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屋《家》教学设计一等奖

《快乐读书屋《家》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快乐读书屋《家》教学设计一等奖

1、快乐读书屋《家》教学设计一等奖

快乐读书屋 《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歌,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比喻,因为这里的“家”已超越了“家”的本意-----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这里的家指的是生活的空间,指的是能给人以庇护,给人以生存的条件的场所。全诗充满了生动的想象,读来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2个生字。

3.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家,那小鸡、小鱼有家吗?它们的家在哪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一起去看看吧。

二. 指导阅读:

1.稀有读文,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

2.同桌一起读,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

3.指名读。

4.评一评。: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三. 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

2.指导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试着读出感情。

3.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4.朗读比赛。

5.尝试背诵。

四. 识字:

1.出来“泥、种”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的?

3.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然后用组的词说一句话。

五. 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课文中说了哪些内容?你能模仿着再说几句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六. 小结:

把续编的儿歌写下来。(写在笔记本上)

2、快乐读书屋《家》教学设计

快乐读书屋 《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歌,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比喻,因为这里的“家”已超越了“家”的本意-----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这里的家指的是生活的空间,指的是能给人以庇护,给人以生存的条件的场所。全诗充满了生动的想象,读来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2个生字。

3.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家,那小鸡、小鱼有家吗?它们的家在哪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一起去看看吧。

二. 指导阅读:

1.稀有读文,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

2.同桌一起读,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

3.指名读。

4.评一评。: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三. 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

2.指导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试着读出感情。

3.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4.朗读比赛。

5.尝试背诵。

四. 识字:

1.出来“泥、种”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的?

3.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然后用组的词说一句话。

五. 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课文中说了哪些内容?你能模仿着再说几句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六. 小结:

把续编的儿歌写下来。(写在笔记本上)

3、快乐读书屋 《家》教学设计

快乐读书屋 《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歌,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比喻,因为这里的“家”已超越了“家”的本意-----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这里的家指的是生活的空间,指的是能给人以庇护,给人以生存的条件的场所。全诗充满了生动的想象,读来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2个生字。

3.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家,那小鸡、小鱼有家吗?它们的家在哪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一起去看看吧。

二. 指导阅读:

1.稀有读文,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

2.同桌一起读,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

3.指名读。

4.评一评。: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三. 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

2.指导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试着读出感情。

3.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4.朗读比赛。

5.尝试背诵。

四. 识字:

1.出来“泥、种”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的?

3.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然后用组的词说一句话。

五. 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课文中说了哪些内容?你能模仿着再说几句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六. 小结:

把续编的儿歌写下来。(写在笔记本上)

4、快乐读书屋《家》教学设计

快乐读书屋 《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歌,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比喻,因为这里的“家”已超越了“家”的本意-----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这里的家指的是生活的空间,指的是能给人以庇护,给人以生存的条件的场所。全诗充满了生动的想象,读来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2个生字。 3.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家,那小鸡、小鱼有家吗?它们的家在哪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一起去看看吧。 二. 指导阅读: 1.稀有读文,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 2.同桌一起读,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 3.指名读。 4.评一评。: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三. 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 2.指导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试着读出感情。 3.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4.朗读比赛。 5.尝试背诵。 四. 识字: 1.出来“泥、种”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的? 3.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然后用组的词说一句话。 五. 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课文中说了哪些内容?你能模仿着再说几句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六. 小结: 把续编的儿歌写下来。(写在笔记本上)

5、快乐读书屋《颐和园》教学设计

基材分析:

全文交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的建造年代,用随步移景的方法。介绍课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乃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目标:1.曾雀、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都喜欢风景特点的方法。

重点:目标三

学情分析:学生都喜欢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

教程:

一、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读感受美

初读课文1.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到动

三、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四.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五.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六.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 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

6、《快乐读书屋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对方志敏同志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学生班级范围内交流,互相补充。

(2) 教师补充,强调方志敏同志的为人品质,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提问: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2、板书课题。

3、自由交流。

4、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出“清贫”。

二、 再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1) 什么是清贫?

(2) 文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方志敏同志的这一可贵品质。

2、 集体反馈交流。

3、 画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在旁边作恰当的批注。

4、 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5、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清贫这一可贵的品质对当时的革命有什么意义? [=www.XXJ X SJ.cn=]

四、 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1、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2、指导同桌朗读。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再次朗读。

五、 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1、 学生交流课前和课中产生的问题。

2、 互相探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3、 教师质疑,落实课文选材教学。

(1)想一想:课文第8小节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

(2) 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六、 拓展,辩一辩。

1、 辩一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

2、 学生充分思考,辩论,教师最后做正确的引导。

七、 作业:

1、把文中的一桩趣事说给家长听。

2、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写一写。

7、《快乐读书屋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对方志敏同志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学生班级范围内交流,互相补充。

(2) 教师补充,强调方志敏同志的为人品质,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提问: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2、板书课题。

3、自由交流。

4、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出“清贫”。

二、 再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1) 什么是清贫?

(2) 文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方志敏同志的这一可贵品质。

2、 集体反馈交流。

3、 画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在旁边作恰当的批注。

4、 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5、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清贫这一可贵的品质对当时的革命有什么意义?

四、 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1、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2、指导同桌朗读。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再次朗读。

五、 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1、 学生交流课前和课中产生的问题。

2、 互相探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3、 教师质疑,落实课文选材教学。

(1)想一想:课文第8小节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

(2) 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六、 拓展,辩一辩。

1、 辩一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

2、 学生充分思考,辩论,教师最后做正确的引导。

七、 作业: 1、把文中的一桩趣事说给家长听。 2、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写一写。

8、快乐读书屋五《绝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读懂课文,懂得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2.认识课文中的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教具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和自己的同桌朝夕相处,也许偶尔会产生一些小摩擦,有一对同桌吵了架,要绝交,却又盼着人来说和,想言归于好,你愿意帮他们吗?快走进“快乐读书屋”去看看怎么回事吧!

二、自读感知: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要将课文读通顺。2.互读课文,把课文互相读给同桌听,相互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3.小组轮流。小组内轮流读课文,一人读一小节,读后评一评谁读得好。4.思考交流,为课文中的同桌和好出主意想办法。

三、展示交流1.展示朗读2.交流意见3.把自己的建议写在课本上。四、检查注音 1.小组互相检查注音,交流记法。 2.教师抽查,做读字游戏。

9、快乐读书屋八《清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对方志敏同志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 学生班级范围内交流,互相补充。(2) 教师补充,强调方志敏同志的为人品质,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1、提问: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2、板书课题。3、自由交流。4、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出“清贫”。二、 再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 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1) 什么是清贫?(2) 文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方志敏同志的这一可贵品质。2、 集体反馈交流。3、 画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在旁边作恰当的批注。4、 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5、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清贫这一可贵的品质对当时的革命有什么意义?

四、 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1、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2、指导同桌朗读。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3、再次朗读。

五、 质疑,培养思维能力1、 学生交流课前和课中产生的问题。2、 互相探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3、 教师质疑,落实课文选材教学。(1)想一想:课文第8小节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2) 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六、 拓展,辩一辩。1、 辩一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2、 学生充分思考,辩论,教师最后做正确的引导。

七、 作业: 1、把文中的一桩趣事说给家长听。2、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