动听的。
(凌紫嫣)
我的妈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我。妈妈每天都很早起来给我准备好丰盛的早餐,还要送我去上学。妈妈有时候下班很晚,但还要给我做饭、洗衣服……
妈妈还很关心我的学习。每天晚上都要给我检查作业,是否正确。我有不懂的地方还耐心地教我,她想要我早日成为有用的人才。
(徐怡婷)
夏日的晚霞五彩斑斓。你瞧,那一朵朵晚霞被日落映照得晶莹夺目,一会儿又变得通红通红,一会儿变得一半儿紫一半儿橙。
夏日的晚霞瞬息万变。眼前的晚霞,刚刚还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只凶猛的老虎在追赶着小白兔……夏日的晚霞真是变幻多端。
(陈一丰)
小弟弟很可爱。乌黑的眉毛,圆圆的小脸像一只很红很红的小苹果,明亮的眼珠像小猫的眼珠似的。两个鼻孔像两只小蜜蜂的小洞。一张小小的嘴和一对小耳朵,真可爱!
小弟弟还很淘气。一次,小弟弟跳在车子上,用手拉住车旁的一棵大树,爬了上去。他爬到围墙上说:“我爬上去了,我要跳下来了。”幸亏小弟弟跳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来了,马上把他抱了下来,说:“这很危险,脚会摔断的。”小弟弟说:“我错了。”
(夏志康)
我们的校园很美。春天到了,一走进校园你就能闻到各种花的味道,那味道芳香扑鼻,有月季,有桃花,有梨花等等。
校园里也很热闹。每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就离开教室,到校园里重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同学们有的在操场上一起跳绳,有的跑步,有的跳牛筋,有的打篮球,有的踢足球……
啊!我爱我的校园!
(袁春晓)
我家的狼狗可神气啦!它膘肥体壮,高大雄健,矫健英俊,毛色奇特。它有洁白如雪的爪子,撅着的小尾巴,纯黑色的大眼睛,它的鼻子还能辨二百多种气味呢!它呀,碰到不认识的人就汪汪直叫。
它跑起来特别快。张牙舞爪,矫健轻捷,神气活现,像骏马飞奔,一小时能跑好几里呢!
(王振涛)
我家有一棵老槐树,高大粗壮。说它高,一点也不过分,它那灰褐色的树干,高高地伸向天空,超过三层楼。三四个小朋友手拉着手,也合抱不过来。那巨大的树冠向四面舒展,茂密的叶子,把阳光遮地严严实实,活像是绿色的大伞。
(沈思纬)
七月的云千姿百态。有的是俊俏的小姑娘;有的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有的是飞跃千山万水忠实地给人们传递信息的白鸽;有的是有一只小狗在睡着香喷喷觉呢,可真可爱;你看那只公的狮子,可真威武啊,它可是大森林里的王……
七月的云瞬息万变。眼前的云,刚刚还是飞在天上的一只凶猛的老鹰,转眼间又变成了温和的小兔子,真可爱;明明是一只威武的狮子,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了在北冰洋上的一只大大的北极熊……
(朱晓晴)
今天,我们要大扫除,同学们都干得热火朝天、气喘吁吁的。窗户脏得别人不敢开窗,一位同学看见了,她马上拿起一张白纸,用着自己全身的力量去擦。其他同学在打扫着我们地板。他们有的洒水、拖地、整理讲台,有的擦着桌子,翻着椅子。每一同学都在认真地在打扫着。洒水的从下往上洒,把自己的脚印都用水弄掉;擦桌子的把每处都擦掉,从没有任何空缺的地方……
过了一会,教室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了。窗户擦得能当我们的镜子了,整个人的模样都照得清清楚楚的。桌子也漂亮得像块玻璃似的,黑得透亮。地面上一尘不染,桌椅排好了整齐的队伍。
4、三年级《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排比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体会庐山云雾的姿态美。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庐山云雾的姿态美,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庐山吗?(播放相应的图片资料)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的庐山,峰奇山秀、瀑布闻名中外,尤其是因它的独特的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神奇的云雾,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想去看一看吗?让我们渐渐靠近……
二、欣赏影像资料
1、欣赏影像资料,感受云雾之美。
2、提问: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一起去庐山游览了一番,欣赏了美妙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3—4位同学)
3、过渡:你想再次靠近这些云雾,美美地细细地欣赏一番吗?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10、庐山的云雾)
4、读课题:谁想来读读课题?(1—2位同学)我们一起来!
5、课文是怎样描写庐山云雾的呢?请同学们赶紧打开书本,自由地尽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6、交流(3—4位同学),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入相关段落的学习。
三、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观看图片:说得真好!请看,这就是庐山云雾的倩影!
2、看着这些美妙的云雾图片,你是不是和作者有了同样的感受了呢?是啊,庐山的云雾这么多样子,可真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千姿百态)(这里可以考虑适当补充一些词语)
3、快看这里(放映图片),谁想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4、作者是怎样来描绘他看到的景象的呢?请看!(出示第二自然段)
5、请你和小伙伴一起轻轻地美美地读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可以和伙伴交流你的想法。
6、谁想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的?高举你的小手!像这种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什么呢?(总分的构段方式)
7、你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请在你的书本上将它们用曲线画出来。你找到了吗?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8、请你再默默地读读这些语句,在这些语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呢?想想,为什么你这样喜欢它?(4-5个同学)(这些句子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这样动人的语句,都快把大家的心都带到庐山去了!)
9、可是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了,同样是云雾,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把它比作帽子,一会儿比作玉带,一会儿是大海,一会儿又成了天幕了呢?(作者根据云雾所处的不同位置展开了想象)
10、大家快看,(出示图片)这调皮的云雾,这里,那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呀?(说话练习)
11、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难怪作者要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它了!你想把这么美妙的语句读好吗?自己先练读一下,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表现一下,OK?
12、谁想来表现一下的?(个别读,请学生适当评价。2-3个同学)真好,真美!还有哪些同学也想来读一读的?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13、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些千姿百态的云雾,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云雾,待会儿老师请你把你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14、想象到了吗?请缓缓地张开你的眼睛,谁想来画画笼罩在山头的云雾?还有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弥漫在山谷中的云雾,遮挡住山峰的云雾(指名画),其他的小朋友请在下面画在你们的语文本上好吗?
15、真美啊,真是各有各的美景!你们能尝试着根据这些画的图将这个自然段背一背吗?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除了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还给怎样的感觉呢?
2、通过阅读,你好像真的去庐山走了一回,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另一个风貌——瞬息万变(板书)。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个词语觉得了庐山的云雾怎样?(变化得非常快!)除了瞬息万变,你还从哪些词语或是语句中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呢?(课件相应有表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好的?读好了词语,你能试着将这段文字读好吗?赶紧先自己试试看!(生练读)谁想来读?(2-3个同学)我们一起来!
4、云雾变化得是这样的快,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播放相应的图片或是影片)你可以先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老师也想和更多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呢!
5、好吧,老师先利用这么点小小的优势先来表现一下:(备用)学生交流,评价,鼓励。
6、请看:我们再来看这个自然段,边看边思考,这个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与第二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呢?你能说得具体些吗?
7、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1、课文学完了,按照惯例,该布置课外作业了,今天呀,老师请你自己来布置作业,谁第一个来布置?
(1)读。读是我们语文最基础、最应该掌握的,相信你一定会读得很有味道。
(2)背。把那么美的课文印到脑海里,这对你一定很有帮助。
(3)画一画。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领悟,相信你一定会画得很棒!
(4)去庐山看一看。只有亲身看过,才能真正领略到庐山的那份奇幻美丽。
(5)找一些古诗,是啊,神奇的庐山云雾,美丽的庐山风景,自古以来就吸引了许多文人,他们也被庐山的景色陶醉了,留下了一些诗。老师给大家找来了几首。出示: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题西林壁》。
(6) 根据课文总分的写作方法,写一写。
(7) 上网看看庐山的其他风景。
2、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这次的课外作业出色地完成!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文章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景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在教学本课时,我紧紧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通过边读边思,体会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庐山云雾的奇丽的。在学法上,我先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归纳总结学习方法,最后让他们自学。相信孩子们对于总分结构段落的学习应该会掌握方法了。
5、三年级课文《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排比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遮挡(zhe dang)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rong)缠绕(chan rao)
系ji系鞋带
xi关系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第三小节:
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小节:
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
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山头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象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6、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认识课文后的12个生字及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秀”,“幻”“增”,“添”这四个生字。
(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准备:
录相、录音、词卡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去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板书:庐山的去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播放录相] [导语]你们看,这就是庐山![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过听。
结束提问: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三、预习课文
要求:(1)读准课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了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情况
A、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字词?(生答师出示)
B、你利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
(2)检查朗读情况
四小节由四个同学朗读。要求:其余同学认真听,注意有没有添字、漏字、读破句,并作记号。
(3)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读后提问,并相应板书:景色秀丽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过渡语:庐山的景色是这样的美丽,我们如何把看到的描写出来呢?我们试说第一处风景。
出示风景一(1)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简单的描述一下,提问:如果不看图只听老师的描述,你觉得庐山的风景美吗?
(3)默读课文第一小节,学习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要求: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想想第一句与后几句是什么关系?
检查默读情况:
A、这一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关系?
B、课文中哪些词儿你不理解?(生提出问题,集体解答)
C、图文对照,哪几句话描写了图上的景物,找出来,读读,你们喜欢这风景吗?请一同学试读出喜欢的语气。
D、指导朗读。(方法:生读,生评,不当处师范读,听录音读。培养语感)
庐山内“山谷、高峰、瀑布、溪流、云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师范读,让生感受语气的变化)
E、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么多的雾,我们在山上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找出描写自己游玩时感觉的句子读读。
师引读,庐山的云雾那么多,在山上游……
提问:你真的能摸到云雾吗?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
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雾多?
师引背:漫步山道……
D、句式比较:漫步山道,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提问:哪句句式好?为什么?
描写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E、播放腾云驾雾片断。体会飘飘欲仙的感觉。
F、实时指导朗读,读出飘飘欲仙之感。方法:看录相、听录音、找感觉,学一学。
G、试背:方法:引读、引背、试背相结合。
H、请一同学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把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介绍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听听。
五、复习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七课庐山的云雾,了解到庐山景色秀丽、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还学到了几个新的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六、作业
1、描红
2、田格出示:秀、增、幻、添,四字观察其在田格中的间架结构。并抄写。
7、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
师: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正是有了千姿百态的云雾。它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学生自读第二小节,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
生:(边读课文边画。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的不同,所展现的云雾也有所不同。)
师:(教师巡视,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出云雾的一种姿态。)
(黑板上的学生和下面的同学都在绘画。)
师:你们都画了什么呀?(教师指着黑板上同学所画的内容)
生1:我画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雾。这些云雾就好像一条条的玉带,系在了山腰间。
生2:我画的是山顶上的云雾。这些山顶上的云雾好像一顶白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顶白色的小绒帽,所以我把云雾画成了帽子的形状。
生3:我画的也是山顶上的云雾。
师:同学们,他们画的好吗?
生1:他们画得都很好,看着他们的画,我仿佛就看到了庐山的云雾。
(三位同学都露出了笑脸。)
生2:老师,我觉得半山腰的云雾还要再画上面一些,那样就更准确了。
(老师点头同意,并请那位同学上来修改。)
生3:老师,书中还写了两种云雾的姿态,他们没有画出来。
师:你读书真仔细,老师就请你来画。
生:上黑板快速的绘画。(这位同学的绘画水平较好。)
师:请你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生:有时云雾弥漫了整个山谷,这时的云雾就好像茫茫的大海一样,而有时云雾又好像一块巨大的幕布,把山峰都给挡住了。
师:你说得真好,画得就更好了。(同学们鼓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一下云雾。
(生读课文)
师:我们看了四种云雾的姿态,其实它的姿态不至四种,作者只选了四种典型姿态向大家作了介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
生:(学生积极举手)
师:选了四名同学上黑板画,其他同学在下面画。
生:动手画。
师生共同点评所画的内容,想象合理就行。
………
《纲要》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使他们懂得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如何使自己所画的云雾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学生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新课程中指出,“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晨雾,让学生用笔来“说话”。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个个都在认真地读着每句话、每个词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还需要合理。
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
8、小学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优质教案
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的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课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3.体会文中总分构段方式的好处,初步学会运用。
4.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比喻、排比手法的妙处,体会文中总分构段方式的好处,初步学会运用。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概括段落大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弄清“瀑、罩”等字形,写好钢笔字。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美丽的祖国有许多的名山大川,今天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庐山(板书:庐山),去欣赏那里的迷人景色。(出示图片)
2.庐山的景色是秀丽迷人的,但最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是那变幻无常的云雾。(将课题补充完整,“庐”字正音)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并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意思准备好相关的社会语境。)
三、初步感知, 正确读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利用课后生字表或查字典认识、理解这些生字词,并将这些字词多读几遍,读准为止。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交流反馈。
(1)出示生词,指名认读。
庐山 瀑布 幽谷
游览 笼罩 弥漫 遮挡
似乎 系 漂浮 瞬息万变
一泻千里 一屡轻烟 四蹄生风
千姿百态 变幻无常 流连忘返
★注意读好平舌音“似、姿”,翘舌音“罩、遮、瞬”等字。注意读好多音字“系”在本课中读jì。
(2)指名、开火车分段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用笔做标记,读得好的地方,我们向他学习,不足的地方,呆会儿我们当小老师帮他。
A.读好长句,注意停顿: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B.理解词语:
如: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
(设计意图:读好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此基础上理解不懂的字词,为下面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如果说不清,还可以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2.根据以上思考,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黑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第二部分(2、3):详细介绍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
第三部分(4):总结全文,写人们对云遮雾罩的庐山的喜爱。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通过老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厘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学习第一部分
1.从第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游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为什么作者偏偏喜欢云雾呢?云雾又给庐山增添了怎样的色彩呢?
3.的确,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出示图片,引读):在山上游览( ),漫步山道,( ),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像( )。你能读出庐山这一份神秘美吗?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抓住“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等词语,整体把握庐山云雾给人留下的印象。然后,通过看图,读文,想象,让学生置身于其间,提醒庐山云雾无处不在有变幻无常、飘忽不定的神秘感。)
六、指导书写,写好钢笔字
1.自由认记,想想怎样巧妙记住这些字,写好这些字。如:
瀑:左右结构,右面下部不要写成“水”。
罩:上下结构,上面的“罒”应写在田字格上半格的中间,写得扁扁的。
2.指导书写这些生字。
3.自由练写,老师巡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比喻、排比手法的妙处,体会文中总分构段方式的好处,初步学会运用。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比喻、排比手法的妙处,体会文中总分构段方式的好处,初步学会运用。
2.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读题导入,复习词语:
腾云驾雾 变幻无常 千姿百态
飘飘欲仙 瞬息万变 流连忘返
2.回忆课文内容,将这些词语填入下面这段话中。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漫步庐山,你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庐山因为有了这(变幻无常)的云雾,更加令人(流连忘返)。
(设计意图:读词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用选词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
三、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先睹为快】
1.这庐山的云雾到底怎样呢?让我们先去看一看吧!出图欣赏。
(设计意图:学生对庐山云雾的景观不是很了解,所以先欣赏景色,为课文学习植入背景认知。同时,也为更好地学习作者描写庐山云雾的选材策略和写作手法做好准备。)
2.多美的庐山云雾啊,怪不得作者会说:漫步山道——学生读。那么在作者的笔下,庐山的云雾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课进文,走进庐山的云雾!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读文2、3自然段,用心感受。
3.指导交流:庐山的云雾是怎样的呢?学生说。
过渡:下面,让我们去细细欣赏着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吧!
【千姿百态】出示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段内容吗?其实在这段话中,就有一句话表达了你的意思,找找看。
小结: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为“中心句”。划线。下面的内容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这样的构段方式,我们称为总分结构(板书:总—分)。
2.那你知道(点红)“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吗?指名说。这段话具体描写了云雾的哪些姿态呢?默读这段话,思考问题并圈划出相关词语。(板书:读、思、划)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板书:说)。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绒帽、玉带、大海、天幕。
3.作者把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比作了不同的景物。你最想读好哪一个比喻句?生读。你在读这个比喻句,你是怎么想的?看图片。谁也来把这份神奇、这份美读出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说说、读读的方式,感受语言的优美,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
4.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啊!你们看:
云雾笼罩山头,它像___________;
云雾缠绕半山,它像___________。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___________;
云雾遮挡山峰,它是 。
(1)生记忆、交流。
(设计意图:提炼比喻内容,为下面的背诵做准备。)
5.这里有一些动词(点红),能不能换一换?为什么?读读看。老师给你一点提示(点蓝地方名)。
指导交流,小结:不行,相应的地方要用相应的动作。
6.这么准确的比喻,这么优美的语言,这么神奇美丽的庐山云雾,让我们把它们牢牢记在心里吧!(板书:背)
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想问题、划词句、说想法、背优美语段的方法学习了第2自然段,下面让我们用这个方法再来学习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读、思、划、说、背”这一方法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到这一自然段的层次分明,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在山的各个地方有不同的形态,边读边想,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体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背诵积累。)
【瞬息万变】
1.指名读。细心的同学肯定会发现这段话与刚才那段话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也是(指板书)总分结构。谁能用刚才的方法找一句中心句来概括这段内容?
2.那(点红)“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呢?你们从哪里能看出它的变化多、变化快呢?默读这段话,划出关键词语。
3.指导交流,相关点红:
A.你们是从哪些关键词语看出它的变化速度很快呢?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B.变得这么快,那它究竟变成了什么东西呢?(轻烟——银河,白马——冰山)这些都是真的吗?(不是,都是作者想象的。)难道作者只想象到了这些?(……)还可能会变成什么?请你也来想象一下。
根据句式想象说: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 ,
转眼间就变成了 ;
明明是 ,
刹那间又变了 ……
总结:正因为有了这姿态万千、瞬息万变的云雾,才使得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也正因为有了这云雾,才使得那些置身其中的人们产生了一种羽化成仙的感觉,让人们来了之后都不舍得离开了!
【流连忘返】出示最后一段。
1.让我们一起再来赞一赞这云遮雾罩的庐山吧!齐读。
2.到底是什么让人们“流连忘返”的呢?(庐山的云雾)是啊,如果对庐山云雾这类自然景色产生热爱之情而不舍得离开,我们就要用“流连”这个词(出示:流连:用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那如果对我们的母校非常热爱而不舍得离开,改用哪个词呢?(出示:留恋:用于故乡、亲人、母校等)
3.其实,庐山不仅云雾让人如此流连忘返,其他的景色也是让人——流连忘返。它不仅迷住了我们,还迷住了大诗人李白,出示《望庐山瀑布》,齐诵;还迷住了大词人苏轼,出示《题西林壁》,齐诵。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学习方法的巩固,学习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幻之快,另一方面感受到作者想象的丰富和语言的准确。)
四、介绍景物,迁移写法
1.那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有没有让你“流连忘返”的景物呢?
2.下面请你仿照课文2、3自然段,用上“总分结构”介绍一下这个让你流连忘返的美景吧!
3.指导写,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美景”的练习,内化课文内容,渗透“总——分”构段的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摘抄、背诵2、3自然段。
2.完成本课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积累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9、小学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词语卡片、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映示幻灯片,简介庐山的云雾。
2.揭题。(板书:庐山的云雾)
3.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上新课,齐读课题:10、庐山的云雾
4.范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三、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四、教学生字词
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
幻、添
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
4.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5.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读、议、背。重点是通过读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读全文。
2.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