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

《人教版《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人教版《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

1、人教版《范进中举》教案一等奖

《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变化,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腐蚀读书人的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有力的鞭笞和嘲讽。以下为您带来人教版《范进中举》教案,欢迎浏览!

教学目标 :

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

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

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 )

是的,彩 !小小彩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 呢?(不是)

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

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 昏厥 → 疯跑 → 跌倒 → 疯走集上

2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

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

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5、提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说对比描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提问

讽刺是突出的艺术特征,找找全文可笑的地方,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主题

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五、结合对文本内容和范进的理解,请你为“范进中举”拟一副对联。

六、作业: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就在胡屠户刚笑咪咪地走出范进家门,没多久,来了四报说,前三报弄错了,中举的不是现在的范进,而是邻庄范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不少于200字。

2、人教版《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变化,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腐蚀读书人的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有力的鞭笞和嘲讽。以下为您带来人教版《范进中举》教案,欢迎浏览!

教学目标 :

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

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

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 )

是的,彩 !小小彩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 呢?(不是)

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

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 昏厥 → 疯跑 → 跌倒 → 疯走集上

2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

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

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5、提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说对比描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提问

讽刺是突出的艺术特征,找找全文可笑的地方,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主题

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五、结合对文本内容和范进的理解,请你为“范进中举”拟一副对联。

六、作业: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就在胡屠户刚笑咪咪地走出范进家门,没多久,来了四报说,前三报弄错了,中举的不是现在的范进,而是邻庄范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不少于200字。

3、人教版九年级《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境遇的变化,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腐蚀读书人的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有力的鞭笞和嘲讽。以下为您带来人教版九年级《范进中举》教案,欢迎浏览!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的】

1、 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 众生相。

【教学重点】

感知主要 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 典型性。

欣赏的 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 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三、小结课文

四、作业布置

胡屠户道:“我哪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 ?”这里把胡屠户恭维的 话写得极其精彩,一个靠字,道破心机,请以第一人称说出胡屠户的 这番心机。

5、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6、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

内容预览:

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 众生相。

【教学重点】感知主要 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 典型性。

欣赏本文的 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 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三,小结课文

四,作业布置

胡屠户道:“我哪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 ?”这里把胡屠户恭维的 话写得极其精彩,一个靠字,道破心机,请以第一人称说出胡屠户的 这番心机。

7、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学案

内容预览:

十九 范进中举 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重点】

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事件(中举)。“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2.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3.相关资料

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腆( )着肚子 啐( )在脸上 避讳( ) 绾( )了头发 星宿( ) 攥( )紧 带挈( ) 桑梓(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屠户把银子( )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 )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 )了回去,往怀里( )--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2)、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 ),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 )。

【合作探究】

5、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6、分别找一个描写语言、动作、细节的句子,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7、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8、文中的范进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性格特征?

9、封建科举制度有怎样的危害?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学习观?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②他( )将起来,又( )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 ),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 )在塘里,( )起来,头发都( )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③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 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0、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11、分析画线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范进怎样的心态?

12、这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试举例说明。

13、范进中举,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本应高兴,但他却疯了。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主题阅读】点击进入 初中学习小组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4、文中严监生的典型性格是什么?

15、选文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意义,作者主要是借助什么手法达到这一目的的?

16、展开想象,试分析严监生前后三次摇头时的心理活动。

17、对严监生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18、你知道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像严监生那样的吝啬鬼吗?请举一例。

【拓展提升】

19、“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一句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诗句。

20、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和鲁迅笔下的( ),同为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

21、珍惜时间,才能有所作为。请以“时间”为开头,仿照例句在下面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金黄的麦穗。

22、请用一句话概括《儒林外史》或《骆驼祥子》这两部名著中最令你感动的一个情节,并简要说出感动的原因。

情节:

感动的原因: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1、Tiǎn cuì huì wǎn xiù zuàn qiè zǐ

2、攥 舒 缩 揣

3、连连答应;这里指写文章的功夫。

4、吴敬梓;小说家。

5、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6、语言描写:“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两番话,前倨后恭,反差极大,活画出胡屠户势利小人的丑陋嘴脸。

动作描写: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怀里揣--“攥”“舒”“缩”“揣”四个动词,使胡屠户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的丑态跃然纸上。

细节描写: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把一个前倨后恭的市侩小人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7、本文以“中举”为分界线,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比,表现了人物性格,讽刺和鞭挞,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8、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性格特征:热衷功名、麻木、忍受屈辱等。

9、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读书人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使他们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培养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0、爬 拍 跑 踹 挣 跌

11、①不敢相信自己高中的喜讯。②喜出望外、欣喜若狂。③喜极而疯、无法自抑。

12、动作描写: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

13、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残害之深。

14、典型的吝啬鬼形象,爱财如命的性格至死不变。

15、夸张和讽刺。

16、第一次是表示侄子的猜测是不正确的,发现灯茎在燃烧两根,有点着急;第二次着急埋怨亲人还未了解自己的心事;第三次恼怒无人了解自己的心事,灯茎还在燃烧浪费。

17、神态动作描写: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动作描写: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8、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等。

1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0、孔乙己

21、示例:时间在学生笔墨的流淌中,绘出了美丽的画卷。

22、情节:读《骆驼祥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

感动的原因:祥子的遭遇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普遍遭遇,我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深表同情。

8、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以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辩、悟。

2.合作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使交流面更广。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导读导议法、赏读评议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人物。

2.通过填表的辅助性手段来引导学生体会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曾经在网上上出现这样一则“拜神帖”,帖子的具体内容是:“范进,中国考神、中国考试宗师、传说中的文曲星!传说考试前拜考神,在考场上就会得到文曲星暗中相助!……考神范进在此!”从发帖日起,此后几乎每天都有考生来“拜神”。一些社交网站上还出现所谓的“考神公共主页”,全部都是祈求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留言条数超过15万,主页粉丝也超过44万人。这位“考神”何许人也?是否值得如此“膜拜”?今天,让我们来一窥“考神”的真面目。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背景了解

范进,是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就开始应考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时,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童生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对范进格外关照,让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范进紧接着参加了乡试,没想到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中了举。范进一时承受不住这么巨大的刺激,竟至于疯癫起来,课文主要就是表现这一部分情节。

【设计意图】了解课文背景,更有利于进入课文探究。

(三)探究人物

1.设问:你认为范进是否能堪称“考神”?他有哪些地方使你敬佩?(结合文章内容阐述)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1)他特别有恒心。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家中一贫如洗,借盘费遭骂被拒后,依然想办法去参加乡试。

(2)他特别能忍辱。几十年如一日忍受贫穷,忍受岳父胡屠户的辱骂,忍受屡考不中的挫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2.设问:你是否把范进看作偶像?为什么?(结合文章内容阐述)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范进的人生不值得羡慕,更谈不上令人敬佩。因为:

(1)他活得缺乏尊严。他醉心科举不事生产,母亲和妻子都几乎跟着他饿死,没有人瞧得起他;他经常被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却只能唯唯诺诺。中举之后,精神一度崩溃,更是丑态百出,尊严尽失。

(2)54岁才中举,大半辈子都白白耗费在考科举这件事上,人生最好的时光都荒废了。

(3)中举之后也无所作为,反而很快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庸俗虚伪。

【设计意图】理解人物形象,思考文章主题。

(四)鉴赏讽刺艺术

讽刺,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

1.填写下表,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

讨论小结: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2.赏析精彩语句,体会讽刺艺术。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到,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赏析:“好了!我中了!”运用反复修辞,表现了范进念念不忘的是科举,因为一旦中举,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都能改变;写“老太太慌”“邻居吓了一跳”“众人拉他不住”等细节,均从侧面烘托范进中举后的疯态之严重;又通过语言与动作的细节描写,揭示了范进内心与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2)……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赏析:这里运用细节描写主要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引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

【设计意图】赏析讽刺艺术,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五)探讨主题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也就是说,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而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你认为范进喜极而疯是悲剧还是喜剧?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1)是喜剧。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最终范进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2)又是一场悲剧。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文章主题:文章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病态社会的世态炎凉。

【设计意图】探讨总结文章主题。

(六)布置作业

1.范进中举后境况怎样?请你发挥想象,续写《范进中举》。(2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欣赏小说中高超的讽刺艺术。

【设计意图】1.为小说主人公的后续境况作合理的想象,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2.感悟整部作品作为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峰之作的魅力。

9、九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授新课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香菱学诗》

10、《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3.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感知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的: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故事情节。

3.检查巩固生字词。

教学步骤:

一.析题与作者、作品简介:

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附生平: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科举制度: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检查字词预习

1.布置预习,查字典给自己认为的难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2.课堂习题检查

①按要求填空(在括号内填拼音或字词)

星宿(xiù)斋公(zhāi)醉xūn(醺)lài蛤蟆(癞)yán王(阎)紧(攥zuàn)带挈(qiè)腆(tiǎn)啐(cuì)嗑(hé)讳(huì)兀(wù)绾(wǎn)轩(敞chǎng)瘟(wēn)桑梓(zǐ)

②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倒运:倒霉,交上坏运。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商酌:商量,考虑。

不省人事: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省,知觉、明白。

唯唯连声:(书152④)体统:(书152⑥)

见教:(书153③)盘费:(书153⑧)

尖酸:(书158③)小心:(书158⑥)

何消:(159①)些须:(书161②)

桑梓:(书162②)

三.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作者着意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

3.以“中举”为界,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3——12):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4.再次阅读课文,从范进的遭遇中,你对范进生活的那个社会有什么认识,摘录下反映那个社会的状况的语句,下堂课讨论。——作业布置①

②巩固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板书

范进中举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中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1、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并从课文

中找出依据。

(1)家境

(2)地位

(3)别人的态度

典型:胡屠户

另有邻人

(4)本人态度

2、思考: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又发疯了?课文是怎样描写疯态的?

明确: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又相信命运憎人,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候,突然看见“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情不自禁的喜极发疯。

精彩片段:第五自然段。齐读、品味描写的细腻、生动、传神——细节描写、侧面烘托。

范进发疯,疯得有层次:

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噫——好了——好

众人慌乱,拉也拉不住。

既形象展现范进疯狂丑态,又将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的心态展露无遗。

三、深入分析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1、思考:有阅读经验的人往往善于从优秀作品中的描写中了解社会。作品中看似闲笔的地方,往往大有深意。作者描写范进中举的疯态及前后不同境遇,我们对范进生活的社会有哪些了解?

(1)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

(2)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

(3)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

2思考: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结合课后习题一。

3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如何?作为课后思考题。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二、三。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上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对故事情节和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我们讨论学习范进等人的性格特点及社会意义,课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写作特点。

二、感知艺术形象

1、思考:根据范进的言行,说说范进对待科举的态度。概括范进这一形象的特点。

范进形象: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的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鲜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现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2、范进形象的典型性、典型意义。

思考: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

明确: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附:读过,《儒林外史》的人补充还有哪些儒生和范进同类?

如周进,薛家集的老塾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轻蔑、侮辱。在他别无出路不得不与商人为伍之时,一见到贡院号板,便满腹委屈,当着众商人的面,撞头痛哭,遍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听到几个商人要凑钱为他捐个监生,他就爬在地上磕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他与范进均是大半生穷途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最终爬了上去。而且一个喜疯,一个哭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类人的大批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作者对之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家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3、其他人物形象

(1)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2)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3)众乡邻: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三、刻画人物手法

1、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

2、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喜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等。结合习题五。

3、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思考:文中还有运用讽刺的地方,请通读全文,把你觉得好笑的地方一一标记出来,想一想笑后隐含着什么?

作业布置:

比较孔乙己与范进形象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1.欣赏讽刺艺术,读懂课文。2.范进与孔乙己形象。

教学过程:

一、解决遗留问题

谈谈你认为课文中好笑的地方。(笑过之后要想想在笑的背后蕴含的深意)讨论为主,教师点拨。

明确:在笑的背后是作家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丑恶形象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抨击和鞭挞.憎恶和轻蔑,否定和唾弃,是作家愤世嫉俗的感情。

二、孔乙己与范进

1、我们前面还学过一位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孔乙己。孔乙己与范进有什么异同之处?

明确:异:范进终于中举,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设疑(1)范进遭胡屠户辱骂还唯唯连声,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窃书不能算偷”,范进能在大庭广众中寻人买鸡,孔乙己却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长衫?

(2)范进中举后,对张乡绅曲意附和,而孔乙己对人们问他识不识字都不屑回答?

(3)孔乙己穷得要讨饭,却将茴香豆分给孩子,范进却在胡屠户受银假谦让时,又说“若银用完了再来向老爷讨着用”的客气话?

从疑问中明白范进自卑自贱、圆滑世故、狡诈虚伪,而孔乙己虽穷困却有清高的傲气,腐儒之风,带着些许善良。

同:同受封建科举的毒害,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的软弱无力。(质疑:若孔乙己也中了举,他会怎样?从而明确两人的共同之处)

腐朽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致使读书人只知经书八股,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丧失谋生的本领。

这种制度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一面造成一大批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从另一角度而言,范进和孔乙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在本质上一致的,中与不中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悲剧的命运(或在福禄中生,或在困顿中死),这是社会的悲剧!

2两篇小说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辩论发言。

不统一答案(提示:吴限于鞭挞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而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

作业:选取一个你熟悉的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写一篇记叙文,运用一定的描写人物的手法。

板书设计

中举前对比中举后

生活家境每日小菜饭大为众乡邻奔走效力

范乡试无盘缠殷勤送礼

状况贫寒卖欢换米煮粥改观张乡绅登门拜访

百般拉拢

社会地位观世宝尖嘴猴腮地位才学高天上星宿

中地位卑微癣虾蟆不三不四陡高品貌好贤婿老爷

行为忍气吞声喜极而疯

举表现卑怯畏缩圆滑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