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自己试一试》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二年级语文下册《自己试一试》教案一等奖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写一位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金鱼放进装满水的鱼缸里,水不会溢出来?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找到正确答案,最后明白科学家用意的故事,使小朋友们明白了任何人说的话都不一定正确,只有自己大胆试一试,勇于实践,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
【设计理念】
设计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科学家的用意,培养学生自主朗读、自主识字、合作探索、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比鲜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闭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崩斫饪挝哪谌荩体会科学家的用意。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读中感悟科学家的用意。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金鱼、石头、水、鱼缸、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场面)。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蓖学们,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实验室里看看(播放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片断,也可以看图画讲述)。
2蓖学们,你们看完后,有什么感想?为了证明别人说的话对不对,我们就要动手试一试,就能找到答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8课《自己试一试》。
3逼攵量翁狻O蜓生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鼻胪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不会读的字也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然后再多读几遍。
2蓖桌互读画出来的生字词,看谁读得最好,进步最快。
3奔觳槿隙辽字词。
4弊杂啥量挝模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弊杂啥量挝模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币导探究,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第1至第2自然段,明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用“”线画出。
(2)学生自由读第2至第8自然段,想想同学们听了是怎么回答的,伊伦娜又是怎么做的。
A.对比理解:①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
②你既然想不明白,就应该自己去试一试。
B.你认为哪句好?多读几次。(第①句应读出反问的语气。)
C.分小组做试验,在鱼缸里放满水,分别放金鱼和小石头,观察水是否漫出来。
(3)轻声读第9至第11自然段,用“”线画出科学家的话,用“”线画出伊伦娜的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①自由练习读,看谁读得最好,注意读出反问的语气。
②说说句子的意思。
③相机出示人物对话,读中感悟科学家的用意。
3敝傅级梁萌宋锒曰埃重点指导伊伦娜找到答案的惊奇和反问科学家时不高兴的语气,体会小姑娘心情的变化。
四、提出疑问,讨论交流。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摹
2蹦阆不犊挝闹械囊谅啄嚷穑课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到科学家的用意。那么,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二、再读感悟
1毖≡衲阕钕不兜木渥樱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好伙伴听。
2狈纸巧朗读。
(1)学生找伙伴分角色练习读。
(2)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认真听,然后评一评谁读得最好,说说好在哪里。
三、合作识字
1泵啃∽榉⒁环萆字卡,合作识字。(如组内可以轮流读、开火车读、组词说句、说记字方法……充分让学生识字自主、合作识字。)
2笨火车检查生字读音。
3笔都巧字(先说识字方法,再读读记记)。
如:(1)熟字加偏旁:是—提交—校斗—科式—试音—意果—颗
(2)拆字方法:觉
4敝傅际樾础
让学生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试、校、提”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试”字不要在最后加一撇“丿”变成“”。
四、积累词语
1卑涯阆不兜拇视镄丛诖视锘ɡ豪铩
2毖≡衲阆不兜拇视锼稻渥印
五、说心里话。
课文中的科学家这样做,你觉得对吗?说说你的心里话。
2、语文二年级语文下册《自己试一试》教案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写一位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金鱼放进装满水的鱼缸里,水不会溢出来?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找到正确答案,最后明白科学家用意的故事,使小朋友们明白了任何人说的话都不一定正确,只有自己大胆试一试,勇于实践,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
【设计理念】
设计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科学家的用意,培养学生自主朗读、自主识字、合作探索、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比鲜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闭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崩斫饪挝哪谌荩体会科学家的用意。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读中感悟科学家的用意。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金鱼、石头、水、鱼缸、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场面)。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蓖学们,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实验室里看看(播放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片断,也可以看图画讲述)。
2蓖学们,你们看完后,有什么感想?为了证明别人说的话对不对,我们就要动手试一试,就能找到答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8课《自己试一试》。
3逼攵量翁狻O蜓生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鼻胪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不会读的字也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然后再多读几遍。
2蓖桌互读画出来的生字词,看谁读得最好,进步最快。
3奔觳槿隙辽字词。
4弊杂啥量挝模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弊杂啥量挝模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币导探究,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第1至第2自然段,明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用“”线画出。
(2)学生自由读第2至第8自然段,想想同学们听了是怎么回答的,伊伦娜又是怎么做的。
A.对比理解:①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
②你既然想不明白,就应该自己去试一试。
B.你认为哪句好?多读几次。(第①句应读出反问的语气。)
C.分小组做试验,在鱼缸里放满水,分别放金鱼和小石头,观察水是否漫出来。
(3)轻声读第9至第11自然段,用“”线画出科学家的话,用“”线画出伊伦娜的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①自由练习读,看谁读得最好,注意读出反问的语气。
②说说句子的意思。
③相机出示人物对话,读中感悟科学家的用意。
3敝傅级梁萌宋锒曰埃重点指导伊伦娜找到答案的惊奇和反问科学家时不高兴的语气,体会小姑娘心情的变化。
四、提出疑问,讨论交流。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摹
2蹦阆不犊挝闹械囊谅啄嚷穑课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到科学家的用意。那么,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二、再读感悟
1毖≡衲阕钕不兜木渥樱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好伙伴听。
2狈纸巧朗读。
(1)学生找伙伴分角色练习读。
(2)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认真听,然后评一评谁读得最好,说说好在哪里。
三、合作识字
1泵啃∽榉⒁环萆字卡,合作识字。(如组内可以轮流读、开火车读、组词说句、说记字方法……充分让学生识字自主、合作识字。)
2笨火车检查生字读音。
3笔都巧字(先说识字方法,再读读记记)。
如:(1)熟字加偏旁:是—提交—校斗—科式—试音—意果—颗
(2)拆字方法:觉
4敝傅际樾础
让学生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试、校、提”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试”字不要在最后加一撇“丿”变成“”。
四、积累词语
1卑涯阆不兜拇视镄丛诖视锘ɡ豪铩
2毖≡衲阆不兜拇视锼稻渥印
五、说心里话。
课文中的科学家这样做,你觉得对吗?说说你的心里话。
3、二年级语文下册《自己试一试》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学家的用意。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读中感悟科学家的用意。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金鱼、石头、水、鱼缸、教学挂图(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场面)。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实验室里看看(可以看图画讲述)。
2.同学们,你们看完后,有什么感想?为了证明别人说的话对不对,我们就要动手试一试,就能找到答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8课《自己试一试》。
3.齐读课题。向学生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画出来的生字词,看谁读得最好,进步最快。
3.检查认读生字词。
4.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引导探究,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第1至第2自然段,明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用“——”线画出。
(2)学生自由读第2至第8自然段,想想同学们听了是怎么回答的,伊伦娜又是怎么做的。
A.对比理解:①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
②你既然想不明白,就应该自己去试一试。
B.你认为哪句好?多读几次。(第①句应读出反问的语气。)
C.分小组做试验,在鱼缸里放满水,分别放金鱼和小石头,观察水是否漫出来。
(3)轻声读第9至第11自然段,用不同符号标出科学家的话和伊伦娜的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①自由练习读,看谁读得最好,注意读出反问的语气。
②说说句子的意思。
③相机出示人物对话,读中感悟科学家的用意。
3.指导读好人物对话,重点指导伊伦娜找到答案的惊奇和反问科学家时不高兴的语气,体会小姑娘心情的变化。
四、提出疑问,讨论交流。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喜欢课文中的伊伦娜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到科学家的用意。那么,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二、再读感悟
1.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好伙伴听。2.分角色朗读。
(1)学生找伙伴分角色练习读。
(2)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认真听,然后评一评谁读得最好,说说好在哪里。
三、合作识字
1.每小组发一份生字卡,合作识字。(如组内可以轮流读、开火车读、组词说句、说记字方法……充分让学生识字自主、合作识字。)
2.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
3.识记生字(先说识字方法,再读读记记)。
如:(1)熟字加偏旁:是—提交—校斗—科
式—试音—意果—颗
(2)拆字方法:觉
4.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试、校、提”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试”字不要在最后加一撇“丿”变成“”。
四、积累词语
1.把你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花篮里。
2.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五、说心里话。
课文中的科学家这样做,你觉得对吗?说说你的心里话。
4、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册)语文:《试一试》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条”、“什”、“么”、“找”、“让”、“动”等字。掌握多音字“觉”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就是要你们动手试一试呀”的含义,学习伊伦娜勇于动手实践的精神。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理解“我就是要你们动手试一试”的含义。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谜面。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启发:如果老师往装满水的金鱼缸里放一条金鱼,水回溢出来吗?
2、教师设置悬念: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家吗?可是就是怎样一个科学家,却告诉一群小朋友:把一条金鱼放进装满水的缸里,水不会溢出来。这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试一试》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对照生字表圈画出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句词语,认读本课的生字。
3、反馈学生认字的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反馈识字方法。
(4)读词语,在读词语中积累词语,巩固生字的学习情况。
4、朗读课文
(1)小组自由读,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分角色读课文。
三、读文理解
1、学生带问题再读课文:这位科学家不仅说把一条金鱼放进装满水的缸里,水不会溢出来,还要问小朋友们为什么?同学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2、指名反馈。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其它同学的话。
4、对于同学们的回答,伊伦娜的表现怎样?
5、指导朗读妈妈的话。
6、伊伦娜按妈妈的话做了结果怎样?
7、讨论:妈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伊伦娜,而让她自己去试一试?
科学家明知道答案是会溢出水来,却为什么说不会?
8、集体反馈,教师小结。
四、再读,巩固理解,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条”、“什”、“么”、“找”、“让”、“动”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总结全文。学习伊伦娜勇于动手实践的精神。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卡。
2、开火车读,加深记忆。
3、全班齐读生字卡片。
4、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讨论理解
1、指名反馈:科学家给小朋友做实验后,问了什么问题?
2、那么其他同学是怎么说的?而伊伦娜又是怎么做的?
3、伊伦娜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3、出示科学家说的话:“我就是要让你们动手去试一试呀。”大家一起读一读。
4、讨论交流:你是怎么理解“我就是要让你们动手去试一试呀”这句话的。
6、集体反馈
7、各抒己见:从这句话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8、教师小结:鼓励学生要勇于实践,敢于动手试一试。
三、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交流。
2、集体反馈。
3、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5、作业展示,集体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动手试一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明白、通顺地复述课文。
3.认识认真思考、亲自尝试的重要,初步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复述。
难点:理解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学具准备:词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8 动手试一试
错误 正确
科学家:如果……就…… 只有……才能……
觉得不对
玛丽亚 (试验) 奇怪 问
说不明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写字、复述课文
课外:把课文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8 动手试一试
2、解释题意
动手试一试里的试,意思是尝试、试验的意思;试一试是尝试一下;动手试一试是动手做一做,看结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动手做和动脑子想应当结合起来,但有时要强调动脑子想,而有时就要强调亲自动手做。这篇课文就是强调要亲自动手做。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标好节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实验觉得漫问题正确科学家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卡。
另丽夫试一试如果只有著名
(2)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另:另外。
问题:要解决的疑问。
觉得:感觉到。
正确:对。
科学家:作科学研究工作有成就的人。
(4)抽词卡让学生读,
3、个人练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1、指导要点。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逐字讲解
另:上部口扁,下部是刀。
试:斜钩上不能加撇。
验:学会新偏旁马字旁;右部三点,左中两点是侧点,右点是撇点。
确:学会新偏旁石字旁,右部第三笔是撇不是竖。
(2)其他要描红的字。
如:右部口位偏上不偏下。
丽:下部半框中只有一点。
科:右部两点需上下排列。
哈:左部口形定位应略高些。
2、书上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读课文,思考问题。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玛利亚作了什么是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玛利亚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上节课留的思考题,依次指名回答。
二、精读训练
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2、依次进行讲读。
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问:第一段讲了什么?
(3)第二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分别说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4)第三四段说了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图上画有几个人?他们是哪些人?桌子上摆着什么?科学家的手势说明他在说什么?
(6)小结:这部分讲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两个同学分别作了回答。
第二部分:
(1)指名读
(2)第五段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玛利亚是画上哪个人?她是怎么动手做试验的?结果她看到了什么?哎呀是什么意思?
(3)第六段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科学家有什么反应?只有……才能……这句话强调什么?
(4)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玛利亚作了试验,向科学家提出问题,科学家作了回答。
(5)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再读课文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收获?
2、照课文习题三的要求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讲训练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
3、简介居里夫人。
4、为什么这篇课文最后要写这一句话?
三、总结
这篇课文说的是居里夫人小时侯学习有疑问就亲自做试验,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道理。
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可以自由谈谈。
四、朗读指导
1、第一部分要抓住重点词语,读时要强调语气,如丢进小石子水漫放进金鱼水不会漫,以引起注意,理解意思。
2、第2部分描写玛利亚心理活动的词觉得不对说不明白奇怪问要读得清晰,掌握好语气和语速;叹词哎呀要读出惊奇的语气;反问句您为什么……错误的问题要读出有礼貌而自信的语气。
3、第三部分的就是要重读,显示后面词语意思的分量,以引起重视。
五、复述指导
1、揭示复述提纲以启示学生复述的顺序。
2、利用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串连。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4、同座二人交替复述,互提意见。
六、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科()如()另()
种()和()只()
2、用如果……就……、只有……才能……各说一句话。
3、听写:有些问题……正确的答案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6、七年级语文《包拯》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包拯》教案1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
二、全班齐读课文,列出生字
鬻yù
涿zhuō
敛liān
惮dàn
讼sòng
茔yíng
三、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
诉,告状。
第,尽管。
寻,不久。
何为,为什么。
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解词:
徙,调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遗,送。
才,仅仅。
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解词:
使,出使。
谓,告诉,对……说。
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
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解词:
召,召令
权,权且,暂且。
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
径,直接。
造,到,往。
陈,陈述。
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解词:
恶,憎恶,讨厌。
苛刻,待人狠而刻薄。
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
推,推行,施行。
务,追求。
苟,随便。
悦,取悦。
从,听从。
志,意志。
若,和。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四、作业
1、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成现代文。
2、复习重点文言词句,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 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2、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写他为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3、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每课一练》
2、熟读课文
3、预习新课
《包拯》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06-03-17
包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以及结构形式。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通过本文记叙,认识包拯——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教育学生要为人刚正、廉洁,使学生热爱今天的新社会。
4、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1、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2、了解包拯的优秀品质。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通读课文,熟悉课文。读准字音。
二、导入新课
“青天大人”是我们对封建社会清正廉明的官吏的美,其中包拯青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今天来学习这篇古文《包拯》。
三、正课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比照阅读。
对照课文,根据下边注释,大体了解本文记叙的相关内容。
明确:本文介绍了包拯为官期间发生的几件事,表现包拯的优秀品质。
3、补充课文字词解释,再读课文。
主来诉:失主/起诉 杀而鬻之:表顺接/代牛
惊服:吃惊/叹服 徙知端州:平迁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因为/都/用来/赠送
使契丹:出使 其人遂无以对:就,于是/用来/应对,回答
虽甚嫉恶:即使/很,十分 不从吾志:听从
4、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5、请学生试译下列语句。
①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明确:(当时)有人偷割别人家的牛的舌头,失主来告状。
②涿州亦尝开门矣,剌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明确:涿州也曾经开城门,剌探边疆军事机密,何必开便门呢?
③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明确:(有些人)即使很嫉妒(他),可是没有一个不因为(他)的忠心恕道而推崇他的。
6、请学生复述文中介绍包拯的四件事。
四、作业:
1、文中表明包拯廉洁奉公的语句:
2、文中表现包拯爱憎分明的语句:
3、文中表现包拯生活俭朴的语句:
4、文中表现包拯改革诉讼制度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包拯的廉洁的美好品格?通过什么事例表现?
明确: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文中通过包拯在端州任职,一改以往惯例,不谋私利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的廉洁的美好品格。
2、包拯性格刚烈,可是他爱憎分明,又有原则性,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3、文中包拯位高权重,可是他生活极为俭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4、包拯素以“包青天”见称,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能够直接面对百姓,倾听他们的冤情呢?
明确: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5、包拯严以律己,对后世子孙同样充满了希望,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
明确: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分析
1、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
本文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文章开篇先介绍人物姓名、籍贯等。第二步,以人物生平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第三步以议论的表达方式,评价人物,本文最后一段从人物的性格,为人处事,生活简朴作风以及遗训四个方面总结了上文。因而全文脉络清晰,详略有致。文章还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写。
2、本文结构特点。
先分说后总说,先记叙,后议论。
3、本文以事写人
审盗割牛舌案——表现包拯机智,断案如神。
任职于端州——表现包拯廉洁奉公。
使契丹——表现人物立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
任开封府——历明吏制、广开言听。
四、小结
本文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包拯青天这个人物,告诉我们为官清正廉洁,才能造福一方百姓,造福于国家。
五、作业
在封建社会,类似包拯的清官还有哪一些,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
〖材料〗以海瑞为例,他生于明朝衰弊之际,一直以“天下治安”为念。为淳安知县时,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及任职朝廷,他更不顾身家性命,指斥时弊:“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他逆批龙鳞,对皇帝说:“吏贪官横,民不聊生”,“陛下之误多矣”。连皇帝也赞叹道:“此人可方比干”。
清康熙朝以清官辈出著称,这与当时朝廷和士人推崇理学、崇尚清节的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像人称“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曾对康熙帝说,自己之清廉来自家教,“臣父在日,常训臣以廉谨报效朝廷。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不孝”。故其在官,“不以妻子自随。斋用丝粟以上,皆运致于家。循分自尽,而人皆信之”。这可以说是“赔本”做官之典范。著名清官于成龙,出仕时即表示“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终其一生,摒绝馈送,“凡在亲戚交游相请托者,概行峻拒。所属人员并戚友,一介不取”。康熙帝称其“服官敦廉隅,抗志贵孤洁”,为“理学之真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初实行的是低俸禄制度,官僚待遇非常菲薄,要做清官,就意味着要过清贫的生活,于成龙官至总督,每天还以青菜为食,致有“于青菜”之名。陆陇其虽为知县,仍“与妻同驾小舟,惟有图书数卷,其妻织机一张而已”。对这些官僚来说,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境界,是无法承受这种艰苦生活的。
陈瑸是广东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初授福建古田知县,继任台湾知县。他有一句为官名言:“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这话颇有防微杜渐之意,实可供后来者咀嚼再三。在古田、台湾任上,即以“廉能著称,舆情悦服”,因此被破格提拔为偏沅巡抚。初任巡抚时,他就将横役累民的湘潭知县和长沙知府革职查办。继而又上疏言及关乎民生的十件大事,包括“禁加耗以苏民困”、“禁酷刑以重民命”、“粜积谷以济民食”、“置社仓以从民便”、“崇节俭以惜民财”、“禁馈送以肃官箴”等,款款击中时弊,并躬行实践,赢得各方赞誉。更有可称者,陈瑸死后,留下遗书,将自己应用而未用的“衙门公费银”解交国库,“以尽未尽之心”。康熙帝叹曰:“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朕亦见有清官,然如伊者,朕实未见,即从古清臣,亦未必有如伊者!”(《清史列传·陈瑸传)又据史载,陈瑸一人为官在外“几二十年,未尝挈眷属、延幕宾,公子旷隔数千里,力不能具舟车一往省视。仆从一二人,官厨以瓜蔬为恒膳,其清苦有为人情所万不能堪者,公晏然安之,终其身不少更变”。对于一个封建官僚来说,把“清廉”挂在嘴边或者偶尔作作样子,借以欺上瞒下,也许是常事,但像陈瑸这样身处官场而能始终保持清苦本色恐怕真的不太容易。陈瑸虽未得“第一清官”之御封,但其清廉的操守已远非张伯行所能比,更何况他不但是清官而且还是干吏呢?!
26 包 拯
教学内容
教材160-161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过程和方法
通过讨论,学生探究、质疑、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树立“为官一任,造福
方”的高尚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将此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顺成一篇现代文。
◆难点
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教学突破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下来;
辐射引入学生平时看电视书刊以及传说中了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讲述,教师及时
给予合理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字词、名言方面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带。
◆学生准备
词典,搜集有关包拯的故事。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生动导入 1.唱歌、讲故事
2.指导朗读 2.自由朗读
3.示范朗读 3.自主纠正
4.引导复述 4.锻练表达
一、生动导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
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唱唱
《包青天》的主题曲,哪位同学又能根据
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
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
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
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简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包拯
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
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
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
封建清官的典型。
1.唱唱、讲讲、评评。唱:不要求
唱全首歌曲,达到活跃气氛的
目的即可。讲:不要求面面俱
到,简洁、完整地叙述一段情’
节,达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
目的即可。评:力求精辟。
2.结合注释①,了解作品出处及
作者“史学家”的身份。
3.听记(将要点批注在课本上)。
二、指导初读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
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
拨)
2.检查自学效果(投影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抢答。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
障碍。
2.准备2分钟后积极抢
答,将字词注解批注
在课文上。
三、示范朗读(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
语气,共放两遍录音。
2.练习朗读
1.认真听录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两名学生朗读,其
它同学听读、评议)
四、引导复述(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
了包拯的一个特点。有的段落记叙
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同
学们选取一个段落来复述,要求准
确,生动。
2.根据学生复述情况,做具体评价,既
要鼓励,又要指出改进方法。
1.选段、准备,同桌互述之后,请好、
中、差各一名同学复述故事(学生既
可详细复述,也可简述,更鼓励学生
创造性复述),并加个小标题。(参
考如下: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
契丹、严峻执法、克己奉公)
2.听教师评价,思考复述中的不足之
处。
五、本课小结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本节课我
们就是按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还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请大胆提
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七、板书设计参考
人物传记
包拯
脱脱(元代史学家)
鬻、徙、砚、率、遗、耶、 割牛舌案 进贡砚台
敛、惮、恶、嫉恶、苟、赃、 出使契丹 严峻执法
茔 克己奉公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闻者皆惮之
(3)与人不苟合
(4)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2.翻译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个性练习设计
1.做知识卡片(词语数目不限,据自己掌握情况而定)。示例如下:
字词
解释
例句
翻译
第
但、只管
第归
(你)只管回家去
知
掌管、主持
徙知端州,迁殿
中丞
(包拯)转到端州
当知府,升为殿
中丞。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引导复习 1.解疑质疑
2.引导评价 2.分析评价
3.诱思导学 3.思考练习
4.拓展巩固 4.阅读思考
一、复习导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启发发言:同学们对《包拯》一课提
出了哪些疑问,是怎样解决的?还
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2.肯定学生解疑的方法,并做恰如其
分的指导。
1.请一、二名同学介绍质疑、解疑过
程。
2.师生共同探讨遗留问题,在讨论中
要注重学生表述能力。
二、引导评价(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接触了几
篇传记,(投影: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
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
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
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阅读思考评价(答案不求统一,言之有
理即可)。参考如下: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
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
不辱使命;第四段突也他为官刚正、执
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三、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已
接触过几篇,哪位同学们能举例谈
谈。(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运用正侧
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2.提问: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
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1.回顾旧知(比如《地毯下的尘土》一
课),学生回答明确怎样运用侧面描
写,作用是什么?
4
2.回答: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
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
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四、拓展巩固(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投影《口技》片断,与学生共同分析
本段中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
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
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1.阅读《口技》一文,画出侧面描写的
句子,并谈谈其作用。
2.发言时,要求条理清晰,内容丰富,
引人人胜。 .
五、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
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六、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回家向父母讲叙包拯的故事。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填空
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
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
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个性练习设计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触?结合社会现状描绘你心中“好”官的形象,并谈谈
你打算如何做人如何去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请就此命题,谈谈你自己的认识,可
以讨论后再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语文出版社教材所选古文
都具有优秀的人文精神,例如本文就是对学生进行廉洁奉公教育的好材料,教学既
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包拯》教案4
作者: 加入日期:09-04-04
27 包拯
教学目标 :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
二、全班齐读课文,列出生字
三、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 诉,告状。 第,尽管。
寻,不久。 何为,为什么。 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解词:
徙,调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遗,送。
才,仅仅。 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解词:
使,出使。 谓,告诉,对……说。 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 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解词:
召,召令 权,权且,暂且。 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 径,直接。 造,到,往。
陈,陈述。 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解词:
恶,憎恶,讨厌。 苛刻,待人狠而刻薄。 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 推,推行,施行。 务,追求。
苟,随便。 悦,取悦。 从,听从。
志,意志。 若,和。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 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2、 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写他为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3、 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后记: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讲清楚,多朗读。
包 拯
河南省鹿邑县老君台中学 丁辉
教学目标 :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板书题目和作者)
脱脱与《宋史》 《包 拯》 的作者脱脱(1314——1355),元朝的大臣,史学家。姓氏:蔑里乞,字:大用,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发动政变,驱逐专权横暴的伯颜,次年(1341)任丞相,恢复科举,主修宋、辽、金史。1352年率军杀义军红巾军首领芝麻李。后因被弹劾,撤职流放云南,不久被毒死。《宋史》是他按照司马迁创设的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写的,其中的“传”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生卒年代: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天圣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著有《包孝肃奏议》。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他的事迹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各种戏文剧目都以他的事迹为内容,形成了丰富的传说,像《铡美案》说的是他为平民秦香莲伸冤,斩杀喜新厌旧的驸马陈世美的故事,《陈州粜米》说的是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斩杀贪官、他的亲侄包勉的故事。
二、听录音,读课文,列出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读音。
拯zhěng鬻yù徙xǐ丞chéng砚yàn涿zhuó 宦huàn惮dān
秩zhì 讼sòng茔yíng沅yuán
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 诉,告状。 第,尽管。
寻,不久。 何为,为什么。 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解词:
徙,调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遗,送。
才,仅仅。 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解词:
使,出使。 谓,告诉,对……说。 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 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解词:
召,召令 权,权且,暂且。 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 径,直接。 造,到,往。
陈,陈述。 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解词:
恶,憎恶,讨厌。 苛刻,待人狠而刻薄。 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 推,推行,施行。 务,追求。
苟,随便。 悦,取悦。 从,听从。
志,意志。 若,和。
6、小结: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刚刚点拨的重点字词按通假、古今异议、一词多义等归类。
7、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 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明察秋毫.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第二节运用对比写法,写他在端州做知府时,不私占一块端砚,表现他为官廉洁。
第三节写叙述他出使契丹,表现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4、 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叙述他在代理开封府尹时,改革旧制,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写有关包拯哪些方面的表现和事情,用简洁的话表述出来。
其一是“立朝刚毅”,为官清正,使官宦们害怕,老百姓广为传诵;其二是改革旧制,使老百姓容易从正门直接告状伸冤。
(2)、为什么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立朝刚毅。
(3)、文中“童稚妇女……阎罗包老”“京师为之语曰……”句是什么描写?表现了包拯什么?
侧面描写,说明包拯“立朝刚毅”,他清正廉洁受到人民的称赞。
最后一节写叙述他生活态度和对子孙的要求,表现他克己奉公守法的美德
、故人、亲党为什么都与之绝交?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2)、 第5段末引用包拯的话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写他不仅自己为官清正廉洁,而且要求他的子孙也要像他一样,突出他的人格高尚。
、本节中表现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 ;表现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 。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6、 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本文记叙了包拯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为官的水平和官德,展现了一个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克己奉公的封建社会的清官形象,歌颂了他的美德。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各有侧重,中心集中 ,详与略。
课堂作业
1. 本文第四段在写法上,与其他几段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第四段是侧面描写。这样写从侧面衬托包拯的执法严厉,为官刚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佩服他哪一点?
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意思对即可)末一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3.除了包拯,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请任选其一,说说他的事迹,并谈谈你的感受。
如海瑞,刘墉,纪晓岚…… 感受略。
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下第27课《包拯》
教 案 设 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顺畅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从中受到感染而生敬佩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
2、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MP3朗读文件;多媒体音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亲爱的同学们,据我的经验,多数同学有爱看电视的习惯,在坐的同学有吗?那么,请问大家看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吗?多数电视连续剧都主题曲,这个电视连续剧也有吧?有没有同学能说说主题曲的开头两句?(如果没有同学能说,就只有让我来告诉大家了:这首主题曲的开头两句是“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应该能说出这两句歌词的意思吧。(开封:地名。铁面无私:刚直无私,或者说公正没有偏心,不自私。包青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的“包拯”)
2、题目解说
生读注释①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选入教材时作了删节。“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为著史正例,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一般来说,“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职官、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999一l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二、新课教学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试朗读课文,教师听并注出学生没读准音的字词:
鬻yù 涿zhuō 敛liān 惮dàn 讼sòng 茔yíng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课文。
如果还有认不得的字词,请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看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能,就要请同学们把工具书拿出来解决了!
我们读过两遍了,现在有同学能主动起来朗读一遍吗?(如果有,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如果没有,我请来一位“老师”,我们来听听他的朗读,大家一起来学学。(放MP3)
(二)再读课文,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模仿刚才的朗读,齐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或参考资料自由(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后能翻译课文。(这可能是难点。如果学生不能翻译,则本节课就要重点完成,余下内容第二课时再做。如果学生能自主翻译,则依坐位顺序一人一句翻译,教师或同学予以纠正、补充,然后完成下面内容。)
(三)、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后,试概括各段内容,师生共同讨论补充。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概括内容。(写了谁?做了什么?能表现他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开头简单介绍包拯的生平,接着用“割牛舌”这个普通案件来突出包拯聪明、机智,破案技术高超。(或:通过处理“割牛舌”案件写包拯为官机智。)
2、用同样的方式完成后面几段的内容。
明确:二段:把前任知府同包拯进行对比,以突出包拯清正廉洁。(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三段:本段主要描写包拯与契丹典客的对话。突出包拯的巧言善辩,不辱使命。(或: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四段:写包拯代理开封府尹时,为官刚正不阿,令贵戚宦官闻风丧胆。得到百姓们的高度评价。(或: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五段:本段主要写日常生活中的包拯。虽然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但仍然公平仁爱地对待他们。包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家人和朋友牟取私利。这一段集中体现出包拯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三、本节内容回顾:
通过大家的反复朗读、讨论,我们对包拯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说要让同学们用一个词语表达此时此刻你对包拯是怎样一种感情的话,我们会选择哪一个词呢?——“敬佩”可以吗?(他为官机智、为官清廉、巧言善辩不辱使命、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克己奉公。)
四、作业:
1、同学们课外还要多用点时间读熟课文。
2、读熟课文注释。
我们的作业同学能按要求完成吗?只要同学们能坚持认真读书:读熟每一篇课文,再多读点课外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板书设计
27、包拯
谁 做什么 性格特点
“割牛舌”案件————为官机智
“岁满不持一砚归”———清正廉洁
包拯 出使契丹——————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开封做官——————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日常生活——————克己奉公
附:翻译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人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免费下载完整版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 《包拯》教案6篇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7、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的方法。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多义词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制识字课本(可剪剪贴贴,或请家长把自己会认的字写出来)。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都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平时在家里,你们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干些什么呢?
二、我会认
1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中出现的生字,爸妈会教给你们吗?看电视,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字呢?
2学生拿出自制的识字课本,分小组交流看电视时认识的字。
3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识字的方法,教师和学生评议。
4小组学习“我的发现”中的汉字。
读读这些字,你有什么新发现?
5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字方法。
6认读生字卡片(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三、读读想想
1小组学习:读一读这些词,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个字,也和“张”字一样,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
8、七年级语文《口语交际童话故事接龙》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编织我们自己的童话故事
教学目标:
★把握童话的特点,编写完整的童话故事
★启拨想象,发展想象和创新能力
导语:小时候,当你躺在妈妈的臂弯里为丑小鸭的嬗变而惊喜,被灰姑娘的故事所感动的时候,童话,便像一颗神奇的种子,在你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过无数的真诚、善良和智慧。现在,当你即将与自己的童年时代挥手告别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要把自己在童话故事里所体味到的那一份温馨和美丽,奉献出来与更多的小朋友一同分享呢?来,拿起你的笔,编织你自己的童话吧,愿我们的心灵与你的想像一同飞翔。
一、学写童话,我想想。
什么是童话?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写童话,了解和掌握童话的特点是关键。现在让我们边读边想,童话有什么特点。
(一)引知课内
了解和掌握童话的特点是写好童话的关键,那就让我们重温一下我们刚读过的几篇童话故事,想想童话的文体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蟋蟀在时报广场》,并想想下面问题。
1、选文中有哪些人物或动植物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为了使这些“人物”更形象,生动,丰实,而有富有童趣,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2、这些角色在什么情境下相遇?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最后的结果如何?可见童话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3、这个童话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益,或得到哪些精神享受?看来,童话不仅可以带给人快乐,也还有什么意义呢?
4、想象,是童话创作的翅膀,在文中想象与现实如何巧妙地结合的?
经过了一番的讨论和思考后,现在,同学们对童话的特点应该有了较为完整的了解。
(学生自己概括,老师辅以多媒体归纳展示)
①在童话故事里,作者不但赋予了自然万物以生命、语言、情感或超自然的神奇之力(拟人和夸张,展开丰富的想象);
②情节单一,线索明了;
③语言通俗,又不乏生动和富有童趣;
④往往在生动的故事诉说中颂扬人间的真善美,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
⑤童话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丰富的想象,但想象要源于现实,又敢于超越于现实。
(二)联延课外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童话《长颈鹿的围巾》,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在编写童话时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长颈鹿的围巾
季娴
冬天来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长颈鹿光着长长的脖子,不冷吗?
商店里的围巾,就是选条特大号的,也围不住长颈鹿脖子的一半,到哪里去找大围巾呢?伙伴们都为他着急,只好分头去找。
小猴沿着山溪找。穿过长长的山谷,爬过高高的山腰。忽然,一匹白绢直挂山崖,阳光照在上面晶亮晶亮的,漂亮极了!一条多好的围巾啊!
小猴连蹦带跳地跑过去。刚来到面前,就溅了一身水珠。啊!原来这是一条跑动着的、剪不断的小溪。它就是大山的领带吧?小猴没办法,只好依依不舍地走开了。
山鹰在广阔的天上找。大雨过后,天空洗得湛蓝湛蓝的,东山顶上悬着一根弯弯的彩带,红、黄、蓝、绿、紫……一条多美的围巾啊!
山鹰飞呀,飞呀,来到东山顶。哟!彩带儿不见了,蒙蒙的水珠,沾湿了他的睫毛。
他失望地飞回西山,停在山岩一看,咦!彩带在那儿呢!原来,这是条只许看、不许拿的围巾。
地上的取不下,天上的拿不来,怎么办呢?一百只花尾巴小鸟在森林里商量起来,孔雀大姐说:“咱们每人都献上一片羽毛,请缝纫鸟大婶做条百鸟巾好吗?”
“叽叽叽,喳喳喳,好主意,顶呱呱!”小鸟高兴得叫个不停,树叶也跟着哗哗地鼓掌。
长颈鹿听到这笑声,跑过来看热闹。他向百灵鸟问了问情况,心里暖呼呼的,眼睛热呼呼的,连忙弯着长脖子向大伙儿行了个礼:“谢谢大家!谢谢大家!不过,我们长颈鹿是从来不戴围巾的,光着脖子,伸长不怕树枝挂,低头不怕露水沾,多自在啊!”
大家一听,都乐了。松鼠从树枝上跳到长颈鹿的头上,沿着长颈脖,坐了个“滑梯”。小猴站在长颈鹿哥哥的背上打起拍子,大伙儿快快乐乐地歌唱起来!
歌声在绿色的山谷里,久久地回荡着,回荡着……
我的发现:
1. 故事完整,情节简单,但主题鲜明
2. 想象丰富。把“物”人格化,语言生动、活泼可爱;运用夸张,内容离奇,富有童趣。
3. 想象要与现实巧妙地结合。烂漫离奇,又合乎情理;源于实际,又敢于突破时空,让想象的翅膀翱翔蓝天。,
4. 童话是自己写的,是写给小朋友看的,本文能以儿童化的语言,活泼、简洁、自然,通俗易懂,有鲜明浓郁的儿童特点。
二、立意构思,我说说。
加深了对童话的认识后,就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准备编织一个怎样的童话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愿?
题目1:星期天,校园里静悄悄的,可七年级(2)班的教室里,却是十分热闹。发生什么事了,让我们赶紧去看看。
请以教室里的东西(如黑板、粉笔、粉笔擦、课桌、椅子、扫帚、时钟、多媒体等等)作为童话故事里的角色(也可任选几样),充分发挥想象,编写一个童话。
题目2:请以“小孩儿”、“小草”、“小树”“鲜花”等作为故事中的角色,发挥想象编写一个生动的,富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童话。
题目3:小猪、飞机、鸭子、大象、农民、猴子、鳄鱼……
请从以上看似没什么联系的意象中任选3样,发挥想象,编写一个精彩生动,又富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童话。
三、快乐作文,我试试。
请从你的身边所熟悉的意象中任选几个,作为故事中的角色,发挥想象编写一个生动的,富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童话。(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写时提示:
◎你打算让小读者从故事中受到什么教益,或让他们得到哪些精神享受?
◎你准备选用哪些人或物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各自的关系和地位如何?
◎这些角色在什么情境下相遇?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最后的结果如何?
◎你准备采用哪些手法来丰富自己的想象?
◎你将怎样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而富有童趣?
《童话故事接龙》综合性学习设计
安庆七中 苏文娟
一、活动目的
“童话故事接龙”趣味性很强,使众多的人接续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多么有趣呀!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创造力,让童话伴着学生成长。
二、活动要求
1、 由一位同学设计一个童话故事的开头,其他同学陆续说下去。
2、 每个人每次可以说一两句语义完整的话,与前一位同学说的内容相衔接。每个人在接续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前面人的语言环境,还要考虑后面故事的发展问题。
3、 语言的风格要尽量保持一致,内容是前后关联,情节要逐步深入。
三、实施建议
1、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以给为单位开展活动。
2、 由一痊同学事先设计一个大致的故事情节供同学们参考,大家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之后再进行本活动。
四、“童话接龙”素材
1、 蟋蟀还乡
精彩的故事,常常意犹未尽,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蟋蟀在时报》就很有这样的特点。读完这篇童话,你也许会不由得产生许多联想:切斯特功成名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回到乡下去呢?他回到乡下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跟城里的朋友之间还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
2、 大熊猫丫丫、乐乐将“旅美”十年
专机接送,旅途中经进特制的“五星级”集装箱、网站全程追踪行踪……4月7日,两只中国大熊猫“丫丫”和“乐乐”将享受贵宾级的待遇,乘机飞往美国,并在那里居住十年,想象途中的经历,居住新家的感觉,它们思念家乡吗?
发挥想象,连接成一篇童话故事。
附:学生材料一篇
冬 天 里 的 传说
初二(6班 张 政
很久很久以前,热神和冷神有了个女儿,叫雪儿。她美丽动人,活泼可爱。众神们把她当作宫中的明珠,无比地疼爱。
在时间的年轮中,雪儿一天天长大了。她厌倦了天宫枯燥无味的生活。渐渐地,她变得忧郁起来。冷神妈妈看着十分着急,于是决定让女儿到凡间去游玩一番。在雪儿临走之前,冷神妈妈再三叮嘱:“雪儿,你在凡间游玩时,遇到了危险,要及时运用法力,还有一定要在春天到来之前回来,否则,我将永远不能见到你!”
雪儿她来到了美丽的百花谷。这里的景色让她欣喜若狂,她不停地蹦跳,唱歌。
歌声飞入谷中所有人的耳朵,像磁铁一般吸引住了他们的心,人们放下手中的活儿,都跑来看雪儿。小弟弟拉她的手,小妹妹提她的裙子,阿姨为她端来新鲜的水果,雪儿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与幸福。因为冷神妈妈总是冷冰冰的。
从此,雪儿便和村民们生活在一起,她帮阿姨晾洗衣服;干活的叔叔累了,她便为他端来热茶。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一位村民。有一次,镇上一个叫豆花的小男孩,由于贪玩从大树上摔下来,把腿摔断了,雪儿知道了,十分伤心。忽然她想起地临走时母亲的话。于是雪儿跑到了豆花眼前,嘴里默念咒语,不一会儿,豆花就跟没事一样,又蹦又跳的。从此以后,村民们都认为这是玉皇大帝赐给他们的女儿,所以叫她“神的女儿”。
生活的好景不长。第二年,一场灾难降到了百花谷。百花谷遇到了千年不遇的蝗虫侵袭。铺天盖地的蝗虫,落地成片,飞起遮天,其所到之处,不管庄稼,还是花草,皆一扫而光,甚至连糊窗纸也被他们吃掉,它们还咬破婴儿的耳朵。百花谷陷入了恐慌,村民们被搅得无法生存。
雪儿痛心极了,她爬上山庄出口,顶着蝗虫的叮咬,拦住逃灾的村民:“乡亲们,我们不能扔下百花谷啊!我们不能走,不能被蝗虫打败,我们要联合起来对付蝗虫。”“神的女儿,不要白费心思了,没用的,蝗虫这么厉害,任你有百般本领也斗不过他们,你跟我们一起逃吧!”“我是不会逃的,我是不会扔下这么多亲人独自逃跑的,我要与蝗虫斗到底。”“神的女儿,你这么弱小,怎么斗得过蝗虫,听叔叔的话,走吧,不要白白送掉了性命。”“不,我不走。”雪儿扔下这么一句斩钉截铁的话,就向蝗虫最多的地方跑去了。
雪儿闭上双眼,默念咒语。顿时,整个百花谷卷起了一阵暴风雨,雪花像钉子一样砸下来,比蝗虫的来势更加猛烈。不过片刻,地上已积上了一层厚厚的雪,成千上万的蝗虫在不停地挣扎,雪儿高兴极了,然而,就在这最紧要的关头,时间老人敲响了春天的大钟。冷神妈妈焦急地催促女儿:“爱儿啊,快快收回雪花,回天宫吧!不然你就要变成雪花,化成冰水,永远不能回到妈妈的身旁了。”“妈妈,对不起,女儿不能回去,女儿要保护百花谷,要消灭蝗虫!”“不,女儿,快回来,妈妈不能离开你啊!”冷神妈妈痛心地叫着,可她的话音刚落,阳光老人无情地敲完了冬天时钟的最后一响,一个惊天地的春雷向雪儿迎头劈来,瞬间雪儿化成纷纷飘扬的雪花,然后又融化成凉水流向江河,涌向大海……
百花谷得救了。可大家却失去了雪儿,冷神妈妈失去了最美丽善良的女儿。
从这以后,冷神妈妈每遇电母,就想起春雷,想起失去的女儿,眼泪不停地洒向人间,这就是春天为什么总是下雨的缘故。而每年冬天,雪儿仍不忘人间的灾难,就会变成雪儿,永无止境为人们除灾化难,造福人间。
(指导教师:邓沈生)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了解了童话的确良特点,激发了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
△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太阳,没有阳光,我们不能生活。
——鲁迅
9、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册)语文:《语文乐园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大写字母,背诵汉语拼音表。
2、进一步巩固汉语拼音。
3、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汉字的能力,能按笔画顺序规范的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区别形近字的能力,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背汉语拼音字母表。
1、出示小写字母,指名读。
2、试一试能不能读出韵律来,教师在字母表中划出停顿符号和标点,
3、试试背下来。
4、汉语拼音字母表可以用两种字母表示,请看大写字母表。
出示大写字母表
5、试一试,你能背下来吗?
6、找一找,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的有哪些?
7、稍有区别的字母有哪些?
8、其余的13的字母大小区别较大,要重点记忆。不光会按顺序读,打乱顺序也会背。
9、练习
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下面字母
JMHLNISQTORP
二、照样子连一连。
1、同学们有时候喜欢把音节读错,在这方面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
(1)、读准声母。
(2)、带调读准韵母,拼出字音。
(3)、把一个词连起来读,想以想是什么意思?
2、读音节词。
3、在书上做“照样子连一连”。
4、读一读连线的内容,先读音节,再读字词。
三、作业。
1、按顺序默写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小写字母。
2、抄写大写字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汉字的能力,能按笔画顺序规范的书写汉字。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区别形近字的能力,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有些汉字的字形非常接近,但字音和字义却完全不同。仔细研究一下,你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1、出示书上“有趣的汉字”中的字,请同学们给这些字加上一笔,变成另外的字。
从-()乌-()日-()-()
问-()目-()大-()-()
2、给上面的字分别组词。
二、写字板。
1、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在写汉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1)、注意笔画的先后顺序。
(2)、注意把字写规范、写端正,写在格的中间。
2、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下面两个字的笔顺。
片:长:
3、请同学们观察书上写字板中的字,并说说应注意什么。
4、描一描田字格中的字,自己在写一个。
5、大家评议。
三、课后作业。
1、你能给这些字稍加变形,变成另外一个字吗?
工上王刀牙午由
2、你能给下面的字架一笔,变成另外一个字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诗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给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说话、写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说话、写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阅读欣赏。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春水》这首儿歌。想一想儿歌中的“它”指的是谁?
2、指名读。大家评议。
3、再读儿歌,提出不理解的内容,大家讨论。
二、语文生活。
1、导语。
2、学生读书中的要求,划出重点词语。
3、想一想,说一说:寒假中你做了什么事?参加了哪些活动?
4、把你想到的最有趣最难忘的是讲给同学们听。
提示:
(1)、什么时间?和谁?到什么地方?
(2)、抓住最有趣的和最难忘的内容讲清楚。
(3)、你还想到些什么?
5、请同学们记录下刚才的内容。由两种记录的方法,同学们自选。
(1)、用笔画下来自己的经历,可画一幅画,也可画几幅画。
(2)、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能写几句是几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6、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