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案:《南京长江大桥》板书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三年级教案:《南京长江大桥》板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远处:桥墩正桥(上下两层)引桥
想 天堑变通途 ◆
2、三年级教案:《南京长江大桥》板书教学设计
远处:桥墩正桥(上下两层)引桥
想 天堑变通途 ◆
3、二年级教案:《南京长江大桥》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进一步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的好处。
2.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大桥的,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顺序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二)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录像、投影,并和语言文字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在理解一、二自然段时,通过谈、看、画、想、议等,先弄懂每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再引导学生理解叙述顺序,看清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在教师引导下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
(三)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相互讨论交流。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五、教具准备
(一)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录像片及投影片。
(二)配有音乐的朗读课文的磁带。
(三)电视、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你见过大桥吗?说说自己见过的大桥的样子。(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板书课题后放录像)
(二)看图说话,了解大桥。
1.南京长江大桥怎么样?(十分雄伟壮丽)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大桥有什么不同?(铁路、公路两用桥,有正桥、引桥,桥非常大。)
2.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大桥结构特点。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这幅图,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什么?(雄伟壮丽的南京大桥横跨在江面上)
(2)大桥有几个桥墩?(九个)桥墩怎么样?
(3)桥身给你什么感觉?
(4)桥面怎样?(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5)桥的两侧都有些什么?(引导学生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
3.教师介绍。
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9米,正桥长1577米。大桥建成后,火车、汽车南来北往。南京长江大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三)课文是怎样把这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描写下来的呢?
教师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词。
(四)按提纲,自学课文,教师有重点地检查指导。
(五)交流自学情况。
塑像:本课指雕成的人物群像。
顶端:最上面。
扶着:(动作演示)
滔滔江水:“滔滔”,形容大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水滚滚向前流去,就可以说江水滔滔。“滔”,右上是“”,下边是“臼”。
浩浩荡荡:水面广大的样子。
天堑变通途:堑,壕沟。长江就像“天堑”,阻隔了两岸交通。通途,大道。架起了长江大桥,大桥就成为通畅的道路,可以人来车往。
(六)布置作业。
1.读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字词,这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指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作者是分几段来写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墩、桥身、火车道、公路等方面)
2.每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呢?(板书:远看、近看、想)
(三)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投影出示问题,学生自学。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大桥怎么样?请画出课文中的一句话。(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板书:壮丽)
(3)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大桥壮丽的呢?把第1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找出来。(4—7)句)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理解第4句。
①波浪滚滚是什么意思?
②在波浪滚滚的江水中桥墩怎样?
③作者说桥墩是什么样的?
④这句话是写波浪还是写桥墩?为什么?
⑤教师总结:这一句是用桥墩的巨大和稳固来显示长江大桥的壮丽的。
⑥指导朗读第4句。
(2)理解第5句。
①第5句是写什么?作者用什么比喻大桥的桥身?(板书:桥身)
②边看投影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板书:巨龙卧)
(因为大桥是用钢铁建成的,而且又宽又长,正桥连接着引桥的形状,像一条龙,所以作者才这样比)
③教师小结:这句把大桥比作钢铁巨龙,就具体地写出了大桥又宽又长,十分壮丽的特点。
④指导朗读这句话。
(3)理解6、7两句。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两句,看一看大桥的桥面分几层?
②结合看图想想,大桥的上下两层各怎么样?
(从画面上看,桥面铺着双轨,两列火车能同时对开,可以体会到桥面很宽阔,公路桥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知道桥上特别宽阔)
③联系“穿梭”这个词语谈得更具体些。(“穿梭”指织布的梭子穿来穿去,来回活动,“穿梭似的”是形容来来往往的人、车辆特别多,说明桥面特别宽阔)(板书:宽阔)
④小结:这两句作者通过写桥面的宽阔来讲南京长江大桥的壮丽。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4)下面我们连起来看,写大桥十分壮丽的句子,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作者先总的说大桥十分壮丽,然后从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桥身仿佛像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桥面特别宽阔这几方面来具体说明大桥是如何壮丽的)
(5)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
4、三年级教案:谈《小马过河》的板书教学设计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对于一些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来说,其难点是:准确理解老牛、松鼠和小马这三个角色对同一条小河的深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要运用语言来表达三种动物对河水深浅说法不同的原因,对于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较弱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更是难点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借助了板书这一中介手段,精心设计了如下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一方面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物图片,可以轻松地理解三种动物由于高度不同,它们对河水深浅的感觉也不一样;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借助板书中的图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文字,还有些起到引导说话思路和逻辑顺序作用的几个至关重要的箭头,进行语言文字的组织,从而顺利地表达出三种动物对同一条河水深浅说法不一的真正原因。比如,在表达“为什么小马说河水既不深也不浅”的真正原因时,学生就借助板书,在老师的指点下,组织了这样一句话:因为小马长得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所以,小马觉得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这是一句由四个短句子组成的一个双重复句,学生能较顺利地表述出来,很大程度上是板书发挥的作用。
我认为,这一板书上下对应,左右对称,既美观悦目,又借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突破了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的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10、参观人民大会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登山、灿烂、宽敞、贵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谁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它座落在什么地方?介绍有关大会堂的资料。见“扩展资料”。
2.老师范读课文,听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用填表法完成自学)。
生字
读音
音序
部首
剩几画
组词
阶
jiē
J
阝
4
台阶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登、厅、党”是后鼻韵母;
“灿、烂、宾”是前鼻韵母;
“敞、饰”是翘舌音。
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登”上下结构,左上角是“ ”,不要写成“ ”;右上角是“ ”,不要写成“ ”。
“厅”半包围结构,外围是个“厂”,不要把第一笔写成撇。
“席”半包围结构,里下方是“巾”,不要写成“又”。
“敞”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变形的“ ”字,不要写成“ ” 。
“内”独体字,注意里边是“丶”,不要写成捺。
3.难以确定的部首。
“登”应查“豆”部。
“内”应查“|”部。
“党”应查“小”部。
4.区别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5.区别形近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习。
席( ) 党( ) 敞( ) 内( )
度( ) 赏( ) 敝( ) 肉( )
芒( ) 座( ) 描( ) 具( )
茫( ) 坐( ) 瞄( ) 且( )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国徽:代表国家的标志。我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红底;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宽敞:宽阔、宽大。
繁星:许许多多的星星。本文比喻电灯很多。
摆设:把物品(多指艺术品)按审美观点安放。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本文指中央大厅大理石的地板十分明亮。
眼花缭乱: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五、自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
2.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本文是一篇参观记;题目交代了干什么,也就是本文以内容命题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文章,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板书:雄伟壮丽
6、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一)
11.《纸奶奶的生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纸张的发展变化;
2.使学生明白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训练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有更多的创造,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课文中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2、大胆想象,自己设计一种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自学自悟,理解课文: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号,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学呢?
3、那么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打开书,一人读,其他同学找到四个问题。
4、初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5、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解决第二个问题。
6、学生汇报。
注:侧重点不同。
齐读课题。
阅读课文。我想按照阅读提示去学……
1、给纸奶奶过生日的有哪几个儿孙?
2、他们有什么本领?
3、纸有哪些发展变化?
4、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纸?
学生自学。
学生喜欢说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7、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二)
11. 纸奶奶的生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3.能初步把握本课所介绍的各种纸的性质和用途,体会到科学技术在发展,人类社会在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纸奶奶的生日》。读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讲了哪几种奇妙的纸?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用?为什么纸奶奶感慨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三、全班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纸的种类、特点、作用,相机完成课前老师发的表格。
2.学生交流时相机理解:恭恭敬敬、慢条斯理等词语。
教师简介“薄铝箔”等词语。
板书:
名称
特点
作用
避水纸
不怕水
做雨衣、做泳衣
耐热纸
不怕火
炼钢、生物实验都能用上
食用纸
可以吃
做成报纸、书刊,读完后能吃
防锈纸
防锈
包装金属元件、保护其不生锈
速溶纸
快速溶解
包装水泥、制成手帕、餐巾
容器纸
耐高温
制成容器、可以用来做饭、烧水
3.小组合作学习。
选取你最喜欢的一种纸,有感情地把相关内容朗读给小组中其他的同学听,大家互相评议。
4.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全班同学介绍一种纸,其他同学作评价。
5.教师小结过渡:
纸奶奶听着儿女们的介绍,心里又高兴又激动,她感慨地说了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6.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
①出示幻灯片:齐读。
②理解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指蓝色从寥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后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这里指纸发展太快了,一代更比一代强。表达了纸奶奶高兴激动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大胆想像
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发明家,想一想,你要发明什么纸,它有哪些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呢?也可以发明新型房子、桥梁、道路、学习用具等,可以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五、总结
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呢?
1.了解了课文介绍的6种新型纸的特点和用途。
2.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发明创作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想象发明的物品介绍给家长或小伙伴。
2.预习第12课。
七、板书设计
8、一年级教案:《司马光砸缸》板书教学设计
《司马光》主要讲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小朋友的事。板书设计如下:
标点符号、几何图形、简笔画等在板书中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板书设计刻板的模式,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这种图文并茂、活泼美观的板书,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9、二年级教案:《蜜蜂引路》板书教学设计
在板书中“莫斯科小山”等可用不同色彩的简图加上文字,标明各个地点的位置。如:莫斯科可用深红色城墙图形表示,花丛可用水红色桃花图形表示,园子可用黄色的蜂房图形表示(蜜蜂飞进园子里,实际上是蜂房在园子里)。用带箭头的线条和文字标出蜜蜂飞回园子和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并用“利用”一词精练地概括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板书不仅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事物及其联系,通过移动画面或比较各图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教学本课的“附近”和“当代”两个词语,教师可以通过“莫斯科”和“小山”或“花丛”和“园子”各图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知道“附近”就是两者离得很近的意思。让学生认识到“当地”所指的范围比“附近”要大些。
《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列宁住处和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利用”一词,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列宁找养蜂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
10、二年级教案:《狐狸和乌鸦》板书教学设计
《狐狸和乌鸦》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叙述了狐狸骗取乌鸦嘴里一片肉的经过,说明爱听奉承话就会上当受骗。我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出发,设计了板书框架。课文重点部分的板书内容,由学生根据思考题熟读课文后完成。学生认真思考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请看板书如下: ◆
11、一年级教案:《小猴子下山》板书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下这个要那个,结果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得到。从教学实际出发,板书设计如下:
图文并茂的板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简明生动的文字同样能把握课文重点,启迪学生思维。学生看到《小猴子下山》中的“扔”和“空”一下子明白了:做事不专心是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原因。
12、三年级教案: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妙用情境》教学实录
整体感知时——入境激趣
师:在整体感知时创设情境,首先应根据课文内容,从具体的整体情境出发,决定情境的基调;然后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如语言描述、图画表现、音乐渲染等创设情境。
[课件展示:《小珊迪》一课的导入部分。
师:先请小朋友听一首歌曲。(播放《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
师:说说唱了什么内容?
生:歌唱我们美好的生活……
师:是啊,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我们过着多么幸福的生活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另一个世界的劳动人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小珊迪》!]
[评析]这个片断是用歌颂现在美好生活的歌曲和教师低沉、压抑的暗示性语言相比较,在强烈的对比中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整体、一个特定的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对课文中的人物或事情引起关注,激发情感,使之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为加深其内心感受和体验作好准备。
生:花这么长时间听一首歌,有价值吗?
师:这正是教者的匠心所在。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一个“情”字,就是要通过鲜明、强烈的对比,完成对学生情感的渲染、情感的激发、情感的调动,为学生产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敬佩之心,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生活的批判揭露之情埋下伏笔。
师:在这里,我们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充分地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情感,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再看这个片断——
【课件展示:《坐井观天》的导入部分。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
师: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屏幕上出现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呱呱叫的青蛙)。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飞起来落在井沿上)。(戛然而止)
生:(迫不及待)老师,接着呢?
师:接着怎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书上写着呢!
学生迅速翻开课本读起来。]
[评析]声情并茂的故事导入,加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故事在这时候却“戛然而止”,这样欲扬先抑,构建了一个引力强劲的情感磁场,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阅读兴趣。学生的探究心理得到了激发,处于一种积极求知、急于获取信息的状态,然后扣读导悟,以读见悟,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切己体察,披文入情,自然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感悟自得,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把握。
质疑探究处——以境解疑
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的探究学习,是我国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巧妙设置情境,通过具体情境的作用,学生容易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产生。这样,我们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个性感受和独特体验中释疑解难,学生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师:先看词语教学的范例。
【课件展示:斯霞老师教“饱满”一词。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饱满”来造个句子?
生:菜籽结得多饱满。
生:豆粒长得多饱满。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略微一挺,头微微抬起,面带微笑,两眼有神,边走边问:“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很饱满?
于是,全体学生个个昂首挺胸,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
[评析]从上例可以看出,斯霞老师正是巧妙运用体态语,用自己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情境,以引导学生完成对“饱满”一词的抽象意义的理解。
师:的确,在这样的具体情境中,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使教学过程既实又活,富有灵性,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充实、完善并系统化,其效果自然是极好的。
师:上面是词语教学问题的解决。那么,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又是如何在情境的运用中得以有效地突破和解决呢?《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由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组成。第一次对话较容易理解,学生一读就懂,理解后两次对话是教学的重点。
【课件展示:《坐井观天》片断二。
生: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
师:真会提问题。要想知道为什么,先来做个小实验。
师:(指导学生把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卷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生:平时看到的天花板很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很小。
生:平时天花板有多大,我们就能看到多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
生:我们的视线被挡住,所以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所以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评析]学生质疑后,便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创设“青蛙在井底看天,视线被井所局限”这个情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寓言作了铺垫。
师:在此处,教师并没有进行乏味的分析和常识性的讲解,学生在演示中既创设了情境,又理解了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坐井观天》教学的难点同其他寓言故事的教学一样,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自我感受和体验来理解文中寓言,而不是仅仅把教师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