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卢沟桥的狮子》教案一等奖

《小学语文《卢沟桥的狮子》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小学语文《卢沟桥的狮子》教案一等奖

1、小学语文《卢沟桥的狮子》教案一等奖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

2.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狮子形状的描写。

教具准备:

1张幻灯片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卢沟桥及“七七事变”,出示录像。

2、齐读课题,说说由题目可看出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3、观察图画,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

2.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教师据情况找适当时机加以解决。

三、深入阅读,学生自悟

1.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写得是什么?

2.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

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四、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出示幻灯片和描写狮子形状的排比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写具体的。使学生体会到除了写看到的,还可以把想象的也写进去。

2.教师补充“七七事变”的资料,播放录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五、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会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第二自然段。

4.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指导第二自然段的背诵,进一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还会有哪些形状的狮子。

3.把想象出的狮子的形状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

三、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指导学生识记重点生字。

2.指导学生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推荐作业

预习第三课。

板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

大的

大小不一 小的

卢沟桥的狮子 有的

形态各异 有的

有的

有的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

教后记:

1、导课时,让学生说说有关卢沟桥和七七事变的情况,谭硕同学讲得很多,由此可看出学生提前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处,今后要多鼓励学生课前拓展预习。

2、在学习赵州桥时,学生已经初步的研究认识了卢沟桥,这次学习重点抓住第二段。教学这一段时,我紧抓住形状“各不相同”一词,图文对照,让学生展开想象。首先让学生想像课文中描写的狮子的五种形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2、小学语文《卢沟桥的狮子》教案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

2.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狮子形状的描写。

教具准备:

1张幻灯片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卢沟桥及“七七事变”,出示录像。

2、齐读课题,说说由题目可看出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3、观察图画,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

2.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教师据情况找适当时机加以解决。

三、深入阅读,学生自悟

1.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写得是什么?

2.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

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四、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出示幻灯片和描写狮子形状的排比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写具体的。使学生体会到除了写看到的,还可以把想象的也写进去。

2.教师补充“七七事变”的资料,播放录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五、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会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第二自然段。

4.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指导第二自然段的背诵,进一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还会有哪些形状的狮子。

3.把想象出的狮子的形状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

三、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指导学生识记重点生字。

2.指导学生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推荐作业

预习第三课。

板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

大的

大小不一 小的

卢沟桥的狮子 有的

形态各异 有的

有的

有的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

教后记:

1、导课时,让学生说说有关卢沟桥和七七事变的情况,谭硕同学讲得很多,由此可看出学生提前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处,今后要多鼓励学生课前拓展预习。

2、在学习赵州桥时,学生已经初步的研究认识了卢沟桥,这次学习重点抓住第二段。教学这一段时,我紧抓住形状“各不相同”一词,图文对照,让学生展开想象。首先让学生想像课文中描写的狮子的五种形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1、卢沟桥的狮子》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图文对照学习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甚至”、“大概”造句。

(二)能力训练点

1.运用查找有关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了解“七七事变”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正式开始的地点的历史意义,从中受到爱憎分明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

(二)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观察事物和描写的方法。

(三)解决的办法

1.运用反复读的方法,理解和体会文中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

2.课前预习时重点让学生阅读一些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并向家长了解一些有关“七七事变”的经过,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搜集的图片,传阅观察(或做实物投影),说说观察到的狮子的特点,归纳特点让学生试着描写。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活动设计

(一)展示一下自己课下所搜集的图片。

(二)小组讨论交流。

五、教具准备

挂图和投影片、图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板书课题:2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第一幅挂图)

1.边观察边说出桥上的景物。

(供人通行的桥面、桥栏杆和栏杆之间的望柱、望柱上的狮子。)(培养观察能力)

2.拿出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卢沟桥的图片,说一说图片的内容。(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看图片,讨论对卢沟桥的总体感觉。(卢沟桥非常雄伟、壮观,桥上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什么?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先讲卢沟桥的特点,接着讲卢沟桥上狮子以及形状,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按叙述顺序分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第二段:〈二、三自然段〉第三段:〈第四自然段〉

4.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后词语,要求学生读一读。

厘米 甚至 偎依 大概 淘气 歇后语

挑衅 意义 蹲在 侵略 永远 卢沟桥

(2)出示带有重点词语的句子,重点检查词语的理解。(投影,从理解词语入手,加深对句的理解,培养语境解词的能力)

①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

②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③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学生对歇后语的理解,只知道什么样的语句是歇后语即可。

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根据学生回答直接显示在投影上

偎依:是说小狮子紧挨着大狮子,亲热地依靠。

挑衅:指日军借理由惹事生非,以引起冲突和战争。

奋起:指振作起来,打击敌人。

(3)检查朗读情况

①分段读

②自由读全文(为进入重点、难点的学习打基础)

(四)学习第二段〈重、难点部分的学习〉

1.通过读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部分?为什么?

(具体写狮子的第二段,这段写出了卢沟桥狮子的各种形状,写出了狮子的千姿百态。)

2.安排学习第二段的自学内容:

①把描写卢沟桥狮子形态的句子用笔画出来,看是从几方面描写的?

②观察书中两幅狮子的特写图,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3.学习第二段

(1)指读第二段

思考:“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大小、形状、神态)

(2)逐步读出描写狮子形态的句子,理解“甚至”一词。

(板书:大的…小的……甚至……)

蹲坐       吼

低着头      听

偎依       熟睡

藏        游戏

淘气       按

(看)       (想)

(3)提问:作者为什么在段末用省略号?(说明各具情态的狮子还有很多)

结合省略号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想象,继续想象狮子的情态。(完成课后练习2)

(4)观察两幅特写图,在书中找一找描写这种情态的句子。

(5)概括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

(板书: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1、第(1)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

(6)用引读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些狮子……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7)概括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五)小结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作者没有一一写出来,因为卢沟桥的狮子多得很难数得清,请同学们课下再多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生动  具体描写的。

(六)完成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2.根据所组词语,给多音字注音。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背诵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卢沟桥 厘米 蹲 偎依 大概 侵略

2.指名背诵第二段。

(二)学习第一、三段

引导谈话

1.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有特点,如果你不上桥能看到这么有趣的狮子吗?

2.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

思考:在这一段中,都讲了什么?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桥的特点:联拱石桥,板画理解)

(2)结合桥的特点说一说这种设计的好处,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渗透德育教育)

(3)齐读第一段。

3.第二段的学习

(1)启发谈话:卢沟桥的出名不光是因为狮子多,各具情态,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2)齐读第三段

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最重要的一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第二句最重要,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发生的,是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原因。)

(3)每4人为一小组,根据课前向爸爸妈妈了解的知识,请同学们讲一讲。

(4)各组选出一个代表讲出“七七事变”的经过,其间要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①事变的时间:1937年7月7日。②挑衅的理由。③挑衅的结果。

(完成课后练习2)

(三)指导朗读这一段告诉我们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读这一段时要牢记侵华日军罪恶,牢记这段历史。

下列词语要读重音

挑衅 奋起 难忘 具有历史意义

(四)朗读全文

(五)知识拓展(难点的解决)

把课前搜集到的图片传阅观察(或作实物投影)归纳图上狮子的特点,运用文中抓特点做具体描写的方法

1.传阅图片2.归纳特点3.指导描写

(六)完成作业:

1.指导用“甚至”、“大概”各说一句话

甚至:我的作息时间妈妈给我安排得好紧,甚至连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了。

大概:天空积起了乌云,大概要下雨了。

七、布置作业

(一)熟读每首古诗。

(二)按课文预习要求进行预习。

4、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的狮子》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中外驰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我们今天学的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

板书课题: 2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看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句: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第二句:这座桥已有八百年的历史。

第三句:讲桥的长度、结构,并通过柱子多说明雕的狮子多。

第四句:借很难数得清,进一步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

(二)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卢沟桥这座有八百年历史的石桥,上面雕刻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卢沟桥的狮子,除了多得难以数清楚,还有什么特点,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一)观察挂图、投影或观看录像(最好是石狮子的特写),逐一说出石狮子的大小、形状、神态。

(二)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些狮子的。

大小:大的小的甚至理解甚至

形状: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一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四个好像。好像后面的文字,是作者由看到的而想到的,加进想象,使石狮的形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二要引导学生注意上述句式,并列整齐,读着上口,并要认识到课文中仅是举了几个例子,实际上石狮子千姿百态,不可能一一写出。三要引导学生注意段末的省略号,意思是各具情态的狮子还有很多很多,一个省略号,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用引读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些狮子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四)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卢沟桥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狮子,总共有485只。)

(五)带着对石狮子喜爱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词

生字:歇 雕 厘 甚 至 蹲 概 异

甚、至是翘舌音;雕是三拼音,读时不要丢掉介音i。书写时厘上不要加点;蹲的右半部不要少横;概是木字旁,中间最后一笔是点;异上半部是巳。

生词:歇后语 雕着 厘米 甚至 大概 形态 各异 淘气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大多在民间流传。

甚至:在课文中有进一层的意思,说小狮子小到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了。

形态各异: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六、作业

读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一、二、三自然段

二、卢沟桥的出名不光是因为桥上的狮子多,各具情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想每句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概述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因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而得名。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回事。挑衅,借端生事,企图挑起战争。侵华的日军以听到宛平城枪声,致使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城内搜查,遭到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的拒绝。正交涉间,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继而炮轰卢沟桥。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奋起抵抗。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宛平县城在卢沟桥东。

第三句:指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这也是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

第四句:强调卢沟桥的历史价值。

(二)这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发生的,这是抗战的起点,又是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

(三)归纳自然段段意。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四)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憎恨侵华的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

三、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词

生字:侵 衅 驻 具

侵、衅是前鼻音,驻是翘舌音,具的ü上省略两点。书写时,侵注意右半部的写法,衅左半部最后一笔是提,具的里边是三横。

生词:侵华 挑衅 驻守 具有 建筑

四、朗读全文。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书写生字词。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七七事变》。

3.预习《参观刘家峡水电站》。

5、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卢沟桥》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三、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6、小学语文四年级《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第九册)是一篇进行读写训练的好范文。作者合理的章法布局、细致的观察态度、传神的表达技巧都是值得向学生介绍的。居于此,本课的读写训练可以由以下三步完成。

一、着眼全篇,区分详略主次

在初读课文、尝试分段并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课文共分几部分?哪部分写得最详细?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吗?通过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学生就会发现:全文共分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写得最详细。因为文章题目是“卢沟桥的狮子”,以写物为主,所以介绍狮子特点的部分理应是全文重点。学生明白这层关系后,教师再追问:那么你们说,我们学习,应重点学哪一部分?(答:重点段。)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花最少的功夫,完成一、三两部分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读课文,说一说:

读了第1部分,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第3部分,我又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在一篇文章中,作者会把主要部分写得很详细,而次要部分就简略些,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现在,让我们到第二部分去看看卢沟桥的狮子到底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么把它写好的?

这样处理,使得教师在第一个整体教学(即初读课文、初步感知)阶段就收获匪浅:既让学生理清了全文脉络,了解了文章大意,又向他们渗透了读书与写作的基本技法。寥寥数语,就将读文与训练落到了实处。

二、切入段落,摸清构句方法

当学习的车头被直拉到重点段之后,可以这样让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关系。

1.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画,找出能概括卢沟桥狮子特点的语句,并做上记号。(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很难数清楚。)

2.这两个语句分别位于本段的什么位置?

3.那么中间部分又写什么呢?(具体写狮子大小不一和神态各异。)

4.由此可见,这一段作者写狮子,先( )写,后( )写,再( )写。

5.能给中间的这部分分层吗?看看在这里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并出示习题:在具体叙述时,又先写( )再写( )。

小结:用总———分———总的方法写作,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板书:条理清。

三、品读词句 学习观察表达

第二段要重点讲解的是要让学生仿写的部分,除了要字求其义、句求其旨外,更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观察狮子,并把他看到的狮子写下来的。具体操作如下:议一议。

(1)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大小不一”的?(大的几十厘米,小的几厘米,甚至……也看不清———列举数据,作对比。)

(2)读读具体写“神态各异”的句子,看看作者用“有的”共写了几类、几种样子的狮子?

(3)作者为什么既要写到大狮子,又要写到小狮子?(这样才能让我们知道卢沟桥的狮子有大有小,大的威武,小的淘气。)

(4)“好像朝着远方长吼,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这些是比喻句吗?(不是。这是作者根据石狮的样子想象出来的。)

(5)小结:正因为作者给不动的石狮注入了动作与情感,使它活起来了,所以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儿写得最有趣。由此可知,看图作文也好,写物作文也好,我们都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静的写成动的,把无生命的写成有生命的,把黑白的写成彩色的,这样文章才生动形象。

演一演。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活泼、威武,教师可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分别学一学这样的形态。也可以指名上台表演。一演胜千言,在表演中学文,在表演中读文,在表演中记文,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写一写。演完五种姿态后,教师提醒学生: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些形态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卢沟桥的狮子确实是姿态万千,各不相同,那么还会有哪些形态呢?你能想象出来吗?这样一提醒,学生兴趣盎然,立刻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要求学生从自己及同学的表演中选择最喜欢的一两种“狮子”,把它的大小及动作、神态描写下来。这一安排,把课堂的所读、所演全部融入到所写之中,完成了“读为基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任务。整堂课凭借了“课文”这一教学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与讲与练相结合,做到举一反三。学生除了读懂课文,更练习了“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方法”(叶圣陶)。

7、《卢沟桥的狮子》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欣赏生动的句子。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想象狮子的形态。

教学准备有关“

7、7”事变的资料。有关卢沟桥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艺术班由老师查找)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二、观察第一幅图画

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 __,接着讲了 ,最后讲了 。其中重点写的是什么?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重点是写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

(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 第二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重点段) 第三段:

(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5、认识歇后语 出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通常只说前一部分,别人补充后一部分。)分)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四、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

一、形态万千。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

二、自学第二大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4、通过看图和学习你都联想到了什么?

(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有的:蹲坐 长吼 有的:低头 听 有的:偎依 熟睡 有的:藏 游戏 有的:按 淘气 (在讨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 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卢沟桥的狮子形态万千,远远不仅仅这五种形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不一的狮子。 发散练习:你能通过想象,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一说卢沟桥上还有什么形态的石狮子吗?

(4)通过看图和学习我们明白卢沟桥的修建是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所以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3、短短的266米中,501只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 (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四、学习第三大段

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 理解"挑衅"的意思。 (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通俗点说就是没事找事。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 师:《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具体地写了狮子大小不

一、形态万千的特点,使我们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七七事变"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这座桥同时代表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资料提供者:

8、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卢沟桥教案

【内容简析】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梁,历史久远,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同时,它是著名的“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是在介绍卢沟桥,赞美卢沟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赞美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把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品味结合起来,把发展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四、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9、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卢沟桥的狮子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图文对照学习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甚至”、“大概”造句。

(二)能力训练点

1.运用查找有关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了解“七七事变”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正式开始的地点的历史意义,从中受到爱憎分明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

(二)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观察事物和描写的方法。

(三)解决的办法

1.运用反复读的方法,理解和体会文中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

2.课前预习时重点让学生阅读一些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并向家长了解一些有关“七七事变”的经过,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搜集的图片,传阅观察(或做实物投影),说说观察到的狮子的特点,归纳特点让学生试着描写。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活动设计

(一)展示一下自己课下所搜集的图片。

(二)小组讨论交流。

五、教具准备

挂图和投影片、图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的是卢沟桥的狮子。(板书课题:2卢沟桥的狮子)

(二)(出示第一幅挂图)

1.边观察边说出桥上的景物。

(供人通行的桥面、桥栏杆和栏杆之间的望柱、望柱上的狮子。)(培养观察能力)

2.拿出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卢沟桥的图片,说一说图片的内容。(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看图片,讨论对卢沟桥的总体感觉。(卢沟桥非常雄伟、壮观,桥上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什么?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先讲卢沟桥的特点,接着讲卢沟桥上狮子以及形状,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按叙述顺序分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第二段:〈二、三自然段〉第三段:〈第四自然段〉

4.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后词语,要求学生读一读。

厘米 甚至 偎依 大概 淘气 歇后语

挑衅 意义 蹲在 侵略 永远 卢沟桥

(2)出示带有重点词语的句子,重点检查词语的理解。(投影,从理解词语入手,加深对句的理解,培养语境解词的能力)

①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

②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③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学生对歇后语的理解,只知道什么样的语句是歇后语即可。

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根据学生回答直接显示在投影上

偎依:是说小狮子紧挨着大狮子,亲热地依靠。

挑衅:指日军借理由惹事生非,以引起冲突和战争。

奋起:指振作起来,打击敌人。

(3)检查朗读情况

①分段读

②自由读全文(为进入重点、难点的学习打基础)

(四)学习第二段〈重、难点部分的学习〉

1.通过读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部分?为什么?

(具体写狮子的第二段,这段写出了卢沟桥狮子的各种形状,写出了狮子的千姿百态。)

2.安排学习第二段的自学内容:

①把描写卢沟桥狮子形态的句子用笔画出来,看是从几方面描写的?

②观察书中两幅狮子的特写图,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3.学习第二段

(1)指读第二段

思考:“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大小、形状、神态)

(2)逐步读出描写狮子形态的句子,理解“甚至”一词。

(板书:大的…小的……甚至……)

蹲坐 吼

低着头 听

偎依 熟睡

藏 游戏

淘气 按

(看) (想)

(3)提问:作者为什么在段末用省略号?(说明各具情态的狮子还有很多)

结合省略号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想象,继续想象狮子的情态。(完成课后练习2)

(4)观察两幅特写图,在书中找一找描写这种情态的句子。

(5)概括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

(板书: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1、第(1)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

(6)用引读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些狮子……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7)概括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五)小结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作者没有一一写出来,因为卢沟桥的狮子多得很难数得清,请同学们课下再多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生动具体描写的。

(六)完成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2.根据所组词语,给多音字注音。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背诵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卢沟桥 厘米 蹲 偎依 大概 侵略

2.指名背诵第二段。

(二)学习第一、三段

引导谈话

1.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有特点,如果你不上桥能看到这么有趣的狮子吗?

2.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

思考:在这一段中,都讲了什么?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桥的特点:联拱石桥,板画理解)

(2)结合桥的特点说一说这种设计的好处,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渗透德育教育)

(3)齐读第一段。

3.第二段的学习

(1)启发谈话:卢沟桥的出名不光是因为狮子多,各具情态,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2)齐读第三段

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最重要的一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第二句最重要,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发生的,是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原因。)

(3)每4人为一小组,根据课前向爸爸妈妈了解的知识,请同学们讲一讲。

(4)各组选出一个代表讲出“七七事变”的经过,其间要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①事变的时间:1937年7月7日。②挑衅的理由。③挑衅的结果。

(完成课后练习2)

(三)指导朗读这一段告诉我们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读这一段时要牢记侵华日军罪恶,牢记这段历史。

下列词语要读重音

挑衅 奋起 难忘 具有历史意义

(四)朗读全文

(五)知识拓展(难点的解决)

把课前搜集到的图片传阅观察(或作实物投影)归纳图上狮子的特点,运用文中抓特点做具体描写的方法

1.传阅图片2.归纳特点3.指导描写

(六)完成作业:

1.指导用“甚至”、“大概”各说一句话

甚至:我的作息时间妈妈给我安排得好紧,甚至连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了。

大概:天空积起了乌云,大概要下雨了。

七、布置作业

(一)熟读每首古诗。

(二)按课文预习要求进行预习。

10、小学语文《两只小狮子》教案

【教材分析】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课文图文并茂,语言浅显易懂,蕴涵了做人应该自食其力的道理。文章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小狮子非常勤奋,每天练习生活的本领;另一只却认为凭着父母的本领和地位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于是,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通过一懒一勤两只小狮子的对比,以及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刻画了一头怕吃苦、想依赖的小狮子,并借狮妈妈意味深长的话语告诉孩子们只有勤学苦练,不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自己拥有真正的本领,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课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话,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12个词语。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使学生知道应该从小锻炼生活的本领,不应该总依赖父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进行识字教学,了解“刻苦、懒洋洋”等词的意思。弄清懒狮子的不练功的原因,读懂狮子妈妈的话。

难点:有些生字音不容易读准,有些生字的字形易与熟字混淆。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3.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

1.出示狮子彩色图画。问:这是什么动物?(狮子)狮子是一种可厉害的动物啦,大家称它为森林之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狮子的课文:(板书课题:23 两只小狮子)学生读课题。

3.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两只小狮子的什么事呢?请大家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习惯的培养。

2.学生充分地、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词、句注意读边贯,不读破。

3.开火车分段请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对照前面读书要求,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

三、导读课文

1.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这两只小狮子的表现可一点儿都不一样。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读第二段,把讲它们不同表现的词句圈画下来,再读一读。

2.学生汇报圈画的词,教师指导理解词语,练习朗读这两句话。

(1)整天,换词理解就是——每天从早到晚。

(2)滚、扑、撕、咬:可让学生看插图,做做动作、手势理解这样做很辛苦。

(3)从上面所讲的词语可以看出,一只小狮子刻苦。练习朗读这句话。

(4)懒洋洋:可让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上懒狮子的样子:跷着二郎腿,闭目养神,晒着太阳,然后练习朗读这句话。

3.这只懒狮子为什么不练功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三到六段。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备评价后再朗读。教师在评议中相机进行词句训练。

(1)练功:狮子“练功”,就是指做什么?联系“滚、扑、咬”理解。

(2)读第四段可以联系“慢吞吞”和句尾的感叹号指导朗读。

(3)第六段可以让学生模仿第二幅图上小狮子的动作、神态来练习朗读。

4.懒狮子说的话对吗?听老师读第七段,想一想:

(1)懒狮子想靠谁?爸爸妈妈老了,不在了,要靠谁呢?(要靠自己)

(2)所以妈妈说——你也┅┅(学生接读)

(3)看看第三幅图上妈妈的神态,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第七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看第三幅图上小狮子的表情,想一想:小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以后,会怎么想,怎么做?课后讨论讨论,编编故事,过几天我们开个故事会。

二、指导识字、写字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包括要求认识的字)

2.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熟字分析记忆“刻、苦、阳、功、抬”几个生字。重点指导“练、谁”两个字。“练”,右边不要写成“东”。“谁”,左右两部分要写紧凑,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完成课后练习2,先观察范字,再描红、临写。

三、词句训练

1.完成练习3。注意“应该”的“该”与“刻苦”的“刻”的区别。

2.完成练习4。先让学生读句子,要求读出语气,再把最后一句抄在本子上。

11、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狮子》

教学目标: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15个,2、会写字8个。

3、能有感情的分角色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自立的重要性,养成从小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动物中谁森林之王吗?它为什么能被封为森林之王呢?(板书课题:小狮子)

2、初读课文,3、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的读读课文,2、画出不3、认识的字。

4、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学不5、认识的字。

6、学生汇报:通过自学,7、你认识了什么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的?

8、学生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何必、抬起头

(指名认读学生领读齐读)

9、生字游戏

4、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认真听,3、并标4、明自然段。

5、小组比赛读课文,6、请学生当评委。

5、课堂评价

1、两人一组拿生字卡片,相互测试。

2、练写田字格的生字。

第二课时

1、复2、习

1、听写生字。

2、认读词语: 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

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

3、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狮子?说说你的理由。

3、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4、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词语来形容这只小狮子:懒惰、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听话、自立、真正等)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主要是围绕知错就改和真正这一主题来展开学习)

(1)小狮子刚开始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不(2)练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理解饭来张口

(4)分角色读课文16自然段。

(5)后来,(6)小狮子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7)女同(8)学读狮子妈妈说的话。

(9)联系课文理解: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

4、课外延伸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真正的小学生应该是怎样的呢?

5、课堂评价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看读得怎样?是否能背。

12、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小狮子爱尔莎》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会认12个生字;正确读写“岩石缝、抚摸、葡萄糖、饮料、钟头、路程、教训、选择、实验、资源”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的亲密关系。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重点难点:

1、了解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的亲密关系。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明白“我”把小狮子送回大自然的原因。

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狮子的资料。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析课题,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说说你所喜欢的小动物。

2、本文写“我”喜欢的小狮子,请你谈谈你对狮子的了解。

3、交代任务。学习这一课,先要看看作者眼中的爱尔莎是什么样子的,再看作者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二、列出自学提纲,引导自学、反馈。

1、回忆自学要求。

A、读生字,注意字音、偏旁、笔画、字形。

B、读生词,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要查阅工具书。

C、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

D、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质疑训练。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检查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自学反馈。

A、读生字,说说哪些容易读错,找出来,加强练习。

B、读读生字,找找哪些字形容易写错,找出来,重点指导。

C、读读生词,有哪些词不理解,先从字典里查查词义。

扑腾:游泳时用四肢打水。

宽恕:宽容、饶恕。

九霄云外:课文指把怒气抛到很远的地方,消失得无影无踪。

恋恋不舍:形容极其喜爱,舍不得离开。

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的样子。

和睦相处:相处在一起很友好,和气,不争闹。

兽性:野兽野蛮和残忍的本性。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情感。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正确地朗读。

2、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主内容。

4、讨论后归纳。

5、课文围绕“我”驯养小狮子爱尔莎又把它还给大自然这件事,写了哪几步?(抱回、照料——生活习性及建立情感——放回大自然。)

6、将全文内容按上述顺序归纳,用“先……再……然后”训练说话。

7、质疑归纳。

A、分组提出问题,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在全班提出。

B、全班质疑归纳:小狮子爱尔莎有哪些特点?“我”又是怎样和它建立感情的?“我”为什么要把它放回大自然?哪些词句体现了我们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忆上节课内容。说说本文写了件什么事。

2、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小狮子爱尔莎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出生——成长——回归大自然)

3、今天,我们就从这三方面入手学习这篇课文,特别是了解“我”和小狮子的深厚感情。

二、按顺序学习,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生:

1、读读第1段,用横线画出写小狮子的句子,先读一读,再完成填空:

这是一只()的小狮子。

2、用横线画出“我”和小狮子初步建立情感的句子,先读一读,再次完成上面的填空。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成长:

1、读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段的主要内容。

2、请用最简单的词概括小狮子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话说说小狮子顽皮体现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读。

5、总结这一段的学法:

读,概括主要内容

概,用精练词语概括。

说,进行说话训练。

读,有感情地朗读。

6、反馈。

第3段:勇敢——犀牛非常凶猛,爱尔莎却和它搏斗并赶走了它,保护了“我”。

第4段:温顺——它开始换牙的时候,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还撒娇似的吮着“我”的大拇指,温顺可爱。

第5段:驯服——它夜间闯入驴群,被“我”教训时的表现可看出它的驯服。

小狮子的性格特点:顽皮、勇敢、温顺、驯服。

7、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狮子已和“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先读一读,再仔细地体会。

8、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之间互相评读。

回归大自然:

1、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全班讨论质疑的内容——“我”为什么要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

2、全班讨论。

3、讨论归纳。

A、我真正深爱它,让它自己去生活。

B、试验由人抚养并带有人气味的狮子,能否在大自然中生存。

4、说话训练:用“因为……所以……“来回答“我”为什么要送小狮子回大自然。

5、在送回小狮子的过程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和爱尔莎的深厚感情?

6、指导理解感悟。

A、“我搂住他的脖子,吻着它;它好象也觉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个劲儿蹭我。”

这句话具体写出了“我”送爱尔莎回大自然时表现出的难舍难分的情态。

B、“爱尔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后分别的时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这两句话写出了“我”和爱尔莎分别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集体评议。

D、读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