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一等奖》属于数学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1、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一等奖

开展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2、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

开展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第一自然段: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

第三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

第四自然段:凤尾竹摇晃(huàng)

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布置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4、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三个儿子》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歌曲,导入课文

1、提要求:边听边想一想歌曲里讲了什么?

2、播放录音《好妈妈》,说说听了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结: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啊!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三位小朋友,他们又是怎样做的?你们喜欢他们吗?

4、揭题:三个儿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生提学习要求:读课文时该注意什么?

2、师小结:五不(并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解决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字音难点,并说说“荡”的字形。(沉甸甸胳膊晃荡)

5、简要说说: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怎样的?

6、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注:板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

7、在板书的过程中,写字指导“聪”

①、提醒老师注意在田字袼中写字该注意什么?

②、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子。

③、师生同写,看谁写的字既快又好。

④、评价。

三.学习课文2、3、6自然段

1、动手划出三位妈妈说的话,划好后好好读一读。

2、示三句话的小黑板,选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妈妈说的话,想想该怎样读?(练习读)

3、朗读指导

①、抽三生读,读后评议。(你认为谁读的好,为什么?)

②、师生合作分角色读。

四.学习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一桶水很重?

2、用朗读表现出水很重。

3、如果你看见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

4、质疑:三位妈妈的三个孩子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可以去读一读课文的(由学生得出9、10、11自然段)

五.学习第9、10、11自然段

1、生自由读,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出示

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

(老师觉得你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孩子的表现,你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说三个,那就太了不起了!)

(设计的目的: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质疑: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几个孩子?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那你认为他看见的应该是哪个儿子呢?为什么?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人人都认为应该是第三个儿子,因为他孝敬父母。可一个孩子却发表了他不一样的观点:一桶水连妈妈都提的腰酸悲痛,儿子怎么能提得动呢?我觉得另外两个孩子也表现很好,他们想通过自己精彩的表演,让妈妈忘记疲劳。)

(孩子真的很能干,我备课的时候虽也想到,可没想到二年级的孩子也能往这方面去想。)

六.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1.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这位妈妈,在谈论孩子时,你会怎么说?(让生回过头来看妈妈眼中的孩子,感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孝敬父母当然也是。)

2.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板书第三个孩子下的“没什么特别”改成“孝敬父母”,并画一颗红红的爱心。

3.学到这儿,吴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出示: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七.拓展内容,课外延伸

1.读课外故事《乌鸦爱妈妈》,谈谈感受。(由于时间不允许,未交流)

2.总结:课外也可以收集一些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细细阅读,相信能给你们很多的启发。老师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5、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老师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份教案,可以保证课堂质量,也可以让自己轻松很多。那么,三年级数学的教案可以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等。

教学资源:光盘

表达训练:可以用商和除法相乘,加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教学过程:

一、 迁移互助

1. 口算。

72÷8= 35÷5= 42÷7= 40÷8=

9×8= 7×5 = 6×7= 5×8=

师:观察每组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互助】①

互助方法:同桌互说。

互助目标:人人都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指生汇报。(学生自由发言,会发现上下两道算式都是用一句乘法口诀得出的;还发现他们都是由三个数字组成的;上面的算式和下面的算式是相反的等等。)

2.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验算,那同学们回想一下他们是怎样验算的呢?

【互助】②

互助表达:没有余数的除法,用商乘除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用商乘除数加余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互助方法: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人人都会说。

3.引入新课

师:我们同学都知道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加法可以验算减法,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那么乘法和除法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就共同来探索一下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二、 探究互助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

(1)出示例题的情境图,你都看懂了什么?

【互助】③

互助表达:每根跳绳3元,每个皮球2元,……

互助方法:说给同桌听,共同理解图意。

互助目标:看懂图,人人达标。

(2)出示情境图下面的问题:36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并把题目完整地表达一次。

【互助】④

互助表达:每根跳绳3元,36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

互助方法:说给同桌听,共同理解图意。

互助目标:人人真正理解题意。

(3)列竖式计算:36÷3。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

(4)师:他算得对吗?要知道算得对不对,我们需要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可以怎样验算呢?

【互助】⑤

互助表达:每根跳绳的价钱乘根数等于总价钱也就是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互助方法:相互说出思考的方法。

互助形式: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人人掌握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2.探究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1)出示第二个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还剩几元?并把题目完整地表达一次。

【互助】⑥

互助表达:每根跳绳3元,65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还剩几元?

互助方法:说给同桌听,共同理解图意。

互助形式: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人人真正理解题意。

(2)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学生计算后,问: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有余数)

【互助】⑦

互助表达:每根跳绳的价钱乘根数再加上剩下的2元等于总价钱也就是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互助方法:相互说出思考的方法。

互助形式: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人人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3.比较深化

(1)刚才两个问题都是用除法计算的,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互助】⑧

互助表达:一个有余数,一个没有余数。

互助方法:相互说。

互助形式: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人人会观察、会表达。

(2)没有余数的除法与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时又有什么不同?

【互助】⑨

互助表达: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互助方法:相互说出除法验算的方法。

互助形式: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人人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3)师小结:今后在计算除法时,凡题目要求验算的,都要列出验算竖式;没有明确要求的,也要自觉地口头验算或在草稿纸上列式验算,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应用互助

1.做教科书第53页“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

(2)同桌互助交流所填结果,学生按组集体读得数。

(3)提问:你觉得每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互助】⑩

互助表达:第二道乘法算式就是第一道除法算式的验算过程。

互助方法:单号举例子说明给双号同学听。

互助形式: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进一步掌握除法验算方法。

2.做教科书第53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分组完成。

(2)选择一、两题让学生说一说验算的过程。

【互助】(11)

互助表达: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互助方法:同桌互相说。

互助形式: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更熟练地掌握除法验算方法。

3.做教科书第53页“想想做做”第3-5题。

(1)看懂图意,弄清条件和问题。

【互助】(12)

互助表达:完整地说出每题的条件和问题。

互助方法:相互指着题目,说出条件和问题。

互助形式: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人人达标。

(2)列出算式,正确计算并验算,并说一说,你是如何验算的?

【互助】(13)

互助表达: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互助方法:双号说给单号听。

互助形式: 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人人达标。

四、评价互助

1.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互助】(14)

互助表达: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互助方法:把这节课的收获说给同桌听。

互助形式: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举例子人人达标。

五、拓展互助

三(1)班张老师买来一些铅笔,把这些铅笔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还剩下5枝;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也剩下5枝,张老师最少买回多少枝铅笔?

【互助】(15)

互助表达:由“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还剩下5枝;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也剩下5枝。”可以知道铅笔的总数既是8的倍数多5枝,也是7的倍数多5枝。

互助方法:交流研讨。

互助形式: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班级前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能理解。

6、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铜钟、招呼、凤尾竹、孔雀舞、粗壮、蝴蝶”等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整理各民族的资料、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

(2)通过资源共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式,感受各个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五、教具准备

(1)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

(2)乐曲《爱我中华》和《月光下的凤尾竹》

(3)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

a.播放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b.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3.检查读词卡

a.指导读词语。

b.开火车游戏。

4.齐读课文

5.同桌轮读

6.交流汇报、评价

(三)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一自然段

a.问题1:你看到了哪些民族的小朋友?

b.问题2:他们走进校园,是怎么做的呢?

c.认识排比句和讲述排比句的读法。

2.三自然段

a.小组讨论

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们上课时的情景和下课后的情景?

b.小组汇报

c.交流、评价

a:问题一

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b:问题二

同桌合作,找找描写上课时窗外安静的句子相互读一读。

c:如果你能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你想和他们一起玩什么呢?

3.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情景图)

假如,你就是民族小学的一员,在这样一所美丽、团结的学校读书,你会感觉怎么样呢?(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

7、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秋雨的特点,感受秋雨的美。

学习流程: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天炎热的洗礼,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秋天的雨给我们送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好闻的气味,还有奇妙的声音。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二、整体把握,细读品味

(一)齐读课文第五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二)找生逐段读思考课后练习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三)赏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秋雨的颜色吧!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喜爱秋雨颜色的同学们,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吗?给大家讲讲。

(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课后抄到积累本上。)

4、说一说,填一填描写颜色的词语。(课件展示)

()的银杏树()的枫树()的田野

()的果树()的菊花

5、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秋天的雨景。你们想欣赏吗?

(学生欣赏美丽的多媒体画面)

6、秋天的雨景美吗?你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适时鼓励、点评。)

7、你知道秋雨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仿照例句说一说。

例: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秋天的雨把()给了(),()像()。

8、小结:秋雨颜色真多!有黄色、红色……,秋雨的颜色真是……,你能用课文里的一个词语吗?(领悟“五彩缤纷”)

9、把你喜欢的那种颜色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四)、赏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秋天的雨滴里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你知道讲了哪些水果的气味吗?

3、四人小组一个水果,让学生感觉水果的气味。

4、除了课文里说的水果,你还想到有哪些水果的气味吗?(说中扩展)分页标题#e#

(五)、赏读第五、六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由学习,解决下面的思考题。

A、有哪几种动物听到秋雨吹起了小喇叭知道冬天要来了?

B、你还知道有哪些动物要冬眠的?

2、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

3、同学们喜欢秋天的雨吗?

4、激情朗读最后一段。

三、小小展示台:

1、是啊,秋天给咱们又带来些什么呢?

学生展示收集的好词佳句、自己画的秋天的画,丰收的庄稼和水果

8、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熟悉的人》教案

导读:每个人在做事都会说说话,就算小偷偷东西时也会小声和同伙商量点什么;回忆一下,你们要写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在做事的同时,都和谁说了话,说了哪些话?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课前准备:

1.课外阅读写人的作文,积累好词佳句。

2.再次回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并思考每个主人翁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你是从哪知道的?

3.列举你熟悉的人的名单(不得多于四个),并思考你熟悉他(她)的什么。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要写第二篇作文,怕吗?

生:不怕!

师:声音够响亮,有胆气!告诉我为什么?

生:因为上一篇作文得了“优”。

师:有成功的经验所以不怕。

生:因为这篇作文很简单,所以不怕!

师:好一个自信的小伙子!

生:因为有黄老师您教我写作文所以我不怕!

师:(笑)这么相信我,好我得好好教呀;不过,要想真正把作文,最主要还是要靠你们自己,我想问一句,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好这篇作文?

生:(大声)有!

师:好,有力量,老师也相信你们能够写好。来,齐读课题,找一找关键的词在哪儿?

生:熟悉!

生:人

师:认为是关键词是”熟悉”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很好,同老师想的一样,老师在课前曾经布置过一个任务,叫你写出四个熟悉的人,写了没有?写了就说说看。

生:爷爷

生:妈妈

生:爸爸

师:都是说的自己的亲人,问一下,你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她是一个勤劳的人。

师:她是怎么样勤劳的?

生:她每天做家务都做得很晚!

师:你爸爸呢?

生:我爸爸很喜欢抽烟。

师:他是怎样喜欢抽的?

生:妈妈不让他在家里抽,她就躲进洗手间,打开抽风机,在里面偷偷抽,害得我妈妈还以为里面起火了呢。

师:(笑)看来你爸是真的喜欢抽烟,而且很聪明;还有哪些熟悉的人,接着说

生:同学

师:不好意思,打断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自家都只有一个,但同学就有很多了,所以应该说具体一点,我熟悉的人是“某某”同学,说上他的名字比较好,别人才知道,你再说一次好吗?

生:我熟悉的人是罗威同学。

师:接着往下说。

生:我熟悉的人是语文老师黄老师。

师:没说准确,姓黄的语文老师很多,又没有骂我,可以说出我的名字,重新说一次。

生:我熟悉的人是语文老师黄兴刚。

师:(笑)考考你,你熟悉我什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你很严厉!

师:(笑)同意他的说法吗?你们看我的笑容多灿烂,哪里严厉?

生:(笑)很严厉。

生:(一部分)不严厉

师:你哪里感受到我的严厉的,口说无凭,拿点事实出来,不然的话我可要严厉地批评你了。

生:(小声)有一次,我的作业没有写完,放学了,大家都走了,你硬是把我一个人留在教室里补作业,以前老师对我们女同学一般都不会那么严格的,我都伤心地哭了,可你还是要我一直把作业补完才肯放我走!

师:这事我记得,你没有撒谎,证据确凿,我是有点儿严厉,恨我吧?

生:当时有点了,后来就不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像我爸爸妈妈一样,严格要求都是为了我好!

师:(深情)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教师感谢你的理解。来,握握手!

(全班响起了掌声)

师:谢谢,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很感动;我们接着学习作文,刚才我好像听到有人说我不严厉,谁说的,请举手。

生:我说的,

师:不严厉是什么意思?严厉的反义词就不严厉,是吗?

生:不是

师:那该用什么词比较准确一些。

生:温和

生:慈爱

师:正确,你说我慈爱,得拿点事实出来,不然不光他不同意(指指刚才发言的那位同学),我也觉得你在哄我开心。

生:一次,我患我严重感冒,在教室里昏倒了,正巧你也感冒了,还带病来给我们上课,你背起我就往医院跑,那天天气很热,在路上,我几次要下来走,你都不肯,结果,来到医院后你却昏倒了。

师:好像有这么回事,有的同学说我严厉,有的同学却说我慈爱,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该怎么说比较准确?

生:我们的黄老师有时候很严厉,有时候又很慈爱。

师:严厉和慈爱这两个词是说我的什么?

生:(思考)---------

师:外貌长相,行为习惯还是性格特点?

生:性格特点。

师:正确,就按他俩刚才说的那一点点内容写下去就够了吗?就能感觉到我的严厉和慈爱了吗?

生:不能。

师:的确不行,为什么不行呢?少了点什么呢?

生:(思考,沉默不语。)

师:打开课本到本单元的《我不能失信》这一课,通过学习,你觉得宋庆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她是一个守信用的人。

师:具体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从她和父母的对话。

师:咱们分角色读一下他们的对话,老师读父母的,你们读宋庆龄的,旁白不用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看来我们刚才两位同学所讲的事例里缺少语言对话的描写,所以显得有点空洞;(笑着问刚才发言的两位同学)那天,我们俩个人有没有说话?

生:有,

生:(点头)说了话。

师:关于爸爸躲进洗手间的故事,和爸爸之间有没有对话?

生:当然有。

师:每个人在做事都会说说话,就算小偷偷东西时也会小声和同伙商量点什么;(微笑)回忆一下,你们要写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在做事的同时,都和谁说了话,说了哪些话?并且从这些话可以感觉到他的性格特征或行为习惯,你现在能把当时那些对话写来吗?

生:能。

师:好好思考一下,用最快的速度在草稿本上下来。注意只要求写对话!

生:(写草稿)---------(师巡视并指导)

师:谁完成了读一读?

生:(读对话)

师:(提出修改意见)-------

师:除了语言对话还要点什么呢?

生:(又沉默)

师:回忆,《灰雀》中列宁和《小摄影师》的高尔基分别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相?

生:他们都很关爱少年儿童。

师:说得好,这是两位伟人的共同点。文中除了语言对话的描写,你还可以从哪个地方得出这个结论?(师微笑着,边说边指着自己的脸。)

生:两篇课文都写了微笑。

师:哪两位同学愿意读一下?

生:(读)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

生:(读)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师:这叫做表情描写。

(小结)其实,写熟悉的人就是要写熟悉的人的性格特征或者是行为习惯,比如说本单元的高尔基、列宁的关爱儿童,李四光的勤学好问,还有宋庆龄的信守诺言,还有妈妈的勤劳、爸爸的爱抽烟以及刚才俩位同学说到的我的严厉和慈爱等等;当然,用到方法可以是语言对话描写、表情描写,还可以用上动作描写。再来说说作文的题目,还是用刚才俩位同学说的内容做例子,用“熟悉的人”好吗,你们认为该用什么做题目比较好?

生:我的老师

生:严厉的老师

生:……

师:用“熟悉的人”也可以,但用“我的同学”这样题目比较好一点,因为它紧扣作文的主题,就像我们本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一样。(板书补充作文题目)

师:这节作文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这篇作文还远远没有结束,希望大家草稿完成后一定要多修改,因为“文章不厌千回改”,作文改一次就会进步一点。

板书:

熟悉的人 性格或习惯写作方法

我的朋友学习勤奋 语言对话

严厉的老师严格要求 表情

我的爸爸爱抽烟 动作

9、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大海的歌》

教学目标:

1、读懂句子,理解内容,学习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2、了解作者在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种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3、理解课文中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播放大海的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

2、昨天,我们随着作者去看大海,在出发前老师问一下,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三、读第二、三节课文,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读后讨论、板书

2、出示句子1

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作者见到这样的景象心里会怎么想?

你能读好它吗?

3、出示句子2

同上

4、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愉快,站在海轮上,听着浪花的声音也觉得大海也在欢唱。

请同学们读第三节

5、请同学们齐读第二、三节,要读出大海唱歌的景象。

四、大家读得真好,让教师也仿佛听到大海在唱着欢乐的歌。那么大海为什么还要唱一曲新歌呢?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法学习课文第四、五节。

1、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大海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划出重点句子,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3、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自学

4、讨论:看到了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5、出示句子(课后2)

6、看到我国自己生产的石油钻探船,作者心里会怎么想?所以我仿佛听见( )

齐读第五节,抒发感情

7、请同学们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来朗读第四、五节

五、作者笔下的大海像一幅画,浪花飞溅的声音像一曲歌,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一下这诗一般的语言吧。

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段落奉献给大家。

六、在新时代,大海的歌又有了新的内容,你能说说吗?

七、你长大后,想为大海谱什么新歌?

1、读懂句子,理解内容,学习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2、了解作者在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种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3、理解课文中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教案

知识目标:认识“钥、匙”等八个字,会写“扇、枚”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16个词语。

能力目标:读懂秋天的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读懂秋天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秋季的神韵,能用自己的方式读出对秋天的爱怜恋。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秋季的丰神韵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让孩子们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秋景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地经过眷雨的滋润,雷雨的洗刷后,秋雨娘娘悄悄的打开秋天的大门,她给大地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的歌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秋天的雨》。

师:在讲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心目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生:美丽,丰收,金色。

师:原来秋天给大家留下这么好的印象啊。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生:学生回答(课文开头四句)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看文章的主要内容都罗列出来了(放幻灯片),大家看着像不像一首小诗,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学生举手读)

二、新授。

1.师:是啊,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的,轻轻的,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放幻灯片)

2.师: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板书秋天来了)

生:一下秋雨我们就知道秋天来了。

师:这段应该怎样去读,

生:轻

师:为什么要轻轻读

生:秋雨来的时候很轻,不知不觉。

师:对,秋雨不冷也不冰。

师:那你就轻轻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学生读

师:他读的怎么样?大家也一起来轻轻的读一次学生齐读}

三、精学。

走进秋天的大门,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色彩最丰富的这一段吧。谁知道是哪段?请大家读这段,然后画出表示颜色的词,看看这些颜色分别给了谁?(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秋天藏着什么颜色,分别给了谁?

生:回答,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读一读那句话。

师:{出示幻灯片}大家看多美啊,谁还想读?

生:举手读

师:老师把“扇哪扇哪”去掉,再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不扇怎么能把夏天的炎热扇走呢?

师:是啊,加这个词,句子就更加生动了。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句子的生动表现出来吧(齐读)

师:还有什么颜色?(学生读)(读完后出示幻灯片)

同上。

师:老师把“飘哇飘哇”去掉,再试着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不飘怎么能邮来呢?

师:是啊,这个句子真是太生动,太美了。谁愿意把这句话再读一次(抽读)

师:接着说还有什么颜色?(学生读完后出示幻灯片)

生: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金色的田野,怎么样?

生:美,很美。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金色的田野是在告诉一个喜讯,谁知道是什么喜讯?

生:【丰收】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丰收的田野

师:秋天里,田野里的庄家丰收了,果园的果子也丰收了,快看看果子都有什么颜色?

生:学生举手回答

师:回答完出示幻灯片}大家看图,看果园的果子怎么样?

生:大,多,红等

师:指图,果园里的果子不光种类多,而且数量多。

师: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告诉我们果子很多

生:你挤我碰

师:应该怎样读,谁试着读一次。

生:举手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丰收的喜悦把这句话读一次

生:齐读

3:师:美丽的季节当然少不了鲜花的装扮,说到花的颜色可就多了,写吧,写不完。有什么颜色,完了吗?你怎么知道?那你告诉同学们,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告诉我们还没有完)

是啊,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大片美丽的菊花{出示幻灯片}这么美的句子,谁愿意读?

师:秋天有这么丰富的色彩,课文中刚好有一个词可以来概括。{板书色彩绚丽}

生:色彩绚丽

师:是啊,既然是五彩缤纷,那就不只是课文中所写的几种颜色了?让我们来学学课文的样子来说几个美丽的句子

生: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葡萄像珍珠。

秋天的雨把——给了——,——像——。

师:这个比喻多巧妙啊,秋天的雨真的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美丽的秋天展示给大家。

生:齐读第二段

师:秋天除了有漂亮的颜色,还有什么?

生:气味

师:板书气味

师:除了这几种气味,还有别的气味吗?

生:菊花香香的 。。。。

师:你们喜欢这些气味吗?

生:回答

师:是啊,秋天到了,水果成熟了,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令人垂涎,赶快来读一读吧。

生:学生举手读

师:秋天的雨还会干什么?吹起小喇叭要干什么呢?谁来说说小动物听见是怎样过冬的呢?

生:冬的消息

师:还有哪些动物听到了?它们怎么过冬?

生:小燕子听到了赶快飞到南方了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的雨吗?为什么?那就让我们赶快再来读一读这首小诗。(出示幻灯片)继续往下续。

生:有好听的声音,丰收了,农民伯伯笑了。——小朋友捉蛐蛐的欢笑声

师:同学们,我们能看到这绚丽的秋色,闻到成熟的果香,知道冬的消息,这些都是秋雨给我们带来的,应该感谢着秋天的雨,就让我们一起来赞美秋天的雨吧《黑板板书,画大括号》齐读最后一段。

师:是啊,秋季是个色彩缤纷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是个果香弥漫的季节,也是捎来冬天的消息的季节,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把一副完整的秋景图展现给大家《出示幻灯片》。

四、结尾:

同学们,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在课余到生活中,到田野里去寻找秋天吧。

11、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

一份好的教案能让老师明确教学目标,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感受小主人公在草地上玩耍的快乐以及对草地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达情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种子时的情形,能够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2、通过朗读课文,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草地上玩儿过吗?展现在你眼前的草地是什么样的?

2、你们在草地上玩儿些什么呢?

3、你们见过“金色的草地”吗?草地是金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要借助括号里的注音,读不流利的句子要反复读几遍。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教师适时出示卡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玩耍、一本正经、谢廖沙、绒毛、假装、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

3、投影出示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同组抽读,指名读。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并相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如:自编儿歌:“而”下加“女”耍耍耍,“扰”添一撇拢拢拢。

熟字加一部分:取+走趣。

(3)教师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识字习惯。

容易读错的字:“假”jiǎ、“朝”cháo

容易写错的字:“绒”的右边不要写成“戒”或“成”

区别形近字:钓—钩、要—耍、拢—扰、瓣—辨

(4)指导书写。

观察生字的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说说哪些字是上下结构:耍、装、察、掌、些

说说哪些字是左右结构:劲、绒、朝、钓、拢、假

说说哪些字是左中右结构:瓣

说说哪些字是半包围结构:趣

教师着重提示。

耍:上面是“而”,不是“西”。

绒:右边不是“戒”。

钓:不要与“钩”混淆。

瓣:左边的“”最后一笔是“丿”,注意结构要紧凑。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6)巩固检查。

三、初读感悟

自读第一自然段。

1、文中的那片草地在哪里?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草地”?

学生思考、讨论后,指名朗读相关的课文内容(第一自然段)。

2、谁了解蒲公英?结合课文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

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全株可入药。

1、采用问题式导入语,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课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识记生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自编生字儿歌。如:“衣”服长肥,装装装;“取”字会“走”真有“趣”。生动有趣,易于记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生字儿歌,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3、教师课前要搜集蒲公英的资料和图片。学习课文前,教师结合图片介绍蒲公英的知识,不但使学生增长了见识,而且使学生对文中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四、自读讨论

1、各自轻声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讨论填空题答案,如:(金色/可爱……)的草地。

3、设疑: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为什么作者称它为可爱的草地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五、精读解疑

1、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呢?自读第一自然段,体会。

(1)观看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

(2)引导想象:蒲公英盛开了,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到处都是金色的蒲公英,在阳光的映照下金光闪闪,直刺你的眼。小鸟来了,蝴蝶也来了,空气中满是青草的香气和蒲公英柔软的绒毛。这时你最想做什么?指名交流。

2、朗读第二自然段。

(1)思考图中这两个孩子分别是谁,他们在做什么。轻声朗读课文后说一说。

(2)同学们觉得他们此刻的心情怎样?这部分课文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各自试读,互相交流。

(3)大家喜欢这片草地和蒲公英吗?请同学们对它们说一句话。其实这片草地并不总是金色的,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小呢!

3、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说说通过朗读课文知道了什么。(知道了蒲公英颜色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2)小博士讲座:有关蒲公英颜色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学生上台讲述。

(3)“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说说作者是怎么解释这种变化的。

4、那一天,去钓鱼的“我”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我们大家都爱上了蒲公英,蒲公英仿佛是通人性的。文中的小朋友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同学们觉得这种说法恰当吗?联系上面所讲的早、中、晚蒲公英花瓣的开合情况去体会。

六、汇报成果

1、分小组总结汇报学习成果,每小组可以任选一项进行汇报。题目如下:

(1)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围绕“有趣”展开):因为草地上长满了这么有趣的蒲公英,所以这片草地多么……

(2)课题汇报:蒲公英颜色变化的规律和原因的分析。

(3)草地怎么会变色?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4)画出同学们心目中的金色的草地,带上自己的画,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喜欢的草地。

2、拓展活动。

双休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草地,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这次郊游的心得。

七、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小结引申。

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奇的感受,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在大自然里,你会找到欢乐!请大家把自己在大自然里的发现、经历、感受记录下来。

12、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熟悉的人》教案

课前准备:

1.课外阅读写人的作文,积累好词佳句。

2.再次回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并思考每个主人翁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你是从哪知道的?

3.列举你熟悉的人的名单(不得多于四个),并思考你熟悉他(她)的什么。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要写第二篇作文,怕吗?

生:不怕!

师:声音够响亮,有胆气!告诉我为什么?

生:因为上一篇作文得了“优”。

师:有成功的经验所以不怕。

生:因为这篇作文很简单,所以不怕!

师:好一个自信的小伙子!

生:因为有黄老师您教我写作文所以我不怕!

师:(笑)这么相信我,好我得好好教呀;不过,要想真正把作文,最主要还是要靠你们自己,我想问一句,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好这篇作文?

生:(大声)有!

师:好,有力量,老师也相信你们能够写好。来,齐读课题,找一找关键的词在哪儿?

生:熟悉!

生:人

师:认为是关键词是”熟悉”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很好,同老师想的一样,老师在课前曾经布置过一个任务,叫你写出四个熟悉的人,写了没有?写了就说说看。

生:爷爷

生:妈妈

生:爸爸

师:都是说的自己的亲人,问一下,你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她是一个勤劳的人。

师:她是怎么样勤劳的?

生:她每天做家务都做得很晚!

师:你爸爸呢?

生:我爸爸很喜欢抽烟。

师:他是怎样喜欢抽的?

生:妈妈不让他在家里抽,她就躲进洗手间,打开抽风机,在里面偷偷抽,害得我妈妈还以为里面起火了呢。

师:(笑)看来你爸是真的喜欢抽烟,而且很聪明;还有哪些熟悉的人,接着说

生:同学

师:不好意思,打断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自家都只有一个,但同学就有很多了,所以应该说具体一点,我熟悉的人是“某某”同学,说上他的名字比较好,别人才知道,你再说一次好吗?

生:我熟悉的人是罗威同学。

师:接着往下说。

生:我熟悉的人是语文老师黄老师。

师:没说准确,姓黄的语文老师很多,又没有骂我,可以说出我的名字,重新说一次。

生:我熟悉的人是语文老师黄兴刚。

师:(笑)考考你,你熟悉我什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你很严厉!

师:(笑)同意他的说法吗?你们看我的笑容多灿烂,哪里严厉?

生:(笑)很严厉。

生:(一部分)不严厉

师:你哪里感受到我的严厉的,口说无凭,拿点事实出来,不然的话我可要严厉地批评你了。

生:(小声)有一次,我的作业没有写完,放学了,大家都走了,你硬是把我一个人留在教室里补作业,以前老师对我们女同学一般都不会那么严格的,我都伤心地哭了,可你还是要我一直把作业补完才肯放我走!

师:这事我记得,你没有撒谎,证据确凿,我是有点儿严厉,恨我吧?

生:当时有点了,后来就不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像我爸爸妈妈一样,严格要求都是为了我好!

师:(深情)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教师感谢你的理解。来,握握手!

(全班响起了掌声)

师:谢谢,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很感动;我们接着学习作文,刚才我好像听到有人说我不严厉,谁说的,请举手。

生:我说的,

师:不严厉是什么意思?严厉的反义词就不严厉,是吗?

生:不是

师:那该用什么词比较准确一些。

生:温和

生:慈爱

师:正确,你说我慈爱,得拿点事实出来,不然不光他不同意(指指刚才发言的那位同学),我也觉得你在哄我开心。

生:一次,我患我严重感冒,在教室里昏倒了,正巧你也感冒了,还带病来给我们上课,你背起我就往医院跑,那天天气很热,在路上,我几次要下来走,你都不肯,结果,来到医院后你却昏倒了。

师:好像有这么回事,有的同学说我严厉,有的同学却说我慈爱,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该怎么说比较准确?

生:我们的黄老师有时候很严厉,有时候又很慈爱。

师:严厉和慈爱这两个词是说我的什么?

生:(思考)---------

师:外貌长相,行为习惯还是性格特点?

生:性格特点。

师:正确,就按他俩刚才说的那一点点内容写下去就够了吗?就能感觉到我的严厉和慈爱了吗?

生:不能。

师:的确不行,为什么不行呢?少了点什么呢?

生:(思考,沉默不语。)

师:打开课本到本单元的《我不能失信》这一课,通过学习,你觉得宋庆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她是一个守信用的人。

师:具体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从她和父母的对话。

师:咱们分角色读一下他们的对话,老师读父母的,你们读宋庆龄的,旁白不用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看来我们刚才两位同学所讲的事例里缺少语言对话的描写,所以显得有点空洞;(笑着问刚才发言的两位同学)那天,我们俩个人有没有说话?

生:有,

生:(点头)说了话。

师:关于爸爸躲进洗手间的故事,和爸爸之间有没有对话?

生:当然有。

师:每个人在做事都会说说话,就算小偷偷东西时也会小声和同伙商量点什么;(微笑)回忆一下,你们要写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在做事的同时,都和谁说了话,说了哪些话?并且从这些话可以感觉到他的性格特征或行为习惯,你现在能把当时那些对话写来吗?

生:能。

师:好好思考一下,用最快的速度在草稿本上下来。注意只要求写对话!

生:(写草稿)---------(师巡视并指导)

师:谁完成了读一读?

生:(读对话)

师:(提出修改意见)-------

师:除了语言对话还要点什么呢?

生:(又沉默)

师:回忆,《灰雀》中列宁和《小摄影师》的高尔基分别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相?

生:他们都很关爱少年儿童。

师:说得好,这是两位伟人的共同点。文中除了语言对话的描写,你还可以从哪个地方得出这个结论?(师微笑着,边说边指着自己的脸。)

生:两篇课文都写了微笑。

师:哪两位同学愿意读一下?

生:(读)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

生:(读)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

师:这叫做表情描写。

(小结)其实,写熟悉的人就是要写熟悉的人的性格特征或者是行为习惯,比如说本单元的高尔基、列宁的关爱儿童,李四光的勤学好问,还有宋庆龄的信守诺言,还有妈妈的勤劳、爸爸的爱抽烟以及刚才俩位同学说到的我的严厉和慈爱等等;当然,用到方法可以是语言对话描写、表情描写,还可以用上动作描写。再来说说作文的题目,还是用刚才俩位同学说的内容做例子,用“熟悉的人”好吗,你们认为该用什么做题目比较好?

生:我的老师

生:严厉的老师

生:……

师:用“熟悉的人”也可以,但用“我的同学”这样题目比较好一点,因为它紧扣作文的主题,就像我们本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一样。(板书补充作文题目)

师:这节作文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这篇作文还远远没有结束,希望大家草稿完成后一定要多修改,因为“文章不厌千回改”,作文改一次就会进步一点。

板书:

熟悉的人 性格或习惯写作方法

我的朋友学习勤奋 语言对话

严厉的老师严格要求 表情

我的爸爸爱抽烟 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