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课教案《快乐的罗嗦》反思

《大班音乐课教案《快乐的罗嗦》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音乐课教案《快乐的罗嗦》反思

1、大班音乐课教案《快乐的罗嗦》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快乐的罗嗦

  设计意图:

  《快乐的罗嗦》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欢快、活泼的云南民间舞曲。是幼儿所喜爱的。新《纲要》中提到: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那么,怎样在本活动中体现新《纲要》的精神,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演奏乐曲呢?在此活动中,我以幼儿最喜欢的动物为题材,编成简单的故事导入教学,并将乐句分解,与故事中动物的特征相匹配,在这基础上,让幼儿扮演小动物并自由创编表演动作,结合形象、生动的图谱,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乐曲的节奏,再请幼儿将动物与乐器相匹配,这样的做法使幼儿能轻易地感受曲子中不同乐句的强弱变化,较快地感受、理解乐曲。

  重点:运用舞蹈动作和观看图谱来表现乐曲及演奏乐曲。

  难点:有节奏的创编舞蹈动作。

  难点解决:学习看图谱及教师的身势动作。

  目标:

  1、学习节奏乐《快乐的罗嗦》,感受、表现乐曲欢乐、活泼的情绪,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2、运用舞蹈动作和观看图谱来表现乐曲及演奏方式。进一步学习看图谱演奏。

  3、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4、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工具与材料:

  1、图片、图谱,幼儿使用的胸饰:小兔、小马、小青蛙、小羊若干,狮子一个。

  2、录音机、录有《快乐的罗嗦》的磁带。

  3、打击乐器:小铃、铃鼓、圆舞板、双响梆子、鼓、钹、洗衣板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及乐曲。

  提问:小动物们演奏的这首曲子,曲名叫什么?你听起来感觉怎么样?

  二、动作与节奏相匹配。

  1、出示图片,听音乐,请幼儿随音乐自由做小动物的动作,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节奏型。

  2、幼儿自由选择,教师指挥,幼儿完整表演动作。(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佩带胸饰坐到该位置上。)

  教师: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完整跳舞吧,那么怎么跳呢?请看图谱吧。(出示图谱)

  (1)幼儿看图谱跟随音乐完整表演动作。

  (2)教师用身体动作指挥幼儿完整表演动作。

  三、乐器与动物相匹配。

  教师:小动物们,我们要开始演奏了,我们来请一些乐器做朋友,请你们找一件适合你们的乐器吧。

  1、小白兔,跳跳跳,可以用什么乐器来表现?为什么?

  2、小马,的笃的笃用什么乐器好?

  3、小羊“咩——”地叫着,可以用什么乐器?

  4、小青蛙,呱呱呱,用什么乐器表现?

  四、幼儿选择乐器,尝试演奏乐曲《快乐的罗嗦》。

  1、分句练习。

  2、跟随音乐教师指挥,幼儿完整演奏。

  3、累加乐器钹、鼓完整演奏。

  4、艺术活动的高潮表现:尝试部分幼儿演奏,部分幼儿跳舞的综合艺术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音乐律动所选用的乐曲就是《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首乐曲有着明显的进行曲风格,很适宜在行进中模仿律动。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引出音乐都是有节奏的、要跟着音乐的节奏走路。教师在引导个别幼儿示范,要求其他幼儿边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集体做动作。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发现音乐的节奏感。

  不足之处:

  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多巩固,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活动不单单是一节音乐,更多的是在音乐活动中渗透了教师整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的取向。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2、大班音乐课教案《快乐的小鼹鼠》含反思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感受其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

  2、尝试听辨乐曲旋律的变化,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和内容。

  3、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前了解过鼹鼠的形态、生活习性。

  2、手指游戏、《快乐的小鼹鼠》音乐cd盒、小鼹鼠的课件。

  3、幼儿学习资源3第24--25页。

活动过程:

  一、通过"切土豆请客"的手指游戏熟悉音乐节奏,引出小鼹鼠。

  师:今天老师请客,请大家吃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来摸一下?

  幼:土豆师:

  1)、可是生的土豆怎么吃呢?我们炒一盘土豆泥,我们一起切土豆。

  2)、拿出大土豆,放在菜板上,拿出大菜刀,我们一起切土豆。

  3)、切切 切切 切切 切,哧哧哧哧 哧,哧哧哧哧 哧,(三遍)

  4)、呀,土豆切好了,让我们一起来做土豆泥吧,捶捶捶捶捶捶 捶,哧哧哧哧 哧,哧哧哧哧 哧,(三遍)

  5)、呀,土豆变成土豆泥了,哇,好香呀,把谁给吸引来了呢?

  二、老师出示课件边放音乐旋律第一遍露出小尾巴,第二遍露出两颗门牙。

  师:猜一下这是谁?

  幼:小鼹鼠师:哇,小鼹鼠来了,大家悄悄的闭上眼睛,听小鼹鼠在干什么?(提问)

  三、感受作品ABAC的结构师:小鼹鼠悄悄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小鼹鼠今天过生日,他要我们去参加她的生日宴会,那我们排好队出发吧,(听音乐A排队走)B段:听到狮子声音吓了一跳后继续走,小朋友们突然从一个坡上滑了下去。

  A段:同A段C段:到了小鼹鼠家一起游戏,天黑了赶紧回家。

  四、整体欣赏音乐,并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

  师:小鼹鼠太调皮了,看这只调皮的小鼹鼠又在干什么?

  1)、老师编讲故事边用手指表演:森林里住着一群小鼹鼠,每天他们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可是这只调皮的小鼹鼠总喜欢离开队伍,但是到 最会回到队伍来,因为一个人行走是非常危险的。

  2)、教师继续讲述:突然,他听到了一个可怕的声音。好像是狮子的声音,好像又不是,就整整队伍继续走。小鼹鼠们在一个小土坡上突然 滑了一跤,一下子滑了下去。

  3)、教师继续讲述:小鼹鼠们继续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调皮的小鼹鼠还会继续离开队伍,但是到最后他们又回到队伍中来。

  4)、教师讲述:它们来到了一片草地上,草地上有美丽的蝴蝶在跳着舞蹈。玩着玩着天黑了,大狮子要出来了,小鼹鼠们急急忙忙回家了。

  五、用身体其他部位来表现音乐。

  师: 调皮的小鼹鼠除了在肩膀上走还在那里走?

  幼:头上、腰上、腿、脚。。。。

  师:那小鼹鼠来到了头上(随音乐做动作)

  六、游戏《快乐的小鼹鼠》

  师:小朋友扮演小鼹鼠,老师当妈妈,大家一起等到朋友家,要求小鼹鼠把调皮的样子表现出来。

活动反思:

  活动中改变了老师听着音乐先做示范或是将动作先灌输给孩子们的做法,限制孩子就是只能做老师想到的动作。再就是教师适时退出给幼儿空间,还有就是老师没有让孩子坐下来。

  在实施的时候首先音乐欣赏同时或者之后都是让孩子们先感知想象创作动作,不能剥脱孩子的主体一直让孩子们占有主导地位,教师只是协助。其次是互相学习,让能力强的孩子进行展示,并鼓励孩子们互相合作创编动作在最后的游戏巩固中,教师退出,让幼儿扮演互换角色可怕的动物、小鼹鼠进行展现,然后才是老师的有意识的加入丰富孩子们的动作。最后是没让孩子坐下来一直让孩子感受音乐直接用肢体动作表现并讲述,老师只是在孩子匮乏的时候给予指导。

  这样的改变首先在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投入到音乐中,幼儿大胆想象和创编动作,体现幼儿自主性、创造性。其次就是这样让幼儿能先自主体验,音乐教育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帮助幼儿感知、理解、熟悉音乐语言,这次活动每当音乐出现教师引导幼儿充分一眼音乐,从倾听带借助动作、语言以及回忆帮助幼儿体验音乐、增强感受,在音乐基础上进行创编。最后就是教师退出,让幼儿引导带领大家一起做动作,让幼儿互换角色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到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是因为是放开性的孩子们想象做动作个别幼儿放不开出现了模仿,还有就是违反游戏规则。因此在以后的音乐欣赏活动中要做采取的措施是:多多的让幼儿自己表现感知到的音乐意境,感受到什么做什么,老师不能一再的示范,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针对违反规则的幼儿,老师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让孩子不断的想就会让幼儿集中注意力,不断的变化幼儿才会有新的提升。

3、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快乐的修鞋匠》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修鞋匠的工序,尝试根据乐曲鞋匠之舞中的音乐形象,选择较为合适的乐器进行演奏。

  2、体验合作演奏乐器的快乐。

  3、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为不同的音乐旋律选择相对应的修鞋步骤。

  难点:能选择与音乐符合的乐器与同伴合作演奏。

【活动准备】

  Ppt课件,乐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那么多客人老师看你们上课你们开心吗?今天老师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人也很开心,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听我来告诉你。

  教师有节奏的拍鼓。

  师:大街上坐着个修鞋匠,他修的鞋子呀真叫棒,听他梆呀绑听他梆梆梆,听他梆呀绑听他梆梆梆。

  师:大街上坐着谁呀?修的鞋子怎么样?他修鞋子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教师小结:他修鞋子的时候会发出梆梆梆的声音。

  师:那你们今天都穿了什么鞋呢?

  教师有节奏的打鼓

  师:让我看一看,有xxx有xxx有xxx还有xxx

  师:那今天我们就要来修很多的鞋子。

  师:你们的鞋子有坏过吗?你鞋子坏了是怎么样的?

  师:鞋底开口了这时候怎么办?修鞋匠是怎么修鞋的呢?

  教师小结:鞋子坏了要用钉子,还要用榔头把钉子敲进去。

  如果开口开很大还可以怎么办呢?

  师:对鞋子开口太大,定不住的时候就要用到针和线把他缝起来。

  师:鞋子修好了,修鞋匠很开心他会怎么样?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做个修鞋匠来修鞋子好吗?

  师:修鞋匠年纪大了,有点老眼昏花了,他呀看东西看不清楚,所以他要在修鞋的时候戴一副老花镜,并且把眼睛都眯起来。我来看看哪个修鞋匠学的最像,学学我看不清楚的样子。

  模仿穿针引线动作。

  师:那我们现在来学修鞋匠穿针好不好。

  教师示范“穿针,拉”

  师:接下来修鞋匠要做这样一件事情,他发现一个钉子还漏在外面,他要用什么?

  教师模仿敲钉子

  师:对他拿着个榔头“叮叮叮咚咚咚”

  教师做开心的动作

  师:现在修鞋匠可开心了,他把鞋子修好了。听他唱起了歌。“啦啦啦啦啦”

  二、完整欣赏乐曲,理解乐曲情景。

  师:修鞋匠就做了这么三件事,他今天看到来修鞋的人这么多,心里很开心。他决定听着音乐来修鞋。他准备了一段音乐,就是来做这三件事。第一件:穿针引线。第二件:他敲了钉子。第三件:他修好了很开心的在笑。你们听听看,哪一段讲了敲钉子线,哪一段讲了修鞋匠很开心,哪一段讲了穿针引线。

  教师播放完整音乐。

  师:谁来说说看?

  师:刚才的音乐是全部连起来的,听起来有点难,现在老师把他分开来给你们听听看,你们再来告诉我哪一段音乐是讲了什么好吗?

  教师分段播放音乐

  教师小结:有叮叮叮咚咚咚的声音是敲钉子的,那我们再来听一遍看看是不是。

  教师小结:这个音乐听上去怎么样?是慢是快?穿线的时候是慢是快?穿线要慢慢的仔仔细细的才能把线穿过去,我们再听一听是不是?我们来看看对吗?

  教师小结:这个音乐听上去怎么样?所以是修鞋匠修好鞋子很开心的笑了。

  教师总小结:所以听上去慢慢的声音是修鞋匠在穿针引线。听上去有高有低的音乐是修鞋匠在敲钉子。听上去让你心里很快乐,很开心的音乐是修好鞋子了。

  三、演奏歌曲。

  师:那现在我要来考考你们了,我这个修鞋匠要修鞋子了,请你们听听看,我一共修了几只鞋?要做完3件事才算修好一只鞋子哦~仔细数哦

  教师完整演奏整首乐曲。

  师:我共修了几只鞋子?老鞋匠今天修鞋子有准备哦,看看老鞋匠准备了哪些工具?

  教师准备乐器。

  师:现在请你们帮老鞋匠选一选,穿针引线,钉钉子,很开心都有哪些乐器适合他呢?

  个别幼儿选择乐器。

  师:这是什么乐器?

  幼儿根据选择乐器尝试根据音乐打节奏。

  师:那我现在哼着音乐,你来试试看,让大家来告诉你这个乐器适不适合。

  师:你们这个乐器适合吗?还有没有也觉得适合穿针引线的乐器?

  师:你们觉得这两个乐器相比谁更适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乐器更适合呢?

  师:那传钉子应该用哪个乐器呢?还有没有一种乐器可以发出两种声音?那就是他吧。

  师:哪个乐器听起来很开心你就选哪个乐器哦。那我们就选这个吧。

  教师小结:穿针引线是xxx乐器,……

  师:那你们想不想用工具来帮老鞋匠修鞋子呢?现在椅子分成了3组,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乐器坐到你想表演的地方去。

  幼儿集体第一次演奏乐曲

  师:穿针的是哪边?敲钉子呢?开心呢?别人在敲的时候你们要敲吗?

  师:我们也要修4只鞋子,小鞋匠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刚才老鞋匠们一直在提醒你们,现在老鞋匠不带你们了,你们行不行?

  幼儿集体二次演奏乐曲

  师:你们成功了吗?真棒

  师:现在请(教师轻哼乐曲)送回家。

  师:今天老鞋匠带小鞋匠修鞋超级开心,所以他要请你们跳一段鞋匠舞。现在请我们的小朋友围成一个小圆圈。老鞋匠请你们跳的鞋匠舞啊很简单,请你们先看好我是怎么跳的,

  教师演示舞蹈

  幼儿一次练习。

  师:我们去看看教室里还有什么鞋子给我们修好吗?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4、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快乐的罗嗦》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快乐的罗嗦

  设计意图:

  《快乐的罗嗦》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欢快、活泼的云南民间舞曲。是幼儿所喜爱的。新《纲要》中提到: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那么,怎样在本活动中体现新《纲要》的精神,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演奏乐曲呢?在此活动中,我以幼儿最喜欢的动物为题材,编成简单的故事导入教学,并将乐句分解,与故事中动物的特征相匹配,在这基础上,让幼儿扮演小动物并自由创编表演动作,结合形象、生动的图谱,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乐曲的节奏,再请幼儿将动物与乐器相匹配,这样的做法使幼儿能轻易地感受曲子中不同乐句的强弱变化,较快地感受、理解乐曲。

  重点:运用舞蹈动作和观看图谱来表现乐曲及演奏乐曲。

  难点:有节奏的创编舞蹈动作。

  难点解决:学习看图谱及教师的身势动作。

  目标:

  1、学习节奏乐《快乐的罗嗦》,感受、表现乐曲欢乐、活泼的情绪,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2、运用舞蹈动作和观看图谱来表现乐曲及演奏方式。进一步学习看图谱演奏。

  3、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4、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工具与材料:

  1、图片、图谱,幼儿使用的胸饰:小兔、小马、小青蛙、小羊若干,狮子一个。

  2、录音机、录有《快乐的罗嗦》的磁带。

  3、打击乐器:小铃、铃鼓、圆舞板、双响梆子、鼓、钹、洗衣板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及乐曲。

  提问:小动物们演奏的这首曲子,曲名叫什么?你听起来感觉怎么样?

  二、动作与节奏相匹配。

  1、出示图片,听音乐,请幼儿随音乐自由做小动物的动作,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节奏型。

  2、幼儿自由选择,教师指挥,幼儿完整表演动作。(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佩带胸饰坐到该位置上。)

  教师: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完整跳舞吧,那么怎么跳呢?请看图谱吧。(出示图谱)

  (1)幼儿看图谱跟随音乐完整表演动作。

  (2)教师用身体动作指挥幼儿完整表演动作。

  三、乐器与动物相匹配。

  教师:小动物们,我们要开始演奏了,我们来请一些乐器做朋友,请你们找一件适合你们的乐器吧。

  1、小白兔,跳跳跳,可以用什么乐器来表现?为什么?

  2、小马,的笃的笃用什么乐器好?

  3、小羊“咩——”地叫着,可以用什么乐器?

  4、小青蛙,呱呱呱,用什么乐器表现?

  四、幼儿选择乐器,尝试演奏乐曲《快乐的罗嗦》。

  1、分句练习。

  2、跟随音乐教师指挥,幼儿完整演奏。

  3、累加乐器钹、鼓完整演奏。

  4、艺术活动的高潮表现:尝试部分幼儿演奏,部分幼儿跳舞的综合艺术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音乐律动所选用的乐曲就是《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首乐曲有着明显的进行曲风格,很适宜在行进中模仿律动。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引出音乐都是有节奏的、要跟着音乐的节奏走路。教师在引导个别幼儿示范,要求其他幼儿边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集体做动作。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发现音乐的节奏感。

  不足之处:

  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多巩固,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活动不单单是一节音乐,更多的是在音乐活动中渗透了教师整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的取向。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5、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快乐的小鼹鼠》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感受其快乐、活泼的音乐风格。

  2.尝试听辨乐曲旋律的变化,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形象和内容。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了解小鼹鼠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2.手指游戏、《快乐的小鼹鼠》音乐。

  3.《快乐的小鼹鼠》PPT。

  活动过程

  1.通过手指游戏熟悉音乐的节奏,引出小鼹鼠。

  (1)师:小朋友们,现在请伸出双手跟老师来做一个“切土豆请客”的手指游戏,(边说儿歌边示范)拿出圆圆的土豆(右手空心拳),放在盘子里(左手摊平)。拿出菜刀(右手伸出做刀状),我们一起切土豆,切切、切切、切切、切,哧哧哧哧、哧,哧哧哧哧、哧,(带幼儿做三遍)。土豆切好了,让我们来做土豆泥吧。捶捶、捶捶、捶捶、垂,哧哧哧哧、哧,哧哧哧哧、哧,(带幼儿做三遍)。

  (2)师:土豆变成土豆泥了,哇,好香啊!这么香的土豆泥把谁引来了?

  (3)出示课件,幼儿回答:小鼹鼠。

  2.整体欣赏音乐。

  (1)师:森林里住着一群小鼹鼠,他们要出去郊游,现在小朋友们来听听他们在郊游的途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2)完整欣赏第一遍音乐,教师加入手指表演。提问:小鼹鼠们在途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3.分段欣赏,进一步感受作品的内容,并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

  (1)乐段A。

  边讲述故事边用手指表演:森林里住着一群小鼹鼠,他们排着队去郊游(立起右手食指和中指在左手手心做走路状)可是总有一些调皮的小鼹鼠离开队伍,但到最后他们还是会回到队伍中来,(用手指从手心上走到肩膀,再从肩膀回到手心。)因为一个人走非常危险。

  引导幼儿随着A段音乐做动作。

  (2)乐段B。

  突然,他听到一个可怕的声音,会是谁呢?(幼儿自由回答)好像是狮子的声音,好像又不是,整整队伍继续往前走。(banzhuren.cn)小鼹鼠们在一个小土坡上突然滑了一跤,一下子滑下去了。现在小朋友们来学学滑到的动作,滑到后看哪个小朋友最勇敢,第一个爬起来。(孩子做摔倒状)

  (3)乐段A。

  小鼹鼠们继续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前走,调皮的小鼹鼠还是会离开队伍,但到最后又回到队伍中。(教师边表演边讲述,并请幼儿随音乐做动作。)

  (4)乐段C。

  他们来到一片草地上,草地上有美丽的大蝴蝶跳舞(鼓励孩子用优美的姿态表现音乐),玩到天黑,大狮子要出来了,小鼹鼠们急急忙忙的回到家。

  4.教师带领幼儿完整随音乐做动作,提问:小鼹鼠除了在肩膀上走,还可以走到身体的什么部位?(头顶、腰上、腿上、脚上等。)

  5.幼儿随音乐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6.游戏:快乐的小鼹鼠。

  (1)请小朋友们扮演小鼹鼠,老师扮演鼹鼠妈妈,一起随音乐去郊游。规则:小鼹鼠跑出队伍后要能随音乐跑回来。

  (2)在老师的引领下,幼儿随音乐表现快乐的小鼹鼠。

  教学反思:

  《快乐小鼹鼠》是一首朗朗上口又简单有趣的儿歌,饭前带孩子一起学习,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念了三遍,孩子们就都会了。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常常听到孩子们一边玩嘴里还念叨着这首儿歌。一次偶然,我看到幼儿带着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做游戏,玩得很起劲的样子。于是,我凑上前去,发现他们很有智慧的将儿歌的最后一句进行了改编,杨栋在念儿歌,其他的孩子则根据儿歌要求伸出了指定的身体部位,在比谁动作快又准确。再者孩子们快乐的游戏着。

6、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快乐的小孔雀》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模仿孔雀的各种动作,随着孔雀舞音乐的节奏舞蹈。

  2、感受傣族舞蹈的韵律和节奏,体验共同跳傣族孔雀舞的乐趣。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音乐“快乐的小孔雀”、“孔雀飞来”PPT

  【活动过程】

  一、乘着巴士去版纳

  1、开着大巴去版纳吧!老师做司机。

  ----去过西双版纳吗?(幼儿自由讲述)西双版纳是一个好地方,让我们开着大巴看看版纳美丽的风景吧!老师做司机。(模仿不同速度的屈伸以及傣族舞简单的步伐)

  傣族音乐:听着音乐——蹲、屈伸、单腿弹簧后踢腿(再次重复)

  2、探索屈伸的发力点

  ----你发现乘车时用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表示车子的快慢?(膝盖)

  ----个别幼儿用动作表现车子的快慢节奏(膝盖放松)

  ----集体模仿

  二、小孔雀来了

  1、PPT演示孔雀的各种造型(播放歌曲“快乐的小孔雀”)

  ----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金孔雀、雪白的羽毛——)

  2、幼儿自由讨论:

  看到孔雀在树林里干什么,并且尝试模仿小孔雀走路及跳舞的动作。

  ----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孔雀?(孔雀的手型)

  ----请个别幼儿尝试孔雀走路

  ----个别表演和交流。重点观察:幼儿听着音乐的节奏舞蹈,情绪愉悦。

  ----集体学学小孔雀

  ----教师帮助提升幼儿孔雀舞的动作

  ----师生共同表演小孔雀,教师指导。

  三、金孔雀飞来了

  1、欣赏歌曲“孔雀飞来”

  -----是谁飞来了?孔雀长大了。

  2、幼儿个体即兴表演金孔雀的舞蹈

  ----刚才你们是和孔雀妈妈一同跳舞的,现在你们长大了,(.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邀请你们一个个表演了,你们变成了美丽的金孔雀。当孔雀妈妈邀请到你,就请到美丽的大树林里舞蹈,当妈妈请到下一个小孔雀,那前面一只小孔雀就摆好你漂亮的造型不动。

  3、逐渐请一个个幼儿扮演小孔雀表演孔雀舞蹈。

  孔雀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也是一种美的象征的动物,老师设计了《快乐的小孔雀》这节音乐活动。大家知道,傣族舞的基本步伐以起伏步为主。这些步伐的要求都是边屈伸边交替,在屈伸的基础上。重拍的速度把握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非常有难度的,这对于幼儿协调性和节奏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是为了达到技能性的目标,机械化的练习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和参与活动的欲望,那么老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请老师们根据下面的问题进行思考:

  抛问:

  1、起伏步是舞蹈中的一个基本舞步,本次学习是否可行有效?

  2、教师的孔雀舞表演在教学中有何作用?教师的舞蹈表演在幼儿探索前适宜还是在幼儿探索后适宜?为什么?

7、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快乐的小象》含反思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感知乐曲欢快、诙谐、跳跃的旋律。

  2.尝试用身体动作模仿小象的基本形态来表现音乐的旋律。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教学重点:

  感知乐曲欢快、诙谐、跳跃的旋律。

  教学难点:

  尝试用身体动作模仿小象的基本形态来表现音乐的旋律。

  活动准备:

  布偶小象一只,配套教学CD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组织幼儿做端,准备上课。

  2.出示小象引发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看是谁啊?"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小象想邀请我们到森林去做客,你们愿意去吗?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

  (1)森林里有什么?

  (2)小象们在做什么?

  2.完整欣赏乐曲,引导幼儿讲述听完乐曲的感受。

  提问:

  (1)这段乐曲是几拍子的?

  (2)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感受?

  (3)你们觉得这首乐曲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

  3.再次完整欣赏乐曲,感受乐曲表现得意境。

  4.欣赏音乐,引导幼儿体会音乐的结构,并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提问:

  (1)这段乐曲是用什么结构表现出来的?

  (2)这段音乐哪里是小象在戏水玩耍?哪里是两只小象在一起玩?哪里是小象勾着鼻子跳起圆圈舞?

  (3)引导幼儿进行自由讨论、讲述。

  5.根据教师的提示,幼儿听着音乐做动作,教师指导。

  6. 听着音乐,完整的表演。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2.下课休息。

  活动反思:

  在教唱这首歌曲时,首先让学生说说小象有哪些特征,然后听三遍音乐,让学生说说,哪一句是问哪一句是答,按这节奏连歌词生生对练跟伴奏练,最后学唱歌曲,即为歌曲律动。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喜欢这首歌曲,表现得很好,通过多种形式演唱歌曲,使教学难点轻松解决,但这节课我认为不足的地方在于律动的地方,老师想让学生自己随着音乐律动,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活跃,老师先前也没有将舞蹈动作编好,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备课中,能够更加完善,更加仔细。

8、幼儿园大班音乐《快乐的小鼹鼠》公开课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旋律特点,初步了解乐曲结构。

  2.尝试听辨乐曲旋律的变化,有节奏的用动作表现鼹鼠参加舞会的游戏经历。

  3.体验躲藏游戏的趣味及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活动重点:感受音乐的美,理解乐曲内涵与结构,运用动作表现音乐。

  活动难点:能自主倾听乐曲随旋律变化变换动作,与同伴合作游戏。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小鼹鼠的生活习性,观看小鼹鼠的生活视频。

  2.物质准备:乐曲《快乐的小鼹鼠》MP3,大型道具,课件,图谱

  活动过程:

  一、完整欣赏音乐,感知理解音乐旋律的特点和内容。

  1.出示小鼹鼠图片,引发幼儿倾听音乐的兴趣。

  提问:它是谁?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关于小鼹鼠的乐曲,我们一起听一听这是一首怎样的音乐?小鼹鼠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2.幼儿完整欣赏音乐第一遍,了解乐曲内容。

  (1)提问:这首乐曲听起来感觉如何?小鼹鼠会做哪些有趣的事情?

  (2)小结:这首乐曲时而欢快时而优美,时而滑稽有趣!表现了鼹鼠妈

  妈带着小鼹鼠们去参加森林舞会,小鼹鼠从地里挖出很多礼物带到舞会上,有一只贪玩的鼠小弟掉队了,后来在大家的努力下找到了他!小鼹鼠们快乐去参加森林舞会了。

  3.出示图谱完整欣赏音乐第二遍,感知乐曲结构。

  (1)提问:乐曲分成了几段?每一段讲了小鼹鼠做什么事情?

  (2)小结:乐曲分为 4 段。第一段是讲小鼹鼠从地下钻出来挖礼物,一

  起走向舞会;第二段讲有一只贪玩的鼠小弟边走边玩掉队了,大家找呀找终于找到了!第三段是小鼹鼠们擦擦汗加加油继续走;第四段讲了小鼹鼠到达舞会现场和舞伴一起跳舞的故事。

  二、深入感知音乐特点,能随旋律用动作表现音乐。

  1.倾听音乐前三段,表现小鼹鼠挖礼物、找鼠小弟、赶路的情境。

  (1)教师扮演鼹鼠妈妈,幼儿扮演鼹鼠宝宝,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随音乐做动作,熟悉音乐旋律。

  (2)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小鼹鼠挖礼物、找一找的动作。

  提问:老师是怎样挖礼物的?你们还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挖礼物呢?

  鼠小弟不见了还可以怎样找呢?找完之后要干什么?

  教师观察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并提升分享幼儿的动作丰富幼儿经验。

  2.幼儿完整表现乐曲前三段,学习找寻、呐喊等情节。

  (1)幼儿表现后教师点评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挖礼物,找一找的动作。

  (2)提问:鼠小弟到底会藏到哪里呢?

  引导幼儿学习喊完三遍后指出鼠小弟藏的地方,鼠小弟要快速跳出来!3.欣赏音乐第四段,表现与同伴参加舞会的情境。

  (1)提问:这段舞会的音乐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小结:这段音乐舒展放松但又不失活泼跳跃,表现了小鼹鼠找到舞伴快乐的跳起舞来。

  (2)幼儿自由寻找同伴合作创编舞蹈动作。

  教师细致观察幼儿表现,并请个别组幼儿分享,丰富同伴合作舞蹈的动作经验。

  (3)幼儿迁移新的动作经验再次合作舞蹈。

  三、完整再现音乐,能听辨音乐变化与同伴合作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带领幼儿完整游戏。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鼹鼠妈妈随意指定一名幼儿是淘气的鼠小弟,

  鼠小弟挖完礼物要赶紧藏起来,大家喊完三声“鼠小弟”后,用手指来它藏在哪里,鼠小弟也要赶紧跳出来继续跟跟随大家向前走!

  (2)教师带领幼儿随乐曲完整游戏,并用语言提示幼儿变换动作。

  (3)教师根据幼儿躲藏的反应速度、听音乐变化动作、幼儿合作舞蹈创编进行评价。

  2.幼儿随音乐完整游戏,请鼠小弟找到下一个躲藏的人循环游戏。

  3.交换领头人幼儿再次完整玩游戏。

  延伸活动:

  1.音乐区中提供音乐和头饰,幼儿合作开展游戏活动。

  2.与幼儿共同讨论变换游戏玩法,增加游戏趣味性。

  课后反思:

  音乐欣赏《快乐的小鼹鼠》是在幼儿充分欣赏和理解乐曲的基础上,幼儿自主创编游戏动作、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一节活动。下面是对这节活动的反思:

  1.幼儿学习兴趣高,活动参与性强。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将活动的重难点有机渗透在游戏过程中,使幼儿为实现游戏的目的而不断挑战自我。活动设计中第一部分完整欣赏音乐,通过图谱了解音乐的结构与内容,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采用教师示范、幼儿创编、随机评价等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规则、玩法的难点,并让幼儿在一次次尝试中感受摸索,使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第三部分通过与同伴合作开展游戏,进一步提升幼儿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使整个活动达到高潮。

  2.及时捕捉游戏中的问题,提升幼儿学习经验。

  教师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能够敏锐发现幼儿的问题与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评价。如当鼠小弟在游戏开始就躲藏时,教师并没有直接中断游戏,而是让幼儿发现问题、自我调整,顺利完成游戏;在与同伴创编舞蹈时,能有效分享典型动作,并作出总结提升,丰富了幼儿的动作表现经验。

  3.对幼儿动作的指导提升有待提高。

  本次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运用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过程中教师对幼儿个别动作的要求指导需要加强,如看一看、挖礼物等在伸展度上有待提高,幼儿动作稍欠缺美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深刻的挖掘活动的价值。

9、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快乐的小面条》公开课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1、在了解煮面条的基础上,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的表现;

  2、能理解音乐的性质,根据音乐内容进行表现;

  3、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1、生活中有见过煮面条的经验;

  2、音乐磁带、录音机、大锅(帖在地板上)教学拼图(没煮前的面条,放在锅里的面条,水沸后的面条。

  活动过程:

  一、回忆表现的对象

  1、集体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今天吃的什么早餐?那你们见过煮面条吗?

  2、看视频(煮面条)

  提问:面条没煮之前是什么样儿?面条下锅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水开了,面条又变成什么样子了?面条煮好了,还要做什么呢?

  (过渡语)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曲子,小朋友们仔细地听,这首曲子表现得是什么,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好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二、倾听与想象

  1、第一遍:倾听与感受

  提问:这曲子好听吗?那你们觉得有几段?

  小朋友的耳朵真灵都听出来这首曲子有三段,第一段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呢?

  第二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第三段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小结:朱老师觉得这首曲子很像我在家煮面条的过程,第一段雄壮有力就像没煮的面条一样硬梆梆,直楞楞的,第二段很慢很柔就像慢慢变软的面条,第三段音乐节奏越来越快一听就像在锅里打结的面条绕来绕去的。

  (过渡语)我们边听音乐边把它画下来吧。

  2、第二遍:倾听与匹配

  (过渡语)朱老师今天带来了几幅图,请你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应该放在这在3段中的哪一部分呢?

  3、第三遍:倾听与匹配------请幼儿根据音乐贴相应的图,并想象动作。

  (出示图片2:放在锅里的面条)提问:这一张呢是什么样的面条呢?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

  (出示图片1:没煮前的面条)提问;这一张是什么样的面条呢?应该放在哪儿呢?你觉得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呢?(出示图片3:水沸后的面条)最后一张图片,应该放在哪里呢?这一段可以怎样表现呢?面条煮熟了,关火了,面条不会再动了,我们摆个造型吧。

  (过渡语)小朋友刚才想了好多的不同动作,我们来听音乐把动作连起来表现出来吧!

  4、感受音乐随音乐表现各段动作

  (过渡语)刚才小朋友都表演得非常好,可是这首曲子里有一个很特别的声音,大家听出来了吧?

  5、难点:寻找滑音

  刚才这个声音就像是有东西掉下来一样,那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声音到底在哪里呢?

  这时候面条下锅了,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呢

  (过渡语)小朋友想了很多面条下锅的动作,那现在我们一起来跟着音乐完整地来表演一次吧,记住一听到这个特别的声音面条就要下锅了。

  6、完整表现乐曲(启发幼儿做出不同的动作)

  三、音乐游戏

  第一遍游戏:

  (老师穿围裙拿勺子)我是厨师,在我要正式开始煮面条了,今天我准备了一口大锅,请面条们都站在锅的外面,听到了特别的声音时才能下锅。

  第二遍游戏:

  我要请个小朋友来当个厨师,其他小朋友都来请客人老师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吧。

  活动反思: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