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导学案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我是什么》导学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在朗读中感悟“落、打、飘”的不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
教学难点:了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好,下面我们就来猜几个。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2、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3、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雳啪啦从天降。小孩捡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汪。
4、一种白色花,只从天上下;不怕天气冷,不怕北风刮;日出化成水,麦苗需要它。
板书 云 雨 雪 雹子
师指板书说,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与水有关)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2、巩固识字:
(1) 读字。(2)读词。
(三)精读感悟
1、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想一想“我”是什么?水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变化?
(2) 水都做过哪些事情?你知道用什么办法来管住水?
2、老师贴小水珠图:小水珠呀还会变呢?谁愿意当小水珠呀?那,我们都来当小水珠吧。看看我们小水珠都变成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开始吧!
学生回答,师板书:汽 云 雨 雹子 雪
3、第一自然段小组接读。小水珠哪儿去了?谁还想当小水珠?一起来读吧。(齐读)汽呀还能变云呢?师范读汽变云的句子,指名读云?
(1)课件出示描写云的句子
(2)课件出示_____这是你们的白衣服,这是你们的黑衣服,这是你们的红衣服,你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他们都喜欢穿不同颜色的衣服,看到这里你又有什么问题?
4、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第一自然段,下面,我们再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二段吧。
通过刚才读课文,你们知道括号里填什么。
课件出示填空:
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雪”。
(3)如果老师把括号里的字的顺序打乱,你们看行吗?(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齐读
这一会儿功夫,我们水就有了这么多变化,真是太神奇了。你们能把这些变化排一排吗?那个同学愿意试一试?
5、我们水呀不仅会变,还能做很多事呢?我们做过哪些事呢?请你来读读第四自然段吧。
自由读课文,水都做过哪些事呀?水还做过哪些好事?你还做过哪些坏事?你知道有什么办法来管住水?
(四)拓展延伸
你在生活当中看到过水在变吗?画一画水的变化的连环画,分别画出水的不同的样子,并在每幅图下面写一句话。
(五)指导写字
课文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字写得更好,自己读一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吧,在这些生字中,那个最难写,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它,
观察“器”,师写一个,学生写两个。
2、《我是什么》导学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在朗读中感悟“落、打、飘”的不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
教学难点:了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好,下面我们就来猜几个。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2、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3、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雳啪啦从天降。小孩捡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汪。
4、一种白色花,只从天上下;不怕天气冷,不怕北风刮;日出化成水,麦苗需要它。
板书 云 雨 雪 雹子
师指板书说,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与水有关)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2、巩固识字:
(1) 读字。(2)读词。
(三)精读感悟
1、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想一想“我”是什么?水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变化?
(2) 水都做过哪些事情?你知道用什么办法来管住水?
2、老师贴小水珠图:小水珠呀还会变呢?谁愿意当小水珠呀?那,我们都来当小水珠吧。看看我们小水珠都变成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开始吧!
学生回答,师板书:汽 云 雨 雹子 雪
3、第一自然段小组接读。小水珠哪儿去了?谁还想当小水珠?一起来读吧。(齐读)汽呀还能变云呢?师范读汽变云的句子,指名读云?
(1)课件出示描写云的句子
(2)课件出示_____这是你们的白衣服,这是你们的黑衣服,这是你们的红衣服,你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他们都喜欢穿不同颜色的衣服,看到这里你又有什么问题?
4、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第一自然段,下面,我们再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二段吧。
通过刚才读课文,你们知道括号里填什么。
课件出示填空:
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雪”。
(3)如果老师把括号里的字的顺序打乱,你们看行吗?(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齐读
这一会儿功夫,我们水就有了这么多变化,真是太神奇了。你们能把这些变化排一排吗?那个同学愿意试一试?
5、我们水呀不仅会变,还能做很多事呢?我们做过哪些事呢?请你来读读第四自然段吧。
自由读课文,水都做过哪些事呀?水还做过哪些好事?你还做过哪些坏事?你知道有什么办法来管住水?
(四)拓展延伸
你在生活当中看到过水在变吗?画一画水的变化的连环画,分别画出水的不同的样子,并在每幅图下面写一句话。
(五)指导写字
课文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字写得更好,自己读一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吧,在这些生字中,那个最难写,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它,
观察“器”,师写一个,学生写两个。
3、八年级语文学案范文:《岳阳楼记》导学案教学设计范例
语文导学案
年级:初二 主备:王XX 审核:
课题《岳阳楼记》 课型:复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时间: 2009 、 6 、 8
复习目标
1 、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 、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
百废具兴 具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薄暮冥冥 薄 谪守巴陵郡 谪 山岳潜形 潜 而或长烟一空。 或
把酒临风 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退 予观夫巴陵胜状 状:
樯倾揖摧 摧: 浮光跃金 金:
薄暮 冥冥
多 会 于此 春和 景 明 不 以 物喜
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 .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 .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 、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二、翻译句子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
第五段 “ 或异二者之为 ” 中的 “ 二者之为 ” ,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 “ 二者之为 ” 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 :
二是 :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中 “ 古仁人之心 ” 指 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 )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 “ 古仁人 ” 与 ______________ 形成了对比。
“ 微斯人,吾淮与归 ?”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用 “ /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 每句只标一处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 “ 迁客骚人 ” 的 “ 览物之情 ” ,其用意是什么 ?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 前人之述备矣 ” 中的 “ 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 ① 段中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 ① 段中的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 ② 、 ③ 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 “ 喜 ” 和 “ 悲 ” 的情感。
D、选文写 “ 暗景 ” 用语雄浑浓郁,状 “ 明景 ” 用词清丽明快。
赏析下面的句子。
4、导无痕,润有意《金蝉脱壳》导学案教学设计
金蝉脱壳
【文本分析】
1、字词:“柿”注意是翘舌音,“搜、籽”是平舌音,“协”的韵母是“ie”,“趴”不读“ba”。注意“柿”,“搜”、“配”的写法。
2、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其神奇。
3、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4、资源链接: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公分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用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了解“壳”的两种不同读法。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准确。
3.能正确流利有感请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4.学习课文细致生动的描写,练写一段话。
【导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读题正音。
金蝉脱壳(jīn
chán
tuō
qiào)
文读:qiào;
在本文其他地方,“壳”都是白读,读作ké。
2.说说你对“金蝉脱壳”的理解。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诸葛亮的三十六计之一。)
3.不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不是一则成语故事,而是记叙了作者亲眼目睹的一只肥肥的金蝉怎样脱去外壳,换上五彩缤纷的外衣的。(边说,边示图)多神奇啊!
二、【学生五分钟】课前必问:
1.课文你读正确读通顺了吗?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生字词你学会了吗?
请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上台报词,选择你认为比较难写的生字词检查大家。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
3.相机教学本课生字。
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他写得对不对?
重点板书:搜
学生在书上描红。
4.过渡:这篇课文很长,你们最想学哪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什么?(直接写金蝉脱壳的过程的,写得很精彩。)
那就让我们赶紧去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蝉是怎样一步步脱下身上的壳的。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板书:
背→头→脚→尾
把过程按照顺序一步一步说清楚,这就叫言之有序!(板书:言之有序)
你能用一组完整的表示顺序的词说说蝉脱壳的过程吗?
3.在整个脱壳的过程中,你感觉哪儿给你的印象最深?
自读自悟。圈画,批注。两三分钟
学生大多不会批注,要么整段画下,要么无从下笔。
导:如果你关注到了重点词语,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4.交流:
★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教:(1)指名读。
(2)出示句子。还有谁也对这句印象深刻?再指名读。
(3)你为什么把“仰”读得那么重?(此处以“仰”为例,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
(4)还有对“仰”印象深刻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5)“仰”可以换成“倒”吗?
(6)读出你蝉的奋力!
出示:“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
一个“仰”字,让我们看到了蝉脱壳时的奋力,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出作者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这就是“推敲”啊!
(板书:用词准确)
扶:(7)让我们再来推敲推敲,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动词打动了你?
预设:
扑——敏捷地扑,奋力地挣脱。
抽——最后的动作,轻快地,果断地。
(8)出示句子(动词变红)。
谁能连起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9)再读读这句话,透过这些准确的动词,你读出新的感受了吗?
【学生五分钟】
放:(10)这句话之所以写得这么传神,是因为这些动词用得多准确啊!在第四自然段中,像这样准确生动的动词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用心体会体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动词
感
受
交流。说一说,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这段话写得如此准确、细腻、传神,靠的是什么?(板书:观察仔细)
5.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仔细地看看图,感受一下金蝉脱壳的全过程。老师用课文语句给画面配上了解说词。
学生练习背诵。
指导看图背诵(背→头→脚→尾)。
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蝉尾出壳的经过,这就是“自然协调”。(点红“自然协调”)
6.导:背出来了,头出来了,脚出来了,尾巴也出来了!这自然协调的过程看似瞬间可以完成,但实际上要用多长时间你知道吗?你来猜猜看。(前后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一个小时的努力,一个小时的挣扎,一个小时里经历一次破茧成蝶似的新生!
出示:
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指名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说明蝉儿筋疲力尽;“依依不舍”写出了蝉儿不忍心离开蝉壳,在作者眼中,蝉儿好像人一样有思想,有灵性,有感情。
四、拓展练笔:
此时此刻,那静静地趴着的蝉儿在想些什么呢?写下来。
五、感悟升华总结。
今天,我们目睹了金蝉脱壳的过程,金蝉虽小,却在那一次次挣扎与抽搐中,如破茧成蝶,如凤凰涅磐,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令人动容!而正是有了作者聚精会神的观察,细致准确的描写,才让我有了如此深切的感受。
△附板书
7、金蝉脱壳
观察仔细
言之有序
用词准确
5、《我的长生果》导学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正确认读词语:“比喻、心扉、呐喊、过瘾、莎士比亚、磁石、锻炼、借鉴、呕心沥血、囫囵吞枣”。理解“呕心沥血、囫囵吞枣”。
2、通过自读、品读、悟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作者的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资源
课前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莎士比亚:“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皮罗果夫:“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自主学习
1、我会用心地把课文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我要把课文中的生词好词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我还想把这些好词抄写两遍,并会用上其中的一两个造句。
津津有味
呕心沥血
3、我还会根据意思词语。
(1)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 )
(2)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
(3)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
三、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散文主要回忆了 ________________ ,阐明了自己读书的特有感
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通过自学,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
(2)像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________________。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在恰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
(1)、我的’长生果’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 ?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
(4)、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 ?谈谈你的理解.
(5)、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的呢?
(6)、重点句子理解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的理解:
六、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对书的情感。
6、《狼》导学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之”“其”“以”)的用法和意义。
2、积累文言词汇。
3、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4、认识狼的另一面,让学生意识到看待事物应该全面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难点:目标2、4
学习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及明确目标(齐读目标,明确方向)
1、由东郭先生和狼导入
2、明确目标
二、了解,字 ,号 , 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 。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 》。《 》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郭沫若也曾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三、朗读课文,正确停顿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 ) 屠大窘( ) 苫蔽成丘( )
弛担持刀( ) 眈眈相向( ) 目似瞑( )
隧入( ) 狼亦黠矣( )
四、读一读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对于读不准的字词或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字词做上标记,然后在课堂提出。
2、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并做评价)
3、听读范读。(注意紧张感和生动)
4、学生自由读并齐读。
五、练一练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导入
二、疏通文意并解释加点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和课文下面注释理解)
止有剩骨 顾野有麦场 一狼得骨止 狼不敢前 其一犬坐于前 意暇甚 意将隧入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三、注意下列特别词类:(细心比较,一定会有收获)
1、一词多义:
其:恐前后受其敌。 场主积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屠自后断其股。 其一犬坐于前
之:复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两狼之并驱如故久之又数刀毙之
以: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盖以诱敌
意:意暇甚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前:恐前后受其敌 狼不敢前
2、词性活用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其一犬坐于前。
3、通假字止同“只”
四、课堂检测
第三课时
一、理解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试翻译课文,明确课文内容。可以用两个字的动宾短语对内容概括,是_ __狼,_ __狼,__ _狼,__ _狼。
2、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狼的哪些特性?
3、上题中狼的特性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去相关词语或句子写在下面)
二、更上一层楼:
1、找出课文中描写屠户的语句写在下面,想一想这些语句注重于人物的哪方面描写?可看出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2、课文中写了屠户的哪些动作,从中你能看出他在想些什么吗?(想象一下,选一处动作进行分析)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想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提示:可从狼和屠户两个方面思考)
4、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5、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6、《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三、说一说。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请两位学生毛遂自荐讲述故事大意,其他同学共同品评其得失。)
2、故事中的狼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你是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
4、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揣摩广思,自由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均需肯定。)
四、拓展延伸
1、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2、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3、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7、《小桥流水人家》导学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学习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1、我来写一写这节课的学会的生字词。
2、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枝条 ( )的舞姿 ( )的声音
( )的清风 ( )的流泉 ( )的印象
4、文中都描写了家乡的哪些景物?请写下来。你最喜欢哪处景物,请在文中划出来。
5、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举例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吗?
6、搜集一些表现作者怀恋和思念家乡的诗、句,请你写下来。
7、你热爱自己家乡的哪些景物?(画一画或写一写)
知识链接
1、小桥流水人家:
语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们通常用它来指代江南水乡。指作者的家乡,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与诗句相吻合。另外,用诗句做题目,更显得家乡美好可爱,富有诗情画意。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出自古歌中句。《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歌词是:“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于我哉!”后名为《击壤歌》。这首诗描绘的是上古太平盛世,人民自食其力所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了,就开始干活。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生活是围着太阳走的。要喝水,就自己打井;要吃饭,就自己种地。人少地多,无争无忧。人们感到君王似乎是没有什么用的。现在人们对偏远地区的生活,也往往借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话来形容。
板书:
景色优美
8、小桥流水人家 活动快乐 喜爱、怀念
生活安定
8、《变脸》导学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打鼾( ) 阴霾( ) yí( )然自得 睡眼惺sōng( )
2、解释“阴霾”,并造句。
解释:
造句:
3、川剧剧本《变脸》的作者是 ,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第 场。
理解探究
4、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如何看待水上漂和狗娃的冲突?
6、如何看待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
合作释疑
7、《枣儿》一文中的老人和男孩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8、的'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9、的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水上漂(唱)
老汉心并非铁石块,
是留是丢几徘徊……
狗娃(抓住一线希望,急唱快板)
我比男娃子更勤快,
能干粗活能挑抬。
下河帮你洗铺盖,
煮饭帮你劈干柴……
你桌上只添一双筷,
我不贪嘴,不挑菜,
学本事,听安排……
爷爷呀——
你收个孝顺的孙女划得来!
水上漂(唱)
可怜可爱,
好灵好乖,
催人滚滚泪!
背着狗娃揩……(返身望天三思)
雁鹅阵阵飞天外,
炊烟袅袅起楼台。
我家香烟今何在?
愧对祠堂祖先牌。
养儿方能续后代
女生外向遭祸灾。
事出无奈,
快快丢开。
狗娃休把老汉怪——
重男轻女自古来!
水上漂心一横,跺脚踢开女孩,跳上小舟,轻篙一撑,船如箭发,开往下游。
狗娃沿着河岸追赶小舟,踏进浅水呼唤爷爷,水漫到膝,波涌到腰……
水上漂回头一看,女孩在水中沉浮!
水上漂 死丫头,不要命了!
老汉嘴上大骂,行动却很果断——投河救人!
艺人不愧外号水上漂,弄潮之术极高,迅速救起女孩。
10、从上面节选文字看,狗娃和水上漂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1、上面这段文字中,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性格,在其心理和行动上存在明显的矛盾,试找出表现此矛盾的内容。
12、简要说说,你怎样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拓展延伸
FE复合酶: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
①酶能够溶解细菌,是本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而将酶应用于抗菌消毒领域,并证明它比抗生素能更好地担负起对付细菌感染的重任,则是一个划时代的成果。
②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抗生素未被发现之前,细菌感染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等相继问世后,人类平均寿命提高了几十年。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严峻的问题:耐药菌出现了。这使得抗生素的剂量越用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据美国媒体报道,因耐药菌感染,仅延长住院时间和必须使用昂贵的新型抗生素两项,每年就要增加300亿美元的开支。不仅如此,抗生素引起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也令人吃惊和遗憾。据《健康报》报道,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有19.2万人,住院的有250万人。有人担忧,这样下去我们的后代会不会遭遇一个瘟疫横行却无药可治的悲惨世界。
③奇迹就在此时出现,有人在葡萄球菌之中发现了溶菌酶。试验证明,它能有效杀灭革兰氏阳性菌,尤其对世界医学界极为棘手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显著。随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展开了对它的研究。1987年,我国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家通过基因克隆方法从安全菌中获得了溶葡萄球菌酶(也称FE,意即复旦酶。)之后,复旦酶及FE复合酶制剂被认定为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在原国家教委支持下,由全国174所名牌大学组成的、以开发高科技产品为宗旨的中国高科集团实施了其生产权和销售权的独家转让,并组建了全资子公司--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专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④几年的开发应用实践证明,FE及其复合酶制剂确是非常优良的抗菌剂。它的杀菌机理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一层屏障,而是通过直接裂解菌体细胞壁,彻底杀死细菌,因而不易产生耐药性。作为本质为蛋白质、能随人体新陈代谢而排泄的纯生物制剂,它还具有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点。它使得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两大难题迎刃而解。以其为原料,上海高科生物工程公司相继开发出用于防止烧伤、外科等手术后期耐药菌感染的FE复合酶消毒剂,可广泛用于手术、器械、餐具、水果等消毒的FE复合酶消毒剂(Ⅱ),用于治疗咽喉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口腔喷雾剂,其中FE复合酶消毒剂成为目前惟一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
13.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
14.第②段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③段中加红'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
16.第④段最后一句中加红词'惟一'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17.根据文中内容,说明用FE复合酶杀菌为什么不易产生耐药性?
18.FE复合酶的研制成功有什么重大意义?
9、《爱莲说》导学案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材选自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课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朗读能力;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认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把握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赏莲
(1)导入新课
(学生通过大屏幕欣赏各种形态的荷花图片)
导入语:莲,又名莲花、芙蕖、水芙蓉、荷花等,它被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广为称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莲的世界,赏一赏美丽的莲花,读一读写莲的诗句。(欣赏莲花的图片,并为每幅图画配上诗句。)李白赞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大屏幕显示: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谥号元公。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回顾以前学过的文体?
《陋室铭》中的“铭”
《桃花源记》中的“记”
请同学在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文体。
二、读莲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结合大屏幕显示的读音、重要词句意思提示。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表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语气来。(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一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之意。
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美感。
(2)初读课文,赏析莲花的形象
大屏幕提示:
1、课文中那些句子是描写莲花的形象的,找出来并把它分成七个短句,说说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形象?
2、表现了莲花什么样的品质?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描写了莲花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大屏幕提示:
1、第二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第二段包含哪些文言句式?
三、品莲
(1)研读课文,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提问: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志向?
明确:作者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什么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法,就是指借助外界的某种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好恶爱憎的情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某种外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方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以图片上的事物为对象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几句话。
用“我爱----,因为-----------”的句式说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斗雪,迎寒怒放,就像困境中不言放弃的勇敢者。
(2)、了解衬托的写作手法:
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请判断下列诗句用了正衬和反衬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4、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学生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课文。
四、(忆莲)
背课文
投影莲花的图片,放古典音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教师提示:找有关爱的词语,如可爱、独爱、甚爱、莲之爱、菊之爱、牡丹之爱,把整篇文章连起来,便于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