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型
精讲课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夜书所见》写作者夜里看到了灯火,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思念家乡之情。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7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中描写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景,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小儿垂钓》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
儿童生活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蓬 稚 纶 侧 莓 苔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5)读课文测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
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
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小儿垂钓》
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自读课文。
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中的“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小儿”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孩子。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学钓鱼的情景。
3.读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
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
齐读第1、2句。
4.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教学“遥”,远远地。)
(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
(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齐读第3、4句。
5.朗读全诗。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6.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句大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夜书所见》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儿垂钓》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古诗《小儿垂钓》。
二、学习《夜书所见》,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萧 促 篱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自由读,开火车读。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客:与容的区别。
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学生书写,师指导。
三、学习《夜书所见》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
4.词语教学。
萧萧:风声。挑:捉。
促织:蟋蟀或蚰蚰。
篱落:篱笆。
5.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将夜里看到的写下来)
6.读第1、2句。
(1)指名说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这时的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孤独、郁闷)
7.读第3、4句。
(1)由此,诗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家乡和童年)
(2)说说诗句大意。
(3)可以想象诗人的童年是怎样的?
8.指导朗读。
(1)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的亲人,想起童年的生活)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古诗。
(3)齐读古诗。
9.背诵古诗。
四、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大意。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孤独、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教学反思
2、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课型
精讲课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夜书所见》写作者夜里看到了灯火,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思念家乡之情。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7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中描写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景,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小儿垂钓》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
儿童生活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蓬 稚 纶 侧 莓 苔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5)读课文测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
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
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小儿垂钓》
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自读课文。
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中的“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小儿”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孩子。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学钓鱼的情景。
3.读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
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
齐读第1、2句。
4.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教学“遥”,远远地。)
(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
(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齐读第3、4句。
5.朗读全诗。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6.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句大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夜书所见》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儿垂钓》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古诗《小儿垂钓》。
二、学习《夜书所见》,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萧 促 篱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自由读,开火车读。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客:与容的区别。
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学生书写,师指导。
三、学习《夜书所见》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
4.词语教学。
萧萧:风声。挑:捉。
促织:蟋蟀或蚰蚰。
篱落:篱笆。
5.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将夜里看到的写下来)
6.读第1、2句。
(1)指名说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这时的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孤独、郁闷)
7.读第3、4句。
(1)由此,诗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家乡和童年)
(2)说说诗句大意。
(3)可以想象诗人的童年是怎样的?
8.指导朗读。
(1)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的亲人,想起童年的生活)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古诗。
(3)齐读古诗。
9.背诵古诗。
四、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大意。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孤独、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教学反思
3、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和板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柳”识记与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在假期里,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哪些名胜古迹?风景如何?
2、今天跟老师去领略一下庐山瀑布的美,好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本课的古诗。要求:
把字音读准,庐、紫、川。
2、指名学生分行读诗句,注意正音。
3、学习生字“庐、瀑、炉、疑”,重点正音“瀑”。(学生很容易读成“破”)
说说在读这4个字时,你发现了什么?
如:“庐、炉”读音相同、偏旁不同,“庐、瀑、炉”的韵母相同,“疑”是整体认读音节。
给生字扩词。
4、齐读古诗。
三、朗读感悟
1、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有疑问?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随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和引导)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
理解“香炉”。可以让学生说说见过香炉没有,在这里指什么?“紫烟”在这里其实是什么?为什么云雾会是紫色的?抓住“生”字进行朗读指导。
遥看瀑布挂前川:
理解“遥”“挂”,为什么瀑布会挂在山川的前面?抓住“遥”字让学生明白这句话写的是远景,抓住“挂”字进行朗读指导。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理解“飞”,说明什么?“三千尺”又说明什么?(课件演示:瀑布的壮观)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说什么?(学生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疑是银河落九天:
理解“疑”,“落九天”说明什么?朗读指导。
3、简介
你还知道什么?
简介诗人“李白”。
四、美读成诵
1、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教师配乐范读。
3、个人展示读。
4、挑战读:
学生站起来说自己要挑战谁?跟他赛读。
5、跟同桌互读。
6、齐背古诗。
五、书写生字
书写生字“炉、银、烟、流”,重点指导“流”字。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教学尤其如此,在这堂课中,我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虽然有老师随堂听课,但学生的积极性丝毫不减。如:生字教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诗句的含义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最后用有滋有味的声音展示自己对诗的感悟。课后,听课老师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你上课怎么能有这样的激情?你们班学生的思维真活跃,朗读那么投入、那么有感情。有什么诀窍吗?”有诀窍吗?──有。有人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而我不是,我把它看成是我的生命,在课堂上我展现给学生的是我的生命──激情而又饱满!我用我的生命去解读、去唤醒、去激励、去鼓舞我的孩子们!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我生命的绽放中读懂人生!老师──在你的心里真的装着孩子们了吗?老师──当你听到学生极其崇拜地叫你一声“老师”,你读懂这一声呼唤了吗?
4、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春天早晨的景色和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对春光和野草的赞美。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古诗、处处、野火”及“晓、闻、荣在课文中的意思”。
3、能用自己话说说这两首古诗的意思。
4、能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7个生字;背诵、默写两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难点:每首时后两行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地朗读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6、古诗二首
2、解题。什么叫古诗?(古代的诗歌)“二首”指什么?(两篇)
3、指名解释:古诗二首
二、初读两首古诗,学会7个生字。
1、听课文录音,听完后练习说话。
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两首古诗?(开小火车说。注意回答的完整性)
2、自由读两首诗。读准7个生字的读音。
(1)读古诗用--划出生字
(2)指名读生字,重点指导:“烧”和“尽”的读音。(请几位同学读)
(3)自己记字形,完成课后练习2,校对
(重点指导离的笔顺,烧和晓的字形区别)
三、读古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
2、指名读
四、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1首古诗《春晓》,理解“眠、闻、啼、处处、风雨”等词语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过程:
1、认读生字卡片。
2、看拼音写生字。
3、指名读《春晓》这首诗。
二、学习《春晓》。
1、读题;解释题意。
“春”指什么(春天)你怎么知道是春天?(从图上,从诗句中看出)“晓”是什么意思?老师这里有三种解释:(1)天亮(2)晓得(3)使人知道清楚。你选择哪一种?(天亮)“天亮”也可以说“早晨”。“春晓”的意思是什么?(春天的早晨)请多位同学说。刚才老师让大家解释的是什么?(题目的意思)板书:解题意
2、读诗,讲诗意。
(1)春天的早晨有什么特点?春天有哪些景物呢?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思考。
(2)学习第一行
“眠”是什么意思?(睡觉)“春眠”之春天夜里睡觉,谁在春眠呢?(我,指作者或诗人)“觉”指什么?(觉得)“不觉晓”指什么?“不觉得天亮”“春眠不觉晓”的意思是什么?(我在春夜里睡觉,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自由说说这一行的意思)请多位学生说。
(3)学习第二行
“处处”、“闻”、“啼”各指什么?(处处:到处。问:听见。啼:叫)“处处闻啼鸟”是什么意思?(到处都可以听到鸟的叫声。)(请多位同学说)
(4)学习第3、4行。
“夜来”“风雨”各是什么意思?(夜来:这一夜,或夜里。风雨:刮风下雨。)昨天夜里,诗人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了什么?(花掉了多少)花掉了多少,使人知道吗?(不知道)“花落知多少”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落了多少花儿或落掉的花儿不知多多少少。)
(5)把四行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指名说--自由说)
(6)完成课后练习3(1、2)
小节学习方法:刚才老师让大家讲什么?(每一行的意思)板书:讲诗意。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表示停顿的时间较长、/表示停顿的时间较短),--表示声音延长)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1)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在指名读--齐读
(2)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刚才我们领会了诗人的什么?板书:悟诗情
三、作业。
默写《春晓》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草》,理解“岁、荣、尽、野火”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诗《春晓》。
2、解释:“晓、眠、闻、啼、处处、风雨”的意思。
3、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讲每一行的意思。
4、回忆学习方法:解题意、讲诗意、背诗句、悟诗情。
二、学习《草》。
1、按四步自学古诗《草》。
2、检查自学情况。
解题意:
“草”可以组成哪些草?(小草、绿草、野草等等)课题中的草指什么“草”?(野草)]
讲诗意:
第一行:“离离”“原”“草”各是什么意思?(离离:形容草茂盛的样子。源:原野。草:野草。)“离离原上草”指什么意思?(野草长满了整个原野。)
第二行:“岁、枯、荣”各是什么意思?(岁:年。枯:干枯、没有水分。荣:茂盛。)“枯”的反义词是什么?(荣)“野草”什么时候干枯?什么时候茂盛?(春夏茂盛、深秋开始干枯。冬天干了。)“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是什么?(野草每年要繁荣一次,枯萎一次。)
小结:这两行写了草生长的样子和生长的规律。
第三、四行:“野火、尽”是什么意思?(野火:荒山也地上烧起来的火。尽:完)指名解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思。(火烧不完野草,春天来了,野草用重新生长出来。)
小结:野火只能烧掉枯草,课烧不掉地下的草根。春天一到,小草又会重新生长出来。年年如此。
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后再自由说。
背古诗:
先指导朗读,在指导背诵。
悟诗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的野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三、齐读、背诵古诗。
作业:默写《草》。
5、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环,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
一、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三、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四、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⑴“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⑷“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五、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六、背诵
七、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__,一岁一________。野火________,春风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________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八、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
6、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古诗两首》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同学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布置】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同学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同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同学用自身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小朋友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考虑:
自身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身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同学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同学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同学几岁了,随同学回答告诉同学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同学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同学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同学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沛尊重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沛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同学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一起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扮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同学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扮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同学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依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身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身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同学先在组内说说自身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小朋友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导同学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竞赛,推荐一名同学参与班级竞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同学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同学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只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同学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身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同学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同学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同学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志。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同学自评、互评,使同学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一起进步。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8、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 ;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附: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9、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春日》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受到启发。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感情。
这两首诗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建议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比如,可以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要加强对字形的指导,比如,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可以这样导入: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在学生回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这样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必专门死抠其中的词义,在粗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5、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技术指导,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读的时候,注意词与词之间节奏不要完全一样,有快有慢,要有变化。需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比如“谁”“春风”“东风”“总是”“春”。
6、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7?关于课后思考练习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习。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如,“因为有了东风,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花开的景象以后。”“春风徐徐吹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这几种表达都可以。
四、参考资料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程颐、程颢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系统,称为程朱理学。他从事教育时强调启发式。他治学态度严谨,分析问题精密,对后代的学者影响很大。他的著作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