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等奖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
2.掌握积累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代汉语知识。
3、熟读课文,能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赏析人物形象和说服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背诵、积累、归纳;自主、合作、探究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梳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加强文言知识积累。
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和结构,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自学】
(一)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后虽郑国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郑国能明言的,“出师有名”的理由)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都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不能明言的,各自心怀鬼胎,为利益一拍即合)
(三)知识链接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2、《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
2.掌握积累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代汉语知识。
3、熟读课文,能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赏析人物形象和说服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背诵、积累、归纳;自主、合作、探究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梳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加强文言知识积累。
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和结构,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自学】
(一)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后虽郑国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郑国能明言的,“出师有名”的理由)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都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不能明言的,各自心怀鬼胎,为利益一拍即合)
(三)知识链接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和学习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预习案
一·自主学习: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自主学习检测】
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
4、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
一 、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 、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本文相关写作背景: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
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四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五、 学习过程:
(一)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 )( )
( )( )
(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通就是通用,假就是借用,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语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① 烛之武退秦师 ② 且贰于楚也
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 越国以鄙远 ⑥ 阙秦以利晋
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古今异义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③ 亦去之 古义: 今义:
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4、文言句式
① 以其无礼于晋 ( )
② 佚之狐言于郑曰 ( )
③ 夫晋,何厌之有?( )
④是寡人之过也。 ( )
⑤辞曰 ( )
⑥敢以烦执事 ( )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⑧许君焦、瑕 ( )
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
③越国以鄙远 (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 ) ②夜缒而出 (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④且焉置土石 ( )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
④吾其还也 ( )
(5)之
①公从之 (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
③行李之往来 ( )
④何厌之有 ( )
(6)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7)夫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夫晋,何厌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谁与归
(三)翻译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六、学生总结:
七、学习反思: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之《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备课: 授课: 设计人:
一、探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它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
3、本文人物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4.阅读课文第三段,想想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各小组设计一种游说秦穆公的方式,与课文比较哪种方式好些。
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5.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6、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二、学习总结:
三、学习反思:
5、《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一、《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知识链接】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投影显示: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资料:《郑通志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投影显示:古代姓名的由来
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 虞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别:齐 鲁 韩 赵 魏 秦 楚 宋 卫
地名:东郭 南宫 西门 欧阳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 司徒 帅 尉
职务:巫乐 陶 屠 卜 施 商
4以动植物为姓——牛 马 龙 熊(可能是氏族图腾) 杨柳
5以数字为姓——伍 陆 万
6少数民族的姓——金 翦 萨 慕容
三、课文知识点解读
第一段: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 于: 贰:
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古今异义词: {
翻译: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
句式:
省略( )补全:为 ,
6、《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赏、背。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背:熟背全文。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利于晋B.焉用士郑以陪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乱易整,不武
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夫晋,何厌之有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
4.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其无利于晋
B.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6.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指出它们的用法并解释意义: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是寡人之过也。( )
B.夫晋,何厌之有?(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8.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③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9.翻译下列四句话,要求意准句顺。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文:
④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7、《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一、 导入
孙子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看来“三寸不烂之舌”在乱世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重新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感受这千古不朽的语言的魅力。
二、 感知课文,快速归纳文章结构。
(一)阅读训练
1.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与《 》《 》合称为“春秋三传”。
在这个步骤插入讲解: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文章结构
2.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① ;② ;③ ;④
3.说退秦师的理由:
① ;② ;③ ;
三、 考点解析
文言文阅读在高职考试中分值有15分,5个小题,而且考点也是基本固定,在选文上基本以人物传记类为主。在选项的设置上,很多的选项都来自我们学过的课文,体现了语段出自课外,考点来自课内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立足课内,延伸课外。
(一) 词类活用
⒈下列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②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④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在西边)⑥臣之壮也(壮年)⑦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⑧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⑨君亦无所害(害处)
A. B. C. D.
倒装句
⒈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B.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C.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D.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三)通假字
⒈对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B.共其乏困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四)阅读训练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五,课外训练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战国策·燕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不信人 信: B.伤臣于王者 伤:
C. 燕王不馆 馆:安排住宿 D.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王以万乘下之 ②以其无礼于晋
B.①臣东周之鄙人 ②臣之壮
C.①伤臣于王者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①今臣为足下使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 翻译下列句子: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8、《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5——《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积累“缒、陪、过、赐”等实词,“以、而、焉”等虚词
2、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学习流程】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夜缒而出( ) 2、晋军函陵 ( ) 3、是寡人之过也 ( ) 4、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 5、朝济而夕设版焉 ( ) 6、 又欲肆其西封 ( )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 )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 9、 且贰于楚也( ) 10、焉用亡郑以陪邻( ) 11、失其所与 ( ) 12、吾不能早用子( )
二、一词多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敢以烦执事( )(04湖南)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06江苏)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2011山东)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④且焉置土石 ( )⑤犹且从师而问焉 ( ) (03全国) 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或师焉,或不焉( ) ⑧盘盘焉,囷囷焉( )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 (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 ④吾其还也 ( )(09湖南.12年山东.12浙江) 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⑥其孰能讥之乎( )⑦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5.之(各组之的用法,若都相同就写一个意思用法,若感觉不同则分别解释)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011安徽)/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②唯君图之/人非生而知之者( )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作《师说》以贻之 ( ) ④顷之,烟炎张天/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⑤宋何罪之有?/凌万顷之茫然 ( )
三、翻译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4.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
四、拓展阅读 用斜线给划线句断句,并翻译画线句子 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见君子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1、 2、 3、 五、《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 【运用示例】
1.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2.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3.“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4. 晚年得志,不能不说是他的运道好。明明有才,明明有若干机遇摆在面前,不伸手去拿,谁能说他拿不到手,仅仅只是懒得伸一伸手。当今社会,不是过去,我们应该把握机遇,不应等着机遇来找你。
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2、军:驻军 3、是:这 过:过错 4.赐:恩惠 5、济:渡河版:筑墙,就是做防御工事 6、肆:扩张封:疆界 7、阙:亏损惟:希望 8、微夫人:如果没有;那个人 9.贰:从属二主 10、陪 增加 11、与: 结交 12、用:任用
二、一词多义 1.以 ① 因为,连词 ② 拿,用,介词③表目的,连词 ④表目的,连词,来 ⑤把,介词 2.而 ①连词表 顺承,才 ②连词表修饰 ③连词,顺承 ④连词表转折 3.焉 ① 语气词,表陈述 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兼词,从哪里 ④疑问代词,哪里 ⑤代词,他 ⑥兼词,于是,在那里⑦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⑧……的样子 4.其 ①代词,他们的 ②代词 那③代词,自己的④祈使语气,还是⑤代词 自己⑥ 副词 难道 ⑦其……其 是……还是 5.之 ① 取独 ②代词,这件事,知识和道理 ③ 代词,他④助词补足音节 ⑤ 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翻译句子 1.如果消灭郑国却对您有好处, 那么(我)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 2.越过晋国(来)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你知道这是很难的,何必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3.如果你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你也是没有什么损害。 4.晋国什么时候会满足呢? 5.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
四、拓展阅读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1、 好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颜色那样(出自至诚),这就是说的自己意念诚实,心安理得。 2、 (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显出遮遮掩掩的神态,隐藏他们所做的坏事,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 3、 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思想一定要表露到外面来。 (慊:满足 厌 yā 这里有“隐蔽”的意思) 译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颜色一样,一切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要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9、《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必修三)
一、复习目标:
1梳理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品悟挖掘文本素材,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二、自主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秦伯说,与郑人盟 6.失其所与,不知
(二)古今异义词
1.贰于楚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②与郑人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 ②阙秦以利晋
③越国以鄙远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烛之武退秦师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 ② 共其乏困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邻之厚,君之薄也
4、数词活用动词:且贰于楚也
(四)一词多义
1、重要实词:
辞
①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②近者奉辞伐罪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③皆好辞而赋见称 《史记 屈原列传》
④动以朝廷为辞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⑤今者出,未辞也 《史记 鸿门宴》
⑥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史记 信陵君窃符救赵》
鄙
① 蜀之鄙有二僧。 彭端淑:《为学》
②越国以鄙远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庄公十年》)
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左传·昭公十六年》)
⑤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 (洪迈:《方腊起义》)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许
①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②许">许君焦、暇
③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④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⑤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柳先生传》
⑥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
微
(1)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来兮辞》
(2)人微言轻 《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3)味苦而微辛
2、重要虚词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而
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④且焉置土石( )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 )
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② 失其所与,不知 ( )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④吾其还也 ( )
之
①子犯请击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臣之壮也( )④辍耕之垄上( )
⑤夫晋,何厌之有( )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3、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四、当堂训练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 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3.下列句子中画方框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唯君图之 君之壮也,犹不如人
4.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是寡人之过也5、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五【文本研讨】
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人物形象。
烛之武: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郑伯
1、善于纳谏
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2、勇于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3、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佚之狐
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素材积累:
如果把课文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写作素材,你认为适用于哪些话题?
积累角度 | 适用的话题 | |
人物及事件 | 烛之武智退秦师 | |
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 ||
郑伯面请烛之武 | ||
秦伯退师 | ||
晋侯放弃攻打秦郑军队 |
请你从提炼的话题中选择一个,使用课文素材,模仿上面的文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段。
高考链接
(2011安徽)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010浙江)且贰于楚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文学徐">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1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暮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乡望公2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3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晙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硎节)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科兄弟 科:分摊
B.全活甚众 全:全部
C.其女字君从子 字:许嫁
D.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纠:聚集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2)乡里的人都叹息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依靠的人了。”
(3)所以乡邑中有好的义士,足以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和相关官员的缺失,对老百姓有功劳。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学徐">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秀才,徐君天赋聪慧而有卓识,读书只了解大概,仰慕古代刚直严正、见义勇为的人,乐于周济,谨守诺言。街坊若有争论,必定登门去验证是非曲直,徐君一句话就能使人折服。家境中落后,徐君殷勤周至地悉心奉养父亲,所以父亲能够与几个旧友在山野中歌吟长啸达二十多年。所有的徭役都是自身承担,从不将它分摊给兄弟。徐君的伯父性格刚强急躁,他侍奉伯父更加谨慎。最小的弟弟读书,徐君没有因为
自己家境贫寒的缘故竭尽力量资助。
明代末年,各种苛捐杂税非常沉重,主管其事的人经常耗尽家产,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从此用增加赡养族人或贫困者的田产来资助这一地区,设立共有土地制度来分配田地给各户丁口,到现在还享受他带来的好处。崇祯末年,天干蝗灾连续不断,许多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君每年拿出仓储的粮食来救济乡亲,又劝说有财力的人家也来资助,使保全活命的人很多。他妻子的兄弟有一亲人年老而没有后代,徐君供养他二十年,老人死后徐君安葬了他并且每年都去祭祀。徐君的一个黄姓好友父子死在监狱,留下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君尽心救助她们,将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儿,所以黄氏一生都没有感到有孤独寡居的苦闷。朋友黄某的亲家喜欢炫耀,忽然遭受了一场大灾难,徐君为援救他耗尽家产。徐君教育孩子要把亲近贤人,爱慕贤才,对别人亲密友好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改朝换代之际,州郡中有声望的人和侠义之士都到邓尉山、太湖畔开垦土地,徐君为了营求住所资助饮食不知疲倦,不再因为关系到猜疑而在意。到了乙酉丙戌年间,各种盗贼纷纷出现。徐君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每次听说盗贼来了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勇敢的人来防御。盗贼非常恼怒,最后杀了徐君。乡里的人都叹息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依靠的人了。”
有人说:徐君只不过是个古代侠义之辈而已。魏禧说:侠义的人凭借喜爱侠义使国家混乱,徐君凭借侠义来保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朝代兴盛之时,上官保持自身清白励精图治来让下民得到好处,下民尽职尽责来供奉上官,上下相处平安,那么盗贼也就不会出现。朝代衰落时,大官们贪婪放纵军事威力来监督他们的臣民,小的官吏大肆剥削百姓,自我奉承又奉承上官,弱小的百姓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在这种时候,千户人家的乡里,百户人家的聚集地,假如有豪门巨室的大人物,喜爱侠义不看重钱财名利,能缓解一方急难的人,那么贫穷百姓的饥饿寒冷有资助的人,战争和敌人出现时有依靠的地方,就不会失去操守仓促间沦为盗贼。或者也有人敬重法则感念恩德,不敢为非作歹,不忍心辜负别人。所以乡邑中有好的义士,足以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和相关官员的缺失,对老百姓有功劳。像徐君这样的人,他或许就是在其中的人吧?唉,这篇传记并不是仅仅为徐君所撰写的了
10、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凭借过人的智慧一举击退秦军,精神可歌可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 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课时:
两课时。
内容分配为:第一课时梳理文意,重点讲解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的技巧和功效;第二课时解决文中出现的各类文言现象,重点解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烛之武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而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还是一个圉正——养马的官儿,他须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保住社稷劝退强兵!他就是:烛之武!
二、解题并整体感知:
文题为“烛之武退秦师”,那么为什么要退?由谁退?怎么退?结果如何?我们先来看一张当时的时局图。
简单讲解时局图后,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了解,思考: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明确】因为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要围郑?
【明确】因为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都是郑国和晋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秦国为何也来围郑?
【明确】因为秦晋之好,秦又有往东扩张的野心。
4、谁举荐了烛之武?他自己为什么不亲自上阵?
【明确】佚之狐。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
上面就是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一等奖
天窗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天窗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最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等奖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