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与运河》教学设计一等奖

《《长城与运河》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长城与运河》教学设计一等奖

1、《长城与运河》教学设计一等奖

《长城与运河》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

长城: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明代为了防御挞靶、瓦刺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6700千米,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运河:我国的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造运河。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2700千米。

山海关:又称渝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明初置关戍守。北依角山,南临渤海,连接华北与东北地区,京山、沈山铁路交会与此。形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南麓,是长城的终点。明洪武五年(1372)置关,兰新铁路经过此处,是东西交通要道。

教材分析:

是一篇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诗歌极力颂扬长城、运河雄伟壮丽,歌颂了申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诗歌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的是长城与运河。每部分皆为八行,结构相同,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六行集中概括勾勒长城、运河的雄姿。

诗歌每部分起始皆为: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交代了观察的独特方位:广裹的蓝天,俯视祖国河山;描述了观察的鲜活的图画:一幅奇异景象,赏心悦目。此景奇在何处,异在哪里?接着,诗人用四行诗凝练、形象进行了刻画。睹物思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诗人以设问的句式结束每段诗,充满无比的民族自豪感。

本诗语言优美,句式相同,形象生动。

教学建议

1.指导读书。

(1)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要让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明白、读流利。通过读课文,首先让学生谈谈课文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从而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接着,可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的几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体会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自由朗读课文为主,间以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做到把课文读通、读流利。

(2)精读感悟。

通过精读深思,重点让学生感悟长城与运河的奇异的景象,为什么称之为人间奇迹。。教学时,可从三方面着手:看图(或录像)欣赏;补充阅读;读文体悟。通过看图或录相,丰富学生的形象感知;通过补充长城、大运河的有关信息资料的阅读,让学生立体感悟长城、运河的雄姿。指导的重点是让学生读文感悟,读中练语感,读中受熏陶。

第一部分写长城的奇异:它像巨龙、连绵起伏,曲折婉蜒;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它是无数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谱写的不朽的诗篇。

第二部分写运河的奇异:它像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它“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纵贯南北五千里;它是几百万人民心血谱写的动人的诗篇。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像,感悟长城与运河的雄伟壮丽。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景色的壮美,语言的韵美,抒情的真挚。

2.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可从两方面把握诗的特点:一是内容上看,本诗描写了几幅图画;二是句式上看,一、二行与七、八行两部分上内容一样,三~六句两部分诗句表达句式一样。在掌握本诗表达特点后,让学生自由熟读成诵。在基本会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提醒学生根据诗歌的特点,注意合理的停顿、重音。

3.迁移练习。

(1)学写一段话:完成课文后练习四,根据提供的词语,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2)仿写一段诗。

着重从两方面提示学生:一是写什么,可这样设问: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还创造了许多像长城、运河一样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哪些?你也想用诗来赞颂它吗?(如:京九铁路)二是怎么写。可以仿写,一、二、七、八行与课本一样,即: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 ,

北起 ,南到 ,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或祖先)。

4.实践活动。

课外让学生搜集歌颂祖国大好山河与人民智慧的短诗,在班级报栏内搞一次题为祖国颂的诗抄张贴。

2、《长城与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与运河》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

长城: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明代为了防御挞靶、瓦刺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6700千米,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运河:我国的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造运河。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2700千米。

山海关:又称渝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明初置关戍守。北依角山,南临渤海,连接华北与东北地区,京山、沈山铁路交会与此。形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南麓,是长城的终点。明洪武五年(1372)置关,兰新铁路经过此处,是东西交通要道。

教材分析:

是一篇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诗歌极力颂扬长城、运河雄伟壮丽,歌颂了申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诗歌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的是长城与运河。每部分皆为八行,结构相同,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六行集中概括勾勒长城、运河的雄姿。

诗歌每部分起始皆为: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交代了观察的独特方位:广裹的蓝天,俯视祖国河山;描述了观察的鲜活的图画:一幅奇异景象,赏心悦目。此景奇在何处,异在哪里?接着,诗人用四行诗凝练、形象进行了刻画。睹物思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诗人以设问的句式结束每段诗,充满无比的民族自豪感。

本诗语言优美,句式相同,形象生动。

教学建议

1.指导读书。

(1)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要让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明白、读流利。通过读课文,首先让学生谈谈课文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从而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接着,可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的几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体会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自由朗读课文为主,间以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做到把课文读通、读流利。

(2)精读感悟。

通过精读深思,重点让学生感悟长城与运河的奇异的景象,为什么称之为人间奇迹。。教学时,可从三方面着手:看图(或录像)欣赏;补充阅读;读文体悟。通过看图或录相,丰富学生的形象感知;通过补充长城、大运河的有关信息资料的阅读,让学生立体感悟长城、运河的雄姿。指导的重点是让学生读文感悟,读中练语感,读中受熏陶。

第一部分写长城的奇异:它像巨龙、连绵起伏,曲折婉蜒;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它是无数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谱写的不朽的诗篇。

第二部分写运河的奇异:它像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它“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纵贯南北五千里;它是几百万人民心血谱写的动人的诗篇。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像,感悟长城与运河的雄伟壮丽。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景色的壮美,语言的韵美,抒情的真挚。

2.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可从两方面把握诗的特点:一是内容上看,本诗描写了几幅图画;二是句式上看,一、二行与七、八行两部分上内容一样,三~六句两部分诗句表达句式一样。在掌握本诗表达特点后,让学生自由熟读成诵。在基本会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提醒学生根据诗歌的特点,注意合理的停顿、重音。

3.迁移练习。

(1)学写一段话:完成课文后练习四,根据提供的词语,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2)仿写一段诗。

着重从两方面提示学生:一是写什么,可这样设问: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还创造了许多像长城、运河一样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哪些?你也想用诗来赞颂它吗?(如:京九铁路)二是怎么写。可以仿写,一、二、七、八行与课本一样,即: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 ,

北起 ,南到 ,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或祖先)。

4.实践活动。

课外让学生搜集歌颂祖国大好山河与人民智慧的短诗,在班级报栏内搞一次题为祖国颂的诗抄张贴。

3、《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3、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略)

导入新课:

一、出示中国地图,说说中华奇迹

1、听说同学们上课前,都作了预习,对吗?对课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你们一般都通过什么方法去理解?那么,在字典中,奇迹是怎样解释的呢?(出示幻灯:)

2、中国地图。

这是我们居住的国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的中华奇迹,谁能说说看,你都知道哪些奇迹?

3、学生的回答力求简练,只要说出名称即可,不必具体描述。

二、在图上找出长城和运河的位置,导入新课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盘古开天劈地,到现在,有过多少人间奇迹啊!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人间奇迹——请看地图,图上有两条线,一条从东到西的横线馐浅こ牵灰惶醮颖钡侥献菹撸馐蔷┖荚撕印#ò迨椋撼こ?amp;nbsp;

运河)

2、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佘老师就带着304班的同学们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3、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飞机上,从长城和运河的上空去观看(俯瞰),长城和运河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想知道吗?哪赶快打开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第一部分:长城的教学

三、了解长城的特点,指导美美地诵读

1、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像巨龙穿行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1)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句话中,“巨龙”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巨龙来比喻长城呢?(因为长城长)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呢?可不可以改为“爬行”(想想看,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长城?对,飞机上,穿行更生动)

(3)穿行的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呢?(请看录像)

(4)什么叫连绵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因为长城是顺着山势而建,随着山势,自然有起伏,有曲折)

(5)词语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出示幻灯片:连绵起伏、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dié

dàng)跌宕起伏

小结: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

2、在我眼里,这是一和什么样的景象?(奇异)

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激动、)

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诗句的前六句。教师指导读,要读出惊奇,要读出对长城雄伟壮美的那种情感来。

四、了解长城的建筑,指导自豪的读。

1、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而我们最应该赞美的是谁?(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面对着我们如此智慧的祖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祖称真了不起,赞美我们的祖先,内心充满自豪)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长城部分的诗。

五、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深层次地感悟长城。

1、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在这里说是“万里长城谱写诗篇”是一种拟人手法,课文为什么会说是不朽呢?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

2、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长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流着我们祖先的血汗。

3、起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保护一方平安,可是历代的长城都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长城,结果没有延迟秦朝的灭亡;明朝修筑了长城,可是清明入山海关依然轻面是易举,“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

4、(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每一块砖石,每一方泥土,都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灿烂文化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象征!)于是: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巍然峨然的一个民族的魂

出示图画:

“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

国歌中不是不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像征。你说,还有什么样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呢?长城不朽的是精神;长城不朽的是中华民族的韧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啊!

所以画家用画歌唱这种精神(出示画)

诗人用诗传颂这种精神(出示图片)

那么我们呢?我们用怎样的声音去读这种这种精神

指导读上篇诗,突出“不朽”

第二部分:运河的教学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播放录像)

二、了解运河的特点,指导美美地朗读

1、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如果说长城给你的是雄伟壮观,那么运河给你的是什么?(运河是美丽的)

2、诗中是怎样描述的呢?“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为什么?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绸带?(闪光的绸带,水清澈而闪着银光。这是银光闪闪,如果是早晨,太阳映照水中,那便是什么?——金光闪闪)

4、拓展积累:在汉语言中,有很多的组词方式,像这样的,词尾重叠,表示一片或者是程度深,还有很多词,读一读这些词:

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

凉风习习、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气势汹汹

5、这又是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6、指导读诗句,运河是美的,谁能读出这种美?

三、了解运河的创造,指导动情地朗读诗文

1、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

2、(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3、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4、“大江东去浪淘尽”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

5、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6、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我们的祖先多么有智慧和创造力,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你看今天,我们神六裁人的成功,不正说明了这点吗?)

7、指导朗读诗歌

四.了解运河的历史,指导自豪地朗读

1、如果我告诉你: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这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

2、如果我告诉你,这运河的开凿,最早在春秋时,吴王就开凿了运河(邗沟),距今2500多年,到了随朝的时候,开通了从杭州折络阳再到北京的运河,这运河比现在的运河不要长;我们现在的运河是元朝的时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3、如果我告诉你,现在的这条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还是我国即将动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会作何感想?

4、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出示幻灯):

运河美是动人的,千余年来,运河永不知累,一路流淌;

运河美是动人的,是时间浓缩着美,是风雨凝聚着美,是文化沉积着美。

运河的美是动人的,那是想象的美,是创造的美,是灵动的美。

5、指导自豪地读诗

第三部分:结课

出示地图:

一、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随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出示动画:人)

二、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三、听诗

四、读诗

4、《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3、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略)

导入新课:

一、出示中国地图,说说中华奇迹

1、听说同学们上课前,都作了预习,对吗?对课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你们一般都通过什么方法去理解?那么,在字典中,奇迹是怎样解释的呢?(出示幻灯:)

2、中国地图。

这是我们居住的国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的中华奇迹,谁能说说看,你都知道哪些奇迹?

3、学生的回答力求简练,只要说出名称即可,不必具体描述。

二、在图上找出长城和运河的位置,导入新课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盘古开天劈地,到现在,有过多少人间奇迹啊!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人间奇迹——请看地图,图上有两条线,一条从东到西的横线馐浅こ牵灰惶醮颖钡侥献菹撸馐蔷┖荚撕印#ò迨椋撼こ?amp;nbsp;

运河)

2、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佘老师就带着304班的同学们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3、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飞机上,从长城和运河的上空去观看(俯瞰),长城和运河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想知道吗?哪赶快打开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第一部分:长城的教学

三、了解长城的特点,指导美美地诵读

1、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像巨龙穿行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1)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句话中,“巨龙”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巨龙来比喻长城呢?(因为长城长)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呢?可不可以改为“爬行”(想想看,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长城?对,飞机上,穿行更生动)

(3)穿行的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呢?(请看录像)

(4)什么叫连绵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因为长城是顺着山势而建,随着山势,自然有起伏,有曲折)

(5)词语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出示幻灯片:连绵起伏、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diédàng)跌宕起伏

小结: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

2、在我眼里,这是一和什么样的景象?(奇异)

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激动、)

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诗句的前六句。教师指导读,要读出惊奇,要读出对长城雄伟壮美的那种情感来。

四、了解长城的建筑,指导自豪的读。

1、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而我们最应该赞美的是谁?(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面对着我们如此智慧的祖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祖称真了不起,赞美我们的祖先,内心充满自豪)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长城部分的诗。

五、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深层次地感悟长城。

1、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在这里说是“万里长城谱写诗篇”是一种拟人手法,课文为什么会说是不朽呢?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

2、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长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流着我们祖先的血汗。

3、起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保护一方平安,可是历代的长城都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长城,结果没有延迟秦朝的灭亡;明朝修筑了长城,可是清明入山海关依然轻面是易举,“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

4、(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每一块砖石,每一方泥土,都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灿烂文化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象征!)于是: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巍然峨然的一个民族的魂

出示图画:

“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

国歌中不是不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像征。你说,还有什么样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呢?长城不朽的是精神;长城不朽的是中华民族的韧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啊!

所以画家用画歌唱这种精神(出示画)

诗人用诗传颂这种精神(出示图片)

那么我们呢?我们用怎样的声音去读这种这种精神

指导读上篇诗,突出“不朽”

第二部分:运河的教学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播放录像)

二、了解运河的特点,指导美美地朗读

1、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如果说长城给你的是雄伟壮观,那么运河给你的是什么?(运河是美丽的)

2、诗中是怎样描述的呢?“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为什么?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绸带?(闪光的绸带,水清澈而闪着银光。这是银光闪闪,如果是早晨,太阳映照水中,那便是什么?——金光闪闪)

4、拓展积累:在汉语言中,有很多的组词方式,像这样的,词尾重叠,表示一片或者是程度深,还有很多词,读一读这些词:

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

凉风习习、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气势汹汹

5、这又是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6、指导读诗句,运河是美的,谁能读出这种美?

三、了解运河的创造,指导动情地朗读诗文

1、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

2、(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3、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4、“大江东去浪淘尽”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

5、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6、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我们的祖先多么有智慧和创造力,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你看今天,我们神六裁人的成功,不正说明了这点吗?)

7、指导朗读诗歌

四.了解运河的历史,指导自豪地朗读

1、如果我告诉你: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这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

2、如果我告诉你,这运河的开凿,最早在春秋时,吴王就开凿了运河(邗沟),距今2500多年,到了随朝的时候,开通了从杭州折络阳再到北京的运河,这运河比现在的运河不要长;我们现在的运河是元朝的时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3、如果我告诉你,现在的这条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还是我国即将动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会作何感想?

4、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出示幻灯):

运河美是动人的,千余年来,运河永不知累,一路流淌;

运河美是动人的,是时间浓缩着美,是风雨凝聚着美,是文化沉积着美。

运河的美是动人的,那是想象的美,是创造的美,是灵动的美。

5、指导自豪地读诗

第三部分:结课

出示地图:

一、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随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出示动画:人)

二、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三、听诗

四、读诗

5、《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5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诗篇.

不朽有哪

8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指名读,

生评议.

16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6、《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5

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7、《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语文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8、《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激趣

1. 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

9、《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2)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组词。

骂()使()蓝()导()象()

驾()驶()篮()异()像()

绵()峪()蜿()蜒()扁()

棉()浴()碗()诞()篇()

折()绸()朽()州()飘()

拆()调()巧()洲()漂()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像巨龙)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人

奇迹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10、《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2)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组词。

骂()使()蓝()导()象()

驾()驶()篮()异()像()

绵()峪()蜿()蜒()扁()

棉()浴()碗()诞()篇()

折()绸()朽()州()飘()

拆()调()巧()洲()漂()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像巨龙)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人

奇迹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