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高效导学案一等奖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高效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高效导学案一等奖

1、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高效导学案一等奖

【教学设想】

1.感受婉约词的风格,品味词的意境。

2.把握词人思想情怀,体味词中蕴涵的细腻情感。

3.学会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词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4.学习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醉花阴》

【课前预习】

1.李清照,号_____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_____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_____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_____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_____、金石。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_____”之说(见《词论》)。前期作品多写_____,内容缺乏深意。后期作品多抒发_____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凉美。

【写作背景】《醉花阴》:本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重阳赏菊,无人相伴,在极度思念之下写下此词。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作品,时值金兵入侵,丈夫病死,词人辗转南方避难,备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在这种背景下,李清照写下本词。

3.字音积累

玉枕()戚戚()憔悴()

乍暖还寒()堆积()梧桐()

2、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高效导学案

【教学设想】

1.感受婉约词的风格,品味词的意境。

2.把握词人思想情怀,体味词中蕴涵的细腻情感。

3.学会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词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4.学习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醉花阴》

【课前预习】

1.李清照,号_____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_____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_____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_____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_____、金石。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_____”之说(见《词论》)。前期作品多写_____,内容缺乏深意。后期作品多抒发_____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凉美。

【写作背景】《醉花阴》:本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重阳赏菊,无人相伴,在极度思念之下写下此词。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作品,时值金兵入侵,丈夫病死,词人辗转南方避难,备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在这种背景下,李清照写下本词。

3.字音积累

玉枕()戚戚()憔悴()

乍暖还寒()堆积()梧桐()

3、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高效课堂导学案

【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预习案

1、关于苏轼: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轼(1037~1101),字,号,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代杰出的家、家。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但在文学上成为一代大家。他的散文、诗歌都很有成就,书画亦造诣极深,在北宋享有盛名。他的词,突破当时柔弱词风,扩大了题材,境界开阔,语汇丰富,不拘声律,词风雄健,开之先河。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又与并称“苏辛”;书法与、、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

4、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说课稿

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说课稿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二、教材的地位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

三、教材前后联系

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属“闲愁”一类的作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学生对唐宋诗词的学习限于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作家的感情,做到这些就够了。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课程标准同时说:“古代诗文的阅读,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第二单元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品味和赏析。从编者的角度看,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有三个:

1、词的常识的教学,并大致理清词的发展脉络。

2、引导学生欣赏宋词,把握词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注意词中带有作者浓厚主观色彩的意象和意境,揣摩作者的感情,并进行欣赏、品味。

3、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传达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单元教学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3、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4、在《雨霖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首词在景、情上的婉约特征。

第三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1、本首词之前,学生学过柳永、苏轼、辛弃疾这三大家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对豪放和婉约的风格特点也有大体认识。

2、九年级上学期,学生诵读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辛弃疾的《永遇乐》,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有所了解。在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这两首紧挨着编排,学生应该对豪放和婉约的说法也有所了解。但这两首词在初中教材中都属于“课外诵读篇目”,可以断定,学生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靖康之耻以及豪放、婉约的风格都掌握得不深。

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第四部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诗歌作品的核心在于意象和意境的创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品味情感。

2、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本课教学以诵读为线索,串起对内容、意象、意境和情感的品味与赏析。

3、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4、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第五部分: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诵读鉴赏——反复的诵读贯穿整节课,带动对内容的感知,对意象与意境的品味,对感情的体验,对婉约词风的鉴赏。

2、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3、讨论探究——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4、分析讲授——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教学以教师的分析讲授来完成,更直接,也更有效。

第六部分:教学环节安排与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1、熟读作品,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

2、你对这首词的哪一个句子、意象感受最深,为什么?、

3、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三道预习作业分别对应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质疑探究、讨论探究、分析讲授。

三、整体把握,初次诵读课文,读得顺畅。

指名三位同学,说说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大概理解。

四、质疑探究,再次诵读课文,读得准确。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互相解疑,进一步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基调。

五、讨论探究,第三次诵读课文,读出感情。

1、提出核心问题,你对这首词的哪个意象感受最深,为什么?发动学生讨论,表达观点,理解这首词运用意象的特点。

2、教师小结学生的观点后,引入李白、范仲淹、欧阳修、温庭筠的相关诗句,深入分析“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传统意义和审美特征。

六、分析讲授,第四次诵读课文,读出韵味。

1、以问答方式,简要分析这首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明确这首词运用叠词的语言特点。

七、总结情、景特点,明确婉约词风。

5、《醉花阴》导学案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醉花阴》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③品味鉴赏词中的名句,把握词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词人把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深刻的思想性。

②领悟婉约派词的情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了解李清照前期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 探讨法: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 多媒体辅助法:PowerPoint演示文稿,感知、品读、印证。

【学 法】 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

1、自由朗读 2、齐声朗读 3、指名朗读 4、熟读背诵 5、配乐朗诵 6、范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MP3朗读文件 纸质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早读或课外)

1.《醉花阴》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2.《声声慢》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醉花阴》导学案的全部内容。

6、《醉花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4、 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朗读.讨论.拓展阅读.

【知识链接】

一.走近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二.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A级) 上片:﹏﹏﹏

下片: ﹏﹏﹏

二.赏析词文:

(一)赏析上阙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B级)

———————————————————————————————————

———————————————————————————————————

2.第二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应该怎么分析呢?(C级)

———————————————————————————————————

———————————————————————————————————

3,上片小结:—————————————————————————————

———————————————————————————————————

(二)赏析下阙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C级)

———————————————————————————————————

———————————————————————————————————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以“愁”字开头,以“瘦”字结尾,请简单分析一下这个瘦字?(C级)

———————————————————————————————————

———————————————————————————————————

3. 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C 级)

———————————————————————————————————

———————————————————————————————————

(三)试分析本诗的艺术技巧。(D级)

———————————————————————————————————

———————————————————————————————————

【 作业】

1 背诵全词

2 完成课后第二题

3 预习《声声慢》

【拓展研读】

品味词中意蕴丰富的意象

1. 菊花——坚贞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3. 鸿雁——思乡怀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4. 酒——离别愁绪

酒在古典诗词中表现出两种感情,一是欢庆,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文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一是;离别,古诗大多是这一种,表现离别的愁绪。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在词中的“淡酒”表现了酒的无力,没有了烈性,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深、思念之痛

5. 梅花——傲霜斗雪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高效导学案

【教学设想】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进一步培养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知识链接】

见高效学习法:《少年才子李商隐》、《李商隐——“朋党之争”的牺牲品》

【课前预习】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与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

二、名句默写

,东风无力百花残。

,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

8、《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领会《如梦令》中作者借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惜春伤春的情怀

2、抓住“独”“满”体会《一剪梅》中作者的闲愁之深、相思之苦。

3、了解李清照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婉约派特点。

二、学法指导: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3、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三、自主学习:

1、李清照, 代著名女词人,号 ,有作品集 。是 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风zhòu 玉簟( )

3、借助工具书了解两首词的意思。

四、重难点探究:

1、《如梦令》中以平常之语出新奇之意,理解作者借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这一精绝之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怎样理解《一剪梅》中的“闲愁”

3、“花自飘零水自流”在上下文中有什么作用?

六、巩固练习:

1、背诵、默写三首词。

2、完成《同步课课练》上的习题。

七、拓展延伸:

1、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几个句子画面感非常强,请你写一段话来再现这个场景。


9、《声声慢》导学案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声声慢》导学案,大家一起来分享下。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李清照的《声声慢》。

2、解析:《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词的能力。欣赏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知人论世)

2、能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句来解读词人的愁情,理解因何而“愁”。

3、能结合本词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方法。

2、解析:

《课标》中有关诗词的教学目标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选入高中课本里的古诗词曲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可谓字字玉玑。它是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涵盖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文化的最好教材。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李清照的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变化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应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中“愁”的由来。

2、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某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学案补充作者资料、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检查自主学习情况→找意象、明意蕴→知识迁移与拓展→目标检测→小结

(二)教学情景

1、导语: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她是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晚年佳作《声声慢》,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设计意图:直接点李清照的“愁”心,引发学生思考。

2、检查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补充资料:

①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华 中经丧乱 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词风清丽婉转。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词风沉郁凄凉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②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③请同学找出词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词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词人的情感。

3、问题与探究

①问题1、从整首词来看,“秋”的色彩是很浓郁的,“心”上有“秋”便是“愁”词中哪些词语直接表现“愁”?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设计意图:读懂词的大意,通过找直接抒情的句子,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②问题2、词人用哪些意象来写“愁”?

意象 特点 寓意

酒 淡 借酒御寒、消愁,愁太浓

雁 旧时相识 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黄花 满地、堆积、憔悴 明写花,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梧桐雨 细、点点滴滴 愁情似雨,虽细不断,落在叶上,打在心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用找意象、创意境的方法体会诗词意蕴。

③问题3、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写“愁”的诗句,你还能找出用“梧桐雨”、“黄花”、“雁”、“酒”这样有情感色彩的意象表达“愁”的句子吗?

明确:

梧桐: 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 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晏殊的《采桑子》: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

晏殊的《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黄花: 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王实甫的《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雁: 晏殊的《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的《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的《卜算子》: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酒: 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设计意图:通过对写“愁“句子的积累,学会借景抒情的分析方法。

【即学即练】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方法分析下列这首词。

南乡子

[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中哪一个词语最能表达词人的情感:__________。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说说写了哪些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设计意图:谈论交流,巩固找意象、抓关键词的分析方法。

四、【目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B.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调养,保养)

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2、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仰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铜叶簌簌,秋雨滴滴,这里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设计意图:加强对词的内容的理解。

五、【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这些事物折射出作者一生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承载着词人家国兴亡的悲哀历史,充分展示了一代女词人的旷世才情。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声声慢》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