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窦娥冤》学案一等奖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2、《窦娥冤》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3、《窦娥冤》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等。《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
,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
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
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4、《窦娥冤》学案
《窦娥冤》的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四.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了解关汉卿和 元杂剧的知识 。 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阅读课文自己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二、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三、合作探究
(一)、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 押赴刑场
第二部分: 刑场诀别
第三部分: 刑场誓言
(二)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五、课堂检测 1、关汉卿,号 ____, 代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______ ______ _____ 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
六、反思质疑,
七、布置作业:背诵《端正好》《滚绣球》。
5、《窦娥冤》导学案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窦娥冤》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
1、 常识:古代戏曲知识、元杂剧知识、关汉卿、与课文有关的剧情;
2、 了解清晰的情节结构;
3、 艺术借鉴:
○1、语言上的口语化、抒情性、音韵美;
○2、艺术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4、 人文素养:理解主旨,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1、 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 浪漫主义手法
教学难点
语言赏析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究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常识:古代戏曲知识、元杂剧知识、关汉卿、与课文有关的剧情;
2、了解清晰的情节结构。
教学程序
一、复习古代戏曲知识
我们已经自学了短文《古代戏曲鉴赏》,现在检查自学效果:
1、何谓戏曲?
中国传统戏剧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戏剧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
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2、何谓戏曲语言?
以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为例说明之。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包括独白、对白、旁白、带白(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方面的提示。
3、怎样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
○1、要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不仅要理解其语意,注意其修辞特点,
而且要着眼于表达效果,体会其情味,认识其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要注意其通俗性、口语化。
○3、要注意其抒情性和音韵美。
曲词的抒情性常常是通过修辞方法的使用表现出来的。
曲词的音韵美很复杂。可在曲词中加衬字,以加强声情和补足语义。曲词常有赘韵、重
韵,赘韵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地方用韵,重韵是在一首曲子里出现相同的韵脚字。曲词中常用对仗,有隔句对、联珠对、重叠对、首尾对、衬字对等等。
4、怎样鉴赏古代戏曲的艺术手法?
○1、注意浪漫主义手法。古代戏曲往往用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艺术
构思,表达难以实现的愿望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引人入胜。
○2、注意借景抒情手法。古代戏曲继承了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艺术传统,并结
合戏剧的特点,使写景抒情成为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5、中国古代十大悲剧:
《窦娥冤》 ──元朝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朝纪君祥
《精忠旗》 ──明朝冯梦龙
《清忠谱》 ──清朝李玉
《桃花扇》 ──清朝孔尚任
《汉宫秋》 ──元朝马致远
《琵琶记》 ──明朝高则诚
《娇红记》 ──明朝孟称舜
《长生殿》 ──清朝洪升
《雷峰塔》 ──清朝方成培
6、中国古代十大喜剧:
《救风尘》 ──元朝关汉卿
《西厢记》 ──元朝王实甫
《看钱奴》 ──元朝郑延玉
《中山狼》 ──明朝康海
《墙头马上》──元朝白朴
《李逵负荆》──元朝康进云
《幽闺记》 ──元朝施君美
《绿牡丹》 ──明朝吴炳
《玉簪记》 ──明朝高濂
《风筝误》 ──清朝李渔
二、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 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
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 剧本的构成:
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见上)
4、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三、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四、剧情梗概
自读文注○1:
书生窦天章要进京赶考,因欠蔡婆的高利贷,被迫将7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家做童养媳。窦娥17岁成婚,不料两年后就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出城索债,债户赛卢医为了赖债要害死她,被流氓张驴儿父子解救。张驴儿借机赖在蔡家,逼迫蔡家婆媳俩嫁给他们父子,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以胁迫窦娥就范,不料反把自己的父亲毒死,于是嫁祸于窦娥,告到官府。贪官桃杌将窦娥屈打成招,问成死罪。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感天动地,一一应验。后来,窦天章做了高官,复审此案,替女儿报了冤仇。
五、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略)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戏曲是如何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的。
分工为:窦娥1人、监斩官1人、刽子手1人、蔡婆婆1人、其他同学舞台说明及科介。
六、了解清晰的情节结构
全文可分为怎样的三部分?归纳段意。全文共10个曲牌,分别包含在哪个部分里?
部分 起 止 段 意 曲 牌
概 要 详 说
一 开头至“只落
得两泪涟涟” 押赴刑场
(怨) 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
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 【端正好】【滚绣球】
二 “刽子云”至
“负冤衔屈” 婆媳诀别
(悲) 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
别的场面。 【倘秀才】【叨叨令】
【快活三】【鲍老儿】
三 “刽子做喝
科”至结束 三桩誓愿
(愤)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
场面。 【耍孩儿】【二煞】
【一煞】 【煞尾】
七、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鉴赏
教学程序
一、鉴赏第一场
分角色朗读,回答问题: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滚绣球》中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3、《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4、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明确:
1、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3、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4、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滚绣球】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
二、鉴赏第二场
分角色朗读,回答问题:
1、这场主要表现了窦娥的什么品质?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2、不惜笔墨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3、通过婆媳的对白,可以看出关汉卿的语言艺术有何特点?
——明确:
1、主要写窦娥的善良孝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了药死公公的死罪,她的死实际是替婆婆顶罪;二是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三是临行前的交待后事,在临刑将死之际,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啼。
2、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这样与窦娥反抗的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同时善良的被毁灭,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3、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这些话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而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了她善良的心地。
三、鉴赏第三场
分角色朗读,回答问题:
1、窦娥发了哪三个誓愿?目的是什么?
2、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可剧中一一应验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第一场指斥天地,这一场祈求天地,前后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
4、“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句话有何作用?
5、“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三桩誓愿:
①、“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
②、“六月飞雪”,希望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同时“免着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 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2、其实,这正是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本折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3、两种说法均可:
①、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中国人思想深处最后的精神依靠。其实都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②、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地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4、“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的这一主题思想,揭示了封建吏治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这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形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作品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5、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艺术借鉴:
○1、语言上的口语化、抒情性、音韵美;
○2、艺术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2、 人文素养:理解主旨,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程序
一、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出生贫苦、善良孝顺、刚毅坚强、富于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是封建社会里受摧残、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
二、形象的意义
1、善良孝顺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①、窦天章典卖女儿;②、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③、丈夫的夭折;④、蔡婆的引狼入室 ;⑤、张驴儿的陷害;⑥、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一句话,是黑暗的封建社会。
2、归纳主旨: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课文是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三、艺术特色
1、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本色的戏曲语言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全文三场,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无论哪一场,语言都是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四、总结全文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窦娥冤》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6、《窦娥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
(2)梳理课文结构 ,品味台词,分析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摆脱黑暗的愿望。
学习重点: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戏剧主题和窦娥形象。
学习难点:窦娥的指天斥地和临刑三愿的理解,认识社会的黑暗。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支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4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杂剧中心在大都,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重要的杂剧作家还有王实甫、马致远、白朴、杨显之、纪君祥等人。前期杂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由于后期杂剧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日趋严重,作品的质量也不如前期。比较重要的作家有郑光祖。总的看来,元代杂剧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它以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块丰碑,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杂剧盛行于元代。现存元杂剧130多种。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5 临川四梦是汤显祖(明代临川人)著作,有称 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 《邯郸记》《紫钗记》
一生得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汤显祖)
6 南洪北孔
洪升(清代浙江钱塘人)《长生殿》
孔尚任(清代山东曲阜人)《桃花扇》
研读课文(结合视频朗读课文)
1)给下列词语注音
盗跖 提防 罪愆 错勘 湛湛青天 衔冤 前合后偃
亢旱 苌弘化碧 埋怨 尸骸 哥哥行
答案:
盗跖 dào zhí 提防dīfáng 罪愆 zuì qiān
错勘cuòkān 湛湛青天zhàn zhàn qīng tiān
衔冤xián yuān 前合后偃qián hé hòu yǎn
亢旱kàn hàn 苌弘化碧chánɡ hónɡ huà bì
埋怨mán yuàn 尸骸shī hái 哥哥行gēge háng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 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 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 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答案:A
3)下列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答案:C
4)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答案:B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1)刽子磨旗、提刀:摇旗;(2)锣三下科:戏剧称角色动作叫“科”,与传奇中的“介”相同;(3)行动些:行动起来;(4)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这边那边,这里那里;(5)不提防遭刑宪:拷打;(6)兀的不痛杀我也:这;(7)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每,常常,往往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⑦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⑥⑦
答案:A[(3)行动些:走快些。(5)遭:遭遇。(7)每:同“们”。]
6) 填空(当堂检测):
①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____________形式。_____________(时代)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答案:戏曲,金末元初。
②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 形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答案:歌唱、说白、舞蹈,韵文,散文。
③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_______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_________。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答案:四折,开端、发展、高潮,楔子。
④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________的若干曲牌组成。楔子只能用一二支_______。宫调,即_________,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答案:宫调,曲调。调式。
⑤杂剧角色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其中________为男主角,________为女主角。
答案:末、旦、净,正末、正旦。
⑥杂剧的舞台演出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_________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一剧四折通常由_________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__________”,正旦主唱的称“_________”。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_________”,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剧本还规定了主要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叫作“科”。
答案:唱、白、科,唱,主角,末本,旦本,“唱为主,白为宾”,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动作、表情、舞台效果。
⑦《窦娥冤》的全名是《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号_________,是_________末_________初大都人,________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除《窦娥冤》外,其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金,元,元,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第二课时
7 课文分析:
1)在课文中共出现哪些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答案: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答案: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3)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本曲写法有何特点?
答案:“天”这个意象隐喻着统治者。窦娥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的愤激之词,还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滚绣球】一曲,是她在绝望之中迸发出来的呼号。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 【滚绣球】一曲中,窦娥因蒙冤赴刑而发出对天地的怨恨。她悲愤地质问:“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她痛陈现实,指斥天地的不公、命运的不平,使“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不公平的事实,摧毁了她对天地的敬畏和幻想,使她得出结论:“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她大声呼告,对天地加以否定:“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在绝望中愤而抗议,揭露人间普遍的不合理,否定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这里的天地是现实的象征,鬼神是人间统治者的象征。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抗议,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这段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4)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 !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5)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答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答案::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照应标题,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生动;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人物形象更突出;三是寄托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主题更深刻。三愿充分揭露了“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的这一主题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一语道破形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作品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人们把《窦娥冤》又称作是《六月雪》,就是有力的证明。可以说,在本折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7) “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答案::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巅峰。
8)学习小结 :
主题概括——《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作品用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
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拓展阅读】
《窦娥冤》曲词的特点
第一,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这一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如本剧第一折里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的命运的悲叹的。她先说自己“满腹闲愁”,老天知道了都会伤感;再尽情倾诉自己愁苦的情状:每日寝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烂漫的花枝、圆圆的月亮,也只能加倍觉得伤心断肠,心里是说不出的焦虑、烦闷,眉头总是紧锁着;接着她感叹自己的愁苦没有尽头,随即简略回顾了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宽慰自己,把自己的不幸命运归因于前世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此生她要好好积德。这几段曲词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又如发三桩誓愿的场面,窦娥都是先用说白提出誓愿,然后用“曲”抒发感情,曲词里相应使用了三个典故,将皇天能够体察冤情、自己的冤屈定能感天动地的意思说足说透,增添了感染力。
第二,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窦娥冤》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节奏感强的唱词,以及元代口语的运用,都能做到浅近通俗、流畅自然、生动形象,极具“本色”。
本剧是由窦娥一人主唱的,她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大量引用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因此,她的唱词明白好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很有表现力。此外,作者对人物在特定时候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设计的唱词非常贴切,剧中的人物因此而显得活生生的,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如第三折“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这是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唱词。她一面为自己的身世伤心,一面向婆婆“交代后事”。她反复唱“念窦娥”,表现了她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悲不自胜的心情。她向婆婆“交代后事”:“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几句唱词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意蕴无穷,极为动人。它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生命无端被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恋,而她临死前对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又表现了她在婆婆面前一贯的善良与温顺。
剧作中的说白同样生活化、口语化,切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第三 ,在矛盾冲突 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窦娥冤》中,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善良的平民百姓和贪赃枉法的官吏之间的冲突,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是这场冲突的高潮,它有力地揭露的当时社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黑暗,也有力刻画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7、《窦娥冤》导学案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认识元代社会黑暗的,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4.、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教学难点】1、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课时计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作者关汉卿。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自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二、教学重点:了解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疏通文意,掌握剧情
三、教学难点: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
四、学习过程:
(一)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二)元代杂剧和关汉卿
元曲分散曲和元杂剧。散曲分小令(一宫调一曲子)和套曲(一宫调数曲子);杂剧由散曲+“科”+“白”构成;散曲只有唱而杂剧是“唱+演”。
1、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8、《窦娥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关汉卿和元杂剧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
3.分析并把握主人公窦娥形象,概括的主题。
4.赏析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学习重点】
1.分析并把握主人公窦娥形象,概括的主题。
2.赏析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学习难点】
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方法指导】
在了解剧本内容和理清文章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概括的主题。
【知识链接】
1、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元代关汉卿《窦娥冤》、纪君祥《赵氏孤儿》、马致远《汉宫秋》;明代冯梦龙《精忠旗》、高则诚《琵琶记》、孟称舜《娇红记》;清代李玉《清忠谱》、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方成培《雷峰塔》。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元代关汉卿《就风尘》、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惠《幽闺记》,明代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记》、吴炳《绿牡丹》;清代李渔《风筝误》。
9、《窦娥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3)梳理课文结构
(4)分析并把握主人公窦娥形象,概括的主题。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关汉卿,号,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字德辉。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给加点字注音
罪愆()看觑()提防()蓦过隅头()无捱无靠()
孛老()秀闼()田畴()鳏寡孤独()燕侣莺俦()
()撚断()浣纱()红鸾天喜()前合后偃()
恓惶()讼庭()错勘()杳无音信()苌弘化碧()
盗跖()勒死()邹衍()古陌荒阡()亢旱三年()
缥缃()亲家()当垆卖酒()刽子手()
三、再读课文,列出的结构提纲,口头复述故事情节。
【探究案】
一、窦娥之“冤”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10、《窦娥冤》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11、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
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
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资源共享
一、了解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二、了解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关于关汉卿的思想性格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于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趜会围棋会双陆。…… (关汉卿《不伏老》)
三、了解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知识储备(预习)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教学过程
一、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二、问题探究
(一)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试套唱【滚绣球】
(二)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三)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4、试套唱三桩誓愿
三、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四、小结
五、趣味探究(课外延伸)
试选择一小题,小组讨论交流
1、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2、关汉卿《寞娥冤》第四折(节选)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要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强伏罪名儿改。
[阅读提示]
这是《窦娥冤》第四折后部分,也就是全剧结尾部分,这是窦娥向其父窦天章两淮提刑肃正廉访使诉说冤情后的三段唱词,它带有总结全剧、揭示主旨的意味。请思考:
1、[梅花酒]曲中'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这一句唱词比第三折中的'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这一句揭露得更深刻,试简析之。
2、[收江南]曲中'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是将俗语'衙门从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改造而成的,前者比后者反映当时现实更深刻,结合《窦娥冤》简析之。
3、怎样认识关汉卿在[鸳鸯煞尾]一曲中开出的治世药方'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4、[鸳鸯煞尾]曲中'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要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一次展示了窦娥善良的心灵,请联系窦娥悲剧简析之。
六、作业
1、本单元小结复习
2、写出下一单元单元导语
附:
一、《窦娥冤》(第三折)欣赏
《窦娥冤》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这一折的开始,监斩官吩咐把住巷口,断绝行人;鼓三通,锣三下;披枷带锁的窦娥,被挥旗捉刀的刽予手押着上场,戏剧氛围突然紧张,窦娥唱第一支[端正好]曲。把气氛转向高亢,她勇敢而愤慨地抨击了'王法'、'刑宪'和'皇天后土':'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紧接着的[滚绣球]曲又将悲愤情绪和反抗精神汇成排山倒海的巨澜,狂怒地冲向在封建社会里被认为神圣威严、至高无上的天地日月鬼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明代朱权说元曲中有'不讳体',其主要特点是'字句皆无忌惮'。这[滚绣球]曲可算得是最无忌惮的呐喊与控诉,它指向了'永命之本'的天与地,也即所谓'皇天后土',她指责它们混淆了恶(盗跖,春秋时著名的'盗',名跖)与善(颜渊,孔子弟子),实际上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 ……
这支曲的末句却有转意,由控诉天地转向悲哀自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这一哭叫,表面上看似把全曲的磅礴之气降了下来,怨天恨地的结果是无可奈何,但却又切合窦娥作为一个被迫害的弱女子的实际。而且,这一哭叫,在无可奈何当中,包含着强烈的怨气。一张一弛,张中充满恨,弛中含有怨,其艺术效果是统一的。……
在[滚绣球]曲以后,戏剧气氛陡然一转,描写婆媳见面,法场诀别,低回泣诉,敦拖呜咽。嗣后,戏剧场面又转入第三个阶段,窦娥临死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血不溅地,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
对于窦娥的三桩誓愿,常有用艺术上的浪漫主义手法来作解释的,这当然是对的。但又可视为我国传统中'天人感应'观的一种反映。《元史》中的《王恽传》和《邓文原传》都有民间有冤狱,就出现久旱不雨的记载,元人文集、奏章和笔记中有关天变与人事相应的记载不可胜数,说明这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在这以前,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有一种说法:'匠夫至诚感天地,固有此理,如邹衍之说太甚。只是盛夏感而寒粟则有之,理外之事则无。如变夏为冬,降霜雪,则无此理。'(《遗书》卷十五)窦娥所唱'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恰像是对程颐上述那番话的回答。窦娥还用了'东海孝妇'的故事说明并非'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传说汉东海郡有孝妇被郡守枉判死刑,该郡大旱三年。后冤狱昭雪,天立降大雨。(见《汉书.于定国传》)窦娥这一愿望也得到了回答。这回答不是属于事理逻辑,而是深化了的感情逻辑。关汉卿的这些描写在深层意义上也已突破了'天人感应'的观点,它们为作家对黑暗势力的愤懑、抗议所充实,成为强烈的对正义呼唤的感情依托,化为一种复仇愿望的象征,一种揭露和谴责的深深力量。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窦娥誓愿六月飞雪,不仅要求证明她的冤屈,还要求'免着我尸骸现',白雪葬身,胜过埋在古陌荒阡,这同不要血洒红尘一样,表明了对那个污浊社会的最后决裂,也表现了她的品格的高洁。(邓绍基文,见《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删节)
二、传统戏曲文学塑造人物的四个特点
戏曲与其他一些样式的戏剧一样,都以塑造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为首要任务。这表现在四个方面。
1、戏曲文学要求在刻画人物时,通过对周围客观景物的描述。来抒发剧中的感情,即所谓传情。同时戏曲文学对戏剧行动的把握,往往同对剧中人思想感情的揭示紧紧结合在一起。戏曲还通过对抒情的个性追求,进一步解决了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矛盾。
2、戏曲文学在塑造人物上的第二个特点是'传神'。传统戏曲与写实戏剧(如话剧)在塑造人物时都要追求神似,但是两者在对神、形关系的处理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写实戏剧不仅要掌握戏剧人物的独特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表达方式,还要掌握他的独特声容笑貌和穿着风度,甚至他的独特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这种形似讲究逼真,它是摹写真实,以形传神,形神并重。传统戏曲以神似作为先决条件,从思想感情方面着手,多侧面、多层次地揭示戏剧人物的精神面貌,并从戏剧人物的品格气节、襟怀、气质、意志、气度等方面着眼,展开人物的行动,刻画人物的性格,追求神似,神形兼备。
3、戏曲往往以第三者的全知视角叙述、描写和抒情,形成剖析式叙述模式,表现在戏曲剧本里是那大量的叙述性的独唱、独白、旁白、自报家门、上场引子、下场诗等。这与写实戏剧是很大的不同的。戏曲作家不像写实戏剧作家那样,精心设置某种戏剧情境,让剧中人能够合情合理地自报家门。戏曲作家是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让读者知道这是谁,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戏曲剧中人的自我剖析与话剧的内心独白有相同的一面,都是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特定心理表白,都是剧作家设身处地的一种体验;但与话剧的内心独白又有不同的一面,它们不是剧中人出声的潜台词,不是剧中人心理活动的艺术体现,而是剧中人面向读者和观众所做的自我心理剖析。
4、戏曲文学在塑造人物上往往利用行当的作用。戏曲行当是一种人物类型,是一种刻画人物的程式体系和技术体系。不同的行当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一套唱、念、打、扮的程式,这种刻画人物的特殊方法把程式与生活联结起来,使得不同行当的演员能够运用各自的程式和技术体系突出和强化人物的性格。
(据《戏曲名著汇粹•前言》缩写)
三、《窦娥冤》与“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的题材取本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梁进之也都作过《于公高门》杂剧,颂扬替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谷云义等《中国古代文学问题解答》,吉林人986年版)
四、语言特色
关剧的本色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肖人物声口,符合人物身份。……关剧本色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于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像《窦娥冤》中这段普通的说白:“(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不了的浆水饭,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样朴素的说白,多么肖似窦娥这个封建社会里小媳妇的声口,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迹,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生动,正是这些平凡不过的话语,鲜血淋漓地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小媳妇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他的戏曲语言既本色又当行,具有“入耳消融”的特点,没有艰深晦涩的毛病。不像明清时期有些文人剧作,搬弄典故,爱掉书袋。关剧在曲词的安排上也恰到好处,曲白相生,自然熨帖,不愧是当时戏曲家中一位“总编修师首”的人物。(《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这是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关汉卿杂剧的语言,是在人民大众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清新质朴,通俗自然,明白如话,大量地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不工而工”,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适合于舞台演出,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窦娥冤》的语言,说白对话多而独白少,曲词重于叙事说理,很少有景物描写,本折曲词“激厉而少蕴藉”(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作者不是间接委婉地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的思想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是作品内容决定的,也体现了关汉卿的独特风格。
(张人和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析》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五、补充材料
十大古典喜剧:
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玉《精忠谱》、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12、《窦娥冤》教学案
《窦娥冤》教学案
学习目标 :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
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
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在对“三桩誓愿”的理解基础上,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掌
握文章的主题。
学习难点:鉴赏课文,感悟悲剧的艺术力量。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了解元曲,走近作者。
二、合作探究
课文是《窦娥冤》第三折的节选,那么全剧情节是怎样的呢?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
故事呢?后来窦娥的冤情得到澄清了吗?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 阅读课文,积累字词。
2. 背诵【滚绣球】一段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