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表格式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月球之谜》表格式教学设计一等奖
22月球之谜 |
备课内容 |
学习目标: 1.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4、培养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运用想象、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月球的魅力和神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1.课文插图,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望月》。 2.学生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3、学生收集有“月”字的词 4、导学提纲 |
教学流程: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引发遐想 1、媒体出示:明月悬挂在高高夜空的情境图。 2、看到这么美丽的情景,你脑海中浮现出那些优美的词句、古诗? 3、学生自由诵读,整合信息。 4、这皎洁月光曾引起了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学新词:“皎洁”、“遐想”。对着一个神奇的月球,人们有许多不解之谜。揭题:月球之谜 5、释题:“谜”是什么意思?与“迷”和“秘”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个“谜”是课文的“眼睛”,阅读是我们要抓住它,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 二、品味语言,激活心灵 1、出示课前导学提纲 2、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 生字新词 (3)说说预习中的收获 (4)谈谈预习后的困惑:课文像我们介绍了月球那些没有解开的迷? 3、顺学而导,突出重点 紧紧扣住“谜”,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展开想象: (1) 课文写了哪些月球之谜?请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来。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一句,“令人费解”是什么意思?这些实验,哪些地方令人费解? (4) 月球之谜仅仅只有这些吗?可从文章的那些地方看出?请再读课文,并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说说还有那些月球之谜需要去解开,先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 三、扩展延伸 |1、面对这么多月球之谜,人类是怎么做的呢?请读读课文和课文后的资料,以及自己查找的资料,说一说。 2、出示月亮课件,“教师引导: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面对着轮明月,面对人类探索月球的种种努力,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四、再次出现媒体情景,在咏月诗的诵读中结束。 〖板书〗 月球之谜 遐想──探索──发现──谜(很多) 省略号── |
2、《月球之谜》表格式教学设计
22月球之谜 |
备课内容 |
学习目标: 1.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4、培养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运用想象、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月球的魅力和神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1.课文插图,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望月》。 2.学生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3、学生收集有“月”字的词 4、导学提纲 |
教学流程: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引发遐想 1、媒体出示:明月悬挂在高高夜空的情境图。 2、看到这么美丽的情景,你脑海中浮现出那些优美的词句、古诗? 3、学生自由诵读,整合信息。 4、这皎洁月光曾引起了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学新词:“皎洁”、“遐想”。对着一个神奇的月球,人们有许多不解之谜。揭题:月球之谜 5、释题:“谜”是什么意思?与“迷”和“秘”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个“谜”是课文的“眼睛”,阅读是我们要抓住它,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 二、品味语言,激活心灵 1、出示课前导学提纲 2、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 生字新词 (3)说说预习中的收获 (4)谈谈预习后的困惑:课文像我们介绍了月球那些没有解开的迷? 3、顺学而导,突出重点 紧紧扣住“谜”,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展开想象: (1) 课文写了哪些月球之谜?请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来。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一句,“令人费解”是什么意思?这些实验,哪些地方令人费解? (4) 月球之谜仅仅只有这些吗?可从文章的那些地方看出?请再读课文,并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说说还有那些月球之谜需要去解开,先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 三、扩展延伸 |1、面对这么多月球之谜,人类是怎么做的呢?请读读课文和课文后的资料,以及自己查找的资料,说一说。 2、出示月亮课件,“教师引导: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面对着轮明月,面对人类探索月球的种种努力,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四、再次出现媒体情景,在咏月诗的诵读中结束。 〖板书〗 月球之谜 遐想──探索──发现──谜(很多) 省略号── |
3、《月球之谜》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大雁归来》教学方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能力: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四.教学安排:—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课堂讨论: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四.品读赏析: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
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4、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教学流程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带生字的词语卡片。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纪录片。
3。 学生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可以是有关月亮的故事、诗歌或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 观看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纪录片,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1。 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可以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也可以向字典求助。
2。 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在小组内认读。
3。 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能解释的请学生解释,不能解释的,指导学生边学课文边理解。
4。 游戏:猜一猜。
从学生的描述中猜测他讲的是哪个词语。
三、整体感知,展示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提到的未解开的月球之谜和已解开的月球之谜。
2。 找出你最想读的段落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让你的学习伙伴也对它感兴趣。
3。 小组合作,展示朗读。
四、理解词语,书写生字
1。 读课文过程当中,相机指导理解词语。
2。 指导书写词 语“悬挂”“奥秘”“努力”“估计”中所含生字:悬、奥、努、估。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感悟
1。 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进行探究性学习。
(1)我们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 ;
(2)我们要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3)让我们合作划出重点词句;
(4)你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
2。 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积累。
3。 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教师指导朗读。
三、拓展延伸,鼓励质疑
1。 课文中提到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知识,还有令你费解的吗?(鼓励学生质疑)
2。 你所提的问题人类是否已经解开?
如有学生知道可当堂解决,如不了解,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比较“菌”“藻”,书写“菌”“藻”“项”“遐”。
五、积累词语
鼓励学生课余把词语表里的词语及课文中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5、《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识字方法自主认记8个生字,理解掌握“遐想、估计、水藻”等词语。
2、通过文本细读、寻谜说谜,了解月球基本情况,了解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在根据材料提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难点:利用文本及收集的资料、古诗句等,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查找关于月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遐思,引趣导入
1、出示月亮图:同学们,这是——月亮。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
2、这月亮带给你们的遐想真多。有人还写了这样一句话,你们读读: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便会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3、指名读句子。齐读。
4、出示月球图,揭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
3、归纳小结。引:课文究竟向我们讲述了哪些谜?
三、文本细读,寻谜说谜
1、默读课文2-8小节,看谁找到的“月球之谜”最多。
2、反馈“月球之谜”:
◎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3、深入点拨交流:
▲板块一:品读直接提疑的句子。
(1)找出直接提疑的句子:
◎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2)找出提出疑问的词语。
(3)练读句子,给谜取名。随机教学“估计”,点出说明方法。
(4)发现更多可以提出疑问的词语,为下面教学作铺垫。
▲板块二:品读间接存疑的句子。
(1)出示句子:
◎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2)默读,用“难道”或“为什么”“怎么”的形式提出隐藏着的谜。
(3)小结:月球之谜“令人费解”!
四、总结延伸,探索新谜
总结提问方法,利用资料袋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学习有根有据地提出更多的“月球之谜”。
6、《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同学之间的讨论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学习难点:
利用资源交流,讨论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学习准备:
1、充分利用网络条件,查找有关月球的资料。
2、收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学习过程:
一、出示月色图,以情境导入新课
浩瀚夜空,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朦胧的月光,仿佛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银白色的晚礼服。
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你们一定没少见。古往今来,那皎洁的月光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
二、自读课文,读通每一句话,读准每一个字。
三、默读课文
1、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课文写了月球哪些没有解开的谜?
四、组内交流共同感兴趣的月球之谜。
五、全班交流
1、在阅读中,你发现了课文中哪些直接描述的月球之谜。
2、你能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六、在朗读和网上资源的交流中共同探究
1、美国登月知识和中国“探月”计划
2、相关月球知识
3、人类未来的月球计划
七、师生共同交流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夏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7、《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认识月球,了解月球,讨论月球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卡片、主题网站、月光奏鸣曲。
2、学生准备:
有关月亮的学习网站、图片、神话传说、古诗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
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想说的?
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7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
(板书:之谜)。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词语,分组读。
三、分组朗读,指导正音
师:词语读的如此准确,我相信大家的朗读更精彩。
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四、分段指导,朗读感悟1~2自然段
1、师:读的多好呀,在这浩月当空的夜晚,人们不禁产生了许多的遐想,谁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边欣赏边读课文:出示图片)
2、指名读。评价。
3、延伸:
你有什么遐想呢?
师:是啊,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多想登上月球去看看,他们的梦想实现了吗?他们看到了什么?
4、生自渎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说说月球的景象。
(课件)
6、想象当时的场面,指名说。
7、感情读。
(自读、指读、小组读)
师:你们知道最先踏上月球的人是谁吗?
(生知道就说,不知道就由老师说)
五、寻找未解之谜
师:他的一番话,给了后人很大的动力,不断的登上月球去探究,可是却有许多谜未揭开,是什么谜呢?
1、生再读课文。
2、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3、指导朗读。
(播放音乐:月光鸣奏曲)
4、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
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上节课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六、填补空白处
师: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里有个标点符号的战位比较特殊,是怎么回事呀?你试着把你知道的有关月球方面的知识告诉大家吧!
七、拓展延伸
我们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来了解月球,但是远远还不够,对神秘的月球,人们还将继续探索下去。作为一名小学生,你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放飞想像的翅膀,用“假如30年后我来到月球上,我知道了什么?我准备去做点什么?”
八、小结
同学们说得真棒!既有想像来到月球上看到的各种奇怪的东西的,也有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的,更有寄托自己的理想的,老师衷心地希望同学们的幻想在不久后的将来能够得以实现!
补充:月亮若比邻。
8、《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认识月球,了解月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介绍有关月亮的科普短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月亮上到底是怎样一个世界呢?它还有哪些秘密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可以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也可以向字典求助。
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在小组内认读。
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展示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分小组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找出你最想读的段落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让你的学习伙伴也对它感兴趣。
3、小组合作,展示朗读。
4、讨论: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探究感悟
1、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进行探究性学习:
⑴ 我们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
⑵ 我们要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⑶ 让我们合作划出重点词句;
⑷ 你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积累。
3、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教师指导朗读。
五、拓展延伸,鼓励质疑
1、课文中提到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知识,还有令你费解的吗?
(鼓励学生质疑)
2、你所提的问题人类是否已经解开?
如有学生知道可当堂解决,如不了解,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
3、假如3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六、作业布置
根据自己了解和收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手抄报。
9、《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以及与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
2、乐曲《春江花月夜》;
3、学生收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及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CAI出示图片)师: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看到这幅场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到了哪些有关古诗、故事、或者想提一些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
CAI出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么美好的遐想。
师:同学们,你们也被这皎洁的月光勾起了无限的遐想了吗?(是的)那么我们来美美的读一读这句话,好吗?(学生朗读CAI出示的这句话。)
师: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直到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相机点击宇航员首次登月的图片)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
师: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探索——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二、CAI出示自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出示的自读要求,自由的读一读课文。
屏幕上出示了哪些自读要求?请一个同学来大声地读出来。(指生读)
1.划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2.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课余搜集的资料,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老师相机发表,学生填写表格)
我最感兴趣的谜
我的猜想
三、组内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颇有兴趣的研究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接下来请你和组内同学交流交流你划出的月球之谜,把你感兴趣的谜先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你的猜想。
四、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真起劲儿,想不想让全班同学都知道你的猜想?(想)现在就给你机会,谁来说说你在课文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指名答)
A、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
指生答](CAI相机点
击出示:月球是从哪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的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早?)
B、师:作者在课文中提出了对月球的疑问,那你有没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呢?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些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型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五、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师:老师这有几块牌子,上面分别写了不同的月球之谜,你对哪一项谜感兴趣,就请你到哪一组来!大家共同来猜想谜底。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组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开始行动吧!(学生们纷纷自由活动)
我们感兴趣的月球之谜:
我们对月球之谜的猜想:
师: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咱们校园里要举行一次月球奥秘发布会,(CAI出示“月球奥秘发布会”)愿意参加吗?(愿意)那可要通过严格的选拔哦!对自己有信心吗?(有)那我们马上进入第一关!
A、第一关: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有感情朗读你们小组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指生读)
B、第二关:请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有条理的说清本组对月球之谜的猜想;
C、第三关:听了其他小组的发言,你们对月球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已通过了层层选拔,恭喜大家,欢迎你们一同去参加校园月球奥秘发布会,高兴吗?(高兴)
六、实践拓展:
人类虽然登上了月球,但并没全部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月球上的无穷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同学们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进一步了解月球呢?(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到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那同学们赶紧行动起来,去探索月球的更多奥秘吧!
10、《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同学之间的讨论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学习难点:
利用资源交流,讨论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学习准备:
1、充分利用网络条件,查找有关月球的资料。
2、收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学习过程:
一、出示月色图,以情境导入新课
浩瀚夜空,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朦胧的月光,仿佛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银白色的晚礼服。
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你们一定没少见。古往今来,那皎洁的月光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
二、自读课文,读通每一句话,读准每一个字。
三、默读课文
1、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课文写了月球哪些没有解开的谜?
四、组内交流共同感兴趣的月球之谜。
五、全班交流
1、在阅读中,你发现了课文中哪些直接描述的月球之谜。
2、你能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六、在朗读和网上资源的交流中共同探究
1、美国登月知识和中国“探月”计划
2、相关月球知识
3、人类未来的月球计划
七、师生共同交流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夏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