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属于谚语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流传中国广大地区的一句农谚,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意思是说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中秋圆月,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就会阴天或下雪。资料显示,2006年农历中秋节当天北京等地区阴天转多云,中秋节晚上开始云遮月,后来多云转晴。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凌晨大雪纷飞,中午后雪逐渐停止,但仍未阴天到多云天气,寒风呼啸,正好再次验证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
原因: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天气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韵律是指某一种天气出现之后,对应未来若干天以后将出现与之对应的天气。这种韵律时间长短不一,比较公认的有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和240天不等。而“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按农历计算,正好是150天的韵律。历史资料验证,每当中秋节这天云幕遮蔽天空、阴天或下雨,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将会出现阴天或下雪。
详解: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色的光洒向大地。在这气候宜人,幽静的夜色中,人们团聚在一起,观赏皎洁的月亮,向孩子们讲述那嫦娥奔月,桂树和玉兔的神话故事。如果这一天乌云遮月,天色黯然,令人失望! 但意味着中国的另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之时,雪花纷飞,又令人兴奋。
正月十五雪打灯:
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早已为人们关注。久而久之,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夜若乌云满天,往往正月十五日就会出现雪花飘飘的现象。于是人们总结出:“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天气谚语,被广泛流传下来。
当然,大气的韵律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的成因、条件、表现等等许多方面,还没有搞得很清楚,这种规律性也不是在每个地方、每个年份都能够对应得上。
现在,许多气象学家正在对大气的韵律活动和它的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长期天气预报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
“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局面。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正是入侵中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不少气象台站根据这条谚语,研究了冷空气活动的5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把它用于长期天气预报,取得了良好结果;其它日子间的天气,也有这种韵律关系,只是未被人们普遍注意罢了。
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
相距150天的两个节日天气间,为什么会有相互关系呢? 原来,这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地球的大气,好比一个大型的乐队,风、云、雨、雪、雷、电、雾、霜,就好像这个乐队演奏出音色丰富的乐章。许多研究工作表明,在各种物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气演奏的这部大型乐章,也表现出有一定的“节奏感”。
就是说,某种天气过程,某个时刻表现得比较明显,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明显起来,或因季节不同而以其它形式表现出来,就像乐曲里的节拍一样,表面上看不出它们之间直接的演变关系,实际上却是有一定的联系。气候学中把这种大气中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就叫大气的韵律活动。
2、雪下高山,霜打洼地;雪落高山,霜砸平地。
此谚语告诉我们高山容易下雪,洼地容易结霜,这又是为什么呢?
空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情况一般是高度越高,气温越低,相反高度越低,气温越高。由于这个原因,当地面气温还在0℃ 以上时,高山上温度已经在0℃或0℃以下了。云底离地面高度从几百米到几千米不等,云底的温度也比地面低了许多。
在冬天云内温度更低,云内水汽凝结成雪花开始降低,如果此时近地面空气温度在零度以上,那末雪花在降落过程中会逐渐溶化,到地面时早已成为雨点而不是雪,但是此时虽然地面温度在零度以上而高山上的气温却早已在零度以下,雪降落在高山上之前尚末能溶化,因此高山上仍然下雪。也就是说在冬天如果地面上下雪高山上肯定下雪,而地面上不下雪,高山上也有可能会下雪。在夏天,如果高山很高也可能下雪。这就是雪下高山。
而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近地层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而成的,因此它与空气温度垂直分布关系不大。我们知道空气越冷,密度越大,比重越重。而空气是一个流体,冷空气往低处流,这样最冷、最重的空气就会往最低处流动,一量到达最低处,它就赖在那里不动了,也就在洼地停留积聚,而且越冷的空气,越是在底层。我们清楚,空气越冷就越容易形成霜。因此洼地也就较一般的地方容易形成霜。霜打洼地就是这个意思。
3、起云下雨收云晴。
一般情况下云雨是连在一起的。天上如果没有下雨的云存在,就不可能产生下雨这种天气现象(晴空下雨下雪也是因别地下雨随风飘来另当别论)。起云而且云彩越来越多当然是一种下雨征兆,而云彩一旦消散,雨就会停止转为好天气。收云晴正是这个道理。
4、关于云的谚语:云与天气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棉花云,雨快临。
炮台云,雨淋淋。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山戴帽,大雨到。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云钩向哪方,风由哪方来。
云交云,雨淋淋。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关于云的谚语:无雨云拦腰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东北风,雨太公。
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 。 南风头,北风尾。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昼雾阴,夜雾晴。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瓦块云,晒死人。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一日南风,三日关门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东风下雨,西风晴。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馒头云,天气晴。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一场春雨一场暖。
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 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七月北风及时雨。
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 蚂蚁垒窝要下雨。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四季东风四季晴,只怕东风起响声。 东虹日头西虹雨。
6、关于云的谚语:天上扫帚云
天上扫帚云(密卷云),三五日内雨淋淋。
火烧乌云盖(积雨云),大雨来得快。
炮台云(堡状高积云),雨淋淋。
棉花云(絮状高积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云(雨层云),下雨定连绵。
天上花花云(毛卷云),地上晒死人。
黑猪过河(大块碎雨云),大雨滂沱。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7、关于云的谚语:关于云的谚语大全
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天上扫帚云,三五日内雨淋淋(密卷云)
8、关于云的谚语:关于云的谚语大全
天上扫帚云,三五日内雨淋淋(密卷云)
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积雨云)
炮台云,雨淋淋(堡状高积云)
棉花云,雨快临(絮状高积云)
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雨层云)
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毛卷云)
黑猪过河,大雨滂沱(大块碎雨云)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卷积云)
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透光高积云)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卷云)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恶劣天气下的碎雨云)
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
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响
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
关于云的谚语大全第二部分
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9、关于云的谚语:各种云的谚语
各种云的谚语: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卷积云)
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透光高积云)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卷云)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碎雨云)
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天上扫帚云,三五日内雨淋淋(密卷云)
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积雨云)
炮台云,雨淋淋(堡状高积云)
棉花云,雨快临(絮状高积云)
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雨层云)
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毛卷云)
黑猪过河,大雨滂沱(大块碎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