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大纲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人教大纲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以及一些新词,会认“揠”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学重难点:体悟寓意
教具准备: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寓言”,齐读,能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是怎样的吗?
小结:“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2、再出示“两则”,齐读“寓言两则”,说说“寓言两则”是什么意思?
3、这节课上,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寓言。这个成语就是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板书: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点明“揠”“长”的读音]
二、学习寓言,体悟寓意。
1、检查朗读,了解故事。
①指名4人各读一小节
②完成填空
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③小结完成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巴望、拔苗、枯死)
2、结合内容,理解成语。
现在,你能根据这一段话,说说成语“揠苗助长”的意思吗?特别是先说说“揠”的意思。
3、精读体悟,认识道理。
①过渡:但这只是成语字面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看,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读,去体会,说说(出示: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农夫很。)
②交流汇报,朗读体悟。
A、[很心急]出示第一自然段
★结合回答,扣住“巴望”,理解意思。
★指导朗读,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
★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他在说什么?
★齐读
B、[很辛苦]出示第二自然段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结合回答:
扣住“一棵一棵”(展示图片),感受“棵数多”,体会辛苦。
扣住“一直”,感受“没休息”,体会累。
扣住“筋疲力尽”,理解词意,感受累,体会辛苦。
★指导朗读:这次除了要读好上面这些词,还要边读边想象农夫一棵一棵拔禾苗的情景,才能读出农夫的辛苦,筋疲力尽。先自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C、[很开心]出示第三自然段
★谁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你从哪个词体会到农夫的开心?理解“兴致勃勃”,说说意思相近的词。
★指导朗读。
第一步:指导看图
第二步:想象农夫说话时的动作、表情
第三步:指名赛读
第四步:一起边做动作边读
D、[很可怜]
结合前后文说说
E、[好愚蠢]
★根据回答,追问为什么说他傻?他傻在哪里?
★扣住关键词,体悟道理。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其实禾苗在不在长?怎样长?(板书:生长规律)
可农夫恨不得禾苗每天能长多少?(板书:急于求成)
结果禾苗全枯死了,就是把——(板书:事情弄糟)
★把板书连起来说一段通顺完整的话。
小故事学完了,大道理也不知不觉被你们悟出来了。
★小结提炼:农夫的可怜就在于他不懂得这个道理,结果是一切的辛劳化成了泡影,空欢喜了一场。真是“急于求成”,反而“事得其反”。
★(出示:假如你是农夫的邻居,你会怎样用这个道理来劝他?假如你是农夫的儿子,你知道父亲犯了什么错误吗?)让学生任意挑选一个说说。
★揭示寓言:是啊,不仅仅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违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不能违背,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出示寓意]指名读,齐读。
★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吗?它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概又意思相符的词语?
(出示:急于求成、事与愿违、违背规律、欲速则不达)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这样愚蠢的事呢?
三、回归整体,练习自述。
农夫后来后悔极了,他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希望大家别学他那样做傻事。
(学生练习:《“农夫”的自述》)
四、推荐读物,指导写字。
1、寓言虽然短小,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多读寓言,学会思考,会让人变得更加聪明。(推荐读物)
2、指导写字
①观察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
②说说你的书写建议
2、人教大纲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以及一些新词,会认“揠”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学重难点:体悟寓意
教具准备: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寓言”,齐读,能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是怎样的吗?
小结:“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2、再出示“两则”,齐读“寓言两则”,说说“寓言两则”是什么意思?
3、这节课上,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寓言。这个成语就是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板书: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点明“揠”“长”的读音]
二、学习寓言,体悟寓意。
1、检查朗读,了解故事。
①指名4人各读一小节
②完成填空
出示: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③小结完成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巴望、拔苗、枯死)
2、结合内容,理解成语。
现在,你能根据这一段话,说说成语“揠苗助长”的意思吗?特别是先说说“揠”的意思。
3、精读体悟,认识道理。
①过渡:但这只是成语字面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看,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读,去体会,说说(出示: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农夫很。)
②交流汇报,朗读体悟。
A、[很心急]出示第一自然段
★结合回答,扣住“巴望”,理解意思。
★指导朗读,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
★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他在说什么?
★齐读
B、[很辛苦]出示第二自然段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结合回答:
扣住“一棵一棵”(展示图片),感受“棵数多”,体会辛苦。
扣住“一直”,感受“没休息”,体会累。
扣住“筋疲力尽”,理解词意,感受累,体会辛苦。
★指导朗读:这次除了要读好上面这些词,还要边读边想象农夫一棵一棵拔禾苗的情景,才能读出农夫的辛苦,筋疲力尽。先自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C、[很开心]出示第三自然段
★谁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你从哪个词体会到农夫的开心?理解“兴致勃勃”,说说意思相近的词。
★指导朗读。
第一步:指导看图
第二步:想象农夫说话时的动作、表情
第三步:指名赛读
第四步:一起边做动作边读
D、[很可怜]
结合前后文说说
E、[好愚蠢]
★根据回答,追问为什么说他傻?他傻在哪里?
★扣住关键词,体悟道理。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其实禾苗在不在长?怎样长?(板书:生长规律)
可农夫恨不得禾苗每天能长多少?(板书:急于求成)
结果禾苗全枯死了,就是把——(板书:事情弄糟)
★把板书连起来说一段通顺完整的话。
小故事学完了,大道理也不知不觉被你们悟出来了。
★小结提炼:农夫的可怜就在于他不懂得这个道理,结果是一切的辛劳化成了泡影,空欢喜了一场。真是“急于求成”,反而“事得其反”。
★(出示:假如你是农夫的邻居,你会怎样用这个道理来劝他?假如你是农夫的儿子,你知道父亲犯了什么错误吗?)让学生任意挑选一个说说。
★揭示寓言:是啊,不仅仅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违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不能违背,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出示寓意]指名读,齐读。
★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吗?它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概又意思相符的词语?
(出示:急于求成、事与愿违、违背规律、欲速则不达)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这样愚蠢的事呢?
三、回归整体,练习自述。
农夫后来后悔极了,他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希望大家别学他那样做傻事。
(学生练习:《“农夫”的自述》)
四、推荐读物,指导写字。
1、寓言虽然短小,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多读寓言,学会思考,会让人变得更加聪明。(推荐读物)
2、指导写字
①观察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
②说说你的书写建议
3、人教大纲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摘抄形象生动的语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
教学难点体会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找三位同学分别按段读书。其他同学思考:“这场雨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下的?下雨前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断,因为人们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里高兴,这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联想到整个庄稼地,果园和人们快乐的心窝。说明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视觉和嗅觉并用,从天上的太阳,观察到地上的树木,突出太阳的亮”,树叶的“绿”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这场雨的及时和适度,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一)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继续练习了抓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进行学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三)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4、人教大纲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作业设计:
1.背诵这则寓言。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5、人教大纲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灰雀》教学设计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 )外 ( )步 胸( ) ( )孩
一( ) ( )者 ( )是面包(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 )\
( ) 地说 ( ) 地歌唱
( )/( )/
三、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灰雀在枝头( )唱歌,( )惹人喜爱。
2.列宁( )说:“多好的灰雀呀,( )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 )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 )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为什么?
6、人教大纲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群鸟学艺》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懂得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朗读课文;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话。
教学重点
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带、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你一定喜欢童话吧,说出你学习过的一篇童话的题目。
(二)《群鸟学艺》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读读课文,想想
“群鸟”是指哪些鸟?它们是怎样学艺的?你知道这些鸟的窝是什么样吗?
(三)在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查查字典。
二、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fèng huáng xuǎn chà lěi
凤凰 选 好 树 杈 垒 起
wěn yán tuò shù
安 稳房 檐 唾 沫 舒 服
cāo jìn qiě
粗 糙不 仅 而 且
三、听课文录音,思考预习题2
四、读懂课文内容
(一)提问:“群鸟”指的是哪些鸟?向谁学艺?学什么?
1.“群鸟”指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
2.群鸟向凤凰学艺。
3.群鸟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
(二)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许多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哪些鸟仍旧不会搭,哪些鸟搭的窝很粗糙?为什么?)
1.猫头鹰仍旧不会搭窝,没有窝住。因为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凤凰讲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读有关课文。)
2.老鹰、乌鸦、麻雀搭的窝很粗糙,因为他们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
老鹰听刚说要在树上搭窝,就想,原来就是找个树杈,就飞走了。所以老鹰的窝只是几根树枝搭成的。(读有关课文。)
乌鸦听说要把叼来的树枝,一层一层地垒起来,以为自己会搭窝了,就飞走了。所以乌鸦的窝是用许多树枝垒成的。
麻雀虽然把窝搭在房檐下,却不舒服,因麻雀只听凤凰说应该把窝搭在房檐底下,不怕风,不怕雨。他想和我想的一样就飞走了。他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三)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小燕子搭的窝为什么这么好?)
小燕子认真地听完凤凰讲怎样搭窝,学到了本领。
小燕子很虚心,从头至尾都认真听凤凰讲怎样搭窝,听完还向凤凰表示感谢,他真学会了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四)谁能给这些鸟的学习态度,按从差到好排排队,并说出排队的理由。
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了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他没学到本领,不会搭窝。
老鹰、乌鸦、麻雀都是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他们搭的窝都很粗糙。
小燕子学习态度认真,搭的窝最漂亮、结实又暖和。
五、按课文内容填表
六、教师先指导填一行,再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七、小结.提问:这篇童话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童话讲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结果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唯独小燕子搭的最好。
八、作业:练习朗读课文
板书(同上表)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提问:小燕子学习用泥垒窝一共有几道工序,按顺序说说各是什么
先在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再回答问题,并用带点的词说话。
“你要先叼泥,用唾沫把泥拌匀了,再一层一层地垒起来,然后叼些毛和草铺在窝里。”
1.叼、拌;2.垒;3.铺。
用“先……再……然后……”造句。
三、学习了这篇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一)不虚心就学不到本领。
(二)不认真学习,就学不好本领。
(三)要耐心地学完,才能学到本领。
(四)只有虚心、认真、耐心地学习,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四、指导朗读
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出各种鸟的不同语气。
(一)凤凰: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教,它的话要读得亲切而耐心。
教师示范:“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
学生每人自己练习,只读凤凰说的话,然后指名朗读。
(二)提问:读猫头鹰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猫头鹰不虚心,认为凤凰“不见得有什么真本领”。应读出骄傲的语气。(读猫头鹰的话。)
(三)提问:读老鹰、乌鸦、麻雀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1.老鹰、乌鸦、麻雀只听了一部分就以为学会了,也表现很不虚心,应读出洋洋得意的语气。
2.课文中三、四、五小段写凤凰的话时,为什么后面都用了省略号?
这里表示凤凰的话还未说完,这些鸟就不耐心地打断凤凰的话,朗读时这些鸟的话,要和凤凰的话紧紧接上。
练习这三段朗读时,只读对话,不必读提示语。对话的连接要紧凑。
3.分角色朗读练习。
(1)一人读凤凰的话,三个小组分别读一种鸟的话,注意语气和对话的衔接。
(2)指名4人练习朗读。
(四)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可排练成课本剧)。
7、人教大纲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年礼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弟弟用实际行动改正缺点的精神。
2.读准字音,理解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通顺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内容的方法。
2.理解“她是用美好的心灵,在做着送给老师的礼物哇!”与“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这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指名看拼音,读词语,检查自学。
(三)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纠正读音。
“商量”的“量”在课文中应读轻声“liang”,“粘补”的“粘”在课文里应读“zh1n”。
(四)质疑、设疑、解疑。
1.读题质疑。
(1)谁送给谁的新年礼物?
(2)要送一件什么样的新年礼物?
(3)为什么要送这样的新年礼物?
2.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设疑,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指名回答问题,解疑。
教师可出示填空练习的方法,检查读书情况。
________送给________的新年礼物。
弟弟把________做为新年礼物送给老师。
这礼物代表了弟弟送给老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读懂课文内容。
1.“弟弟”他们小队商量要送给老师什么样的礼物?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让学生思考后分点回答。
他们小队经过商量,准备送给老师一件有意义的礼物。怎样有意义呢?一是要好,比去年的好;二是要自己动脑筋做;三是不能花钱买。
(3)“弟弟”要送给老师的礼物是什么?
——一个认真书写的作业本。
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从文中标画出有关句子。
(4)指名读句子。
“这是我送给老师的新年礼物。”
(5)课堂讨论:“弟弟”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学生通过阅读3、4、5自然段,从中理解“弟弟”是在邻居小苇撕破了他的作业本,“弟弟”非常生气,“瞪着眼睛”,脸“气得红红的”这种情况下,才说出这句话的。联系上文可以看出,这之前,“弟弟”对谁也没有说这件事,因为这是他们小队同学悄悄商量的。从“悄悄”一词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这次行动是有计划的,秘密的,事先不宣布,不张扬。二是想用实际行动给老师一个惊喜。这次“弟弟”说出实情,可见是气愤极了,同时也可看出“弟弟”对送给老师这件新年礼物非常重视,十分珍惜。
(6)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第6、7自然段。
思考:
从什么地方看出弟弟”对这份特殊形式的礼物非常珍惜?边读边标画出有关句子。
(7)指名读句子。
“这一阵子弟弟做作业之前,总是把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擦了又擦,做算术总要在草稿纸上演算好了,才誊在作业本上”。
这段话作者从两个方面写出“弟弟”非常认真地做这份特殊的“新年礼物”。一是做前把桌子擦了又擦;二是先在草稿纸上算好才抄在本上。由此可见“弟弟”是在用实际行动向老师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他要克服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正因为“弟弟”这样认真,所以他现在的作业本“又平整又干净”,字写得“又工整又清秀”,一连几次都得100分。
(8)“弟弟”以前的作业什么样?
让学生联系上文,读第2自然段,展开讨论。“弟弟”原来的作业写得“毛毛草草”,错别字多,算术常出错,老师提醒,爸爸教训就是“改不了”。
(9)对比讨论:“弟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出示句子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
①“弟弟”长大了,所以作业就写好了。
②“弟弟”想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
③“弟弟”爱老师,想用改正缺点的实际行动,献给老师一颗真诚的心。
(六)读懂重点句,理解内容。
1.出示句子:
“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
2.讨论:
(1)“真诚”是什么意思?“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为什么又是“最好的礼物”?
(2)“真诚”就是真实、诚恳。做为一名学生,送给老师一份认真书写的作业,确实算不上什么礼物,但是因为“弟弟”过去学习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老师提醒,爸爸批评他都改不了,现在“弟弟”用实际行动改正了缺点,进步了。这份礼物寄托着老师的期望,家长的希望,表明这是“弟弟”进步向上的开始。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正因为这本作业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说这是一份最好的礼物。它代表了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对老师的一颗真诚的心。
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紧扣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8、人教大纲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 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 )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石级——铁链
似乎——发颤——奋力——
攀登——终于——纪念——
辫子——勇气——决心
意思——一取得——
┌───┬───┬───┬───┬─────┬─────┐
│要查字│ 音节 │ 音序 │ 部首 │ 再查几画 │ 组两个词 │
├───┼───┼───┼───┼─────┼─────┤
│ │ │ │ │ │ │
│ 陡 │ │ │ │ │ │
├───┼───┼───┼───┼─────┼─────┤
│ 攀 │ │ │ │ │ │
├───┼───┼───┼───┼─────┼─────┤
│ 念 │ │ │ │ │ │
├───┼───┼───┼───┼─────┼─────┤
│ 勇 │ │ │ │ │ │
└───┴───┴───┴───┴─────┴─────┘
三、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暑假
发颤应该
四、选字填空。
纪记 年( ) ( )住日( ) ( )念
作做 工( ) 留( ) ( )( )业
相像 ( )声( )片好( ) 照( )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啊,峰顶这么——,在——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暗示——
9、人教大纲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