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三年级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懂得爱家乡是爱祖国最基本的体现。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为课后练笔做准备。
3.在弄清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继续练习分段。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理解词语“贪婪、吮吸、伸展。”从而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可爱。
教学难点
通过训练引导学生理解第3段,为学生写作做准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用投影片书写课后作业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
(一)析题:
1.读题;你能从一个词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吗?
2.用删读法理解文章会写什么。
(1)“我爱故乡”会写什么内容?
(2)“我爱杨梅”会写什么内容?
(3)回到文题“我爱故乡的杨梅”回答。
(二)自由读文,知道都介绍了故乡杨梅的哪些方面。(杨梅树、杨梅果)
(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一)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读准生字的音节并组成课文中的生词。
2.重点读音指导:吮汁津
(二)指导理解词义。
1.生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贪婪——原指不知满足。本课指杨梅树尽情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吮吸——原指把嘴唇聚拢吸取。本课指杨梅树吸收春天的雨水。
2.熟悉的词语通过做动作、扩词了解其词意。
(1)“伸展”可让同学们通过动作“伸”“展”理解杨梅树得到雨水的浇灌,枝叶迅速生长。
(2)“欢笑”可拆词再分别扩词理解杨梅树旺盛的生命力。
三、初读课文,弄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分自然段读文,并说出自然段的意思
五、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总述爱故乡杨梅—分述爱杨梅树—爱杨梅果。)
六、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说每段段意
第二课时
一、齐读文题,交待本节课学习任务
(通过训练理解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练笔打基础。)
二、学习第一段
(一)指名读,思考:第一段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作者的家乡在江南,爱故乡、爱故乡的杨梅。)
(二)这一句与文题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一)出示投影课后作业3,请学生读。这实际就是课文的第2段。
(二)通过大家讨论理解带点的词语。
1.“贪婪”“吮吸”表达了杨梅树渴望春天、细雨。
2.“伸展”“欢笑”体现了杨梅树的枝叶长得茁壮、旺盛。
(三)通过删读理解作者写杨梅树抓住了杨梅树的特点,枝条四季长绿,叶子狭长。
1.“”画出的词不读。体会写出了杨梅树的什么?
2.板书“色”“形”了解杨梅树的特点。
(四)进一步从句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只有故乡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才能生长出那么茁壮,充满生机的杨梅树,以此表露作者对故乡、对杨树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一)读第3段,介绍了杨梅的什么,分别用一个词说明。(板书:形色味)
(二)按形状、颜色、味道三部分进行分析。
1.读第3自然段知道杨梅树什么时间结果,及过渡段的作用。
2.读描写杨梅形状的句子。
(1)找到描写其形状的句子。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提问:用对比的方法写其形,你了解了什么?这样的形状就一定可爱吗?
(2)读后两句体会作用。用删读法体会后回答:
(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这两句通过作者的亲自尝,去感觉体会出作者的喜爱之心。引发读者也想去品尝的心愿。
(3)总结学习杨梅形状的方法。
先找写外形的句子,然后体会作者品尝时的感受,最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3.用此方法学习第5、第6自然段。
(1)读第5自然段按上述学习方法同桌讨论。
(2)填空,理解颜色的变化。
杨梅先是_______,随后变成_______,最后几乎变成________。
提问:“几乎”是什么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杨梅逐渐成熟。
(3)写杨梅的味道,写了“由生到熟”、“又酸又甜”“越吃越爱吃”,还举例小时候贪吃杨梅的情形。
提问:为什么写小时候贪吃的情景?
二、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深化文章中心
三、总结板书,指导背诵
重点指导背诵作者描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词、句。)
四.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指导生字字形的记忆、巩固
2、三年级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懂得爱家乡是爱祖国最基本的体现。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为课后练笔做准备。
3.在弄清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继续练习分段。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理解词语“贪婪、吮吸、伸展。”从而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可爱。
教学难点
通过训练引导学生理解第3段,为学生写作做准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用投影片书写课后作业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
(一)析题:
1.读题;你能从一个词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吗?
2.用删读法理解文章会写什么。
(1)“我爱故乡”会写什么内容?
(2)“我爱杨梅”会写什么内容?
(3)回到文题“我爱故乡的杨梅”回答。
(二)自由读文,知道都介绍了故乡杨梅的哪些方面。(杨梅树、杨梅果)
(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一)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读准生字的音节并组成课文中的生词。
2.重点读音指导:吮汁津
(二)指导理解词义。
1.生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贪婪——原指不知满足。本课指杨梅树尽情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吮吸——原指把嘴唇聚拢吸取。本课指杨梅树吸收春天的雨水。
2.熟悉的词语通过做动作、扩词了解其词意。
(1)“伸展”可让同学们通过动作“伸”“展”理解杨梅树得到雨水的浇灌,枝叶迅速生长。
(2)“欢笑”可拆词再分别扩词理解杨梅树旺盛的生命力。
三、初读课文,弄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分自然段读文,并说出自然段的意思
五、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总述爱故乡杨梅—分述爱杨梅树—爱杨梅果。)
六、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说每段段意
第二课时
一、齐读文题,交待本节课学习任务
(通过训练理解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练笔打基础。)
二、学习第一段
(一)指名读,思考:第一段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作者的家乡在江南,爱故乡、爱故乡的杨梅。)
(二)这一句与文题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一)出示投影课后作业3,请学生读。这实际就是课文的第2段。
(二)通过大家讨论理解带点的词语。
1.“贪婪”“吮吸”表达了杨梅树渴望春天、细雨。
2.“伸展”“欢笑”体现了杨梅树的枝叶长得茁壮、旺盛。
(三)通过删读理解作者写杨梅树抓住了杨梅树的特点,枝条四季长绿,叶子狭长。
1.“”画出的词不读。体会写出了杨梅树的什么?
2.板书“色”“形”了解杨梅树的特点。
(四)进一步从句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只有故乡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才能生长出那么茁壮,充满生机的杨梅树,以此表露作者对故乡、对杨树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一)读第3段,介绍了杨梅的什么,分别用一个词说明。(板书:形色味)
(二)按形状、颜色、味道三部分进行分析。
1.读第3自然段知道杨梅树什么时间结果,及过渡段的作用。
2.读描写杨梅形状的句子。
(1)找到描写其形状的句子。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提问:用对比的方法写其形,你了解了什么?这样的形状就一定可爱吗?
(2)读后两句体会作用。用删读法体会后回答:
(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这两句通过作者的亲自尝,去感觉体会出作者的喜爱之心。引发读者也想去品尝的心愿。
(3)总结学习杨梅形状的方法。
先找写外形的句子,然后体会作者品尝时的感受,最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3.用此方法学习第5、第6自然段。
(1)读第5自然段按上述学习方法同桌讨论。
(2)填空,理解颜色的变化。
杨梅先是_______,随后变成_______,最后几乎变成________。
提问:“几乎”是什么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杨梅逐渐成熟。
(3)写杨梅的味道,写了“由生到熟”、“又酸又甜”“越吃越爱吃”,还举例小时候贪吃杨梅的情形。
提问:为什么写小时候贪吃的情景?
二、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深化文章中心
三、总结板书,指导背诵
重点指导背诵作者描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词、句。)
四.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指导生字字形的记忆、巩固
3、三年级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2、了解杨梅的可爱特点,学习作者把事物观察仔细、把事物写细致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描写杨梅树、果的特点的方法。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学程序:一、板书课题1、读题,想:你是怎么理解题目中“爱”字的意思的?(引导学生用“爱”字组出适合题目的词语)2、议论: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小结。二、引入新课,初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1)
课文哪些内容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写的是什么?)(2)
点画课文的生字词语。(3)
遇到不懂问题在书中打上“?”,或学习课文还想知道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2、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学习体会。3、指名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小结后指导学习课文生字。三、齐读课文,巩固认知,指导学生解决下面问题:1、哪一节写的是杨梅树?哪几节写的是杨梅果?2、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指导学生认识课文详写的是什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学习心得后作汇报。四、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情况后,进行语言文字巩固训练。1、你对课文内容了解了什么?2、组词练习、读读写写重点词语。3、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程序:一、简述上节的学习内容,点明本节的学习要求。二、学习第一节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讨论:这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3、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小结,投影开头的方法和作用。三、学习第二节1、投影本节内容,指导学生朗读后思考问题:你读懂了(或知道)什么?哪些地方不明白的?2、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读书体会。3、指名汇报读书心得后,教师板书:树
枝绿叶长。让学生思考:感受的杨梅树怎样?(引导学生说出“可爱”)。4、小结和归纳后,投影课文句子和词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四、学习三—六节1、投影杨梅果图片和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3-6节的课文内容。2、边读边思考:你从课文中认识的杨梅果是怎么样的?3、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杨梅果的形状、味道、颜色等方面作汇报。4、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后作板书:形状、味道、颜色,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果的形状、味感、颜色等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点画在关的句子、词语)。5、加深对杨梅颜色变化的了解,投影颜色变化过程。6、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和描述的方法。7、学与用。让学生观察和介绍他们熟悉的一种水果,进行说话训练。8、总结这部分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谈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五、总结全文的学习要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的是杨梅,表达的是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板书:表达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附板书:
我
树
枝绿叶长
爱
故
形状
表达作者
乡
热爱故乡
的
果
味感
的思想感情
杨
梅
颜色
4、三年级语文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视频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4、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一种水果,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杨梅果的惹人喜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杨梅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贪婪、吮吸、细腻”等词义。
2、 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几方面给课文分段。
3、 理解杨梅果的惹人喜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师:炎炎夏日,西瓜就成了这一季节广受人们欢迎的水果之一。老师就最爱吃西瓜,不知道同学们最爱吃哪中水果?
2、 学生各自发表看法。
3、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江南的特产——杨梅。(出示课题)
二、看视频,感知杨梅果的惹人喜爱
1、 出示视频。看了以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2、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出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 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杨梅树?
(3) 课文除了写杨梅树,还写了什么?
(4) 根据事物的几方面给课文分段。
2、 检查自学效果
(1)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2) 指名读生字。
(3) 齐读生字。
(4) 指名学生说说分段结果。
(5) 集体评定。
四、学习第三段,深入体会(以自选形式开展)
1、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果的?
2、学生汇报 (板书: 杨梅果 形状 颜色 味道 )
3、明确各方面所在自然段
4、出示分组情况
五、具体深入
1、 出示各组应完成的学习任务
形状组
(1)划出第4自然段中你认为描写得具体细致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么
感觉到杨梅果形状的特点的?
(2)动动手:用手中的笔画出杨梅果的形状。
颜色组
(1)划出第5自然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2)找出杨梅果成熟过程中写杨梅颜色的词语,用彩色笔画一画不同颜
色的杨梅果。
味道组
(1)认真读读第6自然段,划出不懂的地方。
(2)你吃过杨梅吗?吃杨梅时是什么表情?请你上来表演一下。
(教师随机板书)
六、作 业
从形、色、味三方面观察一种水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深入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一种水果,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过渡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的杨梅果。它是多么的惹
人喜爱。那么,可爱的杨梅果长在什么上呢?(杨梅树)
今天,我们就再一起去看看作者故乡的杨梅树。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比较学习语段,体会课文用词的优美。
3、分男、女生读第2自然段。
4、学生自由背诵第2自然段中喜欢的句子。
5、由全体同学合作背诵第2自然段。
三、 学习第1段,总结全文
1、作者题目是《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是爱杨梅还是爱故乡呢?
(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之情)。
2、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四、 观察仿写
1、回顾课文的写作方法。
(从形、色、味三方面按按由外到里的顺序写具体。)
2、先指名说说。(西瓜等水果)
六、作 业
选择一种水果,仿照课文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
我爱故乡的杨梅
杨梅树 枝 叶
形 圆圆的 生小刺 外 ( 手摸 )
杨梅果 色 淡红 深红 几乎变黑 ( 眼看 )
味 又酸又甜 甜津津 里 ( 口尝 )
5、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可爱”这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的。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可爱”这个意思写出杨梅特点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板书课题。
1、同学们见过和吃过杨梅吗?知道产地吗?
2、看看本文作者是怎样讲他故乡的杨梅的。
3、板书课题。
二、指导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要读准字音。
2、通过指名读,检查读音的正误。
三、自由读,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为什么要这样分?[可分三段,一(1);二(2);三(3—6)]
四、讲读第一段。
1、集体读第一段。
2、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作用?(总起全文)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讨论: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段主要讲了什么?(结合理解“贪婪”“吮吸”“甘露”“伸展”“狭长”等词语的意思。)
2、“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些词语本来都是写人的行为动作和感情的,这里用来描写杨梅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指导朗读。
六、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2、齐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端午节”指什么时间,是什么节日?
3、指名读描写杨梅形状的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杨梅果是什么样的?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体会“细腻”“柔软”是什么感觉)
4、指名读写杨梅颜色的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讲杨梅颜色的?(先讲外边的,后讲里边的)哪些语句使你感到杨梅果非常惹人喜爱,为什么?
5、指名读描写杨梅味道的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是讲杨梅味道的,哪几句是讲“我”爱吃杨梅的?
七、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声读课文,要读出喜爱杨梅的感情。
二、同学们读了课文,能和作者一样感受到故乡杨梅的可爱吗?你是怎样感受到的?
三、小结:
我们写作文也应该像课文的作者一样,先考虑好自己最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并想好记叙的顺序,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识记本课的生字。
1、由学生说说自己识记的方法。
2、指导书写。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五、完成“练笔”。
1、指名读内容,明确要求。
2、同桌互相说一说。
(1)准备写哪种水果;
(2)这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3)为什么喜欢它。
3、指名3—5名同学说一说。
4、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六、教师巡视,解答学生作文中的问题。
七、请同学读读自己写的片断,师生适当评议。
板书设计:
枝:常绿
杨梅树
叶:狭长
15我爱故乡的杨梅
形状:圆 小刺
杨梅果 颜色:淡红 深红 几乎成黑
味道:又酸又甜 甜津津
6、三年级语文下《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人教版五年制第六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采用细腻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写杨梅果的形、色、味,处处可见描写细致的语句。比如:杨梅果上小刺的特点和变化,颜色的几次变化,成熟过程中酸甜味道的细微变化,以及作者那种细致入微的感受等,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杨梅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杨梅的可爱之处。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3.抓住要点展开想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口语交际,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抓要点进行有感情朗读。
2.指导学生抓要点展开想象,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抓住一点,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生动拓展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1、读题,想:你是怎么理解题目中“爱”字的意思的?(引导学生用“爱”字组出适合题目的词语)
2、议论: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小结。
二、引入新课,初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哪些内容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写的是什么?)
(2)点画课文的生字词语。
(3)遇到不懂问题在书中打上“?”,或学习课文还想知道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学习体会。
3、指名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小结后指导学习课文生字。
三、齐读课文,巩固认知,指导学生解决下面问题:
1、哪一节写的是杨梅树?哪几节写的是杨梅果?
2、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指导学生认识课文详写的是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学习心得后作汇报。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第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五、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
(1)这段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贪梦、甘露:是什么意思?
(3)杨梅树的叶子会欢笑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说明什么?
2、集体讨论思考题。
3、指导朗读。
六、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情况后,进行语言文字巩固训练:
1、你对课文内容了解了什么?
2、组词练习、读读写写重点词语。
3、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七、作业:
搜集佛山特产的资料,准备向同学们介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课文开头写了杨梅树的什么特点?
二、习三至六自然段:
1、朗读课文,认识杨梅。
2、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对杨梅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谁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3、你们说的真好,那你们想不想亲口尝一尝杨梅的味道呢?现在老师要分给每个小组一盒杨梅果,虽然这些杨梅果经过了加工,没有刚采下来的新鲜,但是我还要请同学们看一看,尝一尝,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比较一下你手中的杨梅与课文中描述的是否一样。
4、(观察 品尝杨梅果 朗读课文 小组内交流意见)
5、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下?
6、从你的语言中,老师可以感觉到你特喜欢这段文字是吗?那么请你把这段内容读一读好吗?
7、你读得真很棒,连老师都被你感动了,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们想听吗?(师范读)
8、你读得确实棒极了,老师要向你学习。
9、既然你们喜欢书中描写的杨梅,那么就请你们再默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一划、抄一抄,愿意背诵的,就练背一背,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10、(默读课文、动笔划、动笔抄写、练背)……
三、口语交际:
1、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江南的特产“杨梅”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做为佛山人你能不能把你知道的佛山特产也介绍给他人呢?
2、那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熟悉的特产,通过各种形式介绍给小组内的同学,好吗? 生:(组内交流)
3、现在我们就开一个小型的博览会,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特产介绍给大家?
附板书:
14
我 树 枝绿叶长
爱
故 形状 表达作者
乡 热爱故乡
的 果 味感 的思想感情
杨
梅 颜色
7、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册):《萧山杨梅》教案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会认“杭、咖、啡、籍、遨、兼”等6个生字,会写“杭、咖、啡、阅、籍、兼、蝉、初、库、沧”等10个生字。掌握“杭州、咖啡、书籍、兼管、蝉鸣、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作者资料、书籍《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放开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简单介绍本文主人公——袁鹰。
他成长为作家,和他酷爱文学,从小大量阅读课外书有密切关系。
介绍“萧山杨梅”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1)组词:籍()()初()()
阅()()兼()()
(2)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三、浏览课文,观看插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1、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
2、整理图书吃杨梅。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记忆字形:
“遨”:敖+走之旁
“兼”:笔画记忆
“初”:衣补旁
3.指导写字:
“籍”:上下结构,左下“耒”,右下“昔”
“兼”:笔顺是先写两竖再写撇捺。
“初”注意部首
“沧”最后两笔是横折勾,竖弯勾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出示杨梅图。
杨梅大家都吃过。“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板书:萧山杨梅]齐读课题
“常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经常、时常
[意在理解文中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
这是为什么呢?打开书自读第一自然段。
——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作者四年级时的语文金老师。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
——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板书: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
[意在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文探究: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读读金老师的外貌。
——瘦瘦的脸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几十年了,至今记得,印象很深。
感觉金老师会比较严肃。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我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直到如今。金老师是怎样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把课外阅读当语文作业布置;因人施教,个别辅导。
⑴金老师把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理解词语:一个新奇的天地;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指导朗读。看第一幅插图,想象我们读书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评读。
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关心学生。[板书:关心]
3.自读第五、六自然段。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反复读一读,想想体会到什么?
⑴校园十分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
理解词语:“十分”“只有”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吗?
指导朗读。试着读一读体会在只有蝉鸣十分安静的校园中边整理图书边读书的感受。
⑵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理解词语:“尽量”“最”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金老师善于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说明他尊重、爱护学生。
指导朗读。读出金老师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
同桌互读;指名读。
⑶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惟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理解词语:“又……又”“一直”“都”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表面是说杨梅的好吃,更深的含义是金老师请我们吃杨梅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指导朗读。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我们吃杨梅时的那种惬意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齐读。
[意在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从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护学生。[板书:爱护]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质疑:读完这一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什么四十多年了,再也没见过金老师,“我”却发出这样的呼唤,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我”对金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
让我们也饱含着对金老师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的情感再读这一段。
四、课外延伸:
在众多的课外书中,金老师最早让“我”阅读的两本书是什么?
——《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我想你一定从中有所收获。然后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读书体会。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板书
18萧山杨梅
鼓励课外阅读关心感激
整理图书吃杨梅爱护思念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听写词语。
鼓励遨游陪伴探索
三、《语文百花园》五语海畅游
1.词语真有趣。
目的:体会连词“和”及“与”的用法。
⑴读一读这两组词语,想一想加点字的作用。
——连接前后两组词语,前后两组词语无轻重、主次之分。
⑵再读这两组词语,体会连词“和”及“与”的用法。
⑶你能用上“和”及“与”这两个连词说几个这样的词组吗?
2.下面每组词语中各有一个站错了队,把它找出来写在括号里。
⑴找一找,谁不属于这一类,说说理由。
——学生是一个人的身份,不属于按年龄划分的这一类。
——少年是年龄的一个阶段,不属于按职业划分的这一类。
——电视是电器的一种,不属于按戏剧划分的这一类。
——电影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不属于按电器划分的这一类。
⑵读一读,感受事物是按一定的类别划分的。
3.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目的:学习顿号、引号、书名号的用法。
⑴读一读句子,试一试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想一想理由。
⑵指名读句子,加标点,谈理由。相机学习顿号、引号、书名号的用法。
——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词语中间的停顿。
——引号通常用在引用别人说的话,还有个特殊的用法是有特殊含义的句子用引号标出。
——书名号用于标出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及古诗的诗题。
⑶同桌互查,所填标点符号是否正确,读句子。
四、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
《吴老师的心愿》:理解吴老师的心愿,感受吴老师对学生真诚的关心、爱护,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8、《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教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爱父母的情感;
2、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做到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态度大方,有礼貌,语言规范。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准备自己从小至今的具有代表性的照片;
2、请学生家长参加本次口语交际课;
3、本单元中四篇课文的插图和古诗《游子吟》的意境图;
4、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激情导入话题
1、导言:同学们,首先让我们回顾这一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谈谈哪篇使你最受感动?为什么?
(学生谈、老师配合出示相应课文的插图。)
2、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感受。
3、这几篇课文令你感动,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爱)
4、这几篇课文都突出了一个大大的“爱”字,你能用精炼的语言来评价课文中的爱吗?
《可贵的沉默》──父母之爱无私的、伟大;
《她是我的朋友》──朋友之间的爱是真诚的;
《七彩钻石》──爱可以创造奇迹,可以感天动地;
《妈妈的账单》──母爱无价。
5、教师小结:
世上的爱有千万种,唯有它最无私,她不要求你的回报,如果有:那就是只要你过得比他(她)好。他(她)爱你的程度是没有什么可以比的,如果非要用语言来表述,那就是:只要你要,只要他(她)有;这个人就是妈妈,这个人就是爸爸。
让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父母对我们的爱。
二、照片展示,深情讲事例
1、组内展示自己的成长照片,讲述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爱,选最难忘的、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来说。
2、选出小组代表,请他在组内再说一次,并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想。组内的同学可以插话,以完善他的发言。
3、推举代表在全班交流。
4、听了这几位同学的发言,你想说点什么?
(可以评论别人的发言,也可以谈自己的经历。)
三、三方互动,温情话彼此
1、请家长谈谈听了学生发言之后的感受。
(可以谈对同学发言的评价,可以谈自己的父母,也可以谈孩子成长中的事。)
2、老师谈此时的想法:
(老师的发言可以是以下内容:①听家长和学生发言时自己的感受。②谈亲身经历:父母对自己或对自己孩子的爱。③谈自己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中对父母的感情变化。)
四、古诗引导,纯情悟孝心
1、出示图片:《游子吟》的情境图,配乐。老师配音:关于父母对儿女的感情,也是从古至今人们歌咏的主题,这首《游子吟》不仅赞颂了伟大的母爱,也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热爱、感激之情。配乐朗诵《游子吟》。
2、明白这首诗的意思吗?
谈谈你明白了什么?重点谈对最后一句的理解。
3、小结:小草尚且要报答照耀过它的春天的阳光,那么我们做子女的又该怎样报答给予了我们生命和无限关爱的父母呢?
五、享受沉默,真情告白
1、让我们就像《可贵的沉默》中那样,在沉默中再次回味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我们的爱,在心中默默地说出你最想说给父母听的话。
(至少留出一分钟的沉默时间)
2、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心里的话。(不想说的同学,可以悄悄地写下来。)
3、把心里话,说给全班同学听。
六、言随心动,热情化行动
1、导言:有许多同学还没有机会把心里话说给全班的同学听,也许有的同学并不想用这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也许有的同学更想把这份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而用行动来表达出来。无论怎样,爱是需要通过表达来传递的。你想怎样表达你对父母的爱呢?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想法,大家互相说一说,很可能别人的想法会对你有帮助呢。
2、自由组合,同学之间互相说说,怎样爱自己的父母。
3、小组汇报:
(还可以展示19课后“综合性学习提示”中提到的小制作等)
七、自主评价,亲情至永久
1、请学生评价哪种表达方式更好。
2、请到场的父母来谈谈他们更喜欢孩子们哪种表达爱的方式。
3、小结:其实父母爱孩子是不需要回报的,我们也无法评价爱父母的方式究竟哪种更好,只要我们有一颗爱父母的心,你一定会在时时处处都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对父母的爱,就像父母爱你一样。
9、三年级教案:我爱故乡的杨梅
关注体验 重视积累 鼓励创造
——人教版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对杨梅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谁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生:我知道杨梅是圆形的,浑身长满了小刺。
生:我知道杨梅果的颜色是由淡红变成深红,再变成更红,像黑的一样。
生:我还知道熟透了杨梅是又酸又甜的,我想味道一定很好。
师:你们说的真好,那你们想不想亲口尝一尝杨梅的味道呢?
生:想(兴高采烈地回答)
师:现在老师要分给每个小组一盒杨梅果,虽然这些杨梅果经过了加工,没有刚采下来的新鲜,但是我还要请同学们看一看,尝一尝,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比较一下你手中的杨梅与课文中描述的是否一样。
生:(观察 品尝杨梅果 朗读课文 小组内交流意见)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老师,杨梅的味道美极了,又酸又甜,真好吃!
生:我们吃的和书上描写的一样,圆圆的,毛绒绒的小刺,吃到嘴里,舌尖添到小刺,感觉滑溜溜的,真好玩。
师:从你的语言中,老师可以感觉到你特喜欢这段文字是吗?
生:是。
师:那么请你把这段内容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你读得真很棒,连老师都被你感动了,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们想听吗?
生:想(兴奋地回答)。
师:(读)
生:老师,你读地很好,但是我想和你比一比,可以吗?
师:太好了,老师真的希望你比我读得好。
生:(读)
师 :你读得确实棒极了,老师要向你学习。
生:老师,刚才我们吃的杨梅确实很好吃,但是我想书中描写的杨梅回更好看。
师:哦?能能说说理由吗?(做惊讶状)
生:能。我想书中写的杨梅是长在树上,或是刚刚摘下来的,一定新鲜,所以我觉得书中描写的杨梅会更让人喜欢。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既然你们喜欢书中描写的杨梅,那么就请你们再默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一划、抄一抄,愿意背诵的,就练背一背,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生:(默读课文、动笔划、动笔抄写、练背)
……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江南的特产“杨梅”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做为阜新人你能不能把你知道的阜新特产也介绍给他人呢?
生:能。
师:那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熟悉的特产,通过各种形式介绍给小组内的同学,好吗?
生:(组内交流)
师:现在我们就开一个小型的博览会,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特产介绍给大家?
生:我们家乡被称为“煤电之城”地下有丰富的煤矿资源,每年能开采出很多的煤送往全国各地。
生:我们家乡盛产玛瑙石,能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有的都已经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了。
生:我们家乡的三沟酒很有名,我的爷爷很喜欢喝。
生:我们这里生产高粱、玉米,我说不好,但我用笔画出来了。(火红的高粱地,金黄的玉米……)
评析:在教学中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合作交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人格得到真实的再现。同时在尊重学生愿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进行语言积累,丰富了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素养。此外,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加强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0、《爱唱歌的小溪》教案( 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歌溪的生命力,了解歌溪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体会作者对小溪、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
领略歌溪的生命力,体会作者对小溪、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溪的歌声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吴然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这条活泼、可爱、美丽的小溪的。
二、品读赏析
住在小溪旁的村民们都把这条小溪叫做“歌溪”,这是为什么呢?请分组讨论,找出相关语句品味朗读。
1、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到哪个自然段,就引导学生理解、朗读那个自然段,全文朗读语调要轻松、活泼,富有朝气。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女生齐读。
(2)村里的人为什么把溪流称作“歌溪”?
因为这条溪流爱唱歌,所以村里的人叫它“歌溪”。
4、学习第2自然段。
歌溪有点野,像调皮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读句子:“源头的水是清亮的,闪着光,从长满苔藓的山崖上跳下来,溅起一蓬蓬亮晶晶的水花。这时候,歌溪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它的歌声有点儿野。”
引导学生抓住“跳、溅”等关键词语,领悟拟人句、比喻句,感悟作者用词准确。
(2)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5、学习第3自然段。
歌溪像一个活泼的孩子,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活泼?
(1)抓住流速体会:读句子,让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歌溪欢快、活泼的样子。
(2)小黑板出示句子。比喻句来体会。
“石板上披盖着长长的青苔,像鲜绿的丝线,又像姐姐的长发。”这一句把青苔比作丝线,是颜色上存在相同之处,都有“绿”的特点。把它比作姐姐的长发是从“长、亮”两个特点来描写青苔的。
谁能用“像……又像……”口头说话。
(3)指导朗读。(要带着欢快的语调来读)
6、学习第4自然段。
(1)喜欢这个自然段的同学齐读。
(2)讨论交流。
这一自然段写出歌溪什么样的特点?(文静)
“文静”指文雅、安静,说明歌溪流动缓慢,气势小,发出的声音较小。
(3)这一自然段还着重写了什么?
溪边树林里的各种鸟叫声。
(4)想像一下百鸟歌唱的欢快场景。
说一说:文中写了哪些鸟?(金翅鸟、杜鹃鸟、画眉鸟、大山雀、白头翁)
演一演:模仿一下鸟叫。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7、学习第5—6自然段。
(1)夏季,歌溪是孩子们的游乐场所,为歌溪增添了欢腾,更加生机盎然,歌溪带给我们哪些欢乐呢?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8、学习第7自然段
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歌溪,对家乡,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巩固深化
1、小组比一比分段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你想对歌溪说什么。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中描述外,想象一下,歌溪还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快乐呢?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2、为保护歌溪写一句广告词。
板书设计
2、爱唱歌的小溪
调皮 歌声有点野
小溪 活泼 歌声充满欢乐
文静 歌声非常美妙
夏天涨水 给予我们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