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乌鸦喝水》片断赏析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乌鸦喝水》片断赏析一等奖
“求异”就是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的找“标准答案”、“正确结论”是一种定势思维模式和僵化了的操作。有位老师把学生所做的“秋天到了,树叶(黄了)”这个填空题判为错题,理由是书中的句子是“秋天到了,树叶落了”。这种拘泥于教材,不让学生越雷池半步的做法,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泯灭创新的火花,实在是很不可取的。
相反,另一位老师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就处理得很好,她这样启发学生:
师: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
生:因为瓶口太小。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因为瓶子里的水太少。
师:换一个角度,还可以怎么说?
生:因为乌鸦的头太大了。
师:是呀,同一个问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就会找到不同的答案。我们要学会多动脑筋,遇到问题要这样想想,那样想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变得愈来愈聪明,愈来愈能干。
2、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乌鸦喝水》片断赏析
“求异”就是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的找“标准答案”、“正确结论”是一种定势思维模式和僵化了的操作。有位老师把学生所做的“秋天到了,树叶(黄了)”这个填空题判为错题,理由是书中的句子是“秋天到了,树叶落了”。这种拘泥于教材,不让学生越雷池半步的做法,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泯灭创新的火花,实在是很不可取的。
相反,另一位老师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就处理得很好,她这样启发学生:
师: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
生:因为瓶口太小。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因为瓶子里的水太少。
师:换一个角度,还可以怎么说?
生:因为乌鸦的头太大了。
师:是呀,同一个问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就会找到不同的答案。我们要学会多动脑筋,遇到问题要这样想想,那样想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变得愈来愈聪明,愈来愈能干。
3、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庐山的云雾》片断赏析
课例:苏教版第六册《庐山的云雾》
(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准备以导游员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庐山的云雾。)
师:谁来向我们介绍介绍你眼中的庐山云雾?
生:(自读)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生:(自读)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生:其实写庐山云雾的还有很多,只是课文用省略号代替了。
师:是啊,庐山的云雾千奇百怪。它们有的像绒帽,有的像玉带,有的是大海,还有的是四蹄生风的白马。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它们还会像什么呢?
生抢着为云雾起名:一条金蛇、一只白羊、一块飞碟、一个仙人瓶等等。
师:真能干!这些云雾多有个性呀,让我们来当小画家,把它们画下来吧!
生兴致勃勃地作画,相互合作,互帮互学。
师:下面请小画家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并把你笔下云雾的神奇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生分小组交流后,主动上台解说。
师:光说还不过瘾,要是能把它写下来,那就妙极了。我们来比试比试,看看谁的写话本领强。
生开始动笔写话。
思考:这则课例集“读、说、画、写”于一体,可谓形式多样。首先教者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回读、悟读,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进行了很好的口语交际活动。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驾驭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帮助学生积极内化文本中规范的语言。而画的练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最后的写话比赛则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中学到的语言,借鉴文本中的写作方法进行自我练习。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有效性的学习正是建立于学习形式多样性的基础之上。作为教师,应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种种技术、组织手段,让学习者有可能利用各种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感知途径,在思辩、争论、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
课例: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场雪》
师:胶东半岛终于下了一场纷纷扬扬、欢快人心的大雪。这雪美吗?
生交流、发言。(美)
师:我们就应该读出这种味道来。
生读书、交流。
生1读描写雪后景色的小节。(雪景美)
师:这位小朋友把我带到了雪景的边缘。
生2继续读描写雪后景色的小节。
师:这位小朋友又把我从边缘上拉了回来,哪位小朋友能把我朝雪景里边带一带。
生3自告奋勇地读这一小节。
师:(鼓掌)谢谢你,我终于站在了这片白茫茫的雪地上,美景尽收眼底。
生4读描写农民伯伯欢快的小节(人心欢)
师:我仿佛听到了农民们欢快的笑声,能真的听到吗?”
生5再读这一小段。
师:听是听到了,可就是不大清楚。
师:请愿意展示自我的同学,一起来念念农民伯伯的欢乐。
生大声地读起课文……
思考:读了这则案例,不得不惊叹于教师的“艺术性评价”、“包容性评价”。当学生的读书不尽人意时,教师不是去纠正、指责,而是以亲切的言语给予激励、引导,并积极鼓励他们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但需要重申的是,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无论是教师的有意评价,学生的无意评价,师生都应该给予极大的关注。因为它一方面主张教师坚持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创造学习者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平台。一方面还主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学会时刻关注课堂,不断倾听声音,积极感悟情意,为实现自我发展奠定基石。而这一点在这则课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另外,教师潜意识下的服务观念,也成了这则课例的亮点。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警察、课堂裁判,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对话者、配合者、服务者。也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我们的课堂才解放出了学生,解放出了老师,才凸显出了师生的个性,张扬出了师生的人性。由此,在教学实践中,学会评价的艺术性、包容性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实现有效性学习。
4、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台湾的蝴蝶谷》片断赏析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的朋友,来看看他们是谁?(出示蝴蝶的图片)对,是蝴蝶。(出示有关蝴蝶的资料)在我国的宝岛台湾有个美丽的山谷,叫蝴蝶谷。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台湾的蝴蝶谷做客,想去吗?
师:齐读课题。(生读)蝴蝶谷,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它多么令人神往啊!孩子们,看着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蝴蝶谷是什么样的?
生:蝴蝶谷里有些什么样的蝴蝶?
……
师:小朋友想知道的可真多!只要我们认真读书,就一定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师:先请大家轻声试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后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选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朗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师: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这篇课文就是写了蝴蝶谷的美丽。在这四段课文中,小朋友最喜欢第三段,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三段。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三段,边读边找出你认为写得最迷人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想想:蝴蝶谷迷人在哪里?
(生自由读课文,找句子。)
生:(读课文)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你看,这些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金光灿灿,多么壮观啊!你能读出黄蝴蝶的迷人吗?自己试试。
(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来朗读)
师:这只是一种颜色的蝴蝶,如果几种颜色的蝴蝶聚在一个山谷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读课文)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
师:什么叫“上下翻飞”?快来做做动作。(生自由演示)“五彩缤纷”说明什么?
生:颜色很多,很美。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听后告诉老师,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
师:这一段写得太美了!谁能把这一段读好?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三段,知道了蝴蝶谷的景象确实非常地迷人,非常地漂亮。那么“蝴蝶谷”这个美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从哪一段可以知道?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师:山谷里的蝴蝶可真多、真美呀!想象一下都有什么颜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明颜色多和美吗?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台湾的蝴蝶谷,欣赏了蝴蝶谷的迷人景色,并了解到了人们把山谷叫做蝴蝶谷的原因。下面,我们来学做小导游,把你所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听,好吗?
生:好。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用“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蝴蝶谷”作为起始句进行介绍,要求:语句通顺,声音响亮。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教学片断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面对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有明确的目的,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学习的活动。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迅速激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并给学生直接的感官认识,让学生对台湾的蝴蝶谷有了明确的认识。教师在这节课中都很注意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验情感,使他们不仅读懂了课文,获得了审美的体验,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阅读的方法。
5、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了不起的女孩》片断赏析
别开生面,抓住重点语段,巧妙安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营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尝试拓宽思路,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把的发言权还给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点燃学生表达的欲望,也让“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口语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以下就是笔者执教浙教版第十一册《了不起的女孩》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其实,还有许多人想了解她呢!这不,有位记者想写一篇关于李欢的报道,
很想采访熟悉李欢的人,你建议他该去采访谁?
生:(可以采访她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邻居,也可以是医院的医生、护士、病友,甚至是大会的发起人老亨利先生。)
师:大家说的真好,那我们就来个模拟采访吧!我是记者,你们就是熟悉李欢的人。愿意来试试吗?建议四人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身份,一个事例,文中没有详写的内容,可以联想。
(学生积极性高涨,纷纷进行准备)
师:为了能使介绍成功,我们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应该先向记者小姐问好。
生:说话的时候,声音应该响亮些。
生:别忘了说清自己的身份。
生:记者小姐,您好!我是李欢主治医生。她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孩子。她患得“肌肉营养不良症”是一种无法医治的绝症。每次大手术下来,那种痛苦连大人都忍不住,可李欢都咬牙坚持下来了,过不了几天就要妈妈读课文给她听,还说自己将来还要考最好的大学!看着她,连我们大人都自叹不如。
生:亲爱的记者小姐,您好!我是李欢的好朋友。有一天,我到她家去玩,看见李欢摔了一跤,可她不让妈妈来扶,而是自己艰难地爬起来。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要叫妈妈帮我扶起来,还要哭着撒娇。但她非常坚强,她妈妈还对她说:“如果我们的生命能换来你的生命,我们早就换了,可是将来的路还要靠你自己走……"李欢懂事地点点头。我觉得李欢很了不起,很懂事。
师:请问,李欢的妈妈来了吗?我特别想采访您,孩子摔到了您为什么不去扶她?
生: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李欢得了“肌肉营养不良症”,我们的心里可难受了。如果我们的生命能换来她的生命,我们早就换了,可是将来的路还要靠她自己走,我们希望她懂得任何事都要靠自己,做一个坚强的人!
师:您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别开生面地对教材做了处理,别出心裁地让学生选择一个身份、一个事例,创设了向记者介绍李欢这一情境。这里没有一问一答,没有“疱丁解牛”式的分解课文,课堂气氛是那么融洽、和谐。也正是因为有了宽松的课堂气氛,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才有了浓浓的研究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感受,也使得他们表达的欲望更为强烈,学生才能学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难得是学生在说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表达时的语气、声音),课堂中迸发着思维的火花。在这种表达欲望的驱使之下,学生说得自然,学得轻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向更深层次发展。
(节选于《“口语”与“阅读”齐飞,“表达”共“感悟”一色——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文)
6、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文成公主进西藏》片断赏析
教例二:《文成公主进西藏》(浙教版第九册选学课文)。
深入阅读课文后,老师引导学生谈阅读感受。
生1:我认为文成公主只是一个工具,是唐太宗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
生2:我不这么认为!文成公主愿意远嫁吐蕃,可能是因为她爱唐朝,爱西藏,更爱松赞干布!
生3:我同意生1的意见,"但是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了","但是"一词可以看出文成公主的不情愿,甚至是无奈。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个忠实的倾听者,只是在一旁顺水推舟地说了一句"可以不同意他人的意见,但要捍卫别人发言的权利",然后就尽情地让学生的思想相互撞击。
课后,班内有一女孩阅读了《资治通鉴故事》后与老师交流:"《资治通鉴》里记载的文成公主远嫁西藏的事件与我们的课文完全不同,她不仅不爱松赞干布,而且是讨厌。再者,唐朝与西藏的通亲是战争后的结果,可能是处于无奈,并不是课文中所说的,仅仅是为了民族团结。"老师还是个倾听者。老师认真的倾听,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不仅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满足感,更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7、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鲁班和橹板》片断赏析
教学片断(主题:发现式学习)
在学习鲁班究竟是如何发明出鲁板时,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3、4自然段,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好词好句:出神地忽然眼睛一亮马上找来通过让学生做动作,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体会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美好品质。然后再让学生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动手画一画鲁班发明的鲁板,深刻体会这种既省力又轻巧的鲁板给老艄公带来的方便和实惠。从而使学生明白只有勤思好学,动手实践,才能学到知识,有所收获。
自评:
这是一个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例。教师紧紧围绕重点环节——鲁板发明鲁板的过程,让学生反复品读,在好词好句的赏析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而学生合作学习画出鲁板的学习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求知欲也使他们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保持长久的兴趣。
8、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片断赏析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请同学们看投影图片吧。
(生边看图片边听老师解说,感受战争的场面。)
师:看了以后,你们想说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自己的感受,还有的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知道大家也和雷利一样,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和平。现在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倒数两个自然段,更好地体会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师:读后你们想想应该怎么做来表示呼吁和平,反对战争,把你们的做法写下来,每组派两个代表说说。
(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师加以肯定。)
评析:
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用收集资料,利用图片的直观教学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特色。教师通过投影图片及生动的解说,把学生带进战争的境界,让学生自我感悟体会到战争的罪恶,保卫和平是每个人神圣的职责。教师明白了仅仅让学生读好教科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会文得意上,应该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教师用投影图片及生动的解说营造了有利于阅读主题轻绪化的情境,这样学生就沉浸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中,耳边仿佛听到那孩子的呐喊声,从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娇嫩”、“和平之花”等词的意思,突破字词难点关,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想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不感慨万千吗?学生情不自禁地有一吐为快的表达欲,从学生的畅所欲言中,从学生愤然的眼神中体验到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一个孩子的呼声是代表着世界热爱和平的所有人的呼声。教师看到学生的内在感受,体验到这些感受来源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明的。交流反馈实现了文本、教师、学生的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9、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激活学生的心《草原的早晨》片断赏析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都读得很流利,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在老师读的时候,小朋友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想像:你好像看到草原上的什么?
(配上悠扬的音乐,师深情地朗读,生闭上眼睛欣赏,想像。读完——)
生:我好像看到草原上羊儿在跑。
生:我好像看见牧羊人在唱歌。
(老师在旁边一边以鼓励的眼光看着学生说,一边点头微笑。学生受到鼓励就说得更有劲了。)
生:我好像自己也来到了大草原……
师:小朋友的想像真丰富。那么真正的大草原是不是和我们想像的画面一样美丽呢?
(看根据课文内容剪辑的草原风光片段。)
画面上风景优美,牛羊成群,牧羊人歌声缭绕,学生看了纷纷惊叹不已。
师:小朋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啊?
(学生各抒己见。)
生:草原真大啊!
师:你说得真准。确实,草原很大,老师要把你这个“大”字写在黑板上。让大家向你学习。
(学生深受鼓励,热情高涨,争着举手说。)
生:我想送给草原一个字,那就是“美”!
师:你说得真精彩,老师要用彩色粉笔把这个“美”字写出来。
生:草原看上去非常舒服!
师:你的词汇真丰富,老师要把“舒服”介绍给大家。
生:草原非常的辽阔。
师:老师很佩服你,送给了草原一个非常合适的词。我要把这个词语写在中间,让大家都能看见。
生:草原上的牛羊真可爱!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觉得你和草原一样可爱,所以老师要把这个“可爱”写得大大的。
(学生很开心地笑了,意犹未尽,恨不得站起来抢着说。)
评析
这是一堂气氛热烈的语文课,本片段所记录的是达到了高潮时的情形。本来,草原对于江南水乡的学生来说是相当陌生的,教学时,教师普遍感到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十分困难的,往往会出现教师反复引导,学生反应冷淡的冷清局面。
本片段中,学生的心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课堂气氛极为热烈,教师是怎样巧妙地化解难点,激活学生的呢?
一、在引导感知上下足工夫。
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像草原景象,再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片。这两次感知,一虚一实,前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后者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感触是深刻的。
二、灵活的板书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教师正是捕捉了这一点,将学生发言时运用的准确优美的语言一一写在黑板上,书写时还加上了简洁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这样做,将学生的语言当作了课堂评价的资源,一方面使发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同时,板书的语言也是一种示范,能更充分地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学生发言易重复的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独特的词语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出来。
本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心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因而,课堂教学的推进就有了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