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背诵。(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2.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目标专注、持之以恒的治学品格。(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3.能力培养目标:(1)、翻译《孟子》的重要章节。(2)、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3)、分析研讨《孟子》中的有关专题。
教学重点: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背诵法。
背诵,一要突出语感,二要讲究技巧。语言是有声的艺术,一篇古文佳作,其字里行间不仅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回荡着作者的声音。因此,我们的背诵,一定要放开声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和气势。音随意转,气随声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口诵心惟,追求最佳感受。背诵的技巧主要是记忆的技巧,可用情节记忆法、逻辑记忆法、紧缩记忆法、提示记忆法、修辞记忆法等方法。
2、翻译法。
翻译练习应该经常进行,其方法一般归纳为六个字:留、换、补、删、调、贯。留,指凡古代国朝年号、人地官名,以及器物、度量等专名之称,皆照留不动。换,指单音换成多音或按解释翻译。补,补充古代简练说法所隐含或省略的内容。删,现代已无对应之词的文言虚词可删。调,指调整文言特殊句式。贯,文言修辞和曲故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还有人对翻译方法总结出一些口诀:
古今汉语多通译,单音变双合文理。
实词翻译忠原文,虚词表达顺语气。
交待解释加衬句,专用名词不翻译。
通假之字用本字,特殊句式归位译。
3、语言积累法(谈谈虚词的学习)。
虚词的积累十分重要。教材中要求熟读或背诵的篇目,都为学习文言虚词提供了感性的材料。对这些课文,应该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比较各类虚词在上下文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体会各类虚词在句中所表达的感情、语气和情味,只有读多了,有了语感,才有可能触类旁通。虚词的特点是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学习中应注意各类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大多是从文言实词虚化而来因此某些词既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虚词中的特殊现象要进行总结归纳,比如兼词,比如虚词连用。
二、重点难点化解
1、《孟子见梁襄王》背景知识
化解: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示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道德以梁谒见梁惠王,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人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孟子见梁襄王》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
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肄,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3、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化解: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 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了。
4、《孟子见梁襄王》的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化解: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是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5、《孟子见梁襄王》中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
化解: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久旱,苗“槁”将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作雨”,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
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作比,真是貌合神契。
另外,两个比喻相互照应,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6、《弈秋》的写作动机。
化解:从首句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于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才,一曝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很少,而王身边却不断地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然后以下棋作比,即使让弈秋这样的专家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鹜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关系。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关于“七八月之间旱”:这里的七八月,用的是周历。周朝历法,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所以周历的七八月,即夏历的五六月。
2、虚词连用:可以保民乎哉?/古之人所以大过于人者无他焉/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3、虚词积累
【之】
臣闻之胡龁曰/(起衬音作用)
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何之?/然後驱而之善/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动词,“到”,“往”)
舍之!/以羊易之//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代词)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无异地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君子之于禽兽也//故民之从之也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吾将瞯良人之所之也///(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今也制民之产///此其为餍足之道也///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结构助词)
【也】故以羊易之也(加强肯定语气)
【于】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有复于王者曰/于我心有戚戚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今王鼓乐于此//(都用作介词,意思分别为:对于、向、在、对于、在)
【则】则王许之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连词,“那么”)
【恶】彼恶知之?/天下恶乎定?////(疑问副词,怎么)
【为】吾不为是也。/(介词,为了)
【与】其妻问所与饮食者///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孰能与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介词,和、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表句末疑问语气)
【今】今王鼓乐於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表假设)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表现在)
【焉】则牛羊何择焉?/为不用力焉/(句末语气词)
【故】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连词,所以)
【以】无以,则王乎?/(通“已”,停止)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用来……的办法)
挟太山以超北海/(表两个动词短语的连接)
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介词,带有自己的宾语“是”,可以译为“因为”)
以一服八/(介词,用)
【诸】不识有诸?/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于”或“之乎”的音义合词)
4、课后练习解析
一、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熟读或背诵课文,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二、通假字是文言文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此题是本单元唯一一个的关通假字方面的练习,所选的通假字涉及本单元四篇课文,因而也带有一定的复习性质。参考答案:1/“卒”通“猝”,突然。2/“由”通“犹”,犹如,好象。3/“或”通“惑”,迷惑。4/“说”通“悦”,喜悦,高兴。5/“盖”通“盍”,何不。6/“田”通“畋”,打猎。
三、文言翻译,既可以检查对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又可以养成动笔的好习惯,而且,这里的题目还具有单元复习的特点。
1/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
2/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3/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它(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呢。
4/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都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究礼义呢?
5/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流行)乐曲罢了。
6/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
2、《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背诵。(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2.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目标专注、持之以恒的治学品格。(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3.能力培养目标:(1)、翻译《孟子》的重要章节。(2)、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3)、分析研讨《孟子》中的有关专题。
教学重点: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背诵法。
背诵,一要突出语感,二要讲究技巧。语言是有声的艺术,一篇古文佳作,其字里行间不仅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回荡着作者的声音。因此,我们的背诵,一定要放开声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和气势。音随意转,气随声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口诵心惟,追求最佳感受。背诵的技巧主要是记忆的技巧,可用情节记忆法、逻辑记忆法、紧缩记忆法、提示记忆法、修辞记忆法等方法。
2、翻译法。
翻译练习应该经常进行,其方法一般归纳为六个字:留、换、补、删、调、贯。留,指凡古代国朝年号、人地官名,以及器物、度量等专名之称,皆照留不动。换,指单音换成多音或按解释翻译。补,补充古代简练说法所隐含或省略的内容。删,现代已无对应之词的文言虚词可删。调,指调整文言特殊句式。贯,文言修辞和曲故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还有人对翻译方法总结出一些口诀:
古今汉语多通译,单音变双合文理。
实词翻译忠原文,虚词表达顺语气。
交待解释加衬句,专用名词不翻译。
通假之字用本字,特殊句式归位译。
3、语言积累法(谈谈虚词的学习)。
虚词的积累十分重要。教材中要求熟读或背诵的篇目,都为学习文言虚词提供了感性的材料。对这些课文,应该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比较各类虚词在上下文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体会各类虚词在句中所表达的感情、语气和情味,只有读多了,有了语感,才有可能触类旁通。虚词的特点是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学习中应注意各类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大多是从文言实词虚化而来因此某些词既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虚词中的特殊现象要进行总结归纳,比如兼词,比如虚词连用。
二、重点难点化解
1、《孟子见梁襄王》背景知识
化解: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示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道德以梁谒见梁惠王,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人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孟子见梁襄王》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
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肄,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3、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化解: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 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了。
4、《孟子见梁襄王》的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化解: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是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5、《孟子见梁襄王》中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
化解: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久旱,苗“槁”将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作雨”,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
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作比,真是貌合神契。
另外,两个比喻相互照应,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6、《弈秋》的写作动机。
化解:从首句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于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才,一曝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很少,而王身边却不断地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然后以下棋作比,即使让弈秋这样的专家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鹜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关系。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关于“七八月之间旱”:这里的七八月,用的是周历。周朝历法,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所以周历的七八月,即夏历的五六月。
2、虚词连用:可以保民乎哉?/古之人所以大过于人者无他焉/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3、虚词积累
【之】
臣闻之胡龁曰/(起衬音作用)
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何之?/然後驱而之善/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动词,“到”,“往”)
舍之!/以羊易之//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代词)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无异地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君子之于禽兽也//故民之从之也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吾将瞯良人之所之也///(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今也制民之产///此其为餍足之道也///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结构助词)
【也】故以羊易之也(加强肯定语气)
【于】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有复于王者曰/于我心有戚戚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今王鼓乐于此//(都用作介词,意思分别为:对于、向、在、对于、在)
【则】则王许之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连词,“那么”)
【恶】彼恶知之?/天下恶乎定?////(疑问副词,怎么)
【为】吾不为是也。/(介词,为了)
【与】其妻问所与饮食者///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孰能与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介词,和、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表句末疑问语气)
【今】今王鼓乐於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表假设)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表现在)
【焉】则牛羊何择焉?/为不用力焉/(句末语气词)
【故】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连词,所以)
【以】无以,则王乎?/(通“已”,停止)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用来……的办法)
挟太山以超北海/(表两个动词短语的连接)
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介词,带有自己的宾语“是”,可以译为“因为”)
以一服八/(介词,用)
【诸】不识有诸?/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于”或“之乎”的音义合词)
4、课后练习解析
一、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熟读或背诵课文,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二、通假字是文言文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此题是本单元唯一一个的关通假字方面的练习,所选的通假字涉及本单元四篇课文,因而也带有一定的复习性质。参考答案:1/“卒”通“猝”,突然。2/“由”通“犹”,犹如,好象。3/“或”通“惑”,迷惑。4/“说”通“悦”,喜悦,高兴。5/“盖”通“盍”,何不。6/“田”通“畋”,打猎。
三、文言翻译,既可以检查对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又可以养成动笔的好习惯,而且,这里的题目还具有单元复习的特点。
1/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
2/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3/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它(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呢。
4/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都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究礼义呢?
5/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流行)乐曲罢了。
6/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
3、《孟子见梁襄王》教案-教学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4、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题目:
一、《孟子见梁襄王》学习要点
(一)简介
《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全书261章中的一章。梁襄王即战国时的魏襄王(因魏国迁都大梁,即今河南开封,所以别称“梁”),他是魏惠 王的儿子。战国时。社会矛盾激烈,战争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民困苦“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至此时者也。”孟子为宣传仁 政主张,到魏国见梁惠王(联系学过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此后又见梁襄王(继梁惠王而成为国君),而梁襄王庸碌,更易走上贪得土地而好战之路,孟子于 是针对性很强地提出了“不嗜杀人者”能得百姓归附而统一天下。本文则是孟子见梁襄王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印象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了 孟子一贯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课文是孟子见梁襄王后发表的一段话,根据表述思路,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谈对梁襄王的印象。
可以看出孟子是很善于观察人的,以便有针对地发表言论,而梁襄王则是远望不像个国君,没有气度,没有内在的东西而显现于外表的精神风貌;就是接近了也 见不出什么可敬畏的仪容。而下文所说的他的问话也可看他却是个贪得少谋志大才疏的庸碌之人。
第二层(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由梁襄王的突然发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结合当时的形势。孟子则简捷地回答:“定于一”,这也是梁襄王愿意听的想做到的事,于是他问“孰能一之”,孟 子便依据当时国君已做的、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发动战争之事,针对性很强地摆出了“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观点,这也是孟子仁政(王道)主张的具体体现。
第三层(到文末):说明不嗜杀人者得百姓归附而统一天下。
由于梁襄王问“孰能与之”,孟子便抓住机会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及时雨救活旱灾干枯禾苗为喻说明救民保民则得民归附。接着又尖锐地点明当今的君主没有 “不嗜杀人者”,而百姓盼望“不嗜杀人者”而归附他。最后说君主果真能爱民保民,百姓就会归附他,像水流到低处一样容易做到,且无敌于天下。
2、写作特点
善用譬喻,生动说理。
及时雨救旱灾干枯禾苗的比喻,极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百姓苦难现状和当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水之就下”的比喻生动说明百姓归附爱民保民国君是极容易而自然之事。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l~8题。
唐郎中李播典蕲州日,有李生称举子来谒。会播有疾病,子弟见之,览所投诗卷,咸播之诗也。既退,呈于播,惊曰:“此昔应举时所行卷也,唯易其名矣。” 明日,遣其子邀李生,从容诘之曰:“奉大人咨问,此卷莫非秀才自制乎?”李生闻语,色已 变,曰:“是吾平生苦心所著,非谬也。”子又曰:“此是大人文战时卷也,兼笺翰未更,即请秀才不妄 言。”遽曰:“某向来诚为诳耳。二十年前,实于京辇书肆中以百钱赎得,殊不知是贤尊郎中佳制, 下情不胜恐悚。”子复闻于播:笑曰:“此盖无能之辈耳,亦何怪乎!饥穷若是,实可哀也。”遂沾以生饩(沾,施与。生饩xì,指生活所用粮食类物 品),令子延食于书斋。数日后,辞他适,遗之缣 缯。是日播引见。李生拜谢前事毕,又云:“某执郎中盛卷,游于江淮间,已二十载矣,今欲希见惠,可 乎?所贵光扬旅寓。”播曰:“此乃某昔岁未成事所怀之者。今日老为郡牧,无用处,便奉献可矣。”亦无愧色,旋置袖中。播又曰:“秀才今拟何之?”生云:“将往江陵,谒表丈卢尚书耳(表丈,表叔、表 伯)。”播曰:“贤表丈任何官?”曰:“见为荆南节度使。”播曰:“名何也?”对曰:“名弘宣。”播拍手大笑曰:“秀才又错也!荆南卢尚书,是某亲表 丈。”生惭悸失次,乃复进曰:“诚若郎中之言,则并荆南表丈一时曲取。”于是再拜而走出。播叹曰: “世上有如此人耶!”蕲间悉话为笑端。(《大唐新语》)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唐郎中李播典蕲州日 典:主管。
B.遗之缣缯 遗:留给。
C.旋置袖中 旋:随即。
D.蕲间悉话为笑端 悉:全,都。
答( )
2.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此是大人文战时卷也 文战:指科举考试。
B.某向来诚为诳耳 向来:指先前。
C.令子延食于书斋 延食:邀请吃饭。
D.今欲希见惠 见惠:见到恩惠。
答( )
3.对下列句中红色字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李生闻语,色已变 ┏ 某向来诚为 诳耳
┗ 亦无愧色,旋置袖中 ┗ 诚若 郎中之言,则并荆南表丈一时曲取
A.两个“色”字相同,两个“诚”字不同。
B.两个“色”字相同,两个“诚”字也相同。
C.两个“色”字不同,两个“诚”字相同。
D.两个“色”字不同,两个“诚”字也不同。
答( )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4.①唯易其名 ②今拟何之
A.①只是换了他的名字 ②现在打算怎么办
B.①只是换了那个名称 ②现在打算怎么办
C.①只是换了那个名称 ②两个打算去哪里
D.①只是换了他的名字 ②两个打算去哪里
答( )
5.奉大人咨问,此卷莫非秀才自制乎?
A.我的父亲询问,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制作的吗?
B.我奉命询问大人,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制作的吗?
C.我奉命询问大人,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写作的吗?
D.我的父亲询问,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写作的吗?
答( )
6.殊不知是贤尊郎中佳制,下情不胜恐悚。
A.特殊原因不知这是贤良尊贵的郎中的佳作,下面的情况令人恐惧极了。
B、特殊情况不知这是贤良尊贵的郎中的佳作,我的心情恐惧极了。
C、竟不知这是您的父亲郎中的佳作,我的心情恐惧极了。
D、竟不知这是您的父亲郎中的佳作,下面的情况令人恐惧极了。
答( )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蕲间悉话为笑端”原因的一组是
①此昔应举时所行卷也,唯易其名矣。
②二十年前,实于京辇书肆中以百钱赎得。
③此盖无能之辈耳。
④今欲希见惠,可乎?
⑤将往江陵,谒表丈卢尚书。
⑥生惭悸失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答( )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生来谒李播,所投诗卷全是李播的诗,李播之子向李生点明实情后,他才被迫承认冒充欺骗之事。
B.李播认为李生是无能之辈而为此冒充欺骗之事,并哀其饥苦如此,施物接济而让儿子招待他。
C.李生辞别时,仍提出想要索回所投诗卷,李播见他还能说出真心话,便答应把诗卷给了他。
D.李播说出荆南尚书是自己的亲表丈时,李生非常惭愧,并向李播道歉,说自己不该冒犯荆南表丈。
答( )
附参考、简析及译文
1.B(遗:赠给。)
2.D(见惠:惠赠我。)
3.A(两个“色”都是“脸色”;第一个“诚”是“确实”,第二个“诚”是“果真”。)
4.D(其名:他的名字。何之:即“之何”,去哪里。)
5.D(大人:称自己的父亲。制:写作。)
6.C(殊:竟。下情:谦称自己的心情。)
7.C(③⑥是李播所说和李生的羞愧,非原因,有③⑥的项不能选。)
8.以“说自己不该冒犯荆南表丈”不合文意。)
[译文]
唐朝的郎中(皇帝的侍从官)李播主管蕲州政务时,有个姓李的书生自称举子(被荐举应试的读书人)来拜见。正赶上李播生病,让子弟接见了他,看了他所递 上的诗卷,全是李播的诗。姓李的书生走了以后,子弟把诗卷拿给李播,李播惊讶地说:“这是我过去参加科举考试时所做的卷子,只是换了他的名字了。”第二 天,李播派他的儿子邀请姓李的书生,不慌不忙地问他说:“我的父亲询问,这个诗卷是秀才您自己写作的吗?”姓李的书生听了这话,脸色已经变了,说:“这是 我平生苦心写成的,不会错的。”李播的儿子又说:“这是我父亲参加科举考试时的诗卷,再加上纸张笔墨没改变,就请秀才您不要胡乱说。”姓李的书生急忙说: “我先前确实是说谎了。二十年前,我的确在京城书铺中用百钱换到手,竟不知这是您的父亲郎中的佳作,我的心情恐惧极了。”李播的儿子又把这些告诉李播,李 播笑着说:“这大概是无能之辈罢了,又奇怪什么呢!他饥贫困苦如此,的确很可哀怜。”于是把粮食类生活物品施与他,让儿子邀请他在书斋吃饭。几天后,姓李 的书生告辞到别处去,又赠给他绸帛。这一天李播接见他。姓李的书生行礼感谢从前的事情完毕,又说:“我拿着郎中您的大作诗卷,在江淮间交游,已二十年了, 现在希望您把它送给我,行吗?好处是它能使我一路旅途寓所都光耀。”李播说:“这是我前些年没有成就事业时所思念的诗作。现在老了做州郡官长,没有用处 了,就把它献给您吧。”姓李的书生也没有惭愧的脸色,随即放进袖中。李播又说:“秀才您现在打算去哪里?”这个书生说:“我将往江陵去,拜见我的表叔卢尚 书。李播说:“您的表叔做什么官?”他说:“现在是荆南节度使。”李播说:“名字叫什么?”他回答说:“名叫弘宣。”李播拍手大笑着说:“秀才您又错了! 荆南卢尚书是我的亲表叔。”这个书生羞惭心慌而乱了分寸,于是又说:“果真像郎中您说的,那么就连同您的荆南表叔,我一时不该而都得到了。”于是他第二次 行礼后跑出去了。李播叹道:“世上还有像这样的人呢!”蕲州之间人们全都把这件事作为笑柄来说。
那是他的一切
高二(5) 刘宇波
偶尔和朋友在电话里聊起了小时候玩什么。我想了想,觉得大抵就是在龙潭湖或是后面那片小森林里找些树枝一类的瞎比划了。不料妈妈在旁边插嘴:“还不是 整天抱着游戏机。”
猛然想起,那时有多少无聊的下午,都是以“小霸王奇乐无穷”开始;有多少时间,都是在我们的尖叫声和大笑声中淌过;有多少回忆,都装载在那个小匣子 中,装载在插拔卡带时那“咔嚓”一声中,装载在那时屏气凝神躲避敌人枪林弹雨的一张张稚气的脸上。
于是就回忆起那时的事情,不自觉地又想了她……
舅舅是最早把我领入游戏机世界的人,那会儿我只会玩俄罗斯方块。我和舅舅常常比赛,看谁打的分高。
于是,我总会为了破舅舅的“记录”,在他工作时去他那间对我充满诱惑力的卧室,摆弄那些虚拟的方块。
舅舅有一个和蔼可亲的法国妻子,每当我站在那间卧室门口时,她总像心领神会似的,帮我打开电视,接好电源,然后亲自将手柄递给我。她只是微笑,她说话 我听不懂。
有一次,又是为了打破舅舅的新记录,我来到那间卧室旁。阿姨照例帮我准备好了一切,并微笑地将手柄递给我,于是,我马上走进去,开始了“新记录之 旋。”
小时候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总之,我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再次刷新了舅舅的记录。
游戏机是不能保存记录的,为了向舅舅炫耀我的成绩,我只有守在电视机旁等待,直到晚饭时间,舅舅还没出没,父母拉我回去吃饭,我死活不干,最后父母只 好拨了些饭菜让我守着那显示着我“成绩单”的屏幕吃,可惜,到了该睡觉的时候,舅舅还是没有回来。
我只好作罢,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的战记”。
第二天,舅舅告诉我,他看见了我的“成绩”,我想,肯定是阿姨为我守着那个屏幕,我没有想过,她一晚上不曾看电视。
那时,我太小了。
后来,舅舅和那个阿姨一块儿去了巴黎。鬼知道在那个浪漫之都发生了怎样不浪漫的事,他们离婚了。
舅舅再次回北京的时候,我是一蹦一跳地去迎接他们的,可只有舅舅一人的身影,我隐隐感到:那个金发碧眼的阿姨,我再也见不到了。
有一天,舅舅突然问我:“你还记得你的那位法国婶婶给你做的西餐吗?”我摇摇头,说:“我只记得有一次,她帮我“守候”了一夜我的记录”。舅舅“哦” 了一声,说:“那晚我很奇怪她干嘛要这么做,她指着屏幕上你的那个分数,说:“这是他的一切”。”
这是我的一切。
我猛然意识到,那个无知的自尊自夸自傲甚至是自负的小孩儿,竟然如此地被她理解着并包含着,她不忍关掉那屏幕,是因为她不忍关掉我的梦想,不愿看到我 的失落,她明白,那是我的一切。
直到现在,我还会告诫自己: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周围人的理解与包含;没有他们,我会失去一切,他们,才是我的一切,需要我永远珍惜的一切。
舅舅告诉我,我的那位法国婶婶,叫“巴萨利亚”。
5、《孟子见梁襄王》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还有着与孔子十分相似的人生经历。他的大半生都致力于游说各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梁襄王就是他曾经游说的诸侯之一。那么,孟子与梁襄王谈论了什么?他又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样的治国良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见梁襄王》。
二、温故知新(文言字词梳理):
1、归纳本课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通“猝”,突然。
②由水之就下
“由”通“犹”,像。
2、分析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之东郭墦间 最终,终于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趋向
B就之不见所畏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3、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可归为4种用法:
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 之”;
②结构助词,的,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③音节助词,不译,如:“则苗浡然兴之矣”;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由水之就下”。
三、问题探究:
1、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如何?为什么他会对梁襄王产生这样的印象?
明确: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孟子对梁襄王的形象不好
“卒然问曰”: 问话的突然,说明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 言谈中流露出梁襄王既有贪图天下的野心而又惶惑、糊涂。
2、孟子敢于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对梁襄王的印象和主张,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明确:率真、耿直、刚烈,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坚韧执著,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3、面对梁襄王的提问,孟子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明确: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针对战国时期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对执政者的谏言。
4、面对这样“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阐述自己的主张呢?
明确:比喻论证
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5、用“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比直接说理更生动、形象、委婉,
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四、小结: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明确:①发展农业生产,使民生有保障; 养民
②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
③推行道德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教民
④主张统治者要自我反省,及时革除弊政,关心民生疾苦。
孟子的主张为什么不为当时的诸侯所接受?
明确: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吻合,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会成功。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因。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鉴赏的一般方法,从而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师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互动,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跃,预设的各教学环节全都得以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与规范,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与课堂反应情况,对课堂节奏和教学内容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6、《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
师: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孟子曾坚持不懈的向各个诸侯国宣扬着自己的“仁政”思想,并且给国君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大家回忆一下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提出了怎样的方案?
生:齐声答道“保民而王……”
师: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他设计出怎样的方案呢?
生:齐声道“与民同乐……”
师:很好,这些都是“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短文《孟子见梁襄王》一起看看他又提出了怎样的方案?大家把书翻开做好准备,咱们先把文章齐读一边。
“孟子见梁襄王”一……二
生:齐读文章
……
师:黑板上写出需要注意的字音,并加以强调。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各人用自己的方式来读这篇文章。(关于用自己的方式来读文章,在以前的课堂上给学生做过解释,你可以大呼小叫的读,可以鬼哭狼嚎般的读,可以厚颜无耻的读,把自己心中淤积下来的那种愤恨全发泄出来,要让魔鬼的宫殿在地下动摇,以达到一种爽的境界……)
……五分钟之后
师:文章比较简短,想必大家对内容已有大致了解了。咱们先来看标题中的这个“梁襄王”他是何许人也?
部分学生读下面注释
师:史料上有一句话对这个人的一生进行了概括说他是“一生无所作为的平庸之君”。可以说他为国家的统一、繁荣昌盛没做出多少贡献。那大家知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
学生在下面注释中看到他是梁惠王的儿子。
师:梁惠王这个人大家熟悉吗?
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个别学生在下面喊道“不认识”、“没见过”)
师:我们在高一时学过孟子的一篇文章叫《寡人之于国也》大家有没有印象?
生:各种反应,表示学过这篇文章。
师:在这篇文章中孟子说服的对象是谁?
生:部分学生说道“梁惠王”
师:对,梁惠王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国君他治理国家尽心尽责。希望自己的国家强于别国,曾向当时的理论专家孟子虚心请教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宏伟蓝图的伟大设计师孟子以他天才般的想像构造出了一个和谐的小康社会。今天他的儿子子承父业乐此不疲的又来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所记叙的两人之间的对话是不是现场直播?
生:笑着说不是直播是转播。
师:何以见得?
生:“出,语人曰”说的是孟子从梁襄王那儿出来以后向别人说起这件事。
师:孟子首先谈了一下自己对这个大王的印象,印象如何?
生:不好,说他根本不象一个国君,没有国君的威严。
师:大家讨论一下,当时孟子见到的梁襄王应该是怎样一副打扮,或是有怎样的举动?
学生乱七八糟的议论着……
师:在我们的心目中一国之君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1:严肃、令人生畏
学生2:衣着讲究
学生3:举止、言行得体
……
师:那根据大家心目中国君形象,推测一下梁襄王的形象,孟子说他不似人君。
生:远远看见孟子就张嘴大笑、衣冠不整、说话颠三倒四的……
师:这梁襄王智力有问题要不一生无所作为。请在书上画出他向孟子提出的几个问题。
……
师:梁襄王向孟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问孟子天下如何才能平定。
师:我们分析这个问题,平定天下容易吗?
生:很难。
师:它是一个综合因素在起作用,不可能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所以说这个问题问的很大,让人难以回答。就好像咱们同学经常会向我提问说“老师,语文怎样才能考高分数?”再看书在第一个问题前面还有一个修饰语是怎么说的?
生:猝然而问曰
师:一见孟子也来不及行君臣之礼,先向孟子发镖:老孟,我先给你出道题,答的好呢我盛宴款待你。孟子心想你这小毛孩,和我玩还嫩了点,相当年你爹还不是被我说的心悦诚服,你就尽管放马过来吧。襄王一发镖,果然是病猫,孟子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做了怎样的回答?
生:统一才能平定
师:统一国家责任重大,这是需要智谋与手段的。孟子并没有给他说具体的做法,只是笼统的说要统一天下才能平定,这话说的一点没错,可是具体操作起来是相当复杂的。孟子心想你襄王给我出一个大的难以回答的问题,我就给你提供一个难以具体操作的答案。这也就是我刚才举的例子,学生问我语文如何才能考高分,我就回答学好了就能考高分。
生:下面议论怎样才能学好?
师:凭梁襄王的智商能否领悟孟子这句话所蕴涵的禅机?
生:不能。因为他有疑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谁能统一天下呢?
师:统一天下,在我们看来这一重任非一国之君莫属,这是不可争议的事情,在那个年代,每一个国君都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为了生存这也是必须的。而这个梁襄王却可笑的问孟子谁能统一天下,看来这个人很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这个能力,所以想早早知道自己会死在谁的手上。我们想孟子假如说统一天下的人就是您梁襄王的话,这个大王会有怎样的反应?
生:他会不相信,因为他觉得自己没这个能力才向孟子问谁能统一天下。
师:假如孟子对他说大王统一天下与你无缘,你根本就不是这块料,我们的天下会由谁谁来统一。那梁襄王会不会因为孟子说了实话而兴奋?
生:我想梁襄王肯定会生气的,谁愿意让别人当着自己面说自己不行。
生:孟子可能会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师:同学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可咱们的孟老先生是经过无数次的论辩的,他的应变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生:不喜欢杀人的人就能统一天下。
师:不把杀人作为自己的唯一嗜好的人就能统一天下,在那个战乱纷纭的年代,各个国君就是靠非常残酷的暴力手段来维持国家的统一以及自己的欲望,所以很少有哪位国君视民如子。孟子看来君王只有爱惜老百姓国家才能强盛。他说“民为贵,君为轻”不杀民其实就是他民贵思想的具体体现。不能随便杀人这个要求很简单,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笑)能做到,可是我们也统一不了天下。
师:由此看来,要统一天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随便杀人只是治理国家最根本的条件。但在那些已经习惯杀人的国君们看来,不随便杀人而让别人听自己的那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不理解于是又向孟子提出了自己怎样的疑虑?
生:谁还会来归顺他呢。
师:孟子是如何回答的?
生:说天下人都会归顺他的。
师:这个回答我想梁襄王就更不能理解了,孟子也深知这个实际情况,就没等他再问就主动进一步解释,并且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给梁襄王打了个比方使他更加容易理解。同学们读一下这个比喻,思考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或用这个比喻想说明怎样一个问题?
生:大多学生沉默不语,个别有参考书的照上面的解释小声读着
师: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喻为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禾苗”喻“百姓”,“雨”喻“君恩”,“旱”喻“寡恩”,苗的“槁”与“兴”喻人心向背。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君恩对于百姓的重要性及施行“仁政”的好处。禾苗一旦遇到及时的雨水,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遏止它的生长。根据这个比喻进一步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实际,揭示了当时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预见说什么?
生:只要有哪位国君不喜好杀人,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来盼望他,归顺他。
师:这里对老百姓的归顺有做了一个比喻,是什么?
生:好比水往低处流。
师:人们长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一种现象,当然后面有支配它的规律,古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所以说它不可阻挡。但在今天人们利用科技手段就可实现这种水往高处流的这种场面,不是有句广告说“水往高处流有泵不用愁”吗?
师:大家看书中“沛然”一词为何意?
生:汹涌澎湃
师:这就是说君王如果爱惜老百姓,那么老百姓归附他就象“不尽长江滚滚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涌到君王的身边,大家说国君会怎样?
生:(笑)会被淹死
师:一说到水大家很自然的就想到“淹死”原因是大家不会游泳所以替人家担心。有句古语说“君是舟,百姓是水,水……
生:(学生以他们前所未有的热情夺去了我的话语权,齐声说道)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师:大家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一个爱惜百姓的国君会不会被淹死?
生:不会
……
师:好了,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这些,大家一定要明确孟子在这篇文章中的论述其实就是他民贵思想的体现。再就是同学们对文言文基础知识落实一定要到位,这篇文章中要求大家能够记住的有三个通假字,以及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翻译浅显的文言文,为了加强大家这方面的能力,布置一道作业题,用自己的语言翻译文章最后一段。写在作业本上,按时完成。
师: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孟子曾坚持不懈的向各个诸侯国宣扬着自己的“仁政”思想,并且给国君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大家回忆一下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提出了怎样的方案?
生:齐声答道“保民而王……”
师: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他设计出怎样的方案呢?
生:齐声道“与民同乐……”
师:很好,这些都是“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短文《孟子见梁襄王》一起看看他又提出了怎样的方案?大家把书翻开做好准备,咱们先把文章齐读一边。
“孟子见梁襄王”一……二
生:齐读文章
……
师:黑板上写出需要注意的字音,并加以强调。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各人用自己的方式来读这篇文章。(关于用自己的方式来读文章,在以前的课堂上给学生做过解释,你可以大呼小叫的读,可以鬼哭狼嚎般的读,可以厚颜无耻的读,把自己心中淤积下来的那种愤恨全发泄出来,要让魔鬼的宫殿在地下动摇,以达到一种爽的境界……)
……五分钟之后
师:文章比较简短,想必大家对内容已有大致了解了。咱们先来看标题中的这个“梁襄王”他是何许人也?
部分学生读下面注释
师:史料上有一句话对这个人的一生进行了概括说他是“一生无所作为的平庸之君”。可以说他为国家的统一、繁荣昌盛没做出多少贡献。那大家知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
学生在下面注释中看到他是梁惠王的儿子。
师:梁惠王这个人大家熟悉吗?
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个别学生在下面喊道“不认识”、“没见过”)
师:我们在高一时学过孟子的一篇文章叫《寡人之于国也》大家有没有印象?
生:各种反应,表示学过这篇文章。
师:在这篇文章中孟子说服的对象是谁?
生:部分学生说道“梁惠王”
师:对,梁惠王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国君他治理国家尽心尽责。希望自己的国家强于别国,曾向当时的理论专家孟子虚心请教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宏伟蓝图的伟大设计师孟子以他天才般的想像构造出了一个和谐的小康社会。今天他的儿子子承父业乐此不疲的又来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所记叙的两人之间的对话是不是现场直播?
生:笑着说不是直播是转播。
师:何以见得?
生:“出,语人曰”说的是孟子从梁襄王那儿出来以后向别人说起这件事。
师:孟子首先谈了一下自己对这个大王的印象,印象如何?
生:不好,说他根本不象一个国君,没有国君的威严。
师:大家讨论一下,当时孟子见到的梁襄王应该是怎样一副打扮,或是有怎样的举动?
学生乱七八糟的议论着……
师:在我们的心目中一国之君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1:严肃、令人生畏
学生2:衣着讲究
学生3:举止、言行得体
……
师:那根据大家心目中国君形象,推测一下梁襄王的形象,孟子说他不似人君。
生:远远看见孟子就张嘴大笑、衣冠不整、说话颠三倒四的……
师:这梁襄王智力有问题要不一生无所作为。请在书上画出他向孟子提出的几个问题。
……
师:梁襄王向孟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问孟子天下如何才能平定。
师:我们分析这个问题,平定天下容易吗?
生:很难。
师:它是一个综合因素在起作用,不可能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所以说这个问题问的很大,让人难以回答。就好像咱们同学经常会向我提问说“老师,语文怎样才能考高分数?”再看书在第一个问题前面还有一个修饰语是怎么说的?
生:猝然而问曰
师:一见孟子也来不及行君臣之礼,先向孟子发镖:老孟,我先给你出道题,答的好呢我盛宴款待你。孟子心想你这小毛孩,和我玩还嫩了点,相当年你爹还不是被我说的心悦诚服,你就尽管放马过来吧。襄王一发镖,果然是病猫,孟子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做了怎样的回答?
生:统一才能平定
师:统一国家责任重大,这是需要智谋与手段的。孟子并没有给他说具体的做法,只是笼统的说要统一天下才能平定,这话说的一点没错,可是具体操作起来是相当复杂的。孟子心想你襄王给我出一个大的难以回答的问题,我就给你提供一个难以具体操作的答案。这也就是我刚才举的例子,学生问我语文如何才能考高分,我就回答学好了就能考高分。
生:下面议论怎样才能学好?
师:凭梁襄王的智商能否领悟孟子这句话所蕴涵的禅机?
生:不能。因为他有疑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谁能统一天下呢?
生:他会不相信,因为他觉得自己没这个能力才向孟子问谁能统一天下。
师:假如孟子对他说大王统一天下与你无缘,你根本就不是这块料,我们的天下会由谁谁来统一。那梁襄王会不会因为孟子说了实话而兴奋?
生:我想梁襄王肯定会生气的,谁愿意让别人当着自己面说自己不行。
生:孟子可能会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师:同学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可咱们的孟老先生是经过无数次的论辩的,他的应变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生:不喜欢杀人的人就能统一天下。
师:不把杀人作为自己的唯一嗜好的人就能统一天下,在那个战乱纷纭的年代,各个国君就是靠非常残酷的暴力手段来维持国家的统一以及自己的欲望,所以很少有哪位国君视民如子。孟子看来君王只有爱惜老百姓国家才能强盛。他说“民为贵,君为轻”不杀民其实就是他民贵思想的具体体现。不能随便杀人这个要求很简单,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笑)能做到,可是我们也统一不了天下。
师:由此看来,要统一天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随便杀人只是治理国家最根本的条件。但在那些已经习惯杀人的国君们看来,不随便杀人而让别人听自己的那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不理解于是又向孟子提出了自己怎样的疑虑?
生:谁还会来归顺他呢。
师:孟子是如何回答的?
生:说天下人都会归顺他的。
师:这个回答我想梁襄王就更不能理解了,孟子也深知这个实际情况,就没等他再问就主动进一步解释,并且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给梁襄王打了个比方使他更加容易理解。同学们读一下这个比喻,思考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或用这个比喻想说明怎样一个问题?
生:大多学生沉默不语,个别有参考书的照上面的解释小声读着
师: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喻为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禾苗”喻“百姓”,“雨”喻“君恩”,“旱”喻“寡恩”,苗的“槁”与“兴”喻人心向背。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君恩对于百姓的重要性及施行“仁政”的好处。禾苗一旦遇到及时的雨水,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遏止它的生长。根据这个比喻进一步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实际,揭示了当时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预见说什么?
生:只要有哪位国君不喜好杀人,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来盼望他,归顺他。
师:这里对老百姓的归顺有做了一个比喻,是什么?
生:好比水往低处流。
师:人们长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一种现象,当然后面有支配它的规律,古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所以说它不可阻挡。但在今天人们利用科技手段就可实现这种水往高处流的这种场面,不是有句广告说“水往高处流有泵不用愁”吗?
师:大家看书中“沛然”一词为何意?
生:汹涌澎湃
师:这就是说君王如果爱惜老百姓,那么老百姓归附他就象“不尽长江滚滚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涌到君王的身边,大家说国君会怎样?
生:(笑)会被淹死
师:一说到水大家很自然的就想到“淹死”原因是大家不会游泳所以替人家担心。有句古语说“君是舟,百姓是水,水……
生:(学生以他们前所未有的热情夺去了我的话语权,齐声说道)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师:大家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一个爱惜百姓的国君会不会被淹死?
生:不会
……
师:好了,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这些,大家一定要明确孟子在这篇文章中的论述其实就是他民贵思想的体现。再就是同学们对文言文基础知识落实一定要到位,这篇文章中要求大家能够记住的有三个通假字,以及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翻译浅显的文言文,为了加强大家这方面的能力,布置一道作业题,用自己的语言翻译文章最后一段。写在作业本上,按时完成。
8、庄暴见孟子教案
庄暴见孟子教案:
一、庄暴见孟子结构分析:
本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1.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在文章的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也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议论文,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文的常见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齐王阐述自己的观点,仍是用对话方式切入。
2.孟子与齐王的谈话。这部分才是该文的正文。该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前两个层次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个层次才是此文的重点。
第一层: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孟子与齐王的谈话,也从齐王好乐开始。但话不投机,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这时候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如果此时孟子顺着齐王的话题去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必然更为紧张,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所以孟子转换谈话内容,再提前文与庄暴谈话时已提到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前者雅俗的区分明显,后者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是非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人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第二层万果然孟子改变了齐王的情绪,激起了他的兴趣,忍不住主动间道:“可得闻与?’’向齐王进说的时机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开始阐发他的道理,而是再以两问,进一步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既然齐王同意独乐不如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那么自然也易接受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三层:经过前两层铺垫;齐王不知不觉中,终于说出了“不若与众”时,谈话条件完全具备,孟子滔滔不绝“为王言乐”,但仍不是谈音乐本身,而是谈齐王的音乐和败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这里孟子没有讲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两幅生动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来揭示是否与民同乐的不同政治效果: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造成的是人民“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人民对国君怨声载道。国君在享乐时,也能考虑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宁的生活,他们就会“欣欣然有喜色”,就会祝福国君康健。孟子在以两幅画面展现两种不同政治局面时,分别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说明了造成两种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与民同乐,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一统天下。
9、庄暴见孟子教案
教学目标:
一、把握“鼓、少、王、疾、直、与、田”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对比描写,领会其妙处。
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一、目标一
二、目标二
教学难点:
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谁?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明确:孟子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三、讲授新课
(一)、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1、范读《庄暴见孟子》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
给加点字注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ī)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闻与(yú) 蹙(安页)(cù è) 管龠(yuè) 羽旄(máo)
2、自读课文
A、词类活用
(1)、鼓乐(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2)、与少乐乐(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3)、则王矣(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B、古今异义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
C、一词多义
鼓:
(1)、一鼓作气(击鼓)
(2)、微风鼓浪(振动)
(3)、今王鼓乐于此(演奏)
(4)、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疾: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2)、疾首蹙(安页)(痛)
(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4)、声非加疾(强)
D、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
(2)、可得闻与(通“欤”)
(3)、吾王之好田猎(通“畋”)
E、翻译句子
(1)、暴未有以对也。
(2)、直好世俗之乐耳。
(3)、则齐国其庶几乎。
3、齐读课文
(二)、研习对比,感悟妙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归纳主题,加深理解
明确:与民同乐
四、拓展延伸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的有关名句。
2、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大家探讨本课“游说”的艺术。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