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惊海天》学案一等奖

《《一着惊海天》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一着惊海天》学案一等奖

1、《一着惊海天》学案一等奖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

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知识链接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着()陆凛()冽默契()

殚()精竭虑镌()刻桅()杆

娴()熟

3.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二部分(第5~19段)

第三部分(第20~25段)

4.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的主要内容。

5.以为序,围绕着中心事件,重点叙述了、、、、五个方面。

二、探究案

6.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7.探究质疑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2)课文第三、四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请结合这两段内容简要分析。(提示: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3)为什么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让人们如此激动?(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回答。)

(4)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三、达标案

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着(zháo)陆凛(lǐn)冽

B.默契(qì)殚(dān)精竭虑

C.镌(juān)刻桅(wéi)杆

D.娴(xián)熟浩瀚(hàn)

9.根据意思填上合适的词语。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安顺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龙宫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1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C.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D.今年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粟。

参考答案

一、2.zhuólǐnqìdānjuānwéixián

3.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4.记叙了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的过程。

5.时间检查情况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舰载机成功着舰军民欢庆胜利

二、6.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7.(1)“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内容上,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意义重大,它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②结构上,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做了铺垫。

(3)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使中华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是中国人在富国强兵道路上一个重大的胜利,所以说,这次成功着舰振奋人心。

(4)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②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三、8.A9.白手起家殚精竭虑浩瀚

10.D11.A

2、《一着惊海天》学案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

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知识链接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着()陆凛()冽默契()

殚()精竭虑镌()刻桅()杆

娴()熟

3.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二部分(第5~19段)

第三部分(第20~25段)

4.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的主要内容。

5.以为序,围绕着中心事件,重点叙述了、、、、五个方面。

二、探究案

6.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7.探究质疑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2)课文第三、四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请结合这两段内容简要分析。(提示: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3)为什么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让人们如此激动?(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回答。)

(4)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三、达标案

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着(zháo)陆凛(lǐn)冽

B.默契(qì)殚(dān)精竭虑

C.镌(juān)刻桅(wéi)杆

D.娴(xián)熟浩瀚(hàn)

9.根据意思填上合适的词语。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安顺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龙宫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1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C.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D.今年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粟。

参考答案

一、2.zhuólǐnqìdānjuānwéixián

3.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4.记叙了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的过程。

5.时间检查情况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舰载机成功着舰军民欢庆胜利

二、6.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7.(1)“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内容上,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意义重大,它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②结构上,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做了铺垫。

(3)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使中华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是中国人在富国强兵道路上一个重大的胜利,所以说,这次成功着舰振奋人心。

(4)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②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三、8.A9.白手起家殚精竭虑浩瀚

10.D11.A

3、《一着惊海天》学案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

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知识链接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着()陆凛()冽默契()

殚()精竭虑镌()刻桅()杆

娴()熟

3.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二部分(第5~19段)

第三部分(第20~25段)

4.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的主要内容。

5.以为序,围绕着中心事件,重点叙述了、、、、五个方面。

二、探究案

6.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7.探究质疑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2)课文第三、四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请结合这两段内容简要分析。(提示: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3)为什么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让人们如此激动?(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回答。)

(4)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三、达标案

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着(zháo)陆凛(lǐn)冽

B.默契(qì)殚(dān)精竭虑

C.镌(juān)刻桅(wéi)杆

D.娴(xián)熟浩瀚(hàn)

9.根据意思填上合适的词语。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安顺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龙宫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1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C.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D.今年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粟。

参考答案

一、2.zhuólǐnqìdānjuānwéixián

3.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4.记叙了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的过程。

5.时间检查情况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舰载机成功着舰军民欢庆胜利

二、6.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7.(1)“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内容上,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意义重大,它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②结构上,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做了铺垫。

(3)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使中华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是中国人在富国强兵道路上一个重大的胜利,所以说,这次成功着舰振奋人心。

(4)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②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三、8.A9.白手起家殚精竭虑浩瀚

10.D11.A

4、一着惊海天教案 一着惊海天教案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对我们国家来说至关重要,这是我们的骄傲与荣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着惊海天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 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

2. 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3. 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4. 感受作者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富国强军的豪情。

教学重点:

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 字音检测

着陆(zhuó)  桅杆(w?i)  凛冽(lǐnli ?)  舰艉(wěi)  浩瀚(hàn)

娴熟(xián)  默契(qì)  镌刻(juān)  澎湃(p?ng pài) 殚精极虑(dān)

2. 掌握释义

娴熟:熟练。

镌刻:雕刻。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3、文体知识

通讯的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自我研读 生成新知

二 整体感知

1. 通读全文,概括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

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陆歼-15舰载机的全过程。

2. 快速浏览课文,从这篇通讯中你获取了那些信息?

辽宁舰的航行位置

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时间

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重要性

歼-15成功着舰的过程

歼-1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

3. 归纳出文章的层次

第一层:(1-4)交代时间、地点及事件的重要性。

(1-2):检查甲板,做好着舰准备。

(3-4):交代这次飞行的重要性和降落的风险性。

第二层:(5-19)详细叙述了舰载机降落过程 。

(5-16):舰、机默契配合。

(17-19):舰载机成功降落。

第三层:(20-25)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及人们的激动心情。

三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问题回顾

结合前面两篇课文,说说通讯与消息、特写的区别。

学生说出,师生作适当补充。

二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标题的“着”“惊”“海天”给你怎样感受?

“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吸引着继续往下读。

2. 导语中哪些词语给读者以很强的画面感,找出来细细品味。

海风呼啸、斩浪前行、艳红的八一军旗??

这些词像画家一下画出了画的底色和格调,给人很强的现场感。

3. 详细描述塔台和飞行员对话,略写其他细节。

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扣人心弦,突出了飞机着舰前的紧张、但又有序。

4. 用了很多比喻修辞,找出来,仔细品味。

用“刀尖上的舞蹈”比喻着舰的危险。

用“凌波海燕”比喻歼-15轻巧的飞行。

用“疾如闪电”比喻舰载机飞行的速度。

三课堂小结

这篇通讯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写作特色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二).拓展延伸

这则通讯被评为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深受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您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收获吗?

提示:可以用“读了这段话,或者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到??的句式来表述。 当堂评价

上面就是一着惊海天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一着惊海天教案 一着惊海天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一等奖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

壶口瀑布教案设计 壶口瀑布教案设计一等奖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一等奖

沁园春长沙教案2021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案

5、《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字词;了解通讯的特点,掌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再现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宏伟场面;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学习现场特写的报道角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舰载战斗机着舰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品读细节,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心动魄的气势。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掌握新闻特写的方法,学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处理文章的详略。

【情境导入】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军”。国家要强盛,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航母建设承载国人百年强国强军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让我们走进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现场,去领略一下我们这支精锐军队的风采,去见证让人激动、自豪的“圆梦”时刻吧!

6、八年级语文上册《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性事件及其意义。

2 .结合课文,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3 .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新闻的写法,体会营造的浓厚的情感氛围。

【教学难点】

感受本篇新闻通讯在价值感、层次感、现场感和美觉感上的突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

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视频片段,导入本课。

二、介绍相关知识

1.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属于事件通讯。

2.事件通讯:全面报道某一事件,或撷取事件的若干片段加以具体报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凛冽(lǐn liè) 浩瀚(hàn ) 娴熟(xián) 默契(qì)

紧绷(bēng) 殚精竭虑(dān) 镌刻(juān)

2.解释词语。

凛冽:极为寒冷,严寒刺骨。 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丝:计量单位。

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咆哮:大吼大叫,通常是愤怒的情绪下产生的反应。形容人的暴怒喊叫。也可形容水的奔腾轰鸣,十分猛烈。

白手起家: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的意思。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 投影或板书

四、读课文,感知内容

1.理清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1~15自然段):写降落准备。

第二部分(第16~26自然段):写成功降落。

2.重点难点探究

(1)第3、4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2)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3)赏析精彩语句。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①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3.概括主旨思想

这篇通讯记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首次成功着舰,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让读者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4.分析写作特点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文风平实,脉径直观。

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为读者解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通过对比、排比、对仗和感叹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的雄壮声势和感染力。

7、《拟行路难》导学案(包含教师用学案和学生用学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2、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附:鉴赏资料

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用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8、《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学案

[学习目标]:1 背诵默写

2 学习情景关系类诗歌的答题规律

[学习过程]:

一 给加点的字注音:

鱼凫 秦塞 猿猱 扪参 抚膺 巉岩 飞湍 崔嵬 咨嗟 荻花 银篦 管弦 幽咽 渚

二 解释加点的词语

1 仰胁息 2 左迁 3 委身

4出官 5 因为长句 6 歌以赠之

7凡六百一十六言 8 阑干 9等闲

三 默写

1西当太白有鸟道,( )。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3( ),以手抚膺坐长叹。

4连峰去天不盈尺,( )。

5 ( ),( ),( )。

所守或匪亲,( )。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6 浔阳江头夜送客,( )。

7 ( ),犹抱琵琶半遮面。

8 嘈嘈切切错杂弹,( )。 ( ( )。

( ),( )。 ( ),(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

9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

10 座中泣下谁最多?( )。

11 〈〈锦瑟〉〉(全诗默写)

四.诗歌鉴赏

登 高

, . , .

, . , .

写出鉴赏语:

2.首联写了哪些景?给人怎样的感受?

五.拓展训练

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山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相关链接

1.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

.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情景类诗歌答题规范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1】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9、《15短文两篇学案》导学案

编号:

主备人


备课组长


审核人


签印

课题

使用时间

周星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课时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 情( ) 诘难( )( ) 滞碍( ) 吹毛求疵( )

狡黠( ) 咀嚼( )( ) 死抠( ) 豁然( ) 迂腐( )

2、解释词义:

3、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谈读书》

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研讨拓展──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习反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 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 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 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 、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自然段中加“[ ]”的词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学后反思】

本课结束,你在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了吗? _ 你的收获是什么?_________ _

个人学习等级评定:☆☆☆☆☆ 小组等级评定:☆☆☆☆☆

备 注

备 注


10、诗五首《饮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学案

教师寄语: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聪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 珍馐( ) 投箸( ) 挂罥( )塘坳( )

庇护( ) 阑干( ) 风掣( ) 突兀( )狐裘( )

2、填写表格,识记文学常识。

诗题 出处 作者 朝代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方法提示: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风雨不动安如山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在反复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概括五首诗的内容。

《饮酒》:

《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1、《饮酒》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2、学习《行路难(其一)》,思考下列问题:

A、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B、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C、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4、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何言外之意?

四、课堂小结

收获:

疑问:

五、达标测试

默写:

1、《饮酒》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

, 。

2、《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与坚定自信的名句是

, 。

3、目前国内住房价格上涨不停,如果杜甫再生也许仍会慨叹:

, 。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

5、《己亥杂诗》中被后人用来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