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成功的路》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二年级下册《成功的路》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8个字。读“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红马驹成功的原因,教育学生学习红马驹坚持不懈的品格。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红马驹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红马驹坚持不懈的品格。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1.出示马驹图片。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说说它们的样子?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哪位同学能把课文朗读给大家听?读后评议。
4.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课文讲三只小马驹学习赛跑,白马驹因为害羞、黑马驹因为骄傲自满都没能成为赛跑冠军,红马驹坚持不懈、刻苦锻炼,获得了赛跑冠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词。
2.交流讨论:
(1)你从本课中学会了哪些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相机指导以下生字的识记。
旁:下面是“方”,不要写成“力”。
奖:上下结构,下面是“大”,不要写成“犬”。
插:右下部件的笔顺是:撇、横、竖、横折、横、横
(2)你从本课中积累了哪些新词?(强壮、夸奖、坚持、乐滋滋、毫不松懈、严寒酷暑等。)
四、理解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3.哪位同学能给“强壮”换一个词?
4.小结:白马驹、黑马驹和红马驹长得都一样强壮,都想长大成为一名赛跑冠军。
5.齐读。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师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只马驹都想长大成为赛跑冠军。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怎样做的。
二、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交流讨论:
(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绵羊说了什么?谁能表演“撇了撇嘴”的动作?
(3)指导朗读。表演读,感受绵羊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4)听了绵羊的话,白马驹是怎样做的?
(4)白马驹能成为赛跑冠军吗?
3.齐读。
4.小结:白马驹因为害羞,再也不敢跟妈妈学赛跑了,我们都能推断它将来不会成为赛跑冠军。另外两只马驹是怎样做的呢?我们接着学习。
三、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交代学习任务。
(1)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黑马驹和红马驹是怎样做的?
(3)你认为它们做得对吗?
2.小组合作学习。
3.检查学习情况。
(1)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黑马驹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②理解:乐滋滋。
黑马驹为什么心里乐滋滋的?谁能用“乐滋滋”再说其他的句子。
③红马驹是怎样做的?完成下面的练习。
红马驹毫不松懈,不管,不管,每天。在运动会上,它像,奔跑,终于夺得了金牌。
(2)开展朗读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1.回忆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的内容。
3.下面我们来一次读书、背诵比赛,看谁读书最认真,看谁的记性最好。
五、拓展延伸。
1.白马驹、黑马驹和红马驹三兄弟,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你想对它们说什么?
3.请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理想,你准备怎样做?
4.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老师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你们的理想将来一定会实现。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白马驹和黑马驹听了你们的话,以后会怎样做?请你接着编故事。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二年级下册《成功的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8个字。读“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红马驹成功的原因,教育学生学习红马驹坚持不懈的品格。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红马驹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红马驹坚持不懈的品格。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1.出示马驹图片。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说说它们的样子?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哪位同学能把课文朗读给大家听?读后评议。
4.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课文讲三只小马驹学习赛跑,白马驹因为害羞、黑马驹因为骄傲自满都没能成为赛跑冠军,红马驹坚持不懈、刻苦锻炼,获得了赛跑冠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词。
2.交流讨论:
(1)你从本课中学会了哪些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相机指导以下生字的识记。
旁:下面是“方”,不要写成“力”。
奖:上下结构,下面是“大”,不要写成“犬”。
插:右下部件的笔顺是:撇、横、竖、横折、横、横
(2)你从本课中积累了哪些新词?(强壮、夸奖、坚持、乐滋滋、毫不松懈、严寒酷暑等。)
四、理解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3.哪位同学能给“强壮”换一个词?
4.小结:白马驹、黑马驹和红马驹长得都一样强壮,都想长大成为一名赛跑冠军。
5.齐读。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师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只马驹都想长大成为赛跑冠军。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怎样做的。
二、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交流讨论:
(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绵羊说了什么?谁能表演“撇了撇嘴”的动作?
(3)指导朗读。表演读,感受绵羊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4)听了绵羊的话,白马驹是怎样做的?
(4)白马驹能成为赛跑冠军吗?
3.齐读。
4.小结:白马驹因为害羞,再也不敢跟妈妈学赛跑了,我们都能推断它将来不会成为赛跑冠军。另外两只马驹是怎样做的呢?我们接着学习。
三、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交代学习任务。
(1)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黑马驹和红马驹是怎样做的?
(3)你认为它们做得对吗?
2.小组合作学习。
3.检查学习情况。
(1)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黑马驹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②理解:乐滋滋。
黑马驹为什么心里乐滋滋的?谁能用“乐滋滋”再说其他的句子。
③红马驹是怎样做的?完成下面的练习。
红马驹毫不松懈,不管,不管,每天。在运动会上,它像,奔跑,终于夺得了金牌。
(2)开展朗读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1.回忆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的内容。
3.下面我们来一次读书、背诵比赛,看谁读书最认真,看谁的记性最好。
五、拓展延伸。
1.白马驹、黑马驹和红马驹三兄弟,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你想对它们说什么?
3.请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理想,你准备怎样做?
4.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老师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你们的理想将来一定会实现。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白马驹和黑马驹听了你们的话,以后会怎样做?请你接着编故事。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3、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成功的路》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8个字。读“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红马驹成功的原因,教育学生学习红马驹坚持不懈的品格。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红马驹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红马驹坚持不懈的品格。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1.出示马驹图片。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说说它们的样子?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哪位同学能把课文朗读给大家听?读后评议。
4.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词。
2.交流讨论:
(1)你从本课中学会了哪些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
(2)你从本课中积累了哪些新词?
四、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认读生字词。
二、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3.哪位同学能给强壮换一个词?
4.小结:白马驹、黑马驹和红马驹长得都一样强壮,都想长大成为一名赛跑冠军。
三、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交流讨论:
(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绵羊说了什么?谁能表演“撇了撇嘴”的动作?
(3)指导朗读。表演读,感受绵羊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4)听了绵羊的话,白马驹是怎样做的?、
(4)白马驹能成为赛跑冠军吗?
3.齐读。
四、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交代学习任务。
(1)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黑马驹和红马驹是怎样做的?
(3)你认为它们做得对吗?
2.小组合作学习。
3.检查学习情况。
4.开展朗读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1.回忆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的内容。
3.下面我们来一次读书、背诵比赛,看谁读书最认真,看谁的记性最好。
二、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字,并给他们找朋友。
2.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老师重点指导“旁、奖、插”生字的识记。
4.学生练习写,老师巡视。
五、拓展延伸。
1.白马驹、黑马驹和红马驹三兄弟,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你想对它们说什么?
3.请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理想,你准备怎样做?
4.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老师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你们的理想将来一定会实现。
4、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成功的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8个字。读“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红马驹成功的原因,教育学生学习红马驹坚持不懈的品格。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红马驹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红马驹坚持不懈的品格。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1.出示马驹图片。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说说它们的样子?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哪位同学能把课文朗读给大家听?读后评议。
4.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词。
2.交流讨论:
(1)你从本课中学会了哪些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
(2)你从本课中积累了哪些新词?
四、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认读生字词。
二、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3.哪位同学能给强壮换一个词?
4.小结:白马驹、黑马驹和红马驹长得都一样强壮,都想长大成为一名赛跑冠军。
三、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交流讨论:
(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绵羊说了什么?谁能表演“撇了撇嘴”的动作?
(3)指导朗读。表演读,感受绵羊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4)听了绵羊的话,白马驹是怎样做的?、
(4)白马驹能成为赛跑冠军吗?
3.齐读。
四、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交代学习任务。
(1)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黑马驹和红马驹是怎样做的?
(3)你认为它们做得对吗?
2.小组合作学习。
3.检查学习情况。
4.开展朗读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1.回忆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的内容。
3.下面我们来一次读书、背诵比赛,看谁读书最认真,看谁的记性最好。
二、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字,并给他们找朋友。
2.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老师重点指导“旁、奖、插”生字的识记。
4.学生练习写,老师巡视。
五、拓展延伸。
1.白马驹、黑马驹和红马驹三兄弟,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你想对它们说什么?
3.请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理想,你准备怎样做?
4.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老师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你们的理想将来一定会实现。
5、二年级下册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针”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4、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是天然的指南针。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1、指南针
2、课件:天然指南针(树影、北极星、树叶稠稀、积雪)。
3、大树画、北极星画等。
4、电子琴。
5、了解辨别方向的其他方法。
6、生字词卡片、实物展示台。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悬疑激趣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谁能猜出来?(出示谜语:形如钟表不是表,不报钟点和分秒,中国古人发明它,寻找方向少不了。)
2、点名回答(指南针)
3、实物展示台展示指南针,指南针有什么作用?
4、同学们,如果你在城市迷了路,你会怎么办呢?(找警察叔叔,打110电话,给父母打电话,可以问行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身边没带指南针,那可怎么办呢?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告诉你在野外迷了路,辨别方向的一些方法,想知道吗?我们去看看吧。
5、板书课题: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6、释题:“要是”是什么意思?(就是假如、如果)
“野外”就是离居民点较远的地方。
“迷路”就是弄不清方向,走错了道路。
二、初读感知、合作识字
1、师(在一名学生弹奏“春之歌”的配乐中)范读课文,生想:你知道了什么?
2、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标出这首诗歌有几小节,在小组内交流。
3、请同学们拿出字典,把不认识的字查一查。
4、师用“开火车”形式检查每一小组自学生字的情况。
5、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小组内解释不明白的词提出来全班交流;学生们都不会的词写出来,贴在黑板上老师给予讲解。
6、词语解释:
①渠:人工开的水道,灌溉或排水用。
②慌张:心里不沉着,动作忙乱。
③天然: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不是人工制造的东西。
④忠实:忠诚可靠。
三、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指名读课文想:课文讲了哪几种事物能给你指点方向?(板书: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
2、课文中哪几小节告诉我们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2-5节中)
3、在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进行研究(四人小组学习)
教师课件出示:
小组学习提示1:在( )时候靠( )用( )方法辨别方向。
提示2:小组内选择齐读,个别读等方式读一小节;想一想。
提示3:用“﹏”线画出;小组内议一议、问一问;最后,在全班交流。(板书:读、想、画、议、问、说)
四、汇报朗读,全班交流
(一)小组代表朗读课文,借助课件演示文中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
1、太阳怎么指点方向呢?选择研究第2小节的小组汇报:中午的时候,太阳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课件演示)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读第二节。(研究第2小节的小组齐读第2小节)现在,请大家当太阳,把课文的第二节里的太阳都换成“我”来齐读。看来同学们真聪明,那么要是在晚上,你怎么辨别方向?(靠北极星)
2、北极星是怎么指点方向呢?选择研究第3小节的小组汇报:有的同学可能不认识北极星,我们小组带你到夜空去遨游好吗?(出示课件:北极星)在晴朗的夜里,北极星永远高挂在北方。在晴朗的天气里,白天有太阳,夜晚有北极星指点方向,要是碰上阴雨天,那该怎么办呢?(大树可以指点方向)
3、大树怎么指点方向?选择研究第4小节的小组汇报:阴雨天,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因为南面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枝叶长得就茂盛,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课件演示)
4、冬天到了,雪花飞舞,许多树叶都落了,要是这时候,你在野外迷了路,该怎么办?(靠积雪,辨别方向)
积雪怎么指点方向呢?选择研究第5节的小组汇报:雪后,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面,因为太阳照射时候,沟渠挡不着太阳,太阳直射北面的积雪。化得慢的一面是南面积雪。(课件演示)
(二)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都能为我们指点方向,可以把它们叫做什么样的指南针?(天然指南针)板书:天然指南针。
(三)师引读第1小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要怎样(镇定),为什么?生读: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板书:辨别方向)
(四)齐读第6小节,大自然是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只要我们怎样细细观察,多多去想,就会发现大自然的奥妙,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五)延伸拓展,引导发现
1、谁还知道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①你可以在林中找一棵树桩,根据它的年轮来识别方向,因为其年轮总是南面的宽而北面的窄。
②你可以观察一棵独立树,其南侧的枝叶茂盛而北侧的则稀疏。
③你可以蚂蚁的洞穴来识别方向。因为蚂蚁的洞口大都是朝南的。
④在岩石众多的地方,你也可以找一块醒目的岩石来观察,岩石上布满苍苔的一面是北侧,干燥光秃的一面为南侧。
2、在今后的生活中细心观察,注意发现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五、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师弹奏“春之歌”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从头至尾朗读课文,找出本课的反义词(稀-稠、快-慢、南-北)
2、男女生互读;
3、组与组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4、“开火车”式,每人读一句。
5、老师指导朗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6、老师指导朗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7、表演课文,深化主题
①师生配合表演;
②小组合作表演;
③选择小组汇报表演。
今天,我们这儿就有个在野外迷路的小女孩,我们帮帮她,好吗?
迷路的小女孩(哭):怎么都是树呀,怎么没有路了,我回不了家了。
太阳:孩子别哭别哭,我来帮助你,现在是中午,你看我照着大树,大树的影子指的就是北方。
北极星:别哭别哭,到了晚上,如果天晴,你只要找到我,就知道北方在哪里了。
大树:我也能来帮助你,你看我的树叶,一面充足,枝叶茂盛,一面很少见到阳光,树叶稀少,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就是北方。
积雪:如果是冬天,你只要看看我就行了,南方太阳光强,我就化得快,而北方太阳光弱,我自然化得慢了。
全班同学:是呀,我们都会伸出友谊之手,来帮助你的。
迷路的小女孩(擦干眼泪):哦!明白了,谢谢你们,再见!
8、本课小结
介绍了利用太阳、大树、北极星、积雪来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同学们还说了几种其他的方法,如树桩、蚂蚁、岩石等。只要你留心观察,多多去想,你会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6、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7、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里所选的三首现代诗,它们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见物起兴”,并运用了比喻、反复、象征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诗中所写的“树”“高山柏”“椰子林”,它们都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物的比喻,而是有着更为深广的艺术内涵。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阅读和教师的点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可以由上学期所学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导入新课。
二、分别介绍三位诗人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于诗人艾青则要求学生说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录音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注意正音。
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各首诗的大意,进而概括三首诗的中心意思。
教师归纳:《树》——树在大地的深处团结在一起,并不断积蓄着力量,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
《信念》——诗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赋予信念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这种信念变得更加坚强,而这种坚定的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中国的土地》——第一节,写中国的土地上因有着特别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第二节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的“美丽”。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完成“探究·练习”第三题。
六、综合研讨三首诗。
1.结合“探究·练习”第一题比较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讨论:三首诗都写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长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在艾青的眼中,他不仅看到了泥土上生长的树,还联想到泥土下面的树根,并由此想象到一个民族的即将觉醒。而《信念》则通过悬崖的陡峭来显示“高山柏”坚定执著的精神。
2.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
讨论: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例子。
明确:反复。如:《树》中“一棵树,一棵树”;《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中国的土地》中“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或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
另外,《树》一诗还以“树”来象征一个民族,而《信念》则以高山柏来比喻信念,使之成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在《中国的土地》中,用“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象征了一个伟大的转型时期的到来。
七、通过对三首诗的比较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新诗的基本特点: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
八、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
九、布置作业:理解诗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或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学习现代诗歌,主要是通过诵读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本课时主要通过朗读、品味和感悟来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过去所接触的现代诗《冰心诗三首》,结合现代诗歌的特点导入。
2.介绍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
介绍诗歌的学习方法,结合以下要求布置学生诵读这三首诗。
1.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诗文。
2.画出诗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和句。
3.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进行诗歌诵读比赛
四、品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语言
学生分小组讨论:三首诗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结合诗中的语言,初步感知这些形象及其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树》中“树”的形象;《信念》中“高山柏”的形象。
五、重点研读《中国的土地》
1.诗作描写了“神奇的土地”上哪些事物?
2.土地上人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样的?
3.结合创作背景,分析诗中“欢乐”“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寓意。
六、梳理巩固,小结课堂内容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诗歌的特点是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形式。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的手段来表现。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诗的感情和句式整齐、语言基本押韵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朗读第一首《树》,初步感知现代诗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朗读。
四、介绍作家艾青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诗中所描写的意象特征,从而认识作者所赋予“树”的象征意义。
六、反复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
七、以同样的思路,研读《信念》和《中国的土地》。
八、布置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8、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 二年级下册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多多与人交流,乐于交流的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礼貌地进行交流,说出自己最爱看的动画片。
2、通过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的情感。
3、在交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大方.有礼貌地与别人交流,并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1.启发谈话,播放课件
每天做完作业后,你最喜欢干什么?文文和乐乐和我们一样,也特别喜欢看电视,你们知道他们爱看什么动画片吗?
(利用情境图,播放他们的对话)
文文:乐乐,你爱看什么动画片?
乐乐:我爱看动画片,特别喜欢看《西游记》。你呢?
文文:我喜欢看《熊出没》。
2.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师:电视里的动画片可多了,你知道的动画片都有什么呢?
(随学生交流播放剪辑的电视节目短片,展示学生喜欢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大耳朵图图》、《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等动画片,让学生产生主动交际的欲望。)
师:在这么多的动画片中,你最喜欢哪个?
3.揭题读题:推荐一部动画片
二、出示内容,学生交际
过渡:电视里的动画片可丰富了,你愿意把你喜欢的动画片推荐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吗?
1.课件情境图和活动要求:你平时都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交流。
2.同桌交流,引导学生用用“……有……有……还有……其中……”的句式说自己看过的动画片和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3.下位找好朋友或老师交流。
4.利用课件,示范采访
师:电视台的记者叔叔为了把节目办得更好,瞧!他们来采访了!(课件播放记者采访文文和乐乐的情景。)
5.学生扮记者,采访嘉宾,台上台下互动。
师:电视台的小记者也来我们教室采访了!
(扮记者的同学学课件中记者的样子,走到学生中间,自由采访小嘉宾,引导学生态度大方,有礼貌地和别人交谈,同时提醒听者态度认真,神情专注,给对方予鼓励。)
小记者:请问你喜欢什么动画片?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引导嘉宾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6.颁发优秀记者和优秀嘉宾奖章。
三、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过渡:这么多精彩的节目,乐乐可喜欢啦!
1.播放课件,学生观察:你觉得乐乐这么做好吗?你想对他说什么?
(课件显示一个孩子从早到晚看电视,连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不愿离开电视的情景。)
2.指名交流,发表见解。
3.四人小组组织讨论:小学生看什么电视节目好?每天看多长时间合适?
4.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5.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展示作品,学生绘画。
这些动画片真好看,让我们把它们画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电脑展示文文和乐乐的绘画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让学生拿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3.把《推荐一部动画片》这一话题带回家与家人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上面就是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了,希望对你们的教学口语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关注。
【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 二年级下册推荐一部动画片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二年级下册语文《注意说话的语气》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沙滩上的童话》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6》教案
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范文
9、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案、《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着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并能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1.搜集有关孟子和吕不韦的资料。
2.搜集一些其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五、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和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啊?古人也一样。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古白话文作品还记得吗?(指名回答)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古人说话所用的语言。
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还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大声的诵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如同聆听古人的教诲,会倍感亲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则,(出课题——《寓言二则》)看看从中,我们能明白怎样的道理。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答。)
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A、“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指名读,师正音。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B、“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师:“这样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老师读的时候,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今天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一会儿尝试着自己再读。“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③予/助苗长/矣!
C、“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要求:读的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师随即进行指导,按照画出的停顿来读。
重点指导: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师:大家读的很好,那么关于这个故事你们读懂了哪些句子?哪些还没读懂?(指名回答)
小组里讨论之后,指名说。
根据学生回答,师随即问:“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结合注释。”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大‘法宝’——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师相机进行指导的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即使把注释放进去,也还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不一样,就用‘换一换’的方法,换一下顺序。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三大‘法宝’——换一换。”
师:“‘之’字的三次出现,分别选择哪种意思?”(投影出示,结合上下文意思进行选择。)
谁能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意思?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学习成就感。也提高主动学习方法、运用方法的意识,逐步形成一定能力。)
D、“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你觉得文中的“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读到的?找出具体的文字说一说。再读一读。
预设:
1.他“闵其苗不长”闵的有没有道理?
2.“芒芒然归”中,引导学生体会宋人“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
3.可笑在哪里?可气在哪里?可叹叹什么?
至少品三次:可笑、可气、可叹!引导学生抓住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把体会道理和品读结合起来。感受这三个层次。
E、“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带着理解细细品读,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四、深化理解。
假如你是被“揠”助长的禾苗,在枯萎之前,有什么话对你们的主人说吗?这个故事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学法。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都运用了那些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读准停顿。
2.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用换一换的方法疏通句意。
4.五步阅读,理解层层深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回忆一下,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掌握了吗?
指名回答
今天,你们就用上节学过的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这则《刻舟求剑》,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二、合作学习。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自学。一会进行‘五读’竞赛。”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投影出示“五读”的要求。
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三、竞赛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进行五轮比赛。每轮只取最优秀的同学为本组记十分,如有同学提出对方组的错误,则将对方所扣分数加给本组。
第一轮:每组派代表读课文。本轮要求:正确、流利。其余同学认真听,只需注意发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多字的现象?相机指导“遽、坠、契、吾”等字的读音。
第二轮:每组派代表再读课文,之后教师进行范读。本轮要求:在老师范读过程中,看刚才同学的停顿是否准确。指名进行点评,师相机进行指导。
第三轮:每组派代表继续朗读。本轮要求:是否读出了抑扬顿挫、读出了韵味。师相机指导个别重读的音“坠、契、此、惑”等。
第四轮:每组派代表逐句叙述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教师相机表扬运用学习文言文方法最好的小组。尤其注意“是吾剑之所从坠。”中“之所从坠”的意思。让学生真正领悟“换一换”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运用。
第五轮:每组派代表说一说学到的道理。回答:“文中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他的剑?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师随即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准词句,深入品析。抓住“惑、契”等词。
四、综合总结
表扬胜出的小组,肯定其学习效果。学了这两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大家学到了哪些道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五、课外拓展
按照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课外搜集文言文寓言故事,尝试读通、读懂,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六、写读书笔记。
说明文言文与古白话文的区别,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且向学生渗透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蕴涵哲理。
“咬文嚼字”永远是学习语文的法宝。抓住题目中的一个“揠”字,引学生走进故事。
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强化预习,激励预习有收获的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关键处,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文言文的朗读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而用斜线标注停顿是学习文言文朗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留足够的时间在此,面向全体,力争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这个保底目标,为熟读成诵做准备。另外,在指导朗读的同时,学生的理解也会随之清晰。
助词的运用,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本学段虽然不做具体要求,但应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导向,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注意并重视到这类的词。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品词析句,借助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达到层层深入,理解意思的目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读,在品读中感悟道理,循序渐进。
从学习课文联系到实际生活,加深对课文所蕴涵道理的感悟。
总结归纳,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运用竞赛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依靠小组力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文篇幅短小,学生也有阅读成语故事的基础,让他们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课选取的寓言故事,依旧是篇幅短小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本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而这样的竞赛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认真思考、专注聆听的良好习惯。学生在这样的竞赛中,能加深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理解巩固,并能结合其余小组同学的回答以及老师的点评,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
让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步骤与方法,植根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在“引着学——扶着走——放手做”的渐进中,达到可以自学简单的文言文的目的。
养成练笔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揠苗助长
苗
不长——揠、助——槁矣
芒芒然
第二课时:
刻舟求剑
剑坠于水————遽契其舟
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