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最好的礼物》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第21课《最好的礼物》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 感受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
2. 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1. 从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贝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 教师适当给为自己的足球知识进行“充电”。
教材简析
在许多体育明星的头上,都闪耀着炫目的光芒。人们只知他们的成功,而不知成功背后的艰辛,更不知道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
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球王贝利小时候的故事。贝利出生贫穷但又极富足球天赋。在这个时候,一位足球教练发现了他,而且给了他真诚的帮助。贝利与他的母亲心存感激。在一个圣诞节的前夕,贝利在教练别墅前的花圃里挖了一个树坑作为圣诞礼物送给教练,此举令教练大受感动,教练精心培养训练贝利,三年后,贝利随之成才。这篇课文的着眼点不在贝利是怎样刻苦练球成才的。课文着重揭示人物的精神及情感世界,让我们感受教练与贝利那充满着爱与感激的美好心灵。这是任何一项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艺,更要有美好的心灵,这个人才是一个可爱的人。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价值取向。
建议1课时完成。
* 贫民窟:城市中穷人聚居的地方。介绍世界球王贝利出生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家庭中。他从小爱好踢足球,但因为家庭贫寒买不起足球,只能踢妈妈为他缝的布球。
*讲一位足球教练看见贝利爱好足球而且很具天赋,就送给他一个足球,贝利练得更起劲了,球艺也有很大提高。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教练是一位富于同情心而且醉心于足球事业的人。这篇课文文字浅显而感情动人,主要以自读为主。第1、2段不必专门安排教学环节,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就能明白。
*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或对他人的祝福。圣诞节到来之前,贫苦的贝利母子心存感激,为恩人祈祷。这一段也表现了贝利母子淳朴美好的心灵。3~5段最好结合起来学习。
* 通过对“世界上最好的礼物”的理解来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这一部分可以以读加深理解,以理解促感情朗读,但要注意读的时候不要矫揉造作,装腔作势,重在感悟质朴纯真的感情。
*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小贝利想出的一个报恩的好办法—到教练别墅的花圃挖一个树坑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他。从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利那颗淳朴真诚的心,这儿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古往今来,任何时候这种真情流露都是最感人的。教练说的“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让学生用心去读,去感悟。这种感悟也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不一定非要明白地说出来。
* 向我们揭示了故事主人公的名字——贝利。并且告诉我们在贝利自己的刻苦努力和教练的悉心指导下,他终于登上足球宝座——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
*学习这篇课文时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一个是热爱足球事业,富于同情心的足球教练的内心世界;一个是得到帮助后,心存感激,以真诚的心进行回报的小贝利的情感世界。从这儿可以略作拓展。人的一生中,总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关爱;人的一生中,无论事业成功与失败,总要想到给别人以帮助,给别人带去好处。爱与被爱、爱与奉献是人类心灵家园永远的主题。
* 这篇课文表现的是人物内心感情,注意要用“心”去感悟,去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所以开始比较适宜默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去感悟,把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语句提出来,引领学生去感悟。
* 第1题中第2个问题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去谈。
* 第2题受到的启发,答案不唯一。
教学设计参考
一、放映镜头,激趣引入
1. 老师放映有关球王贝利的图片或比赛镜头。同时配上“足球之歌”的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贝利的资料。
3. 教师引入关于球王贝利小时候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 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贝利成长历程中的动人故事。
三、提出问题,深入学习
1. 老师提出课后1题。为什么教练认为小男孩送给他的树坑是最好的礼物?
2. 重点学习送圣诞礼物这个故事。
3. 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到写这件事的地方。
4. 带着思考题自己读课文。
四、自读自悟,心领神会
1. 学生自己读3~6段,边读边想“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怎么理解。
2. 学生读后可以谈自己不同的理解。
3. 老师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给予肯定,同时,通过评价给予点拨指导。
4. 如果学生对情感有所领悟而又用语言表达不清时,可以不用语言表达,进一步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五、学习全文,深化认识
1. 丰富最后一段的内容,师生共同补充贝利的成果。
2. 齐读课文。
3. 适度拓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
4. 老师适当引导。对一个成功人士的评价,不但要看他专业技艺的成果,更主要的还要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精神品质的优劣,也就是心灵美不美。
5. 齐读课文,深入感知。
2、第21课《最好的礼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感受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
2. 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1. 从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贝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 教师适当给为自己的足球知识进行“充电”。
教材简析
在许多体育明星的头上,都闪耀着炫目的光芒。人们只知他们的成功,而不知成功背后的艰辛,更不知道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
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球王贝利小时候的故事。贝利出生贫穷但又极富足球天赋。在这个时候,一位足球教练发现了他,而且给了他真诚的帮助。贝利与他的母亲心存感激。在一个圣诞节的前夕,贝利在教练别墅前的花圃里挖了一个树坑作为圣诞礼物送给教练,此举令教练大受感动,教练精心培养训练贝利,三年后,贝利随之成才。这篇课文的着眼点不在贝利是怎样刻苦练球成才的。课文着重揭示人物的精神及情感世界,让我们感受教练与贝利那充满着爱与感激的美好心灵。这是任何一项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艺,更要有美好的心灵,这个人才是一个可爱的人。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价值取向。
建议1课时完成。
* 贫民窟:城市中穷人聚居的地方。介绍世界球王贝利出生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家庭中。他从小爱好踢足球,但因为家庭贫寒买不起足球,只能踢妈妈为他缝的布球。
*讲一位足球教练看见贝利爱好足球而且很具天赋,就送给他一个足球,贝利练得更起劲了,球艺也有很大提高。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教练是一位富于同情心而且醉心于足球事业的人。这篇课文文字浅显而感情动人,主要以自读为主。第1、2段不必专门安排教学环节,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就能明白。
*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或对他人的祝福。圣诞节到来之前,贫苦的贝利母子心存感激,为恩人祈祷。这一段也表现了贝利母子淳朴美好的心灵。3~5段最好结合起来学习。
* 通过对“世界上最好的礼物”的理解来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这一部分可以以读加深理解,以理解促感情朗读,但要注意读的时候不要矫揉造作,装腔作势,重在感悟质朴纯真的感情。
*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小贝利想出的一个报恩的好办法—到教练别墅的花圃挖一个树坑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他。从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利那颗淳朴真诚的心,这儿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古往今来,任何时候这种真情流露都是最感人的。教练说的“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让学生用心去读,去感悟。这种感悟也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不一定非要明白地说出来。
* 向我们揭示了故事主人公的名字——贝利。并且告诉我们在贝利自己的刻苦努力和教练的悉心指导下,他终于登上足球宝座——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
*学习这篇课文时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一个是热爱足球事业,富于同情心的足球教练的内心世界;一个是得到帮助后,心存感激,以真诚的心进行回报的小贝利的情感世界。从这儿可以略作拓展。人的一生中,总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关爱;人的一生中,无论事业成功与失败,总要想到给别人以帮助,给别人带去好处。爱与被爱、爱与奉献是人类心灵家园永远的主题。
* 这篇课文表现的是人物内心感情,注意要用“心”去感悟,去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所以开始比较适宜默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去感悟,把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语句提出来,引领学生去感悟。
* 第1题中第2个问题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去谈。
* 第2题受到的启发,答案不唯一。
教学设计参考
一、放映镜头,激趣引入
1. 老师放映有关球王贝利的图片或比赛镜头。同时配上“足球之歌”的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贝利的资料。
3. 教师引入关于球王贝利小时候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 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贝利成长历程中的动人故事。
三、提出问题,深入学习
1. 老师提出课后1题。为什么教练认为小男孩送给他的树坑是最好的礼物?
2. 重点学习送圣诞礼物这个故事。
3. 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到写这件事的地方。
4. 带着思考题自己读课文。
四、自读自悟,心领神会
1. 学生自己读3~6段,边读边想“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怎么理解。
2. 学生读后可以谈自己不同的理解。
3. 老师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给予肯定,同时,通过评价给予点拨指导。
4. 如果学生对情感有所领悟而又用语言表达不清时,可以不用语言表达,进一步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五、学习全文,深化认识
1. 丰富最后一段的内容,师生共同补充贝利的成果。
2. 齐读课文。
3. 适度拓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
4. 老师适当引导。对一个成功人士的评价,不但要看他专业技艺的成果,更主要的还要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精神品质的优劣,也就是心灵美不美。
5. 齐读课文,深入感知。
3、第五册21《最好的礼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贫民窟”“祈祷”等词。
2.用读、思、批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这句话的含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1.用读、思、批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感悟教练与贝利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足球之歌”音乐,有关贝利的图片或视频,相关的足球知识。
学生:搜集有关贝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节日的时候我们都会互赠礼物,你认为什么样的礼物才是最好的礼物呢?
(生自由发言)
2.有一个足球教练却跟我们不一样,他居然把一个树坑当作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最好的礼物》。师板书课文题目,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关于这份“礼物”,你在课前了解到了些什么?把你的了解与同桌分享。
2. 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贝利的资料,师相机出示贝利的图片或播放视频,做补充介绍。
这个出生于贫民家庭的孩子,13岁时,进入当地的俱乐部少年足球队,使该队连续三年获该市冠军;未满17岁时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第一次为祖国捧回世界杯。在长达22年的职业足球生涯中,共参赛1364场,射入1282球,被誉为“一代球王”。
3. 你还想了解什么?带着你想了解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4.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新词。
5.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教练会认为树坑是最好的礼物?哪几段在写送礼物这件事?
三、品读课文,角色感悟
(一)学习第1、2段。
1.齐读第1、2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
3.从教练主动送球给小男孩,可以看出教练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全班交流后,将自己的感受批在课文旁边。(富有同情心而且醉心足球事业)
5.感情朗读第1、2段。
(二)学习第3~6段。
1.圣诞节到了,大家又要互赠礼物了,如果你是小贝利,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1)师生互动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第3、4段,感受贝利母子的美好心灵。
(3)全班交流自己朗读后的感受,并批在课文旁边。
2.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教练从别墅里走出来看见了,贝利会怎么说呢?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段贝利的话。
(2)角色体验,全班交流,感受贝利的美好心灵。
(3)再品读贝利的话,思考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
(4)全班交流收获。(当学生表达不清时,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边读边悟“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1)如果你是教练,当你看到那个瘦小的男孩,满脸的汗珠,为了送你一个树坑,手也磨破了,衣服打湿了、弄脏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体验角色,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第6段。
(3)师:不过一个树坑罢了,如果你是教练,你也会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吗?为什么?
(4)生自由讨论后全班交流。(老师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肯定,同时,通过评价给予点拨指导。如果学生情感有所感悟却表达不清,可以鼓励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5)分角色感情朗读第3~6段。
(三)学习第7段。
1.师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1.齐读课文。
2.适度拓展,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适当引导,不仅注重技艺的成果,更要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精神品质)
3.师:一个人要想受人爱戴和崇敬,不仅需要出色的才华,更需具备美好的品质。希望同学们能和老师一起,以贝利那最好的礼物——树坑来共勉,感恩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相信世界从此会更加美好。
4、六上第7课《最美好的礼物》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圣诞节”“饶有兴趣”“富裕”“羡慕“神气”等词语的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小男孩和保罗的心里活动。
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的道理。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3、研读课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内心,感受快乐的真谛。
4、拓展延伸,进一步感悟“给予是快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教学难点】
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
课件、故事 、与“给予”相关的生活见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课题。
(一)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件小礼物,要奖给昨天在各方面表现最棒的孩子。(给学生发礼物)下面,我想请获奖的孩子谈一谈得到奖品的心情。(高兴,激动,快乐,兴奋……)
(二)教师小结:(板书:快乐)是啊,孩子们,在生活中,当我们得到一件奖品时是快乐的,得到表扬时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时是快乐的,得到别人帮助时是快乐的……可是,美国作家丹·克拉克却说“给予是快乐的”。(板书完成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请大家齐读课题。“(正音:给予 jǐyǔ)。再读课题。
(三)课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2、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呢?
3、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二、初度课文,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一)了解课文的特点
1、孩子们理解得真好。我们都知道得到什么东西,往往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什么,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首先请孩子们看看课题,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在课题左上方画上略读符号),你们知道这个星号表示什么吗?
(这个星号表示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
2、有谁知道略读是什么意思?
简略地读,这样的文章只要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就行了。)(二)提示自学方法
孩子们说得很对。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这样的课文要求大家自己读懂,而我只能给大家一些提示。这样一篇文章,要你们自己读懂,有信心吗?光有信心还不行,还应该有好的读书方法。(投影:读、思、圈、注),这是我们平时经常用到的方法,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点更重要的就是—(投影:问),要求大家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下面请孩子们自学课文,我们来检验一下,看看谁的自学能力最强。
(三) 学生自学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不理解的词语圈点出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3、自己提出问题,注上符号,并试着在文中寻找答案。
(学生读、思、圈、注,自学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随机指导学生学习。约五分钟)
(四)交流读后收获。
1、交流自学时提出的问题。(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了别人什么?给予别人后,他们是什么心情?)
2、理解“圣诞节”“饶有兴趣”“富裕”“羡慕“神气”等词语的意思。
3、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三、再读课文,感受“给予是快乐的”。
(一)质疑问难,学会提问
通过刚才的交流汇报,我发现我们四年级四班的孩子读书的本领真强。许多同学都掌握了自学的方法,而且运用自如,读得很深入,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可是作为四年级的同学,光会提出问题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能够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解决、筛选我们提出的问题,比一比,看一看,谁提的问题价值最大。等一会儿,我们在全班进行汇报。
(生分组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比较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交流。)
(二)交流有价值的问题
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许多自己提出的问题,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么究竟谁的问题提得最好,最有价值呢?我们来分组进行汇报,交流一下各组的想法。同时,告诉大家,我在读课文的时候,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会儿我们比一比,我提的问题怎么样?
交流问题一: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
生:我们组认为,保罗被小男孩善良、无私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激动得快要流泪了。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能够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地体会到小男孩的优秀品质。
学生找句子分析小男孩的优秀品质
交流问题二:“保罗为什么一错再错?”
1、学生分析保罗一错再错的原因
2、老师提出问题一:“保罗究竟是错了,还是对了?”(投影)
(学生讨论)
3 、师:我真佩服你们,你们的回答太精彩了。由这个小组的一个问题,让我们了解了上下文的内容,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地理解,你们的问题提得太好了,回答得也非常出色。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大胆的提问,会对理解文章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找同学来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发生的故事吧!分角色来朗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师:感谢你们三个人的出色表现,用你们甜美的声音和充沛的感情把我们又带进了感人的故事当中。谢谢你们!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小组的想法吧!
交流问题三: “为什么保罗认为给予是快乐的?”
生:因为保罗从小男孩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无私,善良的品质,看到了小弟弟在实现心愿时的兴奋,而这一切就是小男孩所希望的,也是由小男孩和保罗他们两个给予的。一次次的思想活动,让保罗领悟到了给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他感觉到自己好像更成熟了。
生: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表现。具有这样品质的人是无私的的人,心里装着别人的人。他们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交流问题四、课文中重点讲了哪些内容呢?
生:我们认为课文重点讲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先看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一段对话,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读了文中内容,我们知道保罗开始以为是小男孩希望有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可现在知道了他并不是想要一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而是想要有能力帮助别人,做一个能给予别人帮助、给予别人快乐的人,他的思想是多么的高尚啊。这正是作者要歌颂的品质,
生:我从小男孩对弟弟说的那句话也可以看出他想把欢乐给予他的小弟弟。
他说:“弟弟,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刚才告诉你的一样?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橱窗里那些好东西了!”读了这句话,我体会到小男孩一心要把快乐给予弟弟,要让他那脚有残疾的小弟弟看一看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
师:是啊,小男孩一心要把快乐给予弟弟,这正是课文要讲的重点,这正是作者要歌颂的品质。
交流问题五、 “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师:真是火眼金睛,善于思考。在这篇课文中,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有价值。(交流)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
(投影) 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师:他们三个人是指(保罗、小男孩和弟弟)。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学生各抒己见)
师:那确实是一个难忘的夜晚!特殊的夜晚!在那个夜晚,他们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难忘的原因吧!
小弟弟是因为(第一次这样乘车并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小男孩是因为(给弟弟许下了一个美好的诺言并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
保罗是因为(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深刻的道理并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而难忘
交流问题六、你能联系课文具体谈谈“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意思吗?
1、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
2、师生交流。
(投影)保罗的哥哥因为( 送给弟弟一辆汽车作为圣诞礼物 )而感到快乐,
保罗因为(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而感到快乐,
小男孩因为(给弟弟一个美好的承诺)而感到快乐。
2、圣诞节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看着这一切,男孩、弟弟、保罗会想些说些什么呢?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
3、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四、切己体察,感悟“给予是快乐的”。
1、是啊,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和爱护,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的雨露阳光,才会成为爱的家园。有时候,哪怕只是一个充满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问候,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能够让人温暖一生。今年我刚刚调入渝高小学,就得到过你们的帮助。你们经常提醒我什么时候别忘了做什么,热心地为我介绍学校的情况,一个个都愿意当我的小向导,真让人感动。当我知道有同学要选我当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时候;当教师节那天,我从陈纯手中接过鲜红的爱心的时候;当建队日前一天全校师生冒雨彩排时,涂兰朵自己淋着雨却要把雨伞递给我的时候;彩排结束后,当宁志杰把纸巾递给我镲被雨水淋湿的镜片的时候;当我收到你们国庆发来的祝福短信的时候……孩子们,我是多么多么激动啊!你们的给予会让我快乐无比,幸福一生。那请你们回忆一下,你们给予我这些的时候,你们心情如何?是否因为给予别人什么而感到快乐?
2、联系生活经历,启发谈话。
出示字幕: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
五、实践活动,升华爱的意。
1、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谈体会。
2、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会给别人带来快乐?(在《爱的奉献》中,交流自己的体会。)
3、教师总结:是啊,孩子们,给予是快乐的,分享是快乐的。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
――给予是快乐的。
这个世界因为有了爱,我们的心灵才会碧波荡漾;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洋溢着芬芳;因为有了爱,我们的学业才会步步高升;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灵魂才会熠熠生辉。让我们伸出爱的双手,搭建爱的长桥,去帮助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我们的亲人,一切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给他们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
让我们大家都沐浴爱的雨露阳光快乐生活,幸福安康。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齐读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再读
――给予是快乐的!
六、作业自选厅。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同学们,你会为自己留什么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到小组长那儿过关。
·每个同学到课外阅读相同主题的文章。
·课外搜集“给予是快乐的”名人名言。
·今后,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予他们。
·最好的作业就是永远记住这世间最美好的语言“给予是快乐的”,向文中的小男孩、保罗学习,共同播撒爱心,赢得真正的幸福。
5、《最好的礼物》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贫民窟”“祈祷”等词。
2用读、思、批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这句话的含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1用读、思、批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感悟教练与贝利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足球之歌”音乐,有关贝利的图片或视频,相关的足球知识。
学生:搜集有关贝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节日的时候我们都会互赠礼物,你认为什么样的礼物才是最好的礼物呢?
(生自由发言)
2.有一个足球教练却跟我们不一样,他居然把一个树坑当作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最好的礼物》。师板书课文题目,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关于这份“礼物”,你在课前了解到了些什么?把你的了解与同桌分享。
2. 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贝利的资料,师相机出示贝利的图片或播放视频,做补充介绍。
这个出生于贫民家庭的孩子,13岁时,进入当地的俱乐部少年足球队,使该队连续三年获该市冠军;未满17岁时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第一次为祖国捧回世界杯。在长达22年的职业足球生涯中,共参赛1364场,射入1282球,被誉为“一代球王”。
3. 你还想了解什么?带着你想了解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4.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新词。
5.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教练会认为树坑是最好的礼物?哪几段在写送礼物这件事?
三、品读课文,角色感悟
(一)学习第
1、2段。
1.齐读第
1、2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
3.从教练主动送球给小男孩,可以看出教练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全班交流后,将自己的感受批在课文旁边。(富有同情心而且醉心足球事业)
5.感情朗读第
1、2段。
(二)学习第3~6段。
1.圣诞节到了,大家又要互赠礼物了,如果你是小贝利,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1)师生互动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第
3、4段,感受贝利母子的美好心灵。
(3)全班交流自己朗读后的感受,并批在课文旁边。
2.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教练从别墅里走出来看见了,贝利会怎么说呢?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段贝利的话。
(2)角色体验,全班交流,感受贝利的美好心灵。
(3)再品读贝利的话,思考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
(4)全班交流收获。(当学生表达不清时,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边读边悟“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1)如果你是教练,当你看到那个瘦小的男孩,满脸的汗珠,为了送你一个树坑,手也磨破了,衣服打湿了、弄脏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体验角色,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第6段。
(3)师:不过一个树坑罢了,如果你是教练,你也会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吗?为什么?
(4)生自由讨论后全班交流。(老师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肯定,同时,通过评价给予点拨指导。如果学生情感有所感悟却表达不清,可以鼓励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5)分角色感情朗读第3~6段。
(三)学习第7段。
1师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1.齐读课文。
2.适度拓展,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适当引导,不仅注重技艺的成果,更要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精神品质)
3.师:一个人要想受人爱戴和崇敬,不仅需要出色的才华,更需具备美好的品质。希望同学们能和老师一起,以贝利那最好的礼物——树坑来共勉,感恩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相信世界从此会更加美好。
附:板书设计
21. 最好的礼物
资料提供者:
6、第二十二课《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打量、标志、气派、祖宗、可怜、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圆、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与思想】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拓展与延伸】围绕单元专题安排课外阅读的内容。
【重、难点突破】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这册学的有关写人的文章,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你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写法才把人物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的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题目为编者所加。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三个个性分明的人物,看看作者是用了怎样神奇的笔法来描写的吧。
二、学习《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1、你们看过《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吗?里面的嘎子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啊!现在我们就一起重温他摔跤时的“嘎”劲吧。
2、学生自学课文,找出描写嘎子的内容,说说嘎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提示:重点抓住嘎子的动作、心理来体会。
小嘎子是个个性鲜明的男孩子。他“从不单凭力气”跟人硬拼,而是“一向仗着”自己“眼疾手快”,所以,这次跟胖墩儿摔跤,“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而选择了适合自己特长的“随便摔”的方式。从一开始对摔跤方式的选择,就可见这个顽皮的小男孩富有心计。起初,他依据自己和胖墩儿的体形差异,找准对方的弱点,“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采取了围着对手“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的战术。在摔跤中,当小嘎子处于劣势时,他便积极开动脑筋,“推拉拽顶”,想出了各种办法。就是在他与胖墩儿酣战到最后时,他还是“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整个摔跤过程都不见小嘎子的蛮干硬拼硬斗,处处可见他的机灵、敏捷、有智谋。另外,从他时时想把对手打败,又不难看出他争强好胜的一面。
3、你知道作者是用了什么写法才写得这么生动的吗?
提示:重点理解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如:
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
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去勾他的腿”,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
板书设计:
动作:机敏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心理:顽皮、争强好胜、富有心计
三、学习《临死的严监生》
1、先读课文前面的简介,然后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2、课文写了严监生的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抓住了严监生临死前的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动作——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3、你知道这种写人的方法是什么吗?
提示:细节,这是一种最能刻画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它包括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是从细微之处表现人物本质的一种方法,是非常实用的。
板书设计:
细节:两根手指——两茎灯草
临死前的严监生形象:守财奴
效果: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四、学习《“辣妹子”初见林黛玉》
运用学习前两个片段的方法,学习本片段。
提示:本片段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外貌和动作进行了刻画,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深刻地描绘出了“辣妹子”的人物特点。让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貌似爽朗、热情,实则张狂放肆
凤辣子 着装:头饰、裙饰和服饰 尊贵而俗气
察言观色、机变逢迎 容貌:眼、眉、面、唇 美丽外表下隐藏刁钻和狡黠
语言(内心):热情、炫耀、关切 阿谀圆滑
7、第八册第23课《画杨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浙教版第八册第23课《画杨桃》教学设计
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小学 叶建松
教学目标:
一、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体会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三、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四、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说话。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画杨桃》,读题。(出示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3、老师准备了一些杨桃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这些杨桃,你想说什么?还有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接下来就请大家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谈理解。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集体合作,理解内容。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大家从课文中找一找原因,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位置不同,看到的不同,你能举个例子吗?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4)“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子,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什么是“叮嘱”?谁在什么时候叮嘱过你,叮嘱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话的?什么是“想当然”?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想当然”?
3、我老老实实地画,却换来了同学们一阵嘲笑,读读同学们的话。我心里会怎么样?想些什么呢?
4、老师是这样做的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找找。
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为什么要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什么是“审视”?你能表演一下“审视”吗?
5、当老师问大家的时候,同学们这样回答,是带着怎样的语气的?(嘲笑)我们读读。
发挥想像,当时我的心理会怎么样?想些什么?
6、(课件出示)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这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怎么会断断续续的呢?他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很惭愧)读一读这段对话。
7、同样一个问题,同学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用上因为……所以)
8、如果你是这位老师,这时你想对你的学生说什么?
9、我们来看一下,“我”的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生读该自然段。)
什么是“和颜悦色”?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
有没有人对你说过,或你对别人说过“不要……要……”,说一说。
举例子说说什么是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10、老师的话,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觉得对你有帮助吗?背一背你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话。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课文中共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谈一谈。你在生活中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吗?有没有这样的事?
2、读。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出示:
3、编。学生自编学完课文后的一则格言,写在书本插图五角星旁。交流。
4、小结: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妄下结论,认真分析,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实事求是。
资料提供者:
8、小学语文第七册22课《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七册22课《观潮》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及创新教学的理论,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为师生提供一个创新互动空间,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紧扣教学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教材为凭借,训练感情朗读。通过录像和POWERPOINT展示,使学生在情景中强化认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全文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体会潮的壮观。
2、紧扣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PowerPoint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PowerPoint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欣赏录像,感受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PowerPoint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欣赏录像,引入学习课文。
PowerPoint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三、自由学习课文
1、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2、质疑,讨论,解疑。
3、小结,PowerPoint出示板书。
四、精读“潮来时”部分的重点句子
设想: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帮助理解,又帮助记忆。
教法:PowerPoint出示,图句结合,指导品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鼓励学生想象,主动模拟闷雷滚动的声音,并读出隆隆的感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沸腾的场面“跳着、叫着、喊着”,指导读出惊喜的感觉,理解“人声鼎沸、沸腾” )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横贯江面。(同桌互读,读出激动的心情。)
4、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分组比赛读,读出壮观的感觉。)
5、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个别赛读,读出雄伟气势。教师鼓励,与学生一起鼓掌。)
6、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来。(教师试读,学生评价。)
7、加入自己的表演,入情入景,分男女赛读“潮来时”部分。
8、小结,课件出示练习,反馈学习情况。
五、学习“潮过后”部分
齐读,谈潮过后的景象。PowerPoint出示板书。
六、PowerPoint再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总结全文。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希望把今天学到的方法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七、拓展练习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仿写飞沙滩的潮,用上课文
的好词佳句。
八、布置作业
1、继续仿写。
2、背诵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资料提供者:
9、第二十一课《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拓展与延伸】搜集一些关于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进行阅读,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重、难点突破】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板书:老人与海鸥
二、初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提示:先对课文内容与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面的重点突破打下基础。通过学生朗读与合作学习来完成。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渗透于字里行间,所以,对于思想感情的感悟也需要从内容中来仔细体会。
教学参考:
课文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作者情感: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三、学习课文
教学提示: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1、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老人是如何喂海鸥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概括交流,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收获。
教学提示与参考:学习第一部分,找一找文中老人爱海鸥的句子,细细地品读,深入地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娴熟,海鸥与老人之间又是那么默契,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老人给海鸥取了名字,“亲昵”地叫着它们的名字,边喂食边聊天;“太阳偏西”,海鸥即将飞离,老人眼里满是“企盼”;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重点语句提示:
①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这是一个十分简朴的老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勤俭的老人,却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是什么给了老人这么大的动力?无疑,是老人对海鸥那种无私的爱。这里用不多的文字,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爱海鸥的老人形象。
②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
③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多么朴实的名字!然而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老人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一只只海鸥,就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女。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不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吗?
2、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自由朗读思考: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为什么会这样?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与参考: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海鸥与老人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要从海鸥见了老人遗像时的动作来体会。
注: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感情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深刻体会文章与蕴含的美好情感。
重点语句提示:
重点语句理解:
④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是谁也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鸥一开始“突然飞来”时,也许以为是老人又来给它们喂食了,许多天没来的老人终于又来了,于是它们没等老人呼唤它们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突然飞来”。然而它们很快就发现不对,于是它们围着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一定是发现十多年来天天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今天与往常不一样了。它们用声声鸣叫呼唤老人。
⑤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海鸥也像人一样,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急速翻飞后,海鸥们“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是那么地严肃和安静,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好像在为老人守灵。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
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当老人的遗像被我们收起时,海鸥们的举动又是那么地让人吃惊,所有的海鸥都大声鸣叫着朝遗像扑过来,飞动的翅膀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漩涡,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小结:作者是通过老人与海鸥的动作及老人的语言、神态来把他们之间的感情写得生动、具体的。
四、学习感悟交流。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呢?
教学提示:有了前面的体会与感悟,学生的感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执教感言:
我在备这一课时,曾不只一次地落泪——因为,我被这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感动了。我为自己曾经因为小狗的不听话而大发脾气,对它进行惩罚感到很后悔……
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
但是,如果人们故意地伤害它们,它们就会对我们人类失望,甚至产生敌意。比如,大象是从来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可是由于人类对他们的捕杀与伤害,使得他们对人类产生了深深的敌意,一些地方的大象一见到人就会发起主动攻击……
五、作业
自读补充材料《军犬黑子》,看看你会对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什么新的感悟。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图片版):
标点小练习:
1、先把有关省略号的用法全部列举出来。
2、找出文中带有省略号的句子分析其具体的用法。
3、用法提示:
课文共六处用了省略号,作用也有所不同,阅读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第4自然段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第11自然段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而第15、1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则表示语意未尽;最后一处省略号用在17与18自然段之间,单列一段,也表达了未尽的语意。
10、《最好的礼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贫民窟”“祈祷”等词。
2用读、思、批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这句话的含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1用读、思、批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感悟教练与贝利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足球之歌”音乐,有关贝利的图片或视频,相关的足球知识。
学生:搜集有关贝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节日的时候我们都会互赠礼物,你认为什么样的礼物才是最好的礼物呢?
(生自由发言)
2.有一个足球教练却跟我们不一样,他居然把一个树坑当作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最好的礼物》。师板书课文题目,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关于这份“礼物”,你在课前了解到了些什么?把你的了解与同桌分享。
2.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贝利的资料,师相机出示贝利的图片或播放视频,做补充介绍。
这个出生于贫民家庭的孩子,13岁时,进入当地的俱乐部少年足球队,使该队连续三年获该市冠军;未满17岁时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第一次为祖国捧回世界杯。在长达22年的职业足球生涯中,共参赛1364场,射入1282球,被誉为“一代球王”。
3.你还想了解什么?带着你想了解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4.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新词。
5.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教练会认为树坑是最好的礼物?哪几段在写送礼物这件事?
三、品读课文,角色感悟
(一)学习第1、2段。
1.齐读第1、2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
3.从教练主动送球给小男孩,可以看出教练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全班交流后,将自己的感受批在课文旁边。(富有同情心而且醉心足球事业)
5.感情朗读第1、2段。
(二)学习第3~6段。
1.圣诞节到了,大家又要互赠礼物了,如果你是小贝利,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1)师生互动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第3、4段,感受贝利母子的美好心灵。
(3)全班交流自己朗读后的感受,并批在课文旁边。
2.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教练从别墅里走出来看见了,贝利会怎么说呢?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段贝利的话。
(2)角色体验,全班交流,感受贝利的美好心灵。
(3)再品读贝利的话,思考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
(4)全班交流收获。(当学生表达不清时,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边读边悟“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1)如果你是教练,当你看到那个瘦小的男孩,满脸的汗珠,为了送你一个树坑,手也磨破了,衣服打湿了、弄脏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体验角色,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第6段。
(3)师:不过一个树坑罢了,如果你是教练,你也会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吗?为什么?
(4)生自由讨论后全班交流。(老师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肯定,同时,通过评价给予点拨指导。如果学生情感有所感悟却表达不清,可以鼓励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5)分角色感情朗读第3~6段。
(三)学习第7段。
1师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1.齐读课文。
2.适度拓展,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适当引导,不仅注重技艺的成果,更要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精神品质)
3.师:一个人要想受人爱戴和崇敬,不仅需要出色的才华,更需具备美好的品质。希望同学们能和老师一起,以贝利那最好的礼物——树坑来共勉,感恩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相信世界从此会更加美好。
附:板书设计
21.
最好的礼物
11、《称赞》公开课教学设计|称赞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互相称赞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互相称赞的快乐,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教学准备:课件、动物图片、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引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以前学过的字宝宝。(出示:“称”“赞”)我们在哪一课见过它?这个字呢?(出示:“赞”)还记得那句话吗?
师:这两个字宝宝见面了。组成了一个新词,叫做——(师贴)
师:什么是称赞?谁能给他换个词?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课题就是称赞,来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题读得这么好,老师相信大家的课文会读得更棒!打开书,翻到71页。在读书之前,听老师提两个读书要求: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树叶上的拼音来帮忙,如果遇到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顺便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听明白了吗?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们认识了几个动物朋友?是谁?
今天老师还把他们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是——(贴小刺猬),它是——(贴小獾)
师:那他们的名字你们认识吗?(出示:刺猬)(指名读并引导学生注意读轻声)
(把“刺猬”贴到图的上面)
师:这个字的笔画可有点复杂!(出示“獾”)谁会读?
师:一起读吧。(贴)
师: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中谁称赞了谁?
三、设置情景,巩固生字
师:小刺猬也在称赞你们,说你们听课真认真,它还邀请你们一起到大森林里去看一看,想去吗?
师:大家看,森林列车开过来了。(屏幕)不过小刺猬有个要求,只要读准车厢上的生字词,火车就能开动起来?你们有信心读好吗?谁愿意读?(开火车读)
师:老师这有两个小问题想跟大家交流一下。“瞧”为什么是“目”字旁啊?傍晚是什么时候啊?
师:你们再看,只剩下生字宝宝了,你们还会读吗?(开火车读)
师:这几位同学读得不错,老师相信,全班同学都能把字读上来的。同桌俩互相读一。
四、精读课文,以读促悟
师:火车要出发了。闭上眼睛听!
师:火车带着我们跨过桥梁,穿过山洞,越过小河,大森林终于到了,开睁开眼睛看一看吧。
师:(出示课件)清晨的森林美丽而宁静,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在小路边遇到了小獾。他们在做些什么呢?我请同学来接读课文的一到四自然段,谁来读?(指名)
师:其它同学拿起书,做端正,不出声在心里跟着他们读一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懂了吗?小獾做了三个什么样的小板凳?(指名)
师:粗糙的小板凳,粗糙的板凳看上去什么样呢?
师:那你们说,这样的板凳坐上去会有什么感觉?
师:那这样的板凳摸上去又会是什么感觉呢?老师这儿有一块粗糙的木板,谁来摸一摸它的感觉?(指名摸说感觉)
师:老师也摸摸看……同学们,像这样不精巧,不光滑的样子就是——(出示“粗糙”生字卡片)
师:可见,粗糙就是说板凳做的——不好!可是,小刺猬却称赞小獾。看大屏幕,一起读(出示句子齐读:你真能干,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做的好!)
师:明明做的很粗糙,小刺猬却说他能干,做得好!我觉得小刺猬不应该称赞小獾,你们同意吗?
师:到底该不该称赞小獾呢?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谁知道?
师:请你们再来读一读一至四自然段,找出理由来说服老师。(自由读)
师:谁来告诉我,读了课文,你们觉得应该称赞小獾吗?
师:假如你就是小刺猬,你说说看,你为什么要称赞它?
师:既然它做的那么认真,那为什么板凳做的那么粗糙呀!?
师:(根据回答总结)
师:那对于一个比一个好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指名回答)
师:……这就叫,一个比一个好!
师:那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好,那说其他东西,一个比一个怎么样?谁来说说看?(屏幕出示:——一个比一个——)
师:那大树呢?(出示:一棵比一棵——)大树可以说——
师:那照样子谁能再说一个呢?(出示:一比一)(同桌先互相讨论)
师:同学们,现在我可是明白了,一个比一个好,不是说小獾做得好,而是说它一个比一个有进步。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是细心的小刺猬啊,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小獾的长处。小刺猬们,你们的细心,你们的热情已经打动了我。我被你们说服了。那咱们来夸夸小獾吧?(齐读)
师:读这句话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知道吗?为什么呢?
师:是啊,这一竖一点就是在告诉我们——
你们再练一练,过会儿看谁读得好!
师:现在老师就是小獾,哪只小刺猬能夸夸我?(指名读)
师:你们一起来夸夸我好吗?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师:听了你们的称赞,我心里高兴极了。
师: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只是高兴极了吗?
师:你们看!到了傍晚,他还做出了一把——椅子。
师:一句称赞的话居然让他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师:咱们还是看看小獾自己是怎么说的好吗?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的5、6、7自然段,怎样读叫默读啊?()读完之后把小獾说的话用笔画下来。
师:同学们,小獾说什么?谁愿意读一读?(指名)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那请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把小獾说的话来读一读。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1、2——
师:这个词“泄气”怎么读?一起读!同学们,什么是泄气啊?谁知道?
师: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干劲,就是——泄气。(板书:泄气)
师:假如你就是小獾,泄气是样子?让我看看!
师:那小獾有点泄气了,你还想做板凳吗?
师:这时候小刺猬却称赞了你!让你又有了——自信!(屏幕“自信”变大。师板书自信)
师:那小獾,你们相信自己能怎么样?
师:你还相信自己能怎么样?做好了板凳还可以做?——
师:是啊,正因为他有了自信,终于做好了一把椅子,那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么读?(画出句中的: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
师:哪只小獾还想读一读?
师:小獾们,现在带着你们的自信,带着你们成功的快乐,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师:同学们,你们看,小獾的心意是一把椅子,小刺猬的心意是——
师:课文上是这样写的,小刺猬连忙从后背上取下两个大苹果对小獾说——(屏幕出示齐读:留下吧,这也是我的一点心意!)
师: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屏幕出示齐读: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小刺猬也高兴极了,说——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师: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高兴极了。听了这称赞,让他由泄气变得——有自信。(对板书说)听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也高兴极了,因为这称赞消除了他一天的疲劳。(板书:疲劳——消除)
师:你们看,相互的称赞,还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称赞还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五、指导观察,学写生字
师:同学们,时间不早了,咱们该回家了。小刺猬和小獾恋恋不舍。他们想和你们一起写写字好吗?
师:要写的第一个字啊藏在这幅图里,这棵大树上结满了果子。一只手在——对,有人已经猜出来了,古时候的人啊,根据这个意思造出了这个字。(古字)到了现在,已经演变成了这样的写法。(屏幕出示)什么字啊?那伸出小手来和老师一起学写这个字吧。
师:第一笔先写一短撇,然后写两个小点,再写一个短撇,这是“爪”字头,接下来我们写“木”字底,这笔“竖”和上面的点不要相连,最后的撇捺要写的舒展对称才漂亮。在这一课中还有一个上下结构的字要写,你们看是什么?“背”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知道吗?课后写一写这两个上下结构的字好吗?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观察,一定能把这两个字写漂亮对吗?
流、课后延伸
师:课后,请你们再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下节课,我们来讲一讲,演一演这个故事好吗?
下课!
板书:称赞
疲劳刺猬獾泄气
(图)(图)
消除自信
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