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跪跪出的价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半跪跪出的价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一等奖
【教学实录】
学校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我决定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第二课时,我先作适当的引导,然后进行救护车夫这一事件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这件事,并叫学生用波浪线线画出颤动自己的心灵的句子,且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下面是教学实录:
师:谁来读一读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句子。
生:读句子。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你能说一说这两句话为什么触动你的心灵吗?
生:我觉得周晔的爸爸和伯父非常关心车夫,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师:是啊,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怎能不让人感动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得让大家都能有所触动,好吗?
生:再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看课文的插图。
(周晔父亲和她的伯父救护车夫的图片。)
师:鲁迅哪个动作最让你感动?
生:半跪着。
师:你们大家都赞同吗?
生:赞同。
师:谁来做一做“半跪”的动作。
生:一个学生上讲台做了一个半跪的动作。
师:你觉得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吃力。
师:让我们再快速地、有选择地读一读这件事,想一想:鲁迅为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半跪了多长时间?
生:朗读与思考。
生:鲁迅为了一个车夫在北风怒号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
师:一下子就能找出“北风怒号”这一关键性的词语,你真了不起。
生:鲁迅为了一个普通的车夫在寒冷的条件下跪了很久。因为事情开始的时候是黄昏,而事情结束时已是天黑了。
师:你真会读书,连黄昏、天黑了这一时间的变化都逃不过你的眼睛。
生:鲁迅为了一个没有地位的车夫,在天气恶劣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因为他们把车夫扶上车子,还拿镊子给车夫夹碎玻璃片,有硼酸水洗脚,敷药,最后还要扎绷带。在寒冷的条件下要完成这些动作,肯定需要很长时间。
师:说得多好哇,多会动脑子的一个孩子呀。请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闭目想象一下这一帮扶的过程。
生:一生读句子,其余学生闭目想象帮扶过程。
师:是啊,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跪着的可是当代的大文豪,一代名流鲁迅先生呀!你觉得这一跪,跪出了什么?
生:跪出了他对车夫的关心。
生:跪出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生:跪出了他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生:跪出了他助人为乐的精神。
生:跪出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师:说得真好啊。老师真希望你们能把这一经典的视觉形象刻在心里,也希望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陪伴你一生的成长。让我们再用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学生深情地齐读这两句话。
【教学反思】
一、片段人文性的追求
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在“半跪”上浓墨重彩,可谓化了一翻心思,其用意无非是想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鲁迅,走进鲁迅的心灵深处。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有位学生竟然说出了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这让我大为振奋。我想,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视觉形象,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会陪伴学生成长。这就是育人,也可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有位教育专家说:什么是教育,只有当学生什么都忘了的时候,他脑子里还能留下的印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想:我的这一片段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这一育人的效果。我的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的“半跪”形象,记住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
二、语文工具性的实现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片段的教学,老师让学生反复地情读,并结合想象鲁迅帮扶车夫的过程,使学生读思结合,读悟结合,实践了语文阅读教学“以朗读为中心,以情感为核心”的先进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三、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画出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句子,并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这一问题的设计从思维与情感两个角度出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及从语言中捕捉情感因素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培养学生情感的细腻性,丰富学生的情感。
“鲁迅为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半跪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重点词句,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这势必要认真,要思考,要圈画。这也是良好读书习惯的开始。
从本片段的教学效果来看,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这两个目标都得以很好的实现了。
2、半跪跪出的价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实录】
学校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我决定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第二课时,我先作适当的引导,然后进行救护车夫这一事件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这件事,并叫学生用波浪线线画出颤动自己的心灵的句子,且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下面是教学实录:
师:谁来读一读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句子。
生:读句子。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你能说一说这两句话为什么触动你的心灵吗?
生:我觉得周晔的爸爸和伯父非常关心车夫,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师:是啊,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怎能不让人感动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得让大家都能有所触动,好吗?
生:再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看课文的插图。
(周晔父亲和她的伯父救护车夫的图片。)
师:鲁迅哪个动作最让你感动?
生:半跪着。
师:你们大家都赞同吗?
生:赞同。
师:谁来做一做“半跪”的动作。
生:一个学生上讲台做了一个半跪的动作。
师:你觉得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吃力。
师:让我们再快速地、有选择地读一读这件事,想一想:鲁迅为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半跪了多长时间?
生:朗读与思考。
生:鲁迅为了一个车夫在北风怒号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
师:一下子就能找出“北风怒号”这一关键性的词语,你真了不起。
生:鲁迅为了一个普通的车夫在寒冷的条件下跪了很久。因为事情开始的时候是黄昏,而事情结束时已是天黑了。
师:你真会读书,连黄昏、天黑了这一时间的变化都逃不过你的眼睛。
生:鲁迅为了一个没有地位的车夫,在天气恶劣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因为他们把车夫扶上车子,还拿镊子给车夫夹碎玻璃片,有硼酸水洗脚,敷药,最后还要扎绷带。在寒冷的条件下要完成这些动作,肯定需要很长时间。
师:说得多好哇,多会动脑子的一个孩子呀。请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闭目想象一下这一帮扶的过程。
生:一生读句子,其余学生闭目想象帮扶过程。
师:是啊,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跪着的可是当代的大文豪,一代名流鲁迅先生呀!你觉得这一跪,跪出了什么?
生:跪出了他对车夫的关心。
生:跪出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生:跪出了他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生:跪出了他助人为乐的精神。
生:跪出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师:说得真好啊。老师真希望你们能把这一经典的视觉形象刻在心里,也希望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陪伴你一生的成长。让我们再用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学生深情地齐读这两句话。
【教学反思】
一、片段人文性的追求
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在“半跪”上浓墨重彩,可谓化了一翻心思,其用意无非是想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鲁迅,走进鲁迅的心灵深处。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有位学生竟然说出了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这让我大为振奋。我想,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视觉形象,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会陪伴学生成长。这就是育人,也可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有位教育专家说:什么是教育,只有当学生什么都忘了的时候,他脑子里还能留下的印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想:我的这一片段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这一育人的效果。我的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的“半跪”形象,记住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
二、语文工具性的实现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片段的教学,老师让学生反复地情读,并结合想象鲁迅帮扶车夫的过程,使学生读思结合,读悟结合,实践了语文阅读教学“以朗读为中心,以情感为核心”的先进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三、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画出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句子,并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这一问题的设计从思维与情感两个角度出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及从语言中捕捉情感因素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培养学生情感的细腻性,丰富学生的情感。
“鲁迅为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半跪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重点词句,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这势必要认真,要思考,要圈画。这也是良好读书习惯的开始。
从本片段的教学效果来看,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这两个目标都得以很好的实现了。
3、半跪跪出的价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实录】
学校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我决定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第二课时,我先作适当的引导,然后进行救护车夫这一事件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这件事,并叫学生用波浪线线画出颤动自己的心灵的句子,且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下面是教学实录:
师:谁来读一读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句子。
生:读句子。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你能说一说这两句话为什么触动你的心灵吗?
生:我觉得周晔的爸爸和伯父非常关心车夫,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师:是啊,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怎能不让人感动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得让大家都能有所触动,好吗?
生:再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看课文的插图。
(周晔父亲和她的伯父救护车夫的图片。)
师:鲁迅哪个动作最让你感动?
生:半跪着。
师:你们大家都赞同吗?
生:赞同。
师:谁来做一做“半跪”的动作。
生:一个学生上讲台做了一个半跪的动作。
师:你觉得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吃力。
师:让我们再快速地、有选择地读一读这件事,想一想:鲁迅为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半跪了多长时间?
生:朗读与思考。
生:鲁迅为了一个车夫在北风怒号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
师:一下子就能找出“北风怒号”这一关键性的词语,你真了不起。
生:鲁迅为了一个普通的车夫在寒冷的条件下跪了很久。因为事情开始的时候是黄昏,而事情结束时已是天黑了。
师:你真会读书,连黄昏、天黑了这一时间的变化都逃不过你的眼睛。
生:鲁迅为了一个没有地位的车夫,在天气恶劣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因为他们把车夫扶上车子,还拿镊子给车夫夹碎玻璃片,有硼酸水洗脚,敷药,最后还要扎绷带。在寒冷的条件下要完成这些动作,肯定需要很长时间。
师:说得多好哇,多会动脑子的一个孩子呀。请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闭目想象一下这一帮扶的过程。
生:一生读句子,其余学生闭目想象帮扶过程。
师:是啊,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跪着的可是当代的大文豪,一代名流鲁迅先生呀!你觉得这一跪,跪出了什么?
生:跪出了他对车夫的关心。
生:跪出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生:跪出了他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生:跪出了他助人为乐的精神。
生:跪出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师:说得真好啊。老师真希望你们能把这一经典的视觉形象刻在心里,也希望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陪伴你一生的成长。让我们再用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学生深情地齐读这两句话。
【教学反思】
一、片段人文性的追求
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在“半跪”上浓墨重彩,可谓化了一翻心思,其用意无非是想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鲁迅,走进鲁迅的心灵深处。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有位学生竟然说出了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这让我大为振奋。我想,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视觉形象,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会陪伴学生成长。这就是育人,也可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有位教育专家说:什么是教育,只有当学生什么都忘了的时候,他脑子里还能留下的印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想:我的这一片段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这一育人的效果。我的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的“半跪”形象,记住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
二、语文工具性的实现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片段的教学,老师让学生反复地情读,并结合想象鲁迅帮扶车夫的过程,使学生读思结合,读悟结合,实践了语文阅读教学“以朗读为中心,以情感为核心”的先进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三、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画出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句子,并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这一问题的设计从思维与情感两个角度出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及从语言中捕捉情感因素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培养学生情感的细腻性,丰富学生的情感。
“鲁迅为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半跪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重点词句,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这势必要认真,要思考,要圈画。这也是良好读书习惯的开始。
从本片段的教学效果来看,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这两个目标都得以很好的实现了。
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
(众笑 。)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下课铃响。)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李老师结合教材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物,这对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强兴趣、提高阅读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点评】
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李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李老师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 (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第二、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李老师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李老师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第三、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李老师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李老师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其作法是:
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在本节课,李老师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
(众笑 。)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下课铃响。)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李老师结合教材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物,这对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强兴趣、提高阅读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点评】
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李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李老师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 (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第二、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李老师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李老师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第三、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李老师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李老师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其作法是:
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在本节课,李老师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6、层层推进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及评议
一、分步揭题,创设感情基调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匠,有着硬骨头精神的人是──
2、出示有关鲁迅形象的投影。指名读图片下的文字说明。“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坚持不懈地战斗。”
“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1945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3、周晔写文章回忆他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又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所景仰的人,称作先生。
二、解词析义,把握感情脉络
1、默读课文,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在他的侄女儿心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阅读后学生谈了自己的初步认识。)
2、随机学习生字新词。你觉得哪个词自己读得最棒,请你清楚、自信地读一读。
(学生跃跃欲试地。)
3、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怎么办呢?
(学生讲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
⑴ 学生动手查字典,弄懂了“囫囵”“恍然”“悟”等字词的意思。
⑵ 运用丰富的体态语,引导学生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
⑶ 联系语境弄懂“追悼”等词的意思。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脑海中呈现人们追悼鲁迅先生的场面:“有的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晚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堆满了整间屋子……”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⑷ 用找近义词的办法理解“爱抚”一词的意思:
爱抚(疼爱、关心)。
(由“爱抚”一词,教者饱含激情地巧设过渡语:鲁迅先生不幸逝世了,周晔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疼爱了,因而──)
三、内外沟通,渲染升华感情
1、过渡语引出第一部分的关键语句: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设问:
“同学们读这一段时,心情怎样?”
生:沉重、悲痛。
3、肯定地:“大家的心与作者是相通的。当时作者还小,不知道伯父是谁,对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感到惊异,你们通过课外阅读,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纷纷拿出自制的投影片,把所摘录的内容展示在大家的面前:鲁迅先生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用笔作武器,与敌人作毫不妥协的斗争;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敌人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他在病中坚持写作、与敌人斗争到底;他爱憎分明。甘做人民的孺子牛……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列举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事例。)
4、进一步激情:
“鲁迅先生真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然而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怎不令人悲痛万分!”
(再次引出第一部分的关键语句。指名读、突出关键词语读、集体读。学生用心评读着,沉痛追悼这位文学泰斗、这位充满斗志的大写的人。)
5、设问:
为什么我们才学了课文的一部分,心弦就被打动了呢?
(学生能从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总结。)
6、生小结:
学了这一课,我们最深的映象是:人民爱戴鲁迅,作者运用了由果索因的写法。课文具体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评议】
由以上教学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节充盈着真情的课,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教者首先分步揭题,创设一定的感情基调;然后运用多种方法有创意地解词析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在此基础上把课内外知识相沟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教学的高潮。教学中教者用层层推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入境、入情,与课文的作者周晔同爱同悲,充分感受着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同步提高。
7、步步推进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及评议
一、分步揭题,创设感情基调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匠,有着硬骨头精神的人是──
2、出示有关鲁迅形象的投影。指名读图片下的文字说明。“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坚持不懈地战斗。”
“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1945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3、周晔写文章回忆他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又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所景仰的人,称作先生。
二、解词析义,把握感情脉络
1、默读课文,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在他的侄女儿心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阅读后学生谈了自己的初步认识。)
2、随机学习生字新词。你觉得哪个词自己读得最棒,请你清楚、自信地读一读。
(学生跃跃欲试地。)
3、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怎么办呢?
(学生讲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
⑴ 学生动手查字典,弄懂了“囫囵”“恍然”“悟”等字词的意思。
⑵ 运用丰富的体态语,引导学生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
⑶ 联系语境弄懂“追悼”等词的意思。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脑海中呈现人们追悼鲁迅先生的场面:“有的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晚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堆满了整间屋子……”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⑷ 用找近义词的办法理解“爱抚”一词的意思:
爱抚(疼爱、关心)。
(由“爱抚”一词,教者饱含激情地巧设过渡语:鲁迅先生不幸逝世了,周晔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疼爱了,因而──)
三、内外沟通,渲染升华感情
1、过渡语引出第一部分的关键语句: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设问:
“同学们读这一段时,心情怎样?”
生:沉重、悲痛。
3、肯定地:“大家的心与作者是相通的。当时作者还小,不知道伯父是谁,对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感到惊异,你们通过课外阅读,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纷纷拿出自制的投影片,把所摘录的内容展示在大家的面前:鲁迅先生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用笔作武器,与敌人作毫不妥协的斗争;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敌人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他在病中坚持写作、与敌人斗争到底;他爱憎分明。甘做人民的孺子牛……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列举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事例。)
4、进一步激情:
“鲁迅先生真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然而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怎不令人悲痛万分!”
(再次引出第一部分的关键语句。指名读、突出关键词语读、集体读。学生用心评读着,沉痛追悼这位文学泰斗、这位充满斗志的大写的人。)
5、设问:
为什么我们才学了课文的一部分,心弦就被打动了呢?
(学生能从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总结。)
6、生小结:
学了这一课,我们最深的映象是:人民爱戴鲁迅,作者运用了由果索因的写法。课文具体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评议】
由以上教学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节充盈着真情的课,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教者首先分步揭题,创设一定的感情基调;然后运用多种方法有创意地解词析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在此基础上把课内外知识相沟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教学的高潮。教学中教者用层层推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入境、入情,与课文的作者周晔同爱同悲,充分感受着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同步提高。
8、层层推进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及评议
一、分步揭题,创设感情基调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匠,有着硬骨头精神的人是──
2、出示有关鲁迅形象的投影。指名读图片下的文字说明。“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坚持不懈地战斗。”
“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1945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3、周晔写文章回忆他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又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所景仰的人,称作先生。
二、解词析义,把握感情脉络
1、默读课文,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在他的侄女儿心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阅读后学生谈了自己的初步认识。)
2、随机学习生字新词。你觉得哪个词自己读得最棒,请你清楚、自信地读一读。
(学生跃跃欲试地。)
3、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怎么办呢?
(学生讲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
⑴ 学生动手查字典,弄懂了“囫囵”“恍然”“悟”等字词的意思。
⑵ 运用丰富的体态语,引导学生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
⑶ 联系语境弄懂“追悼”等词的意思。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脑海中呈现人们追悼鲁迅先生的场面:“有的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晚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堆满了整间屋子……”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⑷ 用找近义词的办法理解“爱抚”一词的意思:
爱抚(疼爱、关心)。
(由“爱抚”一词,教者饱含激情地巧设过渡语:鲁迅先生不幸逝世了,周晔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疼爱了,因而──)
三、内外沟通,渲染升华感情
1、过渡语引出第一部分的关键语句: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设问:
“同学们读这一段时,心情怎样?”
生:沉重、悲痛。
3、肯定地:“大家的心与作者是相通的。当时作者还小,不知道伯父是谁,对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感到惊异,你们通过课外阅读,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纷纷拿出自制的投影片,把所摘录的内容展示在大家的面前:鲁迅先生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用笔作武器,与敌人作毫不妥协的斗争;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敌人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他在病中坚持写作、与敌人斗争到底;他爱憎分明。甘做人民的孺子牛……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列举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事例。)
4、进一步激情:
“鲁迅先生真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然而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怎不令人悲痛万分!”
(再次引出第一部分的关键语句。指名读、突出关键词语读、集体读。学生用心评读着,沉痛追悼这位文学泰斗、这位充满斗志的大写的人。)
5、设问:
为什么我们才学了课文的一部分,心弦就被打动了呢?
(学生能从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总结。)
6、生小结:
学了这一课,我们最深的映象是:人民爱戴鲁迅,作者运用了由果索因的写法。课文具体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评议】
由以上教学过程可以看出这是一节充盈着真情的课,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教者首先分步揭题,创设一定的感情基调;然后运用多种方法有创意地解词析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在此基础上把课内外知识相沟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教学的高潮。教学中教者用层层推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入境、入情,与课文的作者周晔同爱同悲,充分感受着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同步提高。
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德;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文中事例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含着的意思。
【设计理念】
根据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信息搜集能力的现状,我充分利用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习专题网,扶放结合,让学生在探究、自悟、合作中加深理解,深化认识,既发展语言,陶冶情感,又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教学实录一·激活疑问,因势定教】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具体学习了这四个小故事中两个简单故事。那么,通过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认识?
师:(生说后)从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真好,读书就应该这样,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来!本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谈‘碰壁’”和“救助车夫”这两个难点部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哪些地方不理解,并随即作好记号。
师:同学们边读边勾画圈点,这习惯真好!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生:“谈‘碰壁’”这部分,“四周黑洞洞的,怎么会不碰壁呢?”这句话我不懂。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这个问题有价值。
生: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
师:它包含在这个问题中,待会一起解决。
生:在“救助车夫”这部分,我不明白“那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在路上跑呢?”
生:“救助车夫”最后一句话说伯父把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半天不动,只深深叹一口气?”,这句话我不懂。
生:我不理解“恍然大悟”。
师:谁知道?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了的意思,词典上有。
师:你很聪明,懂得借用工具书学习。
生:我不懂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救助陌生的车夫?
师:如果善良的你在寒冷的街头遇到受伤的车夫,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帮助他。
师:鲁迅先生也像你一样善良。
师:还有吗?
【教学实录二·交互信息,求解疑问】
师:同学们,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疑问学习真好!我们边学习边解决吧。
师:首先,请听录音范读“谈‘碰壁’”,从字里行间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谁先说?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和善亲切的人。从他说话时的神态“微笑”“笑着”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师:(点头)有理有据,你是一个特别善于表达的人!我们一起找出含着“笑”的句子读读,体会体会!
师: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其他观点吗?不容易找吧,来我们先解决疑难,也许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看鲁迅小时侯的照片,观察鼻子。(出示:课件资料)结论:鲁迅先生的鼻子从小就是那样。疑问:鲁迅先生难道还是一个撒谎的人?
黑洞洞:社会背景故事。人民生活状况,官吏贪污。(出示:课件资料“上海通网”中搜到了一则资料《旧社会中国百姓生活状况》,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每遇灾年,农民卖儿卖女,流浪乞讨,饿死路边的情景屡见不鲜”。)结论:社会黑暗。
碰壁:在这样的社会里,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大声疾呼,抨击那些为官不为民的人。鲁迅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请看──(出示:课件资料笔名)
师:你能结合资料,猜想鲁迅先生说的“碰壁”的含义吗?
(受到迫害。)
师:通过这些资料的了解,现在谁能告诉我:你还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注意说清理由!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勇敢的人。反动派不让他写革命文章,他偏要写,多勇敢。
师:你说话很会抓关键,好样的!谁继续?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乐观自信的人。他受到那么多挫折,却从不悲观退缩。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幽默的人。把受到的挫折比喻成碰壁,和侄女开玩笑,很有意思!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是啊,鲁迅先生乐观、幽默、正义,生活中他屡屡碰壁,侄女天真的问话触动了他的感慨,可是,他能对年幼的侄女说吗?为什么?
师:他把感慨藏在了和善而幽默的对答中,你能不能通过读表达出来?
师:老师想看到你们每个人的最精彩的表现。这样,先自己练习。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下面,同桌之间分角色演练一下伯父与周晔的对话。等会老师请人表演。
师:大家刚才读得很认真,看你们读得那样有趣,老师也想表现一下。谁愿意与老师合作表演?
师:我们表演得怎么样?说说你的看法。
生:老师,您的“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读出了一种感慨的感觉,让人觉得您真的在回忆自己满腔委屈与愤怒的经历。
师: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谢谢你!
(握手。)
生:谢卓立同学的“那怎么”读得特别好,既有疑问的语气,还让我听出了破折号。
师: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充满美的眼光,充满智慧的评价!
师:同学们,“谈‘碰壁’”这部分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亲切与勇敢。那么,“救助车夫”这部分里,鲁迅先生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谁告诉我,从“救助车夫”这部分中,你又发现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认为鲁迅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从课文中他帮助车夫可以看出来。
师:听你这么一说啊,老师产生了一个疑惑:周晔不会写文章。你看,这种“马路助人”这种平常题材有什么好写的,写了也不能打动人的心。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生:不同意,鲁迅先生给车夫敷完药,还“掏出一些钱”给他,让他在家安心养病,很难得。
师:好一个难得,(或不容易等,注意从学生的话语中,抓共性词语继续深化)“救助车夫”的过程中,还有你觉得不寻常,很难得的细节吗?
生:作者的爸爸和鲁迅先生给车夫敷药时一个“半跪着”“蹲着”,多认真,多累。而且还是那么冷的天,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师:半跪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啊?谁来做一做?(学生做,不动)同学们,这一跪,可不是几分几秒的舞台表演啊,谁能找出那个向我们透风报信暴露时间的词句?
(天黑了……读。)
师:寒风刺骨的街头,黄昏至天黑,同学们,我们现在只问问温暖的教室里这位同学的感受:同学,这姿势让你感觉怎样?同学,你辛苦了,但你替伟大文豪传递给同学们一点真切的感受,你做得值,同时,老师也替文豪谢谢你!
师:同学们,在这长久的蹲与跪之中,你感觉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平易近人,无私,真正关心穷苦人的人,没有架子……)
师:同学们的智慧已经绘就了许多光彩夺目的伟大鲁迅。同学们,这也是这平凡小事,周晔为什么会写得那样感人的原因所在啊。
师:(出示)男同学,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其他同学和所有听课的老师,这段描写中哪些词语感动了你!
师:跪着,半蹲着,在北风怒号的街头。那么长时间,一般人能做到吗?来,让感动发自心间,让情感慢慢流出──(范读)。好,女同学再来读!
【教学实录三·拓展视角,点燃情感】
师:同学们,冒着凛冽的寒风,鲁迅先生和他的兄弟忘掉个人得失,无私地救助了受伤的车夫,我们回想一下先前学到的关于当时黑暗社会的资料,在那个时代里,需要帮助的人仅仅车夫一位吗?
师:的确,在那个不幸的社会里,有着千千万万的受苦人。鲁迅先生救得了一个受伤的车夫,但不可能帮助所有人马上走出苦难的命运。侄女要求详细地解说“那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这脚在路上跑”,可说了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只能深深地叹气。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着音乐,用朗读再次走进这个冰冷的夜晚,走进心忧天下百姓而又心有余力不足的长长的叹息里!
(小提琴曲《沉思曲》响起,生读相关部分。)
师:大家读得很深情。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觉到鲁迅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在朗读中我感觉到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所有贫苦人民的人。
师:心忧天下百姓的人,这是大慈悲,大责任心啊!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以为,不同的角度他有不同的光辉,他是咱们中国人一个永远骄傲的话题。我们回头看看,透过他不顾自身危险而勇于斗争的勇敢,透过他不记个人烦劳而热心助人的品质,透过他除了心忧百姓仍是心忧百姓的叹息,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用深情的朗读回答我!
师:是的,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今天,他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长存。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到当年人潮汹涌的追悼礼堂,用一句最精练的话寄托我们迟到的哀思。(点击:葬礼视频,《哭砂》音乐)谁先来?
生1:鲁迅先生,我们永远爱戴您!
生2:鲁迅先生,您的品质我们已经牢牢铭记,您安息吧!
生3:鲁迅先生,您一路走好
……
【教学实录四·叩击心弦,余音蔓延】
师:同学们的表达很感人,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4周年,我们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纪念文章,如果再听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我想,你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听──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为人民甘愿做牛马做野草的鲁迅,人民永远爱戴(板书)他,永远铭记他!同学们,课外请继续搜集鲁迅先生的名言、故事或作品,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真正传承这位巨人的不老精魂!下课!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德;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文中事例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含着的意思。
【设计理念】
根据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信息搜集能力的现状,我充分利用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习专题网,扶放结合,让学生在探究、自悟、合作中加深理解,深化认识,既发展语言,陶冶情感,又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教学实录一·激活疑问,因势定教】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具体学习了这四个小故事中两个简单故事。那么,通过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认识?
师:(生说后)从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真好,读书就应该这样,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来!本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谈‘碰壁’”和“救助车夫”这两个难点部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哪些地方不理解,并随即作好记号。
师:同学们边读边勾画圈点,这习惯真好!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生:“谈‘碰壁’”这部分,“四周黑洞洞的,怎么会不碰壁呢?”这句话我不懂。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这个问题有价值。
生: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
师:它包含在这个问题中,待会一起解决。
生:在“救助车夫”这部分,我不明白“那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在路上跑呢?”
生:“救助车夫”最后一句话说伯父把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半天不动,只深深叹一口气?”,这句话我不懂。
生:我不理解“恍然大悟”。
师:谁知道?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了的意思,词典上有。
师:你很聪明,懂得借用工具书学习。
生:我不懂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救助陌生的车夫?
师:如果善良的你在寒冷的街头遇到受伤的车夫,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帮助他。
师:鲁迅先生也像你一样善良。
师:还有吗?
【教学实录二·交互信息,求解疑问】
师:同学们,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疑问学习真好!我们边学习边解决吧。
师:首先,请听录音范读“谈‘碰壁’”,从字里行间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谁先说?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和善亲切的人。从他说话时的神态“微笑”“笑着”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师:(点头)有理有据,你是一个特别善于表达的人!我们一起找出含着“笑”的句子读读,体会体会!
师: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其他观点吗?不容易找吧,来我们先解决疑难,也许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看鲁迅小时侯的照片,观察鼻子。(出示:课件资料)结论:鲁迅先生的鼻子从小就是那样。疑问:鲁迅先生难道还是一个撒谎的人?
黑洞洞:社会背景故事。人民生活状况,官吏贪污。(出示:课件资料“上海通网”中搜到了一则资料《旧社会中国百姓生活状况》,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每遇灾年,农民卖儿卖女,流浪乞讨,饿死路边的情景屡见不鲜”。)结论:社会黑暗。
碰壁:在这样的社会里,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大声疾呼,抨击那些为官不为民的人。鲁迅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请看──(出示:课件资料笔名)
师:你能结合资料,猜想鲁迅先生说的“碰壁”的含义吗?
(受到迫害。)
师:通过这些资料的了解,现在谁能告诉我:你还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注意说清理由!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勇敢的人。反动派不让他写革命文章,他偏要写,多勇敢。
师:你说话很会抓关键,好样的!谁继续?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乐观自信的人。他受到那么多挫折,却从不悲观退缩。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幽默的人。把受到的挫折比喻成碰壁,和侄女开玩笑,很有意思!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是啊,鲁迅先生乐观、幽默、正义,生活中他屡屡碰壁,侄女天真的问话触动了他的感慨,可是,他能对年幼的侄女说吗?为什么?
师:他把感慨藏在了和善而幽默的对答中,你能不能通过读表达出来?
师:老师想看到你们每个人的最精彩的表现。这样,先自己练习。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下面,同桌之间分角色演练一下伯父与周晔的对话。等会老师请人表演。
师:大家刚才读得很认真,看你们读得那样有趣,老师也想表现一下。谁愿意与老师合作表演?
师:我们表演得怎么样?说说你的看法。
生:老师,您的“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读出了一种感慨的感觉,让人觉得您真的在回忆自己满腔委屈与愤怒的经历。
师: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谢谢你!
(握手。)
生:谢卓立同学的“那怎么”读得特别好,既有疑问的语气,还让我听出了破折号。
师: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充满美的眼光,充满智慧的评价!
师:同学们,“谈‘碰壁’”这部分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亲切与勇敢。那么,“救助车夫”这部分里,鲁迅先生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谁告诉我,从“救助车夫”这部分中,你又发现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认为鲁迅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从课文中他帮助车夫可以看出来。
师:听你这么一说啊,老师产生了一个疑惑:周晔不会写文章。你看,这种“马路助人”这种平常题材有什么好写的,写了也不能打动人的心。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生:不同意,鲁迅先生给车夫敷完药,还“掏出一些钱”给他,让他在家安心养病,很难得。
师:好一个难得,(或不容易等,注意从学生的话语中,抓共性词语继续深化)“救助车夫”的过程中,还有你觉得不寻常,很难得的细节吗?
生:作者的爸爸和鲁迅先生给车夫敷药时一个“半跪着”“蹲着”,多认真,多累。而且还是那么冷的天,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师:半跪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啊?谁来做一做?(学生做,不动)同学们,这一跪,可不是几分几秒的舞台表演啊,谁能找出那个向我们透风报信暴露时间的词句?
(天黑了……读。)
师:寒风刺骨的街头,黄昏至天黑,同学们,我们现在只问问温暖的教室里这位同学的感受:同学,这姿势让你感觉怎样?同学,你辛苦了,但你替伟大文豪传递给同学们一点真切的感受,你做得值,同时,老师也替文豪谢谢你!
师:同学们,在这长久的蹲与跪之中,你感觉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平易近人,无私,真正关心穷苦人的人,没有架子……)
师:同学们的智慧已经绘就了许多光彩夺目的伟大鲁迅。同学们,这也是这平凡小事,周晔为什么会写得那样感人的原因所在啊。
师:(出示)男同学,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其他同学和所有听课的老师,这段描写中哪些词语感动了你!
师:跪着,半蹲着,在北风怒号的街头。那么长时间,一般人能做到吗?来,让感动发自心间,让情感慢慢流出──(范读)。好,女同学再来读!
【教学实录三·拓展视角,点燃情感】
师:同学们,冒着凛冽的寒风,鲁迅先生和他的兄弟忘掉个人得失,无私地救助了受伤的车夫,我们回想一下先前学到的关于当时黑暗社会的资料,在那个时代里,需要帮助的人仅仅车夫一位吗?
师:的确,在那个不幸的社会里,有着千千万万的受苦人。鲁迅先生救得了一个受伤的车夫,但不可能帮助所有人马上走出苦难的命运。侄女要求详细地解说“那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这脚在路上跑”,可说了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只能深深地叹气。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着音乐,用朗读再次走进这个冰冷的夜晚,走进心忧天下百姓而又心有余力不足的长长的叹息里!
(小提琴曲《沉思曲》响起,生读相关部分。)
师:大家读得很深情。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觉到鲁迅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在朗读中我感觉到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所有贫苦人民的人。
师:心忧天下百姓的人,这是大慈悲,大责任心啊!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以为,不同的角度他有不同的光辉,他是咱们中国人一个永远骄傲的话题。我们回头看看,透过他不顾自身危险而勇于斗争的勇敢,透过他不记个人烦劳而热心助人的品质,透过他除了心忧百姓仍是心忧百姓的叹息,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用深情的朗读回答我!
师:是的,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今天,他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长存。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到当年人潮汹涌的追悼礼堂,用一句最精练的话寄托我们迟到的哀思。(点击:葬礼视频,《哭砂》音乐)谁先来?
生1:鲁迅先生,我们永远爱戴您!
生2:鲁迅先生,您的品质我们已经牢牢铭记,您安息吧!
生3:鲁迅先生,您一路走好
……
【教学实录四·叩击心弦,余音蔓延】
师:同学们的表达很感人,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4周年,我们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纪念文章,如果再听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我想,你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听──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为人民甘愿做牛马做野草的鲁迅,人民永远爱戴(板书)他,永远铭记他!同学们,课外请继续搜集鲁迅先生的名言、故事或作品,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真正传承这位巨人的不老精魂!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