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悟情 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与反思一等奖

《读中悟情 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与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读中悟情 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与反思一等奖

1、读中悟情 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与反思一等奖

【情景说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发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笔者在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通过多媒体课件,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来融入情景之中。通过饱含深情地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通过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战争的材料,谈感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激发学生痛恨战争,热爱为维护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以情激人

1、导入:

CAI出示录象片段一,师导言:同学们,请你们看一段录象。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是属于每一个孩子的,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你们看这里炮火连天、硝烟弥漫、颠沛流离……此时此刻的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2、质疑:

是啊,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质疑。(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内心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品读感悟,以情感人

1、初步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们刚才所提问题的答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就是信的内容,谁能说说信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雷利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心里十分痛苦。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谢谢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刚才,你们在信中听到了中国孩子的呼声

吗?对,雷利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生接着说)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生接着说)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入角色,激发学生情感。

2、指导读文:

师述:是啊,战争让雷利失去了父亲,失去了亲人,是多么痛恨战争,怀念他的亲人啊。

⑴ 分小组学习:

找出雷利怀念父亲的语句,认真读一读,完成:雷利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⑵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生甲: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中看出来。

学生充分讨论后,CAI出示语段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产生情感共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生乙: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

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中看出来。

生丙:我从“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句话中体会到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是多么自信啊!

师述:同学们真聪明!当时,小小年纪的雷利听到父亲这句话,心里多高兴

啊!此时此刻,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来表达他心中的喜悦之情呢!CAI出示语段二,指导朗读。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点评:学生朗读语气坚定,充满自信。

师述: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孩子失声痛哭,这又是为什

么呢?

生:我从“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这句话中体会到他爸爸的承诺没有实现,永远也不会实现了,他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雷利的心里是多么难受啊!

CAI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感受那悲壮的场面。

生:爸爸,你怎么说走就走啦,您不要走,不要走……爸爸,您回来,回来……

点评:为学生创设情景,将“声、色、画、乐”于一体,学生置身其境,引发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悲痛之情。

CAI出示语段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雷利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点评:部分学生读得有感情,语气低沉,读速缓慢,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感动了所有的学生。

师生合作读文,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情感。

师读:两年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生读: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师读:两年来,我至今都忘不了……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生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师读:爸爸临死前,嘴还张着,他到底在呼唤什么呢?谁能说说?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和平”。

师读: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生读:和平!和平!和平!

过渡:仅仅就因为雷利的父亲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一次又一次地呼

唤“和平”的吗?

⑶ 学生读五、六自然段,CAI出示语段四,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含义。适时播放录相片段(硝烟弥漫的地方,人民受苦受难的场景),帮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由此生发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指导读好句子。

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过渡:不太平的世界,留给人们是无尽的痛。你们谁能列举具体事例说明。

三、拓展深化,以情动人

1、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具体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

生甲: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之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

生乙: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生丙: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

生丁: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损坏。

生戊:我补充为国家、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们:抗日英雄杨靖宇、赵一曼;抗

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黄继光、邱少云;为国献身的方志敏、董存瑞等等。

2、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再来看看这些画面(CAI再次播放录象片段二),你们最想说点什么呢?

过渡:同学们,有战争,就有牺牲,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因此,雷利大声呼吁──生接说: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呼声吗?只是中国孩子的呼声吗?战争让孩子们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他们是多么渴望世界和平啊!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心声。CAI出示语段五,齐读这句话吧。是啊,战争是可恶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四、总结全文,以情育人

同学们说得真精彩,现在我们说什么都没有用,只有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建设好自己强大的祖国……(CAI出示语句五,同时配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学生起立,齐声朗读。让全世界人们都能听见我们的呼声吧,再次高呼……(生再次朗读句子)

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

要和平不要战争!

【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代性强,情感浓郁,但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太紧密。对于90年代出生的孩子而言,缺少对战争的感受,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课中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难以激发,对“战争之恨”、“和平之望”的这种“理”更是难以渗透。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学生的“读”和“悟”为主。因为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而又统一。正是由于学生的悟读交流,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

“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情感得以共鸣。笔者在设计教案过程中,以诵读为主,课件为辅,唤起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如何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更好地学习课文呢?

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年代孩子们受苦受难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之中,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由然而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雷利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呢?任凭教师的“千呼万唤”,这份感情是难以激发的。只有通过诵读来感悟,场景来激发。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引读、接读、指导读等多种形式感悟作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次,雷利呼吁的那句话整堂课中学生齐读了四次,渲染了气氛,受到了熏陶,达到了高潮。最后让学生一起疾呼两遍,展示了亮点,情感得以升华。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让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来读、思、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达到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互补,共同提高。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有悲壮的乐曲,有孩子的失声痛哭,有父亲的灵柩,有……让学生在真正的情景中,在现实的背景下感受到了雷利失父的痛苦,失父的可怜。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父亲的高大形象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雷利父亲的无限崇敬和骄傲之情,也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笔者认为这堂课的精彩之处得益于情景的创设,感情朗读的导引。但是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压缩了,教师没有真正放手学生。这说明充分自主、个性化的阅读还做得不够。教师的范读、指导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总是处在模仿状态,没有去认真体验、感悟,这样学生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情动人的效果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2、读中悟情 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与反思

【情景说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发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笔者在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通过多媒体课件,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来融入情景之中。通过饱含深情地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通过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战争的材料,谈感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激发学生痛恨战争,热爱为维护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以情激人

1、导入:

CAI出示录象片段一,师导言:同学们,请你们看一段录象。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是属于每一个孩子的,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你们看这里炮火连天、硝烟弥漫、颠沛流离……此时此刻的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2、质疑:

是啊,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质疑。(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内心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品读感悟,以情感人

1、初步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们刚才所提问题的答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就是信的内容,谁能说说信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雷利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心里十分痛苦。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谢谢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刚才,你们在信中听到了中国孩子的呼声

吗?对,雷利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生接着说)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生接着说)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入角色,激发学生情感。

2、指导读文:

师述:是啊,战争让雷利失去了父亲,失去了亲人,是多么痛恨战争,怀念他的亲人啊。

⑴ 分小组学习:

找出雷利怀念父亲的语句,认真读一读,完成:雷利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⑵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生甲: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中看出来。

学生充分讨论后,CAI出示语段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产生情感共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生乙: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

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中看出来。

生丙:我从“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句话中体会到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是多么自信啊!

师述:同学们真聪明!当时,小小年纪的雷利听到父亲这句话,心里多高兴

啊!此时此刻,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来表达他心中的喜悦之情呢!CAI出示语段二,指导朗读。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点评:学生朗读语气坚定,充满自信。

师述: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孩子失声痛哭,这又是为什

么呢?

生:我从“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这句话中体会到他爸爸的承诺没有实现,永远也不会实现了,他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雷利的心里是多么难受啊!

CAI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感受那悲壮的场面。

生:爸爸,你怎么说走就走啦,您不要走,不要走……爸爸,您回来,回来……

点评:为学生创设情景,将“声、色、画、乐”于一体,学生置身其境,引发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悲痛之情。

CAI出示语段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雷利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点评:部分学生读得有感情,语气低沉,读速缓慢,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感动了所有的学生。

师生合作读文,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情感。

师读:两年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生读: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师读:两年来,我至今都忘不了……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生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师读:爸爸临死前,嘴还张着,他到底在呼唤什么呢?谁能说说?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和平”。

师读: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生读:和平!和平!和平!

过渡:仅仅就因为雷利的父亲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一次又一次地呼

唤“和平”的吗?

⑶ 学生读五、六自然段,CAI出示语段四,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含义。适时播放录相片段(硝烟弥漫的地方,人民受苦受难的场景),帮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由此生发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指导读好句子。

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过渡:不太平的世界,留给人们是无尽的痛。你们谁能列举具体事例说明。

三、拓展深化,以情动人

1、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具体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

生甲: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之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

生乙: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生丙: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

生丁: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损坏。

生戊:我补充为国家、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们:抗日英雄杨靖宇、赵一曼;抗

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黄继光、邱少云;为国献身的方志敏、董存瑞等等。

2、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再来看看这些画面(CAI再次播放录象片段二),你们最想说点什么呢?

过渡:同学们,有战争,就有牺牲,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因此,雷利大声呼吁──生接说: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呼声吗?只是中国孩子的呼声吗?战争让孩子们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他们是多么渴望世界和平啊!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心声。CAI出示语段五,齐读这句话吧。是啊,战争是可恶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四、总结全文,以情育人

同学们说得真精彩,现在我们说什么都没有用,只有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建设好自己强大的祖国……(CAI出示语句五,同时配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学生起立,齐声朗读。让全世界人们都能听见我们的呼声吧,再次高呼……(生再次朗读句子)

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

要和平不要战争!

【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代性强,情感浓郁,但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太紧密。对于90年代出生的孩子而言,缺少对战争的感受,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课中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难以激发,对“战争之恨”、“和平之望”的这种“理”更是难以渗透。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学生的“读”和“悟”为主。因为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而又统一。正是由于学生的悟读交流,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

“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情感得以共鸣。笔者在设计教案过程中,以诵读为主,课件为辅,唤起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如何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更好地学习课文呢?

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年代孩子们受苦受难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之中,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由然而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雷利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呢?任凭教师的“千呼万唤”,这份感情是难以激发的。只有通过诵读来感悟,场景来激发。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引读、接读、指导读等多种形式感悟作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次,雷利呼吁的那句话整堂课中学生齐读了四次,渲染了气氛,受到了熏陶,达到了高潮。最后让学生一起疾呼两遍,展示了亮点,情感得以升华。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让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来读、思、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达到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互补,共同提高。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有悲壮的乐曲,有孩子的失声痛哭,有父亲的灵柩,有……让学生在真正的情景中,在现实的背景下感受到了雷利失父的痛苦,失父的可怜。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父亲的高大形象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雷利父亲的无限崇敬和骄傲之情,也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笔者认为这堂课的精彩之处得益于情景的创设,感情朗读的导引。但是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压缩了,教师没有真正放手学生。这说明充分自主、个性化的阅读还做得不够。教师的范读、指导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总是处在模仿状态,没有去认真体验、感悟,这样学生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情动人的效果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3、读中悟情 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与反思

【情景说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发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笔者在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通过多媒体课件,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来融入情景之中。通过饱含深情地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通过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战争的材料,谈感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激发学生痛恨战争,热爱为维护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以情激人

1、导入:

CAI出示录象片段一,师导言:同学们,请你们看一段录象。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是属于每一个孩子的,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你们看这里炮火连天、硝烟弥漫、颠沛流离……此时此刻的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2、质疑:

是啊,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质疑。(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内心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品读感悟,以情感人

1、初步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们刚才所提问题的答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就是信的内容,谁能说说信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雷利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心里十分痛苦。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谢谢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刚才,你们在信中听到了中国孩子的呼声

吗?对,雷利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生接着说)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生接着说)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入角色,激发学生情感。

2、指导读文:

师述:是啊,战争让雷利失去了父亲,失去了亲人,是多么痛恨战争,怀念他的亲人啊。

⑴ 分小组学习:

找出雷利怀念父亲的语句,认真读一读,完成:雷利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⑵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生甲: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中看出来。

学生充分讨论后,CAI出示语段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产生情感共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生乙: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

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中看出来。

生丙:我从“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句话中体会到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是多么自信啊!

师述:同学们真聪明!当时,小小年纪的雷利听到父亲这句话,心里多高兴

啊!此时此刻,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来表达他心中的喜悦之情呢!CAI出示语段二,指导朗读。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点评:学生朗读语气坚定,充满自信。

师述: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孩子失声痛哭,这又是为什

么呢?

生:我从“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这句话中体会到他爸爸的承诺没有实现,永远也不会实现了,他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雷利的心里是多么难受啊!

CAI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感受那悲壮的场面。

生:爸爸,你怎么说走就走啦,您不要走,不要走……爸爸,您回来,回来……

点评:为学生创设情景,将“声、色、画、乐”于一体,学生置身其境,引发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悲痛之情。

CAI出示语段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雷利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点评:部分学生读得有感情,语气低沉,读速缓慢,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感动了所有的学生。

师生合作读文,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情感。

师读:两年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生读: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师读:两年来,我至今都忘不了……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生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师读:爸爸临死前,嘴还张着,他到底在呼唤什么呢?谁能说说?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和平”。

师读: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生读:和平!和平!和平!

过渡:仅仅就因为雷利的父亲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一次又一次地呼

唤“和平”的吗?

⑶ 学生读五、六自然段,CAI出示语段四,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含义。适时播放录相片段(硝烟弥漫的地方,人民受苦受难的场景),帮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由此生发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指导读好句子。

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过渡:不太平的世界,留给人们是无尽的痛。你们谁能列举具体事例说明。

三、拓展深化,以情动人

1、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具体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

生甲: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之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

生乙: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生丙: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

生丁: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损坏。

生戊:我补充为国家、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们:抗日英雄杨靖宇、赵一曼;抗

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黄继光、邱少云;为国献身的方志敏、董存瑞等等。

2、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再来看看这些画面(CAI再次播放录象片段二),你们最想说点什么呢?

过渡:同学们,有战争,就有牺牲,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因此,雷利大声呼吁──生接说: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呼声吗?只是中国孩子的呼声吗?战争让孩子们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他们是多么渴望世界和平啊!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心声。CAI出示语段五,齐读这句话吧。是啊,战争是可恶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四、总结全文,以情育人

同学们说得真精彩,现在我们说什么都没有用,只有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建设好自己强大的祖国……(CAI出示语句五,同时配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学生起立,齐声朗读。让全世界人们都能听见我们的呼声吧,再次高呼……(生再次朗读句子)

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

要和平不要战争!

【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代性强,情感浓郁,但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太紧密。对于90年代出生的孩子而言,缺少对战争的感受,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课中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难以激发,对“战争之恨”、“和平之望”的这种“理”更是难以渗透。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学生的“读”和“悟”为主。因为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而又统一。正是由于学生的悟读交流,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

“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情感得以共鸣。笔者在设计教案过程中,以诵读为主,课件为辅,唤起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如何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更好地学习课文呢?

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年代孩子们受苦受难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之中,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由然而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雷利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呢?任凭教师的“千呼万唤”,这份感情是难以激发的。只有通过诵读来感悟,场景来激发。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引读、接读、指导读等多种形式感悟作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次,雷利呼吁的那句话整堂课中学生齐读了四次,渲染了气氛,受到了熏陶,达到了高潮。最后让学生一起疾呼两遍,展示了亮点,情感得以升华。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让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来读、思、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达到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互补,共同提高。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有悲壮的乐曲,有孩子的失声痛哭,有父亲的灵柩,有……让学生在真正的情景中,在现实的背景下感受到了雷利失父的痛苦,失父的可怜。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父亲的高大形象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雷利父亲的无限崇敬和骄傲之情,也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笔者认为这堂课的精彩之处得益于情景的创设,感情朗读的导引。但是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压缩了,教师没有真正放手学生。这说明充分自主、个性化的阅读还做得不够。教师的范读、指导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总是处在模仿状态,没有去认真体验、感悟,这样学生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情动人的效果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4、读中悟情 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与反思

【情景说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发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笔者在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通过多媒体课件,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来融入情景之中。通过饱含深情地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通过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战争的材料,谈感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激发学生痛恨战争,热爱为维护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以情激人

1、导入:

CAI出示录象片段一,师导言:同学们,请你们看一段录象。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是属于每一个孩子的,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你们看这里炮火连天、硝烟弥漫、颠沛流离……此时此刻的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2、质疑:

是啊,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质疑。(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内心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品读感悟,以情感人

1、初步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们刚才所提问题的答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就是信的内容,谁能说说信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雷利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心里十分痛苦。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谢谢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刚才,你们在信中听到了中国孩子的呼声

吗?对,雷利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生接着说)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生接着说)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入角色,激发学生情感。

2、指导读文:

师述:是啊,战争让雷利失去了父亲,失去了亲人,是多么痛恨战争,怀念他的亲人啊。

⑴ 分小组学习:

找出雷利怀念父亲的语句,认真读一读,完成:雷利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⑵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生甲: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中看出来。

学生充分讨论后,CAI出示语段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产生情感共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生乙: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

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中看出来。

生丙:我从“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句话中体会到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是多么自信啊!

师述:同学们真聪明!当时,小小年纪的雷利听到父亲这句话,心里多高兴

啊!此时此刻,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来表达他心中的喜悦之情呢!CAI出示语段二,指导朗读。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点评:学生朗读语气坚定,充满自信。

师述: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孩子失声痛哭,这又是为什

么呢?

生:我从“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这句话中体会到他爸爸的承诺没有实现,永远也不会实现了,他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雷利的心里是多么难受啊!

CAI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感受那悲壮的场面。

生:爸爸,你怎么说走就走啦,您不要走,不要走……爸爸,您回来,回来……

点评:为学生创设情景,将“声、色、画、乐”于一体,学生置身其境,引发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悲痛之情。

CAI出示语段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雷利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点评:部分学生读得有感情,语气低沉,读速缓慢,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感动了所有的学生。

师生合作读文,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情感。

师读:两年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生读: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师读:两年来,我至今都忘不了……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生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师读:爸爸临死前,嘴还张着,他到底在呼唤什么呢?谁能说说?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和平”。

师读: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生读:和平!和平!和平!

过渡:仅仅就因为雷利的父亲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一次又一次地呼

唤“和平”的吗?

⑶ 学生读五、六自然段,CAI出示语段四,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含义。适时播放录相片段(硝烟弥漫的地方,人民受苦受难的场景),帮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由此生发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指导读好句子。

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过渡:不太平的世界,留给人们是无尽的痛。你们谁能列举具体事例说明。

三、拓展深化,以情动人

1、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具体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

生甲: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之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

生乙: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生丙: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

生丁: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损坏。

生戊:我补充为国家、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们:抗日英雄杨靖宇、赵一曼;抗

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黄继光、邱少云;为国献身的方志敏、董存瑞等等。

2、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再来看看这些画面(CAI再次播放录象片段二),你们最想说点什么呢?

过渡:同学们,有战争,就有牺牲,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因此,雷利大声呼吁──生接说: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呼声吗?只是中国孩子的呼声吗?战争让孩子们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他们是多么渴望世界和平啊!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心声。CAI出示语段五,齐读这句话吧。是啊,战争是可恶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四、总结全文,以情育人

同学们说得真精彩,现在我们说什么都没有用,只有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建设好自己强大的祖国……(CAI出示语句五,同时配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学生起立,齐声朗读。让全世界人们都能听见我们的呼声吧,再次高呼……(生再次朗读句子)

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

要和平不要战争!

【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代性强,情感浓郁,但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太紧密。对于90年代出生的孩子而言,缺少对战争的感受,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课中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难以激发,对“战争之恨”、“和平之望”的这种“理”更是难以渗透。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呢?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学生的“读”和“悟”为主。因为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而又统一。正是由于学生的悟读交流,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

“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情感得以共鸣。笔者在设计教案过程中,以诵读为主,课件为辅,唤起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如何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更好地学习课文呢?

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年代孩子们受苦受难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之中,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由然而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雷利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呢?任凭教师的“千呼万唤”,这份感情是难以激发的。只有通过诵读来感悟,场景来激发。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引读、接读、指导读等多种形式感悟作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次,雷利呼吁的那句话整堂课中学生齐读了四次,渲染了气氛,受到了熏陶,达到了高潮。最后让学生一起疾呼两遍,展示了亮点,情感得以升华。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让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来读、思、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达到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互补,共同提高。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有悲壮的乐曲,有孩子的失声痛哭,有父亲的灵柩,有……让学生在真正的情景中,在现实的背景下感受到了雷利失父的痛苦,失父的可怜。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父亲的高大形象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雷利父亲的无限崇敬和骄傲之情,也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笔者认为这堂课的精彩之处得益于情景的创设,感情朗读的导引。但是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压缩了,教师没有真正放手学生。这说明充分自主、个性化的阅读还做得不够。教师的范读、指导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总是处在模仿状态,没有去认真体验、感悟,这样学生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情动人的效果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5、以读为主 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引情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播放课件: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他们非常幸福!

生:我感到他们的生活非常快乐!

师:是的,在大街上,在公园里,在商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情景。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2、由题质疑,激发感情: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先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从中找一找答案,相信这些问题不会难住你的。

生:(轻声朗读课文)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并说以上几个问题。

二、精品细读,感悟内容──动情

1、默读课文,自主感悟:

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默读、思考)

生:作者首先以一个中国的中学生、牺牲了的维和人员的孩子的身份,用真挚的、充满深情的语言,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倾诉了自己家庭的不幸,讲述了爸爸牺牲后全家人悲痛欲绝的情形。然后,充满感情地向人们介绍了自己的爸爸──一位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最后,作者代表全家、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向加利先生、向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发出了内心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2、研读课文,同伴互助:

⑴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师: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爸爸”有关句段,想想“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找出有关句子,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生: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生: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生: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个出色的人才。

⑵ 体会失去“爸爸”的悲痛:

师: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者的心情怎样呢?用具体的句子说一说。

生: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生: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⑶ 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师:“爸爸”在呼唤和平,可世界和平了吗?再读课文,提出有关的句子。

生:“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

⑷ 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师: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读出情感。

生:“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3、朗读课文,个性表达: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在朗读时,要设身处地地为作者着想,读的时候,感情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首先,作者是带着对加利秘书长无比敬仰的感情写信的,整篇课文的朗读要体现这种情感;其二,作者在倾诉自己家庭的遭遇,在诉说爸爸牺牲的经过时,是用血的事实作基础的,是用满腔悲愤来控诉战争的罪恶的,在朗读时,要带着憎恶战争的感情朗读;最后,作者发出了“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知道,和平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从而唤醒全社会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在朗读时,语气要肯定,要怀着一种坚定的信念,把作者的心声表达出来。

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交流资料,拓展内容──激情

1、小组交流:

师: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但当今世界还不太和平。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

2、全班共享:

生: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

生: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

生: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

生: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

生: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师: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生:(齐声朗读)“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四、即时训练,深化内容──抒情

师:孩子们,你们都是和平的使者,为了和平,你能做些什么?

生:(自由交谈)

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大胆地写,可以给安南,萨达姆,布什或者正在深受战争苦难的小朋友写一写你的心声。

生:(自由练笔,写后交流)

【编辑短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以“情”字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唤起学生对和平的呼吁和向往。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稍有欠缺,与学习目标略有距离。

6、以读为主 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引情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播放课件: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他们非常幸福!

生:我感到他们的生活非常快乐!

师:是的,在大街上,在公园里,在商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情景。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2、由题质疑,激发感情: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先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从中找一找答案,相信这些问题不会难住你的。

生:(轻声朗读课文)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并说以上几个问题。

二、精品细读,感悟内容──动情

1、默读课文,自主感悟:

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默读、思考)

生:作者首先以一个中国的中学生、牺牲了的维和人员的孩子的身份,用真挚的、充满深情的语言,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倾诉了自己家庭的不幸,讲述了爸爸牺牲后全家人悲痛欲绝的情形。然后,充满感情地向人们介绍了自己的爸爸──一位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最后,作者代表全家、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向加利先生、向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发出了内心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2、研读课文,同伴互助:

⑴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师: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爸爸”有关句段,想想“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找出有关句子,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生: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生: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生: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个出色的人才。

⑵ 体会失去“爸爸”的悲痛:

师: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者的心情怎样呢?用具体的句子说一说。

生: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生: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⑶ 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师:“爸爸”在呼唤和平,可世界和平了吗?再读课文,提出有关的句子。

生:“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

⑷ 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师: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读出情感。

生:“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3、朗读课文,个性表达: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在朗读时,要设身处地地为作者着想,读的时候,感情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首先,作者是带着对加利秘书长无比敬仰的感情写信的,整篇课文的朗读要体现这种情感;其二,作者在倾诉自己家庭的遭遇,在诉说爸爸牺牲的经过时,是用血的事实作基础的,是用满腔悲愤来控诉战争的罪恶的,在朗读时,要带着憎恶战争的感情朗读;最后,作者发出了“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知道,和平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从而唤醒全社会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在朗读时,语气要肯定,要怀着一种坚定的信念,把作者的心声表达出来。

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交流资料,拓展内容──激情

1、小组交流:

师: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但当今世界还不太和平。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

2、全班共享:

生: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

生: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

生: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

生: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

生: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师: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生:(齐声朗读)“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四、即时训练,深化内容──抒情

师:孩子们,你们都是和平的使者,为了和平,你能做些什么?

生:(自由交谈)

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大胆地写,可以给安南,萨达姆,布什或者正在深受战争苦难的小朋友写一写你的心声。

生:(自由练笔,写后交流)

7、感悟朗读教学中的情──《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近几年,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朗读的指导常常流于形式。教师先问学生:该用什么语气朗读?待统一答案后,就让学生带着这种语气朗读。如一位老师对《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一段进行的朗读指导:

师:爬山虎的叶子美吗?

生:(异口同声)美!

师:我们该用什么语气朗读?

生:赞美的语气。

师:哪些词语应读得重一些?

(生回答后,师要求一一圈出,学生试读。)

师:(指名一学生读后)谁能读得比他更好些?

师:(另一生读后)请男同学读一读。

师:(男生读后)请女同学读一读。

如此三番五次地读,可学生的情感仍未被激发,始终读不出“美”的语气。大都是把几处要求读重音的词语做了过分强调,显得十分呆板、生硬。最后这位教师只好找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朗读。

而另一位老师对这一段出色的朗读指导,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师: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动笔画。)

师:请你把最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热烈讨论)

师: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吗?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的叶子绿得很可爱。

生:因为它的叶子颜色在变化。

生:它的叶子样子很好看,铺得也很均匀。

生:一阵风吹来,爬山虎的叶子就会漾起波纹。

师:“漾起波纹”是什么样子?

生:就像风吹到水面上出现的波纹一样。

生:就像这样。

(用手势表示)

师:请大家看课文插图。闭起眼睛想一想,那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颜色在变化,一阵风吹来还荡漾着波纹……多美啊!你能不能把那种美丽的颜色、那种变化的样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学生轻声自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读得很好,让我也喜欢上这些句子了。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绝大多数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为何教学效果迥然不同?这不禁使我感悟到了,在朗读教学中“情”的落实:

在朗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把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感受和认识都统一在自己的标准答案下,追求一致的情感体验。第一位教师要求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而第二位教师没有要求学生用哪一种统一的语气来读,而是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他强调读文和作文的用心贵在创造。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具有独特内心体验,教师应做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8、感悟朗读教学中的情──《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近几年,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朗读的指导常常流于形式。教师先问学生:该用什么语气朗读?待统一答案后,就让学生带着这种语气朗读。如一位老师对《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一段进行的朗读指导:

师:爬山虎的叶子美吗?

生:(异口同声)美!

师:我们该用什么语气朗读?

生:赞美的语气。

师:哪些词语应读得重一些?

(生回答后,师要求一一圈出,学生试读。)

师:(指名一学生读后)谁能读得比他更好些?

师:(另一生读后)请男同学读一读。

师:(男生读后)请女同学读一读。

如此三番五次地读,可学生的情感仍未被激发,始终读不出“美”的语气。大都是把几处要求读重音的词语做了过分强调,显得十分呆板、生硬。最后这位教师只好找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朗读。

而另一位老师对这一段出色的朗读指导,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师: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动笔画。)

师:请你把最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热烈讨论)

师: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吗?谁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的叶子绿得很可爱。

生:因为它的叶子颜色在变化。

生:它的叶子样子很好看,铺得也很均匀。

生:一阵风吹来,爬山虎的叶子就会漾起波纹。

师:“漾起波纹”是什么样子?

生:就像风吹到水面上出现的波纹一样。

生:就像这样。

(用手势表示)

师:请大家看课文插图。闭起眼睛想一想,那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颜色在变化,一阵风吹来还荡漾着波纹……多美啊!你能不能把那种美丽的颜色、那种变化的样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学生轻声自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读得很好,让我也喜欢上这些句子了。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绝大多数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为何教学效果迥然不同?这不禁使我感悟到了,在朗读教学中“情”的落实:

在朗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把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感受和认识都统一在自己的标准答案下,追求一致的情感体验。第一位教师要求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而第二位教师没有要求学生用哪一种统一的语气来读,而是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他强调读文和作文的用心贵在创造。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具有独特内心体验,教师应做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9、多元解读,拨动学生的情感─《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及反思

【理解与思考】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教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命教育的内涵是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世界因为生命而精彩,也因为生命的被毁而凄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正是雷利的父亲这朵生命之花因为战争而毁灭了,让他的儿子如此悲痛乃至向联合国秘书长贝利写信向国际社会呼吁: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认识生命,体验雷利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联想到千千万万的人们在战争中丧生,千千万万的孩子,家庭遭受的不幸,才能了解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认识生命的可贵,就会和雷利站在一起向世人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生命的可贵,生命被毁给人带来的痛苦,蕴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要靠同学们凭借语言文字去体验,去感悟。

【片断及点评】

一、通读文本,整体感知

片段一:

师:(电脑显示一封信)同学们,这里有一封96年北京二中一位叫雷利的学生写给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贝利的信,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封信呢?想知道吗?(播放课文朗读)

师:(听完朗读后)雷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你听出来了吗?

生1:是他爸爸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加利先生赞扬了雷利的爸爸,他和妈妈表示感谢。

生2:雷利的爸爸是因为战争牺牲的,两年多来,雷利的一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雷利希望世界和平起来。

生:世界并不太平,雷利代表他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加利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

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在对话交流中对信的主要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但这封信能打动我们,打动世人的不仅仅是这些外在的原因,一切能够打动人心的只有文字后面蕴藏的情感即雷利失去父亲的巨大的悲痛之情及对战争的痛恨,这封信是雷利血泪的倾诉,也是他沉痛的呼吁。因此应找出文中那些感动人的语句去体会。

二、多元解读,体验情感

片段二:

师:同学们,文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为什么自己这样感动。大家交流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出示句子一: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师:同学们,请你再读读这句话,读这句话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具灵柩,上面有一顶蓝盔,看到雷利的爸爸躺在灵柩里,嘴还张着。

生2:我看到雷利和他的妈妈伤心痛苦的样子,听到雷利和他的妈妈在哭。

师:你能将自己置身于你刚才想象的场景中,再读这段话吗?

当学生的读有了明确的指向时,读得比原来动情多了,说明他们对这段话有了感觉。

师:同学们,我看到你们都在悄悄流泪,你们的朗读让我都感到了悲痛。说明你们已经感受到了雷利的心情,让我们再走近这个失去爸爸的哥哥身边,去更深的体验他的悲痛,分担他的悲痛吧。这里的“如约”是什么意思?我们和爸爸有过怎样的约定?

(指名读爸爸离别时说的话。)

师:想象一下,在爸爸离别的日子,雷利会怎样的思念爸爸?

生1:想象爸爸维护世界和平工作的情形。(多媒体播放有关维和人员工作的图片,介绍相关知识和什么是蓝盔。)

师:想到这些,雷利内心会有什么感受?(自豪,骄傲)你还知道爸爸的哪些情况?(指名用自豪,骄傲的语气读有关的句子。)

生2:跟爸爸写信诉说自己的思念。

生3:爸爸凯旋归来,威武神气,雷利给爸爸献上最美的鲜花,爸爸将一顶蓝盔戴在雷利的头上。

师:是啊,长久离别后的相聚是多么令人激动和幸福啊!可怎么也没想到??(引导学生齐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

师:同学们,“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两年多,那是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啊,这一天天的日子里,雷利和他的家人是如何思念着雷利的爸爸。你能想象吗?

生1:看着爸爸的照片,想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而难过流泪。

生2:抚摸着蓝盔发呆。

生3;到墓地去看望爸爸。

师:同学们,想到雷利的悲痛,你想说点什么?

生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一旦失去就再也没有了,留给亲人无限的痛苦和思念。

生2:战争太可恶了,它无情的夺去人们的生命,我们不希望世上再有战争,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朗读是阅读、体验的主要方式,但表面的读,不仅不能帮助理解,还使学生丧失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只有将学生的读、想、说、悟结合起来,层层披入,才能读出文章内蕴藏的丰富世界,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真实细腻,理解透彻。

三、拓宽文本,释放情感

片段三:

师:同学们,世界的确并不太平,战火还在蔓延,许多人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其中也有许多像雷利的爸爸一样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的维和战士,新闻工作者。

(播放战争录像)

师:同学们,你学了这课,看了这些录像,你想为和平做点什么?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完成,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然后提出你们的设想。(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你有好的设想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们给美国总统写信,让他停止对伊拉克的战争。

师:这个办法好,也要让美国总统知道我们的呼声,给他施加压力。怎么写还要注意说的技巧,要像课文一样能打动人,说服人。能做到吗?(能!)

生2:我们准备帮助战争中无家可归的儿童?

师:你们怎么帮?

生:先跟中国大使馆联系,然后发动大家一起帮助他们。

师:你们真有组织能力,还想到要发动大家。真不错!

生3:我们准备给雷利和他的家人写信,安慰他们。

师:你们真有爱心。如果这样,我给你们发爱心卡。

生4:我们组准备办一个“和平”网站。

生5:我们组制作“和平”宣传画报。

师:同学们,你们的设想都不错,是啊!珍爱生命,维护和平要靠我们大家努力。下面你们动手实施。还是小组合作完成。准备办网站的小组和援助的小组,可以先设计方案。

【教后反思】

生命,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缺少经历,缺乏感悟,认识较肤浅。没有深刻的体验,生命的失去,难以打动他们的内心,也就难以理解战争的罪恶,雷利内心的悲痛,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因此。作为文本引领者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体验。

本课是一篇情感很浓的文本,针对本课的特点,决定引导学生运用“情感体验”的方式学习本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呢?读,是语文学习永远的金钥匙。它是感知的前提,理解的途径,感悟的法宝。因此,本课以读为主线,又不只是读的多元解读在本课中的实践。

一、读想交融

文本主要由语言文字构成,然而阅读教学中,文本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就是走进丰富的世界,有时是一场精彩的影片,人物的音容笑貌鲜明的浮现在你面前;有时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沿途秀丽的风光任你尽情欣赏;有时恰似经历着一场情感风波,与文中的人物一同悲喜忧乐。这样说来文字也是有灵魂,善于读书的人,也是善于读懂文字深处的灵魂。在指导学生朗读句子:“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幻化成鲜明的画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想象中的画面再读,此时读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了,这读是有形可感的。

二、读感交融

读书仅读出文本的形还不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只有体会文中的感情,才能真正的读懂课文。此时我抓住“如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到我们和爸爸有个怎样的约定?并补白在离别的日子我们怎样思念爸爸。在此基础上再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些句子时学生的感情无不深深触动,许多同学边读边流泪。这时学生已经开始体会到了雷利的悲痛了。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雷利爸爸的生命一去不复返,流给雷利一家无尽的的思念和悲痛之情。在结合课文中的“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再次让学生设想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雷利一家是怎样思念爸爸而伤心难过。再读那句话,学生已经和文中的雷利同悲同泣了。

三、读悟交融

读是为了有所感悟。本课除了能体会雷利的悲痛之情,还应该从中感悟:是罪恶的战争造成雷利的不幸,人类的不幸。我们应和雷利一样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于是在体会雷利的悲痛之后,给学生一个感悟的平台:看到雷利的悲痛,你想说点什么?你准备为和平做点什么?

反思本课的教与学,在引导学生将读与想象,读与体验,读与感悟紧密结合,又层层披入,体现了读的层次,读的深度,从学生的读书和感悟中反馈来看,还是比较成功。但是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本课认识生命,珍爱生命,还有些勉强。毕竟认识生命是较大的话题,了解它不是一日之功,当然,本课学生应该还是有所收获的。

10、多元解读,拨动学生的情感─《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及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教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命教育的内涵是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世界因为生命而精彩,也因为生命的被毁而凄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正是雷利的父亲这朵生命之花因为战争而毁灭了,让他的儿子如此悲痛乃至向联合国秘书长贝利写信向国际社会呼吁: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认识生命,体验雷利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联想到千千万万的人们在战争中丧生,千千万万的孩子,家庭遭受的不幸,才能了解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认识生命的可贵,就会和雷利站在一起向世人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生命的可贵,生命被毁给人带来的痛苦,蕴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要靠同学们凭借语言文字去体验,去感悟。

【片断及点评】

一、通读文本,整体感知

片段一:

师:(电脑显示一封信)同学们,这里有一封96年北京二中一位叫雷利的学生写给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贝利的信,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封信呢?想知道吗?(播放课文朗读)

师:(听完朗读后)雷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你听出来了吗?

生1:是他爸爸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加利先生赞扬了雷利的爸爸,他和妈妈表示感谢。

生2:雷利的爸爸是因为战争牺牲的,两年多来,雷利的一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雷利希望世界和平起来。

生:世界并不太平,雷利代表他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加利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

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在对话交流中对信的主要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但这封信能打动我们,打动世人的不仅仅是这些外在的原因,一切能够打动人心的只有文字后面蕴藏的情感即雷利失去父亲的巨大的悲痛之情及对战争的痛恨,这封信是雷利血泪的倾诉,也是他沉痛的呼吁。因此应找出文中那些感动人的语句去体会。

二、多元解读,体验情感

片段二:

师:同学们,文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为什么自己这样感动。大家交流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出示句子一: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师:同学们,请你再读读这句话,读这句话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具灵柩,上面有一顶蓝盔,看到雷利的爸爸躺在灵柩里,嘴还张着。

生2:我看到雷利和他的妈妈伤心痛苦的样子,听到雷利和他的妈妈在哭。

师:你能将自己置身于你刚才想象的场景中,再读这段话吗?

当学生的读有了明确的指向时,读得比原来动情多了,说明他们对这段话有了感觉。

师:同学们,我看到你们都在悄悄流泪,你们的朗读让我都感到了悲痛。说明你们已经感受到了雷利的心情,让我们再走近这个失去爸爸的哥哥身边,去更深的体验他的悲痛,分担他的悲痛吧。这里的“如约”是什么意思?我们和爸爸有过怎样的约定?

(指名读爸爸离别时说的话。)

师:想象一下,在爸爸离别的日子,雷利会怎样的思念爸爸?

生1:想象爸爸维护世界和平工作的情形。(多媒体播放有关维和人员工作的图片,介绍相关知识和什么是蓝盔。)

师:想到这些,雷利内心会有什么感受?(自豪,骄傲)你还知道爸爸的哪些情况?(指名用自豪,骄傲的语气读有关的句子。)

生2:跟爸爸写信诉说自己的思念。

生3:爸爸凯旋归来,威武神气,雷利给爸爸献上最美的鲜花,爸爸将一顶蓝盔戴在雷利的头上。

师:是啊,长久离别后的相聚是多么令人激动和幸福啊!可怎么也没想到??(引导学生齐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

师:同学们,“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两年多,那是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啊,这一天天的日子里,雷利和他的家人是如何思念着雷利的爸爸。你能想象吗?

生1:看着爸爸的照片,想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而难过流泪。

生2:抚摸着蓝盔发呆。

生3;到墓地去看望爸爸。

师:同学们,想到雷利的悲痛,你想说点什么?

生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一旦失去就再也没有了,留给亲人无限的痛苦和思念。

生2:战争太可恶了,它无情的夺去人们的生命,我们不希望世上再有战争,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朗读是阅读、体验的主要方式,但表面的读,不仅不能帮助理解,还使学生丧失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只有将学生的读、想、说、悟结合起来,层层披入,才能读出文章内蕴藏的丰富世界,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真实细腻,理解透彻。

三、拓宽文本,释放情感

片段三:

师:同学们,世界的确并不太平,战火还在蔓延,许多人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其中也有许多像雷利的爸爸一样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的维和战士,新闻工作者。

(播放战争录像)

师:同学们,你学了这课,看了这些录像,你想为和平做点什么?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完成,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然后提出你们的设想。(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你有好的设想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们给美国总统写信,让他停止对伊拉克的战争。

师:这个办法好,也要让美国总统知道我们的呼声,给他施加压力。怎么写还要注意说的技巧,要像课文一样能打动人,说服人。能做到吗?(能!)

生2:我们准备帮助战争中无家可归的儿童?

师:你们怎么帮?

生:先跟中国大使馆联系,然后发动大家一起帮助他们。

师:你们真有组织能力,还想到要发动大家。真不错!

生3:我们准备给雷利和他的家人写信,安慰他们。

师:你们真有爱心。如果这样,我给你们发爱心卡。

生4:我们组准备办一个“和平”网站。

生5:我们组制作“和平”宣传画报。

师:同学们,你们的设想都不错,是啊!珍爱生命,维护和平要靠我们大家努力。下面你们动手实施。还是小组合作完成。准备办网站的小组和援助的小组,可以先设计方案。

【教后反思】

生命,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缺少经历,缺乏感悟,认识较肤浅。没有深刻的体验,生命的失去,难以打动他们的内心,也就难以理解战争的罪恶,雷利内心的悲痛,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因此。作为文本引领者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体验。

本课是一篇情感很浓的文本,针对本课的特点,决定引导学生运用“情感体验”的方式学习本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呢?读,是语文学习永远的金钥匙。它是感知的前提,理解的途径,感悟的法宝。因此,本课以读为主线,又不只是读的多元解读在本课中的实践。

一、读想交融

文本主要由语言文字构成,然而阅读教学中,文本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就是走进丰富的世界,有时是一场精彩的影片,人物的音容笑貌鲜明的浮现在你面前;有时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沿途秀丽的风光任你尽情欣赏;有时恰似经历着一场情感风波,与文中的人物一同悲喜忧乐。这样说来文字也是有灵魂,善于读书的人,也是善于读懂文字深处的灵魂。在指导学生朗读句子:“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幻化成鲜明的画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想象中的画面再读,此时读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了,这读是有形可感的。

二、读感交融

读书仅读出文本的形还不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只有体会文中的感情,才能真正的读懂课文。此时我抓住“如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到我们和爸爸有个怎样的约定?并补白在离别的日子我们怎样思念爸爸。在此基础上再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些句子时学生的感情无不深深触动,许多同学边读边流泪。这时学生已经开始体会到了雷利的悲痛了。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雷利爸爸的生命一去不复返,流给雷利一家无尽的的思念和悲痛之情。在结合课文中的“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再次让学生设想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雷利一家是怎样思念爸爸而伤心难过。再读那句话,学生已经和文中的雷利同悲同泣了。

三、读悟交融

读是为了有所感悟。本课除了能体会雷利的悲痛之情,还应该从中感悟:是罪恶的战争造成雷利的不幸,人类的不幸。我们应和雷利一样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于是在体会雷利的悲痛之后,给学生一个感悟的平台:看到雷利的悲痛,你想说点什么?你准备为和平做点什么?

反思本课的教与学,在引导学生将读与想象,读与体验,读与感悟紧密结合,又层层披入,体现了读的层次,读的深度,从学生的读书和感悟中反馈来看,还是比较成功。但是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本课认识生命,珍爱生命,还有些勉强。毕竟认识生命是较大的话题,了解它不是一日之功,当然,本课学生应该还是有所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