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画家和牧童导学案一等奖
画家和牧童导学案是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画家和牧童导学案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画家和牧童导学案
一、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
1、自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会写会用,并积累词语。
2、给“我会写”的生字各组2个词。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理解课题,画家是( )牧童是( )。
2、这课主要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4、反复读,做到流利、有感情。
三、细读课文,思考质疑。
1、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家和牧童各是怎样的人?
3、学说句子。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_______________一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__。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简要概括段意。
2、抓住重点,品词品句。(读、讲)
3、赏析本课好在哪里。(议)
4、积累美词佳句。
美词: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回顾总结提升。
1学了本课你知道了什么?
2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拓展。
我查了关于戴嵩的资料,还知道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教学目标:
1、会认“戴、墨”等13个生字,会写“兄、呆”等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文中所讲的一些道理。
二、课时:2节
三、教学过程
1、自学反馈;
2、交流质疑;
3、分组展示;
4、学后检测。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画家和牧童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2、画家和牧童导学案
画家和牧童导学案是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画家和牧童导学案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画家和牧童导学案
一、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
1、自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会写会用,并积累词语。
2、给“我会写”的生字各组2个词。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理解课题,画家是( )牧童是( )。
2、这课主要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4、反复读,做到流利、有感情。
三、细读课文,思考质疑。
1、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家和牧童各是怎样的人?
3、学说句子。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_______________一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__。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简要概括段意。
2、抓住重点,品词品句。(读、讲)
3、赏析本课好在哪里。(议)
4、积累美词佳句。
美词: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回顾总结提升。
1学了本课你知道了什么?
2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拓展。
我查了关于戴嵩的资料,还知道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教学目标:
1、会认“戴、墨”等13个生字,会写“兄、呆”等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文中所讲的一些道理。
二、课时:2节
三、教学过程
1、自学反馈;
2、交流质疑;
3、分组展示;
4、学后检测。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画家和牧童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3、画家和牧童导学案
画家和牧童导学案
一、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查字典)
1、自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会写会用,并积累词语。
2、给“我会写”的生字各组2个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理解课题,画家是( )牧童是( )。
2、这课主要写:
。
3、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4、反复读,做到流利、有感情。
三、细读课文,思考质疑。
1、问题:
。
2、画家和牧童各是怎样的人?
3、学说句子。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一,就。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一会儿,一会儿。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简要概括段意。
2、抓住重点,品词品句。(读、讲)
3、赏析本课好在哪里。(议)
4、积累美词佳句。
美词:
佳句:
五、回顾总结提升。
1学了本课你知道了什么?
2体会到了什么?
六、阅读拓展。
我查了关于戴嵩的资料,还知道了什么:
一、 教学目标:
1、会认“戴、墨”等13个生字,会写“兄、呆”等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文中所讲的一些道理。
二、课时:2节
三、教学过程
1、自学反馈;
2、交流质疑;
3、分组展示;
4、学后检测。
4、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画家和牧童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二、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三、激发收藏名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课前准备:
1、收集著名画家的名画。
2、推荐读《皇帝的新装》等敢于挑战权威的故事书。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新板书,设问导思。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师板课题,“画家”两字写得特别大,“牧童”两字写得特别小)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写字时要认真一笔一画地写。
师: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老师写课题和平时不一样,老师你为什么要把“画家”两字写得特别大,“牧童”两字写得特别小呢?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
师:谁知道呢?
生:我知道,因为画家是大人,牧童是小孩,所以老师把“画家”两字写得特别大,“牧童”两字写得特别小。
师:你真聪明,知道他们的年龄不一样。
生:因为画家是很有名的大画家,牧童是普通放牛的小孩。
师:你真会思考,知道他们的身份不一样。
(师边听边板书:著名的画家放牛娃)
师:我们把擅长于画画,画画得提别好的人称他为“画家”。那么舞跳得特别棒的人,我们称他为?
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舞蹈家!
师:你们还知道有什么家?
生:我知道有科学家。
生:我知道有歌唱家、企业家。
生:我知道有天文学家、数学家、小说家、发明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师:哟,你一口气说了怎么多大家,真了不起!
师: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激发兴趣,朗读感悟。
师: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戴嵩是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我知道了牧童是放牛的孩子,所以他知道戴嵩画的斗牛图画错了。
生:我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
师:大家知道戴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还是个虚心的画家。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呢?请你再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
师:戴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我从“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句话知道,他的画画得很好,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观赏。
师:能把你的感受读进句子里吗?
指名读、齐读
师:(课件出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谁也能用上“一……就……”说一句话?
生:上课铃一响,我们就跑回教室。
师:没想出来的同学,没关系,和同桌说说,相互帮助,你也会说的。
同桌互相说。
师:把你想到的句子写下来,打开课本98页。
学生写句子。
师:谁能说给大家听?(学生纷纷举手)
师:很多同学想说,我们就开小火车。
(开火车说生:我一回到家,就马上写作业。风一刮起来,树叶就飘下来
师:戴嵩的画得多好啊,咱们再来用喜欢的语气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知道戴嵩画画得很快。
师:能读出画得很快的语气吗?
指名读
师:(课件出示: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谁也能用上“一会儿……一会儿……”
来说一句话呢?
生:我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
生:妈妈在厨房一会儿洗菜,一会儿切菜。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
师:戴嵩的画很快画成了,围观的人是怎么夸赞的?
(学生读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
师:谁能读出商人称赞的语气?
指名读
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称赞的语气,称赞戴嵩的画画得太像了。
生:我好象感到,他第一次读是在心里边想“太像了”,读得小声,短些;第二次觉得画得更像了,更加肯定,所以读得大声,长些。
师:你听得真仔细。两个重复的词要读出不同。全班一起来读商人称赞的话。
全班齐读。
师:谁来读教书先生的话,读出赞扬的语气。
指名读
师: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生:老师我能比他读得更好。(生拿起书卷起来,边读边激动地拍书)
师:加上动作表演读,真棒!
师:想扮演商人的站起来,想扮演教书先生的起立,想演谁就读谁的话。
(学生纷纷起立,有的装着商人大腹便便的样,有的扮教书先生斯文的拿着书,有感情的朗读)
师:围观的人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吗?
生:不是,还有很多人。
师: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夸赞什么呢?
生:我会说,你真不愧是个著名的画家,难怪你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来欣赏。
生:你的画画得太好了,怪不得有钱的人都争着花大钱购买。
生:你画得就像真的一样,你的画技真高!
师:想夸的就站起来夸吧!
(学生自由夸赞戴嵩的画)
师:怎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是课文说的“纷纷夸赞”。
师:大家都在夸他的画,但是却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是谁呢?
生:牧童挤进来喊道:“画错啦,画错啦!”
师:你为什么喊得怎么大声呢?
生:因为人太多了,我怕他们听不见,而且这是著名画家画的,我怕他拿去展览了,就会让人错误地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来的。所以我喊得特别大声。
师:大家也来扮演牧童大声地喊一喊。
全班齐读
师:这声音好象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为什么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呢?
生:我知道,因为大家刚才都在夸赞戴嵩的画画得好,可是牧童却说画错啦,所以大家感到很吃惊,就像听到炸雷一样。
师:你真会读书。
师:小朋友看“呆”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呢?
生: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木,就好象嘴巴张得大大的,一动不动。
师:你真会想象。小朋友听到了牧童喊“画错啦,画错啦”你们的表情会怎样?
(学生做有的定住了,有的张开嘴巴,有的不出声)
师:你们大家都不说话了,嘴巴张得大大的,就是呆住了。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呆住的语气。
指名读(学生读的很轻)小组赛读
师: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在想什么呢?
生:这么著名的画家怎么会画错呢?小孩子胡言乱语。
生:你这小孩懂什么,大画家就是大画家,不会错的。
师:假如你是戴嵩呢?你又会在想什么?
生:我堂堂一个大画家画的画,怎么会错呢?
生:你这黄毛头,简直是乱说!
生:这个孩子的意见我还是应该听一听,看看他怎么说。
师:真正的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桌互相读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同桌读、指名汇报读)
师:大家都知道戴嵩是个谦虚的画家,你从哪里知道呢?
生:我从他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的问他,我知道戴嵩很谦虚。
师:谁能读出和蔼的语气?
指名读。(学生脸带微
123下一页笑,向前稍倾做问)男、女赛读。
师:还从哪里知道?
生:我还从最后一个自然段知道。(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戴嵩为什么感到惭愧?
生:老师我知道,因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他的画却被一个小孩看出来是错的,所以心里很不好受。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真好。看,惭愧两字读有什么旁?
生:竖心旁。
师:惭愧就是心里不好受。谁来读好戴嵩的话?
指名读、自由读。
师:小朋友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你想怎样来把整篇课文读一遍呢?
生:我想让同学们分角色来读。
师:好,我们就分角色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学习了课文你想对课文里的人物说什么呢?
(课件出示:我想说
我想对戴嵩说:
我想对牧童说:
我想对围观的人说:)
四人小组讨论
生:我想对牧童说,我真佩服你,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真了不起!我要想你学习!
生:我想对牧童说,你观察生活真仔细。我还想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要向牧童学习,观察生活,不要不懂装懂。
生:我想对戴嵩说,戴嵩你不愧是个著名的画家,能虚心地听取小牧童的意见,我相信你能画出更好的画的。
师:除了课文里的人物,你还想对谁说?
生:我还想对所有的画家说,你们都要认真观察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生:我想对我们班的同学说,我们都应该向牧童学习,敢于指出不足。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他能虚心地听取牧童的意见,小牧童敢地向大画家提出意见,真大胆。
师:戴嵩是个著名的,虚心的画家。正由于他虚心听了牧童的话,后来他又再次画了《斗牛图》,(出示图)这幅图画得更逼真,更栩栩如生了,才能流传百世,成了名画。
师:同学们不仅戴嵩喜欢画动物,还有很多著名的画家都是以动物盛名的。(课件出示:名画)
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李苦禅的鹰等。
师:不仅中国有名画,还有外国的,你们想去更多的欣赏他们的画吗?课后可以上网查看,也可以到图书馆或书店去找找,欣赏。课后还可以问美术老师关于更多画家的画。
5、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导学案
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导学案是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雪地里的小画家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课前准备 :
1.竹叶,梅花,枫叶的标本和图画。
2.生字卡片。
3.课文图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谜语:像盐不咸,像糖不甜,北风吹来把花开,飘呀飘呀满地白。(雪)
2、师:同学们,昨天晚上动物王国下了好大好大一场雪,有几个爱画画的小动物,一起到雪地里画画呢?让我们赶快读一读课题吧。
3、齐读课题,(板书)
4、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互动一:自由读课文
要求: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2-3遍,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互动二:自学生字
1、自主识字,画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2、检查识字情况
师:出示睡,左边是什么?表示了什么?
生:目字旁,指眼睛。
师:右边是垂,眼皮垂下来就要睡着了,记住了吗?
师:在这些生字中你还会认哪个字?你是怎么记住的?谁愿意当小老师来教教大家?
生:青蛙的蛙。青蛙是动物,有虫字旁,右边是两个土。
生:洞是三点水加同学的同。
生:梅是木字旁加每天的每。
互动三:读文,读通文意。
1、小朋友们太聪明,这么快就把生字都记住了,让我们赶快跟着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画画的吧。
2、 齐读课文。
3、 交流小画家都画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样画的?
4、解疑:小动物的脚印不一样,所以他们用脚印画出来的画就不一样。小动物们可真有本领,他们靠自己的小脚印就能作画,多神气呀!你们能用自己的话夸夸他们吗?
5、 来,让我们用夸赞的语气来读一读,夸一夸小画家吧。配上动作再来一次。
6 是啊,多么漂亮,多么自然的画,连梁老师都想参加了,但是有一位小画家却不能参加,是谁啊?青蛙。(贴画)
7、 交流了解冬眠的知识,你还知道有哪些小动物也会冬眠?
三、测评训练
1、连线
小鸡 小狗 小马 小鸭
竹叶 梅花 枫叶 月牙
2、说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虫( ) 目( )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4位雪地里的小画家,其实呀,每一种小动物都是一位小画家,今天放学后,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看看它会画什么?下节课上课前把你观察到的讲给其他同学听好吗?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6、《拟行路难》导学案(包含教师用学案和学生用学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2、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附:鉴赏资料
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用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7、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陋室铭导学案答案人教版
陋室铭是刘禹锡所写的一篇以表现自己不爱慕名利,安贫乐道至高品德的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总体分析:
《陋室铭》是七年级下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并理解性默写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与中考题目作无缝链接,正确完成相关题目;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及在不同文段中的不同含义。
(2)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复习目标: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主旨、手法。
4.反复练习,提升能力。
二,总体分析:
(1) 作者回顾:刘禹锡,唐代散文家、诗人
(2) 文体复习: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背诵默写
出示全文,让全班同学默念一次,然后联系初中学过的刘禹锡的其他两首诗歌,作默写拓展训练。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词语复习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 有名 灵:灵验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只是, 德馨: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弹奏。 金经: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低俗吵闹的音乐声,乱:扰乱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中考链接:
(1),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A:判断词是/这。 B:助词,的/到
C:就 D:可以/以为
(2).下而哪组句子中, 红色词的意义相同? (B)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B:斯是陋室/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可以调素琴/吴广素爱人
【解析】A:一为“出名”一为“取名” B:“斯”都是“这”
C:“上”一为“映入”一为“上等” D:“素”一为“不加装饰”一为“平时”
五,重点句译注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六,中心分析:
(1)开头以两个类比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入”二字,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绿”“青”二字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优雅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交往之雅,衬托出主人才学高,品德高尚,也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日常生活。从正反两面写主人的情趣之雅,表明“惟吾德馨”,从侧面写“陋室”不“陋”。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古代贤人自况,表明“陋室”主人和古贤人有相同的志趣和抱负。
练习:中考默写训练: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用来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七,全文中心小结: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八,中考真题分析: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014,湖南郴州)
A.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来收束全文,突出自己就是和孔子同一类的君子。
B.作者从环境幽雅、交往高雅、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
C.“铭”是用于述功或劝勉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显然是为了表述自己对那些沉迷官场者的劝勉。
D.“何陋之有”巧妙回应开头“惟吾德馨”,不将孔子原话全部引用,显得含蓄无穷,引人深思。
【解析】提示:“铭”是用于述功或警戒自己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是为了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警示自己保持高尚品德。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首以山水类比,表明陋室也有山水般的“名”与“灵”;后文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表明三者均因主人德高而显名。
B.“调素琴”与“无丝竹”,前者悦耳,暗示自得其乐的 陋室生活;后者是作乐俗音 ,从正反两面描写的是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C.本文以两个知名历史人物的名室来类比陋室,说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解析】文章没有抒发作者“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希望。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用“山有仙为名山,水有龙成胜水”的观点, 自然引出“陋室”,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
B.本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简要而生动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C.本文句式整齐, 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 体现了一种整齐与错综相结合的和谐美。
D.全文议论起笔,推出 “陋室” 一语统摄全篇;次写恬静气氛、往来人物、平常生活:无一“德”字,却处处言“德”。
(2016,湖北随州市)
【解析】应是“德馨”一语统摄全篇。
九:作业:课后作业:完成《南方新中考》P80-81页相关文段
十: 结尾寄语: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几簸自天涯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上面就是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陋室铭导学案答案人教版】相关推荐文章:
陋室铭教案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陋室铭教案
《呼兰河传》导学案2
《项羽之死》导学案6
《张衡传》导学案7
《苏武传》导学案4
8、画家和牧童说课教案
关于教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与本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我为你骄傲》《三个儿子》《玩具台前的孩子》编在一起,是以“品质优秀的人”为主题的。
《画家与牧童》讲的是牧童大胆指出唐朝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文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语言,体会不同的语气。
2.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人物对话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从而获得生活的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通过初读课文,他们对内容大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产生许多想法,心里迫切希望能有个机会和伙伴交流。他们活泼好动、富于想象、爱憎分明,如果老师给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他们会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表演、讨论、交流的
教学方法:
理论依据: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阅读是将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以求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的一种阅读方法。它的优势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强化精细的观察认知能力,特别是要见微知著,敏锐地抓住彼此的区别或差异,把握特点,提高鉴别和鉴赏能力。因而本文主要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教学:
1 抓住文中两处对比进行阅读;
2 在读、思、议、演中感受课文的人文思想。
教学流程
一、出示板书设疑问
(教师板书写课题,请学生仔细看。“画家”二字写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小一些。学生看后会很好奇,教师这时顺势提问。)
师: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画家年龄大,牧童年龄小;画家名气大,牧童名气小……)
二、初读课文理文脉
1. 复习生字。出示生字卡片,你指我读
2. .师:请小朋友认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学习词语
出示词语。把这些新词读准,任选三个词连成一句话(教师可提醒:有困难的可以与你的同位互相读一读。)
教师小结:我们班的记词小专家还真多!如果你想成为朗读小明星的话,你就得把课文读好!有信心吗?
【二年级的语文课,每一节课都必须有词语的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4 师:同桌读读听听,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指名分自然段读,检查是否读通。)说一说通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赏技艺
1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买;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完成了。 师:谁来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戴嵩画画很熟练、画起画来得心应手……)
2 师: 哪些词语让你觉得他高超?体会“一……就……” “一会儿……一会儿……”学着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
3 读一读。教师指导重读两组关联词
4 演一演。体验技艺的高超
【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说话,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对比阅读品情感情感
对比一
1. 师:大家看了戴嵩画的画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出示第一组对比句子。
师:对戴嵩的画的评价众说纷纭,让我们读一读他们说的话,体会人物不同的想法。(出示句子。生读句子,说说体会。)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读出称赞、夸奖的语气。)
(生自己试试看,伙伴之间相互读一读。)
【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周围人是在讨戴嵩的欢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风格。】
2. 我们发现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是一样的,哪两个词告诉我们?(体会称赞、赞扬)
3. 师:赞扬别人就要这样去表达,可是商人和教书先生对戴嵩的称赞是真心的吗?
生:不是。他们是在说恭维的话,向戴嵩献殷勤。
师:人们都在赞美画家画的画时,一个小牧童却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是怎样说的呢?和小伙伴读一读,大家议一议应该怎样读他说的话。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理解练习读出不同的风格。)
师:牧童的话很诚恳,也很自信。听老师读,谁愿意学?(生再读,体会。
小结:牧童和人们的态度对比,你体会到牧童是怎样的一个人?(版书:诚实、敢于挑战权威)
【结合自己的体会朗读。评价读、模仿读,在通过对比,层层深入,在人物语言的对比中体会牧童的直率、勇敢。】
对比二
1 读。读出惊讶。人们很惊讶一个放牛娃竟赶说大画家错了
2 演。画家怎样的神情动作,体会“和蔼”。抽象的词语靠语言的解释是很难真正理解的
3 想。周围的人会怎么想,怎么说
4 说。大家觉得牧童这么做对吗?为什么? 板书:诚实 敢于挑战权威
戴嵩这么一个大画家,能接受一个小牧童这么直率的意见,说明了什么?板书:谦虚,勇于改正错误
【围绕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获得真切的体验,读好课文。】
五、升华拓展获启示
1 .师:从戴嵩和牧童真实坦诚的言语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可贵品质,真令人敬佩!你想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谁?
2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让我们带着对主人公由衷的敬佩之情,再来读读课文吧!
(师生合作读全文,再次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
3. 师:假如在生活中你遇到类似的事,比如爸爸、妈妈犯了错误,你怎样做呢?
师:我相信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会做到诚实、谦虚。老师送给大家几句精彩的话,让我们共勉!
(读一读名言,摘抄喜欢的句子。)
【拓展延伸,在朗读学习中积累语言,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9、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主人公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诚挚的美德令人感动,而那个小小牧童面对备受尊崇的大画家,敢于批评,毫不畏惧,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课文以一个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的讲述,深深吸引学生去朗读、品味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受到生活的启迪,感悟做人的道理。
学生分析
班里的大多数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已初步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通过初读课文,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大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疑问。这时学生心里迫切希望能有个机会和伙伴交流,把自己所知道的告诉给他人。他们活泼好动、爱憎分明、积极思考,对问题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课上,教师为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学生会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述空泛的道理,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学习课文,朗读语句,加深体会。
在处理教材时,我抓住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语言为重点训练点,指导朗读,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的表现,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采取激励读、评价读、创造表演等形式多样的。
10、画家和牧童 教学实录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画家和牧童- 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画家和牧童- 教学实录
教材简说:
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而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伽俐略敢于挑战亚里士多德,是何等的胆识!小小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又是何等的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画家和牧童》
2、 想认识这位作家吗?
出示:
指导读好生字:戴嵩
3、 师讲述“我知道”中关于戴嵩的内容。
4、 出示第一段。
自由读——指名读——理解读
师:您从哪儿看出戴嵩是为著名的画家。
预设:(1)“一…… 就……”
(2)“看画的人没有不……”
5、师小结:可见戴嵩的确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齐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识字。
1、 再次出示课题,质疑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 带着你们的问题自己去读读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朋友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给每段话标上序号。
3、生字朋友来考考大家了。
自由读——指名分行读(及时说发现)——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小节读课文。
5、 解决质疑,了解课文大意。
三、学习课文2——4小节。
1、 那么别人都是怎样夸戴嵩的呢?自己读读课文2——4小节。
自由读
2、 你从哪儿看出戴嵩画技高超,是为著名的画家?
预设:(1)“沉思片刻”(说明戴嵩成竹在胸,思考得非常快。)
(2)“他一会儿……一会儿……,很快就画成了。”(首先说名他绘画技术高超/ 其次说明戴嵩绘画的速度非常快,非常娴熟/ 还可以看出戴嵩拧运用不同的绘画手段作画。)
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夸夸戴嵩吗?
(3)“纷纷夸赞”
课文中还有2个和夸赞表示相同意思的词——称赞、赞扬
师点拨: 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多么神奇,可以用不同的词表示同一个意思,这样文章就不会重复,显得更生动了。
3、 练读对话。
(1) 出示
指名读(通过教师评价知道朗读)——齐读
师问:何为“绝妙之作”?
(2) 出示
教书先生又是怎样赞扬戴嵩的画呢?
指名读——学生自我评价——齐读
4、 齐读2——4小节。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2、3、4段,夸夸戴嵩吧。
(一生读商人/ 一生读教书先生/ 其余齐读旁白)
5、 教师引语:正当大家纷纷夸奖戴嵩的画时,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画错啦,画错啦!”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写字:
抹、挤、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1)自读。课前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简短的话写下你的朗读体会(可以在课文中批注)。
(2)朗读展示。向大家展示人的朗读和读书体会。
(3)根据以上交流,再读全文,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课文的人物对话描写得很生动,文中还有一幅很形象的插图。要充分利用课本,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来感悟课文,品读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2)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4)对比,感悟人物品质。戴嵩--牧童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1)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2)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诵读全文。
三、写字
写好剩余的字
四、积累运用
1.一的本领真大。自然数中的1表示最小,而我们汉语中的一的本领可大了。它在句中和别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丰富极了,不信,你读读下面的句子:
(1)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的画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请你举出这样的例子,也来夸夸我们汉语中的一吧。
2.我知道。我知道中的小朋友知道我国好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读一读,看一看,欣赏一下名画家徐悲鸿画的马,你会感觉到什么呢?给他的图配几句话吧。
五、实践活动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课外惧能说明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故事,自己读一读,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如:1.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2.华罗庚的故事(《自学成材的华罗庚》)小时候的华罗庚,有一次,读了一本数学书后,问他的老师:这本书中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我能批评书中的错误吗?老师说: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
3.漫画。一位雕塑家公开展出他的艺术品--马,并悬赏给他指出错误的人。许多人纷纷前去,都败兴而归。一位盲人上前去摸,发现这匹马的头是向后转的,可是马的脖子上却没有皱纹。他的发现让雕塑家大吃一惊!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两位人物。一位是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的牧童,一位是虚心的大画家戴嵩。可以这两位人物为线索展开教学。形成两个板块:
找出牧童说的话,朗读,体会牧童的大胆,敢于向大画家提出意见,很了不起。
体会大画家戴嵩的画技高超,进而感受大画家的虚心。抓住文中描写戴嵩作画过程,众人的夸赞,戴嵩和蔼地说,连连拱手等语句,通过学习,感悟人物的品质。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画家和牧童,画家和牧童- 教学实录,画家和牧童-教案,画家和牧童- 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11、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而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伽俐略敢于挑战亚里士多德,是何等的胆识!小小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又是何等的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文坛巨匠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万世敬仰的孔夫子也有无法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那他是怎么表现的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画家与牧童间的故事吧!
二、识字写字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2、交流识记的生字:
⑴偏旁归类识字:
抹──批──拱惭──愧
⑵加偏旁识字:
区──驱共──拱
⑶换偏旁识字:
沟──购绳──蝇渐──惭瑰──愧
⑷看字形识字:
“墨”──是黑色的。
⑸联系生活识字:
“价”超市里写有“天天平价”。“购”镇上的粮站墙上写有“收购玉米”几个字。
3、交流生词,如:
夸赞称赞赞扬和蔼惭愧观赏沉思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4、交流收集的好句子,如:
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⑵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⑶“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用!”
⑷“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⑸“画错啦,画错啦!”……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抹、挤、拱、批”这四个字都有提手旁。写“抹”字,把提手旁和“周末”的“末”字合起来;写“挤”字,把提手旁和“整齐”的“齐”合起来;写“拱”字,把提手旁和“共同”的“共”合起来;写“批”字,把提手旁和“比赛”的“比”合起来。“商”字很像“摘”字的右半边,但同字框里面不一样。“价”字有三个撇,最后一撇一前两撇写法不同。“钱”和“浅”只是左边的偏旁不同。
2、示范指导: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和斜钩的写法。购:“宝贝”的“贝”字和“勾画”的“勾”字都写得瘦长一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⑴自读。课前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简短的话写下你的朗读体会(可以在课文中批注)。
⑵朗读展示。向大家展示人的朗读和读书体会。
⑶根据以上交流,再读全文,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课文的人物对话描写得很生动,文中还有一幅很形象的插图。要充分利用课本,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来感悟课文,品读课文。
⑴出示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⑵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⑶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⑷对比,感悟人物品质。戴嵩--牧童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⑴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⑵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诵读全文。
三、积累运用
1、“一”的本领真大:
自然数中的“1”表示最小,而我们汉语中的“一”的本领可大了。它在句中和别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丰富极了,不信,你读读下面的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的画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请你举出这样的例子,也来夸夸我们汉语中的一吧。
2、“我知道”:
“我知道”中的小朋友知道我国好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读一读,看一看,欣赏一下名画家徐悲鸿画的马,你会感觉到什么呢?给他的图配几句话吧。
四、实践活动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课外惧能说明“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故事,自己读一读,并和同学交流交流,如:
1、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2、华罗庚的故事(《自学成材的华罗庚》)小时候的华罗庚,有一次,读了一本数学书后,问他的老师:“这本书中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我能批评书中的错误吗?”老师说:“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
3、漫画。一位雕塑家公开展出他的艺术品──马,并悬赏给他指出错误的人。许多人纷纷前去,都败兴而归。一位盲人上前去摸,发现这匹马的头是向后转的,可是马的脖子上却没有皱纹。他的发现让雕塑家大吃一惊!
12、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片断】
创新板书,设问导思,激发兴趣,朗读感悟
1、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2、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3、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的。练习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们的评价。
如果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用对话的速度,天真质朴的语气读牧童说的话。
教师可适时范读,引导评读、仿读、赛读、表演读。
4、四人小组,合作练读。在分角色读时,力争通过表情和动作把叙述部分的内容表现出来。
5、请组内朗读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朗读。从表情、动作、语气三方面引导评议,以检查学生对“称赞、赞扬、和蔼、惭愧、拱手”等词语的理解情况。
6、想象当时的情景,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你想说什么?看看书中的学习伙伴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