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一等奖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一等奖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一等奖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预习案】

一、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近语()士大夫萃()

寒梢()笔砚()斤斧何曾赦箨()龙

畴()昔曝()书画

二、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讨论。

三、梳理文章结构: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诵读全文并翻译

二、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一)重点掌握词语:解释加点字词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2、《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预习案】

一、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近语()士大夫萃()

寒梢()笔砚()斤斧何曾赦箨()龙

畴()昔曝()书画

二、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讨论。

三、梳理文章结构: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诵读全文并翻译

二、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一)重点掌握词语:解释加点字词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苏 轼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难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重)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难)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句做标记。

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3、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显示文可与、郑板桥等人墨画图)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

四、朗读课文并思考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六、知识积累

(一)重点掌握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 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 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二)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1、初不自贵重 2、月落庭空影许长

3、废卷而哭失声 4、吾将以为袜

5、发函得诗 6、而读书者与之

7、 以书遗余曰

(三)词类活用现象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

3、与可厌之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初不自贵重

(四)虚词

为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余为徐州 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

乃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 1、乃见其所欲画者 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 4、以追其所见

5、其所以然 6、岂独得其意

然 1、自视了然 2、予不能然也

3、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 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2、与可以书遗予曰

3、吾将以为袜

之 1、竹之始生 2、一寸之萌耳

3、生而有之也 4、临事忽丧之

5、士大夫传之 6、而读书者与之

(五)文言句式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足相蹑于其门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吾将以为袜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轮扁,斫轮者也

11、岂复有竹乎:

12、世岂有万尺竹哉?

(六)难句翻译

1、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仔细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2、文章主旨是写理还是写情?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

4、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其用意何在?

5、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三、问题探讨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明确:

1、文体,杂文;

2、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无拘率直的人;

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四、感悟与思考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参考: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4、《山中杂诗》《竹里馆》导学案与答案

《山中杂诗》《竹里馆》导学案

寄语:也许你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

一、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1.《山中杂诗》作者 吴均 是南朝 梁 文学家。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我们以后要学习他的代表作《与朱元思书》。

2.《竹里馆》选自《 王右丞集笺注 》,作者 王维 ,是 唐 朝著名诗人。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

二、自主学习(括号内注音)

1.《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kuī)落日。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

①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此指云雾。

3·窥(kuī):从缝隙中看。

4·檐(yán):房檐。

②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lán气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竹里馆》独坐幽篁(yōu 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① 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嘬(zuō) 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②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或是吹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三、赏读品味合作探究

1.《山中杂诗》①你对题目的理解是什么?

②全诗四句,一句一景,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山(烟)、竹(落日、)鸟、云。

③.第四句最有趣,请具体分析。

答: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④、山中杂诗的“山际”和“竹中”两词在诗中有何表达作用

答:山际、竹中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⑤、“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描绘怎样的情景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⑥,“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⑦、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

2. 《竹里馆》

①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来反衬。

②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独坐、弹琴、长啸。

③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④、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

四、再读感悟 背诵展示

五、理解性默写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王维《竹里馆》表现作者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王维《竹里馆》表现了作者清心淡泊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知识链接:

1、《山中杂诗》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家事寒微,好学有才,工诗文,颇受沈约赏识。官奉朝请。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称之为“吴均”体。明人辑有《无朝请集》。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 (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2、《山中杂诗》【欣赏】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白描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3、《竹里馆》王维作者简介:

(701-761)唐代诗人。字摩mó诘jié。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被擢为右拾遗。安史乱前,累官至给事中。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为安史乱军所获,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约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作品有《王右丞集》。

4、《竹里馆》【欣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5、八年级语文学案范文:《岳阳楼记》导学案教学设计范例

语文导学案

年级:初二 主备:王XX 审核:

课题《岳阳楼记》 课型:复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时间: 2009 、 6 、 8

复习目标

1 、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 、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
百废具兴 具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薄暮冥冥 薄 谪守巴陵郡 谪 山岳潜形 潜 而或长烟一空。 或

把酒临风 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退 予观夫巴陵胜状 状:

樯倾揖摧 摧: 浮光跃金 金:

薄暮 冥冥

多 会 于此 春和 景 明 不 以 物喜

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 .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 .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 、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二、翻译句子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

第五段 “ 或异二者之为 ” 中的 “ 二者之为 ” ,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 “ 二者之为 ” 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 :
二是 :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中 “ 古仁人之心 ” 指 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 )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 “ 古仁人 ” 与 ______________ 形成了对比。
“ 微斯人,吾淮与归 ?”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用 “ /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 每句只标一处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 “ 迁客骚人 ” 的 “ 览物之情 ” ,其用意是什么 ?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 前人之述备矣 ” 中的 “ 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 ① 段中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 ① 段中的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 ② 、 ③ 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 “ 喜 ” 和 “ 悲 ” 的情感。
D、选文写 “ 暗景 ” 用语雄浑浓郁,状 “ 明景 ” 用词清丽明快。

赏析下面的句子。

6、《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通,

《赤壁赋》(2)举酒属客通,(3)冯虚御风通,

《游褒禅山记》(4)长乐王回深父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兰亭集序》

(1)列坐其次:(2)足以极视听之娱:

(3)信可乐也:(4)向之所欣:

《赤壁赋》

(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山川相缪:(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苟非吾之所有:

(10)纵一苇之所如:(11)知不可乎骤得:

(12)而卒莫消长也:(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游褒禅山记》

(14)褒禅山亦谓之华山:(15)其文漫灭:

(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7)有碑仆道:

(18)夫夷以近: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兰亭集序》

(1)是日也古义:今义:判断词。

(2)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常指“文化”“文人”。

7、《桃花源记》导学案与答案

学常识

本文作者 陶渊明 ,又名 潜 ,字 元亮 , 东晋(时代)著名诗人。初中还学过他的诗歌:《 归园田居 》、《 饮酒 》

二、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渔人甚异之

2、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幸福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村人都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表现村人不想离开桃源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 :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的鲜美。

4、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人的配偶。

5、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

今义:关联词语。

6、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不满。

7、俨然 古义: 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非常像。

8、穷 古义: 尽,完

今义:经济贫困。

9、间隔 古义: 间离断绝(往来)

今义: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3)一词多义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名词,记号

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随即,不久

便舍船:动词,丢弃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4)注释:

落英:落花

缤纷: 繁多的样子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具言:详细地说出

皆叹惋: 感叹,惋惜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诣太守: 到

遂迷:终于

欣然规往: 计划

寻病终:随即,不久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5)成语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完全领悟。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四、翻译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五、问答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为桃源外世界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2、村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安定和平的生活,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3、与“外人”相比村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答: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没有战乱,和平宁静,安居乐业的生活。

4、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安排“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一情节?

答:暗示桃花源是虚幻的,不存在的。

5、桃花源记中有“豁然开朗”一词,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与之意境相似的一句诗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观舞记》导学案与答案

寄语: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罗曼?罗兰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2、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事物。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课前预习】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出生于福州。她是五四文学运动中涌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1919年以“冰心”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受泰戈尔影响创作散文集《繁星》、《春水》,被人称为“春水体”。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婆罗多”是三个梵文词语的首字母的组合,这三个词分别是表情、曲调、节奏,婆罗多舞如果意译即指表情、曲调、节奏三者巧妙结合的舞蹈。在印度,湿婆是印度教三个大神之一,他是毁灭之神,法力无边。他可以用目光将引诱他的爱神烧为灰烬,他也能吞下足以毁灭世界的毒药而安然无恙,甚至印度人认为恒河的河水就是银河水经过他的头发从喜马拉雅山顶流淌下来的。他也是舞蹈之神,在他看来,舞蹈就代表了宇宙本源的运动。因此,在印度中世纪,几乎各个阶层的人都要学习舞蹈。而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表演时间少则3小时,长则5-6小时。

1、请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由阅读课文,将你认为重要的生字(音)生词写在下面。

2、请同学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大声朗读出来,并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等方面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提示:①、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②、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美的?

飞动 (16、17、18三个自然段) 形体、服装、神态、心灵之美

合作探究:

3、作者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他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象“飞动”起来,但是又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品味语言:

4、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来表现舞蹈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成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5、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 ”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6、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观察或写作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养料。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从她十几岁开始发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笔耕不辍,坚持写作近八十年。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课堂小结:

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课堂练习】

1、填空。

①、《观舞记》的作者是 ,原名 , 作家。代表作品 ,诗集 、 。

②、《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同本文比较,在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 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 之美。(各填两个字)

① 心 谢婉莹 现代《再寄小读者》《繁星》《春水》②阳刚;阴柔

2、阅读15—18段(p136-137)的文字,回答问题。

(1)、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作者从她们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来表现印度舞蹈的“飞动的美”。

(2)、文中主要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的?请举例说明。

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

(3)、“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悠久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9、《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名师导学案

【小编寄语】《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名师导学案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该模式能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学习!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名师导学案

第18课 盘古开天地 导学案

第22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 导学案

第20课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导学案

2011-11-30 22:36:54| 分类: 三年级语文上册 | 标签:第20课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导学案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材分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介绍北宋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面的几个段落介绍了各行各业、热闹的街市以及桥北头的具体场景的画面内容;最后以《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结尾。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这幅绘画作品的同时,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找出它名扬中外的原因,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由于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情景相距很远,所以我提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内容及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学习,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内自由组合,纠正字音。

3、讨论: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请简要说一说:这幅画的名字、作者、年代、大小、历史年代、以及保存情况

2、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① 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② 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③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上的人物有五百多个:

有( )农民,有( )的船工,有( )的生意人,有( )的道士,有( )的医生,有( )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4、了解课文,展开讨论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3)、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交流问题。

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三个省略号都表示什么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第20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问题导读——评价单

小组 : 姓名: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内容及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一、自主学习:

1、 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内自由组合,纠正字音。

3、讨论:课文描写了画面睥哪些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请简要说一说:这幅画的名字、作者、年代、大小、历史年代、以及保存情况

2、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上的人物有五百多个:

有( )农民,有( )的船工,有( )的生意人,有( )的道士,有( )的医生,有( )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4、了解课文,展开讨论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3)、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交流问题。

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三个省略号都表示什么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名师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10、《桃花源记》导学案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桃花源记》导学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1、 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 )

3、重点词语释义。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 穷: 舍: 豁然: 开朗:

平旷: 属: 怡然自乐: 悉: 所从来: 咸: 问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告: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二、初读课文,发现桃花源

读课文,将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四、熟读课文,访问桃花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桃花源记》导学案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