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我的母亲》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胡适《我的母亲》教案一等奖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2、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3、胡适《我的母亲》教案(表格式)
2 我的母亲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 |||||
过程与方法 |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 ||||||
教学重点 |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 ||||||
教学难点 |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教学挂图等 | ||||||
教学课时 | 二课时 | ||||||
教 学 流 程(第一课时) | |||||||
教学 环节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 |||||
预习 |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1、学生查字典注音。 2、学生查词典注释。 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按提示和要求默读: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1、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学生讨论交流。 探究 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亲情,激起了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对关心家庭,关心父母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了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形成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布置 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早训、催上早学 严厉 重罚、舔病眼 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 仁慈、温和 受气,忍耐、悲哭 气量大、性子好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 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教 学 流 程(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管束责罚 气量广漠 质问 宽恕 文绉绉 1、学生听写词语。 2、听写后检查。 朗读 体会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句中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朗读下面语句。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中词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体会文章艺术效果 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1、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2、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3、学生讨论交流。 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老师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1、学生进行比较欣赏作品。 2、写成读书随感 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学生欣赏“诗中的母爱” 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结合学习的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1、学生研讨后完成。 2、在老师的指导下,拓展深化。 板书设计 早训、催上早学 严厉 重罚、舔病眼 慈爱 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 仁慈、温和 受气,忍耐、悲哭 气量大、性子好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 刚气,不受人格侮辱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亲情,激起了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对关心家庭,关心父母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了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形成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4、胡适《我的母亲》教学实录
《我的母亲》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懂你》
一、情感导入
同学们,说到母亲,我们就会想到慈祥、勤劳、无私等字眼。正如歌曲中所唱,母亲“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母爱像贴身的背心,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
有这样一位母亲,17岁作了后母,23岁成了寡妇,每天周旋于和她年龄相仿的儿子、儿媳之间,并在短短几年间,失去了7位亲人。但她顽强地生活着,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亲生的儿子身上,让他读书,教他做人,终于培养出了声名赫赫的大学者胡适。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子还没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他而去了。这怎么不让人伤心,怎么不让人怀念呢?
二、整体感知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胡适怀念的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1:既严厉又慈爱的母亲。
生2:可怜又可敬的母亲。
生3:宽容的母亲
生4:能干的母亲
生5:坚强的母亲
生6:和气的母亲
生7:一位特殊的母亲
师: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说得不错。文中的母亲有着特殊的身份,既是我母亲,也是大哥二哥的后母,还是年轻的寡妇。 (师生问答后,完成板书:我母亲、后母、寡妇)这真是一位很不容易的母亲。
那么,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生: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等品质。
师:也就是说,集中在文章的哪一句?
n生答:最后一句。
师:让我们齐读。
生读: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是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师:以上所学的种种内容用一个词表示就是——
生:做人。
师:哪个小节有概括?怎样理解这一节?
生:第4小节。“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联系上文,我认为,九年的生活,作者对没有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是遗憾惋惜的。但有两点,是没有遗憾的。一是读书看书方面打下了底子,二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
(板书:训练做人)
师:非常好。
三、重点研读
●作为“我母亲”,母亲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同学们默读5-7节,抓住关键的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生1:母亲很苛刻。从“喊”字中可以看出来。天刚亮,“我”还沉浸在梦乡里,母亲就把“我”喊醒,给“我”上政治课,而且天天如此。如果换作是我,一定会受不了。
生2:母亲非常严厉。第6节中说,“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母亲教育儿子除了语言上的责备,还要体罚。
生3:母亲很威严。“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就吓住了。“我”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赶快把小衫穿上。从“只”、“就”、“赶快”中可以看出。
师:找得挺仔细的。
生4: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一个“总要”说明母亲含辛茹苦,就是希望儿子走他老子的道路,成为一个读书人。
生5:“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一个“从来不”写出了母亲很有教育方法,懂得维护孩子的自尊,有种女性的细心。
生6: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父。“我”说了轻薄的话,她就重重地责罚了我一顿。一个“重重地”体现了母亲爱之深,责之切。后来,“我害了眼翳病,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母亲将“听说”当“真”就是因为她太爱儿子了。
师:这就是天下慈母的心啊!严,是一种爱;慈,也是一种爱。(板书:严、慈)。
●我母亲是个寡妇、后母,这在封建大家庭里的地位可想而知。可是,为什么是她成了当家的?
温馨提示:1、多角度思考 2、从课文中找依据。
请4位同学读8—11节,其他同学边听边圈点,再把成果拿到小组中共享。
生1:我们组认为,母亲很能干,能当家。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母亲以她的方法处理败子大哥的债务,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她打点着。
再说,这个家也只有母亲才适合当家。因为大哥从小是败子,二哥在上海,大嫂是个最无能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
师:还用上了排除法。(生笑)
生2:我们组还有补充,母亲非常宽容,善于忍耐,使这个复杂的家庭能过太平清静的日子。文中写道,“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两个“从不”写出她对维护新年喜气、家庭和睦的良苦用心。
生3:我们组认为,母亲的生活是非常压抑和痛苦的。但她毫无怨言,一味地谦让、忍耐,她相信家和万事兴。“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母亲认为,吃亏就是福。
生4:母亲虽然是后母,寡妇,但她以她的为人在家中树立了威信。文中说,“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在母亲伤心地哭时,总有一位嫂子“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可见,母亲还是得到两位很爱闹气的媳妇的理解和尊重的。
师:看来,这是一位勤劳、能干、贤惠的母亲,又非常善于忍耐。正如文中所说:“我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可为什么有一件事却不依不挠,无法容忍泥?
生:因为“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人帮忙,大概有什么好处给她”。这侮辱了母亲的人格。
师:这个“某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生齐答:男人!
师:非常肯定?那么,这两个“总”字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1:母亲经常请人帮忙。
师:是吗?
生2:母亲爱上某个男人了。(笑)
生3、说母亲红杏出墙,有外遇了。
生4:也就是不守妇道。
师:说母亲不守妇道,自然侮辱了母亲的人格。对此,母亲是怎么做的?以前忍不住时她又是怎么做的?
生:母亲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叫五叔当众认错赔罪。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母亲必须还自己清白,捍卫自己的尊严,这表现了她的刚气。(师板书:刚)但是对待家庭内部矛盾,母亲能忍则忍,忍不住时就悄悄走出门去,去邻居家坐坐,或轻轻地哭一场。
师:可见,母亲给我做人的训练,不仅有既慈又严的直接教导,更有她自身的为人处事给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言传身教。(板书:言传身教)
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种影响。
生齐读: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师:有这么一句评价,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让我们齐读:
●如果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将是胡适的世纪。
师:鲁迅曾在遗嘱中说:“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不宽恕。”一个典型的战斗者。胡适则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的这种宽容、体谅的处事态度就是来自母亲的影响。
四、体验反思
你在哪些方面深受母亲影响?你最想对母亲说什么?
播放轻音乐《懂你》,学生写。
两分钟后。
生1:我在性格方面深受母亲影响。我母亲活泼开朗,喜欢笑,我也一样。(笑)我想对母亲说:“妈妈,祝你每一天都笑咪咪。”
生2:我在爱好方面深受母亲影响。我母亲爱唱歌,经常会哼几句。我也很喜欢唱歌,快乐时唱,苦恼时也唱。我想对母亲说:“妈妈,希望你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生3:我母亲心肠好,遇上乞讨者,总会给他一点钱,经常帮助一些相识不相识的人。我学会了善良,喜欢助人。我想用汪国真的《感谢》送给母亲:“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撷取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生4:我母亲很勤劳。夏天,她顶着酷暑毒日蹬三轮;冬天,寒风把她的脸都吹裂了。(哽咽着)我想说:“妈妈,你辛苦了,我长大了一定好好报答你。”(学生鼓掌)
师:听着同学们的母亲,我想到了我母亲。我母亲是个极普通的农民,经受了很多磨难,却从不轻言放弃。几年前,我的弟弟母亲的儿子患上了不治之症,母亲一天天地奔进深山,背回一篮篮草药,看着儿子一碗碗地喝下去。母亲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母亲的身体垮了。
如今,神经性耳鸣耳痛日日夜夜折磨着我,那分分秒秒不停地轰鸣曾使我伤心绝望。10年了,医生一次次摇头叹息。但母亲依然不放弃,不停地为我寻找偏方。在母亲的影响下,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执着。
我想对母亲说:“妈妈,你的健康是我最大的幸福。请你多保重身体。(沉寂后,学生鼓掌)
生5:我母亲对我很严格。有一次周末,我骗她去同学家做作业,其实去网吧疯玩了一个下午。母亲知道后,狠狠地打了我一顿。从此,我再也不敢欺骗了。我想说:“妈妈,其实我懂得你的心。”
师:是的,我们懂你,母亲。沧桑改变了你的容颜,岁月染白了你的黑发。等我们长大了,一定好好报答你,母亲。然而,同学们,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报答的机会。胡适曾写下一首诗,请一位同学帮忙读读。
一生读: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
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烟消云散/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寻她一声:“好呀!来了!”
五、心语一束:
师:胡适曾万分遗憾地说:“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的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决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同学们,我们的双亲也需要我们的爱,我们的关心。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吧,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再次发生!
六、向你推荐:
胡适《尝适集》
老舍《我的母亲》
歌曲《人生第一次》
5、胡适《我的母亲》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母亲》,下面,我将从说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第一板块:学情分析
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充分抓住同学的心理特点。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叮咛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让学生感受亲情,唤起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
第二板块: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胡适文集》中的《四十自述》。体裁是传记.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语言,抒写了怀念母亲的感情,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一代人的生活感悟和血浓于水的亲情!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描写人物的,有的是传记,有的是回忆录,跟我们生活非常贴近,借助这篇美文,希望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深深地眷恋。同时感受人间温暖,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并且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
1.理解文意,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
2.学习本文自然、质朴而又含意丰富的语言。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亲情,引导学生关心家庭,关心父母,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三)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概括事件和母亲形象特点
(2)感悟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的语言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识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第二课时:课外的延伸,拓展视野,丰富语文素养。
第三板块:教法学法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
2、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即定的目标展开,通过朗读、默读、品味、积累、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板块: 教学程序
课前预习——亲炙文本
情景导入——走近母亲
自主学习————认识母亲
赏析语言————感悟母亲
环节一:课前预习——亲炙文本
1、搜集以“母爱”为主题的名言和诗句。
2、阅读文本,疏通字词。
3、搜集关于作者胡适的相关资料。
赞美母亲的名言妙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疏通文字
文绉绉( zhōu zhōu)
佃户(diàn)
轻薄(bo)
环节二:情景导入——走近母亲
以孟郊《游子吟》进行课程导入,然后介绍作者胡适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晚年主要致力于《水经注》的研究,后病逝于台湾。 胡适先生一生深受母亲的影响,他少小离家,学有所成;但同时也留下了“生未能养,病未能侍,生死永诀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与遗憾。人到不惑,胡适写下了《四十自述》.
环节三:自主学习————认识母亲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喧宾夺主,越俎代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从而完成对文中母亲的整体感知。我会让同学们
自由朗读,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
(2)文中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性?
(3)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4)文中哪句话点出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环节四:赏析语言————感悟母亲
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作业布置
1、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法定的母亲节。请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福。
2、推荐的文章:
三毛的《守望的天使》
朱德的《我的母亲》
王恒绩的《疯娘》
韩静霆的《母爱是船也是帆》
板书设计:我的母亲 仁慈温和、有刚气 教子有方 敬爱怀念
第五板块:教学反思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二、充满感染力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第三、有效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课堂小结——热爱母亲
同学们,今天当我们面对母亲日益憔悴的身影,面对母亲日益疲惫的心灵,你可曾知道,在我们身边,有些人正在远离母亲,在此,你又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利用多媒体表达几句对母亲赞美的话)
母亲,在此我先对你们说一声谢谢!为的是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我还要道一声,你们辛苦了,为的是感谢你们为了我奔波劳累。
母亲,我想对您说声谢谢!因为您每次在我受挫折时,鼓励我告诉我“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泄气,继续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这句话鼓励着我,这股勇气窜到了我身上。
母亲,我想对您说声谢谢!因为是您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在我难过的时候,安慰我;在我无聊的时候,陪我聊天……
母亲,我想对您说声我懂了!你们曾经希望为我创造一片永远晴朗的天空,曾经希望我能永远远离丑陋,可是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让你们渐渐明白我属于我自己,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自由。虽然你们心中藏着无限的牵挂,但是你们不可能永远为我遮风挡雨,我必须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实,虽然我们不得不面对死亡,我对你的爱是永远不变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谨以此文,纪念我平生第一次登台说课
6、胡适《我的母亲》导学案
2《我的母亲》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
三、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质问( ) 广漠( ) 野蛮( )绰号( )
掷钱( ) 摹画( ) 抽屉( )嬉戏( )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用原文回答)。
四、合作探究:
1、作者通过记叙哪些事表现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
2、作者除了写母亲和我之间的事之处,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从相处的情形,请概括一下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性格?
3、请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因为文中写道 ”的形式组织语言,精确评价母亲的形象。
五、语言赏析: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与风格。作为颇有名气的学者胡适,在行文时极注意分寸,而这正是受了他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2、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和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六、课后反思:
7、胡适《我的母亲》导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选取、组织材料的写作技巧。
2、学习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理解关键语词句在文中的意思与作用。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母亲的优秀品格和教子方法,品味作者感激爱戴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会感恩母爱,培养孝顺父母的品格。
3、比较中国今昔家教的异同,能对家教事件提出个人的看法。
三、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在前,教师点拨引导在后。教师在看似无疑处激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能进能出,结合现实的家教案例,鼓励学生互动品评。
【学习步骤】教师提问导学为辅,学生思考回答、交流为主
(一)课文从哪一段开始写母亲的?哪一段是前后部分的分界线?这样可以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它们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答:课文第4段是过渡段,将课文分成两部分。1至3段,写我童年时代性情安静,爱看书写字,却失去学音乐画画的机会。4—12段,写母亲的言传和身教。13段,写作者感激爱戴母亲的无比深情。
(二)质疑:既然题目叫《我的母亲》,为什么还要写跟母亲关系似乎不大的琐碎小事呢?课文前后两部分内容上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答:课文前三段写作者童年的爱好、快乐、性情以及单调和失落(遗憾),同时也暗示环境对一个人性格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作者在这三段里是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有缺憾的,因此,母亲给我的良好教育才更显得弥足珍贵,母亲可谓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恩师,她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三)文章是通过哪些事件写她对儿子的言传和身教的?
1、言传:儿子犯错时,母亲只是用眼神暗示,不当众打骂。每天清晨坐在床边指出他前一天错在哪里,犯大错时有时候要罚跪。
2、身教:母亲与两位嫂子的温和相处,她处理家庭特殊事务的方法,她善待外人的态度等等,都给胡适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四)文中能体现母亲优秀品格的词句有哪些,请分别找出来,说说是怎样具体体现在一件件小事之中的。
答: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自尊刚气,对儿子严教慈爱。
8、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教案《荷叶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512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
二、研读《金色花》
1、走近作者
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初雪》)。(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4)男女生朗读比赛,互相点评。
3、感知诗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读过诗后的整体感受,说出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用“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小男孩(妈妈),从_____________看出。”句式说话。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4、问题探讨: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3)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温馨和幸福。
(2)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责怪中透出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5、理性感悟
师: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三、品读《荷叶 母亲》
1、走近作者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其中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和“小诗”,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写母爱与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3、问题探讨:
(1)这首诗着重描写的是什么?
生:着力描写红莲,重点是雨中的莲花。
(2)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
生:做铺垫,将花与人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作者情绪怎样变化,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的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4)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那道道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5)诗中的荷叶和红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荷叶——象征为儿女遮风避雨、无私奉献的母亲。
红莲——象征在母亲的关爱、呵护下逐渐成长的儿女。
9、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1、《《我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
3.学习老舍的写作方法,感悟情真意切的语言,体会真挚的感情,在写作时要说真话,表真情。
教学重点:
立足文学单元,通过本课的学习,读母亲的形象,体会老舍从母亲身上受到的是生命的教育,进一步感受老舍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的伟大母亲形象,感受母亲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体会作者强调母亲给他的“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说到“母亲”这两个字,你们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是啊,我们会想到慈祥、勤劳、无私等等。正如一首歌曲中所唱的,母亲“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
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
二、学习生字新词
1、 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 学习生字:阁 衍 屠 樱 剃 亏 筹 籍 婚 倡 域 拆 嘱
4、 利用形近字来记忆生字,重点是“阁 衍 筹”三个字,还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5、 解决词语意思:勤俭诚实 相依为命 有求必应 不辞劳苦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
(1)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结合老舍作品谈谈为什么作者说母亲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四、感知课文内容。
1、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 指名交流回答。
五、作业
1、完成习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又步入了一个文学单元——“平民写家”老舍。我们走入了老舍的世界,做了很多事情,大家想一想,这段时间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生:我们读了老舍的《养花》
看了电影《骆驼祥子》
上网搜集了关于老舍的资料
师:是啊,我们了解了老舍的生平,读了很多他的作品,还看了电影,对老舍有了初步的了解,老舍就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很真实的人,从别人对他的评价和他的生活,不难看出他的人格魅力和性格。他善良,勤劳,淡泊名利――。他的母亲给他的影响很多,上节课,我们一起跟着老舍先生回忆了他的母亲,大家回忆课文,文章围绕着母亲都写了些什么?
明确:(1)日夜操劳
(2)与人相处
(3)遇事冷静
(4)筹集学费
(5)独自过年
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这作者走入字里行间,走入老舍的内心,走入老舍的情感世界,去体会老舍与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二、出示中心话题
师: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这样写到“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中心话题:
母亲传给“我”哪些好的性格和习惯?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以及你读的作品和搜集到的资料来谈一谈,并体会着读一读。
师:请同学们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看法,一会我们全班交流。
生:小组学习
三、全班交流
预设1 日夜操劳——勤俭诚实
(1)“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①从这里体会到什么?
②为什么母亲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③想象,是怎样的劳作让母亲的手终年鲜红微肿吗?
(2)“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的雪白。”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
②母亲是怎样将这样的袜子洗得雪白的呢?你能想象出来吗?
③为什么母亲要这么做?
(3)“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补到半夜。”
白天,母亲辛苦劳作,晚上还要忙到半夜,可以说母亲日夜操劳啊
(4)“忙碌中――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
小结:母亲用她那双“终年鲜红微肿”的双手,教给我做人要认真,要勤俭,要诚实,要热爱劳动。
预设2 与人相处——有求必应
①“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她宁吃亏,不逗气。”
从这可以看出什么?
②“有求必应”是什么意思?母亲还会为别人做什么?
小结:母亲的宽容忍让教给我如何帮助别人,如何与人相处。
预设3遇事冷静——坚强沉着
“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①结合资料和看过的电视,谈谈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拓展:1、原文“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2、祥子被日本兵抢车的情境
②母亲在那样的情境下真的不着急,不着慌吗?那她为什么不哭?
③想象母亲是怎样做的。
小结: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为子女撑起一片天,她只能“将心横起来,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母亲用自己的坚强教给我在困难面前要冷静要沉着。
预设4 筹集学费——无私奉献
“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母亲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①这句话隐含了什么?
②想象母亲怎样筹到这笔“巨款”的?母亲都做了些什么?
③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结:正是母亲的坚持母亲的付出让作者有了这样的成就,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子女,母亲这无私的爱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预设5独自过年——理解大度
“我回到家中――母亲笑了―――她愣住了――叹出一口气―― ‘去吧,孩子!’”
①从这句话读到了什么?
②“笑”包含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③“愣住了,叹气”又为什么?
④“去吧,孩子!”为什么这么说?
小结:读了这段文字,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母亲多么渴望与儿子一起热热闹闹的过春节,然而当她明白“我”必须返校时,却故作平静地让我离去,母亲这一平静的反应下,掩盖了多少理解,多少深情啊。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理解别人是多么的可贵。
师:就是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母亲,她用自己的行动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母亲的勤劳、谦和、善良、坚强,给了我一生的影响,这就是母亲给我的生命的教育,她给老舍的一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我”对母亲也饱含深情,饱含思念,作者在最后三段把这种情感展现给我们,请同学们带着体会读一读最后三段。
1.自己体会读
2.指名读
师:通过朗读,你读到了什么?从那感受到的?
生1:老舍很害怕失去母亲,从“怕怕怕怕”读到的。
生2:老舍失去母亲之后非常的伤心,从心痛,心痛!
四、作业
师:学完这篇文章,你对老舍又有了哪些了解呢?课下写在你的小本本上。
五、拓展
推荐文章:
朱德《我的母亲》
胡适《我的母亲》
10、《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 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 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丰子恺作品欣赏
3、 丰子恺简介
二、 课文学习
1、 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 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 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 小结
四、 拓展
五、 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 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