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15课《森林气象站》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二年级上册15课《森林气象站》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森林气象站指的是什么。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森林气象站的含义,知道乌鸦、麻雀是怎样预报天气和风向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准备听写小纸条;
2、听写生字。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森林气象站里有哪些气象员
在森林气象站里的气象员有麻雀和乌鸦。
三、师生一起探究:森林气象站里的气象员它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默读课文,把写气象员怎样预报天气的句子画上记号。
2、小组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麻雀在草地上跳来跳去,还在唱歌,那么这天就是晴天;如果麻雀缩头缩脑,发出吱吱声,很可能是要下雨。
乌鸦朝哪个方向站着,那天就是刮什么风。
4、为什么能根据乌鸦站的方向判断风向呢?
乌鸦总是朝着风吹来的方向站着,这样可以让风顺着羽毛吹,保护羽毛不受损坏。
四、学生质疑
为什么麻雀在草地上跳来跳去,还在唱歌,就是晴天;而麻雀缩头缩脑,发出吱吱声,多半要下雨呢?
(因为天气晴朗,麻雀感觉舒服,就愿意多活动,而天要下雨前,麻雀感觉到气温下降,气压加大,它不舒服,所以就不愿意活动。)
五、思维拓展
1、当你来到森林,你怎么才能知道天气情况?
仔细观察气象员的预报。
2、教师小结:
对,我们要善于观察,如果你仔细观察,一定还会发现其他气象员们对天气的预报。
板书设计:
15、森林气象站
麻雀
预报天气----仔细观察
乌鸦
教学反思:
教师给学生一个概括性强的问题,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以达到整体感知内容的目的,关联词的理解可联系课文内容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还可通过口头造句加以巩固,让学生体会在句子中表达的意思,学会准确表达,领导学生回到课文的语音环境中,进一步强化巩固。
2、二年级上册15课《森林气象站》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森林气象站指的是什么。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森林气象站的含义,知道乌鸦、麻雀是怎样预报天气和风向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准备听写小纸条;
2、听写生字。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森林气象站里有哪些气象员
在森林气象站里的气象员有麻雀和乌鸦。
三、师生一起探究:森林气象站里的气象员它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默读课文,把写气象员怎样预报天气的句子画上记号。
2、小组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麻雀在草地上跳来跳去,还在唱歌,那么这天就是晴天;如果麻雀缩头缩脑,发出吱吱声,很可能是要下雨。
乌鸦朝哪个方向站着,那天就是刮什么风。
4、为什么能根据乌鸦站的方向判断风向呢?
乌鸦总是朝着风吹来的方向站着,这样可以让风顺着羽毛吹,保护羽毛不受损坏。
四、学生质疑
为什么麻雀在草地上跳来跳去,还在唱歌,就是晴天;而麻雀缩头缩脑,发出吱吱声,多半要下雨呢?
(因为天气晴朗,麻雀感觉舒服,就愿意多活动,而天要下雨前,麻雀感觉到气温下降,气压加大,它不舒服,所以就不愿意活动。)
五、思维拓展
1、当你来到森林,你怎么才能知道天气情况?
仔细观察气象员的预报。
2、教师小结:
对,我们要善于观察,如果你仔细观察,一定还会发现其他气象员们对天气的预报。
板书设计:
15、森林气象站
麻雀
预报天气----仔细观察
乌鸦
教学反思:
教师给学生一个概括性强的问题,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以达到整体感知内容的目的,关联词的理解可联系课文内容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还可通过口头造句加以巩固,让学生体会在句子中表达的意思,学会准确表达,领导学生回到课文的语音环境中,进一步强化巩固。
3、二年级上册《森林气象站》教学设计(表格式)
课题 | 15森林气象站 | ||
教材分析 |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是小熊部外婆今天的天气和风向,外婆要他去观察小麻雀和乌鸦,并告诉他从中可以得到答案.故事结尾认小熊的一句话“森林里的‘气象站’真有趣呀”提示课文主旨,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 ||
教学目标 | 1.认识14个生字,其中会写“外、麻、雀、冲、肯、定、羽”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如果……就”口头造句。 3.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 ||
教学重、难点 |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能用“如果……就”口头造句。 2.了解小麻雀和乌鸦是怎样预报天气和风向的。 | ||
教学准备 | cai课件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复习导入。 1.故事导入。 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小熊的一家,今天是星期六,小熊想去外婆家玩,它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去外婆家玩。”妈妈说:“当然可以,不过你要做完作业才能去。”小熊的作业是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小熊说:“小朋友们谁能帮帮我?” cai出示生字词。 2.自读,指名读,齐读。 | 教学设想 | |
低年级以识字为主,在第二课时的开头安排生字复习,有助于后面的朗读。 |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丢字,不加字,不错字。 提问:课文写了课和谁故事?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小熊问了外婆哪几个问题?分别在课文第几自然段? (课件出示:1)外婆,今天是什么天气?2)外婆,今天刮什么风?) |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既调动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又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默读课文,这个学期才学会,让学生多练习,有助于学生提高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将课文读两次,主要是为了照顾基础较弱的学生)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三、再读课文,品词析句。 1.学习2~5自然段。 1)为什么小熊会问外婆今天什么天气? cai出示:“如果是晴天,我就放风筝;如果下雨,我就采蘑菇!” 2)学生用“如果……就”说话。 3)小熊马上从外婆那得到答案吗?外婆让它做什么?从哪知道的? 4)外婆为什么要小熊去看小麻雀在干什么呢?(板书:麻雀——风向) 5)指导读2~5自然段。 2.学习6~9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外婆怎么知道刮什么风呢?(从乌鸦站的方向)你从哪知道的? cai出示:“因为乌鸦总是朝着风吹来的方向站的。这样可以让风顺着羽毛吹,保护羽毛不受损坏呀!”(板书:乌鸦——风向) 3)练习写句子: 如果乌鸦是朝_____________的方向站的,今天刮的风就是_____。 如果乌鸦是朝_____________的方向站的,今天刮的风就是_____。 cai出示两张图引导学生填入相反的答案。 4)指导读6~9自然段。 (休息:放课文朗读动画。) 3.学习第10自然段。 1)齐读第10自然段。 2)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指导理解“森林气象站”) | 从小熊问的两个问题入手,深读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其中穿插句子的练习和口语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 |
3.齐读第十自然段。 解释“森林气象站”。 |
四、拓展延伸。
1.你知道森林气象站里还有哪些气象员吗?我们大自然里还有哪些气象员呢?
2.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大家说的这些可真有趣,神奇的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去发现,去探所更多的奥秘。
“你知道森林气象站里还有哪些气象员吗?”这一问题的提出起此引导作用,而后面的我们的两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板书
15森林气象站
麻雀——天气
乌鸦——风向
……——……
真有趣
4、二年级上册《森林旅馆》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务、类、宾、忙、表、无、喜”7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小动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明白做事要考虑对象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明白做事要考虑对象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动物头饰 搜集动物睡觉的资料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打开课件)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瞧,美丽的大森林,高高的树,绿油油的小草,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咦!森林里今天怎么这么热闹呀,原来呀,森林里新开了一家森林旅馆今天开业,他们要到那去住上一晚,大家也想去看看吗?
2、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森林旅馆是谁开的?是怎么样的?小动物们住的还习惯吗?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今天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长颈鹿,大象,狒狒和蝙蝠,大家愿意带上他们吧?我把他们放在我们班的四组,你门分别是长颈鹿队,大象队,狒狒队,蝙蝠队,而且到森林里可不是随便能进的哦,需要闯关成功才能参观的哦,比比看那组小朋友闯关得星星最多,大家做好准备了吗?
二、点击课件:第一关:勇闯字词关
1、小朋友们!这个精彩的故事就是书上的课文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打开课文。读课文之前,你想对自己提什么要求呀?
(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
很好!孩子们,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首先应该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我知道,你们都是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
2、师:好,按你们自己提的要求,开始读课文吧!边读边把课文的生字圈出来吧。
3、谁能告诉我森林旅馆是谁开的?小动物们住的还习惯吗?
4、师:小朋友,平时你们是怎样学生字的?
生:读拼音。
师:读拼音是认字的好方法。
生:看清笔画。
师:你真细心。
生:找它的好朋友,组组词
好的,这是个好方法。孩子们!
如果遇到了困难,怎么办?
生:问老师,问同学。
师:你是个虚心的孩子! 那咱们就把自己学生字的绝招,告诉旁边的同学,现在大家四人为一个小组,大家相互交流,一起来学习这些生字。出示生字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互相当小老师。
师:小动物们看到你们学得这么起劲,也想来凑凑热闹,瞧,它们来啦!
教师适时播放课件,展示七只小动物,每只动物带着礼盒。
哇,还带着礼盒呢!猜猜,会是什么?
教师点击小动物,演变成生字。
师:哦!原来宝宝藏在里面呀!这些小动物真爱学习,来,咱们来跟它比比,把你识字的绝招来告诉大家。
点击动物,出示wù务
谁认识?来读读。
谁再来试试,这个拼音是整体认读音节,齐读。
点击动物,出示lèi类
读字音,这个拼音要注意什么?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个字?
师:好样的,你学生字真有一套!
点击动物,出示bīn宾
你能把学这个字的绝招告诉大家吗?(用形声字来记)
这个方法易记好学,好!
点击动物,出示máng忙
谁会读?
看到这个字,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些什么?(生答)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的孩子。来,咱们来写写这个字,小小手帮帮忙。
教师带领学生书空,边书空边唱笔顺。
点击动物,出示biǎo表
开火车读读。
点击动物,出示wú无
这个字的拼音跟我们刚才学的那个字的音节相同?他们只是声调不同。
点击动物,出示xǐ喜
谁有好方法来记这个字?(十颗豆字掉进口里)你还想提醒大家写着个字注意什么?
5、多种形式读字:领读,开火车读
6、小朋友学的这么好,小兔很高兴,开火车来接我们了,大家看(出课件:小白兔推着火车来了,上面出示词语:服务人类宾馆帮忙表扬无法喜欢)开往森林的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只要你能读出这些词语,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可以一起上车了,谁来试试?
点击任意词语,该词语即进入相应的车厢。齐读后,再次点击火车,火车开走。
三、课间操
四、出课件:第二关:勇闯内容关
1、先总结前一轮的闯关情况
2、出示课件:第9段
自言自语是自己对自己说
3、从那里可以看出小白兔好心为大家服务?为什么要开旅馆呢?(课件出一、二自然段)
小白兔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板书:想提供方便)开了一家森林旅馆,你觉得着个旅馆怎么样?
女生齐读。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放着床,摆着白被子、花枕头”体会小白兔开的旅馆漂亮极了。
4、读了这一段,你想对小白兔说些什么?能说给大家听吗?
5、来住宿的旅客满意吗?(出示课件:旅客意见簿)点击则出现动物们和他们的意见,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分组读文。
a、师:长颈鹿,有森林旅馆了,你应该住得很开心吧?
生入境朗读长颈鹿的意见,引导学生通过“连脖子也无法伸直。”体会长颈鹿的脖子很长以及住得很不满意。
b、狒狒,你的脖子不长,应该睡得很好吧?
生入境朗读狒狒的意见,引导学生通过“不需要床,也不要被子。”体会狒狒睡觉的特殊习惯。
c、蝙蝠个子小小的,应该没感到什么不舒服吧?
生入境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在房间的天花板上,找不到地方倒挂,弄得我无法睡觉”体会蝙蝠有倒挂睡觉的习惯。
d、大象,你总不要倒挂着睡觉吧?
生入境朗读,引导他们通过“拖鞋太小,连我的一个脚趾都放不进去。”体会大象的腿很粗,脚很大。
6、小结板书:旅客不满意出乎意料
出乎意料是什么意思?
7、你是哪种动物,你对小白兔的森林旅馆有什么让你不满意的地方,赶快告诉他吧。
自由分角色朗读,体会各个动物的特征,并感悟动物们的不满。
8、你觉得哪种动物的特点最有意思,就读哪种动物的一件的意见,注意要读出小动物的不满。
指名分角色朗读。
9、小兔好心为大家服务,办了一家森林旅馆,为什么结果动物们有那么多的意见,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
五、出课件:第三关:勇闯表演关
1、总结前两轮
2、小朋友表现的都不错,现在,我们还有最后一关(点击课件)
谁愿意带上头饰来读读,注意把动物不满的情绪读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六、思考
小白兔该怎样做才会让大家满意呢?
七、总结:谈收获
1、不同动物的特点。
2、做任何事情不能盲目模仿。
八、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的睡觉方式?
2、看看老师收集的资料。
板书设计:
21、森林旅馆
想提供方便 旅客不满意
出乎意料
5、二年级上册语文《从森林里带走什么》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其中会写“第、灵、神、引、”5个字。
2、朗读课文,理解结尾段的意思。
3、体会小刚和爸爸美好的心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绳子的音、形、义,理解结尾段的意思。
难点:“父子俩进森林打猎,却什么也没带走”的原因。
教学准备:
幻灯、生字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激发兴趣,学会思考。
培养自学能力
检查自学情况,读准字音
一、直接板书课题:
13 从森林里带走什么
1、指名读,齐读
2、看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思考:小刚和爸爸带走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
要求;(幻灯)
1、注意读书的姿势;
2、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漏字,不数读,不唱读,不跳读。
3、画记生字新词,并在生字表上注音。
四、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幻灯)
dì líng shén liǎ yǐn liè zhān
第 灵 神 俩 引 猎 沾
xuē bì kào dūn bèi shǎ hǖ
靴 臂 靠 蹲 被 傻 乎
(1)谁会读,指名带读;
(2)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
2、指导朗读课文2、看书读课文
(1)指导读句;
A 、他们在高高低低的山路上走着,泥水沾湿了靴子,荆棘刺破了手臂。
B、小刚和爸爸被这傻乎乎的小哥俩吸引了,也被百灵鸟的歌声迷住了。
C、他不时好奇地张望着、倾听着。
D、没有遇到山鸡,也没有碰到狼,连野兔也没见到一只。
(2)谁来读自然段,指名读,评议(你觉得什么地方读得好)
(3)小组自由读课文;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提出不懂的词
4、齐读全文。
五、作业
回家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
体会内心,突破难点
一、复习
读一读:
第一、百灵鸟、入神、小俩、吸引、打猎、沾湿、靴子、手臂、肩靠肩、蹲着、被、傻乎乎
二、理解课文
1、小刚跟爸爸到森林里去干什么?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他们很好奇?
理解“第一次”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2、小刚和爸爸在森林里看到了什么?(重点)
幻灯,指导读。
百灵鸟站在数枝上,翘着尾巴唱着。
百灵鸟站在数枝上,翘着尾巴快乐地唱着。
()快乐地()。
────────────── ───────
想象百灵鸟快乐的样子和动听的歌声;
想象小松鼠是怎样听得入神的。
3、小刚和爸爸从森林里带走了什么?(板书)
4、小刚和爸爸喜欢小动物吗?
指导读课文
5、小刚和爸爸这么喜欢小动物为什么不把它们打下来带走呢?
6、想象:小刚和爸爸当时会想什么?他们会说什么?
小组讨论,表演
7、如果你在森林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怎样做呢?
三、跟录音朗读全文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总板书:
歌声
从森林里带走 美好的心
喜悦
第三课时
巩固旧知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给学生方法
巩固
一、读课文
liè zhān xuē bì kào dūn bèi shǎ hǖ
猎 沾 靴 臂 靠 蹲 被 傻 乎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
dì líng shén liǎ yǐn
第 灵 神 俩 引
2、归类学生字
左右结构:神俩引
上下结构:第灵
3、你早就认识哪个字?你会写吗?请你教小朋友写。
(重点)笔顺:
第——
灵------雪字头
4、理解字意:组词
第 第一 等第 第二名
灵 灵敏、机灵、水灵灵、百灵鸟
神 神仙、神州、神通、神童
俩 夫妇俩、俩馒头、他俩(后面不能用量词)
引 吸引、引入、引开、引导
5、书写:
(1)你有要提醒小朋友的地方吗?
第字一共有11画
(2)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字的规律:上紧下松、左紧右松
(4)学生描红
三、作业
1、把今天所学的字听写一遍。
2、书71页
6、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十五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学习目标〗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考
2. 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 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 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 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发言
2. 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 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 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 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七根火柴》教案
【教学构想】
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学习《七根火柴》主要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语文课文的平等对话,进而让学生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讨论、感动等等)和教师的“教”(引导、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
如:“整体感知,捕捉精妙之处”的环节,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自由阅读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你认为课文的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
“质疑问难,深入理解”的环节,安排了各个小组讨论探究,分别从多个方面品出了课文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整合,理出关键的问题,组织小组探究明确。在阅读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阅读,既可以解决一些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以小见大以及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明确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崇高思想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以小见大以及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明确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革命英雄主义的不朽价值。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近期,随着“狼牙山五壮士”最后幸存者葛振林与世长辞,这个英雄的故事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歌颂红军长征故事的名篇《七根火柴》仍保留在八年级语文教材中,你认为本课有留在教材中的必要吗?反映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的作品还有必要学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学习《七根火柴》。
二、整体感知,捕捉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自由阅读全文,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出自己欣赏的地方,并提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组织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你认为课文的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教师创设宽松自由的民主气氛,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互动交流,整合信息。
1.对眼睛的精描细绘:
对无名战士眼睛的描写共有八处:①卢进勇初见他时,见他“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这儿对他眼睛的描写,显出他伤势之重,病情之危,努力地闭着眼睛是他默默而痛苦地与死神抗争,想延续生命,完成他想嘱托的一件事。②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他“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一下,似乎想坐起来……”这儿对他张开眼睛的细节描写,反映他渴盼见到自己同志的急切心情。③当他见到卢进勇把那点青稞面送到他嘴边并亲切地劝他吃下时,他“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这儿写眼睛用了“失神”与“呆滞”两个形容词,一则显出他确已心力交瘁,另外,从眼神中反映他因卢进勇误解了他的意思而惆怅。④当无名战士听到卢进勇要搀着他往前走时,“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作者自己说明,“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⑤“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这儿“忽然睁开了眼”是显得他心情的急切,急于向卢进勇交托他凭意志维持这最后一口气保存的七根火柴。⑥在他花了极大力气,小声数完七根火柴以后,“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他这一眼,是无声的语言,意思好像在问:“你看清了吗?你明白了吗?”⑦当他看到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表示“看明白了”时,他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了,.“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这是他在将珍贵的遗物托交给一位可以信赖的同志时欣慰感的流露,重托已嘱,心愿已了,火柴不会因自己的牺牲而受损失,它可以给红军战士带去光明与温暖,自己就此死去也无所牵挂与不安了。⑧最后他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这热切的眼神中寄予着他由衷的信赖、无限的感激和殷切的嘱托。
2.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
①以小见大的写法。
火柴虽小,人们也习以为常,但作者却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从而表现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这就是以小见大。小说中有六处写到火。“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
“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前四点写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使“火”的意义逐步扩大:由个人到战友再到部队。这就启示我们:这“火”由火柴点燃,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那颗赤诚的心,“火”就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②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既是情节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起到了烘托作用。第一部分中第2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3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变化异常、遍地潮湿的特点,烘托出卢进勇处境恶劣和他的苦恼、焦急与盼火的内心活动,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结尾写篝火,烘托出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说明火柴的巨大作用,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
③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卢进勇需要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点燃篝火卢进勇
有堆火烤需火堆托付火柴用上火柴交火柴
由此看出构思上的特点:火柴这条线索由隐而明,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出现火柴,体现火柴引出的人物崇高内心世界,后两次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
3.贴切生动的比喻句:
明确:主要的比喻句有三处:
①“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揭示了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世界,那跳动的火焰使人仿佛看到了无名战士那一颗跳动的红心。
②“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惜。这一动作凝聚着无名战士牺牲前为革命事业贡献最后一点力量的心愿。
③“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队伍前进的方向。”——形象地表明无名战士临死前仍不忘红军前进的方向,体现他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细读开头、结尾两部分的烘托描写。这种烘托写法比一般比喻突出得多。
第二课时
三、质疑问难,深人理解
各个小组讨论探究很有成效,分别从多个方面品出了课文的精妙之处,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疑问?请讲出来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整合,理出关键的问题,组织小组探究明确。在阅读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阅读,读读议议,议议读读,既可以解决一些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合作精神。)
1.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
的题目是“七根火柴”,这七根火柴来自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献出七根火柴,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献出的火柴在长征途中的暗夜里终于点燃了一簇簇篝火。这一过程虽然是通过卢进勇的活动展开的,但小说着力表现的人物还是无名战士。
2.既然无名战士是主人公,为什么作者连个名字都没给他写上?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很自然地交代这位战士的姓名,因为当他在曙光中揭开党证,党证中定然会清楚地出现这位战士的姓名。作者有意不写这位战士的名字,正是他匠心独运之处。庄子曾有“大象无形”之说。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无数的革命战士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集体,为了战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可是他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无名战士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典型,有名固可忆,无名亦光辉。
3.如果说无名战士是小说主人公的话,那么为什么作者用了许多笔墨去写卢进勇?
明确:卢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他对战士充满阶级爱、同志情,他对火的渴求同样表现在无名战士身上,他对战友的救助也出于牺牲自己为战友的崇高思想。因此,这就明确地启示我们:无名战士之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阶级情谊和团结奋斗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的。
4.描写篝火有什么作用?
篝火给战士带来了温暖,带来了谈笑,带来了煮热的野菜,带来了革命活力。这熊熊烈火正是从无名战士手中接过来,在无数战士的手中燃烧起来,冲破黑暗,放出了光明,必将带来革命的最后胜利。这也是烘托描写,它充分揭示了无名战士献火柴的深刻意义。
5.卢进勇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为什么以异样的声调数着:一、二、三、四……?
明确:表达了对无名战士的深切怀念,也表示了革命战士的决心:一定要接过革命火种,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
6.小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例如结尾部分写了战士们在篝火中烤衣服、煮野菜的情景。这表明无名战士保存下来的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小的火柴为战友们带来了光、热和欢笑,为走出草地提供了保证。熊熊的火光,正象征着无名战士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必将形成燎原之势。对草地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草地变幻莫测的“怪”气候以及沉浸在雨雾中的荒凉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反映红军草地行军的艰辛。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火柴就能得到温暖,吃到粮食,得以生存,这也就暗示了火柴具有特殊的价值。
7.贴切生动的比喻句:
主要的比喻句有三处,这在第一课时中已有详细的分析。
四、勾联实际,提升心智
整体朗读文章,整合对文章的内容分析,质疑问难等学习环节的感受和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活跃学习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中的各种体验,组织小组讨论
1.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的故事,使你受到哪些启迪和教育?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
是别人,是集体,是革命事业,也就是他人第一,革命第一,这样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心灵美丽的人。
②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党的事业。
③应该珍惜革命成果和先烈们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学习他们崇高的思想品质,继承他们的遗志。奋勇前进。
2.你认为以《七根火柴》为题好吗?大家能不能继续发挥创造性,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个标题呢?
明确:“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的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学情预设:可能会出现类似“点燃生命之火的火柴”、“烈士的遗物”|、“无声的回答”、“跳动的火焰”、“点点星火映人心”、“舍己为国的无名战士”、“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火柴”、“永恒的火光,永恒的路标”等标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标题的妙处,但对学生的发言应给予肯定。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
3.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先用一根火柴?是不是太傻?
有的同学会赞同无名战士用一根火柴,其理由是尊重个体生命,自我保护,更好地完成任务,应该提倡这种保存实力、保护生命的做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关于“生命”话题的讨论,这是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和拓展,也是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社会、时代风貌相勾连。明确无名战士不傻,他舍不得用一根火柴,可见其是对党的无限忠心,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是对红军战士这个生命群体的最大尊重,他虽死犹生,他的生命之火永远大放异彩,实现了他人生的最大价值。我们就是要学习无名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为集体、为尊重红军这个生命群体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的崇高思想品质,做一个爱国家、爱集体、爱他人的人。
(这个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同时也教会学生要怎样做人。从而更好地学习红军战士为了解放,为了光明,无怨无悔地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提升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七根火柴》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时的故事,故事赞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年代大放异彩。那么和平时期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还需不需要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生命的革命英雄?
学情预想:有的学生会说不需要,因为过去战争时期打仗要死人,要有革命烈士,现在和平时期不需要烈士,不要献身,所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不需要再提倡了。
教师要注意引导,作者王愿坚创作的小说,其创作思想是明确的:“我们今天走着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的时期,革命英雄主义仍然需要。只是这种需要应该转化形式了,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的都是革命英雄主义,过去战争时期有革命烈士,现在和平时期,有杨立伟,有桑兰,甚至还有刘翔。这些人都是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典型。
(勾联了学生学习的思想和实际,体悟了作者的感受,提升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好地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六、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革命英雄主义不朽的篇章
作者的写作技巧娴熟,巧妙的构思,高昂的主题,涤荡心灵的情节,感人至深的人物,严谨自然的结构,深刻精妙的遣词,丰富变化的描写等等。它确实是具有超时空的震撼读者心灵的巨大力量,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新的时期,革命英雄主义仍然需要,只是这种需要应转换形式了,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的都是革命英雄主义,时代的差距不能割断革命英雄主义的传承。因而,在本课的学习中,针对现在的中学生讲吃讲穿,对父母缺少感恩之心,又自私自利,设置了主人公无名战士能否先用一根火柴来保全生命的问题的讨论,进而,对生命主题进行了挖掘,明确无名战士的自我牺牲是为了珍惜和尊重更多人的生命,因而使他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明白在新时期更需要持之以恒地接受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革命英雄主义是我们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本课的学习勾联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提!
8、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七根火柴》教案
一、重视想象──立足学生发展,确定学习目标
《四个太阳》富有想象力,充满了儿童情趣,可以借来让学生感悟想象的美好。本节课没有把“感悟到画画小朋友的心愿”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去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体会画画小朋友的心愿,到体会想象的美好,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体验想象的美好,初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1. 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放飞想象。
在读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当学生读得特别有感情的时候,教师引导: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有感情啊?当学生把自己读文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时,不仅加深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更给其他学生起了示范引路的作用。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一边想象一边读,带来美的享受。
2. 画一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学生画的过程,无论孩子怎样去想象,都给予鼓励。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如果你能从别人的作品中得到什么启发,可以给自己的作品做做修改。这样做,是充分从儿童的心理出发,保护孩子们想象创作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用自己的眼发现周围的美。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产生对语文的情感
1. 把学生游戏时的愉悦迁移到课堂中来。
做游戏的时候巧妙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没有压力,奠定了整节课轻松的基调。
2. 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画心中的太阳,唱《种太阳》的歌曲,因为“画”和“唱”都是小学生乐于为之的,所以学生特别投入。读文、画画、唱歌有机结合,使语文的天空在孩子的眼里更广阔,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3. 学习过程的自主是学生获得愉悦感受的重要因素。
教师循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主识字,自主读文,教师适当点拨、鼓励、引导,使学生学习的情绪不断高涨,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故宫博物院》的教案
内容预览:
《故宫博物院》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一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 妃嫔(pín) 湛(zhàn)蓝 上谕(yù) 傀儡(kuǐlěi) 翊(yì)坤宫 修缮(shàn) 击罄(qìng) 诏(zhào)书
2.解释黑体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3.(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4. 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5.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 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层。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采用的说明顺序:
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