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秘密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燃烧的秘密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3、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教学准备:
木片、纸板、布条、干树叶、动物毛皮、蜡烛、秸秆、铁盒、火柴、烧杯、石灰水、干布、实验记录表、各种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火”字(CAI)。
2、提问:这是什么字?见过火吗?研究过火吗?
3、谈话:物体燃烧会产生火,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寻燃烧的秘密。(板书课题:燃烧的秘密)
(二)活动
1、不同物体燃烧时的变化情况
(1)谈话: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木片、纸板、布条、干树叶、鸡毛、秸秆等物体,同学们从这些物体中选择三种进行研究。为了更科学、准确的掌握实验现象,我们要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中。(CAI)
(2)谈话:同学们要对物体燃烧时火焰颜色、气味、灰烬或其它现象进行细致观察,记录员要做好记录。实验后思考这些物体在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安全。(CAI)
(3)教师宣读注意事项。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现象。
(6)提问:物体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同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7)学生回答。
2、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1)出示蜡烛,提问:蜡烛能燃烧吗?同学们,你们认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提出猜想。
(3)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假设,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4)出示CAI课件,讲述实验方法。
(5)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
(6)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板书: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7)谈话:通过对蜡烛的研究,我们讨论两个问题:(CAI)
①物体燃烧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②物体燃烧后还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吗?所以说燃烧过程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
(8)学生讨论,回答。
(9)小结: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板书: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3、认识燃烧与生活的关系
(1)谈话:物体燃烧的不可逆性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燃烧与生活的关系。
(2)提问:谁能说说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燃烧有会带来哪些危害?
(3)学生回答。
(4)谈话:老师也收集了这方面的图片,我们来看看吧!(CAI)
(5)讲述:燃烧产生的火温度很高,可用来煮、加工制作各种物品、取暖、能冶炼金属、能帮助发电、还能做火车燃料,燃烧产生的光能使人得到光亮,美丽的烟花也是因为燃烧才如此绚丽。但是燃烧也会带来危害。大火会烧毁民居,燃烧引起的爆炸、森林大火等灾难,会在很短时间内将人们的生命财产化为灰烬,这里有一篇有关森林火灾的报道。
(6)谈话:为了减少燃烧给人带来的危害,使大家提高安全用火意识,在一些场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识。(CAI)你在哪见过这些标识,它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当心火灾、当心爆炸、禁止放易燃物、禁止燃放鞭炮、禁止吸烟、禁止携带火种、禁止烟火、禁止用水灭火)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物体燃烧现象的观察,了解了有关燃烧的特点,大家通过积极热烈的讨论知道燃烧的利、弊,提高了安全用火意识,课后每个人尝试设计3~5个安全用火的标识牌,挂在合适的地方。
板书设计:
20.燃烧的秘密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2、燃烧的秘密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3、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教学准备:
木片、纸板、布条、干树叶、动物毛皮、蜡烛、秸秆、铁盒、火柴、烧杯、石灰水、干布、实验记录表、各种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火”字(CAI)。
2、提问:这是什么字?见过火吗?研究过火吗?
3、谈话:物体燃烧会产生火,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寻燃烧的秘密。(板书课题:燃烧的秘密)
(二)活动
1、不同物体燃烧时的变化情况
(1)谈话: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木片、纸板、布条、干树叶、鸡毛、秸秆等物体,同学们从这些物体中选择三种进行研究。为了更科学、准确的掌握实验现象,我们要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中。(CAI)
(2)谈话:同学们要对物体燃烧时火焰颜色、气味、灰烬或其它现象进行细致观察,记录员要做好记录。实验后思考这些物体在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安全。(CAI)
(3)教师宣读注意事项。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现象。
(6)提问:物体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同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7)学生回答。
2、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1)出示蜡烛,提问:蜡烛能燃烧吗?同学们,你们认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提出猜想。
(3)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假设,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4)出示CAI课件,讲述实验方法。
(5)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
(6)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板书: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7)谈话:通过对蜡烛的研究,我们讨论两个问题:(CAI)
①物体燃烧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②物体燃烧后还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吗?所以说燃烧过程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
(8)学生讨论,回答。
(9)小结: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板书: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3、认识燃烧与生活的关系
(1)谈话:物体燃烧的不可逆性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燃烧与生活的关系。
(2)提问:谁能说说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燃烧有会带来哪些危害?
(3)学生回答。
(4)谈话:老师也收集了这方面的图片,我们来看看吧!(CAI)
(5)讲述:燃烧产生的火温度很高,可用来煮、加工制作各种物品、取暖、能冶炼金属、能帮助发电、还能做火车燃料,燃烧产生的光能使人得到光亮,美丽的烟花也是因为燃烧才如此绚丽。但是燃烧也会带来危害。大火会烧毁民居,燃烧引起的爆炸、森林大火等灾难,会在很短时间内将人们的生命财产化为灰烬,这里有一篇有关森林火灾的报道。
(6)谈话:为了减少燃烧给人带来的危害,使大家提高安全用火意识,在一些场合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识。(CAI)你在哪见过这些标识,它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当心火灾、当心爆炸、禁止放易燃物、禁止燃放鞭炮、禁止吸烟、禁止携带火种、禁止烟火、禁止用水灭火)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物体燃烧现象的观察,了解了有关燃烧的特点,大家通过积极热烈的讨论知道燃烧的利、弊,提高了安全用火意识,课后每个人尝试设计3~5个安全用火的标识牌,挂在合适的地方。
板书设计:
20.燃烧的秘密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3、大自然的秘密教案
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大自然的秘密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一起来学习下!
【教学重点】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大自然万物都有其生存之道和躲避灾难之本能这一秘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一)板书课题 学生质疑。
1、导入:师:同学们,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我们学习了人与人、人与家庭的冲突,今天,让我们随美国的伯罗蒙塞尔走进大自然,探索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吧!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边板书,边提示学生注意“秘密”的写法。)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2、学生质疑,引入新课
(二)、围绕主线,了解课文内容。
1、自主确定学习内容
师:能告诉老师,通过预习课文你们最想与别人交流什么内容吗?(学生畅所欲言,学生选择讨论、学习的内容)
2、抓住书中“丁丁视角——我对向导有些看法”引发学生课前预习讨论,学生留言感悟。课上,选取有代表性见解的同学阐述理由(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语句学会静心读文,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引读带学生回到文本体会当时的情景。
3、情境读文,补充空白。
师:向导的冷淡,招来同伴们一片“不能不救的议论”,大家都能说些什么呢?(学生发表自己见解,补充文本空白)
4、闭上眼睛,在你的头脑中留下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一会再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本文正是借助“向导帮助幼龟入海”的场面及大家气喘吁吁救小海龟的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抓住整体气氛,让我们感受到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板书)。因此,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5、学生谈自己对向导话的理解。
6、引发学生想象讨论:如果向导没有将“侦察兵”送到大海,幼龟们得不到错误信号,就一定能顺利入海吗?有几种可能性?(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想象汇报感受)
7、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描述,途中小海龟除了遭受海鸥和鱼的袭击,还会被嘲鹰、鲣鸟、蜥蜴,甚至是螃蟹等动物吃掉。
二、品读体验,拓展延伸
1、师:从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我们在作者讲述的这件事中也悟出了道理,得到了启迪,对“自然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假如你是向导,假如你是随行的同伴,假如你是小海龟中的一员,或者你就是一位读者,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你想跟大家说点什么呢?请你以其中的一种身份,从一个角度,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吧。(进入教学平台的“能力提升台”进行文本补白)
★一只死里逃生的幼龟悲愤地说道:“ !(借幼龟之口谈认识——尊重个性化体验)
★随行的同伴懊悔地说:“ !”
★我 地说:“ 。”
2、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呢?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能自以为是,要听取别人的劝告,不要等造成了后果,才开始后悔、难过,那样也是于事无补的。
做事情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不以人为的因素而改变的。)
3、在你身边,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
同学们,我曾听说有段时间,许多媒体报道了杭州淳安县松林虫害的新闻。松树的叶子几天就被吃光了,并且发现大片片的松树死亡,罪魁祸首是松毛虫。这种情况,请同学们利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想想用什么办法解决。
打药:引发争议行不行——好心办坏事。人工捕捉,养一些吃松毛虫的鸟。(小鸡破壳,《 拔苗助长》等)
同学们,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还有很多大自然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揭开,有时间,同学们多读一读这方面的书,对大自然多了解一分,所得的益处就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4、作者“我”说的话在文章的结尾处,结合我们以前学习的写法,这叫(结尾升华法)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板书)你怎样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两个人交流一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感想?
6、教师小结。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总是以其独有的方式使我们感受到它的奇妙与深刻。“熟知自然、了解自然,才能尊重自然”让我们真正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板书:
5.冲突
大自然的秘密
我们
误解 自作聪明 挽救
责备 害死
不情愿 抱海龟
导游——————————海龟
和谐共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即使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即使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可前收集有关动物的不同的生存规律,特别是本能地躲避灾难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1、回顾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想一想幼龟是如何遇难的,你怎么看待幼龟遇难这件事?
3、让我们从“幼龟遇难”这件事来理解一下什么是“自然之道”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讲什么?
5、设想一下“幼龟离巢”的几种可能性:
?幼龟侦察兵发现外面情况安全,接下来会如何行动?
?课文中幼龟侦察兵为何“踌躇不前”?面对这突然而至的危险,假如没有我们人类的干涉,幼龟侦察兵又会怎样做?
?你还设想到哪些不同的场面?
小结过度:这就是“自然之道”,小海龟们以他们特有的方式相互传递信息,得以生存。可是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类却干了一件——出示句子:“愚不可及的蠢事”
二、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1、这是一件什么样的蠢事?结果如何?
2、我们为什么会赶这样的蠢事?面对结果,心情如何?
3、指导读课文最后两段
4、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练笔)
5、讨论交流:学生可前收集有关动物的不同的生存规律,特别是本能地躲避灾难的事例
6、你自己做过或是见别人做过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
三、作业:写读后感
四、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
人是万物之灵。
然而,当人自做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大自然的秘密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4、鲁班的秘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理解生词,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理解能力。
4教育学生珍惜母子之情,学习鲁本从小事做起,关爱长辈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教学难点
体会鲁本对母亲的关爱。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
四、教学过程:(一)教师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况中去体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五、教学步骤
(一)揭题
师板书:鲁本的秘密。
看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过渡:是啊,老师也想知道,鲁本到底有什么秘密?
(二)整体感知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鲁本作了很大很多的努力,偷偷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事。)
2、讨论交流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把鲁本的秘密揭开的?鲁本为了给母亲买胸针,用了多长时间,作了多少努力?
2、全班交流:
(事情发展顺序:捡麻袋卖钱每个5美分,攒足5美元,整整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为了捡麻袋,用尽了自己可以用的所有时间,跑了很远的路,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
3、指导感情朗读:
你们读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有什么感受呢?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动?请把它读出来。
师生展开朗读比赛。
相机出示课文插图,解决文中生词。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母亲节、爸爸、妈妈的生日都在哪一天?你都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
(四)总结扩展
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在写作上有哪些收获?
1、按顺序写事情。
2、抓住细节,带着感情去写,感动读者。
(五)布置作业
写一件你曾经最受感动的事,注意写出真实的情感。
附:板书设计
27*
鲁本的秘密
(关爱母亲)
找、换、攥、藏、搜寻、飞跑、爬、扎进
赶、抱、闯、叫、跳
5、鲁本的秘密教案教学设计
mf2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本敬爱母亲的美德。
2、辅导学生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逐步揭开秘密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逐步揭开秘密的写作方法。
三、教具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秘密,有的可能会永远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有的可能不久就会告诉别人。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个外国小朋友鲁本的秘密。
二、检查预习:
1、老师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的预习。(出示生字)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鲁本的秘密是个什么秘密吗?
问:鲁本为什么要不刺辛苦筹钱给妈妈买礼物呢?
3、过渡:是啊,妈妈为了这个家这么操劳,付出这么多,鲁本筹钱给妈妈买礼物的秘密其实就是一个爱的秘密。
三、讲授
1、这节课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请同学们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先轻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进行讨论:(出示问题)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来这是一个爱的秘密?并把它们画下来。
2、展开讨论。
3、交流。
4、(出示文章中的插图)儿子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幸福地望着手中的胸针,这礼物代表了鲁本对妈妈的心,对妈妈的爱,此情此景,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又会说些什么/
四、顺序
1、过渡:孝顺、懂事的鲁本历经了一年的时间终于踌足了五美元给妈妈买了一个漂亮的胸针,这份爱深深的感动了我们,作者是如何把这份感人至深的爱讲述给我们的呢?我们来看文章的写作顺序。
2、同学们知道鲁本的秘密是按这样的顺序揭开的吗?
3、文章的写作顺序是否能调换一下?
那么同学们在平时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像作者那样先设计一个悬念,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引人入胜。
五、谈体会
课文中的小鲁本筹足 五美元,是为了在母亲节这一天送给妈妈一份礼物。
你们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
那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
在他们过生日的时候,你都做过些什么?
六、结束
是的,在生活中妈妈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而我们的爱是感恩的爱,是祝福的爱。这篇渴望内向我们展示的就是母子间挚深的情感,着重写了鲁本对妈妈的爱,我们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的爱更是无微不至的,这让老师想起了一首古诗《游子吟》。(出示古诗)
课后小结:
1、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读,通过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分析课文,讨论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逐步揭开秘密的写作方法。
2、学习完课文还要注意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注意人文的教育。学习鲁本敬爱母亲的美德,懂得母亲爱的无私与伟大。
3、本教学设计充分注意到了略读课文的特点,打通课内外,增加阅读量,以“情”为主线,教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参与者。在听说读写的自然结合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教育和熏陶,从而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邮箱: mf27@163.com资料提供者:
6、咱俩的秘密教案教学设计
《咱俩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反映学校生活的课文。“我”一激动的心情回忆起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的故事。这个故事赞扬了小男孩艰苦朴素的美好心灵,也反映了“我”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3部分。引起回忆
(1)----回忆过去(2—5)----感受
(6)的顺序记叙。
二.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
2.继续练习默读。能围绕课题质疑,从文中找答案。
3.练习将课文分成几部分。
4.朗读课文。
5.练习写读后感,并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小男孩艰苦朴素的美好心灵,及“我”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难点:练习写读后感。
四.课前准备
教师:实物投影、
学生:阅读2—3篇读后感的范文
五.教学过程
㈠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1.引导学生学会“问”,将学生的疑问加以归类梳理出示,再板书上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生:学生的质疑(估计) 答案
咱俩都是谁? 小男孩、“我”
咱俩的秘密是什么? 用铅笔批改小男孩作业
秘密是怎样发生的? 课间,希望我用铅笔批改他的作业,以便擦掉再用。
他俩是怎样保守秘密的? 我决定用铅笔,一直用铅笔批改他的作业,送练习本为生
日礼物。
他俩保守秘密的结果? 男孩的作业一直优秀。小男孩艰苦朴素的美好心灵,我对
孩子尊重与关爱。
2.训练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
①借助生字表或字典认读生字的读音
②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找答案
③自己练习口述表达
④全班交流汇报,生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指导。
1.悟出质疑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方法
师:可抓住课题的词语质疑;循着谁或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路质疑;可按照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质疑…..
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掌握给课文分部分的方法
1.分段指名读课文
师: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大部分?
生:…..
问: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来给课文分部分的?
2.师帮学生屡学习方法
出示学习提示:⑴通读全文。
⑵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⑶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一个意思,加以合并。
⑷将课文分几部分?
⑸思考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式的小组学习
4.全班交流汇报(4人一小组)
一人读文;一人说段意;一人说分段方法及理由;一人说写作顺序;
分段方法:
第一部分( 1 )写的是每当我批改作业时,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就浮现在我眼前。
第二部分(2—5)具体写我回忆的小男孩的故事。
第三部分( 6 )写我每当回忆起小男孩,都激动不已。
5.朗读指导,品味语言
师:文章的重点部分第二部分在叙述上老重复用了一个词你能找到吗?读一读,说说这
样用你的感受是什么?(悄悄)
生:集中体现着俩人在保守着秘密。
分别朗诵三处语言体会两人当时的感受
6.引导学生体会第二部分的叙述思路(从“咱俩的秘密”的角度分析)
师:俩人秘密产生的原因----成为俩人的秘密----保守俩人的秘密
㈢分部分指名朗读课文
㈣指导小练笔写读后感
目的:加强习作练习,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渗透育人。
1.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解疑“俩人为什么要保守秘密”进行。
2.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多角度谈感受。
如:感受小男孩艰苦节约的品格、体贴年迈奶奶的美好心灵、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态度;
感受我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教师善于激励、师生的和谐关系等
3.指导怎样写感受。
先放手让学生写感受,再有针对性的指导。
写感受应集中,不要面面俱到;应联系课文内容,以感为主,可联系个人事迹,抒发真情实感
4.交流评议读后感
㈤学习生字 擦、励、
1.自学生字,说记字方法
2.小组学习:交流生字中难记字的记字方法
3.小老师汇报讲字、生生互相补充好的记字方法
㈥指导书写
1.学生选出难写字“ 擦”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
3.独立书写
4.实物投影反馈,生生评字
5.修改后重写
6.投影反馈,生生评字
7.认真书写剩余的生字
㈦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生字生词
3.写读后感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
咱俩的秘密
咱俩都是谁?
咱俩的秘密是什么?
秘密是怎样发生的?
他俩是怎样保守秘密的?
他俩保守秘密的结果?
资料提供者:lhq
7、四年级教案:27 鲁本的秘密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通过鲁本秘密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故事,表现了鲁本对母亲的关爱,赤子之情令人感动。
鲁本的秘密就是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秘藏不露的心愿。课文按照心愿的萌生——秘密攒钱——心愿的实现这样的顺序来叙写。鲁本在一家商店橱窗前看到一件让他心动的东西,想买但没有钱,于是就萌生了一种心愿:“他要筹足五美元,不让任何人知道。”接下来文章以主要篇幅具体记叙鲁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攒够了五美元。最后写鲁本用自己攒的钱为母亲买了胸针,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从鲁本的故事中受到关爱父母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和熏陶;二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对照鲁本对母亲的关爱,从思想深处受到感染教育。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鲁本能意识到父母的艰辛,从内心产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胸针虽小,赤子情深。这种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怀值得每个学生学习。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故事内容中受到关爱他人、疼爱父母的教育。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根据本课的特点,可做这样的安排: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按照提示的要求自读课文,最好能读两遍;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正确;在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提出几个问题来共同讨论,力求领悟鲁本为给母亲买礼物所付出的代价;最后,抓住描写鲁本心理活动和付出辛苦等有关句段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讨论交流时,可着重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1)用了多长时间?
从“转眼夏季来临”一句来看,鲁本开始捡麻袋卖钱最迟是春天的事,而鲁本清点硬币是在“明媚的春天终于来了”的时候,可见,其间经过了大约一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2)共捡了多少个麻袋?
从“他找到两个麻袋,拿到锯木厂装钉工人那儿,换回了两个5美分的硬币”和“还差20美分”“终于找到了四个麻袋”这些地方来看,一个麻袋只能卖5美分,要筹足5美元,必须捡到100条麻袋。
(3)作了怎样的努力?
首先是付出了辛苦和劳累。从“鲁本一直跑了两公里”来看,鲁本卖麻袋的地方是相当远的。一个小孩子带着两个麻袋跑这么远的路,而且不止一次、两次,可以想见是多么辛苦和劳累。此外,平时鲁本还要上学,他捡麻袋、卖麻袋只能在放学之后,还得在“做完家务事后”。暑假呢,他也只能在“锄草、砍柴、挑水、浇水之外”去做这件事。再说,捡麻袋既没有固定的地方,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因此,他每天要“在街头游荡”,“努力地寻找”,经常是“又累又饿”。而且从捡一百个麻袋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来看,在不少情况下,他虽然挨饿受累,但往往是空手而回。
其次是受到妈妈的误解。从“母亲这时候总会看着他的脸,摇摇头——这孩子真贪玩”可以看出,他的贪玩是很伤妈妈心的。尽管课文里没说,但我们从鲁本的所作所为来看,使妈妈高兴是他最大的愿望。也许鲁本对付出的辛苦并不在意,但对妈妈由于误解而伤心,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4)鲁本为什么要筹钱给妈妈买礼物?
关于这一点,课文描述了鲁本的一段心理活动。从这段心理活动可以看出,妈妈为这个家几乎付出了一切。可见,鲁本送礼物给妈妈,就是为了回报妈妈的爱。
3.课文的字里行间体现着一个“爱”字,有儿子对母亲的敬爱,也有母亲对儿子的疼爱。朗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把这种母子之爱充分地表达出来。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教师可重点指导学生朗读鲁本卖最后四个麻袋、鲁本给母亲送胸针等部分。
鲁本到工厂卖最后四个麻袋的情景,作者采用对话的形式,写得特别详细。朗读时,要让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设身处地想想:母亲节快要到了,给母亲买胸针的钱还差20美分,好不容易找到四个麻袋,去卖时工厂将要关门,心里一定非常着急。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一定能读出鲁本当时焦急、乞求的语气来。读“先生!先生!请不要关门”时,两个“先生”要读得快些,用喊叫的语气,“不要关门”要读重音,读出鲁本恳求的语气。“求您了!先生。我现在就想卖给您”中的“求”和“现在”要读重音,要读出鲁本乞求的语气来。
鲁本给母亲送胸针的情景非常感人。读描写鲁本给母亲送胸针的语言时,第一个“看”,要读得急促有力,喊“妈妈”的时候,要亲切自然,第二个“看”要读得重一些,声音稍长,表达出鲁本急于让母亲见到胸针的心情。朗读描写母亲的语句时,要把母亲激动、感激的心情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可让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读出感情来。
4.在字词方面,对列出的6个字要能正确认读,不要提过高要求。下列词语解释仅供教师参考。
遗弃:本课指丢掉。
虔诚:本意为恭敬而有诚意,本课指的是对那两枚硬币非常珍重的意思。
修长:细长。
黏合剂:使两个或几个物体粘在一起的东西。
日复一日:过了一天又一天。
奢望:过高的希望。
企盼:盼望。
无异于:没有什么不同。“无异于珍宝”就是跟珍宝没有什么不同。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眼帘:本课指眼内。
Mother:英文,妈妈。
四、参考资料
母亲节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古时的母亲节起源于希腊,17世纪中叶,流传到英国。现代母亲节源自美国,是由一位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8、《语文教案-鲁本的秘密》
语文教案-鲁本的秘密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故事内容中受到关爱他人、疼爱父母的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鲁本的秘密”)看了这个课题,同学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是啊,老师也想知道,鲁本到底有什么秘密?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鲁本作了很大很多的努力,偷偷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事。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把鲁本的秘密揭开的?鲁本为了给母亲买胸针,用了多长时间,作了多少努力?
事情发展顺序:捡麻袋卖钱每个5美分,攒足5美元,整整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为了捡麻袋,用尽了自己可以用的所有时间,跑了很远的路,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
2.指导感情朗读:
你们读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有什么感受呢?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动?请把它读出来。
师生展开朗读比赛。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母亲节、爸爸、妈妈的生日都在哪一天?你都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
(四)总结
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在写作上有哪些收获?
1.按顺序写事情。
2.抓住细节,带着感情去写,感动读者。
(五)布置作业
写一件你曾经最受感动的事,注意写出真实的情感。
附:板书设计
27* 鲁本的秘密
(关爱母亲)
找、换、攥、藏、搜寻、飞跑、爬、扎进
赶、抱、闯、叫、跳、放
教案点评: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况中去体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通过学习,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鲁本对母亲的关爱。
探究活动
1.搜集关于母亲节的各种资料,如:追根溯源、母爱无价、儿女回报、爱心小诗等,了解母亲节。
2.母亲节你准备送给妈妈什么礼物呢?你知道妈妈的生日吗?
3.搜集关于父亲节的资料。
9、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鲁本的秘密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通过鲁本秘密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故事,表现了鲁本对母亲的关爱,赤子之情令人感动。
鲁本的秘密就是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秘藏不露的心愿。课文按照心愿的萌生——秘密攒钱——心愿的实现这样的顺序来叙写。鲁本在一家商店橱窗前看到一件让他心动的东西,想买但没有钱,于是就萌生了一种心愿:“他要筹足五美元,不让任何人知道。”接下来文章以主要篇幅具体记叙鲁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攒够了五美元。最后写鲁本用自己攒的钱为母亲买了胸针,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从鲁本的故事中受到关爱父母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和熏陶;二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对照鲁本对母亲的关爱,从思想深处受到感染教育。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鲁本能意识到父母的艰辛,从内心产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胸针虽小,赤子情深。这种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怀值得每个学生学习。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故事内容中受到关爱他人、疼爱父母的教育。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根据本课的特点,可做这样的安排: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按照提示的要求自读课文,最好能读两遍;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正确;在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提出几个问题来共同讨论,力求领悟鲁本为给母亲买礼物所付出的代价;最后,抓住描写鲁本心理活动和付出辛苦等有关句段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讨论交流时,可着重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1)用了多长时间?
从“转眼夏季来临”一句来看,鲁本开始捡麻袋卖钱最迟是春天的事,而鲁本清点硬币是在“明媚的春天终于来了”的时候,可见,其间经过了大约一年。
(2)共捡了多少个麻袋?
从“他找到两个麻袋,拿到锯木厂装钉工人那儿,换回了两个5美分的硬币”和“还差20美分”“终于找到了四个麻袋”这些地方来看,一个麻袋只能卖5美分,要筹足5美元,必须捡到100条麻袋。
(3)作了怎样的努力?
首先是付出了辛苦和劳累。从“鲁本一直跑了两公里”来看,鲁本卖麻袋的地方是相当远的。一个小孩子带着两个麻袋跑这么远的路,而且不止一次、两次,可以想见是多么辛苦和劳累。此外,平时鲁本还要上学,他捡麻袋、卖麻袋只能在放学之后,还得在“做完家务事后”。暑假呢,他也只能在“锄草、砍柴、挑水、浇水之外”去做这件事。再说,捡麻袋既没有固定的地方,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因此,他每天要“在街头游荡”,“努力地寻找”,经常是“又累又饿”。而且从捡一百个麻袋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来看,在不少情况下,他虽然挨饿受累,但往往是空手而回。
其次是受到妈妈的误解。从“母亲这时候总会看着他的脸,摇摇头——这孩子真贪玩”可以看出,他的贪玩是很伤妈妈心的。尽管课文里没说,但我们从鲁本的所作所为来看,使妈妈高兴是他最大的愿望。也许鲁本对付出的辛苦并不在意,但对妈妈由于误解而伤心,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4)鲁本为什么要筹钱给妈妈买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