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一等奖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一等奖

1、《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一等奖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感。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重章叠唱、对比及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

3.通过诗歌感知古人的劳动生活,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顾关于劳动的诗歌,引入《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二、新课。

(一)《芣苢》的学习

教学主线:读——想象——感悟

古人云: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自由朗读,描述想象的画面,并谈谈感悟。

引导性问题: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在做什么?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个人读、齐读、二重唱式齐读)

(2)适时引入材料,辅助诗歌理解。

(3)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想象人们采芣苢时的动作表情,体会“掇”“捋”“袺”“襭”等动词变换的作用,以及所体现出的收获喜悦。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任务驱动:如果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课本剧,作为编导,说说你的理解和考量。

引导性问题:剧情梗概?舞台背景如何设置?时间?(麦收季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雨后初晴……)地点?(苏辙家的院子,还是田间地头?)主角是谁?动作、表情、心理是怎样的?诗歌的主题?

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2)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知识,体会“赖”“替”“舞”“急”“多”等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小结。

三、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诗歌鉴赏。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2、《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感。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重章叠唱、对比及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

3.通过诗歌感知古人的劳动生活,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顾关于劳动的诗歌,引入《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二、新课。

(一)《芣苢》的学习

教学主线:读——想象——感悟

古人云: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自由朗读,描述想象的画面,并谈谈感悟。

引导性问题: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在做什么?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个人读、齐读、二重唱式齐读)

(2)适时引入材料,辅助诗歌理解。

(3)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想象人们采芣苢时的动作表情,体会“掇”“捋”“袺”“襭”等动词变换的作用,以及所体现出的收获喜悦。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任务驱动:如果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课本剧,作为编导,说说你的理解和考量。

引导性问题:剧情梗概?舞台背景如何设置?时间?(麦收季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雨后初晴……)地点?(苏辙家的院子,还是田间地头?)主角是谁?动作、表情、心理是怎样的?诗歌的主题?

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2)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知识,体会“赖”“替”“舞”“急”“多”等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小结。

三、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诗歌鉴赏。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01导,与诗人相遇

1.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⑶晨星里荒秽,戴月荷锄归。

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下面我们再进入古人的劳动之中,学习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2.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春秋集解》等行于世。

02读,与诗人相通

1.解题:“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场圃pǔ村酤gū闭廪lǐn

3.把握节奏,再次朗读。

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宋)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4.指名翻译诗歌。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描写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

补充:苏辙后期仕途不顺,接连遭贬,晚年退居颍川,潜居颖滨,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之中,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时期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视作,多反映农民的劳苦生活。这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03品,与诗人同行

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

2.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3.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叙事安排是否合理?

合理。诗歌以“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但透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颈联的两个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尾联诗人毫不吝啬的赞美再次证明了外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

4.诗歌里,诗人的感情变化是有层次的,请从每一联中提取关键字,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过程。

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

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现的鲜明可感;

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多博村酤”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

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

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

首联:欲——赖——期盼

颔联:败——舞——焦虑、欢喜

颈联:偿——劳——欣慰

尾联:闭——怜——赞赏

5.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

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

04比,与诗人同思

尽管《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1)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的手法,间接展现了麦收时节的劳动场景,和谐和睦,其乐融融,其中既有对劳动艰辛的强调,更有对美满团圆幸福生活的自足。

(2)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②《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是诗人历经生活波折之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歌颂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

05悟,与诗人同感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释: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尾联中“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答案:A

解析:A项,“带来的快乐”的说法有误,其感情应是郁郁寡欢、苦闷。

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向往田园生活。“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复得返自然”,如鸟儿离开樊笼一般的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内心的快意不言而喻。而苏辙虽是辞官归隐,但由注释可知,是迫于无奈。通过“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无投身自然的乐趣。通过尾联“古人时向梦中来”可知诗人不与外界交往,只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写出了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情。

4、《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

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1.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田园生活乐趣。

2.领会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对律诗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手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一、背景知识

(一)关于田园诗

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

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第五,宋代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5、《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

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任务情境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参与农事活动是大多数人一生中的主要工作和生活状态。农事活动固然充满了辛勤劳苦,如李绅笔下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居易笔下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但同时也充溢着美好和喜悦,如唐诗里的“把酒话桑麻”、宋诗中的“百里西风禾黍香”。在诗人的笔下,有些农事之美是静观所见,有些则是亲自参与所感。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辙,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体味劳作之美。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边诵边读,用“/”划分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韵脚。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明确】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2.诗句理解

(1)首联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陈谷:陈年的稻谷。赖:幸亏。

将要收割的麦子正好接上陈年的稻谷,幸亏有外孙们替代我在农忙时节帮忙收割。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质富足,精神满足。

(2)颔联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一竿:太阳升起的高度。

连续多年的阴雨浸湿了麦场,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写天气状况。先抑后扬,对比中突出了久雨天晴后的激动喜悦之情。“舞”形象地展现了乡邻欢呼雀跃的情景。

(3)颈联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博:讨取,换取;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急忙做好大饼消解外孙们的饥饿和困乏,多多换取农家酒来犒劳他们收割的辛苦。

颈联侧面烘托收麦的繁忙和辛劳。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外孙们收麦的场面,而是通过做饼、沽酒、饷田从侧面反映劳动的繁忙和辛苦,不仅如此,“急炊”“多博”还表现了诗人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4)尾联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廪:粮仓。

关上粮仓回到家里完成了收麦事宜后,可爱的外孙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吟诗作赋中了。

尾联写外孙们完成收麦后的表现。他们把麦子收进粮仓,回到家后马上投入到吟诗作赋之中。“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笔耕不辍的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3.内容小结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诗人与亲人抢收小麦的情景 劳作的繁忙与辛苦

任务活动二 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1.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

2.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

3.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

走近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语言素养专练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C.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

D.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

2.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欲收/新麦/继/陈谷

C.三夜/阴霪/败/场圃D.多博/村酤/劳苦/辛

3.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三夜阴霪败场圃B.一竿晴日舞比邻

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东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C.“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D.苏辙,字子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之兄。苏轼,字子瞻。他们的父亲是苏洵。

5.下列对本课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的“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之”是代词,代指芣苢。

B.《芣苢》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中只有动词的变化,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题目中交代了人物、地点和事件。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颔联通过“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的对比,写出见到晴日的喜悦。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解析 “赋诗”意为作诗。

2.

答案 D

解析 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3.

答案 A

解析 “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4.

答案 C

解析 A项“东周”应为“西周”。B项“六艺”应为“六义”。D项“之兄”应为“之弟”。

5.

答案 A

解析 “之”也是助词,无实义。

6、《麦哨》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B案

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品味语言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7、《麦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B 案

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品味语言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8、《麦哨》教学设计

一、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

(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

(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了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三、品味语言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9、《麦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的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三: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的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四:品味语言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语言,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五: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