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教案一等奖

《夏日绝句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夏日绝句教案一等奖

1、夏日绝句教案一等奖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

2、夏日绝句教案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

3、《夏日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4、《夏日绝句》教案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诗(板书:李清照)

2、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搜集李清照的有关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

3、同学们的资料很详细也很全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李清照写的这首<<夏日绝句>

>(板书课题及古诗,学生随老师板书念).

二:整体感知古诗

1.

师范读古诗.

2.

生读古诗,要读通顺流利.读熟后可读给同桌听.

3.

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这首诗赞颂的是谁?

三:利用网络,理解古诗内容

(一).理解前两行诗句.

1.

自读古诗,读后从古诗中找出两个赞颂项羽的词语.

2.

你找的是那两个词?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人杰”和”鬼雄”的意思.)

3.

前两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找两三名学生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4.

这两行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出英雄气概)

5.

现自己试读,再指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议.

(二).查找资料,理解后两行诗句.

1.

齐读后两行诗句.

2.

提问:读后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

(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江东是什么地方?等)

师:善于提问时很好的学习习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才会学到更多的指示,这节课老师就把问题交给你们,利用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有信心吗?

3.

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1).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项羽”两个字,然后点击搜索.

(2).教师推荐选项:1.项羽;2.楚汉之争和汉朝建立;3.项羽.

(3).自己选择一项了解有关内容.

(学生自读资料,教师巡视指导.)

(4)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把你了解到的说给同学听。

(学生交流资料)

观察资料中的项羽画像,你有什么感觉,从哪感觉到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

(5)提问:通过李清照对项羽的赞颂及刚才咱们了解到的资料,你认为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宁死不屈、不苟且偷生、有英雄气概等)

师: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绝不屈膝投降。

(6)后两行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读诗,读出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学生自读、同桌读、指明读,并互相评议)

三:了解写作背景体会感情。

(1)、师: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女词人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谁把课前搜集到的作者所处年代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给大家念一念?

(学生交流资料:靖康之变及写作背景。)

教师播放一段带有解说的“靖康之变”的电影资料。

(2)、师: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远。此时,作者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学生说: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

(3)、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气愤、伤心等)

(4)、再度,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5)师:处于封建时期的李清照,虽是一名柔弱女子,而她不仅在文学上能流芳百世,同时,能有如此的英雄气节,实在令人佩服。

(6)、再读诗,读出作者报效祖国的气节。

(自读、指明读,互相评议)

(7)真正的英雄是能够激励后人的,项羽的宁死不屈与南宋统治者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的对比,《夏日绝句》一诗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又是对南宋懦夫的讽刺,更是李清照高尚民族气节的铿锵表白。

(8)在次读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可外延伸

(1)上网搜集李清照其他诗词,读一读,并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词读给同学听。

(2)教师推荐另一位绍兴女英雄——秋瑾。

课后上网查找秋瑾资料及他写的诗句。

5、《夏日绝句》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四册167页28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

背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

2、

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

合作学习,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我会读

(1)

学生自由读

(2)

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

请生读,其余学生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

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

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

(2)

考考同桌

(3)

汇报学习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

我想问

学生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

读中感悟

1、学生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

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及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

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

听课件朗读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3、

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

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

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父母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七、板书

6、《夏日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写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并背诵古诗,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1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

2自读《四面楚歌》等成语故事,了解历史人物。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文题目

1再现“四面楚歌”的悲壮情景,了解历史背景。

2揭示课文题目。

二、合作学习,朗读古诗

1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读古诗。

2同方或小组相互纠正字音。

3请生朗读、详读,教师相机指导。

4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读中悟诗,讨论交流

1学生自读古诗,交流:通过朗读你明白了些什么?

2前两行可采用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意,抓住“人杰”、“鬼雄”二词体会,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豪迈之气,从而积累诗句。

3学习后两句诗时,可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成语故事理解,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项羽的悲壮之举,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读出韵味,深入体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2配乐朗读,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3齐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如“生”与“死”相对,“人杰”与“鬼雄”相对。

4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一遍生字,提醒学生注意笔顺笔画。

2学生选出难写的字交流写好它们的办法。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六、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2课外收集诗人的词读一读,如《声声慢》等等。

7、《绝句》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一、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初步感知

三、教师出示挂图,范读古诗《绝句》

四、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绝句》

(一)学习第一诗句

1、师出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讨论诗句意思

3、教师规范诗句意思的语言

4、教师指导朗读

5、学生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诗句

1、师出示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教师引导理解词语:窗含?千秋?门泊?东吴?

3、讨论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

5、教师指导朗读

6、学生朗读背诵

五、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全诗

2、分析古诗的色彩美(黄、翠、白、青……)让学生绘画

3、分析古诗的韵律美(指导感受) 让学生朗读

4、分析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句的对偶美) 让学生画词

六、体会背诵

资料提供者:

8、绝句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拼图图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依次展示画有黄鹂、白鹭、雪山、小船、柳树的单个景物图片,贴在黑板右边。

你觉得这些景物怎样?

孩子们,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位诗人杜甫,在他居住的地方(贴画有房子的图片),也看到了这些可爱的黄鹂、成群的白鹭、美丽的雪山、停泊在江面的小船、翠绿的柳树,他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优美的古诗——《绝句》,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打开书第112页,生自由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在难读的字下面画上横线。

3.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大家。

4.生自由练读难读字。

5.小老师教读。

6.引导孩子们再读翘舌音、平舌音、后鼻韵的字。

7.指名读全诗、评价。

8.齐读全诗、读准字音。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 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课件展示两女孩对比读古诗的情景。

2.你认为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3.展示:带有节奏线的古诗,生观察,该在哪些字后读出停顿。

4.你能按照这样的停顿朗读吗?自己练习练习。

5.男、女同学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6.齐读古诗。

四、 细读古诗,熟读成诵

师:《绝句》这首诗共有4句,每一句都描绘了一处美景,就像是镶进画框的画儿一样,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课件展示第一个画面。

(1)你们听,这是什么鸟儿在唱歌?瞧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正在翠绿的柳树上啼叫!(展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看着它们在树上欢快地唱歌,飞翔,你们心里一定也感到——(高兴、愉快)。

(2)指导学生用高兴、愉快的语气读第一句诗。

2.展示第二个画面。

(1)你们看蓝蓝的天空中飞来了一群——(白鹭),它们飞行时队伍的形状像什么?

白鹭总是成群结队地飞,飞起来队伍总是那么整齐。(展示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2)指导学生配上动作,读第二句诗。

3.展示第三个画面。

(1)师描述: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上蓝天,推开窗户,你们看到了?西岭的雪终年不化,即使炎热的夏天,上面也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诗人看到如此奇特的景观,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窗含西岭千秋雪。(展示诗句)

(2)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三句诗。

4.展示第四个画面。

(1)远处是千年不化的雪山,再看看门外是什么?

你们知道这船是开向哪儿的吗?(展示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2)指导朗读:“万里”是很远很远的意思,读时要慢一些,“船”读翘舌,读出诗的味道。

5.展示全景。

师描述:这首诗描绘的春景,真是有声有色,气象万千,地上翠柳依依,黄鹂啼叫,空中白鹭成行,高飞冲天,远处是积雪的高山,近旁停泊着将要远行的航船。

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美丽的景色。(播放音乐,师配乐朗读)。

6.多美的景色,多美的诗句!孩子们,美美地读这首古诗吧!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可以站着读,坐着读,可以在小组内齐读,也可以找小伙伴读……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7.指名美读全诗。

8.学生试着背诵古诗。

9.指名学生背,学习小组背。

10.齐诵古诗。

五、拼图,体会诗意

师:孩子们,喜欢做游戏吗?接下来,我们来做拼图游戏吧!就是把这些景物(指黑板上贴的画)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可以根据诗的意思来讲,也可以发挥想象进行拼图。

(1)各小组拼图,请三个孩子上黑板拼图,师巡视指导。

(2)各小组拼好后,展示评价。

(3)评价黑板上的图。

(4)看黑板拼图,引导学生背诵全诗。

六、欣赏,拓展延伸

1.介绍杜甫草堂及诗人杜甫。

2.师生吟诵《绝句》、《江畔独步寻花》。

3.拓展延伸:杜甫一生写了很多好诗,流传下来的有1 400多首,孩子们下去再找几首他写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当老师,向大家介绍。

资料提供者:

9、《绝句》教案

一、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初步感知

三、教师出示挂图,范读古诗《绝句》

四、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绝句》

(一)学习第一诗句

1、师出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讨论诗句意思

3、教师规范诗句意思的语言

4、教师指导朗读

5、学生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诗句

1、师出示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教师引导理解词语:窗含?千秋?门泊?东吴?

3、讨论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

5、教师指导朗读

6、学生朗读背诵

五、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全诗

2、分析古诗的色彩美(黄、翠、白、青……)让学生绘画

3、分析古诗的韵律美(指导感受)

让学生朗读

4、分析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句的对偶美)

让学生画词

六、体会背诵

 

10、古诗诵读 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拼音读准“绝、迟、泥、睡”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

2、 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正确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3、 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致了解古诗的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学习古诗中4个生字,正确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 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致了解古诗的内容。

教具学具 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春天。

2、交流,教师小结:是啊,春天的景色是如此绚丽多姿,怪不得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绝句》。

板书:绝句

3、 学习生字:绝

指名读生字,再给“绝”组词

4、 简单介绍“绝句”:“绝句”是古时候一种诗的体裁,一般一首是四句。

5、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正读顺,学习生字。

1、听教师配乐感情朗读古诗。

2、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学生先圈出自己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根据拼音试着拼读。

3、指名学生朗读古诗。提醒:“融”的读音

4、学习生字:迟、泥、睡。

提醒:“迟”的第四笔是点,不是捺;“睡”的右边部分“垂”的笔顺,并注意“横”的长短,可以用声音的高低来表示,如:长的横声音响一点,跟老师书空。

5 把生字放回到古诗中,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6、 男女生对读、齐读。

三、了解诗意,激发情感,感情朗读。

1、师再次配乐朗读古诗,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或听见了什么?又或闻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对照古诗,逐句描述诗中美景:春天来了,阳光普照大地,清风拂面,送来了白花的芬芳,带来了青草的清香。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化了,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正在衔泥筑巢呢!水暖了,沙子也随之温暖起来,美丽的鸳鸯相依相偎,静静地睡着了。啊,多么明媚的春光啊!

4、感情朗读古诗。

(1)这么美的景色,谁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学生比赛读古诗,师生一起评一评。

(2)表演读古诗。

5、合作绘画,进入诗境。

小组分工合作简笔画“春景图”。学生可以根据诗意展开,也可以加上自己想象,并在旁边加上一个词或一句诗作为主题。

四、巩固生字,尝试背诵。

1、游戏巩固所学生字。

游戏一:听音取卡片。教师选读生字,学生取出相应卡片高高举起,齐读。

游戏二:叫号认读。

游戏三:字宝宝回家。出示古诗填空,请学生从黑板上取下适当的字,贴入古诗的空白处。

( )句

唐 杜甫

( )日江山( ),

春风花草( )。

( )融飞燕子,

沙暖( )鸳鸯。

2、两人合作,表演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

五、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和煦的春风,绽放的白花,如茵的草地,浓郁的花香,诗人杜甫用简简单单的几笔勾勒出了春景的绚丽,加上衔泥筑巢的燕子,悠闲自得的鸳鸯,更显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我们反复朗读着古诗,仿佛也沉醉在这迷人的春天中。

2、描写春天的诗歌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些制作成小报,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大家一起来欣赏。

11、绝句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第一句是草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第二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设计理念】

1、以“”的游戏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中吟诵的古诗,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激发学生学习新古诗的兴趣。

2、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延伸的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意境,走近诗人。

3、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体现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4、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5、鼓励学生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

难点: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昨天的朗诵比赛,陈老师知道了我们四甲班的同学们最拿手的就是——背古诗,很多同学一口气背诵了好几首古诗呢!同学们还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对吗?今天,陈老师就请来一位被尊为“诗圣”的大诗人,你们能叫出他的名字吗?(CAI出示杜甫图片)

2、陈老师叫大家课后查找有关杜甫的资料,都找了吗?谁来介绍一下大诗人。

3、学生介绍杜甫。

4、老师小结。(杜甫是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5、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原来学过杜甫写的古诗吗?(《江畔独步寻花》)

6、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同学们记性真好,肯定平时及时复习了,是吗?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出示图片,学生描述。

1、杜甫大诗人当年在杜甫草堂内研读诗文,从窗户内往外看,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大家请看。(CAI出示图片)

2、大家觉得这幅画面怎么样?(很美)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吗?(早春)

3、那么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图上的内容吗?

4、指名说。(近处的柳树抽出嫩绿的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多姿,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绿枝条间蹦来跳去,在枝头快乐地鸣叫声,门前整齐地停靠着木船,远处是一群队列整齐的白鹭,展开洁白的双翅,身姿优雅地向蓝天飞云。远处还有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雪山。)老师相机板书:黄鹂、白鹭、柳树、船只、雪山、蓝天。说得真美!

这使我不由地联想到诗人贺知章《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十分赞赏地)你说得也很棒!学习能积极联想到相关内容,是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相机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5、同学真棒,把这幅画面说得美极了!老师深深地吸引住了。刚才我们用了那么多的词句描绘的画面,而诗人杜甫仅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样的画面描述出来了,大家想不想不读一读呢?

三、学生自读自悟古诗。

1、自由读。

2、小组之间比赛读。

3、指名读。

4、齐读。

5、你们刚才在描述画面的时候,讲到了“黄鹂、白鹭、蓝天、柳树”,那杜甫在诗中有没有描写到呢?是哪几句呢?请你找出读一读。

6、指名读,(CAI出示一、二句古诗)齐读。

7、请同学来讲一讲这两句诗主要写了什么?(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8、你能从这两句话中找到描写色彩的词吗?(黄、翠、白、青)老师根据学生说的,CAI将字相机变色。

9、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文字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我们试着用最美的语言来读出画面的美。

10、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那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配乐)

1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你们能不能背下来呢?指名背,齐背。

12、看看木船、雪山,诗人又是怎么描写的呢?把诗句找出来读一读。

13、指名读,CAI出示后两句。

14、想一想,这两句诗你都读懂了吗?说说你的是怎么理解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5、生质疑,生解答。

16、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千秋”、“含”。

“千秋雪”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

CAI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含”的意思。作者是把西岭的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17、那谁能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18、理解东吴万里船的意思。(指名说。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这句诗意思就是: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

19、诗人看到远处的雪山和门前这么多的木船,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

20、作者短短四句话,

却描写了很多的景物,远近结合,色彩明丽,勾画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画卷,真是一首好诗啊!这首诗还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下面我们配上优美的旋律来美美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21、试着背古诗。

22、指名背,齐背。

三、拓展活动

1、小结。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2、大诗人杜甫还写了两首绝句诗,大家想读一读吗?CAI出示另外两首古诗。

3、今天,我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读大量的古诗,吸取祖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绝句二首(其一)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2、《绝句》教案评析

《绝句》教案评析

师:春天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怎样的?

生:春天有五彩斑斓的花。

生:春天一到,大家的衣服就越穿越少。

生:春天树叶长出了新芽,像是换上了一件新衣服。

生:春天来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

……

师: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师:简介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写作背景。

(评析:以谈谈“春天是什么样的?”这一话题导入,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说春天,带领着孩子们进入到春天的情境中,并引导学生介绍知识点“绝句”及杜甫资料、写作背景,这样不仅使学生拓宽了语文知识面,也能锻炼学生的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生:想。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生自由读。

师,出示生字“鹂”“鹭”。这两个字你读准了吗?

指名读。

师:谁来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略。描红。

(评析:引导学生学生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这三个要求自学,在初步感知全诗的情况下,学会两个生字“鹂”“鹭”,并指导学生描红,做到读写合一。之后让学生把全诗朗读准确,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两只黄鹂鸟在枝头欢唱。

生:我看到天空中北归的白鹭。

生:我看到远处的江边停着远道而来的船。

生:我看到远处的高山,山顶那经年不化的积雪。

师相机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读懂了诗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是一幅生趣盎然的图画。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生交流,读。同桌互相评析。指名读。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评析:首先,让学生默读古诗,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再让学生结合所理解的诗意,上台按古诗内容贴一贴意境图,让学生动手又动脑,可以监控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他们把探究中取得的收获体现出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最后,让学生看着拼贴完整的意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既体现了合作性,又让他们有一个自我阅读的空间,更关注到本班中理解与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朗读都能再上一个层次。)

师: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生背诵。

师: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生:创作诗歌。

(评析:在这一教学步骤中,让学生先背一背曾经记过的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古诗,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再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法,出示相关春景图,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关于春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