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一等奖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有几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下: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2、导语:
无论是丝瓜还是葡萄都需要搭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有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吗?那你们发现、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那就发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吧!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课下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找学生读课文。
(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比较用心的预习过课文了。)
3、读完课文后,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爬山虎有脚)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那么到底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告诉老师。(3、4、5)
1、 学习第三自然段
咱们先看第三自然段,在这一段老师想请同学们注意一句话――读“今年,我注意了”。“注意”是什么意思?(认真看的意思)
师:那么作者也就是文中的“我”注意了什么呢?
生: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师:这是写是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板书:位置)
生: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
师:这是写是脚的样子(板书:样子)样子像――蜗牛的触角。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脚比作触角)
师:作者还注意了什么?
生:颜色跟刚长出来的嫩叶差不多,也是嫩红的。
师:这是爬山虎脚的颜色(板书:颜色)
师:好,把作者注意的这些综合一下,你认识爬山虎的脚了吗?在纸上画出你认识到的爬山虎的脚。。。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评论对错。。。)
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完整生动的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老师也想画一下,同学们来介绍,师生配合)
2、学习第四自然段
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脚来往上爬的,那么作者有没有注意它的脚是怎么爬的呢?文中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第四自然段,生读)
(1) 出示课件:老师也来介绍一下,你们觉得老师介绍的准确吗?(生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动词)
(2) 师:播放动画,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找学生到黑板上示范拉一下,其他同学配合)
(3) 师: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如果我把“一脚一脚”改成“一步一步”,好不好?
生:不好,“一步一步”表示步子大一些,而“一脚一脚”是很小步很小步的。
师:是啊,爬山虎就是今天一脚,明天一脚,这个月一脚,那个月一脚,历经二、三个月,甚至半年才在你不经意之间爬到了屋顶上去了。你要不花点时间,你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所以,注意除了“认真看”之外,还有怎么看?
生:耐心地看
师: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朝着目标不放弃,由这个“一脚一脚”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生:脚踏实地
师:那么我们该怎么读这几句话?
生:读慢一些,有力一些(学生读)
(4) 师:作者还注意到了什么?
生:爬山虎的脚还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师:为什么是图画上的?
生:是传说的,现实当中是没有的。
师:传说当中的蛟龙是怎样的?
生:凶猛的,有力的
师: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是想说什么?
生:说脚很有力。
师:说到它的脚有力,老师向同学说一下文中还有哪里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有力?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可见爬山虎的脚是多么有力,巴住墙是多么的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师:同学们如果不认真耐心地看,作者可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什么吗?可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吗?
师:如果不认真耐心地看,我们可能发现爬山虎脚的奥秘吗?
出示课件:可见这个“注意”多么重要,(指着“今年,我注意了”)来,大家再读一遍。
师:(生读完后)你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了什么?
生:今年,我注意了,以前“我”没有注意。
师:为什么以前没有注意呢?以前作者注意的又是什么呢?
生: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因为叶长得非常漂亮,让人看了非常舒服,很引人注意。
(2)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师:多么新鲜的叶子啊,多么茂密的叶子啊,多么美丽的叶子啊,如果你不注意看,能看清楚叶子下面的脚吗?
生:不能
师:它的光芒几乎都被叶子全抢去了,但它没有埋怨,一直――
生: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生:默默地支持着叶子到屋顶,一步一个脚印。
师:它甘为叶子的人梯,默默工作,咱们学过一首诗其中的一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们说说在这篇课文里“落红”指的应该是谁?
生:爬山虎的脚
师:是呀,细脚不是无情物,巴住高墙更护叶。。。
四、联系生活,拓展与延伸
师: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美吗?老师想请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能把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写得这么有魅力呢?
生:观察仔细。抓住了爬山虎的特点进行了细心观察。观察了很长时间。
。。。。。。
师:是呀,只要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参加快乐尝试活动,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多媒体显示快乐尝试要求: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生1: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生2: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
生3:我喜欢含羞草,它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左右合并,过一会儿又会散开。
生4:我喜欢月亮姐姐的脸,她的脸是多变的,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有时候只露出小半边脸。
……
五、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大家都快成小作家啦!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叶圣陶爷爷观察的爬山虎的脚,探究了它的脚的奥秘,真的好神奇!老师想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
屏幕显示课外探究题:
回家后去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植物,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惊喜发现,然后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下星期的语文习作课进行交流。
2、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有几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下: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2、导语:
无论是丝瓜还是葡萄都需要搭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有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吗?那你们发现、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那就发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吧!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课下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找学生读课文。
(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比较用心的预习过课文了。)
3、读完课文后,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爬山虎有脚)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那么到底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告诉老师。(3、4、5)
1、 学习第三自然段
咱们先看第三自然段,在这一段老师想请同学们注意一句话――读“今年,我注意了”。“注意”是什么意思?(认真看的意思)
师:那么作者也就是文中的“我”注意了什么呢?
生: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师:这是写是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板书:位置)
生: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
师:这是写是脚的样子(板书:样子)样子像――蜗牛的触角。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脚比作触角)
师:作者还注意了什么?
生:颜色跟刚长出来的嫩叶差不多,也是嫩红的。
师:这是爬山虎脚的颜色(板书:颜色)
师:好,把作者注意的这些综合一下,你认识爬山虎的脚了吗?在纸上画出你认识到的爬山虎的脚。。。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评论对错。。。)
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完整生动的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老师也想画一下,同学们来介绍,师生配合)
2、学习第四自然段
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脚来往上爬的,那么作者有没有注意它的脚是怎么爬的呢?文中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第四自然段,生读)
(1) 出示课件:老师也来介绍一下,你们觉得老师介绍的准确吗?(生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动词)
(2) 师:播放动画,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找学生到黑板上示范拉一下,其他同学配合)
(3) 师: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如果我把“一脚一脚”改成“一步一步”,好不好?
生:不好,“一步一步”表示步子大一些,而“一脚一脚”是很小步很小步的。
师:是啊,爬山虎就是今天一脚,明天一脚,这个月一脚,那个月一脚,历经二、三个月,甚至半年才在你不经意之间爬到了屋顶上去了。你要不花点时间,你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所以,注意除了“认真看”之外,还有怎么看?
生:耐心地看
师: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朝着目标不放弃,由这个“一脚一脚”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生:脚踏实地
师:那么我们该怎么读这几句话?
生:读慢一些,有力一些(学生读)
(4) 师:作者还注意到了什么?
生:爬山虎的脚还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师:为什么是图画上的?
生:是传说的,现实当中是没有的。
师:传说当中的蛟龙是怎样的?
生:凶猛的,有力的
师: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是想说什么?
生:说脚很有力。
师:说到它的脚有力,老师向同学说一下文中还有哪里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有力?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可见爬山虎的脚是多么有力,巴住墙是多么的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师:同学们如果不认真耐心地看,作者可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什么吗?可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吗?
师:如果不认真耐心地看,我们可能发现爬山虎脚的奥秘吗?
出示课件:可见这个“注意”多么重要,(指着“今年,我注意了”)来,大家再读一遍。
师:(生读完后)你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了什么?
生:今年,我注意了,以前“我”没有注意。
师:为什么以前没有注意呢?以前作者注意的又是什么呢?
生: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因为叶长得非常漂亮,让人看了非常舒服,很引人注意。
(2)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师:多么新鲜的叶子啊,多么茂密的叶子啊,多么美丽的叶子啊,如果你不注意看,能看清楚叶子下面的脚吗?
生:不能
师:它的光芒几乎都被叶子全抢去了,但它没有埋怨,一直――
生: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生:默默地支持着叶子到屋顶,一步一个脚印。
师:它甘为叶子的人梯,默默工作,咱们学过一首诗其中的一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们说说在这篇课文里“落红”指的应该是谁?
生:爬山虎的脚
师:是呀,细脚不是无情物,巴住高墙更护叶。。。
四、联系生活,拓展与延伸
师: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美吗?老师想请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能把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写得这么有魅力呢?
生:观察仔细。抓住了爬山虎的特点进行了细心观察。观察了很长时间。
。。。。。。
师:是呀,只要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参加快乐尝试活动,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多媒体显示快乐尝试要求: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生1: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生2: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
生3:我喜欢含羞草,它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左右合并,过一会儿又会散开。
生4:我喜欢月亮姐姐的脸,她的脸是多变的,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有时候只露出小半边脸。
……
五、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大家都快成小作家啦!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叶圣陶爷爷观察的爬山虎的脚,探究了它的脚的奥秘,真的好神奇!老师想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
屏幕显示课外探究题:
回家后去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植物,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惊喜发现,然后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下星期的语文习作课进行交流。
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一、分步板书课题,唤起阅读期待。
师:请看老师写字(转身在黑板上写“虎”字)。先写一个“虎字头”,再写一个“几”,这个生字大家肯定会读。
生(齐读):虎。
师: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笔?
生:“横钩”的“钩”别忘了。
师:对,这一钩就是老虎——
生:尖利的牙齿。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学生书空)
师:给“虎”组组词看。
生1:猛虎。
生2:狐假虎威。
生3:狼吞虎咽。
……
师:你们的词汇真丰富。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词,爬山虎(在“虎”前面板书“爬山”),齐读。
(学生齐读)
师:见过爬山虎吗?
生:没有。
师:听说过吗?
生:也没有。
师:那就听老师介绍一下,爬山虎不是动物,而是一种藤类植物,它能牢牢地巴在墙上,往上爬。
(学生一脸惊讶)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爬山虎有关。——爬山虎的脚(板书:的脚)
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了课题就知道文章会写些什么?
生1: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生2:写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师:课文到底是不是写了这些内容呢?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落。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一次,伸出一个手指头表示一下,然后别停下,继续读。读好两次,就伸出两个手指头。比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谁的读书效率高。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站在一旁和学生一起读起来)
师:停,我看到了,最快的同学已经读了三遍,大多数同学也已经读完两遍。建议大家要向读得快的同学学习,提高阅读速度。
师:接下来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请第三组同学开火车读。
(课件显示: jīng bǐng zhú chù hén jūnyún
嫩茎 叶柄 逐渐 触角 痕迹 均匀)
(生开火车读)
师:要注意把后鼻音、翘舌音读准。齐读两次。
(生齐读)
师:本课多音字较多,下面是带有多音字的短句,第一组开火车读读看。
(课件显示:占了一大片地方、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儿空隙、触着墙、蛟龙的爪子)
师:这些多音字中,哪个字的读音最特别?
生:爪(zhǎo)。
师:(指着“爪子”)这个词我们以前怎么读?
生:爪(zhuǎ)子。
师:是的,譬如小鸡的爪子。什么时候读“zhǎo”?
生:很凶的时候。
师:对,凶猛的兽类和禽类的脚就是爪(zhǎo)子。哪些动物有爪(zhǎo)子?
生1:老虎。
师:老虎的爪子。
师:这些动物十分凶猛,爪子十分有力。有一种植物,它的脚也十分有力,能牢牢地巴在墙上,所以取名叫爬山虎。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没被请到的就当小评委,听听他们生字词是不是能够读正确。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生:3-5自然段。
师:那么1-2自然段是写什么?
生: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多。
三、学习第一段,体会“茂盛”。
师:自己读读第一段,看看你能从哪些词当中体会出爬山虎多?
生1:满是。
生2:占了一大片。
师: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爬山虎多,长得茂盛?
(指名一学生读)
师:你们感受到爬山虎多,长得茂盛了吗?
生2:感受到了。“一大片”拖了长音,表示面积大。
师:你真会欣赏!相信你也能读好,来试试。
四、学习第二段,感受“叶美”。
师: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默读,划出表示叶子特点的词句。
1、品“嫩”
师:谁来读?
生1: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快,“不几天”就长大了。
生2:爬山虎叶子长得嫩。
生3:爬山虎嫩叶颜色很美。
师:读读句子,圈出带“嫩”的词语。
(生圈出“嫩红、嫩绿、嫩芽”三个词)
师:齐读这三个词。
(生齐读)
师:连用三个“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太嫩了,太美了。
生2: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嫩得可爱,让人顿生爱怜之情。
师:(对生2)你很会读书!你来读一读。
生2:“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师:你的声音嫩嫩的,真好听!女同学一起读。
(女生齐读)
2、品“齐、密、匀”
师:叶子还有什么特点?
生:叶子长得均匀。
师:均匀得没有——
生:重叠起来的。
师:也不留——
生:一点儿空隙。
师:“隙”是裂缝的意思,你见过吗?
生:见过,墙上,很细很细,就像一条细线。
师:从“不留一点空隙”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叶子密
师:叶子密得——
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还从哪儿看出叶子密?
生:“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铺就是……
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吗?
生:(点点头)
师:我们平时说铺——
生1:地毯。
师:铺——
生2:床单
师:这儿用“铺”,就是说叶子好像给墙铺上了——
生(齐):地毯
师:铺上了——
生(齐):床单。
生3:铺上了绿锦缎。
生:我还体会出叶子长得整齐,一顺儿朝下
师:看课文插图,这就是一顺儿朝下的叶子,叶尖全部指向——
生:地面。
师:没有一片朝其它方向,这就叫——
生:一顺儿。
师:现在同学们全部面向老师坐着,这也叫“一顺儿”。就这么一句话,你们就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真会读书,来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品“绿”
生:叶子还很绿。
师:你知道哪些绿?
生1:嫩绿。
生2:深绿。
生3:浅绿。
生4:墨绿。
生5:翠绿
师:同学们词汇真丰富。课文中说“绿得那么新鲜”,怎么理解?
生1:就是很绿很绿,绿得要滴下油来。
师:苍翠欲滴。
生2:看了让人非常舒服。
师:令人心旷神怡的绿。
生3:让人眼前一亮的绿。
生4:叶子很干净。
师:毫无杂质的绿。
生5:好像很有生命力的绿。
师:生机勃勃的绿,苍翠欲滴的绿,让人看了非常舒服。男同学齐读。
男生(齐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鹇,看着非常舒服。”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觉得非常舒服。
4、品“美”
师:“看着看着,忽然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好看得很”就是——
生:很好看。
师:为什么要写成“好看得很”?
生1:好看得很,就是比好看还好看。
生2:强调了好看,好看的程度很深。
师:看来你们聪明得很。让我们去看看好看的风吹叶动。
(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在向我们摆手,好像在打招呼。
生2: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在随风舞蹈。
生3: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跳芭蕾舞的姑娘,那裙子一上一下舞动。
生4: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波浪涌向远方。
师:老师看到这画面,不禁想起李清照的一句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多美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1:“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学生把“好看得很”读得很重)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1:叶子太好看了。
生2: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学生将“好看得很”读得很轻。)
师:看来你是陶醉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一部分学生将“拂”读成了“吹”。)
师:能将“拂”读成“吹”吗?
生1:不能,“吹”比“拂”用力。
生2:“拂”是轻轻地擦过。
生3:就像妈妈抚摸孩子。
生4:爬山虎的叶了很美,风也喜欢它,所以轻轻地拂一下。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风亦有之”呀!来,把喜爱之情读出来。
(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那墙爬山虎。
(生齐读第二段)
师:现在你知道叶老为什么要写叶子了吗?
五、拓展阅读,再度唤起阅读期待。
师:同样是写爬山虎,同样是写叶老家的那墙爬山虎,同样是写爬山虎的绿叶,另一位作家却是这样写的:(出示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两个语段)
(教师先自己读,然后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过之后,感受到了什么没有?
生1:爬山虎的叶子很绿,绿匆匆,绿得沉郁。
生2:爬山虎太绿了,绿得让阳光都变成了绿色。
生3:爬山虎很有活力。
师:这绿绿的爬山虎,这充满活力的爬山虎,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男生读第一个语段,女生读第二个语段。
(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读的这两段话就选自我们这本书的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满脸的兴奋)
师:同学们,同样的爬山虎,同样的绿叶,在不同人的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韵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的观察角度不同,但又是都在用心观察。下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去观察绿叶背后的爬山虎的脚。下课!
(总评:这可以说是一堂“即时生成”的课,因为执教者是为自己参加的一项考核评比活动而上的。而且是头天下午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上课内容,第二天就上的一堂课。但是,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因素,使得这堂课异彩纷呈,亮点多多。最突出的是四个字:朴实,纯真。说它“朴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课的“风貌”。整体看,一点花俏都没有,平平实实,自自然然。就连时髦的课件,也只是在课当中稍作“点缀”。这自然令我们想起一句话来:“简简单单教语文。”二是课的“效果”。应该说课的效果是明显的,无论是字词的掌握、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的处理、活动的生成,甚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是没有多少可以挑剔的。这又不免让我们想起另一句话来:“实实在在教语文。”说它“纯真”,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窥视:一是师生的“配合”。在课上,师生的配合非常默契,对话自然,互动顺畅,课的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当然,这跟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强不无关系。二是师生的“表现”。教师真诚、真切,学生放松、轻松;教师有情、有心,学生用功、用心。在课的行进过程中,师生丝毫不紧张,不拘谨,但也不忙乱,看上去好像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进行着娱乐活动。另外,在课的一些环节、细节的处理上,也分明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功底的扎实和教学技艺的精湛,如:导入时揭题的新颖别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和方法的暗示,以及朗读本位、阅读期待等教学新理念的体现,都无不令人感到执教者的“非同一般”。)
4、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教学实录
【小编寄语】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用身边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给教师朋友们在实际教学运用中带来些许帮助!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坐得特别的端正!
师:孩子们,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的潘老师,新疆啊,是个多民族的地区,你们猜猜,我是哪个民族的?请你猜
生:维吾尔族
嗯,请坐,维吾尔族呀,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老师给你们挑几个维吾尔族的动作(看动作)
师:不过啊,咱们班的孩子猜错了,我是苗族,老师每一次来到银川,咱们班孩子能不能给我说一说,银川有什么好玩的,或者是好吃的(生介绍)
师:谢谢同学们的介绍,老师也能你们带来了一份特别好的礼貌,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当你们欣赏完以后,就会对我的家乡有所了解(播放歌曲《克拉玛依之歌》)
师跟随音乐视频介绍:克拉玛依市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用维吾尔语来说就是“黑油”的意思,它是一个现代化的石油城市以前的克拉玛依特别的荒凉,放眼看不到一点绿色,所以在潘老师的心中,对绿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可是父辈们支援边疆,引进伦古水,克拉玛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介绍克拉玛依现代建设的各种美丽景色)
师:现在的克拉玛依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了大西北的小江南,你们觉得美吗?谢谢你的赞美,让我们随着音乐来跳一跳新疆舞吧
师:同学们的舞姿真是“亚几”, “亚几”就是维吾尔语“真棒”的意思老师也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咱们的家乡能够变得更加地美好
【上课时间】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孩子们,今年是什么年啊?
生:虎
师:嗯,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个“虎”!虎,第三毛横钩,钩就像老虎的牙齿可别忘了(边写)虎,万兽之王,中国的语言文字特别有意思,老师在前面加两个字,它就不是动物(板书),而是植物了我们在第六课学过《爬山虎的脚》,爬山虎什么特点?还记得吗?
生: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翠绿,不留一点儿空隙而且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才能给爬山虎当支撑,这样爬山虎才能继续往上爬
师:你太了不起了,记得这么牢,是呀,爬山虎有脚,抓住一样东西就不停地向上爬,这就是“攀登”的意思,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词(板书攀登)
师:你们见过爬山虎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的
师:哦,绿的爬山虎(板书绿的),自己读一读(生读)
师:嗯,读出了爬山虎的特性,老师再给它加一个字(板书绿),自己再读一读,还一样吗?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下?(指名)哦,充满生机了!哦,充满希望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老师多加了一个“绿”字,变成叠词,读起来就有感情了今天呀,潘老师要跟你们共同来学习第26课(板书课题),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写得特别有意思,一共900个字,10个自然段,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读(5分钟)
师:孩子们,课堂上最美的就是你们的读书声音了,刚才老师发现你们读得这么投入,相信生字你们一定能读准了,谁来展示展示
生:删掉(不准)
师:指导范读
生:动词
师:那你能说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跑、跳、走
师:哦,积累的词真多,一口气说了3个
生:脸帘
师:嗯,读得真准
师:这个,全班男生(生读“余威”)大声点,再读(生)
师:这个女生试试
师:嗯,这个后鼻音读得真准
生:推荐
师:那你能推荐咱们班写字特别好看的同学,给我们教教如何写这个“荐”字吗
生:我推荐王卫国(没说完整)
师:(轻声引导)来教我们
生(补充):来教我们来写这个“荐”字
师:那推荐是什么意思?
生:推荐别人去干某一件事情
师:是呀,换一个词,可以换什么词?
生:推举
师:这么难都说出来了刚才这位同学是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了“推荐”的意思,他还会用“推荐”这个词,太了不起了他刚才推荐的是哪位同学呀你肯定感觉无比自豪,你来给我们说一说如何把这个“荐”写漂亮了(指名刚才推荐的那名同学)
生:这个“荐”上面的草字头一定要把下面的“存”字能包住,不能上小下大,而且这个“存”的横折的横起笔一定要落在中线上,而且往上斜,不能平平地斜上来
师:瞧他观察得多仔细呀,你能上台来给我们写写这个范字吗?来,其它的同学拿出笔在书上写
生写字
师:就像他说的,“荐”是上下结构的字,草字头的横,要在左上中间起笔,“存”的这一横要比草字头的横短一点好了,谢谢你!孩子们,你们写完了吗?我们看一下,他写得,由于太紧张了,他写得小了点,我们中国的汉字一定要讲究平衡,把下面字稍微写得再宽一点,这个字就能站得更稳当了我相信这位同学特别紧张,没有发挥出平常的水平,但是他勇敢地站出来给我们写了一个汉字,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课文里有个词,也是榜样的意思,哪个词?找到了吗?来,请你说
生:楷模
师:找得真快呀,来全班一起读,干脆点再读一遍“模”是多音字,读得非常准,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多音字,再把它抄在书上
师:手过千遍,你看,上课记笔记是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看看哪位同学抄得又快又好!
生抄写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字音读得特别准,那这篇课文到底写什么事的呢,请同学们略读课文,略读呀,就是快速地读,有选择地读,开始
生读
师:孩子们,你知道了吗?这篇课文写得什么事呀?来,请你说一说
生:我的第一篇作文获了奖,叶老先生帮我修改,我很高兴
师:叶老先生就是指的……
生:叶圣陶先生
师:我是……(板书)
生:肖复兴同学
生:暑假的一天,叶老先生请我到他家做客那个暑假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叶圣陶帮他修改作文
师:修改作文是从第1自然段开始到第几自然段呢?
(板:修改作文)
生:修改作文是从第1自然段开始到第5自然段结束
生:第6自然段到最后一自然希写的是通过叶先生的接触,邀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事情
(板书:邀请做客)
师:好的,谢谢你,这位同学读懂了课文,这两件事情把这篇课文分成了两个部分1至5自然段写的是修改作文,6至10自然段写的是邀请做客,来同学们,谁看着板书给我们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原来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写了一篇作文,经叶圣陶先生的修改,订成了书,叶圣陶先生在暑假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和叶圣陶先生谈得很融洽
师:好的,谢谢你,概括得特别精练我们把每一部分概括出来的词语连在一起,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那么这节课,我们将跟随肖复兴一起到叶圣陶家做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6至10自然段,画出描写做客的句子,开始吧
生默读近2分钟
师:来,谁愿意把自己画得句子给我们读一读,画了哪句读哪句
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师:嗯,还有谁
生: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师:真棒,读得很流畅
生: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师:还有最后一句
生: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师:在几位同学互相补充一下,把做客的句子找出来了,谁愿意来把这几个句子读一读,再现一下当时做客的情景
生读
师:老师太感动了,好的朗读就能够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当中,我们已经见过叶老先生了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请你说
生:叶老先生的文章不像有的作家那样的虚构,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真实都是通过他的观察得来的
师:你是想表扬谁呀?
生:(回答听不清)
师:你通过自己看过学过《爬山虎的脚》知道了叶老先生是个怎样的作家,那么老师刚才问得是我们到叶先生家做客了,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不做作,他非常谦虚,哪怕遇到初中生,他也跟他握手,不像有的作家,理也不理
而且叶老先生会见肖复兴时都像老朋友了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生: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师:嗯,你看,他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了叶老的平易近人,你还觉得叶老是怎样的人?请你说
生:我还觉得叶老先生是一个对人一丝不苟、不小瞧人,对人都是平等的
师:孩子们刚才这两位同学都是透过文字感受到叶老的平易近人,你们看,我们从文中的插图也能感受的叶老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感觉叶老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师:从哪看出来的,和我们说一说
生:因为他的手放在肖复兴同学的肩上
师:嗯,他观察到了人们的动作,还有吗?从这些动作里面你是感受到了叶老先生非常的亲切还有吗?来,请你说
生:还可以从叶老先生的表情中看出来,你看,他的表情看出,他对肖得兴同学非常地欣赏,而且对他的作品也非常得喜欢,而且一个初中生和叶老先生,通过这幅插图,我看出叶老先生不是那种瞧不起初中生的一个人
师:是呀,你看,他的观察能力多强呀,孩子们,刚才我们透过语言文字和观察插图让我们感受到叶老先生对普通的中学生一点架子都没有,非常地平易近人,这足以看出,他很关心下一代和他可贵的人品啊你们看610自然段,这几句已经把做客的情景描写得很清楚了,那其它的内容都是讲什么的?自己看看书,写什么的呢?来,你说
生:写得是在叶老先生家四合院内爬山虎的样子
师:嗯,写得是爬山虎你们看看这幅图,在叶老先生家的客厅里,有写字台,沙发,盆景,为什么他只写了爬山虎呢?同学们别急于回答,找到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你就能明白了来自己找一找,读一读
生找
师:谁找到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了?来,请你读
生: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师:孩子呀,他读得非常得流利了,但是老师提个更高的要求,咱们读书啊,不但要把读音读准了,句子读通顺了还得要读得有感情,读出画面来,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你们能读出什么画面来
生:自由读
师:孩子们你们都看到什么了?来,你说
生:我看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像柔软的小精灵一样在客厅的沙发上跳跃着
师:哦,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是觉得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我眼前总是那么绿的,那么可爱的
师:那你心情怎样呢?
生:我觉得很激动
师:那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呀,来,请你说
生:我觉得我有点那个……看到了……(说不出来)
师:来自己再看看这些语言文字,太激动,给忘了,孩子们,你们是带着激动的心情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我们想一想,肖得兴马上要看到大作家了,你们马上就要看到大作家了,心情是怎样的?来,请你说——
生:非常激动
生:非常高兴
生:特别兴奋
师:嗯,你看,你们是孩子,就能读懂肖得兴的心啊,他就是带着这份自豪,激动,兴奋去到叶老先生家看到了这样一片爬山虎,谁能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来,请你读——
(指名读,随机指导)
师:孩子呀,哪一处最能体现你的那种激动跟兴奋谁还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师:谢谢你孩子,他已经得和老师想读得那样谁还想读,想读的都站起来,老师跟你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当时那种心情再现出来
(师生齐读)
师:谢谢同学们,你读了这段句,可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要写爬山虎,他就想借着爬山虎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咱们在写作中也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师:孩子们,你们能用刚才老师教给你们的想像画面法,读好另一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吗?来,找一下,来,请你读
生: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师:孩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进入了绿色的世界里,我感到这一墙的爬山虎绿得那么自然,感觉看着非常舒服
师:读得好,说得也好呀,孩子们此时是肖得兴将要离开叶老先生的家时,所看到的爬山虎的样子孩子们,你说,跟叶老先生交谈一个下午,交谈得这么来劲,叶老先生都跟你说了什么呀?
师:想想,叶老先生可能会对你说……请你说
生:叶老先生可能对我说,你的作文使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而且我自己还拥有一种非常激动的心情相信,后来我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师:老师稍微给你改一下,叶老先生给他修改了作文,使肖复兴树立了写作的信心然后,他们可能会交谈修改作文的什么呀?
生:修改作文的,一些……很有语气的在作文里写得更好
师:听明白了,修改作文的一些方法,还可能会谈些什么?
生:说一些作文怎么写,才能写得有感情
师:嗯,怎样写作文的收获还有吗?请你
生: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师:童真,童真啊,他知道了如何做人和作文呀,还有没有?你说
生:因为叶老先生没有架子十足,我想他应该跟肖得兴同学聊了一些怎样写好作文的方法,和一些生活中的事
师:是呀,孩子们,通过融洽的交谈,使肖复兴树立了通往未来写作之路的信心啊
师:孩子们,作者又再一次的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就让我们把这段感情送回到这段话中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孩子们,正是作者带着叶老先生给他的这份希望,他就如同爬山虎一样就不停地向上攀登最后终于成为一名作家
师:孩子们,你们看,在这两段的描写当中,由于时间的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所看到的爬山虎的样子也不一样但是这两段描写有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来,请你说
生:都描写了里面的那一墙爬山虎
师:都描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呢?
生:突出了爬山虎的特点
师:是什么特点呢?
生:郁郁葱葱的特点
师:孩子们,这绿,象征着什么呢?我们能用绿说一句话吗?绿是……
生:我觉得绿是夏天的清爽不像红色,红色象征热情,而绿色是青色也就象征着清爽
师:嗯,还有吗?请你说!对着话筒说
生:绿色象征着非常的有生机,而且非常地清爽
师:嗯,绿还是什么?
生:我觉得碧绿就是……清爽的希望
师:碧绿是希望!孩子们,他读懂了作者的希望,咱们读书就要努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作者的心中啊,这绿就免征的希望刚才我们同学们说了,爬山虎最大的特性就是不畏艰险,抓住一样东西,不停地向上攀登那么绿绿的爬山虎在作者的心里面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想一想,来,请你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还有一个就是最后一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是呀,孩子,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希望,它就如同爬山虎一样变得虎虎有生气,成了我国著名的作家呀难怪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请同学们读——
生: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孩子们,1988年叶老先生逝世了,1992年,肖复兴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回忆30年前他的年少的成长故事,他心存着感激与怀念,写下了这句话呀,请读——
生: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孩子们,30多年过去了,他没有忘记叶老先生,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因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已经印在了他的生命里让我们把这份情,化成一份感激一份回忆,再读课题——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布置给你们的作业,我会写,看一下资料中的叶老先生修改肖复兴的作文第二,我想读,老师推荐了这两位作家的作品最后呢,您试着把刚才描写爬山虎和做客的句子背下来,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非常谢谢你们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教学实录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5、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 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6、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 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7、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8、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叶
5 爬山虎的脚
脚 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 牢固
【教学总结】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孩子们仿照原文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写了叶子的哪几个方面。写了叶子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铺排,还有风吹叶子的样子。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然后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读出叶的可爱和惹人喜爱。接着引导孩子们重温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叶子的多个方面对叶子进行描写的。最后让孩子们仿照原文写个片段,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孩子们写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没有觉得有什么难度。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9、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银仙境的悲哀》教学实录
【教学方案】
【学习目标】
1 能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幽美、面目全非、蜂拥而来”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银仙境变化的原因。
3 通过白银仙境今昔对比,懂得保护环境、合理开发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媒体出示惠南镇小学的视频图片和介绍,让学生了解上课教师。
2、师生问候,开始上课。
一 赏读白银仙境的美景——幽美
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老师板书“仙境”(全班齐读)
师:你心目中的“仙境”是怎样的?
生1:十分美丽!有树、有花草,有小鸟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地叫唤。
师:生活是那么的无忧无虑!
生2:我心目中的仙境是有着清澈的湖水,清新的空气,就像神仙过的日子。
师: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国外,就有一个这样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板书:白银仙境——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节、配乐)
师:随着音乐,静心默读这段话。(学生静心默读、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来读读这段话?(指名朗读)
师:多么优美的文字。谁愿意再来读?(再指名读)
(师生合作,了解内容:)
师:与城市相比,城市到处都是钢筋水泥,而那里有……
生齐:郁郁葱葱的树林。
师:城市有的是纵横交错的大马路,而那里有……
生齐:清澈见底的小河。
师:城市有的是各种各样的汽车,而那里有……
生齐:五彩缤纷的野花。
师:城市有的是随地大小便的宠物,而那里有……
生齐:欢乐的小鸟。
师:城市有的是大量的空气污染源,而那里的……
生齐:空气格外清新。
师:与喧闹的城市相比,那里简直就是……
生齐:人间仙境。
师:读完这段文字,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生1:幸福!
生2:快乐!
生3:温馨!
生4:我觉得这简直是人间仙境!
师:你能用一个词吗?
生4:仙镜!
师:老师用一个词。(师板书:“优美” )你们觉得合适吗?(生摇摇头)对啊,这段话除了写美,还写出了仙镜的宁静。看来,老师的这个词不合适了!
(老师改写板书“幽美” )
师:可惜现在这美景已经不存在了。这真是一种“悲哀”!
(板书补全课题)
点评:
图文并茂,师生的合作朗读让学生清晰地将白银仙境的今昔作了个对比。让学生对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
二 研究白银仙境的变化
师:请你们轻声读读课文,那里究竟变得怎么了?
(学生轻声朗读全文)
师:谁能用概括的话说给我们听!
生:空气很难闻!(师随机板书)
师:还有什么变化?
生1:垃圾变得多了!(师随机板书)
生2:空气变得不够新鲜了!
生3:那里的人越来越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人很多,从哪个词看出?
生3:吵吵嚷嚷、蜂拥而来。
师:你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生3:因为人多,那儿变得喧闹了,因此吵吵闹闹的。蜂拥而来的意思是人群像蜜蜂一样涌到小镇来。
师:说得好,还有这样的词吗?
生:川流不息。
师:什么意思?
生 :(行人、车马)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师:是啊!人一多,小镇就变得嘈杂了。(师板书)
师:以前的白银仙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1:面目全非!
生2:脏乱不堪!
师:好,还有很多很多,你能不能连贯说说白银仙境以前的、现在的变化。
生1:原先的白银仙境是一个非常幽美的小镇,那里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有清澈的小溪,有五彩缤纷的野花,有欢乐的小鸟,但是如今的小镇却一下子变得吵吵嚷嚷,为接待川流不息的游客,镇上的人们从城里买回了许多化工材料、搭建房屋、装修内外,白银仙境受到了污染。
师:他用了一个关联词“但是”,把仙境的变化说得很清楚、很完整。
生2:以前的白银仙境空气十分清新,有清清的湖水、各种各样的野花,那儿的人们很少与外界交往,过着安逸、宁静的生活,而随着游客的增多,为了驱赶盯人的昆虫,还喷洒了大量剧毒杀虫剂。那里的垃圾也增多了,小河和森林里丢弃了很多废纸、矿泉水瓶、泡沫塑料饭盒等废物。那儿的环境受到了污染。
师:你说的也很完整,能不能发挥想像,对比着来说,抓住其中一个方面。
生3:白银仙境曾经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那儿的空气清新,草木繁多,那儿人们的生活过得十分宁静、幸福。可是如今的白银仙境已没有往日的风采:空气浑浊、环境脏乱不堪,到处弥漫着化工与装修的污染。
师:你说得非常清楚,白银仙境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太多了,课文中用了哪一个词?
生齐答:面目全非。
师:我们合作来读一读。(师生合作读文)
点评:
在此环节中,教师设计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弄清白银仙境的今昔变化的原因,说话训练的语言材料来源较多样,可以是从书上汲取;可以是自己的概括;也可以是自己经过想像后的提炼。并且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适时捕捉、评点、纠正、肯定,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 概括白银仙镜变化的原因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白银仙境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学生自读第七节)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白银仙境变化的原因?
生:镇上的人们乱搭建房屋,装修使用化工材料,产生了污染。
(师边提炼,边板书)
师:还有其它的原因吗?
生:游客一多,垃圾也多了。小河里和森林里有很多废纸、矿泉水瓶、泡沫塑料饭盒以及蚕羹剩饭等。
师:也就是人们乱倒垃圾。(老师适时板书)
师:我觉得罗宾逊在这件事上也有过错?你们认为呢?
生1:我认为罗宾逊是有错的,是因为他如果不把白银仙境的情况告诉外界,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来了,小镇的环境就不会被破坏。
生2;我认为罗宾逊是没有错的,错是错在那些专家,如果那些专家,不告诉人们这儿的空气质量的检测结果,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涌向小镇,来享受清新的空气。
师生合作:
师:人们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所以……
生:买回许多化工材料,,搭建房屋,装修内外。
师:人们只是为了驱赶盯人的昆虫,所以……
生:才喷洒了大量剧毒杀虫剂。
师:人们只是为了呼吸新鲜的空气,所以……
生:才蜂拥而至,来到小镇居住、游玩。
师;人们只想到了什么?
生1:想到了自己的利益。
生2:想到了金钱。
师:是啊!为了自己,所以人们毫无顾忌地搭建、破坏,使白银仙境得到了污染。
师:你能不能根据课文与板书,把白银仙境的前后变化说一说。
生1:以前的白银仙境空气格外清新,河水清澈、鸟语花香,人们过着安逸、宁静的生活。然而由于乱搭建,乱装修,乱扔垃圾等原因,使那里的空气、环境受到了污染。
师:用上了“一个由于”,就把白银仙境变化的原因,说清楚了,能不能抓住一个方面来说。
生:以前的白银仙境有郁郁葱葱的树林,但是由于人们喷洒了过多的剧烈农药,使得树木不再生长,空气变得严重污染。
师:好的。
生:以前的白银仙境,有清澈的小河,但是由于人们向河里乱扔很多废纸、矿泉水瓶、泡沫塑料饭盒以及残羹剩饭,现在的小河变得又臭又脏,黑乎乎的了。
点评:
这样一步一步的训练,循序渐进,让每个孩子读中有思,思中有悟。蔡老师利用自己的旁白,让孩子了解、理解白银仙境今昔变化之强烈,学生在老师的语言的提示下,在老师富有激情的引读下,学会了更深刻地去体会课文的内容,所以在这环节的语言训练中,学生的语言更规范、更有条理、更为流畅。
四 感悟白银仙境的悲哀
师:是啊!正是人们的那些蓄意破坏,仅仅三个月,“白银仙境”就变得面目全非了,难怪罗宾逊三个月后,……
生齐读:非常失望,找到镇长说:“这里的清新空气,已遭破坏,我不能履行合同了,你应该尽快设法拯救白银仙境!”
(师引读罗宾逊的话)
师:不能履行合同了,这对于罗宾逊,对于镇上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对于罗宾逊来说,对于人们来说,美好的生活就此结束了!
师:难道美好的生活就结束了?
生:镇上人意味着要开始保护环境!
生:意味着失去了开发、赚钱的好机会。
师:游客们会怎么想?
生1:白银仙境究竟怎么了,怎么到了这么脏乱不堪的地步,我们以后该上哪去呼吸新鲜空气啊?
师:那么,同学们,我们说白银仙境的“悲哀”到底是谁的“悲哀”?
生1;是小镇上的居民的悲哀!
生2:是游客们的悲哀!
师:是啊,不仅仅是游客和小镇居民的悲哀,更是我们人类的悲哀,大自然的悲哀啊!再次痛心地读读课题。(齐读课题)
师:拯救白银仙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让我们设计方案,为拯救白银仙境作些贡献吧!
(学生设计方案)
师总结:我们不要让白银仙境的“悲哀”再次重演!
点评:
在反复感悟的基础上,再次回到课题,充满情感地读课题,此时,学生的体会是充分的,是丰富的。课尾的学生动手设计方案,让学生学完课文后,将自己的所获,融入自己的设想,将语文教学延续到了课外的生活中。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