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我的母亲》导学案一等奖

《胡适《我的母亲》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胡适《我的母亲》导学案一等奖

1、胡适《我的母亲》导学案一等奖

2《我的母亲》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

三、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质问( ) 广漠( ) 野蛮( )绰号( )

掷钱( ) 摹画( ) 抽屉( )嬉戏( )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用原文回答)。

四、合作探究:

1、作者通过记叙哪些事表现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

2、作者除了写母亲和我之间的事之处,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从相处的情形,请概括一下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性格?

3、请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因为文中写道 ”的形式组织语言,精确评价母亲的形象。

五、语言赏析: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与风格。作为颇有名气的学者胡适,在行文时极注意分寸,而这正是受了他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2、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和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六、课后反思:

2、胡适《我的母亲》导学案

2《我的母亲》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

三、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质问( ) 广漠( ) 野蛮( )绰号( )

掷钱( ) 摹画( ) 抽屉( )嬉戏( )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用原文回答)。

四、合作探究:

1、作者通过记叙哪些事表现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

2、作者除了写母亲和我之间的事之处,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从相处的情形,请概括一下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性格?

3、请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因为文中写道 ”的形式组织语言,精确评价母亲的形象。

五、语言赏析: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与风格。作为颇有名气的学者胡适,在行文时极注意分寸,而这正是受了他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2、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和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六、课后反思:

3、胡适《我的母亲》导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选取、组织材料的写作技巧。

2、学习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理解关键语词句在文中的意思与作用。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母亲的优秀品格和教子方法,品味作者感激爱戴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会感恩母爱,培养孝顺父母的品格。

3、比较中国今昔家教的异同,能对家教事件提出个人的看法。

三、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在前,教师点拨引导在后。教师在看似无疑处激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能进能出,结合现实的家教案例,鼓励学生互动品评。

【学习步骤】教师提问导学为辅,学生思考回答、交流为主

(一)课文从哪一段开始写母亲的?哪一段是前后部分的分界线?这样可以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它们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答:课文第4段是过渡段,将课文分成两部分。1至3段,写我童年时代性情安静,爱看书写字,却失去学音乐画画的机会。4—12段,写母亲的言传和身教。13段,写作者感激爱戴母亲的无比深情。

(二)质疑:既然题目叫《我的母亲》,为什么还要写跟母亲关系似乎不大的琐碎小事呢?课文前后两部分内容上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答:课文前三段写作者童年的爱好、快乐、性情以及单调和失落(遗憾),同时也暗示环境对一个人性格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作者在这三段里是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有缺憾的,因此,母亲给我的良好教育才更显得弥足珍贵,母亲可谓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恩师,她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三)文章是通过哪些事件写她对儿子的言传和身教的?

1、言传:儿子犯错时,母亲只是用眼神暗示,不当众打骂。每天清晨坐在床边指出他前一天错在哪里,犯大错时有时候要罚跪。

2、身教:母亲与两位嫂子的温和相处,她处理家庭特殊事务的方法,她善待外人的态度等等,都给胡适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四)文中能体现母亲优秀品格的词句有哪些,请分别找出来,说说是怎样具体体现在一件件小事之中的。

答: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自尊刚气,对儿子严教慈爱。

4、《我的母亲》导学案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我的母亲》导学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学习目标】

1、 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 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2、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3、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4、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

A、为母亲洗一次脚

B、为母亲梳一次头

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

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

【自学成果展示】

1、字词展示

字音:文绉绉 zhò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 shēng 眼翳yì

词义: 广漠 宽恕 文绉绉 面红耳赤 侮辱

2、材料展示(理解母爱)

将所搜集的关于母爱的材料和胡适的材料分组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

教师补充: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绩溪县中屯人。父亲是农民。17岁,她嫁给49岁做官的胡传做填房,成了几个孩子的后母。20岁生了胡适,23岁守寡。她命运多舛,但注重对儿子的“智力投资”,在家道中落后,还借钱给儿子买下了《图书集成》一书。

3、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合作探究】

探究题目一:读了______________,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______的母亲。(方法指导:如何概括事件?例如: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

明确:

A、每天教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B、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

C、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D、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慈爱

E、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一点怒色——宽以待人、品性善良

F、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让,忍无可忍时,就痛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宽厚、善良、隐忍

G、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很有刚气

探究题目二:以上几个故事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明确:

如: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他醒来坐了多久了。”——作者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如: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如: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达标检测】

1、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真实的母亲。这些形容词里有没有你不欣赏母亲的地方?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对于母亲身上你不欣赏的地方今后你会怎样对待呢?

2、欣赏“诗中的母爱”每个同学说几句诗或者几句歌词歌曲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3、课外阅读推荐: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老舍:《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我的母亲》导学案全部内容。

5、《我的母亲》导学案

1、掌握胡适的有关知识,识记重点字词。

2、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3、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它的体裁是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一、搜资料: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有关材料,写在下面:

二|写字词:朗读课文,将文中生疏和优美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解决。

三、说内容:(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那么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 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

(2)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四、赏语段:读课文,选取文中让自己最欣赏的段落,朗读批注,说一说你的理解和感悟。(提示:要善于抓住细节,体会文字本后的内容)

示例:选取语段——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理解感悟——这一段里,作者尽管写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但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40岁的胡适,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有幸和胡适交往,或读过他传记的人,都会感觉到他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美好品质。但作者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却极为低调。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体现了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这一点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品语言: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注意加点词)。

示例——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品析——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

4、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5、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六、写感悟:读了本文或许你有很多感触请从下面题目中选择一项写一写:(1)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2)为母爱写首赞歌。

一、由“母爱”的有关资料导入,相信你会将资料展示的多姿多彩;

二、基础知识过关(文学常识和字词),相信你能做到:

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是阅读一篇文章的第一步(第三题);

四、精读文中重点语段,让阅读更深一层(第四题);

五、抓住语言品读,感受深沉感情(第五题);

六、读文章是为了有所思有所悟,相信你的小练笔一定会让大家赞叹不已。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

眼yì( ) 广mò( ) 宽yù( ) xī( )戏

péi( )罪 羞kuì( ) 抽tì( ) chóu( )备

mó( )画 宽shù ( ) 绰( )号 佃( )户

侮( )辱 文绉绉( )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面红耳热 带人接物 做好作歹 当面质问

认错陪罪 大失身份 水旱无忧 目光严历

错 别 字

订 正

3、中考题型链接

母爱是永恒的主题。你一定阅读、积累了不少歌颂母爱的诗文名句名篇吧,请写出两句歌颂母爱的诗歌名句。

4、阅读语段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 lì( )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 níng( )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 yì( )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 yì( )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 huǐ( )又急,听说眼 yì( )可以用舌头 tiǎn( )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 tiǎn( )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母亲为什么这样教训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选文第二段写了几件事?分别概括这些事情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结尾这句话和哪句话相互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适的母亲(易竹贤)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

她长得──

圆圆的面孔,有一点雀斑,头发很长……面貌并不美,倒稳重得很,不像个庄稼人家的孩子。

在家里,她上侍父母,下扶弟妹,手脚勤快,为人也贤慧,最得父母钟爱,村里人都说金灶(顺弟的父亲)修得了个好女儿。

顺弟16岁的这年春天,上庄的星五嫂来到中屯金灶家,给顺弟说媒,说的便是她家的大侄儿,人称“三先生”的胡传。

这一年,胡传已经48岁了。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他在外边做官,没有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打算续娶个填房。

金灶夫妇听了星五嫂的来意,当下心里为难。一来,怕攀不上做官人家,将来反让旁人笑话;二来,三先生比顺弟大32岁,又是填房,怕女儿不愿意;三来呢,三先生已有一大堆儿女,大女儿大儿子都比顺弟大好几岁,这样人家的晚娘不容易做,怕害了女儿一辈子。因此,金灶便对星五嫂说,这件事须同女儿商量,把媒人打发走了。

晚饭后,金灶夫妇把上庄三先生要娶填房,星五嫂来说媒的事,对女儿说知。又说,做父母的也心里为难,要女儿自己拿定主意。顺弟听了,低着头,半晌不肯开口,但心里却在紧张活动。三先生她是见过的,人家都说是好人。她想,做填房,可以多要聘金;前妻儿女多,又是做官人家,聘金财礼应该会更好看些。这是她报答父母的好机会,可以帮助父亲建起他一生梦想的新屋。于是,顺弟暗暗下了决心,应承了。

八字开过去了,与胡传的八字合过了;礼单送过来了;二月订亲,三月迎娶,农家姑娘冯顺弟,便变成了上庄胡传家的官太太。中屯冯家也造起了一栋新屋。

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不过那时还不叫“胡适”,而叫“儿”。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亲生的一点骨血。

小儿出世后刚满90天,胡传被调往台湾供职。到一八九三年春天,冯顺弟便带着一家子,抱着小儿,去台湾投亲,在胡传做官的台南和台东,度过了将近两年的很快乐的团居生活。那时已年过50岁的胡传,在公务之暇,剪一些红纸方笺,用毛笔端端正正写上楷字,教年仅20的冯顺弟认字。他们两人又一起教刚过两岁的小儿也开始咿哑识字,父亲当教师,母亲既是学生又兼助教。这老夫少妻稚子三口,享受到了人间最神圣的天伦之乐。到离开台湾时,母亲认了近千字,小儿也认了七百多字。

幸福是那样短暂,瞬息即逝,悲痛却来得那样突然,沉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刚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最初的记忆:

这时候我只有三岁零八个月。我仿佛记得我父亲死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记得这一点凄惨的情状,其余都不记得了。

胡适的母亲遭到这般沉重的打击,当时还只有22岁多两个月零17天,虚龄也只23岁!她在人生的途路上还刚刚迈开几步,刚刚尝到一点生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的最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诚如她的儿子所说,“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

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

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有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胡适。只因为这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儿子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

儿子的将来应该是怎样的呢?她具体不知道,只是希望儿子学他的老子,能走他老子的道路。她常对儿子述说他父亲的种种好处,叮咛说:

“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为了儿子的将来,她管教很严。她没有读过书,却千方百计地履行胡传的遗嘱,送儿子读书。绩溪上庄一带,蒙馆学金很低,每个学生每年一般只送两块银元。先生教起书来自然也不肯尽心,只教学生念死书,背死书,还动辄施以体罚。这样,学生学起来没兴趣,便常常逃学。胡适的母亲却与众不同,舍得在学金上下本钱。据胡适回忆说: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了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

因此一着,先生便对胡适另眼相看,特别优待,认真地为他讲书,把一字一句的意思讲得清清楚楚。这使胡适得到莫大的好处。他后来回忆说,他“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正是他的母亲增加学金所得的大恩惠。

胡适留学美国那几年,家中经济异常困窘。几个哥哥闹着分了家。胡适的母亲独立撑持门户,一切亲戚庆吊往来,人情南北,负担委实不轻,乃至靠抵当首饰过年,贫窘之状可见一斑。恰巧这时,族中胡守焕因家庭败落,愿将《图书集成》一部大书减价出售。胡适的母亲知道儿子想得到这部书,便借钱买下了。她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仍处处为儿子设想,真可以算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

到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却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她感到遗憾的,可能是最后没有来得及抱孙子。

(选自《胡适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我的母亲》导学案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二、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理解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方式。

四、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理解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桥,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大家介绍的都很生动,但却没有把你举的桥系统的说出来,怎样说呢,那得抓住各个桥的特点,怎样抓住特点去说,《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会给你一个很好的答案。

二、检查预习

1、字音:

洨 张嘉贞 匀称 惟妙惟肖

2、解词:

匀称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三、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桥洞拱形、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3、速读课文,给本文划分段落,并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段落划分:

一(1-2自然段):石拱桥的特点。

二(3-9自然段):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三(10自然段):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研讨归纳

读(3-9)自然段回答:

1、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

2、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

3、赵州桥、卢沟桥各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4、作者为何不举一例而举两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呢?

明确:

1、赵州桥:(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

2、卢沟桥:(1)、联拱石桥(2)、坚固(3)形式美观

3、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卢沟桥:“联拱石桥”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坚固,发水时极少出事”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狮子形态各异,卢沟晓月”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4、因为赵州桥是单拱石桥,而卢沟桥是联拱石桥,选择事物时,即要抓住事物的共同特点,又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事物说明全面。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说明文既要抓住事物的共同特征,又要抓住事物自身的特点来写,只有这样,才能把你所要说明的事物说明的更全面。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相关练习。

我们使用的笔都有哪些种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每种笔又有哪些自身的特点呢?

要求学生说出笔的种类,并说出各种笔的共同特点及各种笔自身的特点。

五、畅谈收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总结,比如字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等,力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进行总结,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六、布置作业

以《笔》为题写一篇小说明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来说明的?

想把所说明的事物说明白,就要用到一些说明方法,本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些说明方法,并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二、赏析探究

1、分小组找出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

(1)、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突出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2)、打比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

(3)、引用:“创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突出了赵州桥构造的奇特。

(4)、摹状貌:“有的……有的……有的……”描绘了狮子的生动姿态,显示了卢沟桥的艺术特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3)、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4)、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明确:这些加点的词不可以去掉,因为它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然后再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语句,进一步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感悟抒情

学了本文,你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吗?是什么样的感情?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本文体现了作者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和敬佩,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赞扬,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领会本文的中心。

四、拓展延伸

说出有关桥的成语,诗句,典故,传说。

五、布置作业

假设你是桥梁设计师,设计一座桥。

板书设计

中 自身特点 共同特点

国 赵州桥(单拱) 桥洞拱形

石 形式优美

拱 卢沟桥(联拱) 结构坚固

桥 历史悠久

7、《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

《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

姓名 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字迹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母亲的勤劳为线索,以爱为感情基础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2、体会课文质朴而又真挚的语言来。

3、学习本文以叙事为主,穿插议论、抒情的写法。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歌颂母亲优秀品质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分析母亲的形象。

2、认识本文选材的典型的特点。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自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佃农( ) 祖籍( )妯娌( ) 勉强( )迁徙( )

慰勉( ) 溺死( )衙门( ) 私塾( )调料( )

聊叙( )血溅( )不辍劳作( )东挪西借( )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母亲这样整日 着。(劳碌、忙碌)

(2)母亲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管理、管束)

(3)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叔伯妯娌相处得都很 。(和蔼、和睦)

3、了解作者 《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是 伟大的 和无产阶级

,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

二、阅读理解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归纳各部分大意。

5、“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亿的。”这段话中哪个短语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哪个词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中心句是哪一句?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主题归纳:

7、作者的母亲具有很多优秀品质,试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和概括。

时间

典型事例

母亲的优秀品质

小时侯

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的人。


1885——1900年前后


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1905年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1908年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1937年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1944年



8、能够在课本上准确找出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句子。

9、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三、句子品析

10、体会本文质朴而富有深情的语言——课后习题第二题,用铅笔把自己的品析写在书上。

四、拓展运用

1、这里将举行“我的母亲”故事会。

(1)如果你是故事会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饱含深情的开场白。

(2)如果让你讲讲你的母亲,你打算讲述什么故事呢?请简要写在下面。

(3)故事会结束时,要求每个同学用一句话来对自己的母亲作一个真情表白,你打算怎么说呢?

(4)“母亲”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意义。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

小孩说:母亲给了我许多玩具和食物。

华侨说:母亲是伟大的祖国。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达不当,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据有关部门报道,我国每年①约有360亿吨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排入江河,近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得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这样,纯净水公司②就很快迅速发展了。但是,经卫生部门监测,纯净水并不纯净。为此,市政府要求③几个纯净水公司的领导在近期内抓紧整改,使④纯净水产品普遍的质量得到提高。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稿: 审稿: 审定:

8、邹韬奋《我的母亲》导学案

十四 我的母亲

邹蹈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体会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体会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自主导学】

1.邹韬奋,原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祖籍江西余江。先后在上海和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选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查氏()憧憧()妹仔()蒙眬()

鞋袜()歉疚()惺忪()呜咽()

3.下列四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订正。

A.浙江元霄莫名其妙()

B.时候蜡烛热泪盈框()

C.瞥见柔和寻寻善诱()

D.帐门含冕饮泣吞声()

4.选词填空。

(1)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幢幢,憧憧)的大客厅里。

(2)(母亲)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宝,饱)眼福。

5.根据文句中括号内含义写出相应词语。

⑴她讲得(健谈而且感人),妹仔听得忽而笑容满面,忽而又愁眉双锁()

⑵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的良师。()

⑶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6.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课文从几个侧面展现了“母亲”的性格,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

9、《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 答案及教案

【课标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突出主旨的结构特点。

2、深入领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突出主旨的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自主学习】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佃农( ) (2)祖籍( ) (3)妯娌( ) (4)勉强( )

(5)迁徙( ) (6)溺死( ) (7)瞒着( ) (8)衙门( )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 ):

②任劳任怨( ):

③为富不仁( ):

④聊叙:

解决方法:学生借助刘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扫除字词障碍,各学习组长于课前检查完成情况。

2.整体感知:文章回忆了母亲 的一生,赞颂了母亲 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 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解决方法:通过提问学生,师生讨论,得出最终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母亲一生值得叙述的事迹很多,本文选择了哪些材料?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完成第二页的表格)

文章按照 顺序选取八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的事情来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小组内展示交流,得出一致意见,并派代表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全班同学一致得出最终答案,教师呈现参考答案。

2、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文中这些事情来写?这些事件又是如何串联起来的?解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讲解,达到预定目标。(学生对第一个问题存有疑难,需老师引导才能理解。)

时 间

事 迹

表现的品质

作者小时候

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的人。

1895—1900年前后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深明大义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及表格提示完成表格,品质概括上存在差异较大,小组交流后,由教师点拨形成统一意见。)

3、精读课文最后两段,完成练习册相关试题。

解决方法:学生自我检测,教师通过讲评点拨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4、读过课文后,请你谈谈本文语言的特色。

解决方法:学生畅谈读后感,教师讲解归纳概括语言特色。

【拓展延伸】

1、 学完这篇回忆录,我们应该向朱德同志学习什么崇高品质?

解决方法:提问若干学生,不一定得出一致意见,只要学生分享朱德同志的故事。教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请你搜集一些表现母爱的诗句,从中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至少两句)。

解决方法:课后学生自主上网或从阅读中搜集,并摘录。

【练练测测】

1.认真研读课文第一段,体会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的理解与把握,深入领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

①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

②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

③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2、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本题考查学生的字词积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她的性格( )(a、和睦b、和蔼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②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

③母亲( )(a、管教 b、管理 c、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我的疑惑与反思】

教学反思:

《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是太大,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不需要作过多的分析。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能够得到一些人文方面的理解和陶冶,能够品味作者在词语和语言以及段落方面表达的丰富感情。导学案设计也比较科学,先由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归纳朱德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

《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1、(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lǐ) (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溺死(nì)(7) 瞒着(mán)(8)衙门(yá)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②任劳任怨(rè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③为富不仁(wéi):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④聊叙: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

2、勤劳 勤劳俭朴、坚强不屈 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

【合作探究】

1、

时 间

事 迹

表现的品质

作者小时候

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的人

勤劳俭仆、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1895—1900年前后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

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1908年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勤劳,热爱劳动

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年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1944年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勤劳,热爱劳动

2、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3、略4、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真所谓“朴实见真情”,如“我爱我母亲”“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我应该感谢母亲”“愿母亲地下安息”等,语言朴素,声声倾吐,声声感人。

【拓展延伸】

1、爱母亲,并把这种爱扩大到爱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思想品质。

2、示例1:孟郊《游子吟》示例2:《小儿语》: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示例3: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练练测测】1、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②“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③“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2.b a c

1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我的母亲》导学案

14.我的母亲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文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2.感受语言的清新自然和笔法的细腻,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

3.感悟伟大的母爱,体会人间无所不在的至亲至爱。

●重点:理解和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 萍踪寄语 》《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文笔质朴、情文并茂。政论针砭时弊,简短有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2.给加点字注音。

查氏( zhā ) 万籁俱寂( lài ) 歉疚( jiù )

唏嘘( xī )( xū ) 蹑手蹑脚( niè ) 瞥见( piē )

人影憧憧( chōng ) 睡眼惺忪( xīng )( sōng )

3.根据括号内的释义,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成语。

(1)她两人便 热泪盈眶 (因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

(2)她讲得 娓娓动听 (健谈而且感人)。

(3)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 循循善诱 (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的良师。

拓展:词义辨析。

[暴发—爆发]

都有突然猛烈地发生之意,但“暴发”使用范围更窄,多用于洪水,有时指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爆发”使用面更广,可用于形容战争、火山、革命、大笑等。

[暴露—揭露]

“暴露”指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和问题等显露出来;“揭露”是使隐蔽的事物显露出来。意思有明显区别。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