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4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三年级下册《4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学会课文的14个生字,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深渊”、“毅然”、“望而生畏”等词的意思。
2.学会自读、自语、自主探究,在联系上下课文、生活经历、多媒体课件,插图的基础上,经历词解、朗读、悟情、表演、补白等体验后,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在阅读中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
3.精读重点段,从小路之“险”、景色之“美”中去体会学习列宁不让害怕征服自己、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优秀品质。
4.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参与选择学习难度、学习速度、学习伙伴、学习负荷、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选择实践的锻炼,初步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关于列宁,大家肯定有所了解,请你用简要的几句话来说一说你对他的印象。
2、今天,我们将和列宁一起去登山,近距离地认识列宁。
一、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你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摇头晃脑地读,也可以小组一起读,爱怎么读就怎么读。
(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在规定读书目标的前提下,应该尽量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读书方式整体感知文本,以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读书要求:①读通课文,课文中难读的、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②做好学习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
2.交流
(1)当当小老师,选择你认为难读、难认的字、词、句,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提醒大家。(可以找一找近义词,可以带大家读,也可以写到黑板上)
(让学生当小老师,并且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提醒同学们,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选择提醒的内容、方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
(2)用简短的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列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完整)
二、分板块阅读,感悟。
(一)体验小路之险
师:列宁和巴果茨基不就在凳山的过程中走过一条小路吗?有什么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呀?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
1、概括说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试着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来说。
提示,可观察插图,课件中的图片等。
2、请你在文中找出描写小路的相关词句,自由地读一读,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危险的小路(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说-------指名说-------自由站起来说)。教师随机点拨。
(课文中描写小路非常危险的词句,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例如可以运用表演法、反复朗读法、联系插图法、小组讨论法等。允许他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角落、选择最乐于交流的伙伴进行合作。这样,能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
3、试着用书上的句子,加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一段话,说出小路之险。
提示:这真是一条危险的小路呀!---------
(由积累到表达,这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语言训练,不但能够使文本的静态语言转化、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而且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4、指导朗读,读出危险、紧张的感觉。
教师评价:同学们的朗读、发言真是有声有色,把老师和同学们带上了那条小路,真令人心惊胆战呀!有水平!那么面对小路,列宁是怎样表现的呢?
(二)感受列宁的坚定
1、找、读有关列宁表现的语句
2、引导课堂争辩:列宁当时怕不怕?找依据辩说,教师相机指导。(在此处,列宁其实经历了一个从害怕到战胜害怕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究,激发思维的火花。)
3、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可不是简单、平常的几秒种呀,他的心理想些什么?(这里是课文的一个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是语文创新学习的一种空间)
4、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在这里,教师随机运用情景化的引导语言:“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分明感受到了列宁的那份坚定和勇敢,真棒……”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伙伴之间互相评价等。)
(三)体会景色之美
过渡:当列宁和巴果茨基凳上顶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怎样一幅景象?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相关的段落。
1、自由读相关段落,教师巡视、正音。
2、同学们想亲眼看看当时的景色吗?(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出、阳光、美景,伴随音乐等。让学生在悟情中体验、感悟。)
3、观看多媒体画面,允许学生自由表达感想,发出欢呼,教师有感情配音读。
(在语文的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随着课件发出感慨和议论,这是创新学习的重要元素。)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形容这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和老师比赛,谁说得多,鼓励赛过老师。说说此时列宁心中会有什么想法,(胜利、喜悦、赞叹)
小结: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5、学生推荐一位同学范读,和着音乐,自由跟读,给画面配上解说词。
6、引导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背诵,积累。(尝试背,可以看着画面,还可以反复朗读等)
三、引导小结,畅谈感受。
过渡语言:这下,时间很宽裕,列宁总该悠哉,悠哉地逛下山了吧!
1、指名读课文其余段落。
2、师:老师真替列宁着急,他为什么要又选择那条十分危险的小路下山呢?
3、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4、多么惊险的旅程呀,可列宁却说这是一次有趣的野游,为什么?你佩服列宁吗?
5、可选择性作业:①“我真佩服列宁------‘(加入自己的感情想写一段和对课文的理解);②人今后打算怎么对待困难,刻苦磨练意志,写几句话;③喜欢书法的同学,把这段话写成格言;④找一找列宁的其它资料,或相关的名言警句;⑤表演课文片段。
还有什么疑问,请尝试着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附板书:
《登山》教学设计理念
“在语言文字明亮而透彻的深处,映照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它是文化的载体是精神的凝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需要言语的操练,而且追求情感的融汇与灵性的感悟。语文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生命。”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作为我对语文教学思考的概括。在《登山》这一课的设计中,我着力落实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一)自主阅读,敢于选择,主动探究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这个理念,尽量给学生创设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接受选择实践的锻炼。如:在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书,学生或是摇头晃脑地诵读,或几个合作齐读或默读,并自主确定读书遍数,选择内容读,选择读书的速度,在班级中挑选自己最乐于交流的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适应学生间的差异。在研究“----------的小路”时,我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前提下,自由地组成学习的小组,营造一种宽松的合作场。再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法,主动、深入地探究。这样的学习将是和谐、高效的。
需要说明的是,《选择教育》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省级课题,阶段成果《选择教育研究》获得宁波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选择教育的课堂实践模式,通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难度、学习负荷、学习伙伴、学习方法、学习角色、学习评价等多方面的选择,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的主动选择,还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建构。
(二)调动情感,多元参与,加强实践
要让孩子们积累的语言材料内化成为动态的、鲜活的语言,成为孩子们自己的血肉,我认为,光靠读背是不行的。不仅形式单一,而且作用也是可想而知的。在实践中,让学生在插图,课件、音乐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自由地吟诵,快乐的积累,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主动内化,这样积累的语言是很有活力的。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该不断地开掘文本资源,多多创设机会,让孩子们实践,这是加强积累实效性的好方法。如(1)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词句,加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一段话,“-------的小路”是一种灵活运用语言的训练,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2)在领略了列宁的坚强意志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想,当一当未来名人,写一些勉励自己的格言,这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迁移,更是意志、情感、思想的升华。
在阅读中,学生和列宁一起登山,和他分享登山后的胜利喜悦,分担遇上险路后的害怕,更是与列宁一起经历了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心理历程。以情感为纽带,在强烈的共鸣中学习语言,此时教学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杨再隋教授说:“语言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是撞击儿童心扉,震憾儿童心灵的活动,让儿童敢想敢说,敢喜敢悲………并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想,当我们的语文教学深入孩子的心灵,关照学生的生命发展,当我们的思想与文本的情景浑然一体,当语文真正能促进孩子的灵性和悟性时,我们的语文才真正成为语文。
2、三年级下册《4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学会课文的14个生字,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深渊”、“毅然”、“望而生畏”等词的意思。
2.学会自读、自语、自主探究,在联系上下课文、生活经历、多媒体课件,插图的基础上,经历词解、朗读、悟情、表演、补白等体验后,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在阅读中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
3.精读重点段,从小路之“险”、景色之“美”中去体会学习列宁不让害怕征服自己、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优秀品质。
4.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参与选择学习难度、学习速度、学习伙伴、学习负荷、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选择实践的锻炼,初步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关于列宁,大家肯定有所了解,请你用简要的几句话来说一说你对他的印象。
2、今天,我们将和列宁一起去登山,近距离地认识列宁。
一、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你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摇头晃脑地读,也可以小组一起读,爱怎么读就怎么读。
(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在规定读书目标的前提下,应该尽量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读书方式整体感知文本,以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读书要求:①读通课文,课文中难读的、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②做好学习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
2.交流
(1)当当小老师,选择你认为难读、难认的字、词、句,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提醒大家。(可以找一找近义词,可以带大家读,也可以写到黑板上)
(让学生当小老师,并且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提醒同学们,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选择提醒的内容、方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
(2)用简短的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列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完整)
二、分板块阅读,感悟。
(一)体验小路之险
师:列宁和巴果茨基不就在凳山的过程中走过一条小路吗?有什么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呀?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
1、概括说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试着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来说。
提示,可观察插图,课件中的图片等。
2、请你在文中找出描写小路的相关词句,自由地读一读,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危险的小路(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说-------指名说-------自由站起来说)。教师随机点拨。
(课文中描写小路非常危险的词句,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例如可以运用表演法、反复朗读法、联系插图法、小组讨论法等。允许他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角落、选择最乐于交流的伙伴进行合作。这样,能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
3、试着用书上的句子,加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一段话,说出小路之险。
提示:这真是一条危险的小路呀!---------
(由积累到表达,这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语言训练,不但能够使文本的静态语言转化、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而且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
4、指导朗读,读出危险、紧张的感觉。
教师评价:同学们的朗读、发言真是有声有色,把老师和同学们带上了那条小路,真令人心惊胆战呀!有水平!那么面对小路,列宁是怎样表现的呢?
(二)感受列宁的坚定
1、找、读有关列宁表现的语句
2、引导课堂争辩:列宁当时怕不怕?找依据辩说,教师相机指导。(在此处,列宁其实经历了一个从害怕到战胜害怕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究,激发思维的火花。)
3、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可不是简单、平常的几秒种呀,他的心理想些什么?(这里是课文的一个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是语文创新学习的一种空间)
4、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在这里,教师随机运用情景化的引导语言:“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分明感受到了列宁的那份坚定和勇敢,真棒……”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伙伴之间互相评价等。)
(三)体会景色之美
过渡:当列宁和巴果茨基凳上顶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怎样一幅景象?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相关的段落。
1、自由读相关段落,教师巡视、正音。
2、同学们想亲眼看看当时的景色吗?(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出、阳光、美景,伴随音乐等。让学生在悟情中体验、感悟。)
3、观看多媒体画面,允许学生自由表达感想,发出欢呼,教师有感情配音读。
(在语文的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随着课件发出感慨和议论,这是创新学习的重要元素。)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形容这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和老师比赛,谁说得多,鼓励赛过老师。说说此时列宁心中会有什么想法,(胜利、喜悦、赞叹)
小结: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5、学生推荐一位同学范读,和着音乐,自由跟读,给画面配上解说词。
6、引导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背诵,积累。(尝试背,可以看着画面,还可以反复朗读等)
三、引导小结,畅谈感受。
过渡语言:这下,时间很宽裕,列宁总该悠哉,悠哉地逛下山了吧!
1、指名读课文其余段落。
2、师:老师真替列宁着急,他为什么要又选择那条十分危险的小路下山呢?
3、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4、多么惊险的旅程呀,可列宁却说这是一次有趣的野游,为什么?你佩服列宁吗?
5、可选择性作业:①“我真佩服列宁------‘(加入自己的感情想写一段和对课文的理解);②人今后打算怎么对待困难,刻苦磨练意志,写几句话;③喜欢书法的同学,把这段话写成格言;④找一找列宁的其它资料,或相关的名言警句;⑤表演课文片段。
还有什么疑问,请尝试着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附板书:
《登山》教学设计理念
“在语言文字明亮而透彻的深处,映照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它是文化的载体是精神的凝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需要言语的操练,而且追求情感的融汇与灵性的感悟。语文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生命。”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作为我对语文教学思考的概括。在《登山》这一课的设计中,我着力落实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一)自主阅读,敢于选择,主动探究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这个理念,尽量给学生创设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接受选择实践的锻炼。如:在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书,学生或是摇头晃脑地诵读,或几个合作齐读或默读,并自主确定读书遍数,选择内容读,选择读书的速度,在班级中挑选自己最乐于交流的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适应学生间的差异。在研究“----------的小路”时,我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前提下,自由地组成学习的小组,营造一种宽松的合作场。再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法,主动、深入地探究。这样的学习将是和谐、高效的。
需要说明的是,《选择教育》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省级课题,阶段成果《选择教育研究》获得宁波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选择教育的课堂实践模式,通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难度、学习负荷、学习伙伴、学习方法、学习角色、学习评价等多方面的选择,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的主动选择,还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建构。
(二)调动情感,多元参与,加强实践
要让孩子们积累的语言材料内化成为动态的、鲜活的语言,成为孩子们自己的血肉,我认为,光靠读背是不行的。不仅形式单一,而且作用也是可想而知的。在实践中,让学生在插图,课件、音乐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自由地吟诵,快乐的积累,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主动内化,这样积累的语言是很有活力的。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该不断地开掘文本资源,多多创设机会,让孩子们实践,这是加强积累实效性的好方法。如(1)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词句,加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一段话,“-------的小路”是一种灵活运用语言的训练,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2)在领略了列宁的坚强意志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想,当一当未来名人,写一些勉励自己的格言,这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迁移,更是意志、情感、思想的升华。
在阅读中,学生和列宁一起登山,和他分享登山后的胜利喜悦,分担遇上险路后的害怕,更是与列宁一起经历了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心理历程。以情感为纽带,在强烈的共鸣中学习语言,此时教学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杨再隋教授说:“语言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是撞击儿童心扉,震憾儿童心灵的活动,让儿童敢想敢说,敢喜敢悲………并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想,当我们的语文教学深入孩子的心灵,关照学生的生命发展,当我们的思想与文本的情景浑然一体,当语文真正能促进孩子的灵性和悟性时,我们的语文才真正成为语文。
3、三年级下册《本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繁荣的都市,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同时也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举目高楼大厦,却难见蓝天白云,举足车水马龙,却总是来去匆匆呀。这就是我们都市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了,于是假日里,我们便走出都市,向往……(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山原,清新的空气……)这样的地方有吗?(乡村)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他是浙江(温州)人,很有才华,却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我向往乡村四月。可能大家还没有我这种感觉,因为你们没读进乡村四月。没关系,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2分钟)
正音:多音字:卷、了 生字:规、闲
3.师范读,生个性读,把诗读通了(用喜欢的方式读)。
4.小组读,齐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
说到“白满川”时,借助课件理解。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
三、品读美景。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 白川 子规 烟雨
3.引导: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a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师导:(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b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 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 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c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2)烟雨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蒙蒙细雨 ……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 如诗如画如仙境。
(3)子规 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你们很不简单,这十四个字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不再是几个字了,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美读前两句)板书:景美
5。播放乡村风景图片(四张)。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引读或师读)“绿遍…….雨如烟”的美景啊!
四、品读人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5.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6.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7.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板书:人勤
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8.鼓励学生作诗。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如每到六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那我就以“校园六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作诗又有何难!你们都成为了诗人。
过渡:但诗人中也有一般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人之分,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一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二是与第二句诗押韵,三是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照应)
指导:联系上两句诗读读,前两句最后一个字是“雨如烟”的“烟”,现在后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又种田”的“田”,这两个字的音都有“an”,因此读起来很有韵味,琅琅上口。这也是诗的魅力。
不信,我们再读读,感受这诗歌的韵味。 读诗。
五、悟读升华。
1. 多动听的诗歌啊!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 《乡村四月》 读:(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
2. 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 欣然作诗《乡村四月》 读:
3. 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 这里的人(勤)……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读:乡村四月(读出赞美之情)
4.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5. 背诵古诗
六、谈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
(生成学法,诉说收获,巩固所得)
七、拓展阅读。象翁卷这样写田园诗的诗人还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找出他们的诗读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4、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卖炭翁》《赤日炎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后查字典、辞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 《卖炭翁》 (板书课题)。
2、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4.听老师读古诗,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5.串讲古诗(讨论式)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6、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 《赤日炎炎》 ,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
赤日炎炎
宋代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字意:
题解:这首民歌摘自《水浒传》。标题为选入教科书施加的。
焦:枯死。
汤:热水。
王孙:指贵族子弟。
2、诗意:
火红的太阳如火焰在燃烧;
田野里的庄稼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苦枯死了。
农夫的心里十分焦虑,好似有一锅开水在煮烫一样;
而公子王孙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的摇着扇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进行扩字练习。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以多画或者少画。
三、作业:
1、背诵《赤日炎炎》。
2、写生字。
5、古代咏鸟诗三首《闻雁》《池鹤》《迎燕》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八册下古诗教学教案之一《闻雁》《池鹤》《迎燕》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
3、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寒假背诵并上网查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蝉》虞世南(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孤雁》杜甫(唐)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3《鹧鸪》郑谷(唐)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从题材上看,以上属于什么诗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2、分工合作:第一首《闻雁》第一组;第二首《池鹤》二三组;第三首《迎燕》四五组。
要求:必须每个人会讲解内容;加分奖励。
3、按序讲解,教师补充。
4、质疑问难。
三、当堂背诵。比赛。
四、课堂作业:
五、课外巩固背诵
【教师参考】
8201【闻雁】(韦应物·唐)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简介】闻雁,是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内心感触,而所作的一首诗。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诗意】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赏析】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8202【池鹤】(白居易·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简介】《池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这首诗描写了鹤的生活环境和风格的与众不同,突出了它的形态美、色彩美和声音美。以鹤与鸡、鸬鹚、鹦鹉作对比映衬,表现了鹤不事权贵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风姿,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恶。
【现代文翻译】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鉴赏】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
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媚,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8203【迎燕】(葛天民·宋)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诗意】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一户普通的老百姓,在他的家中,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燕巢早已筑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首句一个“咫”字,指八寸,也表现了暮春的转瞬即逝,抒发了作者对春的珍惜之情。“寻常百姓家”借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歌颂了燕子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的质朴、高尚的品格,表达了燕子对百姓的眷恋。第三句“微”形容雨之小,描写了燕子在雨中穿梭无数次,为幸福的生活勤劳地筑巢,“泥香带落花”描写了春天温馨、幸福的场面。尾句是对燕子勤劳的赞美,也再次表现了人与燕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又是诗人幸福隐居生活的写照。
6、自主选择,主动发展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时设计力图以“自主选择,主动发展”为主要特征,营造主动发展的环境,留给主动发展的空间。
目标分析:
《装满昆虫的口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的第三篇主体课文。通过讲述法布尔儿童时期迷恋昆虫的故事,引发学生学习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和探索真相、追求真理的精神,也就是法布尔精神。本课课后思考讨论题: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他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找出课文中与“浓厚兴趣”相近的词语,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它们的意思。会写“浓”等11个生字,会认“限”等13个生字,学习多音字“中”。
从教学目标上可以看出是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的探究来实现。
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探究
1、上节课,我们读了《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认识了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他是——(板书:法布尔)
谁来说说小时侯的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相机板书:迷恋)
2、令法布尔迷恋的昆虫世界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自己收集到资料,谈谈昆虫世界给你留下的印象。
3、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昆虫的资料,注意观察。(展示CIT课件)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采用交流信息,利用图片、声音、色彩等媒体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兴趣,进而使其心情愉快地进入学习。)
二、问题探究、体验过程
1、通过大家细心地观察和发现,我们体会到昆虫世界原来是这么的神奇。那小法布尔是怎样观察和发现的,怎样迷恋昆虫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找出与“浓厚兴趣”有关的语句来说说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
(设计意图:以读感悟,读中熏陶。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故事富有童趣,构思精巧,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这是教学这一课时力图落实和体现的教学理念。在学习理解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板块有助于形成多元阅读理解,让个性化阅读成为可能)
(1)个体学习
(2)小组合作
(3)组际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提炼学习方法,如看图法、联想法、抓住重点词句法、进入情景法)
(相机导读、板书重点词语如:无论是……还是……都
一动不动
小心翼翼
浓厚的兴趣
无限的好奇心
静静地观察)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合作学习,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的培养。为了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接着通过组际互动,引导读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这过程中渗透提炼来自学生群体的学习方法,进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法布尔这样的迷恋昆虫,怪不得到了后来,他成了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谁来说说法布尔迷恋的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再创情景、发展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形象教学十分重要。在交流“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事给你什么启发?”时,出示法布尔的形象,并且设计了这样的思维训练: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吗?如你有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吗?你是怎么做的?这样既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三、利用文本、触发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程的实施不仅是学习内容的供给系统,也不仅是学生主题的规划与设计,还是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以及师生获得的各种体验,一言蔽之应是保证个性全面发展的系统。一个学习主题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更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培养学生真正内在的兴趣。)
四、拓展作业、延伸学习
提供选择性作业:作业超市——我选择,我喜欢
(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多项完成)
1、把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2、选择一种方法来表达对法布尔的敬意;
3、找找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读一读。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上,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说、听、写、做、读等不同的作业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去重读人物,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7、三年级下册习作4《我来写日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1、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和格式方面的要求。2、能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记。3、培养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二、重点难点1、选择合适的材料写日记,格式正确。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三、教学准备1、日记本。2、课件。四、课时安排2 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猜猜它是谁呢?(日记本)2、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3、(学生传看、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4、好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日记。(板书题目:我来写日记)(二)阅读例文,感知写法1、怎样写日记呢?让我们先来回顾第16课《护士长日记》。2、通过《护士长日记》这篇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3、师小结写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 (1)日记的格式:第一行正中要写清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第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 (2)日记的内容:不仅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还可以写做过的事。 (3)写日记并不是把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记下来,而是应该选择印象最深的、有意义的,能使自己感动的内容。(三)分组讨论,明确写法1、学生阅读“习作提示”,思考:它告诉了我们什么。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写好日记的方法。3、检查学生讨论情况,生谈体会,师相机指导。 (1)日记内容不限。 (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注意格式正确。(四)组织欣赏,引导选材1、明确本次习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出示课件)主要内容:写一篇日记。要求:(1)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动情的事。 (2)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3)注意日记格式。2、展示教师的几篇教学日记,课件出示其中的两三篇日记,看看分别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日记吗? (1)善于观察。 (2)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3)多观察、善思考、勤动笔,文章当然越写越好啦!4、从这几篇日记中,你学到了什么?5、学生选择材料,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6、教师抽查学生选材情况,并作点拨。 (1)写什么事? (2)按什么顺序写? (3)表达怎样的心情?7、小组汇报交流。8、学生互评。
第二课
(一)回忆写法,组织练写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了解了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这节课我们就根据上节课自己的选材内容,把它们写下来。2、学生试写,老师巡视指导。3、朗读交流。4、师生评议。5、完善习作。通过刚才的评议,同学们一定还想把自己的日记读一读,改一改吧!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吧!可以同组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也可以自己独立修改,相信你能把它写得更好!(二)眷写习作
8、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教学流程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带生字的词语卡片。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纪录片。
3。 学生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可以是有关月亮的故事、诗歌或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 观看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纪录片,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1。 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可以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也可以向字典求助。
2。 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在小组内认读。
3。 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能解释的请学生解释,不能解释的,指导学生边学课文边理解。
4。 游戏:猜一猜。
从学生的描述中猜测他讲的是哪个词语。
三、整体感知,展示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提到的未解开的月球之谜和已解开的月球之谜。
2。 找出你最想读的段落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让你的学习伙伴也对它感兴趣。
3。 小组合作,展示朗读。
四、理解词语,书写生字
1。 读课文过程当中,相机指导理解词语。
2。 指导书写词 语“悬挂”“奥秘”“努力”“估计”中所含生字:悬、奥、努、估。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感悟
1。 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进行探究性学习。
(1)我们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 ;
(2)我们要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3)让我们合作划出重点词句;
(4)你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
2。 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积累。
3。 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教师指导朗读。
三、拓展延伸,鼓励质疑
1。 课文中提到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知识,还有令你费解的吗?(鼓励学生质疑)
2。 你所提的问题人类是否已经解开?
如有学生知道可当堂解决,如不了解,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比较“菌”“藻”,书写“菌”“藻”“项”“遐”。
五、积累词语
鼓励学生课余把词语表里的词语及课文中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9、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如何才能做到新理念的要求呢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热情,克服教学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古诗教学中,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课中获得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三首古诗。
2、认识“径”、“斜”、“枫”等10个生字。会写“斜”、“枫”等13个字。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录像,引出新课。
1、播放《山行》的画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揭示课题。
二、欣赏诗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配乐朗读诗文)学生一边听,一边浏览全诗,初步感受这着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
三、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1、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
2、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师生共议,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全诗,讨论根据词义给多音字注音。
2、理解诗文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还有哪些诗句不懂?师生、生生互动讨论。
(4)师生归纳整首诗文。
五、图文结合,欣赏意境。
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图片)
思考:(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2)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想象画面。
4、小组合作,把想象的画面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六、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启发:诗人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指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首诗。
七、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1)先读,再交流识记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由学生带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
八、总结延伸,拓展升华。
1、整体回顾课文。
2、秋天,是诗人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都触景生情,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章,你能为大家诵读一首吗?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同学们,荷花并非花中之王,但自古至今,它却令众多文人为之倾倒,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相信你一定搜集到不少有关赞美荷花的语句吧,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杨万里的一首有关荷花的诗。(出示课题)
二、实施鼓励,自主习诗。
1、“诸葛献策”。通过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地熟悉古诗、理解古诗?
2、“争分夺秒”。用我们总结的这些方法,看看谁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多的收获?(学生自主学习)
3、“初显身手”。
(屏显本课生字)(1)“我会认”。学生认读并组词。(检查并巩固字词)
(屏显整首诗文)(2)“我会读”。先请两名学生试读,根据读的情况,师生点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诗。
三、深入探究,交流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先读一读诗句,思考每句诗的意思。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2、汇报交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并倾听、思考,为同学的精彩发言喝彩,若有不同意见,补充交流)
3、教师点拨。
(1)引读诗的前两句,想想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如此大气的感叹?(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
(2)引读诗的后两句,抓住“碧”、“红”、“无穷”、“别样”等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莲叶之无穷,荷花之美艳,天地之宽广的壮观景象。
(3)你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四、引导发现,感受诗情。
1、有感情地读一读诗句,再读一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道别诗,而诗句却赞美了西湖十里荷花美景,并没有提及送别之事,二者似乎毫无联系。)
2、体会诗人通过对西湖荷花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五、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1)先读,再交流识记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由学生带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
六、情景再现,领会诗境。
1、播放“西湖荷花美景”录像带,学生一边欣赏荷花,一边配乐吟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荷花,如一幅漂亮的荷花图,写几句优美的荷花赞,唱一首动听的荷花曲……
3、欣赏学生佳作。
4、熟读成诵。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草原吗?(生答,并指名介绍看到的草原的景象)的确,大草原宽广辽阔,使人心情舒畅,又能让你忘记所有的忧愁与烦恼,你们想不想亲自看一看这美丽的大草原呢?(生答:想)
2、教师播放多体课件(草原美景),学生欣赏。
3、指名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4、有许多人都曾经用自己的笔墨来描绘美丽的草原,而且在古代就有这样一首诗也描写了草原的迷人景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景色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赛读,品味诗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平时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要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 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多读几遍。)
2、通过刚才的读文,你们觉得这首古诗好读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同学就在小组内练读,并互相检查看真正做到了正确、流利。
4、教师针对读的情况进行小结。
三、合作理解,领会诗意
1、刚才你们己经很好地朗读了这首诗,那谁来给大家讲讲“敕勒歌”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讲解)
2、看来大家很会学习,自己能找到这么丰富的资料,你们真棒!那这首诗的意思你们知道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刚才看到的课件画面,运用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和方法,在小组内与同学猜一猜、想一想古诗的意思。(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巡视指导)
3、哪个小组可以能给大家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呢?(指小组成员进行汇报。)师生共同补充并重点引导。
4、你们真聪明,现在我也想和大家共同学习,可以吗?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说诗句的现代意思,你们要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相应的诗句,准备好了吗?(师生共同对话,加深理解)
5、你们觉得这首古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意境呢?(辽阔壮美)那这首古诗应该怎样去读才能读出味道呢?(重点要读好停顿)对,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古诗)
(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谁想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给他评一评。(师放音乐,指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
师小结:看来大家真的学会了这首古诗,说明你们用心去学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学习中有更大的进步。
四、反复诵读,读中想像
1、古诗的意思我们既然理解了,那就请大家选择喜欢的方式,去尽情地朗读,你可以低吟慢诵,也可以高声吟唱,还可以默读静想,看谁读得最投入,读得最动听。(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并谈朗读古诗时,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看来古诗同学们读起来己经朗朗上口了,那谁能试着背下来呢?(指2名同学试背、全班齐背)
五、指导写字,引导运用。
(1)出示“笼”“苍”“茫”三个字,指名分析三个字的异同点。
(2)师重点指导“茫”的写法,要注意三点水在草字头的下面。其它字学生自己练习书写,并在小组内展示学习。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六、回顾全文,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阅读一遍课文,体会三首诗中情感。
2、描写风景的古诗还有很多,谁能再给大家背诵几首吗?(指名背诵,师适时表扬)
3、阅读《课外阅读同步》
注:这一课还可以把三首古诗做为一个整体来把握,重要的是要适合教师当地的教学实际。教学是要因地制宜的
10、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准备: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
(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第三课时
(讲评)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
(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
11、三年级下册《语文七色光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练习区别形近字和在语言环境重去辨别近义词,修改病句,提高写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2.学生积累关于仁爱之心的名人名言。
3.鼓励学生走进社会,通过访问、写作等实践活动,能用爱心与人相处。
教学中难点:提高学生区别形近字、近义词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练
1.区别形近字区分形近字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2.区别近义词。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利用近义词进行造句练习。进一步辨别词义。
3.修改病句。让学生先读一读龙龙给我们的提示。学生尝试独立进行汇报交流,集体核对。
二、日积月累。
1.学生练读这些句子。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扩展,向大家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仁爱之心的名人名言。
三、知识窗。
1.学生独立阅读《饺子的来历》
2.学生来拓展说一说自己收集的一有关饺子来历的其他传说。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