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学案一等奖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学案一等奖

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学案一等奖

[自研课导学]

目标:准确无误地朗读《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把握这首诗的感情抒发,诵读时体会语气、节奏、语调。熟读并且背诵这首诗。

检测:对学,相互听读,互相纠错。诵读展示,竞比诵读的准确性与情感的把握。

预习课:

自读自悟:读这首诗完成下列任务:

资料准备:创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搜集。

自主积累:诵读并积累诗歌中的名句。

自我感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探讨诗歌的主旨。

[展示课导学]

学习主题:怀古诗多为怀古伤今,体味本诗积极的思想感情及诗中的典故。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2、《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学案

[自研课导学]

目标:准确无误地朗读《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把握这首诗的感情抒发,诵读时体会语气、节奏、语调。熟读并且背诵这首诗。

检测:对学,相互听读,互相纠错。诵读展示,竞比诵读的准确性与情感的把握。

预习课:

自读自悟:读这首诗完成下列任务:

资料准备:创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搜集。

自主积累:诵读并积累诗歌中的名句。

自我感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探讨诗歌的主旨。

[展示课导学]

学习主题:怀古诗多为怀古伤今,体味本诗积极的思想感情及诗中的典故。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3、《望岳》《登飞来峰》导学案

1、画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⑴ 伏在窗口(fú) 痴想(chī)

⑵ 隐秘(bì) 凝成(nín??)

⑶ 诱惑(xiù) 漫湿(màn)

⑷ 枯干(?括?) 一瞬间(shùn)

2、下边四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⑴ 幻想 凝成 诱惑 宣腾

⑵ 海潮 攀登 朦胧 痴想

⑶ 隐秘 清澈 依然 枯干

⑷ 漫湿 一瞬间 飘来 深根

3、填空

⑴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_________,即对__________________和自信。

⑵ 用课文中词语填空:

小时候,我常__________在窗口__________。

于是,怀着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想望。

山那边的山啊,__________________脸。

在山的那边,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_________________的海。

4、根据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⑴ 我伏在窗口痴想渴望见到波涛汹涌的大海。

⑵ 我渴望见到的大海是信念凝成的大海。

⑶ 山那边的山,铁青着脸,使我一次次失望过。

⑷ 从小飘来的种子使我一次次鼓起信心。

【参考答案】

1、⑴

2、⑴

3、⑴ 幻想 大海的热烈向往

⑵ 伏 痴想 隐秘 铁青 是海 信念凝成

4、⑴


4、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导学案

【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和作者柳永;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望海潮》

【课前预习】

1.词的起源:兴起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词的段落叫: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和。

4.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字景庄,后改名永,字,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以毕生精力作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合作探究】

一、结合上下片,试分析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从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进而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二、这首词的写作特色主要有哪些?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5、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导学案

导学目标:

1.认识“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3.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大致领悟诗意,有主动诵读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兴趣。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5.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导学重点:

1.想象《望庐山瀑布》的景象,揣摩诗意。

导学难点:

1.想象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理解“含”的意思。

课前准备:

生字卡、图、音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学过程:

检查预学案:

要求学生回家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预习课文

导学案

一、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

二、 学习《望庐山瀑布》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

紫烟——紫色的云雾。

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三、 学习《绝句》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

(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

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

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

(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四、 拓展训练

1.背两首古诗

2.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背诵古诗

2、 向同学推荐自己搜集的古诗

二、 写字教学

1、 认读要写的字。

注意:窗、岭、鸣、银、泊的读音。

2、说说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怎么记的?

3、 扩词练习。(吴字除外)

4、 自己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看左右结构的字、上下结构的字、上中下、左中右结构的字分别有哪些?写的时候这些字该怎样摆才美观?

5、 自己把生字描一描。你发现写哪些字要小心?

(如:含字上面是今字,不要写成令字;而岭字右边是令字,不是今字。银字右边顶上不要多写一点。泊字的白要写得瘦长一些,流字也不要忘记写右边的一点。柳字不要忘写中间的一撇。)

6、 你们觉得自己哪个字写得漂亮,就到黑板上来写一写,并说说怎样写好的?

7、 自己写,每个生字写两个。师巡视

8、 同学之间互相评议所写的字。

9、 完成我会填的作业。读一读。

三、 作业:

1、每个生字各写三个,各组两个词。

2、能默写本课诗的就默写。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绝句 唐

生 含 李白

川 杜甫

6、《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二)

1、整体感悟: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口头概括):

自“安史之乱”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读懂领悟本诗的思想感情

(2)触摸诗人,读懂大意(口头概括):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3)置身诗境,熟读成诵(课堂检查并指导朗读)

2、品味探究

(1)颔联中“坼”“浮”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2)简单分析本诗首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杜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

(3)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杜甫晚年漂泊江湘一带,登岳阳楼而做此诗,表达了诗人漂泊流离、凄凉落寞感情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拓展迁移]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句更妙,为什么?

“雁引愁心去”句中“引”字的意思是“带走”,该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与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本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登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镜的情景

3、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同写登楼所见之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相同本诗是诗人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楼而作,诗人表达的是快乐、喜悦的感情

7、《登岳阳楼》导学案

课题

古诗二首·登岳阳楼

课型

欣赏

课时

1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1.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说出诗句大意: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一)导入课文

由前面的背景介绍过渡,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结束语:

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一堂课,我们进一步熟悉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重视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诗歌所再现的意境,并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赏析,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陶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之中。

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纠错

释疑

小结

已经掌握

尚有疑问

格言警句

8、《登勃朗峰》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景色的壮美;人物的奇特。

2.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优美又幽默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3.体会这篇游记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

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2.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自主学习】

1.标注字音

翌()日隧()道俯瞰()穹()顶

巍峨()皑皑()蔓()延颠簸()

沟壑()旷()野纷至沓()来

2.解释下列词语

翌日:

巉峻:

拾级:

霓裳羽衣:

【整体感知】

是一篇游记,请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

【第一部分(第1段)】

写作者徒步前往勃朗峰时在路上的所见所想。

【第二部分(2—6段)】

写作者抵达阿冉提村前看到的勃朗峰变幻的美景。

【第三部分(7—11段)】

写作者前往沙蒙尼途中偶遇的奇人奇事。

【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又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3.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

4.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笔法不同,试具体分析?

【拓展延伸】

品析文章语言

(1)“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提示: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象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2)“眼前的绚丽景色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提示:作者的感慨是: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同时又是虚幻的短暂的。

9、《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下面是有小编分享的《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3、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导学重点

难点 1、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我的优秀品格。

2、品味关键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导学过程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峰巅( ) biān( )骨 崔巍( ) bèng( )发

滞留( ) zhì( )息 pú fú( ) 养精xù( )锐

缭绕( ) lǚ( )践 耸立( ) 斩钉截( )铁

缭绕(liáo rǎo) 回环旋转。“缭”与“潦”有别。

颤抖(chàn dǒu) 哆嗦,发抖。“颤”是多音字。

滞留(zhì) 停留不动。

窒(zhì)息 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匍匐(pú fú) 爬行。

轮廓(lún kuò) 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养精蓄锐(xù ruì) 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斩(zhǎn )钉截(jié) 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背景材料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3、文章脉络

在艰难的登顶过程中,作者抓住了年轻的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科学探索精神来描写。写作思路是:出发登山——过“第二台阶”——继续前进——刘连满同志留守——三位队员向顶峰冲击,胜利登顶。

二、课堂自主、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复述这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

(1)5月24日9时30分,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他们冒着严寒,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用了五个多小时。

(3)天渐黑,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夜已黑,在8830米左右的地方无氧攀登。

(6)凌晨,登顶成功。

2、默读全文,请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遇到三大困难:①寒冷,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②黑夜,山上山下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天空闪耀;③缺氧,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他们之所以能战胜困难,主要靠以下几点: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3、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要概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件?有什么好处?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依次写出这里的岩壁极其陡滑危险,队员们用“人梯”翻越的方法,在黑夜中攀登的艰险,以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尽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这样详写有助于突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4、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5、阅读第15自然段。

这段文字真实地描述了刘连满同志在险境中复杂的心理变化历程。他在死神扑来之际,对生命是多么的珍惜。但为了同志,为了党和祖国,为了自己的事业,毅然留下短信,把救命的氧气无私地奉献给肩负光荣而艰巨使命的同志们。这种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将激励我们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