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练习题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我是什么》练习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是什么》练习题1:
一、看拼音,写词语。
zāi hài hēi sè jī qì chí zi shài tài yang
( ) ( ) ( ) ( ) ( )
二、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并组成词语。
三、多音字组词。
四、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池( ) 气( ) 飘( )
地( ) 汽( ) 漂( )
五、照样子写一写。
六、读一读,认一认,记一记。
飘浮 冰雹 暴躁 灌溉 机器 淹没 庄稼 毁坏 灾难
七、日积月累。
jīng chéng suǒ zhì jīn shí wéi kāi
精 诚 所 至, 金 石 为 开。——《后汉书》
格言大意:只要有至诚之心,就是金石也能够断开。人们用它来比喻,只要意志坚定,心思专一,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我是什么》练习题2:
一、根据课文组词
冲( ) 晒( ) 池( ) 浮( )
灾( ) 害( ) 黑( ) 器( )
二、填填记记
1、平时我在池子里______,在小溪里______,在江河里______,在海洋里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时候我很______,有时候我很______。我做过许多好事,__________,__________,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们带来灾害。
3、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____。升到天空,我又变成____,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我会变成____、______或____落下来。
4、你们猜我是什么?我就是______。
三、品味探究
1、课文第三段哪个词语写大海里的水很多很多?__________
四、实践活动
1、做水变成汽又变成雨落下来的实验。
2、《我是什么》练习题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练习题1:
一、看拼音,写词语。
zāi hài hēi sè jī qì chí zi shài tài yang
( ) ( ) ( ) ( ) ( )
二、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并组成词语。
三、多音字组词。
四、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池( ) 气( ) 飘( )
地( ) 汽( ) 漂( )
五、照样子写一写。
六、读一读,认一认,记一记。
飘浮 冰雹 暴躁 灌溉 机器 淹没 庄稼 毁坏 灾难
七、日积月累。
jīng chéng suǒ zhì jīn shí wéi kāi
精 诚 所 至, 金 石 为 开。——《后汉书》
格言大意:只要有至诚之心,就是金石也能够断开。人们用它来比喻,只要意志坚定,心思专一,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我是什么》练习题2:
一、根据课文组词
冲( ) 晒( ) 池( ) 浮( )
灾( ) 害( ) 黑( ) 器( )
二、填填记记
1、平时我在池子里______,在小溪里______,在江河里______,在海洋里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时候我很______,有时候我很______。我做过许多好事,__________,__________,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们带来灾害。
3、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____。升到天空,我又变成____,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我会变成____、______或____落下来。
4、你们猜我是什么?我就是______。
三、品味探究
1、课文第三段哪个词语写大海里的水很多很多?__________
四、实践活动
1、做水变成汽又变成雨落下来的实验。
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实录+习题+说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1)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
(2)种葫芦的人和他邻居的对话。
3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教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向扮演邻居的学生发出疑问: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
4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五课堂实录:
(一)
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我要的是葫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读后学生陆续举起了手。
师:好,请几个同学来说说。
生:课文讲了种葫芦的人和他的小葫芦。他的小葫芦都落了。(师板书:种葫芦的人葫芦)
生:还有他的邻居。(师板书:邻居)
师:哦,那我们把它说完整。
生:课文讲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邻居劝他治一治,他不听,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二)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读完合上课本能够说出来课文里讲了什么,这说明你读书的时候动脑筋了,这叫会读书。(生比较兴奋)
师: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画出来有关的语句。
(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而后举起手)
生:先说哪个?
师:哪个都行。
生:我先说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这句话直接写出小葫芦可爱,看标点是什么?
生:叹号。
师:叹号怎么读?
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生:(齐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谁来说说可爱的小葫芦长什么样?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句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幅插图。小葫芦的藤、叶子、小葫芦。
生:细长的藤上长满了绿叶,藤上挂着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葫芦开什么花?
生:雪白的小花。
师:(板书:雪白)“白”是什么?“雪”是什么?“雪白”是什么?
生:“白”是白色,“雪”是雪花,“雪白”是像雪那样白。
师:我们学过的《欢庆》里也有带“白”的词语。
生:洁白。
师:(板书:——洁白)雪白和洁白是一对同义词,可以交换,说洁白的小花也可以。
师:请同位两人带着自己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互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多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肯定更加喜欢他的小葫芦。谁画出来啦!
生:(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喜欢,所以一天要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生:(齐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还有一个地方也写出种葫芦的人对他的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生:(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读的真不错。同学们听到她读得声音高还是低?
生:低,因为是自言自语。
生:自己给自己说话。
师: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男生读,女生读。
师:是呀,这么好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好心的邻居劝他快治一治。
生:(读)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奇怪。
生:(奇怪地、惊讶地)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惊讶地、夸张地)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什么意思?
生: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师: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生: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请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
男: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男: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同位互读一遍。
生互读。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稍停顿,面向学生)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咳,你呀,为什么不听劝,后悔了吧!
生:他们是一体的。
生: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怎么生长啊。
师:我明白了,我不该不听你的话,谢谢你。
师:(播放录相)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布置作业。
师: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教后反思:
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
1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2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以前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不讲授,才是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讲,有时该讲的地方也不讲,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点拨,学习效果很差。一节课下来,学生疲乏,教师劳累。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现在我才明白,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实录+习题+说课教学设计
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
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字、词、句训练仍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认读字的教学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老师板画葫芦认识生字:葫芦;到听老师读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读课文,与同桌识记生字,又在图文对照中知道葫芦藤;又到最后的开火车读生字和分析字型,隐去拼音读儿歌,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期间,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葫芦,利用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如以前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又力求识用结合,把生字放入儿歌中读一读,是学习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视词句训练。体现在这节课中,就是对“每天”的理解运用。我从联系课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读课文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话,落实对每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
再次,重视写字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展示台展示评议,这样几个过程,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14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并会写“挂、哇、怪、慢”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朗读感悟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葫芦,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生字:葫、芦,我们一起把这两个生字来读一读。指名拼读,并连起来读词语,注意轻声。
2、老师画一棵葫芦种子,边画边说:古时候,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这棵葫芦慢慢地长大,最后长得怎样了呢?
3、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8课《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老师读课文。
2、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不认识的字看看带拼音的小树叶。
2)、会读了就和同桌一起学学生字。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分段读课文。
(1)仔细听同学读课文。
(2)评一评:这个同学是不是把字音都读准确了。(师生一起评)
4、交流:你刚刚通过自己读课文,知道了课文写了什么呢?
结合学生回答,导入绘画接力:小朋友,你们刚刚自己读课文,知道了这么多,真会读。那么,那个人种的这棵葫芦是怎么慢慢长大的呢?
三、朗读感悟课文1、4段。
1、绘画接力,看谁先读懂课文:
1)、老师边画边说:小朋友刚刚说了,那棵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请小朋友来接着往下画。
学生接力画图边画边说:小花(几朵、雪白)——葫芦(几个、可爱)
2)、葫芦后来长得怎么样呢?
指名接着往下画图,边画边说:葫芦(几个、可爱)——叶(黄)——葫芦(落)
3)、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两幅图。
2、细读品味:
1)、课件两幅插图: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说话:人的表情;葫芦叶子;葫芦三个方面说一说。
2)、请你找出课文中和这两幅图对应的段落,是哪两段?
朗读交流第一段:自由读一读第一段,选你读得最好一句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A、第二句:他种的葫芦怎么样?
结合理解:**再看板画,请小朋友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葫芦怎么可爱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喜欢吗?那我们该怎样读呢?自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读一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你能把那个人爱葫芦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老师每天给小朋友上课。小朋友每天都做什么事呢?请你也用“每天”说一句话。
C、第一句:老师指着板书,听小朋友读了这一句话,老师觉得刚刚这儿的画有点问题,你发现了吗?说说原因。理解:长满,长满绿叶与小葫芦这么可爱有什么关系?你说得对,请你帮老师改正。
这棵葫芦长得真美,你能不能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评价:抓住色彩
D、说话:看图上这么可爱的葫芦,请小朋友想象一下,长大了会是怎么样的?指名说话,并指名板画。
E、机动:一起想象画
5、《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实录+习题+说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蚜虫、叶子、葫芦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芦(生答)
(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咦,小葫芦怎么不高兴啦?(课件:葫芦不高兴)
原来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它叫——葫芦hulu(生答)
(课件:图变成字,加上拼音)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课件:我要的是葫芦)
4、齐读“我要的是葫芦”;小声读“我要的是葫芦”;边读边想,不出声地读“我要的是葫芦”。你想到些什么问题?
生:“我”是谁?
生:为什么说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是什么?
生:那要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2、“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我们来摘葫芦吧。
(课件)
葫芦藤花谢了治一治
蚜虫盯着比赛邻居
2、调皮的汉字宝宝摘掉了拼音小帽,着急地跑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仔细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请能干的小老师提个醒。
3、课件:葫芦藤谢哇蚜盯邻治赛
师:老师也给大家提个醒儿,“葫芦”的“芦”单独念lu,组成词念轻声。
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6、《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实录+习题+说课教学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填空,再读读。
()的小葫芦
()地说
()的小花
()地变
()蚜虫
()葫芦藤
三、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胡()();()()
户()();()()
古()();()()
令()();()()
四、照样子,写句子。
例1: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1.在这绿化好的城市里还用买空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领巾还能不保护小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怕。
3.天黑走路怕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同学做点好事算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葫芦、治虫、一些、盯着、感到。
二、
(可爱)的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雪白)的小花(慢慢)地变
(一些)蚜虫(细长的)葫芦藤
三、葫,葫芦;湖,湖水。护,爱护;芦,芦花。固,固定;居,居住。邻,邻居;领,领导。
四、
1.在这绿化好的城市不用买空气。
2.红领巾能保护小树。
3.天黑走路不怕。
4.为同学做点好事不算什么。
7、《我是什么》练习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xiǎo xī wú shù sàn bù jiānɡ hé bānɡ zhù
( ) ( ) ( ) ( ) ( )
bēn pǎo hǎi yánɡ jí xiǎo piāo fú huài shì
( ) ( ) ( ) ( ) ( )
hǎo shì wēn hé tián dì pínɡ chánɡ hé shuǐ
( ) ( ) ( ) ( ) ( )
ɡōnɡ zuò shuì jiào fā dònɡ fánɡ wū zāi hài
( ) ( ) ( ) ( ) ( )
二、照样子组字组词。
西(西瓜) 火 ( ) 中 ( )
(晒)(晒台) ( )( ) ( )( )
力 ( ) 不 ( ) 方 ( )
( )( ) ( )( ) ( )( )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我在空中( )着,碰到冷风,就变成( )落下来,这时我叫( )。有时变成小( ),人们又叫我( ),冬天,我( )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2.我( )人们做过很多好事,但也给人们带来很多( )。
四、照样子写句子。
1.上课的时候,老师很温和,我们学习很愉快。
温和——
2.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热心帮助。
帮助——
五、读诗歌。
水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泉水从地里冒出来,雪水从山上流下来。
无数水流汇在一起,形成江河奔向大海。
风吹日晒水面蒸发,变成气体看不见啦!
遇到冷气形成云雾,阳光照出美丽的彩霞。
夏天早晨空气清新,花花草草露珠晶莹。
中午还是晴空万里,傍晚忽然电闪雷鸣。
颗颗冰雹从天而落,倾盆大雨下个不停。
冬天刮起凛烈寒风,结霜下雪天寒地冻。
地上的水渗入地里,又有泉水涌出流去。
水能上天也能入地,反复变化永不停息。
说一说:
1.从地里冒出的泉水是从哪儿来的?从山上流下的雪水是从哪儿来的?
2.水有哪些变化?
六、写出你所知道的,水所能变化的状态。
8、《我是什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目标:
1.学习第一二小节,朗读这二节课文,理解意思,体悟诗歌语言中表达的情趣韵味。有感情朗读。
2.会认“比、尾、巴、短、把、猴、松、鼠”等生字,初步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
3.模仿诗歌说几句,培养创新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
重点:有感情朗读,充分、有层次性地练,使学习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一.趣味揭题
1.出示一幅图,图上画着各种小动物。
今天,教师带小朋友们到动物王国看热闹。
动物王国里有哪些小动物?
课件出示生字:猴子、松鼠、孔雀。(如果是挂图,就贴上生字。)
认读生字。
跟小动物说一句话,跟它们打招呼。
2.大家看,这些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呀?
(讲故事、开运动会、庆祝元旦、比尾巴等)
如果学生讲不出比尾巴,教师直说:其实他们是来参加比尾巴的。
如果学生一开始就说比尾巴,教师就说,他们还可能在干什么?
3.揭题。
学习生字:比、尾、巴
看图想象,小动物们怎么样地来比尾巴?(高兴地、快乐的、信心百倍地)
再看图,可能谁跟谁比尾巴,谁要找谁比尾巴。说话。
4.再读课题。
小动物们怎样比尾巴的,结果怎样呢?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诗歌。
二.通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诗歌。
2.指导朗读诗歌。
第一小节指导:
指名一个学生读后,问,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每个句子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板书:“?”
这是问号。读这样的句子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谁来读读?
指名读,多叫几个。再齐读。
第二小节指导:
指名读后,问小朋友们:他读得好不好?为什么?
第一句:“猴子的尾巴长。”要读出长的味道。
引导预设:他读的猴子尾巴长不长吗?够长了吗?太短了。谁能读得再长点。有点长了。好,又有点长了。谁能再读长点。很好。一起读。
第二句读出兔子的尾巴短的感觉。
也用类似的话激励:太长了。还太长。再短点,再短点,有点短了。
第三句:读出“伞”的大的感觉。“一把伞”三个字稍夸张点,延长点,音高点。
第三小节:
问:哪个小朋友知道应该怎么读?同第一小节。迁移。
第四小节:
相机指导。读出: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看谁得最有趣,最有味。
三.读悟诗歌第一二小节
再齐读第一二小节。
1.这二节说哪些小动物在比尾巴?
出示:猴子和兔子的图
猴子和兔子在比尾巴的什么?
比的结果怎样?
引读——
师问:谁的尾巴长?生答:猴子的尾巴长。
问:谁的尾巴短?答:兔子的尾巴短。
读时注意读出“长”和“短”的感觉。同时用动作表示。
再指导——
猴子的尾巴长,赢了,心情怎样?(得意、高兴)
用高兴、得意的语气读这一句。注意表情。
它会怎么说——(学生说后,可师生合作完成以下内容)
猴子高兴地说:我赢了!
猴子得意地说:我的尾巴最长!
猴子得意地对兔子说:我的尾巴比你长!
兔子的尾巴短,输了,心情怎样?应该怎样读?用伤心的语气读这一句。
2.小朋友们讨论一下:尾巴长好还是短好?
猴子的尾巴长可以挂在树枝上,可以荡秋千,可以玩耍。
兔子尾巴短跑得快。太长了跑不快。
结论:猴子和兔子的尾巴各有妙处。
所以呀,谁来劝劝兔子,叫它不要伤心。
小兔子,别伤心,虽然你尾巴短,但我们还是喜欢你的。
小兔子,别哭了,你的尾巴短短的,好可爱。
小兔子,别伤心,你的尾巴可好玩了。
3.出示松鼠的图
它又和谁在比尾巴?(猴子和兔子)
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引读——师问: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生答: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松鼠的尾巴还好像什么?(一条被子、一条围巾等)
那么猴子的尾巴好像什么?
兔子的尾巴好像什么?
5.分组有感情朗读练习
分男女两组。或分左右组。一组读第一小节,另一组读第二小节。
多进行几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读说结合
1.小朋友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的尾巴长,哪些小动物的尾巴短?
可以出示一些动物,供学生参考。
还可以问:谁的尾巴大?谁的尾巴小?
2.模仿课文,尝试说几句诗。
3.引渡:动物的尾巴除了长短、大小,还有美丽、弯直、扁圆等其他方面可以比的,下节课我们再学习。请小朋友们下课回家去仔细观察小动物们的尾巴。
9、《我是什么》教学实录、说课教学设计、综合资料3
【说教材】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全文共五段,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说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一课时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说教法】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三种教法:
1.直观演示法。
通过生生互动演示、师生互动演示,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读懂课文的词句。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节课,我制作了优秀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是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3.鼓励欣赏法。
在小组中、班集体中的点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两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
在此基础上,第一课时充分利用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研读全文。
一、巧设悬念,初步感知。
由师生互相介绍自己,引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可是有个小朋友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帮他猜猜好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地集中,迫切地想知道谜底。紧接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猜出谜底就是“水”。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此环节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达到生生互动。
三、师生合作,小组研读全文。
1.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的小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必须在书上。
2.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小组交流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仔细地读每一句话,精心地设计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完善问题,进一步达到生生互动。
4.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教师通过本课的三种教法,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如:利用直观演示法理解关联词“一……就……”;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区别“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理解“暴躁”等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温和”说话。并将鼓励欣赏法贯穿始终,如:你听得真仔细;如果你的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在这一环节中,从始至终教师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充分体现了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5.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此环节,教师并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问题延伸到课外,并教给学生寻找答案的方法,达到再探新疑的目的。
四、扩展练习。
出示三项作业,学生任选其一。
1.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此选择性作业涉及到“说”、“写”、“收集”三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说效果】
按照上述教学方法施教,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则需通过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来解决。
10、《我是什么》教学实录、说课教学设计、综合资料1
一、魔术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老师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瞧!好玩吗?想学吗?谁是今天最出色的孩子,下课了老师一定教给他。
2、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找到答案。
3、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44,开始读吧!(生自由读课文
4、师:谁来说,是什么?(水)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其他吗?
生1:是“水”,因为水能变成汽,升到空中就能变成云。
生2:水才能在变成雨、雹子、雪。
生3:水能淹没庄稼,灌溉田地
师: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它还会变呢!你们愿意做小水珠吗?(愿意)那好,今天咱们都是可爱调皮的小水珠了。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8)
1、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一段,看看我们能变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自由读)
2、师:变成什么了?谁来说?那,是怎么变的?
生:我们变成了“云”,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了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3、师:谁还变成了“云”?(指名说)
4、师:我也喜欢变“云”(师读)
5、师:还有谁喜欢变“云”?(指名读)
6、师: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云”,我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来打扮自己?
生1:我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穿“白衣服”。
生2:我在下雨前和晚上时穿“黑衣服”。
生3:我穿上“红袍”,因为我是在出现朝霞和晚霞时,才穿上。
7、师: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漂亮衣服吧!(出示课件)喜欢吗?
8、师:谁能读出这种喜欢呢?
9、指名读。(喜欢吗?一般:谁能读这种喜欢?好:看你穿上漂亮衣服得意的样子,谁来挑战他?瞧!你读得乐滋滋的样子一定很喜欢吧!)
学习第二自然段(7)
1、师:我们可真能干,一会儿就变成了“云”,还能变什么?(指名读)
2、指名说。(雨、雹子、雪)
3、师:我们现在变成了“雨”,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师:原来我们变成了“雨”是落下来的(板书:落)
4、师:我们变成了“雹子”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我是变成小硬球打下来的。
师:那你是打下来的,你可真有力气,为什么会“打下来”?
生:因为小硬球非常重,所以打下来。
师:那你打下来一定很有劲,你觉得你应该这样读?
生:应该很有力,很重的读出来。
师:那你试一试?(生读)
师:还有谁变成了“雹子”打下来?(指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边做动作边读)
师:瞧!大家多有劲,打在人们头上一定很疼。
5、师:能不能给它们调换一下位置呢?
生1:可以。
师:好的,保留你的意见。有不同的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