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我很重要》教学设计汇编一等奖

《六年级下册《我很重要》教学设计汇编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六年级下册《我很重要》教学设计汇编一等奖

1、六年级下册《我很重要》教学设计汇编一等奖

《我很重要》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三段。

3、感受生命的美丽和可贵,真正明白我和重要,树立自信、自强之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我很重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和体味欲扬先抑的笔法、情感强烈的对比和新鲜生动的修辞手法。

教学手法:

以读为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通常,我们形容一个人异想天开,想得到自己能力以外的东西,会用一个短语来形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如今,癞蛤蟆也敢给天鹅写情书了。癞蛤蟆之所以敢给天鹅写情书,是因为它认识到了自己的可爱之处,认识到了自己的独一无二。它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的世俗观念,它用它单薄的生命向世界宣告了我很重要板书题目《我很重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

宰 嘹 扼 瞳

3、同学们,你们认为:构成社会的一个个我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呢?请大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评: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作者想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明我很重要这个观点的?

明确:(3-8段为亲情,9-10段为友情,11-14段为事业。)

三、品读课文,分析鉴赏

1、阅读38段,思考:作者写亲情又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讲的呢?

明确:从我不存在了、我生病了、我成功了这三种情况下,母亲的表现来写亲情的。

2、细读课文,作者写亲情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爱的沉重而深情及我在母亲心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3、指名朗读910段,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作者把友情比喻成沙漠中的古陶,非常形象而贴切地道出了我在朋友心中的重要性。

4、分组朗读1114段(指导朗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体会11段中比喻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明确:这部分作者用多个形象的比喻,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情景,阐明了我对于我的工作和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

5、齐读课文1517段,并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这部分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再一次阐明我很重要的观点,并与1、2段呼应,反驳了文章开头片面地看待问题的错误观点。并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努力着,奋斗着,我们就快乐,我就很重要!

四、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同学们,作者从亲情、友情、工作等方面阐述了我很重要,既然整篇文章都是在向我们说明我很重要,题目也是我很重要,但作者为什么从我不重要说起?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呀?

明确:(1)立意新颖、深刻。

①一直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念都是强调他人他物的重要,否定自我的;重视自我、肯定自我是一种需要批判的个人主义倾向。这篇文章从反面立意,充分肯定了自我的重要,这样的立意是新颖的。

②说它深刻,就是它的这种对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反映的是一种对生命的重视,是对人的一种发现,是人的价值的一种回归。

(2)开始运用排比句式连续地说我不重要,跟后面的前后我很重要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2、课堂小结:

作为孩子,我们是父母生命的组成和延续,父母给予我们情的倾注和爱的奉献,我们的身上,聚满了亲人关注的目光(爱的承载)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遮风避雨的大伞,是温暖他们幼小心灵的太阳(爱的传递)。我很重要,不只为父母,还为了孩子;不只为爱的接受,还为了爱的付出。

作为朋友,我们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知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才有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美谈,才有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佳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六、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我重不重要?

亲情

我很重要我很重要友情

事业

重申观点:我很重要

《我很重要》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生字。

2读懂课文,感受生命的美丽和可贵,真正明白我很重要,树立自信、自强之心。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材简析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我,发挥的能量也许是有限的,但是由这无数个我所构成的我们,却创造了无限的社会价值。这就是我的重要性。

课文题目我很重要,非常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了充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首先通过现实对比提出问题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为了表明我的重要性,接着作者从亲情、友情和事业三个方面来阐述,有理有据,真挚感人。最后三段用激励性的语言告诫人们,要珍爱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去奋斗去创造,真正认识到我很重要。

本文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流畅,作者的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很有说服力和激励性。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去学习作者的说理方法,重点是要感受我的重要,感受生命的价值,树立勇于直面人生的信心和决心。

建议本课教学时间为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2段:课文开篇就用三个对比,道出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看法:作为一个微小的我与广大的社会相比,我是微乎其微的,作者想要表明的观点是:我很重要。为什么要提出反面的观点和认识呢?这正是作者要反驳的观点,是为了引出下文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因此,第二段作者就非常尖锐地提出一个问题: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教学本段,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在这样的对比下: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答案是两种:有的说重要,有的说不重要,其实重不重要都有理,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老师不忙给予回答,而应让学生阅读下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第3~8段:这部分作者是从亲情来讲我的重要性。这部分语言深情,感人至深,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从我不存在了、我生病了、我成功了三种情况下,母亲所表现出来的亲情作为感情抒发点,道出了在这无法承载的亲情下我的重要性。说到亲情,谁都为之动容,教学这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母爱那么沉重而深情,是因为我在母亲心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第9、10段:这部分作者从友情来阐明我的重要性。作者把友情比喻成沙漠中的古陶,非常形象而贴切地道出了我在朋友心中的重要性。

第11、12、13、14段:这部分作者从工作和事业来阐明我的重要性。这部分作者用多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语言抒情豪放,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情景,阐明了我对于我的工作和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本段要读出感情,体会意境,感悟我的重要性。

第15、16、17段:这部分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再一次阐明我很重要的观点,并与1、2段照应,反驳文章开头片面地看待问题的错误观点。这部分语言中肯,富有激励性,使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努力着,奋斗着,我们就很快乐,我就很重要!

教学设计参考

一、学习课文1~2段

1教师引言: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不重要。同学们,你们认为:构成社会的一个个我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呢?请大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生各抒己见。

3师评: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作者想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呢?(板书课题:我很重要)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明我很重要这个观点的?

二、学习课文3~14段

1默读划分层次。(3~8段为亲情,9~10段为友情,11~14段为事业。)

2思考:作者写亲情又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讲的呢?(从我不存在了、我生病了、我成功了这三种情况下,母亲的表现来写亲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3~8段,通过学习比喻、夸张、反问的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从中体会我在母亲心中的重要性。

4有感情地朗读9~10段,读出朋友之间的情感,理解朋友如沙漠中的古陶一样的珍贵,从中体会我在朋友心中的重要性。

5有感情地朗读11~14段,读出作者畅想的意境,感受我的事业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6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亲情、友情、事业三方面来阐明观点的方法。

三、学习课文15~17段

1把最后3段与文章1、2段作照应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定位自己。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部分,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决心。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最后3段,真正认识我很重要。

四、结束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习课文通过多方面举例,充分阐明自己观点的说理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我很重要的事例。

4教师总结。

2、六年级下册《我很重要》教学设计汇编

《我很重要》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三段。

3、感受生命的美丽和可贵,真正明白我和重要,树立自信、自强之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我很重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和体味欲扬先抑的笔法、情感强烈的对比和新鲜生动的修辞手法。

教学手法:

以读为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通常,我们形容一个人异想天开,想得到自己能力以外的东西,会用一个短语来形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如今,癞蛤蟆也敢给天鹅写情书了。癞蛤蟆之所以敢给天鹅写情书,是因为它认识到了自己的可爱之处,认识到了自己的独一无二。它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的世俗观念,它用它单薄的生命向世界宣告了我很重要板书题目《我很重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

宰 嘹 扼 瞳

3、同学们,你们认为:构成社会的一个个我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呢?请大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评: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作者想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明我很重要这个观点的?

明确:(3-8段为亲情,9-10段为友情,11-14段为事业。)

三、品读课文,分析鉴赏

1、阅读38段,思考:作者写亲情又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讲的呢?

明确:从我不存在了、我生病了、我成功了这三种情况下,母亲的表现来写亲情的。

2、细读课文,作者写亲情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爱的沉重而深情及我在母亲心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3、指名朗读910段,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作者把友情比喻成沙漠中的古陶,非常形象而贴切地道出了我在朋友心中的重要性。

4、分组朗读1114段(指导朗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体会11段中比喻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明确:这部分作者用多个形象的比喻,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情景,阐明了我对于我的工作和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

5、齐读课文1517段,并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这部分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再一次阐明我很重要的观点,并与1、2段呼应,反驳了文章开头片面地看待问题的错误观点。并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努力着,奋斗着,我们就快乐,我就很重要!

四、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同学们,作者从亲情、友情、工作等方面阐述了我很重要,既然整篇文章都是在向我们说明我很重要,题目也是我很重要,但作者为什么从我不重要说起?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呀?

明确:(1)立意新颖、深刻。

①一直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念都是强调他人他物的重要,否定自我的;重视自我、肯定自我是一种需要批判的个人主义倾向。这篇文章从反面立意,充分肯定了自我的重要,这样的立意是新颖的。

②说它深刻,就是它的这种对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反映的是一种对生命的重视,是对人的一种发现,是人的价值的一种回归。

(2)开始运用排比句式连续地说我不重要,跟后面的前后我很重要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2、课堂小结:

作为孩子,我们是父母生命的组成和延续,父母给予我们情的倾注和爱的奉献,我们的身上,聚满了亲人关注的目光(爱的承载)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遮风避雨的大伞,是温暖他们幼小心灵的太阳(爱的传递)。我很重要,不只为父母,还为了孩子;不只为爱的接受,还为了爱的付出。

作为朋友,我们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知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才有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美谈,才有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佳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六、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我重不重要?

亲情

我很重要我很重要友情

事业

重申观点:我很重要

《我很重要》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生字。

2读懂课文,感受生命的美丽和可贵,真正明白我很重要,树立自信、自强之心。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材简析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我,发挥的能量也许是有限的,但是由这无数个我所构成的我们,却创造了无限的社会价值。这就是我的重要性。

课文题目我很重要,非常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了充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首先通过现实对比提出问题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为了表明我的重要性,接着作者从亲情、友情和事业三个方面来阐述,有理有据,真挚感人。最后三段用激励性的语言告诫人们,要珍爱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去奋斗去创造,真正认识到我很重要。

本文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流畅,作者的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很有说服力和激励性。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去学习作者的说理方法,重点是要感受我的重要,感受生命的价值,树立勇于直面人生的信心和决心。

建议本课教学时间为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2段:课文开篇就用三个对比,道出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看法:作为一个微小的我与广大的社会相比,我是微乎其微的,作者想要表明的观点是:我很重要。为什么要提出反面的观点和认识呢?这正是作者要反驳的观点,是为了引出下文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因此,第二段作者就非常尖锐地提出一个问题: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教学本段,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在这样的对比下: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答案是两种:有的说重要,有的说不重要,其实重不重要都有理,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老师不忙给予回答,而应让学生阅读下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第3~8段:这部分作者是从亲情来讲我的重要性。这部分语言深情,感人至深,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从我不存在了、我生病了、我成功了三种情况下,母亲所表现出来的亲情作为感情抒发点,道出了在这无法承载的亲情下我的重要性。说到亲情,谁都为之动容,教学这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母爱那么沉重而深情,是因为我在母亲心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第9、10段:这部分作者从友情来阐明我的重要性。作者把友情比喻成沙漠中的古陶,非常形象而贴切地道出了我在朋友心中的重要性。

第11、12、13、14段:这部分作者从工作和事业来阐明我的重要性。这部分作者用多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语言抒情豪放,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情景,阐明了我对于我的工作和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本段要读出感情,体会意境,感悟我的重要性。

第15、16、17段:这部分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再一次阐明我很重要的观点,并与1、2段照应,反驳文章开头片面地看待问题的错误观点。这部分语言中肯,富有激励性,使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努力着,奋斗着,我们就很快乐,我就很重要!

教学设计参考

一、学习课文1~2段

1教师引言: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不重要。同学们,你们认为:构成社会的一个个我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呢?请大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生各抒己见。

3师评: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作者想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呢?(板书课题:我很重要)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明我很重要这个观点的?

二、学习课文3~14段

1默读划分层次。(3~8段为亲情,9~10段为友情,11~14段为事业。)

2思考:作者写亲情又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讲的呢?(从我不存在了、我生病了、我成功了这三种情况下,母亲的表现来写亲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3~8段,通过学习比喻、夸张、反问的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从中体会我在母亲心中的重要性。

4有感情地朗读9~10段,读出朋友之间的情感,理解朋友如沙漠中的古陶一样的珍贵,从中体会我在朋友心中的重要性。

5有感情地朗读11~14段,读出作者畅想的意境,感受我的事业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6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亲情、友情、事业三方面来阐明观点的方法。

三、学习课文15~17段

1把最后3段与文章1、2段作照应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定位自己。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部分,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决心。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最后3段,真正认识我很重要。

四、结束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习课文通过多方面举例,充分阐明自己观点的说理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我很重要的事例。

4教师总结。

3、六年级下册《灯光》教学设计汇编

《灯光》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体会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练习缩写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创作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怎样把课文分成三?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4)请三名同学分三层朗读课文。

四、深入理解第二段内容

1、指导理解第一层。

(1)指名朗读率一层。

(2)通过杳字典理解下列词语:挺进、豫皖苏、围歼战。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内容。(在围歼战开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中的插图,看得那样入神,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和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4)激战马上就要开始了,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想什么呢?(革命胜利以后,劳动人民将有可能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而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而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郝副营长高尚丰富的内心世界。)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这一层再朗读一遍。

2、指导理解第二、三层。

(1)指名朗读。

(2)指导理解下列词语:后续部队、千钧一发、整编师。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层的内容。(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可能失败,情况非常危急。人们望着黑 的围 ,万分焦急。就在这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藏了他的遗体。)

(4)课文中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表现了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战斗打响后和战斗胜利后这两层再朗读一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预习课文的其它部分。

板书设计5 灯光

勾起回忆 | 战斗开始前

| 回忆往事 | 战斗打响

照应开头 | 战斗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上一堂课学的课文。

2、作者是怎样想起这段往事的?我们来学习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指导理解下列词语:漫步、清明节、(漫步是没有目的的悠闲地走。清明节是节气之一,在四月四、五或六日,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这个时候很容易想起革命先烈。)

3、引起我回忆往事的原因是什么?(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三个字是连接现实和往事的一根链条,因为英勇牺牲的郝副营长也说过:多好啊!)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再朗读课文的这一部分。

三、学习结尾部分

1、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清璀璨华灯的意思。

2、我怎么会想起郝副营长这位亲爱的战友?(一是见到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因为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憧憬过这美丽的灯光;二是听见游人发出的多好啊的赞叹,因为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这样赞叹过。)

3、教师小结:这个结尾部分和开头都写的是现在,相互照应。我在天安门广场璀璨的华灯下回忆往事,包含着不忘不过去,应该把先烈的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准备听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准备缩写第二段。

板书设计

5 灯 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幸福生活

| | | |

| | | 多好啊 |

| | | |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生命换取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照耀 漫步 挺进 微弱 双膝 漆黑 憧憬 千钧一发 豫皖苏

二、指导作缩写练习

1、指导读思考 练习第六题,明确练习要求。

2、默读第二段,想一想,缩写这一段,哪几点必须写清楚。

3、讨论交流。(缩写这一段,必须写清楚五点:一是时间是非曲直947年初秋;二是那一次战斗的任务;三是战斗前郝副营长怎么做、怎么想;四是战斗中郝副营长的表现;五是郝副营长的牺牲。)

三、学生做缩写练习,教师检查了解缩写情况。

四、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师生酌情评议。

五、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月光曲》。

板书设计5 灯 火

缩写 一写清时间 二交待战斗任务

三战前营长怎么做 四营长的表现

五营长牺牲

《灯光》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灯光再平常不过了,然而在几十年前,能够让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甚至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灯光》一课,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相机板书:灯光

二、初读课文,思考:《灯光》写了一件什么事?你发现在写作顺序上它与我们所学的哪一课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学习。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对往事的回忆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的手法略写,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三、课文的哪些地方打动了你?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这是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的语句加深理解课文,注意文中有关描写灯光的句子。

重点语句提示: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当然,除了写作技巧上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也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注:尽量地让学生自己说,多说,说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想,这样才会更有效果。

师问: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与他的壮举有什么联系?

四、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提示:要求学生先找到多好啊!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

对于郝副营长的回忆,是天安门广场上群众对于灯光的一句赞叹多好啊引出的。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

1)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2)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3)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板书设计:

使人感到光明,感到温暖(多好啊) 引起美好回忆

孩子在电灯下读书(多好啊)向往与憧憬

灯光 让孩子们在那样明亮的灯光下学习(多好啊)为之献身

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寄托哀思与愿望)

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好好珍惜!

4、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脸》教学设计汇编

《变脸》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2.演读法 3.讨论 4.美点寻踪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整体感知,积累词语,了解剧情;精读课文,欣赏品味,美点寻踪;着重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变脸王大家听说过吗?(学生回答:一种电脑屏保程序著名川剧变脸王彭登怀)(多媒体显示川剧变脸画面)我们今天走进魏明伦的《变脸》,结识一位变脸王水上漂老人。

设计(二)

多媒体播放电影《变脸》片断。

芦花丛中,渔夫唱晚。一个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与他新买来的孙儿拉开家常,其乐融融。老人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了传人而怡然自得。然而,他的愿望却落了空

二、资料助读

学生展示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酌情提供相关材料,如魏明伦简介(见备课资料部分)、《变脸》剧情简介等。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学生自行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

糍粑(cī bā) 打鼾(hān) 阴霾(mi) 鹭鸶(l sī)

怡然自得(y):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 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轻手轻脚。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示例1: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

示例2: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美点寻踪

1.学生细读课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在书的空白处作简单点评。

2.学生自主品评,进行美点寻踪。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扣人心弦。

生2:水上漂、狗娃形象鲜明,让人过目难忘。

生3:戏曲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浅显,富有情味。

生4:刻画人物手法高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颇为成功。

教师总结:《变脸》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横看成岭侧成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大家的发言很精彩,涉及到情节、形象、语言、手法等渚多方面,美不胜收。让我们慢慢欣赏,尽情品味吧。

二、师生共同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1.教师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剧中首先描写了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的情景,水上漂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传人而自得,对孙儿倍加疼爱,狗娃则乖巧伶俐,很讨老人喜欢,二人其乐融融。在拉家常的过程中,还交代了二人的身世,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

狗娃上岸撒尿发现有蛇,水上漂打死蛇后,欲用童子尿治伤,发现狗娃是女孩,剧情急转直下。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发生了尖锐冲突.剧情达到高潮。

水上漂忍痛抛弃狗娃,狗娃落入水中,水上漂救起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在经历了这一番惊险之后,剧情终于有了结局。

2.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氛围,要求学生用《变脸》情节美。美在的句式说话,共同交流,领略情节的非凡魅力。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生1:情节美在起伏跌宕,曲折有致。上半场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地描绘出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下半场爷孙反乐为愁,一痛苦一悲伤,气氛直转而下,水上漂抛弃狗娃,狗娃落水唤爷又获救,气氛紧张,激荡如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

生2:情节美在巧设误会,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密、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狗娃是女孩,却错被水上漂以孙儿买进;水上漂重男轻女,狗娃无法选择命运;狗娃上岸遇蛇,水上漂为救孙儿遭蛇咬,为治蛇伤,童子尿大泄机密;爷爷希望落空,痛苦之余作出抛弃狗娃的决定,狗娃悲痛苦苦相求。

生3:情节美在铺垫、暗示的巧妙设置。狗娃是女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爷孙和美,铺垫一也;水上漂自叙身世,重男轻女根深蒂固,铺垫二也;变脸家传绝技,传男不传女,铺垫三也。狗娃停止为爷爷挠痒。暗示一也;说话结巴,传儿不传女暗示二也;上岸撒尿。暗示三也。

生4:情节美在矛盾冲突的多重设置。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下半场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的内心冲突。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他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水上漂内心的冲突表现了谋求家族利益,解除生存困境的愿望;狗娃的处境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无奈的抗争。多重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有了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三、布置作业

1.把剧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剧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课外阅读《变脸》全剧。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剧本的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深层探究,质疑解疑。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鉴赏剧本的形象美

1.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组合。自选片断,表情朗读。

其余学生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2.请演员谈表演的体会、收获。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请几位水上漂狗娃谈谈对角色的理解,并选相关片断加以佐证。

成果展示:

狗娃是一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苦命生在穷乡里,遇上大水灾。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

勤劳能干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煮饭帮你劈干柴。

乖巧可爱给老人捶背、抠痒,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

知恩图报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

水上漂是一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心地善良看,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生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小苦瓜啊,你被那些黑心萝卜整得好惨啊!打在你的身上,痛在爷爷心上。爷爷是个糍粑心肠。你有缘遇上我,时来运转了。

直率豪爽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爷爷老了。越老越怕。一怕断了我家香烟。二怕断了祖传绝活儿,这才收你做我的孙子。爷爷把心掏给你,教你变脸本事,望你给我传宗接代。格老子一场空欢喜!你小小年纪就充当假货。串通人贩子,骗了我老江湖。

重男轻女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招灾祸。狗娃休把老汉怪。重男轻女自古来!

有情有义我不会卖你,可也不会留你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老汉心并非铁石块,是留是丢几徘徊

教师总结:狗娃和水上漂都生活在社会底层。都是善良而不幸的人。这一老一少在苦难的命运中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遭遇所显现的人生磨难,他们的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2)教师提问:水上漂变脸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吗?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生1: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应该是性格冲突。重男轻女是水上漂重要的性格因素,而狗娃又偏偏是女孩。

生2: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但是往深处想,水上漂因何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所以说水上漂的变脸不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而是二人之间的命运冲突。

二、品味剧本的语言美

5、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教学设计汇编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书写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打法噢哩,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关键:

结合实际,体会文章思想。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列提纲明确文章大意,并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读课题,读准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2、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如:这篇课文讲了关于中彩的什么事情)

(二)、初步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提出自学后仍不能理解的词语。2、自学生字,教师随机抽查个别生字掌握情况。

3、联系学生课始质疑的问题,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给课文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

4、学生交流自己列出的提纲。

5、同桌学习:根据提纲学会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小结:对于叙事性的文章,可以采用抓住文章六要素的方法,进行课文的复述。

(三)、学习课文12段

导入: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一户普通老百姓的家里,谁来告诉老师,主人公那时的生活情况怎样。(拮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12段)

1、学生齐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人物生活拮据的词句。(我们家六口人就靠着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父亲对汽车的渴望(梦寐以求)

2、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四)、生字教学

1、形近字比较:维唯属嘱贷货驰驶赠----增

2、读音注意:平翘舌音如:财、赠是平舌音

(五)、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事情过程中父亲的表现,我态度的变化,感受文中人物展现出来的可贵的品质,并联系实际家里体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述课文,理清文章主线。

(二)、学习课文,体会感情

1、思考课后思考题: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

2、四人小组讨论

3、交流:

(1)、课文说道库伯家很有钱,完全有能力去买一辆车,而我家则很穷,父亲又是那么渴望有一辆汽车,是否可以和库伯商量一下,把车留下来。

(2)、彩票上K记号除了父亲,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件事,不用打电话给库伯等等。

(3)父亲是怎样处理这个难题的,鼓励学生画出父亲处理这件事的词句。(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的想上车与父亲共同分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话音刚落,我听见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是打给库伯的;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4、思考:我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态度发生的变化。

5、画出关键词句。

6、全班交流

7、读后感,学生交流学全课的感受,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三)、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小练笔。

提示:展开想象,把当时家里各人的想法、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写成一段话。

(四)、生字书写

形近字的比较惑---盛梢捎像橡拨---拔

(五)作业设计:书写生字完成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追记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二】

设计理念:

1. 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创造,前提就是疑问。通过学生自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感受学习的乐趣,积累疑问质疑疑问解决疑问等过程的情感体验。

2. 合作学习:

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的强烈渴求和形成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主动地学习,在主动学习中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促进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文中的疑问,再反馈给教师,教师起一个指导者的角色。

3. 情感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感受到文章本身的情感因素,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参与。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习课文,结合实例,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笔财富的哲理,并能说出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困的家最富有的时刻这句话的意思。

2. 回答课后的问题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其造句。

4.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 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笔大财富这一句话的哲理。

2. 说出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困的家最富有的时刻这句话的意思。

3. 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与思想感情。

教学前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2. 卡片若干张

3. 小旗子若干面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课内预习,完成预习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获过奖呢?获奖时你们高不高兴啊?(生齐回答:高兴)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篇课文里的主人公是不是也一样高兴吧!

2. 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学生自读、默读来了解课文内容。遇到不会的字词,应学会查字典或问教师,初步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3. 读写本课的生字,进一步理解文中的词语意思以及有关课文内容的重要词语。利用多媒体和写有生字的卡片来帮助学生学习生字、记忆,也便于利用卡片来考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能力。

4. 请一小组开火车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5.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不要求统一。

父亲将不属于他的奖品还给了库伯,但因父亲的抉择使我们这贫困的家庭感觉到无比的富有,明白了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6.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解释课文的词语并用其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 引入课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下《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很幸运地得到一辆汽车,但却没有拥有到它,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2. 细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课文中前后矛盾的地方,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较为重要的疑问板书在黑板上。积累学生的疑问便于学生之后的合作学习。

3. 带着疑问全班齐读一次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易于从文中找出疑问的答案。

4. 小组合作学习。

尝试找出刚才学生所提出疑问的答案,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

回答、交流问题的答案。

5. 辨答交流。

(1)分小组,进行答辨。

师:父亲正面临一个什么道德问题?如果请你帮父亲拿一个主意,你觉得该还,还是该留?认为留的插上一面红旗,认为还的插上一面绿旗。

(2)小组讨论,寻找依据,找出留或还的理由。

(3)大胆提出学生自己的观点,教师板书于黑板上。

(4)通过对比了解父亲的思想感情。

(5)朗读相关课文内容,加深印象。

(6)理解:汽车开走了,父亲为什么还高兴?原因是什么?

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里的财富是什么?

理解了这里的财富就更易于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中彩那天是我那贫困的家最富有的时刻。处理方法主要是由学生感悟,教师只从旁引导,不直接说出答案。

(7)齐读有关段落的课文。

6. 小结课文。

父亲将汽车还给库伯,因为他坚信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一大笔财富。而我在成年以后,也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7. 布置作业。

(1)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遇到过道德难题呢?是如何解决的?

(2) 收集课外资料:看看还有没有关于战胜自我的材料,下节课学生交流。

板书

14中彩那天

中了汽车 父亲神情严肃?

想与父亲共享 被赶下来,

要我滚开

汽车开走 父亲显得特别高兴?

父亲打电话时 是我那贫困的家最富有的时候?

留 还

理由 梦寐以求 k 生活拮据 人穷志不穷 没人知道 要有骨气

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 温故知新,考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词语的理解并能用安慰、梦寐以求等词造句。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主要采用小组朗读或个人朗读,适当指导学生的朗读,注意轻重音与停顿。

3. 学生之间交流,谈谈自己的道德难题的经历。可让学生发表自己若对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时,自己会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

4. 资料交流。让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互相传阅,并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和感受。教师可选取学生资料中的某一则事例,让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

5. 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或资料,写一篇有关道德难题的作文。题材不限,题目自拟。字数约100字。

6. 课堂小结。

6、七年级下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汇编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

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五、领会特色: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七、感情诵读:

1.交待李贺大致生平,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7、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爸爸带我去爬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1、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

2、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六、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教后记:

8、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

2、大雁对飞雪说: 。

3、大雁对自己说: 。

4、我想对大雁说: 。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9、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课文《我最好的老师》主要写的是“我”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通过一次讲授和测验课堂,告诉了我们不迷信权威,不要迷信书本的故事。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2.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是他“最好睦鲜Γ俊?/p>

3.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的启示。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2.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由<我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10、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我看见了大海》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真正的深沉的爱,以及我明白继父良苦用心后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真正的深沉的爱,以及我明白继父良苦用心后的感激之情。

难点:“看海”“看见了大海”到底是什么意思?继父为什么要骗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叫河子的女孩子,由于身材畸形,母亲怕她出门遭人讥笑,所以在八岁前她从没有迈出家门一步,她拥有的只是院子里的一方天空,一群瞬时即逝的飞鸟。在她八岁那年,继父出现了,在继父的帮助下,逐渐改变了她的命运。

提问:继父帮河子做了哪五件事?(板书)

二、精读:

(一)继父是怎样帮河子走出家门的呢?请看自学提示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2-16自然段,用“”画出继父对河子说的几句话,读一读。

(2)想想继父是在什么情况下,讲了什么?为何这样讲?

2.集体交流

3.指导朗读:抓住找着的重点词,读出继父对河子的鼓励。俩人一组对读。分角色朗读:男生读继父的话,女生读河子的话。

师语:在继父的鼓励带领下,河子终于克服了胆小羞怯的心理,走出了家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但继父知道这仅仅是河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继父为河子讲了一个海的故事,令河子十分向往。

(二)继父是怎样帮助河子走向茫茫“大海”的?画继父是怎样做的?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进行批注。

1)22自然段(严格要求关心爱护河子继父的良苦用心)

2)24自然段(抓重点词理解)

·“病病歪歪、成天、这儿、那儿”(心中只有河子而没有自己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抓紧时间帮助河子)

·“欣喜若狂”“惊天动地”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

继父为什么会欣喜若狂?

师语:继父是在用心来浇灌河子这颗幼苗,经过了六年的准备,,河子的知识日益增长,她的生活能力日渐增强。当她满心欢喜等着去看海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继父告诉她不能去看海了。

(三)河子觉得是个骗局,你觉得是骗局吗?为什么?

(借看海为河子树立目标,让河子学会了生活的本领。)

(四)天有不测风云,风平浪静的海面又掀波澜,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继父去世了河子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当她独立生活时她突然明白了看海的意义。

1.读课文,想一想

(1)齐读最后两段

(2)自己读排比句,想想该怎样读?为什么?与前文对比想河子学会了什么?

(河子在继父的帮助下学会了自信,自理,自立,达到了一个自立于社会的有用人的标准)

(3)指名范读,想看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在社会生活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2.我无数次站在继父的遗像前,悄声说:“生读”为什么?

(表达对继父的无限感激与怀念之情)

3.她会悄声对继父说些什么?请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4.有感情的读最后两段

三、总结:

从继父的言行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继父对河子无私的爱,他为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残疾女孩的未来费尽心血。继父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河子,哪怕只剩最后一滴蜡油也毫无保留的献给了河子,这是多么伟大多么无私的爱呀,我们怎能不为之感动呢?

再读一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再体会一下继父对河子深深的爱,即河子对继父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板书:

5.我看见了大海

继父

感激 帮助 走出家门

怀念 树立目标

河子 读书识字 自信 自理 自立

学会购物

学会家务

11、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六年级的课文之一,在教学中应该怎么设计好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怀特森老师运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具有怀疑精神的做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使我最好的老师的原因。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说一说什么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最好的老师?(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学生、教学方法独特、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2、学生回答后小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家大卫、欧文认为谁是他最好的老师呢?

板书:怀特森先生

3、导入新课:为什么这位老师是作者最好的老师?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位最好的老师?让我们看看导语给我们提出的要求,画一画。

4、教师导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只要大家认真阅读,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二、指导自读,初读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3、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词。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编造 破绽 强调 教训 驳倒 论证 权威 糊弄

出人意料侃侃而谈 目瞪口呆 想方设法 深信不疑 饶有趣味 受益终身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说怀特森先生是怎样的老师?(“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

三、探究个性,质疑“最好”。

1、看来作者认为最好的老师就是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但作者一开始就这么认为吗?

出示句子:怀森特算哪门子老师?

思考: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种老师不算什么老师。这种老师不配当老师。这种老师根本不符合好老师的标准。……)

2、怀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这么生气,这么气愤?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交流。

感悟读句子: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1)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猫猬兽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如果你的老师也编造内容来上课,把错的知识教授给你,你遇见过这样的老师吗?而怀特森却真的是这样的老师,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2)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如果你认真听讲,认真答题,结果却是零分,你会怎么想?而怀特森却真的这样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3)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

*而怀特森先生却为自己的行为理直气壮的回答我们,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的确如此,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我们试卷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这意味着什么?但怀特森先生真的照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最初在我心目中不可理喻的老师,居然成了我心中“最好的老师”。

四、探究“最好”,释怀“最好”。

1、怀特森先生的种种举动真是让人出乎意料,不可思议。他这种举动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2、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句子来回答

(1)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观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2)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3)怀物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3、他是用怎样的教导让我们明白了原委,改变了看法呢?让我们学着用怀特森的语气解释给同学们听,化解下我们之前的气愤。要求:先写一写,再说一说。

①出示句式: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 ),你们应该( )啊!

我之所以( ),是希望( )!

(① 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怎么会有头盖骨呢,你们应该提出质疑啊!我之所以编造假的内容,是希望你们能学会思考,而不是只相信我说的。②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怎么会有这种动物呢,你们应该反驳我啊!我之所以给你们打零分,是希望你们从中吸取教训,学会思考,一有疑问马上指出来。③学会思考,而不是让脑子睡大觉,而是要------时刻保持警惕,提出质疑,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之所以欺骗你们,是希望你们明白老师的话也并不一定是对的。)

②学生说,老师板书: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会质疑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4、小结:是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并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从而证明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质疑精神。

5、听了怀特森先生的解释,你们还气愤吗?你们认可这样的老师吗?

6、小结: 原来怀特森先生是想通过这节课启发我们学会怀疑,学会思考,学会判断,而真正的质疑是要在课堂上随时保持警惕,一有疑问马上提出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怀特森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啊,他的教训真让我受益终身啊。

7、用赞美的语气朗读第7段

8、怀特森先生用了如此独特的、巧妙的方法教会了学生求真务实,不愧是一位——(齐读课题)。

9、怀特森先生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当我把怀特森老师的做法介绍给一位朋友时,朋友是这样评价的。

①出示

“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对于朋友的评价,我是这样说的

“不,你的看法错了。”

②小结:从作者的坚定的眼神以及肯定的语气中,怀特森生先生是最好的一位老师,是一个极具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的老师。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通过试验证明重的铁球和轻的铁球是同时落地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臭苹果》……)

2、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具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3、作业:学习写法,写一个用一事例论证一观点的片段。

4、推荐图书:《第一家爸爸银行》(大卫。欧文)

板书设计:

21、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独特

哪门子老师?→ 最好的老师!

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质疑

12、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2、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是他“最好的老师?”

3、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的启示。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2、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由<我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2)《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⑵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

(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