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六国论》导学案一等奖
古代散文选修《六国论》导案
习目标: 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把握文章的写法特点
3、积累文言词句
习重点难点: 1、文言特殊句式 2、文章的论证结构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作者: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三、预习检测: 1.写出加线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 洎牧( )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
2、理清思路 第一段就提出了的中心点: 第二段是以 作为论据 论证 第三段再从 的具体事实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 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生诵读全文并翻译
二、归纳下列文言现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2、找出活用字 (1)李牧连却之( ) (2)以弱天下之( )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2)思厥先祖父(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4)可谓智力孤危( )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4、一词多义 (1)非: 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 ② 觉今是而昨非( ) 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2)或: 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得: 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② 此言得之( ) ③ 至德不得( ) 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⑥ 林尽水,便得一山( ) (4)相: 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相见恨晚( ) ③ 死者相藉( ) ④ 伯乐相马( ) (5)势: ① 其势弱于秦( )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5、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3)后秦击赵者再( )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明确:
二、朗读1-2段探究以下问题 1、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2、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 3、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4、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 5、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 6、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 三、朗读(3—6段):完成下列问题 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 2、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 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 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5、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 6、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7、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 8、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训练案】 一、选出正确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 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 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 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6 、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7、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④竖子不足与( )谋
⑤庄暴见孟子,( )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8、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9、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 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子与我衣 与: 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 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 ④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 (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4)、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 明确:
2、《六国论》导学案
古代散文选修《六国论》导案
习目标: 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把握文章的写法特点
3、积累文言词句
习重点难点: 1、文言特殊句式 2、文章的论证结构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作者: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三、预习检测: 1.写出加线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 洎牧( )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
2、理清思路 第一段就提出了的中心点: 第二段是以 作为论据 论证 第三段再从 的具体事实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 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生诵读全文并翻译
二、归纳下列文言现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2、找出活用字 (1)李牧连却之( ) (2)以弱天下之( )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2)思厥先祖父(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4)可谓智力孤危( )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4、一词多义 (1)非: 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 ② 觉今是而昨非( ) 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2)或: 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得: 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② 此言得之( ) ③ 至德不得( ) 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⑥ 林尽水,便得一山( ) (4)相: 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相见恨晚( ) ③ 死者相藉( ) ④ 伯乐相马( ) (5)势: ① 其势弱于秦( )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5、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3)后秦击赵者再( )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明确:
二、朗读1-2段探究以下问题 1、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2、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 3、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4、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 5、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 6、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 三、朗读(3—6段):完成下列问题 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 2、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 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 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5、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 6、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7、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 8、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训练案】 一、选出正确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 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 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 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6 、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7、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④竖子不足与( )谋
⑤庄暴见孟子,( )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8、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9、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 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子与我衣 与: 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 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 ④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 (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4)、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 明确:
3、《六国论》导学案
我与地坛
一、 导入:幻灯片(1)悬崖雪松图片,图片上显示文字:选取“加拿大雪松顽强存活于悬崖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眼睛有所停留,图片材料又能对学生写作起素材积累的作用)
老师问:请同学们说出这首乐曲的名称和作曲者?
生答: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师补充:《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象贝多芬这样勇于抗争命运的人很多。青年作家史铁生在风华正茂时双腿瘫痪了,十五年后,当他回顾这段苦难的日子时,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我于地坛》
二、作者简介:图片1:健康年轻的作者。图片2:双腿瘫痪的作者。
史铁生(1951~),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18岁)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21岁)因双腿瘫痪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后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会想,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面遭遇双腿瘫痪这一人生不幸的时候,他的一生会怎样度过呢?我们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来寻找答案吧。
三、简介《我与地坛》,导出文章的内容。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那么课文中节选的两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生命?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能告诉我吗?
生答
师用幻灯片展示答案: 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对生死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母爱的深沉和伟大,母亲给我的生存的启示。
请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一部分,作者在哪以自然段提出了对生死的感悟?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这断话―――――(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学生齐读。
师;请看“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大家想想,如果没有死亡,一个人人从出身就永远的活在世上,那么这样活着还有没有意义呢?正因为死是必然的,那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作者虽然残疾了,但不能一味的想到死,应该坦然的面对死亡。接下来,老师想问一下,地坛中的什么给了史铁生这样的启示呢?
生:景物
师:作者在哪几段中描写了景物呢?
生:三、五、七段
师:作者笔下的景物什么特点,景物的变化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状态变化?
打出第一段景物描写。
老师补充: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地坛失去的只是他的虚荣和浮华,地坛中的苍柏和野草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说“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个园子,
就再没长久的离开过它。”因此作者带着颓废的心情去亲近地坛。
教师打出第三段的景物描写:
生:我喜欢写蚂蚁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它一定是去找吃的了!(同学们大笑)
生:我喜欢作者把小蜜蜂比做一朵小雾停在半空。云和雾的构成是一样的,
但是云给人飘忽感,而雾把人笼罩其间,感觉很稳。
生:作者写到了蝉蜕,我想到蝉蜕皮的时刻一定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飞向新的高度。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
师: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史铁生想到了,当然也明白了自己应如园中的小昆虫和一草一木那样,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而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所以作者开始喜爱地坛,作者从此变得豁达起来。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七段中的景物描写,体味一下它与上一处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这一段写得更大气,这一段写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
写的是蚂蚁、瓢虫、蝉和蜜蜂。
生:我认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乐,而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
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运抗争的意味。我认为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不少学生点头)
生:我还觉得古柏和落叶身上有很好的东西。古柏永远那么镇静,落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那样坦然。
师:作者在此发现生命的根本处境,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和精彩。世上有些东西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万古如斯的。既然如此,就不必太执著于一己的得失、荣辱、哀乐,人生须臾,沧海一粟。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永恒,欣赏到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中获得骄傲,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此时的作者已经皈依了自然,要顽强的生下去。
这些就是作者 亲近 喜爱 皈依 的过程
颓废 豁达 顽强
老师总结;是啊,作者史铁生去地坛并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思考一些重大的人生问题,在苦难的日子里,在绝望的边缘,人不得不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即使是今天我们这些健康幸福的人们也经常思考着这个问题,史铁生从地坛的感悟中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那就是要活下去,要坚强的活下去。象史铁生这样的面对不幸的人很多,同学门能举出一些吗?
学生举例,老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让我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话,请大家看大屏幕,有感情的一起把它朗诵出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第二部分
如果不是读了史铁生的这篇呕心沥血之作,我们很难想到自然和人之间会有如此不通寻常的关系,地坛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是作者的人生导师,那么在作者生命中除了地坛还拥有生命中的其他支点吗?
生:母亲
师:对于一个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上被夺去双腿的人来说,他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摧残是难以言喻的。因此,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有人在精神上给他勇气和鼓舞。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写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是通过什么手法体现出来的呢?
生:细节描写
师:是的,课文中写了很多关于母爱的细节,老师照出了几处,我们一起来体味一下:
生:“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母亲知道“我”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所以宁愿自己忍受着煎熬,默默地支持“我”去地坛;
生: “母亲仍站原地,还是送我走的姿势,望着我摇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说明母亲望得很出神,很专注,是看着儿子消失的背景;
生: “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说明母亲理解儿子,她担心儿子又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她只要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就放心了;
生: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感,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端”字就说明了母亲找我不容易,“四处张望”则表现了母亲寻找我时紧张、急迫的心情……
师:我们说等待有很多种,儿子去地坛,然而真正受煎熬的却是母亲,当这位在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中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乞求的母亲再也无法忍受那种等待的痛苦时,她开始上地坛寻找她的儿子。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
师:可以说,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那份沉沉的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儿子懂了吗?
生:懂了
师:是母亲活着的时候懂的呢还是……
生: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才懂的。
师: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咀嚼着母亲沉沉的爱。请听文章的第三段,体味一下深深的母爱―――
师: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这对儿子而言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是一个无言的结局,是一个欲哭无泪的故事,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给母亲下一个中肯却又哀伤的定义―――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有“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母亲的这种活法似乎也给了作者一个怎样活的答案,那就是要象母亲一样活着,
我们说作者从地坛中感悟到了要活着,这还不够,从母亲那儿感受到了要怎样活着,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师: 这样伟大的母亲并不只有史铁生的母亲,她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就去认识一下她们。(展示幻灯片)
一、1962年斯拉夫战争爆发后,饥饿、贫穷、疾病笼罩着非洲大地。图片上这位母亲在镜头前面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她的意识开始模糊了,可是她怀里婴儿因饥饿而发出的啼哭声却又把她的意识唤了回来,她毫不犹豫的把自己乳头塞进了孩子的嘴里;孩子满足的吸吮着,小手还幸福的搭在母亲干瘪的乳房上,可是他不知道母亲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他。这就是母爱的姿势。
二、一次车祸中,为护子而受重伤的母亲生命垂危之际,仍不忘忍着剧痛哺乳连死神也不忍掠走的婴儿。饥饿的孩子那得到满足、却又对异样气氛充满疑惑的眼神,令我们不由得为之一震:车祸是如此可恶,母爱是如此伟大……
三、 这位母亲和史铁生的母亲一样,都有一个残废的儿子。有一天,懂事的儿子在方便的时候忽然闻到了一股甜甜的味道,儿子顿时惊呆了,他知道这对于一个残疾人而言将意味着什么。母亲看到这一幕,立刻明白了,她端起便盆就往外走,不一会儿,她跑着进来,兴奋地喊道:“儿子,你没得糖尿病,妈尝过了,一点都不甜……”儿子呆住了,半晌才颤声问道:“妈,你不嫌脏吗?”母亲摇了摇头说:“因为我是你妈啊!”
同学们,史铁生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你们羡慕吗?不用羡慕,此时此刻,也许你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的母亲也是很伟大的,我们并不缺少母爱,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
播放歌曲:懂你
4、《六国论》导学案
一、作者介绍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三、课文分析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是以 作为论据,论证 。第三段再从 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
提出 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 。
四、基础训练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
洎牧( )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
2.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3.找出活用字
(1)李牧连却之( )(2)以弱天下之( )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5.一词多义。
(1)非: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
② 觉今是而昨非( )
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2)或: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得: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② 此言得之( )③ 至德不得( )
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
(4)相: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 相见恨晚( )
③ 死者相藉( )④ 伯乐相马( )
(5)势:① 其势弱于秦( )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6.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后秦击赵者再( )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五、精讲提示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
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同步达纲练习】
1.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5、《六国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文章大意;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预习案】
一、解题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二、作者
苏洵,字,号,眉山人,(时代)散文家,与其子、合称“三苏”,有《》传世。
三、通览全文,找出文章中心观点,试划分段落层次并总结大意。
6、《六国论》表格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第1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
【重点难点预测】
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第一段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中文言知识点。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佑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佑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2.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3.关于文体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
7、《六国论》学案
一、检查背诵默写
(一) 背诵课文
(二) 背诵时,概括段意,梳理本文典型的议论文结构。
1段:
2段:
3段:
4段:
5段:
6段:
(三) 默写名句:
1、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
2、古人云:“以地事秦, , , 。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 ,则胜负之数, , ,或为易量。
4、悲夫!有如此之势, , , 。
为国者 。
二、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
1、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 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 始速祸焉。
4、 洎牧以谗诛。
5、 当与秦相较或为易量。
6、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7、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百倍。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
9、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殆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丽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吾
殆例送死
10、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失其所与,不知
蹇叔之子与师
君子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管仲非仁者与。
与 与虎谋皮
蜩与学鸠笑之
Xx出与魏军战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当与秦相较,或为易量。
11、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亡之故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举以予人。
余船以次俱进。
不赂者以赂者丧。
李牧以谗诛。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请以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三、读史使人明智,根据本文观点,谈谈你如何处理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
8、《论厄运》导学案
《论厄运》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主旨,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摘录文中精彩语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积累“逆境”话题的名言警句
【预习内容】
一、走近作者:
培根:
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马克思誉为“ ”英国 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和哲学家。 是他文学上的代表作,问世400余年,几乎被翻译成成人类所有语言。文章见解深刻独到,分析周密严谨,文风老辣锐 利 ,体现了他“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 的智慧”,开创了英国散文的传统,影响极大。
二、熟读课文并解题:
厄运:即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 。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 面的表格中
9、《论毅力(节选)》导学案
《论毅力(节选)》学案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 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
3. 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
4.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内容概要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广东新会人。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12年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此外,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政论、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他的“新文体”,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
文章特色:
《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论证过程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为了论证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从而确立了中心论点。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形象化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比喻论证中又有正反论证,手法多变,左右逢源。
文章最后又采取援古证今的手法最纳出了全文的结论,并与篇首的论点相应和。由这篇短文,我们已可窥见梁启超文笔之严谨、灵便和犀利了。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光绪年间的举人。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2.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由个别事物推出一般有理。归纳推理,又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二、词语辨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1)此句中的“林”应解释为: A.森林 B.会集 C.人物 D.事物
(2)此句中的“莽然”,应解释为: A.粗鲁莽撞 B.浩荡 C.广大众多 D..旷野
(3)此句中的“不一”,应解释为: A.种种不同 B.不等 C.不行 D.相差
(4)此句中的“途”,应解释为: A.道路 B.坦途 C.情景 D.途径、情况
提示: 1B 2C 3A 4D
10、《论美》导学案(表格式)
学习 目标 | 概括并领悟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论证方法。 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提升审美情趣。 | |
学习 重点 | 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论证方法。 | |
学习 难点 | 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 |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黑格尔评价说“他的著作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 。《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之一。 2、了解培根相关的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论真理》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论学问》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 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论学问》 3、学习生字词: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镶嵌( ) 吝啬( )( ) 气概( ) 戏谑( ) 摄取( ) 滑稽( ) 二、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通用反复诵读来感知课文的内容) 2、体会杂感文的特点:(杂感文的特点是:不受形式的束缚,比较自由等。) 3、杂感文虽然形式上杂乱。但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 (1)、找出文中有关“德才与容貌”的关系?
(2)、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认为“最高的美”是什么?
(3)、小结作者的观点是?
三、讨论交流: 1、评述作者对“美”的看法。 2、找出文章中精妙语句并分析其好处。 如:“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美有如夏日的水果” “很多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在别的方面有什么大的才德……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止而不是才德。” 任选一个来谈谈:
3、课文中象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同学们可细细品味。 四、小结 (1)、培根在这篇杂感中由论及人的外貌美、形体美、风度美而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德行集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 (2)、课文中的语句隽永而充满智慧,只有通过深读精思才能理解它们人含义,让学生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并反复体会。
| ||
11、必修5《论厄运》表格式导学案
课时及内容: 论厄运 课型: 新授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强化基础知识
学习重点、难点:
训练解题能力
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刺绣 焚烧 所罗门 明火执杖 B. 慰藉 慷慨 基督教 孩啼时代
C. 蔑视 淹没 莫须有 一泄千里 D. 羡慕 骄横 破天荒 漂洋过海
3.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些俱乐部在引进外援时,总是犯拾人牙慧的毛病,眼睛只盯着那些曾在别的俱乐部表现出色的球员,自认为是慧眼识英才,但往往是事与愿违。
B.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整天朝不虑夕,一副乐呵呵的样子。
C.李敖是世界上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者,他写过一百多本书,可其中九十六本被查襟,自人类有史以来,写书之多,被查禁量之大,他居世界第一。
D.这套书选题不错,但编辑水平甚差,尤其是其中的古代系列,有些书实在是唐突古人,令人不忍卒读。
4.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
A. 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B. 温家宝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升值,是重大的经济政策,中国将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而使人民币升值。
C. 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克里斯去解救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在一个瓦盆里飘洋过海的。
D.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是塞涅卡得之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
B.《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
C.理想新农村:李健宇认为: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街道整洁、道路更加宽阔 。
D.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
6.下列的名言警句不属于“厄运”的一项是( )
A.“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
B.“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