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老师》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爸爸的老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中情感,懂得一个人无论学问多大,都不能忘记曾经教导过自己的老师,要热爱和尊敬每一位老师。
2、了解诗歌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并尊敬曾经教导过自己的老师。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启发学生抓住“我”的情感变化,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爸爸的老师》,这首诗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
二、新课: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课文,思考:
爸爸的老师是谁?爸爸是怎样对待这位老师的?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讲的?
(二)学习课文内容:
指名朗读1、自己默读,并思考:这首诗讲了那些内容?
第一小节:“我”的爸爸是个数学家。
第二小节:“我”求爸爸带我去看望他的老师。
第六——七小节:“我一路上想象着爸爸的老师。
第八——十三小节:爸爸的老师原来就是“我”一年级的老师。
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我有个数学家的爸爸他要去看望老师我要跟着去这个老师正是教过我的一年级的老师。
(三)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教师指导:
1、用怎样的情感读下面的句子
(1)再难的题,他也会算。
对爸爸的敬佩、自豪。
(2)他的学问真好。
(3)一副严肃的样子,把我反复叮咛。(爸爸对老师十分尊重)
(4)你说多么新鲜!我倒真想见见。我一个劲儿求爸爸。
(要读出好奇的心情)
(5)他一定是胡子很长,满肚子的学问。怎能教我爸爸?
(加强反问语气)
(6)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气朗读,要读出对老师的尊敬。
三、讨论:
我们从这首诗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表扬在尊师方面做的好的同学。
课后小结:
2、《爸爸的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中情感,懂得一个人无论学问多大,都不能忘记曾经教导过自己的老师,要热爱和尊敬每一位老师。
2、了解诗歌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并尊敬曾经教导过自己的老师。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启发学生抓住“我”的情感变化,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爸爸的老师》,这首诗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
二、新课: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课文,思考:
爸爸的老师是谁?爸爸是怎样对待这位老师的?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讲的?
(二)学习课文内容:
指名朗读1、自己默读,并思考:这首诗讲了那些内容?
第一小节:“我”的爸爸是个数学家。
第二小节:“我”求爸爸带我去看望他的老师。
第六——七小节:“我一路上想象着爸爸的老师。
第八——十三小节:爸爸的老师原来就是“我”一年级的老师。
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我有个数学家的爸爸他要去看望老师我要跟着去这个老师正是教过我的一年级的老师。
(三)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教师指导:
1、用怎样的情感读下面的句子
(1)再难的题,他也会算。
对爸爸的敬佩、自豪。
(2)他的学问真好。
(3)一副严肃的样子,把我反复叮咛。(爸爸对老师十分尊重)
(4)你说多么新鲜!我倒真想见见。我一个劲儿求爸爸。
(要读出好奇的心情)
(5)他一定是胡子很长,满肚子的学问。怎能教我爸爸?
(加强反问语气)
(6)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气朗读,要读出对老师的尊敬。
三、讨论:
我们从这首诗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表扬在尊师方面做的好的同学。
课后小结:
3、《爸爸和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爸爸和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进行自学。理解课文的词句,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和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交待任务,指导自学。
1.导入:本文是阅读课,同学们以自学为主。通过自学,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2.出示自学要求。
投影: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不懂的词语。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看看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内容。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说爸爸给“我”买书的经过的。
二、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汇报自学情况,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爸爸对子女的关怀和期望,立志做个热爱学习的人。。
教学过程:
一、汇报自学情况
1.指导读出字词。
2.指名读课文。
3.用概括的话说说每段的意思。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买书的经过呢?(第三--十二自然段主要讲爸爸带着“我”,克服困难,步行回家,节约出坐汽车的钱给“我”买了《皇帝的悲哀》这本书。)
4.理解词语。(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
清晰--清楚。课文指当年买书的情景清楚地出现在眼前。
忍受--把痛苦、苦难、不幸的遭遇等勉强承受下来。本文指买书回家,路过荒山大桥时,寒风呼啸,刺骨,冷得直发抖。但“我”和爸爸坚持走过来了。
倒闭--指企业或商店因亏本而停业。
二、提出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讨论。
1.出示思考题:
(1)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买书的?
(2)为什么“我”冷得直发抖,还大声说买书比坐车强?
(3)爸爸含着热泪说了哪些话?说说这些话的意思。
2.逐题讨论理解。
第1题,让同学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如“爸爸所在的公司倒闭了。”“爸爸只好去做临时工,妈妈也要出去干零活。”“一家旧书店”“给你买一本书,今天就不能乘汽车回家了。”)
查字典理解“倒闭”的含意。
第2题,找出买书回来的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词语。(表示困难的词语:“路真远啊!”“我有些走不动了”“寒风呼啸”“冷得直发抖”;克服困难的词语:“紧紧伏在”“忍受刺骨的寒冷”“大声说:‘不,买书比坐汽车强!’”)
说说为什么“我”冷得直发抖,却大声说买书比坐车强。(教师引导体会作者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的迫切心情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勇气。)
第3题,找出爸爸含着热泪说的话,读一读。
结合上下文说说爸爸当时说这句话的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这句话看出爸爸多么的慈祥,多么疼爱子女。为了满足子女喜欢读书的愿望,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也心甘情愿,从而也看出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做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
另外还要通过作者老缠着爸爸念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热爱读书,为什么这本书比任何一本书都要珍贵,从中体会读书的乐趣。资料提供者:
4、《把我寄给爸爸》教学设计+说课教学设计
《把我寄给爸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两个部首,会写7个字。
2、感受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引发儿童的想象力和主动与亲人交往的意识。
3、朗读课文,积累词汇。
4、用“说”和“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认识两个偏旁父字头“两点 水旁”;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难点:感受思念之情,并引发表达自己愿望的意识。
【课时安排】
第1课时:朗读课文,初步识字,感悟课文内容。
第2课时:巩固识字(识记字形、在语言环境中了解字义), 写字教学,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父”“爸”“把”3个生字,认识“父”字头。
2、朗读课文,感受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希望,你的小小希望是什么?
鼓励学生自己发言。
2、引导:有一个小朋友,他也有一个小小的希望,你想知道吗?(板书课题《把我寄给爸爸》)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把自己寄给爸爸?他又是怎样寄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吧。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教师不教,先让学生认读(同桌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对其中读错的字词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对读,齐读)。
4、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识记生字。
三、充分朗读,理解课文
1、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要把自己寄给爸爸?他又是怎样寄的?你读懂了吗?
2、自主探究并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要点:⑴什么时候过元宵节?我们这儿过元宵节都有哪些习俗?
⑵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南极。
⑶你知道什么是探险?
⑷小朋友是怎样把自己寄给爸爸的?小朋友为什么要这样做?
(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对到南极探险的爸爸的思念,以及对南极的向往之情,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4、练习朗读,指导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两个感叹句,“更”的重读,“啊”变音读为“ya”。
四、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1、看图表演:出示课文插图,小组合作表演“爸爸收到信的情景”。
2、想象说话:如果爸爸回信了,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
五、写字指导
父 爸 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妈”“冰”“元”“角”四个字,认识“冫”旁。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用“说”和“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教学流程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3、给生字扩词,积累词语。
冰天雪地 天南地北 天涯海角 元宵节 火把
知识 写信 寄信 爸爸 妈妈 更好 到来
4、从以上词语中选二到三个各说一句话。
二、写字指导
妈 冰 元 角
1、分析字形,认识“冫”旁。
2、安排好结构,指导书写。
三、拓展延伸
1、你想把自己寄给谁?学着文中的小朋友先说一说,再画一画。
2、你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把自己寄给别人?
3、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一写,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
(引导学生主动与亲人交往,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四、推荐作业
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寄给你想念的人。
《把我寄给爸爸》说课设计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国标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把我寄给爸爸》。
本册教材采取主题板块式结构。其内容丰富,构成了有机联系的十一个板块。《把我寄给爸爸》这一课安排在其中的第十个板块。本板块的主题是《小小的希望》,其中的两篇课文都是写学生的心愿,突出一个“情”字。《把我寄给爸爸》是第一篇课文,文章以一个学生的口吻,写出了元宵节前夕,学生对到南极探险的爸爸的思念,以及对南极的向往之情。文章富于想象,用写信的方式寄托了学生的美好希望,全新的体裁定会引发孩子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由于这一板块已经接近本学期教学的尾声,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因此本节课在继续培养识字、朗读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读中想像、读中感受、读中提升,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软件出示)
一、认识13个字和2个部首,会写7个字。
二、朗读课文,争取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感受学生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与亲人交往的意识。
四、用“说”和“画”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愿望。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为了使学生真正达到本学段的教学要求,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软件出示)
一、收集资料、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多种方式、巧识字形、识字写字。
三、自主探究、动情朗读、读中感悟。
四、开放课堂、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下面,我就对以上4个环节的设计逐一加以具体、详细的阐述:
一、收集资料、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设空间。为此,课前,我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元宵节”和“南极”的资料,多渠道地获取学习信息。课堂启始,我会兴趣盎然地与学生交流:“小朋友们,关于元宵节,你们知道多少?谁愿意和大家说说?”学生定会从元宵节的来历、习俗等方面表达。这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顺势引导:“这样美好的节日,家家团圆,多幸福啊!可有一个小朋友,他的元宵节过得很特别,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已徜徉在幻想的境界中。情感激起后,教师通过范读,使学生走进文中,寻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求,继而引出本课课题——《把我寄给爸爸》。在教师的引发下,学生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学与情有机融合,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课堂。
二、多种方式、巧识字形、识字写字。
识字与写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一课识字、写字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自主识字,在情境识字,在生活中识字,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具体设计步骤如下:(软件出示)
1、自主识字。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识字。然后通过自己对照字卡检测,同桌交流检测等自学、互学的方式进行识记生字,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2、在情境中识字。教师通过开心大转盘、找朋友、捉迷藏等有趣的教学活动,将生字在不同情境中展现,引导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生字。如重点字“角”,教师通过软件,引导学生用字理方法记忆。
3、在生活中识字。对于重点字,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字的,如在超市中见过,在读书的时候读过,在旅游胜地赏过。使学生的识字与原有的认知紧密结合。
4、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当学生经历了以上几个识字环节后,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识字。学生自然能把课文读准确。
以上识字的过程要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使学生渐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识字,逐步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环节,教师可按字形结构分类指导。如先写左右结构的字,再写上下结构的字,以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结构字的书写规律。
在教授写字的过程中,要指导孩子学会观察虚宫格中每一笔的位置,字的间架结构,在教师范写之后,自己练写,不求多,只求精,真正达到写字训练的目的。
三、自主探究、动情朗读、读中感悟。
《把我寄给爸爸》这篇文章,通篇贯穿了一个“情”字——父子情。本课教学,教师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体验。这一训练主要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1、自由读。引导学生怎么体会就怎么读,体现自主阅读的过程。
2、引导读。教师采用指名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来读,并在读中与学生交流:“你为什么这么读?”“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尤其是读到“他到南极探险去了,不知圆圆的月亮,会不会照到他?”这一重点句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说:“南极在哪里呀?你想象一下:爸爸去南极探险,望着圆圆的月亮,小朋友会想到什么?他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引发学生在想象中读。再如:“爸爸,我把我寄给你了!我想看看南极的冰雪,更想看看你啊!”朗读这句时,引导学生体会小朋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的话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教学到这,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我”怎么会把“我”寄给爸爸?“我”又怎么能看到南极冰雪,怎么能看到爸爸呢?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寄给爸爸的是什么?我能看到南极的冰雪吗?能看到爸爸吗?课文为什么这么写?这样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会自然感受到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学生自己试读、生生互读、教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与感染。这样,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多深入指导,多留心体会,教学会出现良好的效果。
3、表演读。当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通过表演读的方式,表现课文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阅读实践达到统一,真正实现了有个性、有创意地读。
四、开放课堂、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此,在课尾,我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放飞自己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交流:(软件出示)“如果爸爸回信了,他会说什么呢?”“你想把你寄给谁呢?画画你自己,并说一说。”这些问题既联系课文内容,又不拘泥于课文内容。这种延伸练习,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同时,也渗透了亲情教育。这样,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创造性的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提升情感,逐渐获得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力争通过活泼、开放教学空间的营造,自主、实践教学方式的呈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各种学习信息,逐渐形成各种学习能力。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把我寄给爸爸
寄信
爸爸———————我
思念
5、《我的老师》说课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第二课时说课教学设计
《我的老师》说课设计 《我的老师》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老师》。
一、说教材:
本课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从孩子的视角看,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述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爱和执著的追求。后接《阳光很活泼》、《信任》、《网上呼救》等。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主题,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怀。本篇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4--5段)写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热爱与尽责。第三部分(6--10段)写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追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能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中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是倒叙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刘老师的性格特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通过词句的学习和事例的学习,了解刘老师的性格特点,体会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倒叙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准备:
1、师生了解女娲的传说。
2、搜集描写人物性格的精彩片段。
教法、学法:
1、引导法、谈话法、媒体演示法、片段赏析法等。
2、自读自悟、激情朗读、精彩片段赏析法等。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摆着,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花举起了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嬉耍,引动无数人仰望天穹。就是在这时,作者苏叔阳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时时想起刘老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同学们读了课文,刘老师在你们心中肯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描写刘老师放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你读懂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学生汇报自读自悟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1、刘老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重点段落和句子。
(1)、“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这是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你们从外貌描写中体会到刘老师的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到刘老师的忠厚与慈祥。
(2)、“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a、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刘老师什么性格特点。(诙谐和乐观)
b、但每个同学都知道这不是真的,这是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笑话,同学们笑过之后并不高兴,反而有“一股酸涩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刘老师那种积极乐观、虽自己身有残疾,也不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的一种生活态度。
(3)、“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上课时板书的艰难、迅速,结合想象去感悟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a、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b、他每转一次,为什么会引起同学们一次激动的心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由于身体残疾,行动不方便,还坚持给我们上课,这让我们看到他是那样的可怜又可敬呀。
c、有感情地朗读。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莺带动着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不要管我,我自己来!”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乐观、有活力。
a、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b、这情景给了我怎样地感动?
c、我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d、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渡:学习课文后,刘老师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诙谐乐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的热爱)
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们敬爱的刘老师。朗读课文一二段,讨论: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境,作者就会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
(1)、老师出示第二段文字,学生自读。
(2)、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抓住“染上、摇摆、舒展、举起”等词。
(3)、感情朗读。
(四)、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通过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两个具体的事例表现出了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首先来比较这两个片断。
出示片断1: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姓刘,他的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学生们讲课.逢到要定写黑板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一次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思考:与课文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出示片断2:
我的老师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摆着,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花举起了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嬉耍,引动无数人仰望天穹,我的心也随着飞上了云端。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教我们历史课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拐杖,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学生们讲课.逢到要定写黑板的时候,他用圆木拐杖撑地…….一次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也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倒叙的记叙方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思绪,激发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开头:描写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具体上课时:诙谐乐观、对工作认真负责倒叙
事例放风筝:对生活热爱、有执著的追求
结尾:与少年对比
6、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与语文课《科林的圣诞蜡烛》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电影与语文课整合,是对电影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设计以“父子之情”为整合点,将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与语文课《科林的圣诞蜡烛》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回报亲人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2、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背起爸爸上学》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 回顾影片,导入 新课
1、昨天,我们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学》。可以说,孩子们,你们都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影片的。我知道,你们的心被深身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说说吗?
2、学生汇报,自由表达。
3、影片主人公石娃的父亲,为了儿子,不辞辛苦,以至身患重病,瘫痪在床。为了不拖累儿子,不影响儿子的学业,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竟然偷偷自杀。父亲用他深厚的父爱为儿子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厚爱,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上学”。
中国孩子石娃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一曲感人的孝敬之歌。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爱尔兰小男孩,他和石娃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还是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吧。
4、板书课题:科林的圣诞蜡烛
5、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 阅读课文
1、提出要求,自读自悟。
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理解,勾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认真体会,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语句的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
4、全班交流,汇报阅读收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1﹚ 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讯。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他在为父亲的安全而担忧。
﹙2﹚ 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灯塔,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科林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原付出,甚至忍受责备。
﹙3﹚ 课文以“科林的圣诞蜡烛”为题,有深刻的含义。从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许多人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圣诞蜡烛”,这“蜡烛”是科林对父亲爱的见证。
5、将科林和石娃比较,你认为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6、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相机点拨:
石娃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科林也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不管是石娃,还是科林,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感人的品质,那就是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亲人,他们都用各自的行动去回报父亲的关爱。
﹙三﹚ 总结延伸。
1、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亲情是无私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做呢?能谈谈你们的想法吗?
2、学生谈感受。
3、布置课后作业 :
﹙1﹚写一句赞颂亲情的话;
﹙2﹚写一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7、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与语文课《科林的圣诞蜡烛》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电影与语文课整合,是对电影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设计以“父子之情”为整合点,将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与语文课《科林的圣诞蜡烛》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回报亲人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2、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背起爸爸上学》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 回顾影片,导入 新课
1、昨天,我们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学》。可以说,孩子们,你们都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影片的。我知道,你们的心被深身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说说吗?
2、学生汇报,自由表达。
3、影片主人公石娃的父亲,为了儿子,不辞辛苦,以至身患重病,瘫痪在床。为了不拖累儿子,不影响儿子的学业,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竟然偷偷自杀。父亲用他深厚的父爱为儿子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厚爱,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上学”。
中国孩子石娃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一曲感人的孝敬之歌。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爱尔兰小男孩,他和石娃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还是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吧。
4、板书课题:科林的圣诞蜡烛
5、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 阅读课文
1、提出要求,自读自悟。
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理解,勾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认真体会,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语句的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
4、全班交流,汇报阅读收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1﹚ 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讯。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他在为父亲的安全而担忧。
﹙2﹚ 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灯塔,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科林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原付出,甚至忍受责备。
﹙3﹚ 课文以“科林的圣诞蜡烛”为题,有深刻的含义。从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许多人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圣诞蜡烛”,这“蜡烛”是科林对父亲爱的见证。
5、将科林和石娃比较,你认为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6、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相机点拨:
石娃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科林也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不管是石娃,还是科林,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感人的品质,那就是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亲人,他们都用各自的行动去回报父亲的关爱。
﹙三﹚ 总结延伸。
1、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亲情是无私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做呢?能谈谈你们的想法吗?
2、学生谈感受。
3、布置课后作业 :
﹙1﹚写一句赞颂亲情的话;
﹙2﹚写一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8、《献给老师的歌》活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北京小学吉春亚
学习目标:
1.尝试用诗歌的言语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感激之情。
2.用个性花的朗读方式有感情的朗读所积累的诗。
3.用各个不同的角度多元解读《黑板 .粉笔》这首诗。
学习重点:
尝试用诗歌的言语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敬爱、感激之情
学习难点:
用各个不同的角度多元解读《黑板 .粉笔》这首诗。
学习过程:
一、揭题引入。
出示: 一块黑板
大半生的战场
一根教鞭
点种桃李满园
一杯清茶
淡淡的苦,淡淡的甜
猜猜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你们怎么猜出来的?(板书课题:献给老师的歌)
(根据儿童喜猜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诗兴趣。在猜测中体显会读诗的成就感。)
二、看图说诗。
1.出示四幅图画:①老师在课堂上课;②老师在办公室办公;③老师给后进生补课;④老师走进了小朋友的家;⑤老师和我们一块做游戏。
2、引导看图说话。图画上画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表现出来,要求说得跟别人不一样。
3、句子浓缩成诗。比较、评价哪位同学写的更有诗的味道。
(运用画面把教师工作的情景展现在大家眼前,唤醒了学生已有的回忆,接着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言语表现画面,并相机引导形成诗歌语言,在此过程中促进思维的“诗化”,学生在创造中感悟到什么是“诗”的语言。)
三、选择填诗。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有这么一位老师,(穿插讲解我们之间感人的故事)教师节就要来临,请大家帮助我做完一首诗献给他。
出示:
如果将他用过的粉笔 如果将他写过的评语
堆垒起来 汇在一起
那将是一座皑皑的白雪 那将是一条涓涓的小溪
雪山 映照他纯洁的情怀 小溪
如果将他用过的教鞭 如果将他走过的桥路
栽到土里 连成直线
那将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那将是一条漫长的旅途
林木 旅途
咱们选择其中一小节填写诗句,准备献给我的那位年长的老师
三、创作组诗。
1、引导:我们可以把老师比作——(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或学生上讲台书写)
板书:一轮太阳
一面镜子
指南针
铺路石
老黄牛
设计师
……
2、为什么这样比?看三分钟内谁写的多。
3、反馈交流评价。
4、把散乱的内容拼成组诗。
(组合创诗的设计,极具开放性,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促使学习个体充分调动联想与想象,用“诗性”的言语发表自己的见解。 组合诗时,合作者必须考虑前后内容是否相连,朗读起来是否合拍等,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连贯性、对语韵的敏锐感觉极有益处。)
四、多元解诗。
1、出示:如果黑板是深邃的夜空 如果黑板是神奇的沃土
粉笔就是倏忽闪过的荧火 粉笔就是裎亮锋利的铁犁
你用心血凝成的光焰 你用生命辛勤的耕耘
照亮了步步前进的路途 播种下串串瑰丽的希望
如果黑板是辽阔的海洋
粉笔就是层层雪白的浪花
那后跟追逐前浪的涛声
讲述着一个永恒的童话
2、自由解读诗,如果觉得自己已学懂了可以上讲台做解诗的主人
3、由座位上的同学向解诗的主人发问。
(教育的本质回归意味着尊重与发展个性生命。设置多元解读这个环节宽了学生的心理空间,刺激学习主体自身弹性思维的持续发展,促使他们不断发现,不断突破,不断创造,以彰显个性。摆擂台这种形式挑战性极强,相信学生为了成为“擂主”,会调动所有感官去品诗。)
六、总结学习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者邮箱: bjjchy@sina.com资料提供者:
9、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爸爸带我去爬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1、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
2、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六、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教后记:
10、《爸爸的咳嗽》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得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学习品质,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 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14个新词的意思;能给指定的句子加上问号、逗号和叹号。
3、 能用“每当……就……”、“一……就……”造句。
4、 懂得写观察日记的目的和方法;能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能用正确的语气朗读句子。
5、 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意愿。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5个生字,掌握14个新词。
2、 能用“每当……就……”造句。
3、 了解课文内容,能用正确的语气读句子。
4、 懂得写观察日记的方法和作用,初步体会细心观察,认真记载,仔细分析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1、 出示“咳嗽”,这两个字同学们认识吗?指名读,齐读。想想记住字形的办法。
2、 生活中,那些原因会引起咳嗽呢?
3、爸爸的咳嗽究竟是怎么回事?(用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 带着问题读课文
1、 学生自己读课文。
2、 指名读感兴趣的小节,并纠正读音。(调、别、仍、难、觉)
(三)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
1、 默读
2、 同学间交流
3、 集体交流
(四) 抓主要问题。
1、 请学生选择哪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2、 再请学生选择一个次要的问题,带着两个问题到书中寻找答案。
(五)讨论,了解爸爸的病情。
1、自读第一自然段,划出写爸爸病情的句子或词语。
2、学生回答。
爸爸并不是一直咳得很厉害的,书中用了“有时……有时……有时……”来说明这一点。请学生用着几个词语说句子。(动物园里的动物)
3、爸爸的咳嗽病让作者感到——奇怪。现在,请你把自己当作小作者,把他当时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读出来。
(六)小结
爸爸的咳嗽怎么那么奇怪呢?原因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仔细想一想,下节课再讨论。
(七)作业
作业本1、2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咳嗽关系一股呛人硫酸烟囱支气管炎有毒环境除了
(二)讨论,爸爸的咳嗽与什么有关,在课文的哪一部分有记载。
1、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1)后来我发现,每当我家朝南的窗户打开,东南风吹进来时,爸爸就咳得厉害。
2)观察日记。出示观察日记,读读说说这几篇观察日记都记了些什么,再仔细认真研究,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①用“每当……就……”来说一句话。
②与一般日记比较,观察日记有什么特点?
③从日期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仅选取7篇?从七篇观察日记中足以得出结论,从哪句话看出?“如此”指什么?
④小作者为了查处爸爸咳嗽的原因,坚持记了近70天的观察日记,终于得出了结论。这说明了什么?
(三)东南风与爸爸的咳嗽有关,但东南风本身不会使人咳嗽。
1、请学生自学3、4自然段,读读划划句子,说说小作者找到答案的过程。
2、学生交流。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呛人”“硫酸”“过敏性支气管炎”等。
3、用“一……就……”说话。
小结:根据(),我猜到(),看到()请教()知道()。
(四)这个情况引起了环保部门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硫酸厂消除了有毒气体,以后再刮东南风,“我们”家就是开着窗户,爸爸也不会咳嗽了。你想小作者是用什么办法引起当地环保部门重视的?你佩服小作者吗?你觉得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五)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
病情 有时有时有时
原因 东南风——毒气
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