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晏子使楚》教案及练习一等奖

《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晏子使楚》教案及练习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晏子使楚》教案及练习一等奖

1、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晏子使楚》教案及练习一等奖

《古诗四首》《晏子使楚》

《古诗四首》

教学重点:

1. 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3. 熟读背诵

学习过程:

春望

一. 导入:

【诗人简介】

杜甫:字子美,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而被称为“诗圣”和“诗史”。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为现实主义诗人。

【创作背景】

本诗属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年757年,当时杜甫46岁,时值安史之乱,他羁居在沦陷后的长安。

二. 学习诗词的切入点?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 朗读理解

杜甫:忧国伤时,催人泪下

安史作乱,长安沦陷,大唐王朝盛极而衰。诗人杜甫目睹长安人民的惨祸,想到自己一家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万般感慨,融于笔端,挥笔写下千古传颂 的《春望》。

这首诗从“望”写起,以“愁”作结。前四句写春望之景,后四句抒春望之情。首联从大处落笔,总写眼中所见。上句蕴含山河依旧、国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极写城池残破、满目疮痍的荒芜景象,深切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心情。颔联两句最为感人:鸟语花香,明媚春光,往往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却见花开而落泪,闻鸟语而惊心,春光愈是烂漫,内心愈是伤感。这里色感相连,声动相应,景随情移,情随景生,匠心独运,感人至深。颈联则更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真挚。尾联正面描绘诗人自我形象,收束全篇。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深广忧思。

四. 作者的感情

触目伤怀、忧国思家

泊秦淮

一.

【诗人简介】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城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七绝。

二. 朗读理解

杜牧:讽刺辛辣,悲痛深沉

杜牧的诗伤时忧国,洒脱俊爽,境界廓大,含义深刻。《泊秦淮》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融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点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由歌曲之靡靡,引出“不知亡国之恨”。这两句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可谓讽刺辛辣,悲痛深沉,感慨无限,堪称绝唱。

三. 作者的感情

借古讽今,对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

【诗人简介】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号放翁。一生最大抱负就是收复失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创作背景】

此诗为陆游68岁所作,此时年老体衰、闲居故乡。

二. 朗读理解

陆游:国忧难忘,炽热情怀

驰骋沙场,光复河山,是陆游一生最大的抱负。在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爱国主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正是一首雄浑慷慨、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光辉诗篇。前两句写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僻野,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惫;“村”而“孤”,处境也属艰难。但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荣辱,念念不忘的还是“为国戍轮台”。其拳拳忧国之心,何其感人!后两句诗气势更为高昂,显出诗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全诗感情激荡,气势轩昂,成功塑造了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爱国老英雄的高大形象。

三. 作者的感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过零丁洋

一.

【诗人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有《文山先生全集》

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次年正月,元军占领了临安,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屈。1278年元军再攻,文天祥被俘。元将强迫他写信投降,他将自己所写《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元将,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元将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1283年,文天祥遇害。

【创作背景】

被俘押经零丁洋时所作

二. 朗读理解

文天祥:舍生取义,千古绝唱

《过零丁洋》是爱国诗人文天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绝不屈膝投降的民族气节的壮丽诗篇。首联两句回顾自己的战斗历程。“寥落”二字既暗示对苟且偷安者的愤激,又寄寓自己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感伤。颔联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抒写。四年的艰苦奋战,结果仍不免山河破碎,像狂风吹散了的柳絮一样。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怆然!五六句紧承前句进—步渲染。回想惨痛经历,不禁触景生情,内心备感凄凉。这一联将“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富含感情色彩的地名连用,语意双关,悲凉满怀,可谓诗海绝唱!最后两句豪情满怀,慷慨悲壮,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坚定决心,从而凝聚成一种超越时空的不朽的民族精神。

三. 作者的感情?

宁死不屈

《晏子使楚》

教学重点:

1.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的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

1.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走进春秋时期一位个矮、国弱,在外交史上深受侮辱但能言善辩、不卑不亢的高智商外交家晏子的世界。

说说你知道的背景?晏子,名婴,齐国的外交家。当时,楚强齐弱,楚国在外交场合处处刁难齐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婴是如何维护祖国的尊严呢?

2. 注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⑴熟读

⑵对号入座的基础上留、译、调、增、删

⑶整理文言知识表格

3. 自己大声朗读,然后根据书下注释理解全文,最后看看下面的翻译哪些地方不准确?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学习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 下,凭什么呢?”手下的人对楚王说:“因为他要来,我们就请人绑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大王您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做了小偷。”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谁呀?”(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顽固地喜欢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其实味道不相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呀。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盗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可以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4. 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段内容?

第一段:楚国国君密谋辱齐

第二段:晏子机智粉碎楚王阴谋

5. 思考:

①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

②晏子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正气浩然。那么,楚王是否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昏君呢?你怎么看待?为什么?

6. 注意积累以下文言知识:

通假字

①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什么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开玩笑

古今异义词

① 何坐

② 其实味不同

③ 寡人反取病焉

文言实词

习: 诣: 辞: 视:

方: 固: 坐: 徒:

赐:

特殊句式

① 判断句: ……是……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齐人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② 倒装句:(宾语前置)

何以也? 以何也? 用什么办法?

何为者也? 为者何也? 做什么的人?

何坐? 坐何? 犯了什么罪?

缚者曷为者也? 缚者为曷者也? 绑着的是什么人?

③ 固定句式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表揣测反问,“莫非…吗? ”或“难道…吗? ”

一词多义

8. 补充一篇鉴赏文章:

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

《晏子使楚》中对晏子的描写,虽然只有一个动作(避席)和一段对话,但表现力强,寥寥数语,一个机智沉着、能言善辩、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面对挑衅,针锋相对。楚王策划阴谋在前,实施阴谋时更是露骨——“王视晏子曰”,一个“视”,写出了楚王目光的威逼和神态的轻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晏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尊严不可辱,他毅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瞬间思考后,机智地“避席对曰”。“避席”这一动作固然是表示郑重,但如果仔细体会,还能悟出晏子此时特有的一种抗拒侮辱的严肃和正义;“对曰”紧随“避席”之后,不仅凸现晏子反应之敏捷,而且传达着一种毫不退缩、针锋相对的豪气。

二、巧设类比,尽显辩才。

晏子反击时,没有直接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观点,而是先说人所共知的一个自然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作一停顿,加强迫问语气,逼出原因——“水土异也”。至此,晏子的反击已有了无可辩驳的前提条件,使结论的出现呈水到渠成之势。由此可见,正是晏子巧设类比的辩才使其在交锋中占尽先机。

三、戏中见庄,柔中寓刚。

晏子的反击由自然现象进至社会现象,将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而“味不同”与齐民入楚变为“盗”相类比,由自然现象之因——“水土异”推出社会现象之因——“楚之水土”(国情民风)不如齐,“使民善盗”。晏子在得出这一使对方无言以对、深感难堪的结论时,用了“得无”这一较为委婉的语气,但读者分明从“戏”中读出了庄,从“柔”中读出了刚,就连晏子的对手楚王也只能自我解嘲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详笔铺垫,反衬晏婴。

楚王“欲辱”晏子,先设下计谋而后又导演,笔墨的确较为铺展,这种结构安排正是为主题服务的。楚王与“左右”共同设计了阴谋,时间、场合、人物、对话都预设得很周到,似乎志在必“辱”,可是就是这精心策划的挑衅被晏子一席逻辑严密的推理轻而易举地击得粉碎。其策划过程写得越详细,就越能让读者感到晏子将难以应对,哪里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就能反衬出晏子的巧妙机智和能言善辩。另一处对照性描写——楚王的先“视”后“笑”,也是极妙的衬笔。由咄咄逼人、傲气凌人的“视”转为充满难堪和尴尬的“笑”,分明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这不正说明晏子雄辩的威力吗?晏子“避席”时的郑重严肃、不畏强权与楚王的苦笑相比,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不就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吗?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古诗四首》检测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寥落 风飘xù 秦淮 夜阑

惶恐 夜泊 fēng 火

2. 加点词语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国家)

浑欲不胜簪(简直)

B. 尚思为国戍轮台(守卫)

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C. 干戈寥落四周星(泛指兵器)

烽火连三月(战乱)

D. 感时花溅泪(看见花开就落泪)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深)

3. 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望》 杜牧 唐 五言律诗

B. 《泊秦淮》 杜甫 唐 七言绝句

C.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北宋 七言绝句

D.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 七言律诗

4. 诗句默写

①感时花溅泪,

②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 ,尚思为国戍轮台。

④ ,身世浮沉雨打萍。

5. 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花开就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就禁不住心中惊悸。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晏子使楚》检测

一. 解释下列加点字:

二. 通假字:(写出其音、形、义)

1. 缚者曷为者也?

曷:

2.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

三. 古今异义词

1. 何坐 古: 今:

2. 其实味不同 古: 今:

3. 寡人反取病焉 古: 今:

四. 翻译句子:

1.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五.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晏子)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现在刚刚到达。

B.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因为他来了,(所以)请允许我们把一个人捆起来从您跟前走过。

C. 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D.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它的)人民喜欢偷盗?

六.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B. 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

C. 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善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

D. 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置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这位“圣人”很严肃,不喜欢别人随便跟他开玩笑。

【试题答案】

《古诗四首》

1. liáo 絮 huái lán huáng bó 烽

2. A 3. D 4. 略 5. C

《晏子使楚》

二. 曷:同“何”,什么

熙:同“嬉”,开玩笑

四. 1. 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2. 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3. 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晏子使楚》教案及练习

《古诗四首》《晏子使楚》

《古诗四首》

教学重点:

1. 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3. 熟读背诵

学习过程:

春望

一. 导入:

【诗人简介】

杜甫:字子美,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而被称为“诗圣”和“诗史”。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为现实主义诗人。

【创作背景】

本诗属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年757年,当时杜甫46岁,时值安史之乱,他羁居在沦陷后的长安。

二. 学习诗词的切入点?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 朗读理解

杜甫:忧国伤时,催人泪下

安史作乱,长安沦陷,大唐王朝盛极而衰。诗人杜甫目睹长安人民的惨祸,想到自己一家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万般感慨,融于笔端,挥笔写下千古传颂 的《春望》。

这首诗从“望”写起,以“愁”作结。前四句写春望之景,后四句抒春望之情。首联从大处落笔,总写眼中所见。上句蕴含山河依旧、国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极写城池残破、满目疮痍的荒芜景象,深切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心情。颔联两句最为感人:鸟语花香,明媚春光,往往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却见花开而落泪,闻鸟语而惊心,春光愈是烂漫,内心愈是伤感。这里色感相连,声动相应,景随情移,情随景生,匠心独运,感人至深。颈联则更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真挚。尾联正面描绘诗人自我形象,收束全篇。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深广忧思。

四. 作者的感情

触目伤怀、忧国思家

泊秦淮

一.

【诗人简介】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城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七绝。

二. 朗读理解

杜牧:讽刺辛辣,悲痛深沉

杜牧的诗伤时忧国,洒脱俊爽,境界廓大,含义深刻。《泊秦淮》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融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点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由歌曲之靡靡,引出“不知亡国之恨”。这两句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可谓讽刺辛辣,悲痛深沉,感慨无限,堪称绝唱。

三. 作者的感情

借古讽今,对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

【诗人简介】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号放翁。一生最大抱负就是收复失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创作背景】

此诗为陆游68岁所作,此时年老体衰、闲居故乡。

二. 朗读理解

陆游:国忧难忘,炽热情怀

驰骋沙场,光复河山,是陆游一生最大的抱负。在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爱国主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正是一首雄浑慷慨、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光辉诗篇。前两句写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僻野,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惫;“村”而“孤”,处境也属艰难。但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荣辱,念念不忘的还是“为国戍轮台”。其拳拳忧国之心,何其感人!后两句诗气势更为高昂,显出诗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全诗感情激荡,气势轩昂,成功塑造了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爱国老英雄的高大形象。

三. 作者的感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过零丁洋

一.

【诗人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有《文山先生全集》

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次年正月,元军占领了临安,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屈。1278年元军再攻,文天祥被俘。元将强迫他写信投降,他将自己所写《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元将,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元将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1283年,文天祥遇害。

【创作背景】

被俘押经零丁洋时所作

二. 朗读理解

文天祥:舍生取义,千古绝唱

《过零丁洋》是爱国诗人文天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绝不屈膝投降的民族气节的壮丽诗篇。首联两句回顾自己的战斗历程。“寥落”二字既暗示对苟且偷安者的愤激,又寄寓自己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感伤。颔联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抒写。四年的艰苦奋战,结果仍不免山河破碎,像狂风吹散了的柳絮一样。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怆然!五六句紧承前句进—步渲染。回想惨痛经历,不禁触景生情,内心备感凄凉。这一联将“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富含感情色彩的地名连用,语意双关,悲凉满怀,可谓诗海绝唱!最后两句豪情满怀,慷慨悲壮,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坚定决心,从而凝聚成一种超越时空的不朽的民族精神。

三. 作者的感情?

宁死不屈

《晏子使楚》

教学重点:

1.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的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

1.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走进春秋时期一位个矮、国弱,在外交史上深受侮辱但能言善辩、不卑不亢的高智商外交家晏子的世界。

说说你知道的背景?晏子,名婴,齐国的外交家。当时,楚强齐弱,楚国在外交场合处处刁难齐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婴是如何维护祖国的尊严呢?

2. 注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⑴熟读

⑵对号入座的基础上留、译、调、增、删

⑶整理文言知识表格

3. 自己大声朗读,然后根据书下注释理解全文,最后看看下面的翻译哪些地方不准确?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学习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 下,凭什么呢?”手下的人对楚王说:“因为他要来,我们就请人绑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大王您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做了小偷。”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谁呀?”(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顽固地喜欢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其实味道不相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呀。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盗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可以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4. 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段内容?

第一段:楚国国君密谋辱齐

第二段:晏子机智粉碎楚王阴谋

5. 思考:

①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

②晏子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正气浩然。那么,楚王是否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昏君呢?你怎么看待?为什么?

6. 注意积累以下文言知识:

通假字

①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什么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开玩笑

古今异义词

① 何坐

② 其实味不同

③ 寡人反取病焉

文言实词

习: 诣: 辞: 视:

方: 固: 坐: 徒:

赐:

特殊句式

① 判断句: ……是……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齐人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② 倒装句:(宾语前置)

何以也? 以何也? 用什么办法?

何为者也? 为者何也? 做什么的人?

何坐? 坐何? 犯了什么罪?

缚者曷为者也? 缚者为曷者也? 绑着的是什么人?

③ 固定句式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表揣测反问,“莫非…吗? ”或“难道…吗? ”

一词多义

8. 补充一篇鉴赏文章:

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

《晏子使楚》中对晏子的描写,虽然只有一个动作(避席)和一段对话,但表现力强,寥寥数语,一个机智沉着、能言善辩、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面对挑衅,针锋相对。楚王策划阴谋在前,实施阴谋时更是露骨——“王视晏子曰”,一个“视”,写出了楚王目光的威逼和神态的轻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晏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尊严不可辱,他毅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瞬间思考后,机智地“避席对曰”。“避席”这一动作固然是表示郑重,但如果仔细体会,还能悟出晏子此时特有的一种抗拒侮辱的严肃和正义;“对曰”紧随“避席”之后,不仅凸现晏子反应之敏捷,而且传达着一种毫不退缩、针锋相对的豪气。

二、巧设类比,尽显辩才。

晏子反击时,没有直接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观点,而是先说人所共知的一个自然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作一停顿,加强迫问语气,逼出原因——“水土异也”。至此,晏子的反击已有了无可辩驳的前提条件,使结论的出现呈水到渠成之势。由此可见,正是晏子巧设类比的辩才使其在交锋中占尽先机。

三、戏中见庄,柔中寓刚。

晏子的反击由自然现象进至社会现象,将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而“味不同”与齐民入楚变为“盗”相类比,由自然现象之因——“水土异”推出社会现象之因——“楚之水土”(国情民风)不如齐,“使民善盗”。晏子在得出这一使对方无言以对、深感难堪的结论时,用了“得无”这一较为委婉的语气,但读者分明从“戏”中读出了庄,从“柔”中读出了刚,就连晏子的对手楚王也只能自我解嘲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详笔铺垫,反衬晏婴。

楚王“欲辱”晏子,先设下计谋而后又导演,笔墨的确较为铺展,这种结构安排正是为主题服务的。楚王与“左右”共同设计了阴谋,时间、场合、人物、对话都预设得很周到,似乎志在必“辱”,可是就是这精心策划的挑衅被晏子一席逻辑严密的推理轻而易举地击得粉碎。其策划过程写得越详细,就越能让读者感到晏子将难以应对,哪里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就能反衬出晏子的巧妙机智和能言善辩。另一处对照性描写——楚王的先“视”后“笑”,也是极妙的衬笔。由咄咄逼人、傲气凌人的“视”转为充满难堪和尴尬的“笑”,分明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这不正说明晏子雄辩的威力吗?晏子“避席”时的郑重严肃、不畏强权与楚王的苦笑相比,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不就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吗?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古诗四首》检测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寥落 风飘xù 秦淮 夜阑

惶恐 夜泊 fēng 火

2. 加点词语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国家)

浑欲不胜簪(简直)

B. 尚思为国戍轮台(守卫)

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C. 干戈寥落四周星(泛指兵器)

烽火连三月(战乱)

D. 感时花溅泪(看见花开就落泪)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深)

3. 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望》 杜牧 唐 五言律诗

B. 《泊秦淮》 杜甫 唐 七言绝句

C.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北宋 七言绝句

D.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 七言律诗

4. 诗句默写

①感时花溅泪,

②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 ,尚思为国戍轮台。

④ ,身世浮沉雨打萍。

5. 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花开就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就禁不住心中惊悸。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晏子使楚》检测

一. 解释下列加点字:

二. 通假字:(写出其音、形、义)

1. 缚者曷为者也?

曷:

2.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

三. 古今异义词

1. 何坐 古: 今:

2. 其实味不同 古: 今:

3. 寡人反取病焉 古: 今:

四. 翻译句子:

1.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五.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晏子)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现在刚刚到达。

B.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因为他来了,(所以)请允许我们把一个人捆起来从您跟前走过。

C. 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D.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它的)人民喜欢偷盗?

六.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B. 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

C. 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善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

D. 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置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这位“圣人”很严肃,不喜欢别人随便跟他开玩笑。

【试题答案】

《古诗四首》

1. liáo 絮 huái lán huáng bó 烽

2. A 3. D 4. 略 5. C

《晏子使楚》

二. 曷:同“何”,什么

熙:同“嬉”,开玩笑

四. 1. 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2. 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3. 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3、《古诗四首》《晏子使楚》教案及练习

《古诗四首》

教学重点:

1. 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3. 熟读背诵

学习过程:

春望

一. 导入:

【诗人简介】

杜甫:字子美,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而被称为“诗圣”和“诗史”。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为现实主义诗人。

【创作背景】

本诗属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年757年,当时杜甫46岁,时值安史之乱,他羁居在沦陷后的长安。

二. 学习诗词的切入点?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 朗读理解

杜甫:忧国伤时,催人泪下

安史作乱,长安沦陷,大唐王朝盛极而衰。诗人杜甫目睹长安人民的惨祸,想到自己一家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万般感慨,融于笔端,挥笔写下千古传颂 的《春望》。

这首诗从“望”写起,以“愁”作结。前四句写春望之景,后四句抒春望之情。首联从大处落笔,总写眼中所见。上句蕴含山河依旧、国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极写城池残破、满目疮痍的荒芜景象,深切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心情。颔联两句最为感人:鸟语花香,明媚春光,往往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却见花开而落泪,闻鸟语而惊心,春光愈是烂漫,内心愈是伤感。这里色感相连,声动相应,景随情移,情随景生,匠心独运,感人至深。颈联则更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真挚。尾联正面描绘诗人自我形象,收束全篇。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深广忧思。

四. 作者的感情

触目伤怀、忧国思家

泊秦淮

一.

【诗人简介】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城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七绝。

二. 朗读理解

杜牧:讽刺辛辣,悲痛深沉

杜牧的诗伤时忧国,洒脱俊爽,境界廓大,含义深刻。《泊秦淮》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融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点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由歌曲之靡靡,引出“不知亡国之恨”。这两句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可谓讽刺辛辣,悲痛深沉,感慨无限,堪称绝唱。

三. 作者的感情

借古讽今,对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

【诗人简介】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号放翁。一生最大抱负就是收复失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创作背景】

此诗为陆游68岁所作,此时年老体衰、闲居故乡。

二. 朗读理解

陆游:国忧难忘,炽热情怀

驰骋沙场,光复河山,是陆游一生最大的抱负。在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爱国主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正是一首雄浑慷慨、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光辉诗篇。前两句写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僻野,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惫;“村”而“孤”,处境也属艰难。但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荣辱,念念不忘的还是“为国戍轮台”。其拳拳忧国之心,何其感人!后两句诗气势更为高昂,显出诗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全诗感情激荡,气势轩昂,成功塑造了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爱国老英雄的高大形象。

三. 作者的感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过零丁洋

一.

【诗人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有《文山先生全集》

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次年正月,元军占领了临安,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屈。1278年元军再攻,文天祥被俘。元将强迫他写信投降,他将自己所写《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元将,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元将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1283年,文天祥遇害。

【创作背景】

被俘押经零丁洋时所作

二. 朗读理解

文天祥:舍生取义,千古绝唱

《过零丁洋》是爱国诗人文天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绝不屈膝投降的民族气节的壮丽诗篇。首联两句回顾自己的战斗历程。“寥落”二字既暗示对苟且偷安者的愤激,又寄寓自己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感伤。颔联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抒写。四年的艰苦奋战,结果仍不免山河破碎,像狂风吹散了的柳絮一样。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怆然!五六句紧承前句进—步渲染。回想惨痛经历,不禁触景生情,内心备感凄凉。这一联将“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富含感情色彩的地名连用,语意双关,悲凉满怀,可谓诗海绝唱!最后两句豪情满怀,慷慨悲壮,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坚定决心,从而凝聚成一种超越时空的不朽的民族精神。

三. 作者的感情?

宁死不屈

《晏子使楚》

教学重点:

1.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本文的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

1.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走进春秋时期一位个矮、国弱,在外交史上深受侮辱但能言善辩、不卑不亢的高智商外交家晏子的世界。

说说你知道的背景?晏子,名婴,齐国的外交家。当时,楚强齐弱,楚国在外交场合处处刁难齐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婴是如何维护祖国的尊严呢?

2. 注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⑴熟读

⑵对号入座的基础上留、译、调、增、删

⑶整理文言知识表格

3. 自己大声朗读,然后根据书下注释理解全文,最后看看下面的翻译哪些地方不准确?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学习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 下,凭什么呢?”手下的人对楚王说:“因为他要来,我们就请人绑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大王您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做了小偷。”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谁呀?”(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顽固地喜欢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其实味道不相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呀。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盗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可以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4. 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段内容?

第一段:楚国国君密谋辱齐

第二段:晏子机智粉碎楚王阴谋

5. 思考:

①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

②晏子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正气浩然。那么,楚王是否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昏君呢?你怎么看待?为什么?

6. 注意积累以下文言知识:

通假字

①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什么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开玩笑

古今异义词

① 何坐

② 其实味不同

③ 寡人反取病焉

文言实词

习: 诣: 辞: 视:

方: 固: 坐: 徒:

赐:

特殊句式

① 判断句: ……是……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齐人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② 倒装句:(宾语前置)

何以也? 以何也? 用什么办法?

何为者也? 为者何也? 做什么的人?

何坐? 坐何? 犯了什么罪?

缚者曷为者也? 缚者为曷者也? 绑着的是什么人?

③ 固定句式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表揣测反问,“莫非…吗? ”或“难道…吗? ”

一词多义

8. 补充一篇鉴赏文章:

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

《晏子使楚》中对晏子的描写,虽然只有一个动作(避席)和一段对话,但表现力强,寥寥数语,一个机智沉着、能言善辩、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面对挑衅,针锋相对。楚王策划阴谋在前,实施阴谋时更是露骨——“王视晏子曰”,一个“视”,写出了楚王目光的威逼和神态的轻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晏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尊严不可辱,他毅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瞬间思考后,机智地“避席对曰”。“避席”这一动作固然是表示郑重,但如果仔细体会,还能悟出晏子此时特有的一种抗拒侮辱的严肃和正义;“对曰”紧随“避席”之后,不仅凸现晏子反应之敏捷,而且传达着一种毫不退缩、针锋相对的豪气。

二、巧设类比,尽显辩才。

晏子反击时,没有直接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观点,而是先说人所共知的一个自然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作一停顿,加强迫问语气,逼出原因——“水土异也”。至此,晏子的反击已有了无可辩驳的前提条件,使结论的出现呈水到渠成之势。由此可见,正是晏子巧设类比的辩才使其在交锋中占尽先机。

三、戏中见庄,柔中寓刚。

晏子的反击由自然现象进至社会现象,将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而“味不同”与齐民入楚变为“盗”相类比,由自然现象之因——“水土异”推出社会现象之因——“楚之水土”(国情民风)不如齐,“使民善盗”。晏子在得出这一使对方无言以对、深感难堪的结论时,用了“得无”这一较为委婉的语气,但读者分明从“戏”中读出了庄,从“柔”中读出了刚,就连晏子的对手楚王也只能自我解嘲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详笔铺垫,反衬晏婴。

楚王“欲辱”晏子,先设下计谋而后又导演,笔墨的确较为铺展,这种结构安排正是为主题服务的。楚王与“左右”共同设计了阴谋,时间、场合、人物、对话都预设得很周到,似乎志在必“辱”,可是就是这精心策划的挑衅被晏子一席逻辑严密的推理轻而易举地击得粉碎。其策划过程写得越详细,就越能让读者感到晏子将难以应对,哪里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就能反衬出晏子的巧妙机智和能言善辩。另一处对照性描写——楚王的先“视”后“笑”,也是极妙的衬笔。由咄咄逼人、傲气凌人的“视”转为充满难堪和尴尬的“笑”,分明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这不正说明晏子雄辩的威力吗?晏子“避席”时的郑重严肃、不畏强权与楚王的苦笑相比,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不就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吗?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古诗四首》检测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寥落 风飘xù 秦淮 夜阑

惶恐 夜泊 fēng 火

2. 加点词语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国家)

浑欲不胜簪(简直)

B. 尚思为国戍轮台(守卫)

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C. 干戈寥落四周星(泛指兵器)

烽火连三月(战乱)

D. 感时花溅泪(看见花开就落泪)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深)

3. 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望》 杜牧 唐 五言律诗

B. 《泊秦淮》 杜甫 唐 七言绝句

C.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北宋 七言绝句

D.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 七言律诗

4. 诗句默写

①感时花溅泪,

②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 ,尚思为国戍轮台。

④ ,身世浮沉雨打萍。

5. 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花开就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就禁不住心中惊悸。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晏子使楚》检测

一. 解释下列加点字:

二. 通假字:(写出其音、形、义)

1. 缚者曷为者也?

曷:

2.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

三. 古今异义词

1. 何坐 古: 今:

2. 其实味不同 古: 今:

3. 寡人反取病焉 古: 今:

四. 翻译句子:

1.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五.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晏子)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现在刚刚到达。

B.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因为他来了,(所以)请允许我们把一个人捆起来从您跟前走过。

C. 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D.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它的)人民喜欢偷盗?

六.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B. 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

C. 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善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

D. 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置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这位“圣人”很严肃,不喜欢别人随便跟他开玩笑。

【试题答案】

《古诗四首》

1. liáo 絮 huái lán huáng bó 烽

2. A 3. D 4. 略 5. C

《晏子使楚》

二. 曷:同“何”,什么

熙:同“嬉”,开玩笑

四. 1. 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2. 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3. 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4、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宴子说的话,体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 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 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5、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晏子使楚》教案

内容预览:

十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 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晏子简介: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字词以学生自学提问为主)

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1)读准字音

(2)实词、虚词的积累。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3)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 一词多义:之、使

古今异义词: 坐盗 避席 其实(它的果实) 所以(……的原因)

倒装句:曷为者也(为何人) 何以也(以什么办法)

参考译文

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

四、学生口头复述课文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五、1、分析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

明确: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语言的艺术,主要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严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和语言艺术。当然,晏子的成功本质在于他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义正辞严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巧辩成为诡辩而黯然失色。这里晏子性格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学习本文而得到的启示。

2、分角色朗读。

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3、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

⑴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⑵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楚王又是怎样的人?

明确:

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寥寥数语,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

纵观全文,晏子始终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一次又一次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

六、 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写成500字左右的一个小故事。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一、营造气氛:播放电影片断<在烈火中永生>

二、换位感受:介绍几位革命烈士的诗(老师介绍烈士生平,学生朗诵烈士的诗)

1、陈然的我的<自白书>

2、周文雍的<绝笔>

3、方志敏的诗一首

三、学习新课革命烈士诗二首

〈把牢底坐穿〉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播放图片)

2、师生互动:讨论如何来读这首诗。(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3、诵读欣赏活动:个别读、师范读、生齐读。(生评师评相结合)

〈花〉

角色互换:学生主持学习

1、作者简介

2、师生互动

3、诵读欣赏活动

四、师小结

6、《晏子使楚》导学案(八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虚词(以、之、其、为、乃、所、于)和实词活用(死、传、惊、泣、光大、痛)的用法;掌握特殊句式(怨愤所积、为……所)的准确用法;掌握实词的意义,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

2、抓住本序的情感线索,结合背景,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作序意图。

3、了解本序的构思思路,理解本文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行文特色。

教学方法:串讲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设计:一课时完成

一、导入: (介绍黄花岗起义背景和作者)

1911年3月29日的清晨,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走上广州街头,高举义旗,开始了推翻满清暴政的武装起义。他们中有工人、农民,有各省云集广州的同盟会精英,更有匆匆归国起义的留日学生,他们中有人刚刚做了父亲,有人正要结婚,但为了共同的理想,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形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他们毅然起义,面对百倍于己的敌人,他们义无反顾,捐躯报国。起义,失败了。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不顾清廷禁令,将烈士骸骨七十二具收葬于广州红花岗,后改为黄花岗。孙中山亲植青松,黄兴亲笔题写挽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国父孙中山于1921年为《黄花岗烈士事略》写下一篇序言,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这篇文章。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孙中山先生是如何评价烈士,又是如何勉励后人的呢?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的意义何在呢?

二、投影学习要点:

三、投影解题指导:

四、听读正音: 1、听读注音 2、自读校音 3、提读辨音

五、自由朗读,圈点勾划,概括语段

六、串讲课文、板书、归纳

七、小结。

八、朗读指导、试读体会。

九、拓展阅读:

孙先生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国人民都记住他,我想他此生无憾了,但是还有一些英雄人物,他们离去之后化作尘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比如田横五百壮士?黄花岗烈士们?你们觉得他们值得吗?——献身理想、奋斗不息。

诸君要学他们的道德观念,从什么地方学起呢?简单的说,就是要从学问上去学起。诸君现在求学的时候,便应该从今晚学起,爱惜光阴,发奋读书,研究为人类服务的各种学问。有了学问之后,便要立志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切不可用自己的聪明能力去欺负人类,破坏国家。并且要以七十二烈士为榜样,竭力去铲除妨碍国家社会进步的大障碍,才是对黄花岗气节的纪念。并望诸君把这个纪念,记在心头,永远勿忘。

——《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 孙中山

十、烈士评价

十一、主题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十二、作业:

1、熟读、朗诵课文。

2、课外阅读林觉民《与妻书》

板书:

损失惨重、价值不朽——赞颂(抒情)

忠骨湮没、烈士无名——痛悼(记叙)

悲悼英烈、勉励国人——痛勖(议论)

7、七年级语文《晏子使楚》教案指导

内容预览:

晏子使楚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晏子使楚》的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面对楚国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让楚王“反取病焉”。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晏子作为一名使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国反遭戏弄。面对楚国君臣的蓄意刁难、侮辱,若晏子翻脸,既显出使者笨拙无能,缺少风度,又会使两国关系形势紧张。因此,晏子不愠不火,机警设喻,使楚王自讨没趣,处于尴尬境地。晏子的对答措词委婉,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过人的胆识及出众的辩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晏子这种应变的机智,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历经再长的岁月,依然闪烁着熠熠光彩。

此篇以叙事为主,情境构造简而有法,勾画人物能传神写态。大抵于发人深省的喜剧氛围中凸显人物的智愚美丑,而在栩栩如生的音容笑貌中隐含深刻的褒贬。

全文虽只一个“笑”字,而其实处处皆含“笑”趣:群臣自以为“智”的亵笑,“王视晏子”的黠笑,晏子看破伎俩的窃笑,楚王黔驴技穷的讪笑……读者阅之,也忍不住要掩口而笑。文章虽短,而写得一波三折,抑扬有致,这也是本文叙事的成功之处

二、问题探究

1.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面对楚王的挑衅,如何选择一个两全之策,既坚持原则,不受人辱,又策略灵活,实现两国交好,这对晏子不能不是坚持气节和完成使命的双重考验。

晏子临阵不乱,谈笑自若,巧施辩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对方自取其辱。使读者不难领略晏子这位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及论辩、反击技巧。

晏子舌战荆楚地,也如后来的诸葛亮舌战东吴,力克群儒一样,令人惊心动魄。晏子以其极为犀利的语言和纵横捭阖的舌锋,显示了春秋时期我国雄辩家的雄辩方略和技艺。难怪同一时代的孔子称赞他:“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智矣。”而汉代司马迁则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其次,他善于运用打比方、类比推理的方法。

楚王侮辱晏子早有预谋,当晏子到来时,就开门见山地提出“齐人固善盗乎”的 疑问来迎接他,对于这一“礼遇”,晏子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的生长环境不同,所结的果实也不同。这一比方同时也是类比推理:人和橘一样,齐人在齐国不盗,而到了楚国为什么会偷盗呢?原因是在楚国就有这样的风气。这一回击,极其有力,使楚王尴尬不已。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中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因他忠于齐国又机灵善辩,所以他与楚王的斗争是针锋相对,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节,他回驳的出发点及选材均是站在国家利益这个至高点上。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巧辩就会成为诡辩而使人物黯然失色。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晏子春秋》是记述晏子言行的散文作品。书中较富于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突出表明晏子是一位临危不惧、忧国恤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大臣。本文值得称道的是语言简洁质朴,通俗易懂。语言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个性突出,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例如“齐人固善盗乎”短短一句问话,就把楚王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刻画得活灵活现。“寡人反取病焉”又把他奚落人反被人奚落的尴尬面孔呈现于纸上。而晏子的反诘,句句千金,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正气,以及善于与论敌周旋的外交才干。话不在多,传神则灵。此则短文再次说明了这一道理。

思考与讨论

一、春秋争霸,外交成为胜败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重视辞令,成为当时的风气。晏子出使强大的楚国,受到楚王的侮辱时,是如何运用巧妙的言辞来反击楚王,并使楚王屈服的?

设置此题的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晏子的论辩艺术。晏子在论辩中战胜楚王,取决于晏子的勇气和机智。当楚王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时,晏子随机应变,以橘枳为喻进行类比推理,把自然界植物生长规律应用于社会生活,把善盗的原因归结为楚国的社会环境使然,使傲气十足的楚王自取其辱,陷入尴尬境地。

第一段写楚人设“辱”。通过简短的对话活画出楚王及群臣的形象。楚王的刁蛮好胜,群臣的阿谀迎合,通过一问一答的近于滑稽的描摹而呼之欲出,跃跃欲动。特别是“王曰”“对曰”的神态语调的重叠摹状,以及五个“也”字语气强弱的不同运用,更是韵味十足,余音缭绕,将设“辱”者自以为得计的得意嘴脸和盘托出,为下文写晏子的机智起了很好的衬笔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没有写晏子,而实在是笔笔写晏子。楚王宫廷上下的惊动,以及群臣煞有介事的商筹,都在为晏子的出场作紧锣密鼓的蓄势。写法如游龙戏珠,虽腾挪盘展,而笔笔不离其珠。第二段写晏子在楚王与群臣的围攻中从容镇定,应付自如;“王曰”与“对曰”不惮反复的搬演恰似令人啼笑皆非的“傀儡戏”,而一个“视”字则将楚王的“愚人心理”披露无遗。“晏子避席”无疑是给楚王一伙的热闹搬演泼了一盆冷水,而晏子也于故意作态的冷峻庄重中包寓有幽默的光芒。特别是有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一番宏论,更是譬喻精妙,顺势成理,并在逻辑上翻腾出奇,变宾为主,将颇有得意之色的楚王驳得哑口无言。这充分表现出晏子机警过人,习辞善辩的聪明才智。故事以楚王的自白认输结尾,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晏子“智”的一面。

二、按照现代观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并不科学。因为橘和枳本是不同品种,淮河以北的自然条件不适于橘树生长。但晏子面对楚王的刁难说出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设置此题的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晏子的论辩中的关键所在。晏子的目的是回击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是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是楚的社会环境使然。从而论证了外界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楚人“辱”人反被“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者总是让愚人们在自以为聪明的表演中自呈其愚,而字里行间波荡着笑齿嗤嗤的无声嘲讽。其妙处更在于情境营造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人物的智愚也在喜剧的对比中显出幽默。

教学建议

一、我们的学生处在社会越来越开放、国与国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对国际时事的关注较之建国以来任何时期的同龄人有了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此时看机智、爱国、颇具外交能力的晏子,一定能引发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确立美好的人生理想。那么,我们就以内容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再将他们急于知晓内容的积极心理不着痕迹地转到扫清文字障碍的环节上,最终兴味盎然、不费气力地攻下这篇文言文。

二、本文只节选两段文字,基本上是由对话构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诵读,可分角色朗读课文,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发动学生自查资料,结合晏子使楚的前两个故事,编写课本剧。并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评出最佳表演奖。

四、教师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向学生说明论辩在当时外交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并学习晏子的论辩技巧,课后开一场辩论会,评出最佳辩手。

相关资料

一、晏子和《晏子春秋》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足智多谋,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叙录《晏子春秋》,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子春秋》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语言明快、简洁、幽默而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机锋。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二、晏子使楚的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的诸侯国众多,且纷争不止,楚自从庄王一鸣惊人之后,迅速崛起,国力日强,骄横日甚。楚王更是野心勃勃,想要称霸诸侯,经常派兵攻打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国家,以显示自己的强大。一时间,迫于楚国的压力,诸侯国纷纷到楚国称臣朝贡。

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在诸侯中称霸的盛世已过,虽国力远不及楚国,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为了摆脱楚国的威胁,加强两国间的关系,齐王派遣晏子到楚国做友好访问。

三、《晏子使楚》鉴赏

此文记叙春秋时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晏子何时使楚,史无记载。他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其后为齐相,使楚当在早年。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在诸侯逐鹿中,仍处举足轻重的地位。楚自庄王一鸣惊人以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受到楚王的冷落、戏弄,是不足怪的。

楚王恃强凌弱,在晏子还未入城时,就蓄意污辱;入城后,又全然不顾外交礼节,接二连三地对晏子予以捉弄和嘲笑。此文用洗练的笔触,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楚王对晏子的“三辱”过程:一是戏弄他长得矮,不把他当人看,故意设狗洞让他钻;二是嘲笑晏子不配为使,讥笑齐国任人不当,显得“无人”;三是诬蔑齐人为盗,进而指责“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当然不是冲着晏子个人,而是矛头指向他所代表的齐国,以图在齐楚争雄中,保持自己的威慑力量,稳操外交上的胜券。倘若晏子仅从个人得失考虑,拒不入门,牙眼相对就是了。这样,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是维护了,但出使的任务也化为泡影。如何选择一个两全之策,既坚持原则,不受人侮,又策略灵活,实现两国和好,不能不是坚持气节与完成使命的双重考验。

面对楚王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谈笑自若,巧施辩辞,应付裕如。文章对晏子三驳楚王的刻画相当精彩,从中不难领略晏子这位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及论辩、反击技巧。接过对方的逻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此其一也。楚王让其从小门入,意在给他一个下马威。晏子则毫不畏惧,据理反击:“使狗国者,从狗门入。”其暗含的一个逻辑三段论是:你让我从狗门入,你就是狗国。不费吹灰之力,即把拟狗之辱还给楚王。楚王讥笑晏子不堪使命,晏子则回答:“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接过楚王话题,轻易地又将“不肖”之诬回敬给楚王。若细加体味,前后两驳,也有些许不同。前者是义正词严地指出对方逻辑之谬。凡讲究礼仪的君子之邦,是不会让外国使臣从狗门而入的。让人从狗门入国者,必为狗国。分明是骂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到无法容受的地步。紧接着又补了一句:“臣今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我出使的不是狗国而是楚国,故不应当从狗门入,一下子又巧妙地把楚国从“狗国”的尴尬地位上拉了回来,使对方既挨了骂,又无法还嘴,只落得个自知理亏,自讨没趣的下场。后一驳则是以退为进,反将一军。你认为我“不肖”,我就自认“不肖”,正因为我“不肖”,才不得使贤主,只好派到你这“不肖”的楚国,见你这“不肖”之主来。罗列事实,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妄,此其二也。楚王讥刺齐人委派晏子,属用人不当,显得齐国“无人”。晏子则将本意上的“有无人才”之辩,巧妙地转换为齐国“有无人”之辩,对以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口众多,“张袂”可以“成阴”,“挥汗”可以“成雨”,行人“比肩继踵”,何谓“无人”?楚王关于齐国“无人”之诬,一攻即破。取类引譬,指出对方论题的荒谬,此其三也。针对楚王诬齐人“善盗”,晏子引用化橘为枳的故事,说明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叶徒相似,味实不同,原因在于水土、地气不同。然后采用类比推理,指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正是楚之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使然。

刘勰曾称晏子一书“事核而言练”(《文心雕龙·诸子》)。此则短文鲜明体现了这一特点。全书描写楚王和晏子的问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练,论辩双方的神态、辩词的锋芒,皆表现得准确而生动。特别是人物语言的运用,颇符合人物的身份。全文楚王的话不多,且多为设问口气:“齐人无耶?”“然子何为使乎?”“齐人固善盗乎?”短短几句,便把楚王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传达得活灵活现。“寡人反取病焉。”又把他奚落人反被人奚落的尴尬面孔呈现于纸面。

而晏子的反诘,句句千金,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以及善于与论敌周旋的外交才干。话不在多,传神则灵。此则短文再次说明了这一道理。

(高若海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四、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正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盗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喝。当酒喝到尽兴的时候,两个差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差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都爱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柑橘,长在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实就是酸枳,(橘和枳)仅仅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楚王听了苦笑着说:“不可跟圣人开玩笑啊,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五、《晏子使楚》前两则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

六、《史记·管晏列传》节选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年版)

8、五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优秀教案

一导课

1作者说自己是晏子,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给同学们讲自己出使楚国的事情,看谁最聪明?表现最好?板题《晏子使楚》。

2分析“使”的意思

(1)使

是什么意思?

出使,派遣去。

(2)什么人可以出使别的国家?

(3)出使的时候代表了什么?

(4)为什么要出使?

3(1)如果我到你们家去做客,你高兴吗?

(2)你会怎样招待我?如果我到你家去,那可是你的荣幸! 

(3)二楚王却不是这样想的,他想干什么?

“趁机”“

侮辱”

(4)过了几次招?他侮辱了我几次?

(5)结果怎样?

“尊重”

4穿越时光隧道,穿越到70页,看我那天的表现吧!

二授新

〈一〉第一次楚王怎样侮辱我的?默读第二段。

1请生概括

2师譬喻:如果你现在要进教室了,我把门一关,让你从墙上开的一个小洞里钻进来,你的心情如何?此刻我跟你们一样生气。楚王的做法体现了什么?侮辱不尊重

3我用什么话来反击?请生有感情读。

4他这句话说白了是什么意思?(如果楚国是狗国,我就从这个狗洞里钻进去。)

5结果怎样?

尊重

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迎接

6处王此时的心情从哪个词语反映出来的?(只好吩咐)

7这件事反映出晏子的什么?板

聪明才智

8表演

过渡语

楚王并不甘心,又挑起第二次侮辱

〈二〉分角色读:划

神态词、动作词

1“冷笑”是什么态度?

2听到这话晏子的神情怎样?“严肃”说明什么?

3晏子说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夸张)是什么句式?(排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4“既然你........你来呢?”哪个词说明楚王的态度?(打发)我们一般都会打发什么人?这又体现了什么?(侮辱)

5串词:晏子是怎样反击的?读他说的话.

6他为什么要故意笑?(嘲笑)

7楚王为什么只好陪着笑?

8结果?(赢得尊重)

9再次反映了什么?(聪明才智、口才好、思维敏捷、爱国)

〈三〉楚王仍不甘心,又可以安排酒席来侮辱晏子,(表演读)

1正当他们吃得很高兴的时候,就有五是压着齐国的盗贼从他们面前走过,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这说明了什么?

2从楚王的表情看他的心情。

3晏子的神情怎样?(面不改色)

4“淮”何意?边说边画。

5水土指什么?(风气)

6最后结果怎样?(只好陪不是)(尊重)

〈四〉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到别的国家去,就代表了自己国家的形象,所以请大家为自己的祖国增添光彩吧。像晏子一样爱国吧!

9、五年级教案:给快乐天使《晏子使楚》

说明:教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临时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故只能以摘要的形式记录课堂教学的大致情形。仅供参考。

教学过程:

一、由语言训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指导学生用“子”组词:子孙、子女、子弹;孩子、果子、燕子;晏子、孔子、孟子、老子等(经教师归类整理为三类)。

师:观察这些词的读音,你发现了什么?回家查字典,了解“子”的意思。重点观察第三类,为什么有“孔子、晏子”这样的称呼?

生:男性、对有学问、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启发)对有贡献的袁隆平能称“袁子”吗?

生:(有所感悟)是古时候对有知识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们知道孔子、孟子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为什么也称“晏子”呢?他肯定也有其特殊的地方,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大家愿意读课文吗?

二、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读书的收获

师: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而晏子出使楚国是怎样的呢?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概述晏子出使楚国经历的三件事情,并以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作结。

师:从这以后,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

生:是晏子的聪明机智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师:(启发)是晏子与楚王两人之间的争斗吗?

再读课文,看看晏子使楚发生了哪些事情。

假如你是晏子,不让走城门让你钻狗洞,你会怎么想?

(经过老师多次启发,学生仍然不能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于是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分角色表演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创设情境体验当时晏子是怎样想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的表演体验,逐渐使学生感悟到晏子出使楚国,是代表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与楚王个人之间的争斗,既要让他们打开城门,又不能失掉齐国的国威,做到了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三、四段仍采用以上方法,通过读书、表演、讨论,感悟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查资料,写有关晏子的小故事。

板书:晏子使楚————维护国家尊严

钻洞 只好

无人 只好

囚犯 只好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