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冰心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导学案一等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课文初探】
1.《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文章构思设计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从“梦”写起呢?
3.“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4。作者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呢?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呢?请简要分析。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云翳(yì)璀璨(càn)惆怅(chóu)一曝十寒(bào)
B.作揖(yī)褂子(guà)回溯(sù)刚愎自用(bì)
C.炽热(zhì)麻痹(bì)夙昔(sù)瞠目结舌(tāng)
D.蕴蓄(yùn)煦暖(xù)裨益(pí)面面相觑(qù)
2、冰心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导学案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课文初探】
1.《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文章构思设计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从“梦”写起呢?
3.“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4。作者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呢?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呢?请简要分析。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云翳(yì)璀璨(càn)惆怅(chóu)一曝十寒(bào)
B.作揖(yī)褂子(guà)回溯(sù)刚愎自用(bì)
C.炽热(zhì)麻痹(bì)夙昔(sù)瞠目结舌(tāng)
D.蕴蓄(yùn)煦暖(xù)裨益(pí)面面相觑(qù)
3、冰心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研读重点段落,深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鉴赏作品的哲理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朴素纯美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作者有关生活哲理的提示.
三.教与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个屈指可数的著名女作家中,冰心是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一个.她以朴素.流畅的笔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情美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近冰心,再次聆听她亲切的呼吸.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著译作品: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主要译作有:(叙)凯罗·纪伯伦《先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穆拉·安纳德《印度童话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印度)泰戈尔《吉檀迦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初版,1983年再版),《泰戈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园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集》(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诗选》(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泰戈尔抒情诗选》(香港万里书店,1959年),《泰戈尔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泰戈尔小说选》(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泰戈尔诗选》(《吉檀迦利》、《园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马亨德拉《马亨德拉诗抄》(合译,作家出版社,1966年),安东·布蒂吉格《燃灯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等。
(四)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思考
1、《霞》一文,选材上跨越了广阔的时空,表现在
时间上-------- 空间上---------
2、文中说“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仔细揣摩这几句话,回答以下问题。
(1)这句如何理解?(2)这两句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本文的神聚表现在全文处处围绕对人生的感悟上,且这种感情是不断深刻的.试以说明.
4.中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作者为何要在”家”前加”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
5.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吗?为什么?
板书
眼见------云翳-------------霞光
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所想------痛苦-------------快乐
梦(迷惘的精神)-------------寻找家
走过甜酸苦辣的生命路途后,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现----------------------寻找灵魂永久的家
4、《冰心:巴金这个人》导学案
冰心:巴金这个人……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吴泰昌,《文艺报》前副主编,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吴泰昌是文坛的有心人,多年来,他随身总是带着两样东西:一是小笔记本,一是一架口袋型的自动相机。在种种文友之间相互拜访与聚会中,种种文坛盛事或笔会里,他会随时举起相机“嚓”一下,或者掏出小本子把一些谈话及细节飞速地记录下来。吴泰昌是站在明天的角度来观察今天,选择今天,记录今天和收藏今天的。当“今天”渐渐成为历史时,这些资料珍贵的历史性便一点点显现出来。吴泰昌对文坛有浓烈的热情。他与文友们真诚交往,尊敬先辈,亲切后生。为人又急公好义,替人出力,排难解纷,不辞辛苦。从他个人的角度看,文坛是情感化的。他把文坛看做花坛。所以他才会这样珍视文坛的点点滴滴。
对于泰昌之散文,文学大家们早有定评。孙犁说:我很喜欢读泰昌的这类文章,文字流畅,考订详明,耐人寻味。钱钟书云:你是“文学世家”,又有轻灵的手笔,所以兼有史料价值和轶事笔记的趣味。吴组缃曰:我把《论语》、《孟子》都看作散文;泰昌的散文,正是这样一路的散文;它们的特色,是随随便便,毫不作态的称心而道,注重日常生活和人情事理的描述,读来非常真切、明白,又非常自然而有意味。
【相关资料】
①冰心简介
冰心(1900.10—1999.2),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和《春水》,儿童文学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有《往事》、《关于女人》等。
冰心那种清丽、自然并夹杂着古汉语韵味的语言,那些具有鲜明艺术特点与个人叙述风格的文体,则被人们称之为“冰心体”。而以文本内容而言,母爱、童心和大自然,是冰心写作的母题。在冰心的故乡,建有“冰心文学馆”,有一个配套的公园,名为“爱心公园”。
②巴金简介
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1920年5月考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5月离家到上海,1927年赴法国巴黎,创作中篇小说《灭亡》,1928年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翻译和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火》;中篇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随想录》等。
5、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周教案:《家》《我的家》
语文教案
一年级 第五周教案9.27—10.10
一、 周学习内容:《家》、《我的家》两课。
二、 周学习重难点:
1. 生字:
学习认识22个生字,学习“撇、捺、横折”三个笔画名称,会写“人、八、个、口、天、土”七个生字。学习“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继续关注每位学生的写字姿势,督促其作到“三个一”。
2. 积累:
指导学生流利地朗读《我的家》,背诵。听老师读,〈〈给小鸟安家〉〉,激发学生爱家的朴实情感。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
三、 周学科融合:童谣与小诗。
四、 周学情分析:
由教师引读、学生跟读、试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抢答游戏,提高了学习氛围。
《我的家》 课题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材分析 这首小诗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告知学生,自己是祖国的一员,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巩固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方法。可根据祖国的标志及祖国的名字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
学法 教师导法 问题导入、谈话、领读、指读
学生学法 跟读、图文穿插、分散巩固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
结合祖国的标志,及祖国的名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积累目标:
巩固听读和指读练习,指导学生熟读成诵,背诵小诗,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
3.生字目标:
指导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学习新笔画“横折”;继续复习“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渗透爱家的教育。
2.细读感悟点:从渗透爱家的教育、爱父母的教育,到爱祖国、爱大自然的教育。
3.能力训练点:指导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学习新笔画“横折”;引导学生体会句子意思熟读、背诵小诗。
4.拓展延伸点:渗透爱国、爱大自然的教育。
板书设计 家
蓝天——白云
树林——小鸟
小河——鱼儿
泥土——种子
我们——祖国
课后反思
《家》 课题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材分析 “幸福、温暖”的语意比较抽象,可以依托指导观察插图、询问学生家庭生活,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无须逐步讲解,只须指导学生充分的读,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介绍自己的家庭,激发学生爱家的情感。
学法 教师导法 谈话、讨论、听读、指读
学生学法 跟读、领读、开火车、讨论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
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亲人的爱,也准备付出自己的爱。体会幸福的核心是爱。
2.积累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认读11个生字,认识新笔画撇和捺,学写4个生字。
3.生字目标:
学习“撇、捺”两个笔画名称,学写“人、八、大、个”四个字,学习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继续复习巩固前一单元学习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激发学生爱家情感。
2.细读感悟点:整体认识家的幸福与温暖。
3.能力训练点:激发学生爱家、爱父母的纯真情感。
认识11个汉字,学习两个笔顺名称,学写4个生字。进行完整说话练习。
4.拓展延伸点:
教学中渗透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教育。
板书设计 我的家
爸〈-----〉爱〈-----〉妈
快乐
人 八 个 大
课后反思
6、一年级教案:《我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录音,了解录音中那位同学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家的。
2.能根据要点、清楚、明确地介绍自己的家,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教学时间 1教时
教学重点 能根据要点、清楚明确地介绍自己的家,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
按本次训练的内容与要求,课前让学生向家长询问有关情况(如家庭地址、父母的工作单位等),然后抓住“你的家可爱在哪里”这个重点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家,而且对家里的情况都十分了解,我们怎样才能把家里的情况介绍给人家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听说训练——我的家。板书:我的家
二、明确训练内容和要求。
1.介绍自己的家,要求做到什么?
① 在介绍内容上,要体现“听说内容”中所提出的3个要点;
② 尽言在表达上,要把事情说清楚,语句要完整前后意思连贯,家庭地址要说明确;
③ 对别人的介绍(包括录音中哪位同学的介绍)要认真听,吸取别人介绍的优点,改进自己介绍的不足。)
三、学习介绍方法。
1.你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
2.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听说提示”,提问你的家可爱在哪里?
(如环境优美、整洁、住房宽敞、父母慈爱、热情好客、团结和睦等.)
四、听录音或听老师讲述,然后评议。
1.要求同学认真听,听清这位同学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家?听后评议,这位同学哪些地方介绍得好?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进行评议:①条理清楚。先介绍家住哪里,家里有哪些人,在哪里工作,再介绍我的家可爱在哪里。
②有重点地介绍了我的家是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幸福家庭。这位同学从奶奶怎样疼爱我们,爸爸奶奶怎样严格要求我,我们又怎样关心奶奶等三方面作了具体介绍,使人听了印象深刻。)
五、列介绍提纲。
六、练习说话。
自由说.指生说
七、评议。
1.条理是否清楚?
2.是否抓住要点说?
3.家的可爱有否说清楚,说明确?
4.说话是否清楚、完整、意思是否连贯?
八、再次练习说话。
同桌互说、互评,教师巡回指导。
(说话举例见(教参))
7、一年级教案:《我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得要尊敬老人、爱爸爸、爱妈妈。
2、能正确、清楚、响亮地用一句话回答自己家的地址,家里有哪几个人。
重点 能正确、清楚、响亮地各用一句话回答课后三个问题。
难点 用普通话正确练说。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听说要求。
1、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今天这接课就请每个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
出示课题:4 我的家(听说训练)
2、出示投影片:小朋友,这是丁丁的家,我们先仔细看图,在介绍丁丁的家和自己的家时,发音要正确,说话要清楚,声音要响亮,别人在介绍时要注意认真听。板书:正确、清楚、响亮
(二)、指导看图,学习说话。
1、我们先让丁丁来介绍一下他的家。播放录象。
(小朋友,你们好!我叫丁丁。我的家在农村。我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共五口人。)
2、丁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根据小黑板上的问题回答。小黑板出示题目:家在那儿?家里有那几个人?
3、你们听到了,刚才丁丁说得多好啊。说话完整,发音正确、清楚、响亮。看那个小朋友能学着他的样子介绍一下丁丁的家。
(1)、指导说第一个问题:丁丁的家在哪里?引导学生由近及远,从院子里到院子外仔细看图,知道丁丁的家在农村。
(屋顶有烟囱,屋后养着猪,爷爷拿着锄头等。)
a、指名说:丁丁的家在农村。
b、同桌互说。
(2)、指导说第二个问题:丁丁的家里有哪几个人?要注意从年长的说起。
A、指名说:丁丁的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他自己,共五口人。
B、师生回答。
C、同桌问答。
4、下面我们就学着丁顶的样子来介绍自己的家。(在小黑板的问题前加一个“你”)
(1)、指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
(说清家庭住址。家在农村的要说清楚住在**镇**村。家在城镇的要说清在**路几号。)
先让学生自由练说。师生回答。
师:你家在哪儿?
生:我家在**镇**村。
最后开小火车练说。
(2)、指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要说清家里有哪几个人,应该从年长的说起,最后说自己。
A、让学生自由练说。
B、指名试说。要求说话完整,发音正确、清楚、响亮。
C、指名小组“开火车”
D、同桌互相自我介绍。
(3)、把一、二两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四)、再次看图,学习说话。
1、我们再来看图:丁丁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小黑板出示: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可以播放录象:丁丁:我爸爸是医生。我妈妈喂猪,干农活。早晨,爸爸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妈妈在后门口喂猪。我背着书包到学校去上学。临走时,我很有礼貌地对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再见!”
2、看,丁顶多有礼貌呀,我们小朋友也要向丁丁学习尊敬老人,爱爸爸、妈妈。
3、谁来说说丁丁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
4、看谁最能干,看着图连起来说说:丁丁的家在哪里?家里有哪几个人?早晨他们做些什么?
5、可以抽五名学生上台表演。
(五)、按课后第三个问题学习说话。
1、你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2、像丁丁一样,连起来说说:你的家在哪里?家里有哪几个人?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六)、师生共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我们还懂了什么?
(做一个尊敬老人,爱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板书:
我的家 我家在——正确
我家有——清楚
爸爸是……
妈妈是……响亮
8、一年级教案:《我的家》教学设计
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国目前正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实施,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也随之深入到了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建构和探究的过程;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笔者近期设计并执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四主体单元《家》中的主体课文《我的家》这一课,力求体现上述理念。
本单元要求学生“不但要从课文中识字,还要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识字,并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因此我对《我的家》这一课做如下设计: 先由本单元“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丁丁幸福的一家人,引入到冬冬的家,观察冬冬家后练习说话;接着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读文中的词语及句子,在此基础上认读本课的一、二类字,并以多种形式巩固生字,拓展识字空间;然后以“摘果子,做拼盘”的游戏进行一句完整的话及变句的训练;接下来,让学生和同座进行“爸爸妈妈是怎样爱我的”交流后,将课前准备好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的相片或图画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交流分享,加深对家的情感体验,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最后进行写字的训练。
上述设计在凸现课改理念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而教学过程“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就建构主义的理论而言,学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创设的氛围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师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1、 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自己朗读课文,在对老师同学朗读的听读中学会自己不会的字,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现规律,体验感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合作记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在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位置。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似乎要求过高,课堂上也难免有些混乱,但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理念,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掌握基本的自主合作的技能后,他们获得的将是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
1、《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儿童学习语文要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缩短语言文字和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
刚入学的儿童主要采用 听读识字法,这一过程由“听、读、认”三个相互不同又紧密相连的环节完成,本课在听(接触汉字)和读(学习汉字)这两个环节完成,进行认(巩固汉字)的活动时,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教师启发:小朋友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或街道上,或广告里,或校园里,或父母同学的名字里),由于学生耳濡目染地生活在汉语的环境里,所以说出了“大乐大卖场”(一超市名)、“快乐大本营”(一娱乐节目名)、“大风车”、“梁家扬”(班上一学生名)等词,使识字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语文学习获得生机与活力,这种生机与活力来源于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认识。”(郑国民《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如教育专家蒙泰梭里指出的:“儿童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
2、语文不仅具有开放的特点,还具有综合、实践的特点,《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1) 本课设计在完成识字过程后,为让学生明确认识一句完整的话并为下一个口语交际活动做准备,本课设计了一个游戏,用“我”、“爸爸”、“”妈妈”、“老师”、“有”、“爱”、“一个”、“温暖”、“幸福”、“的”、“家”等词做成长在智慧树上的聪明果,它在学生熟悉的游戏“摘果子”的基础上,增加了“做拼盘”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将摘下的词语果子做成拼盘,拼成一句完整的话。当学生几人合作拼出了“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这几句文中出现过的句子,树上还有“老师”、“同学”、“温暖”、“里”这几个果子时,教师点拨:“还有怎样的拼法?”学生通过自己变换水果的位置,又拼出了“老师爱我”、“同学爱我”、“我有一个温暖的家”及“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老师”、“我爱同学”等句,当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拼出了“一个幸福的家里有我”这个句子时,下面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禁不住鼓起掌来。没有刻意追求,没有强加,学生在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自主活动中,在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体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其乐融融。
(2) 本课还设计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活动,让学生就自己课前准备的相片或亲手绘制的图画,告诉周围的同学或听课的老师,自己和父母在一起的最开心的时候。此项活动不仅注重与艺术科的交叉整合,还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交际话题和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
9、一年级教案:《我的家》课堂教学纪实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了很多生字,今天咱们来看一看谁能分清这些字的模样。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来读?
指名领读(小老师读音正确发小红花给予奖励)
师:小火车呀开呀开!
生:请你开到这里来!
(开到哪一行, 哪一行的学生读生字卡片)
师:同学们对老朋友的模样记得可真清楚,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新朋友,看谁先记住这些 新朋友。
出示挂图
师:你们还记得图上的小朋友是谁吗?
生:冬冬!
师:冬冬的一家人正在干什么?
生:冬冬的妈妈在洗衣服,冬冬的爸爸在浇花,冬冬正在晒衣服。
师:冬冬的家是多么幸福啊!冬冬在这么温暖的家中是多么快乐呀!你想听听她是怎么说的吗 ?
生:想!
师:那么我们就来认真地听一听。
放录音(这个环节的设计,使童音再现,通过童声将学生带入充满快乐与漫馨的家中。)
师:你们也想向冬冬这样读读吗?
生:想!
教师揭去挂图,出示《我的家》。
师:那同学们就自己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问同位或者老师。
学生自由读儿歌。
(学生听过录音后读的兴致很高,因此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由读,充分发挥自主性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字有意识的注意,加深印象,为下一步听老 师读。认识这个字埋下伏笔。)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喜欢读,老师也想加入你们读书的行列,欢迎吗?那么你来看着儿歌听 老师读,听听老师和你读的一样不一样。看谁看得认真,听得仔细。
学生边看着儿歌中的生字,边听老师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师:这么多同学想读,那么想读的同学起立,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起立读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可真高啊!现在男女生来一个小小的竞赛,好吗?
生:好!
师:老师先请女生来读,男生要看着字来听。
女生起立读。
师:女生看着生字读得可认真了,再来看看男生读得怎么样?
男生起立读。
师:男生读的时候也在认真地看着儿歌中的生字,读得也很棒。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要看着字来读。
齐读儿歌
师:现在来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吧,也可以找在座的老师大朋友读。
学生自主结合读课文。
(此环节灵活性较大,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穿插着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喜欢读书,老师真高兴。现在请一组好朋友读一读。
生:我们是一起读的,现在读给大家听。
生:我们是一个一个读的。
学生一个读,一个听,再互换。
(运用多种方式读书,有利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 培养对家的爱,而且由于形式多样,低年级的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单调,引导学生由无意 注意到有意注意。)
师:刚才,同学们读儿歌的热情可真高,现在你来看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贴有生字卡片的小黑板
师:这些生字都是儿歌中的,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教师知道同学们在生活中问爸爸妈 妈,或者在幼儿园的学习中认识这些生字。那么你认识哪个生字就从小黑板上摘下来,领着 大家读一读,然后在儿歌中找到这个字,贴在儿歌中。
学生摘下“中”“大”领读,找到这两个字在儿歌中的位置,贴上。
学生摘下“快”“乐”领读,找出在儿歌中的位置,贴上。
师:这两个字经常在一起,是一对要好的朋友,怎么读?
生:快乐!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自己的家,确实很快乐。继续来学习生字。
学生摘下“妈”领读,找出位置贴上。
生:还有“妈”!
师:在哪里?你上来指出来。
生:还有一个!
教师提前准备好这个字,让学生贴在其指出的位置上。
师:还有谁认识哪个字?
同时找四个学生上前面来,摘字。
学生摘下“爸”领读,指出在儿歌中的位置,贴上
另外三个“爸”请学生指出位置贴上。
师:两个“爸”放在一起怎么读?
生:爸爸!
师:同学们读得真准确,再读一遍。
生:爸爸!
师:两个“妈”放在一起怎么读?
生:妈妈!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从你们的读声中,老师听出你们是多么喜欢,多么爱自己的爸爸妈 妈啊!
(教师恰当给予评价,肯定学生的读音,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的美好情感,对学 生进行情感教育。)
师:那么你是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呢?课下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学科活动中给同学们讲 一讲,如果有这方面的照片,也可以拿来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一般只注重了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往往忽视了自己应该为父母做点什么,因此让学生 充分发现,想一想,做一做,深化爱父母的情感,同时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学生摘下“爱” 和“家”两个字领读并贴上。
师:现在黑板上还有四个字,很多同学也认识,那么我们就来读一读。
生:有、的、也、长。
师:找四个同学上来摘字,你喜欢哪个就摘哪个,然后领着大家读一读,再贴在儿歌中。
四个学生摘字,领读,找位置,贴字
师:同学们可真棒,认识这么多的生字,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生字。
教师指着儿歌中的生字卡片,全班来读。
开火车读。
(识字教学从学生已有的识字水平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识字, 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师:大家看着黑板,看老师是怎样读这首儿歌的?
教师拍手读儿歌。
师:谁来说说老师是怎样读的?看谁看得仔细?
生:老师遇到生字卡片就拍一下手。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老师和同学们合作来拍好吗?
生:好!
老师领着学生拍一遍。
师:你们自己来拍一遍,只要每个同学都注意看着儿歌,你们肯定行。
学生集体拍。
(拍手游戏的设计,使学生再一次与所学生字见面,起到巩固的作用,同时训练学生能集中 精力,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
师:刚才,同学们读“爸爸、妈妈”多亲切啊!老师知道你们爱爸爸、妈妈,爱自己的家, 你想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生:想!
师:我们再来听听冬冬怎么读的?
放录音,学生听。
师:你能向冬冬这样读吗?自己练一练。可以加上动作。
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听?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老师这里还可以给你配乐。
指名读儿歌 。
(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表演欲望,因此充分让学生表演,发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培养想象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师:大家读得多好啊!从你们的读声中老师知道每个小朋友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家。同学们在 课下准备一下讲讲你幸福的家,在学科活动时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好!
(借助学生读书时的激情,深化爱家的情感教育,同时将课堂与学科活动紧密结合,潜移默 化地引导学生将知识向纵深发展。)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六个组,第一组是苹果组,第二组是桃子组,第三组是心形组,第四 组是葫芦组,第五组是柠檬组,第六组是花儿组。老师再给每一组一些生字,将这些生字贴 在一起组成一句话。贴在各组的标志上,再贴在黑板上,在贴的时候,同学们不要抢,有的 贴字,有的找位置,一起合作来完成。
学生分组贴字。
老师帮助学生将标志贴在黑板上。
师:请各组读一读你们组的一句话。
苹果组: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桃子组:爸爸爱我。
心形组:我爱妈妈。
葫芦组:我也爱爸爸妈妈。
柠檬组:在温暖的家中。
花儿组:我快乐地长大。
师:同学们贴得太好了,每一组同学积极合作,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老师尤其高兴的是, 桃子组能自己运用学过的生字,贴出了另外一句话,老师为你们骄傲。
(这个游戏的设计,一方面使学生对生字再进一步巩固,更重要的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合作 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小树立集体协作意识。发现学生能灵活运用生字,及时给予表扬、鼓 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
师:将今天学的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再将生字制成卡片读一读。
评析:这堂课,吴老师以兴趣为先导,突出了师生互动过程,很好地完成了识字、认字的教学任务 ,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教学设计立足点有三个: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程改革标准中指出:让学生自主学习,有识字的愿望。因此,这节课紧紧围绕如何激发学 生的兴趣来设计教学环节。比如自由读,男女生读,齐读,找好朋友读,拍手读,听录音读 等多种形式的运用,始终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多样的学习氛围,有利的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在识字中,通过摘字、贴字游戏,放手让学生来领着学,改变了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方 式,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培养合作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因此并不会合作,教师就要针对孩子的实际,将合作的意识,合作的学 习方式,在游戏中进行,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 下基础。
三、运用恰当的鼓励,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时时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进 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例 如:在这节课中,指导学生读“爸爸妈妈”教师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庭的美好 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
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课外的获取量也是很大的,只有将课内与课外紧密 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才能融会贯通。在这节课上,老师能将课堂教学与学科活动有机结合 。例如:让学生准备说说“我的家”、“我怎样爱父母”,在讲故事学科活动中展示,这样 学生课外活动有目的性,可行性,使课内知识自然地向课外拓展。
10、三年级教案:夕阳乎,朝阳乎?《登鹳鹊楼》释疑
提要:
多少年来,关于“白日依山尽”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说写的是“朝阳”,有的说写的是“夕阳”,还有的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也有的稀里糊涂、模棱两可,这给小学语文教学《登鹳鹊楼》一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在小学师生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本文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剖析,确认“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从而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关键词:
王之涣 鹳鹊楼 中条山 黄河 蒲州 白日依山尽 朝阳
夕阳 旁证 梦溪笔谈 插图
正文:
每年笔者都要带师范生到小学实习,而几乎每次都有人问: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见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31课)中的“白日”写的是夕阳还是朝阳?老师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经过了解我们发现:现在老师手中有好多种参考书,它们对“白日依山尽”一句的解释很不统一。
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明亮的太阳”、“依”是“从”、“山”乃“中条山”、“尽”是“山的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太阳从中条山的尽头升起”(如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手册》、华中师范大学1987年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备课手册》等);
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太阳,本课指夕阳”、“依”是“靠着”、“尽”是“没”,这样整句诗的意思变为“夕阳靠着西山(注意:此说法未说诗中的山是中条山)渐渐下沉,最后看不见了。”(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5)》、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大全第二编》、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的《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等);
有的既承认诗中“白日”为“黄昏时的太阳”、“依”是“靠着、挨着”、“尽”是“太阳即将全部西沉”,同时又承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结果整句诗的意思又成了:“太阳沿着中条山慢慢落下去”(如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唐诗合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唐代绝句选》,以及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唐宋诗选讲》等)。
毫无疑问,按第一种解释,“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朝阳;按第二种解释,此句写的是夕阳;第三种解释则犯了“自相矛盾”的兵家之忌(其中道理后述)。
那么,权威的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怎样解释的呢?请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四册),它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是“指明晃晃的日光,并不是太阳本身”、“依”是“顺着、随着”、“山”指“中条山”、“尽”是“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案(4)》秉承了这种说法)。多有意思,它竟然回避了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既不说它是朝阳也不说它是夕阳,你把它理解成“朝阳”也行,理解成“夕阳”也未尝不可。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使各地教师对此诗的解释大相径庭。当然,还得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毕竟还在该书的资料中点了一句,说对“白日依山尽”的解释有几种说法,但谁是谁非它未提供任何证据,也未作任何评论。看来“朝阳夕阳之争”仍大有讨论之必要。
在讨论“朝阳夕阳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鹳鹊楼和中条山的位置。笔者翻阅了多种版本的唐诗注释,一般都讲:中条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县东南部,为太行山之支脉;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古蒲州城上,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后被大水冲垮。从方位上看,中条山在东南,鹳鹊楼在西南,这一点在解释“白日依山尽”一句时不容忽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在“蒲州”条中说:蒲州,古州名,位于晋、陕交界,黄河东岸,永济境内,黄河从其西侧自北向南流,中条山在其东面,故“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应理解为东朝中条山,西临黄河,或者说黄河与中条山分别位于蒲州或鹳鹊楼的西侧与东面,而不在蒲州城或鹳鹊楼的同一方向上,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
不难理解,如果既承认此句写“夕阳”,又承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把整句理解为“太阳沿着中条山慢慢落下去”),则说明注释者自己对鹳鹊楼、中条山的相对方位模糊不清,其解释仅凭直觉而已(当然,在欣赏诗词时,这种直觉是很重要的),免不了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再者,如果王之涣诗中的“山”确实是指中条山,而且诗中明确地含有“升起”的意思,那么此诗写朝阳无疑。然而,遗憾的是王之涣并未注明他此诗中的“山”乃指中条山。相反,一句“白日依山尽”却极鲜明地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惜恋,似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意,读后给人心头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使人产生一种近于消闷、沉重之感,似乎在人眼前勾绘出一副落日西沉的萧条景象,使人感觉到太阳正在下落,美好的时光已经不多了(职工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诗海采珠》中有类似说法)。试问,如果诗人看到的是“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阳”或“阳光普照大地”,他会写出如此之情感吗?情与景能融在一起吗?不会,任何一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之作都不会落此败笔。换句话说,如果作者看到的不是夕阳,那么他在诗中流露出的那种情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字面上看,“白日依山尽”总共五个字,其中没有一个字含有“升起”的意思,显然“朝阳”论大有主观臆测之嫌;同理,五个字中也没有一个含有“照着什么”、“一直到天边”的意思,所以人教社的解释不免显得生硬、主观、苍白无力;相比之下,倒是“夕阳说”更令人信服,你看:“尽”是“没、下落、沉”的意思,“依”是“靠近、依傍、挨着”的意思,解释成“夕阳靠着西山(而非中条山)渐渐下沉”岂不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吗?我们还可以根据本诗的前两句来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登上鹳鹊楼,险要的地势使作者产生了居高临下的感觉。他极目远眺,看到了远方的群山及落日的余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然后由远及近又看到了脚下奔腾的大河,继而目送大河经楼前脚下滚滚南去,在远方折向东流,归入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处望到远方、由西方望到南方、望到东方,并由眼前景虚化为意中景。不难发现,这整个观察过程是连续的,而且是站在鹳鹊楼上向西(黄河的对岸),然后向南再向东观察的。单就“白日依山尽”而言,系“西望景”,这就意味着此句写的是夕阳。这种推测还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插图得到印证。就是说:为原诗配插图的人亦认为此诗是夕阳(见后边的分析)。据查,《唐代绝句选》、《唐诗鉴赏辞典》的作者也持这种观点。大家尽可以想象,如果作者先到东边看中条山,再到西边看黄河,那么势必造成观察过程的中断,前后两句之间那种一意贯连的逻辑关系就难以解释了。再从写法上看,诗的前两句极力造成一种沉重、空虚、怅惘的气氛(这也是作者当时的切身感受——它来自对自然景象的直觉),虽然不失壮阔、雄浑,但却把人带进了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作者看到的
11、(语文版)《综合性学习: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案
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总体构思
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知识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注重实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会学习。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也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活动中让学生围绕“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话题,分小组制定探究的计划,自主搜集材料并归类,根据材料和主题写出有理有据的探究报告。
二、过程设计
教法方法
这是一节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课,先在学生分组自主探究、搜集材料的基础上,用座谈,辩论,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创新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全班分为4个小组,每组由组长负责,收集和整理各自资料。
2、各小组同学根据学过或阅读过的现代科技文章,想一想,现代科技给自己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和烦恼?确立自己各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3、和家长、同学一起去搜集资料(报刊,杂志、网上)。
4、各小组在一定的时间后应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书写出本组的探索报告,在小组充分讨论,共同修改。
(二)学生探究实践活动
在此期间,教师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答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了解各小组活动情况,与学生探究讨论一些问题。
(三)课堂活动
这一过程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相辩论,共同提高。
1、展示科技成果材料,导入课题:
过多媒体展示人类历史上典型的抗美援朝成果(文字材料)。
20世纪的科学技术以怒涛澎湃之势突飞猛进。人类知识宝库中有80%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工程建设是20世纪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创造的。
1901古列尔莫·马尔科尼在纽芬兰接收到来自英国康沃尔的世界上第一个电报信号。
1903莱特兄弟成功地演示了机动飞机。
1913亨利·福特发明规模生产汽车的流动装配线。
1920第一个电台广播。
20年代吸尘器、电剃刀、脱水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出现。
1924埃德温·哈勃首次发现银河系外还有星系。
1926约翰·洛吉用无线电波进行首次电视广播。
1928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1945首枚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爆炸成功,一个月后原子弹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
1946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1952乔纳斯·索尔克发明抵御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1954首例肾移植手术成功。
1957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苏联将第一名宇航员送上地球轨道。
1969美国阿波罗号宇航员登月成功。
80年代导致疯牛病的毒蛋白被发现。
1983吕克·蒙塔尼耶和罗件特·加洛分离出艾滋病毒。
1996用单个成年哺乳动物细胞培育的克隆羊“多利”在英国诞生。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指出“科学力量的产物或者有益或者有害,主要依赖于人类如何使用它”“科学知识使人们有能力去行善,也可以去作恶,它本身没有附带的说明书”。
多媒体展示影视材料:
镜头:①开采山石炸药爆炸,为人类搭桥,铺路,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②在战场上,炸药的爆炸,使人们生灵涂炭,残不忍睹。
导入: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便利,减轻了劳动强度,然而它却被那些侵略者所利用,又为战争中的人们带来了痛苦和死亡,诸如此类,现化科技给人们带来会么呢?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一话题。
2、活动过程
(1)小组充分讨论,由小组长陈述进探究报告,①教师作简短评述,小组长在陈述探究报告时,老师提醒同学注意报告的观点,以及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并作好记录,发散思维或逆向思维,思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分成两个大组进行辩论,看谁的理论更充分,条理更清晰,语言更准确(可以由教师分成两大组,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组别,每组推选出两个同学作为首辩和总结陈词,其余同学参加自由辩论,并在辩论中评出优胜组)。
辩题:正方: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了便利
反方: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了烦恼
3、小结:
现代科技给人既会带来便利,也会带来烦恼,爱因斯坦对未来科学家的谆谆教诲:只关心应用科学本身不够的,应关心人文,应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以我们智慧的产物”——科技成果造福人类。所以,我们应该相信,现代科技的发展总是在推进社会的文明进程,让我们共同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
6、作业
设想一下,“一百年后的地球”写一篇文章
教学探讨
1、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有从生活中感受到现代科技给自己带来的利弊,特别关注班上的劣势群体,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更要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到有成就感,避免各小组活动被组长或几个学生包办的情况。
2、引导学生如何确立自己的探索主题,在确立主题后,如何从报纸,杂志,网上去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学写小论文
3、如何借用辩论形式引入综合性学习课程在此作了一些尝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设计亮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教师始终围绕学生自己的发现,选择、探究,解决问题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和锻炼了能力,合理机智的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同时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把探究主题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锻炼口语交流能力,体现了语文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四、专家点评
本教学设计通过课前的探究实践和课堂的辩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互助合作和团结精神,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共同从报刊、杂志、或其它媒体网络中获取有关资料,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态度和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